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学案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文中的生僻词语和典故,了解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能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领会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能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理解文章的逻辑关系。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文本,领会文章的思想内涵。
(2)学会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3)学会表达自己的观点,能够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的情感,提高审美情趣。
(2)培养学生敢于挑战权威、独立思考的精神。
(3)培养学生关注社会、关爱他人的责任感。
二、教学重点1. 理解文中重要的概念和观点。
2. 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3. 领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1. 理解文中的一些生僻词语和典故。
2. 把握文章的结构和层次。
3. 运用批判性思维对文本进行分析和评价。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阅读、理解、分析文本。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辩论法: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观点,进行有效的辩论和交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1)简介作者鲁迅及其作品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文章“灯下漫笔”,思考文章的主题。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文意,标记生僻词语和典故。
(2)让学生结合注释,自主学习,解决文本中的难点。
3. 讲解与讨论:(1)讲解文中重要的概念、观点、论证方法等。
(2)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4. 分析与评价:(1)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论证方法和技巧。
(2)引导学生评价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5. 辩论与交流:(1)组织学生进行辩论,表达自己的观点。
(2)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交流和互动。
6. 总结与拓展:(1)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
(2)布置课后作业,拓展学习任务。
六、教学评估1. 课堂提问:通过提问了解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和思考问题的能力。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

《灯下漫笔》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了解其创作背景,理解其深刻的内涵。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培养学生对文本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二、教学重点:1. 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的基本内容。
2. 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三、教学难点:1. 鲁迅先生在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2. 如何理解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解析文中的难点。
2. 互动法:小组合作、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读能力。
3. 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鲁迅先生的生平和创作背景,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解析鲁迅先生的文学特点和风格。
4. 小组合作: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的深刻内涵和寓意。
5. 情境教学:通过设置情境,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鲁迅先生的爱国情怀。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
七、教学资源:1. 教材:鲁迅先生的《灯下漫笔》原文。
2. 参考资料:关于鲁迅先生的生平和思想的资料。
3. 多媒体设备:用于展示相关资料和创设情境。
八、教学进度安排:1. 课时:本节课安排为一课时(45分钟)。
2. 教学环节时间分配:导入新课(5分钟),自主学习(10分钟),课堂讲解(15分钟),小组合作(10分钟),情境教学(5分钟),课堂小结(5分钟),课后作业布置(5分钟)。
九、教学反思:1. 课后总结:教师在课后对教学情况进行反思,总结教学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教案:选修语文《灯下漫笔》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本内容。
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3.理解并感知文本中的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引入话题:“你是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随机抽取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展示散文《灯下漫笔》的标题,让学生进行猜测和预测。
【导读文本】1.师生共同阅读《灯下漫笔》,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文章的结构、文笔特点、文中的人物以及描述的事件。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描述和细节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通过讨论,概括出文本中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拓展思考】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灯下漫笔》中的写作技巧来写一段自己生活中的琐事。
