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

合集下载

灯下漫笔 鲁迅杂文作品

灯下漫笔 鲁迅杂文作品

灯下漫笔鲁迅杂文作品《灯下漫笔》是鲁迅的一篇杂文,于1925年10月4日发表在《南京日报》上,也是他的一篇名篇之一、在这篇文章中,鲁迅把自己的心情倾吐出来,谈到了自己对国家、社会、文化等问题的思考和感受。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浓郁的民族情和独特思想的魅力。

鲁迅首先谈到了他对国家的忧虑。

他认为,中国是一个历史久远的国家,但却在半个世纪内不断遭受着侵略和压迫,这使得中国人的民族意识受到了严重打击。

他认为,中国的深层次问题不是缺乏技术和钱财,而是缺乏民族意识和爱国精神。

他呼吁中国人应该有自信和自尊,不仅要追求物质上的富强,更重要的是要追求精神上的强大。

其次,鲁迅谈到了社会的问题。

他认为,中国社会的现实状况令人堪忧,社会不公、腐败、道德沦丧等问题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精神。

他鼓励人们要勇于批判社会现象和制度,去追求更美好的社会。

此外,鲁迅也谈到了中华文化的问题。

他认为,中华文化是一种博大精深的文化,在历史上产生了很多优秀的思想和文化成果。

但是,他也指出,近代以来,中华文化逐渐衰落,被西方文化所影响和侵蚀。

他呼吁人们要重视中华文化,保护中华文化,使其在当代社会中重新焕发光彩。

最后,鲁迅以灯下漫笔的方式总结了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他希望人们能够坚定信念,勇于批判和改革,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尽自己所能。

他的这篇文章充满了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和关怀,也为后人指引了前进的方向。

总的来说,《灯下漫笔》是一篇悲情的杂文,揭示了中国面临的问题和挑战,并提供了对策。

其文笔清新、简洁,却又深刻有力,是鲁迅杂文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之作。

灯下漫笔课文精讲

灯下漫笔课文精讲

灯下漫笔课文精讲一、章节划分《灯下漫笔》的段落划分可以根据其内容和结构进行如下安排:第一部分(第1-4段):这部分主要交代了文章的时间、地点和事件的开端,引出了下文。

作者通过描述钞票贬值引起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以及北京钞票兑现难的现状,为后文的主题铺垫了基础。

第二部分(第5-10段):这部分是文章的主体部分,主要阐述了作者的观点。

作者通过批判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揭示了造成敦煌国宝大量流失的根本原因。

同时,作者也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视和对未来的希望。

第三部分(第11-14段):这部分是文章的结尾部分,主要进行了讽刺和反思。

作者通过描绘一个“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交替循环的历史画面,表达了对中国几千年历史的深刻反思。

综上所述,《灯下漫笔》的段落划分可以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引入、主体和结尾。

整篇文章以钞票贬值为切入点,通过深入剖析旧中国的落后与腐败,表达了对文化遗产保护和民族历史的深刻反思。

二、文章赏析《灯下漫笔》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的一篇重要杂文,写于1925年春末。

文章通过银票贬值时期折现银的小故事作为引子,巧妙地引出了对中国历史及现状的深刻反思。

鲁迅在这篇文章中,以独特的视角和犀利的笔触,揭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黑暗和腐朽,以及中国人民在这种社会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鲁迅通过对银票贬值这一经济现象的描绘,巧妙地揭示了当时社会的动荡和不安。

他以钞票的价值变化为线索,进一步探讨了人的价值在社会变迁中的波动。

这种巧妙的比喻不仅使文章更具说服力,也让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作者的观点。

鲁迅在文章中对中国历史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他指出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大特点: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二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

这种精准而深刻的概括,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本质,也展现了鲁迅对中国历史的深刻理解。

同时,他还通过描绘“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揭示了中国人民在这种环境下的悲惨命运。

这种揭示不仅具有历史意义,也具有现实意义,它提醒我们要时刻警惕历史的重演。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灯下漫笔

