灯下漫笔的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分析文本。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辩论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灯下漫笔”,思考文章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僻词语和典故。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解决文本中的难点。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辩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创作背景,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

2. 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2. 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文中的难点。

2. 互动法: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解析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5.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创设情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安排为一课时(45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自主学习(10分钟),课堂讲解(15分钟),小组合作(10分钟),情境教学(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引导学生阅读《灯下漫笔》,并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文意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和感悟。

第三章:文学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学流派。

分析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研究能力。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和研究成果。

第四章: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探讨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作品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题思考能力。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教师中心稿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并掌握灯下漫笔的基本技巧和方法,提高写作能力。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环节,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合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人和事,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责任感。

二、教学内容1. 灯下漫笔的定义与特点2. 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3. 优秀灯下漫笔作品欣赏与分析4. 学生实践写作与修改5. 学生作品展示与评价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和学生实践写作。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技巧,创作出有深度、有感情的文章。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2. 案例分析法: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

3. 实践教学法:学生动手实践,写作和修改灯下漫笔。

4. 小组讨论法: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评价和修改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教师通过引入话题,激发学生对灯下漫笔的兴趣。

2. 讲解:教师讲解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3. 欣赏与分析:教师展示优秀灯下漫笔作品,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4. 实践写作:教师布置写作任务,学生进行灯下漫笔的创作。

5. 修改与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互相评价和修改作品。

6. 作品展示与评价:教师组织学生展示作品,进行评价和总结。

六、教学评价1. 教师评价:教师对学生的作品进行综合评价,关注学生的写作技巧、表达能力和创造力。

2. 学生互评:学生之间进行互相评价,互相学习和借鉴。

3. 自我评价: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自我评价,反思和改进自己的写作。

七、教学资源1. 灯下漫笔作品集:教师准备一些优秀的灯下漫笔作品,用于欣赏和分析。

2. 写作素材:教师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帮助学生进行创作。

3. 参考书籍:教师推荐一些有关写作的参考书籍,供学生自主学习。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一课时:介绍灯下漫笔的定义、特点和写作技巧。

2. 第二课时:欣赏和分析优秀灯下漫笔作品。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和翻译。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2.1 鲁迅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介绍鲁迅的其他作品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2 《灯下漫笔》的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在1925年创作的,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分析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第三章:课文朗读和翻译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3.2 课文翻译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4.1 修辞手法的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2 语言特色的探讨探讨课文中的幽默、讽刺等语言特色。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第五章: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5.1 文化背景的探讨分析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对文章意义的影响。

5.2 作者观点的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第六章:课文重点句子解读6.1 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

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6.2 学生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准备自己认为的重点句子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和解读。

第七章: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7.1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和深层含义。

2.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3.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学会用文字表达自己的观点。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作者的观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批判性思维的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1.谈论“漫笔”的含义,引导学生了解漫笔是一种随性而谈的文学形式。

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

二、课文阅读与理解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章的大意。

2.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

三、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讨论。

2.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类似的现象。

四、课后作业1.深入分析课文中的观点,写出自己的看法。

2.收集生活中类似的现象,准备下一课的讨论。

第二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作业成果,讨论课文中观点的正确性。

二、课堂讨论1.针对课文中的观点,引导学生展开更深入的讨论。

2.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如何避免陷入文中提到的困境。

三、写作训练1.以“灯下漫笔”为题,让学生尝试写作一篇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课文中的观点,结合自己的实际经历进行创作。

四、课后作业1.完成写作训练,提交短文。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三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写作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二、课堂讨论1.针对学生的写作,展开讨论,探讨如何提高写作水平。

2.教师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三、写作提升1.学生根据课堂讨论的内容,修改自己的短文。

2.教师指导学生如何运用批判性思维,提升写作水平。

四、课后作业1.完成修改后的短文,提交作业。

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第四课时一、作业回顾1.学生分享自己的修改成果,讨论短文中的亮点和不足。

2.强调批判性思维在写作中的重要性。

三、课后作业2.准备下一课的讨论内容。

四、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类似的文学作品,让学生课后阅读。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颜改河1、知识目标(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整体感知感情把握--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

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浙江绍兴。

1898年5月,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1904年到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1906年6月回到东京参加光复会;1918年开始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4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的教学设计
第一部分(1~4):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提示:抓住事件和事件过程中的心情变化)
第5段: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第6段: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有什么乞求?请用课文第7~9段课文中的相关语句回答。


第7段: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第8段:百姓就希望来另外的主子,较为顾及他们的奴隶规则的,无论仍旧,或者新颁,总之是有一种规则,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第9段: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

而且这规则是不像现在那样朝三暮四的。

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7~9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
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第10~11段,承接上文,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第二部分(5~11)考察中国社会历史的本质,得出“两个时代”(一治一乱)的结论。

第三部分(12~14)号召青年创造历史上从未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现在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实是讽刺当时现实,还是循环在这两个时代的阴影里,帝国主义、封建军阀统治下的中国实际上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号召青年创造出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历史循环怪圈,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一个全新的时代。

(板书顺序和学生讨论同步,引导学生明确,教教师最后联系解题写“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四、布置作业
再读课文深入体会文章的深刻思想内容。

思考课后习题第二、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