2.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后,进行组内展示和讨论。
【写作练习】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一个琐事写一篇短文。
2.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例如:细节描写、感性描述和对人性的洞察等。
3.学生自主完成作文后,进行互评和评改。
【课堂总结】1.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点和技巧。
2.考核学生对散文《灯下漫笔》的理解和对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反思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此教学方案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生既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引导学生阅读《灯下漫笔》,并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文意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和感悟。
第三章:文学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学流派。
分析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研究能力。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和研究成果。
第四章: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探讨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作品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题思考能力。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

《灯下漫笔》教案设计第一章:教案概述1.1 教学目标让学生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学价值。
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和阅读能力。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和情感表达。
1.2 教学内容课文朗读和翻译。
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
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使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展示相关图片和视频资料。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讨问题。
第二章:作者和背景介绍2.1 鲁迅简介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作家,他的作品具有深刻的社会批判意义。
介绍鲁迅的其他作品和对中国文学的影响。
2.2 《灯下漫笔》的背景《灯下漫笔》是鲁迅在1925年创作的,当时中国正处于社会动荡和变革的时期。
分析文章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和问题。
第三章:课文朗读和翻译3.1 课文朗读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课文,注意语气和节奏的把握。
让学生通过朗读感受文章的情感氛围。
3.2 课文翻译解释生僻词语和句子的含义。
帮助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意义。
第四章: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语言特色4.1 修辞手法的分析分析课文中的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引导学生理解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4.2 语言特色的探讨探讨课文中的幽默、讽刺等语言特色。
让学生体会作者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表达。
第五章:探讨课文中的文化背景和作者的观点5.1 文化背景的探讨分析课文中所提到的历史事件和文化现象。
引导学生了解这些文化背景对文章意义的影响。
5.2 作者观点的探讨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分享自己的看法和理解。
第六章:课文重点句子解读6.1 选取课文中的重点句子进行分析。
对句子中的关键词进行解释。
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表达意图。
6.2 学生展示和讨论让学生准备自己认为的重点句子进行展示。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不同观点和解读。
第七章:课文主题思想的探讨7.1 引导学生领悟文章的主题思想。
鲁迅《灯下漫笔》教学案设计模板.doc

鲁迅《灯下漫笔》教学案设计模板教学时数:2第一教时明确目标:理清思路,明确观点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解题1.介绍写作背景2.解析文题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三、整体感知明确:①批判的锋芒指向:中国历史和国民性问题;—a、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2.明确思路现实(1〜5)——历史(6〜n)——现实(12〜14)I I IIII引子 --- *观点----- *号召四、小结本课内容第二教时明确目标:2.以小见大、以情推理、情景交融的表达艺术教学过程:一、分析"引子"(1〜5)1.课文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
阅读第一部分,思考:课文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出对重大历史问题的思考的?明确:钞票贬值明确:开始兑换一乐意I停止兑现一不甘心--奴性心态I折换现银一非常高兴明确:①“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两者心理相似: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
人们为避免更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鲁迅从中看到了隐藏在百姓灵魂深处的奴性心态:安于现状,不思进取,自我满足,自我陶醉。
明确:“极容易”说明中国的“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成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欢喜"了。
5.归纳本部分写作特色。