高中语文高二语文灯下漫笔

作者这段话是通过打比方,愤怒抨击封建暴政,暴露 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 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 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关键词语是“羡慕”“叹 息”“心悦诚服”“ 恭颂”。
第三题
揭示老百姓遭受官兵蹂躏的悲惨命运,讽 刺国民的麻木不仁,批判国民缺少反抗精 神。关键词语是“中立”“杀掠”“希 望”“决定”。
在无懈可击、无可辩驳的逻辑的论证中,鲜明地保留着感性的美感特点,将议论与叙事、描写、 抒情融为一体。把人们心灵的特点放在历史与现实的坐标点上,加以考查、议论、揭破,不仅 见其真,而且见其深。
议论以作者的感情为内在的逻辑和动力,不仅给人以理性的说服,而且给人以感情的感染。
1
2
感悟作者对中国社会历史的理性认识和 字里行间所蕴涵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更多资源
01
没有伟大人物出现的民族,是 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 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 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 的奴隶之邦。因鲁迅之一死, 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 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 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 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02
—郁达夫《怀鲁迅》
1936年10月,鲁迅逝世。就在鲁迅安 葬后的第三天,郁达夫含着悲愤的心情 写下了这段堪称警世格言的文字。今天, 我们学习鲁迅先生《灯下漫笔》这篇文 章,就会明白为什么说“中国还是奴隶 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01
在中国没有谁能像鲁迅那样,对几千年的封建宗法制度和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有那么 清醒、透彻的了解;也没有谁能像鲁迅那样,对专制和愚昧揭露得那么深刻和全面; 更没有谁能像鲁迅那样,对渗透到中国人思想基因中的“劣根性”痛下针砭,无情地 撕下罩在中国人脸上的形形色色的“假面”。没有鲁迅,也许我们至今仍然对与世俗 人情融为一体的虚伪习焉不察,深陷于“瞒”和“骗”的泥淖大泽而不能自拔。鲁迅 的伟大即在于此,鲁迅的不被人理解也在于此,鲁迅的被人攻击还在于此。

鲁迅《灯下漫笔》

鲁迅《灯下漫笔》
鲁 迅
灯 下 漫 笔
鲁迅《灯下漫笔》
本文是一篇以抨击中国旧社会、旧文明为 宗旨的著名杂文,体现了鲁迅深刻的历史洞 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通过对中国历史的反思和剖析、对中国 现状的揭露,作者指出了历史的黑暗、现状 的残忍,号召青年去创造奴隶当家作主的新 时代。
文章由两个各自独立的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主要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中 国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和剖析,指出对广 大人民来说,历史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 的 时代”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是二 者的 交替循环。

吃,但也可以吃别人。 ”这“大小无数的人肉的筵宴,即从有文明以 来一 直排到现在,人们就在这会场中吃人,被吃,以凶人的愚妄的欢呼,将 悲惨的弱者的呼号遮掩,更不消说女人和小儿
”。
进步青年的历史使命 鲁迅在文中指出:“扫荡这些食人者,掀 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 ” ,“创造这中国历 史 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这就是当时进 步 青年的历史使命 。
中国人工作时间全世界最长
过劳死一年60万
2006年06月28日环球时报
随着经济不断发展,中国人的工作时 间越来越长,过劳死也呈急剧增加趋势。 据估算,每年因过劳死去世的人多达60 万。
中国已成为全球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 之一,人均劳动时间已超过日本和韩国。 随着加班的“普及”,年轻人死在办公室 的 例子屡见不鲜。 一些白领虽然报酬较高,但白天需要 紧张工作,晚上还要陪客户,生活很不规 律,但面对企业的晋升和淘汰机制,他们 常常“自愿加班”。
三种时代的内涵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是指“下于奴隶的 时 代”,社会处于战乱时期,百姓生命财产没有保障, 命运连奴隶都不如。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是指社会比较安 定,百姓可以按照奴隶规则生活,生命或可无忧, 但仍然没有尊严和地位可言。 “中国历史上未固有精神文明”的“吃人”实质 在第二部分中,作者揭露了“中国固有精神文 明” 的“吃人”实质。 作者认为,封建统治者提倡的“精神文明”就 是森 严的封建等级制度,一级一级地治驭着,贵吃贱, 大吃小,上吃下,“自己被人凌虐,但也可以凌虐别人;自己被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自《灯下漫笔》发表至今,约十余年矣。

