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祝福导学案2019
《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

《祝福》教学设计《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那么优秀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的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祝福》教学设计(通用6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祝福》教学设计1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认识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重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本文综合塑造人物的方法。
教学难点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方法点拨、分析、研讨教学过程一、检查作业:二、分析、讨论写作特点:1.精当的环境描写。
作者巧妙地把祥林嫂悲剧性格上的几次重大变化,都集中在鲁镇"祝福"的特定的环境里,三次有关"祝福"的描写,不但表现了祥林嫂悲剧的典型环境,而且也印下祥林嫂悲惨一生的足迹。
①第一次是描写镇上各家准备"祝福"的情景。
祝福是"鲁镇年终的大典",富人们要在这一天"迎接福神,拜求来年一年的好运气",以便继续他们贪得无厌的"幸福生活",而制作"福礼"却要像祥林嫂一样的女人"臂膊在水里浸得通红",没日没夜地付出自己的艰辛,可见富人们所祈求的幸福,是建立在榨取这些廉价奴隶的血汗之上的。
这样通过环境描写就揭露了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冲突,预示了祥林嫂悲剧的社会性。
同时,通过"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自然也如此"的描写,也显示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农村的状况:阶级关系依旧,风俗习惯依旧;人们的思想意识依旧。
一句话,封建势力和封建迷信思想对农村的统治依旧。
《祝福》教案(优秀8篇)

《祝福》教案(优秀8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要求1.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体会并理解本文环境描写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教学时间:四教时。
教学安排:第一教时l本教时重点理清小说的情节结构,了解倒叙的作用。
一、导入新课:我们在初中曾经学过鲁迅的小说《故乡》、《孔乙己》,其中由活泼可爱而变成麻木愚昧的闰土,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孔乙己,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今天,我们学习的是鲁迅先生又一篇著名的小说——《祝福》。
(板书)二、介绍背景:《祝福》写于1924.2.7.,是鲁迅短篇小说集《彷徨》的第一篇,最初发表于1924.3.25.出版的上海《东方杂志》半月刊第二十一卷第6号上,后收入《鲁迅全集》第二卷。
鲁迅以极大的热情欢呼辛亥革命的爆发,可是不久就失望了。
他看到辛亥革命以后,帝制政权虽被推翻,但代之而起的却是地主阶级的军阀官僚的统治,封建社会的基础并没有彻底摧毁,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他们过着饥寒交迫的生活,宗法观念、封建礼教仍然是压在人民头上的精神枷锁。
鲁迅在《祝福》里,深刻地展示了这一时期中国农村的真实面貌。
这一时期的鲁迅基本上还是一个革命民主主义者,还不可能用马克思主义来分析观察,有时就不免发生怀疑,感到失望。
他把这一时期的小说集叫做《彷徨》,显然反映了其时自己忧愤的心情。
但鲁迅毕竟是一个“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他决不会畏缩、退避,而是积极奋斗。
《祝福》这篇小说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揭露了地主阶级对劳动妇女的摧残与迫害,揭示了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指出彻底反封建的必要性。
三、研习课文:1、自读“预习提示”,了解小说的教学重点,明确教学目标。
2、理清情节,了解倒叙的作用。
高二《祝福》导学案附答案