明确:直写其事,以小见大6.小结二、分析“观点"㈠析“中国历史"明确:①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即“乱世"一兵荒马乱,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
新人教版选修《灯下漫笔》教案3篇

一.导入谛听鲁迅大约是因为离百草园、三味书屋、咸亨酒店太近的缘故,每当深夜于台灯下打开那一篇篇悲凉苦难的文字时,我的耳边就回响起一个声音:“外面的进行着的夜,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
我存在着,我在生活,我将生活下去,我开始觉得自己更切实了,我有动作的欲望--但不久我又坠入了睡眠。
”先生故乡的夜虽不似近处的杭州上海那么喧嚣,但也绝非孔乙己时代那样的寂静,然而这声音却突破世纪之交的汹汹嘈切和层层迷障,如黄钟大百般从历史隧道的另一端传来。
我不由得合上书,来到庭院里。
夜幕深沉,天空是那种淤血胀肿的青紫色,偶见几颗晦黯而飘忽的星在闪耀。
“黑漆漆的,不知是日是夜。
赵家的狗又咬起来了。
狮子似的凶心,兔子的怯懦,狐狸的狡猾。
”时间已经过去了差不多一百年,中国第一篇白话小说,第一个现代“狂人”的这句梦呓蓦然间在我的耳畔回响起来。
这是一种怎样的声音呢?低沉?喑哑?激愤?悲切?抑或是沉痛的叹告苍凉的呐喊?有一次我陪同北方来的一位女教授参观先生纪念馆、故居和三味书屋,结束后她忽然站在先生像前闭目凝神,一动不动,惹得旁边的游人都看她。
我也请不透她在想什么,直到数日后离开绍兴时,她才对我说,那天她听见了鲁迅先生的声音。
我将她的话理解为一位热爱先生作品崇敬先生人格的学者的心灵感应。
孰料过了不久,我又陪同西北来的一位作家参观先生纪念馆,他第一个问题就是,先生生前说话的语调是怎样的?有没有他的录音?先生生活的那个时代,照相技术已较普遍,所以我们今天能看到不少先生各个侧面的容貌,而录音技术在西方发达国家才刚刚出现。
先生那些精彩的演讲,深刻的议论,谈谐的谈笑,都只能永久留存于无法倒转的时光的录音带中。
但我相信,任何一个真正走近鲁迅并真正用人类良心去体会他的人,都会从先生的文字中听到他的声音。
“还记得三四年前,有一个学生来买我的书,从衣兜里掏出钱来放在我手里,那钱上还带着体温。
这体温便烙印了我的心,至今要写文字时,还常使我怕毒害了这类的青年,迟疑不敢下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学案【学习目标】1、能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学习鲁迅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2、学习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1、能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
2、学习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课时】5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⑴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才,笔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和,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你那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集成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鲁迅思想核心是“立人”。
“人”即“国民”,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闰土。
鲁迅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来。
⑵作品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⑤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a《呐喊》(14):《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社戏》《药》《明天》《一件小事》《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风波》《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b《彷徨》(11):《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弟兄》《离婚》。
c《故事新编》:《序言》《补天》《奔月》《理水》《采薇》《铸剑》《出关》《非攻》《起死》《怀旧》2、熟识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
它像一个巨大无比的毒瘤,长久地跻身在国民的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作者在文中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
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3、识记文体杂文:散文的一种,五四运动以来杂文十分流行。
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4、学生利用网络查阅当时的社会现实,了解当时的历史。
二、自主学习1、给下列加线字注音。
便当()嗜好()兑现()偕亡()折价()折腾()编纂()避难()胪欢()时日曷丧()打折了腿()边塞()敷衍塞责()塞在怀中()2、解释下列成语。
①蒸蒸日上:②心悦诚服:③朝三暮四:④直截了当:⑤数见不鲜:三、合作探究1、熟读课文,整体感知。
2、释题:灯下漫笔3、概括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并给文章划分结构层次。
3、第1段中,人们乐于换钞票的原因是什么?4、第2-3段中,人们不愿换钞票甚至把钞票“降格”兑银,原因又是什么?7、这部分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㈡研读第二部分(5-9) 1、朗读文段。
2、根据第5段,说说形成奴性人格的原因。
这段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表达效果?3、第6段中的“小玩意”是指什么?4、第7段中“人”的价格指什么?“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是什么意思?“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表明了百姓的什么心态?段中的破折号起什么作用?5、第8段中的“奴隶规则”具体内容是什么?6、第二部分与第一部分是什么关系?2、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实际上______是群盗如麻,______至极之后,就有一个较强,或较聪明,或较狡猾的人物出来,较有秩序地______了天下。
A.大约纷乱收拾 B.大约变乱统治 C.大概纷乱收拾 D.大概变乱统治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虚词恰当的一组是()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______避入教堂里去了,______那些地方______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______不得。