读者偶有索引之举,然绝少言及此篇,恐为其未尽之遗憾。

时值先生百年诞辰,乃借出,愿有识者能更加客观地去认识先生,理解他。

一、在比较中看来鲁迅在这篇文章中采用了比较的方法,并非没有深刻含义。

譬如说写大哥周作人的性格特点是“日益堕落”,与前面对闰土描写的“深恶而痛绝之”形成强烈反差,但是接着又转到写出一个孝顺而且勇敢的弟弟,使文章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而再后的描写对于我们又不难发现两兄弟“价值观的异同”,同样,我们还可以从不同角度去挖掘出相同的主题——怀念闰土。

我们甚至还可以想象到在这个少年英才的心里也必定埋藏着美好的希冀与梦想。

对于青年人来说,吸取前辈的精华并积极学习,是我们当代所应该具备的一种优良品德,只要真正懂得鲁迅精神实质的人,都会有这种感受。

鲁迅之所以被誉为“民族魂”,他的作品为何能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想也就在于此吧。

二、从批判中看来鲁迅先生以高度的爱憎感情和正直无私的品质面对自己的亲友,这种态度真是让我们钦佩啊!不仅如此,鲁迅对旧社会人物的讽刺与鞭挞同样令人拍案叫绝。

当你想到阿长“切切察察”的为人处世,甚至她因为见到孩子拿起刀而追赶他的情节;想到孔乙己遭人耻笑而他不改变笑容的吝啬行为,便不禁哑然失笑,然而这也是这些人物悲惨命运的根源。

然而细想想又会觉得先生可恨可悲的地方正在于此,鲁迅在批判的同时仍怀有一颗炽热的爱国之心。

那么鲁迅先生是怎么样对待周作人这位“胞兄”呢?前面提到过,鲁迅以前是称呼“三弟”的,这次为何改称“作人”呢?最初的称呼是“作人”吗?似乎很难想象!我们知道,鲁迅一生辛苦,所以在家中,弟弟却拥有所有财产,尤其是其母对儿子的溺爱更是让周作人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

而周作人呢?先是靠娶妻维持生活,后又走上文学道路,虽已颇有名气,但最终还是由于“脑筋不灵光”,使家庭陷入困境。

后来周作人将自己关进了“小楼”,并以为避世可以求得清净,但当他遇到闰土的女儿时,还是决定把她带到北京,就像他的许多徒弟一样。

鲁迅《灯下漫笔》

鲁迅《灯下漫笔》

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皇恩浩荡:皇帝的恩德广大无 边。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产生、发生。 先儒:先前的文人。 自诩:自己说好。
兵燹:战火。
重难点词语解释
在本文中,作者猛烈地抨击了 几千年来的中国封建社会和所 谓的中国“精神文明”,有力 地批判了赞颂这种精神文明的 中外反动派和形形色色的御用 文人。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历史 洞察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主题Biblioteka 结构层次(一)本文分两个部分,彼此相对立而又相互联系,对立统一 的。
第一部分: 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对中国历史进行深刻的反省和剖析。
第一层(1-4):从亲身经历谈起,掘出自己吃了亏还 满心欢喜的心理,自然由个人联想到民族群体,推出正题: 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之后还万分欢喜。
第二层(5-11):揭示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 人的价值,最多不过是奴隶的事实,并在历史概括的基础上 描绘了中国人的奴隶心态,继而将中国历史归结为“想做奴 隶而不得”与“暂时坐稳了奴隶”这两种时代的循环。
灯下漫笔
鲁迅
单击此处添加副标题内容
汇报人姓名
2020/01/01
在本文中,作者猛烈地抨击了几千年来的中国 封建社会和所谓的中国“精神文明”,有力地 批判了赞颂这种精神文明的中外反动派和形形 色色的御用文人。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历史洞察 力和强烈的批判精神。
学习要求
一.文学知识: 了解作家鲁迅;识记这是一篇杂文。最初发表在《莽原》周刊上,后收录于杂文集《坟》中。
文章采用叙议结合,文笔自由灵动而贯连紧密的表达方 式:在论述上采用先从自身感受起笔,然后以大量日常生 活事件、历史事实和文献典籍为论据,多方进行论证,对 中国历史作出深刻的剖析,最后推导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这是一种独特的综合“论文”与“杂感”的笔法,将严密 的论说与任意而谈的相结合,联想丰富,引据广博。环环 相扣,逻辑严密.论述由表及里,层层深入.使文章既蕴 涵了深厚饱满的思想力量.又具有很强的知识性和可读性。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灯下漫笔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灯下漫笔

成考专升本大学语文课文详解:灯下漫笔 《灯下漫笔》 第一项:作家、作品 本文选自鲁迅杂文《坟》。

这篇文章分两部分,分别以1925年5月8日和1925年5月22日发表在《莽原》周刊第三期和第五期上。

 鲁迅,本名周樟寿,字豫山,后改名周树人,字豫才,1881年生于浙江绍兴。

他是一位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是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1902年赴日本留学,初学医,后改学文学,决心改造国民精神,积极参加民族革命活动,1909年回国,搞教育活动,曾在诗歌中表示求国求民的决心。

他在诗中说:“我以我血荐轩辕”。

1936年10月19日逝世。

1918年4月他在《新青年》上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开始用“鲁迅”这一笔名,他的代表作是《阿Q正传》,着作有《鲁迅全集》共十六卷。

 第二项:文体知识本文是一篇杂文,也称文艺性证论文。

鲁迅是杂文的开创者,它的内容直面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的各个方面,写得深刻犀利,既有清晰的逻辑性,又有生动的形象性,像投枪和匕首是诗和证论的结合。

  第三项:主旨本文的中心思想,对当时社会上复古主义的实质做了深刻的剖析,对封建历史和军阀统治的黑暗现实以及帝国主义的侵略本质做了揭发批判,在彻底否定了现实后,向青年人发出了反帝反封建、推翻旧社会,建立新时代的号召。

 中心论点,有两个中心论点。

第一部分的中心论点。

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无非是“想做奴隶而不得”与“暂时坐稳了奴隶的时代”两者交替的时代,于是号召青年创造一个第三样时代。

 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

中国的文明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筵宴,所谓中国者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筵宴的厨房,于是呼吁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

 第四项:层次段落 第一个部分有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1-4):由辛亥革命后,生活中钞票的贬值,人心慌乱,而后百姓即又在吃亏之后,安心喜欢的事例,引出一个论题,就是我们即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以后还万分喜欢。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

鲁迅《灯下漫笔》赏析在鲁迅的杂文集里,我最喜欢《灯下漫笔》。

有一个很浅显易懂的例子:某青年在大热天被太阳晒得皮肤红肿,感到非常不舒服,想要到北京的美容院去治疗,但不知道那里究竟收费怎样,也不好意思问家里要钱。

正巧,他在报上看到有一位先生开了一个小专栏,于是便打电话过去,对着电话侃侃而谈自己的苦恼。

说完之后,他立即就有了主意,因为那位先生正好也准备到美容院去做“美容”。

听完之后,鲁迅先生就给这位青年寄去了医药费。

真是及时雨啊!如果他当时没有这样做,不就没有人知道他的难处,他的窘况就会长期埋藏在他的心里了吗?本来嘛,鲁迅先生是中国的第一流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是和孙中山先生并称的伟大的革命先驱,是一座高耸的灯塔,可以指引广大的青年人前进,使他们在认识社会、认识自己、找到自己的理想、确定自己的方向的征途上少走弯路,节省宝贵的时间,增加胜利的把握。