A.则因为都而 B.则由于都而 C.就因为都却 D.就由于却却第四、五课时一、自主学习1、熟读第三部分文段。
2、下列加点字注音正确的一项是()A.钞票(cāo)涨价(zhànɡ)羡慕(xiàn)不屑(xiào)B.避难(nán)嗜好(shì)兑换(duì)钦定(qìnɡ)C.秩序(zhì)杀掠(lüè)国粹(cuì)灾殃(yānɡ)D.亲戚(qì)磕头(kē)累坠(léi)纳粮(nà)3、选出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A.累赘编篡蒸蒸日上心悦成服B.恭读妇孺莫名其妙数见不鲜C.兑现发详直截了当群盗如麻D.钞票胜世纷乱致极朝三暮四二、合作探究1、朗读第三部分文段。
2、文中谈论的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 作者对他们分别下了什么结论?3、“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这个话里面又包含了怎样的感情?4、在鲁迅看来,天下大乱的实质是什么?5、作者把中国历史概括为哪两个时代?这两个时代分别有什么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这两个时代的划分标准是什么?依据是什么?6、文中举出了哪些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7、第10段中,“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太绕弯子了。
”反映了作者怎样的观点?8、“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是指什么时代?文中“这一循环”指什么?9、从字里行间看,作者认为他当时所处的时代到底属于哪种时代?依据是什么?10、文中所说的“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为什么“于现状都已不满”?他们各自有什么治世主张?这些主张的本质是什么?11、根据第14段,说说鲁迅的历史观和先儒们的历史观有何不同?12、第15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在结构上起什么作用?文章结尾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怎样的时代?怎样才能创造“第三样”时代?13、为什么说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不值得神往?14、鲁迅生活的时代是怎样的社会现实?老百姓的愿望是什么?鲁迅又持何种态度?四、拓展延伸1、你还能举出过去的时代人们没有走出“奴隶时代”的例子吗?2、现在是21世纪了,鲁迅先生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不是来到了呢?你觉得你身边的人有奴性吗?四、课堂测评1、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上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长期以来我们在吃四大发明的_____,在一种____的怀旧安慰中构筑自己的民族自尊心。
这种自尊心是必要的,但这种思想方法却制造着一种后顾的文化_____。
因为后顾,我们对世界的许多新变化有一种阿Q式的“我祖先比你阔多了”的_____。
这正造就了我们的长期封闭,亦造成了我们裹足不前。
A.本钱虚妄模范情结B.老本虚幻模范情绪C.老本虚妄模式情结D.本钱虚幻模式情绪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为什么呢?他因为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B.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
C.但我们也像复古家一样,不满于现在,就神往于三百年前的太平盛世么?D.我们不必入研究室,审察高超的精神文明,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五、课后作业㈠选择题1、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执迷亲戚羡慕蒸蒸日上B.意蕴彷徨高超心阅诚服C.阐明提炼发祥直捷了当D.行市诅咒钦定太平胜世2、下列各句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句是()A.近年来,这种欺上瞒下的虚假繁荣现象不但没有得到遏制,相反还蒸蒸日上,大有蔓延之势。
B.高考之际,小李正遇感冒发烧,平时的水平根本没有发挥出来,最后只好降格以求,上了个专科学校。
C.金碧辉煌的落日映在空中,十分好看。
D.他那滔滔不绝、心悦诚服的演说,博得了阵阵掌声。
3、下列各句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枝笔、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B.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
C.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D.“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愤言而已,决心实行的不多见。
4、在括号里填写下列句子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
()(2)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3)张献忠的脾气更古怪了,不服役纳粮的要杀,服役纳粮的也要杀,敌他的要杀,降他的也要杀:将奴隶规则毁得粉碎。
()5、下列加点字注音有三处错误的一项是()A.似乎(sì)秩序(zhì)编纂(zuǎn)数见不鲜(xiǎn)B.胪欢(lú)偕亡(xié)编撰(zhuǎn)历史循环(xín)C.妇孺(yǔ)兑现(duì)崇奉(cónɡ)心悦诚服(chén)D.奴隶(dì)嗜好(shì)行市(hánɡ)蒸蒸日上(zēnɡ)6、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名副其实不可名状不名一文B.数见不鲜数典忘祖数以百计在数难逃C.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上三竿日薄西山D.直呼其名心直口快直言不讳直言贾祸7、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A.“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愚昧”图片展将伪科学暴露得淋漓尽致,使观众深受教育。
B.刘厂长的开场白可谓抛砖引玉,引导我们提出了许多建议。
C.当时暴雨如注,满路泥泞,汽车已无法行走,抢险队员们只好安步当车,跋涉一个多小时赶到了大坝。
D.为了救活这家濒临倒闭的工厂,新上任的厂领导积极开展市场调查,狠抓产品质量和开发,真可谓处心积虑。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官员警告说,中国需要采取紧急行动制止艾滋病的传播,否则不采取紧急行动,在今后10年里还会有1000万人成为感染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