谁都知道,青年人能否顺利地成长成熟,关键在于有无精神上的支持和帮助。

所以说,提高青年人的精神境界和思想素质,是最重要的。

现在鲁迅先生到了晚年,又更进一步,为青年人指出了新的奋斗目标,使他们不致由于迷失方向而陷入空虚和烦恼,甚至产生悲观厌世的思想情绪。

就这么一句,足以使我们这些热血沸腾的青年人激动不已。

尽管它还有不完善的地方,需要我们去修改和完善,但是我觉得有了这么一个可靠的导师和前进的坐标,我们这些朝气蓬勃的青年人一定会更加勇敢、坚强地去战胜困难,克服种种干扰和障碍,从而为自己的人生道路绘出更加绚丽的色彩!让我们带着这盏明亮的灯,沿着鲁迅先生开辟的新航道,一起驶向远方吧!作者介绍鲁迅,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

1918年5月,首次以“鲁迅”作笔名,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

鲁迅的著作主要以小说、杂文为主,代表作有: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集《朝花夕拾》(原名《旧事重提》),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坟》、《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三闲集》、《二心集》、《而已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文学论著《中国小说史略》、《汉文学史纲要》,文学史料集《中国小说旁证》、《魏晋风度及文章与药及酒之关系》、《唐宋传奇集》、《小说旧闻钞》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后练习]
一、单项选择题
1. 《灯下漫笔》一文主要抨击的是( )
A. 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
B.帝国主义
C. 资本主义
D.中国的奴隶制度
2. 《灯下漫笔》一文向青年阐明的最重要的道理是( )
A. 读书
B.改造国民性
C. 写作
D.创造新时代
3.《灯下漫笔》中所说的“第三样时代”是指()
A.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B.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C. 人民当家做主的时代
D.社会主义新时代
4. 《灯下漫笔》是一篇()
A. 散文
B.文艺性论文
C. 小说
D.报告文学作品.
5. 在《灯下漫笔》一文中,鲁迅认为青年的使命是()
A. 崇奉国粹
B.赞颂固有精神文明
C. 热心复古
D.创造第三样时代
二、多项选择题
1. 下列例句中,采用反语修辞法的有()
A.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
B. 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C. “复古家”尽可不必悲观的。

太平的景象还在:常有兵燹,常有水旱
D. 厘定规则: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于是便“万姓胪欢”了
E. 那些作乱人物,从后日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
2. 鲁迅在《灯下漫笔》中说:“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是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这里所采用的修辞手法( )
A. 比喻
B.借代
C. 设问
D.反语
E. 比拟
3.为走“科学救国”之路,曾往日本学医,后又出于救国救民之心,弃医从文的作家有()
A. 郭沫若
B.茅盾
C. 鲁迅
D.郁达夫
E. 巴金
4.下列作品属鲁迅所写的小说有()
A.《狂人日记》
B.《灯下漫笔》
C.《祝福》
D.《伤逝》
E.《纪念刘和珍君》
三、简答题
1. 概括说明本文第一部分和第二部分的中心论点,说明两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

2. 理解第二部分中作者对复古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明”和军阀统治的现实的剖析。

3. 掌握本文所用的比喻、排比、反语等修辞方法。

四、阅读下列语段,回答问题
1.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

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那一面,但又属于无论那一面。

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1) 本片段揭示了旧时中国人怎样的落后心态?
(2) 在本片段中,作者提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3) 从本片段出发,如何去理解作者揭示这种落后心态的用心?
2. 任凭你爱排场的学者们怎样铺张,修史时候设些什么“汉族发祥时代”“汉族发达时代”“汉族中兴时代”的好题目,好意诚然是可感的,但措辞太绕弯子了。

有更其直捷了当的说法在这里——
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这一种循环,也就是“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那些作乱人物,从后目的“臣民”看来,是给“主子“清道辟路的,所以说:“为圣天子驱除云尔。


(1) “先儒”之所谓“一治一乱”,在鲁迅看来不过是怎样的两个时代?
(2) 在鲁迅看来,中国历史是怎样一种“循环”。

(3) 鲁迅的历史观与先儒们的历史观在根本出发点上有什么本质的不同?
3. 因此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宴,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

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劳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俄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子。

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事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不知道而赞颂者是可恕的,否则,此辈当得永远的诅咒!
(1) 这段话分几个层次?哪个层次是论点?
(2) 这段话揭示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现实?
(3) 鲁迅认为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是什么?
(4) 这段议论采用了哪几种修辞手法?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
1.A
2.D
3.C
4.B
5.D
二、多项选择题
1.BCD
2.ACD
3.AC
4.ACD
三、简答题
1. 第一部分是从生活中的一点小事引申出一个中心论点,
年封建社会“一治一
即先“将人不当人”,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的格......”要人们心悦诚服地
理,而这种心理也使得民众长期处于被奴役的地位。

于是作者号召青年不要上复古主义者的当,要向前看,去开创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

第二部分是从民族文化角度揭露中国黑暗落后的现状,探求中国长期积弱挨
有文明”的实质。

这里所论及的中国文明并不泛指中国的一切文明,而是专指封建主义及等级制度、保古守旧、苟活偷安的思想意识及生活遗风。

通过剖析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文章揭示了旧中国、旧文明的本质,从而抨击了帝国主义者称赞中国“固有文明”的险恶用心,--即让中国人永远处于奴隶地位,充分“办酒席的材料”,进而号召青年“要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才能创造当家作主的新时代。

本文两部分是并列结构,也是一个有机整体,共同体现了作者强烈的批判精
神和开创新时代的思想。

其选择,而第二部分对现状的揭露也是更清楚地理解历史。

前一部分是采用古今对比,后一部分是中外对照,两部分在结尾处都提出了创建“第三样时代”的号召,突出本文的主旨。

2. 鲁迅在《灯下漫笔》一文的第二部分中是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对复古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赞美的“固有精神文明”和当时军阀统治现实进行了剖析。

他用
阶级奉行媚外安内的政策所致的,是建立在中国百姓的痛苦之上的。

其次作者指出至今封建军阀统治仍不断安排这“人肉筵席”,并且对内采取严酷的封建等级制度,这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反动与黑暗。

复古主义者和帝国主义者赞美这种“固有精神文明”,其险恶用心是阻碍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进程。

因此青年人须认清现实,不能延续这种现状,而要改变它,创建新的时代。

3.
势和讽刺性。

如作者把中国几千年的“中国固有的精神文明”比做是给洋人享
用的“人肉筵席”,对中国固有文明的讽刺十分尖锐。

此外作者还运用排比结合反语来说理议事,如“我们在目前,还可以亲见各式各样的筵席,有烧烤,有翅席,有便饭,有西餐。

但茅檐下也有淡饭,路旁也有残羹,野上也有饿莩;有吃烧烤的身价不资的阔人,也有饿得垂死的每斤八文的孩了....”这些排比、反语等修辞手法的运用,一是批判封建军阀势力统治的黑暗、不合理的现实,二是反讽复古主义者和封建统治者继续奉行媚外安内政策的危害性和严重性,增强了作品的批判力度。

四、阅读下列各段,回答问题
(2)
(3)
的批判是属于启蒙的需要,激发人们对历史和现实的反思。

2.(1)所谓“乱”世,实质上就是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所谓“治”世,实质上就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2)所谓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实质上只不过是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人民暂时做稳了奴隶--人民想做奴隶而不得......这样-个“循环”;在这期间,人民大众始终是被压迫被剥削的奴隶。

(3)“发达”、
的表层,揭示人民大众始终做奴隶的本质。

3.(1) 分两层:第一层到“每斤八文的孩子”,后面是第二层。

第二层是论点,简单地说,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就是“吃人”。

(2)当时中国社会现实仍然是:贫富悬殊,阶级尖锐对立,仍然是“人吃人”社会。

(3)其实质是:“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实质就是“人吃人”。

(4)排比、比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