高二《祝福》导学案附答案【高二《祝福》导学案】三维总目标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指导学生通读课文,理清脉络,整体感知课文。
2.在结构上采用倒叙手法的作用。
3.读准字音、掌握字形。
【自主学习】1、字音积累钝( dùn )响寒暄( xuān ) 朱拓( tà ) 间( jiàn )或悚( sǒng )然踌蹰( chóu chú ) 不更( gēng )事谬( miù )种淡( dàn )然俨( yǎn )然雪褥( rù ) 瑟( sè )瑟有声尘芥( jiè )堆形骸( hái ) 脸颊( jiá ) 沸反盈( yíng )天贺家墺( ào ) 荸荠( bí qí ) 絮絮( xù ) 呜咽( yè )驯( xún )熟桌帏( wéi ) 讪讪( shàn ) 咀嚼( jǔ )( júe )赏鉴(jiàn) 渣滓( zhā zǐ ) 瞥( piē ) 拗( niù )不过蹙( cù )缩门槛( kǎn ) 窈( yǎo )陷惴惴( zhuì )歆享(xīn xiǎng ) 牲醴( shēng lǐ ) 蹒跚( pán shān )2.字形积累寒暄(喧哗) 烟霭(和蔼) 走投无路 (回头)形骸 (惊骇弹劾) 惴惴 (揣摩湍急)3.字义识记俨然∶形容庄重严肃。
讪讪:不好意思的样子怔怔:呆愣的样子。
怨府:大家怨恨所集中的对象。
《祝福》教案(优秀6篇)

《祝福》教案(优秀6篇)《祝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知识目标:鉴赏小说中的人物描写、情节安排、环境描写及表现手法。
能力目标:课堂始终是学生学习的主要阵地。
因此,研究性学习是课堂学习的主要方式,课堂阅读教学实施研究性教学,必然是今后课堂阅读教学的主要方向。
本设计旨在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探讨新的研究性教学方式,使学生由传统的接受式学习变成自主式学习。
情感目标:揣摩小说标题的`重要意义,深刻体会造成祥林嫂的悲剧命运的原因。
教学设计提要本设计由4课时完成。
第一课时:熟悉课文,展示研究方向,小组明确探究目标;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三课时: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第四课时:完成研究小论文教学过程及步骤第一课时1、熟悉课文:学生快速阅读全文,旨在让学生对小说情节有一个大概了解。
2、展示研究方向,明确探究目标:教师将课文分为四个研究课题,每个课题又列若干小课题,具体如下:A、人物鉴赏:a、祥林嫂b、鲁四老爷c、柳妈d、卫老婆子e、四婶f、祥林嫂的婆婆g、我B、情节鉴赏:a、小说情节安排的特点及作用;b、祥林嫂死因探究C、环境鉴赏:a、祥林嫂生活的社会环境;b、祝福景象的描写及其作用;c、文中关于雪的描写及其作用D、表现手法鉴赏:a、人物刻画方法;b、以“祝福”为题的意义。
以上课题用投影展示出来;为使每个大课题都有人研讨,规定每一大组挑选一个大课题。
第二课时小组研讨:第一课时完成后,各小组明确了任务,要求课余时间就开始搜集资料,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选相同子课题的为小组,充分交换意见后,每个大课题组推推举1—3位同学在课内展示本组研究成果。
小组探究成果交流。
每个小组推荐1—3名同学上讲台陈述本组的研究成果,要求每人发言不超过四分钟。
第三课时课内完成研究小论文。
在小组研究成果陈述的基础上。
老师提供下列小论文题目,让学生当堂完成。
题目有:1、祥林嫂的反抗精神2、祥林嫂死因探究3、祥林嫂个人简历4、文题—“祝福”之我见5、(祥林嫂、鲁四老爷、四婶、柳妈……)人物形象之我见6、雪景作用之我见7、描写祝福景象的意义8、祥林嫂生活圈内的人们对祥林嫂的态度剖析9、祥林嫂内心世界探究10、对祝福人物刻画的一点看法《祝福》优秀教案设计篇二教学目标1、识记A、关于《彷徨》B、烟霭等词语2、理解、分析A、理解小说创作的社会背景B、根据人物描写和情节把握人物形象C、分析小说的环境描写及对主题的作用D、倒叙手法(复习)教学课时二课时教学过程预习1、查找相关资料,了解1924年前后中国社会的状况2、读23遍课文第一课时一、导入1、列表回顾中学课本中所涉及的鲁迅的作品、文集、体裁2、关于彷徨及祝福的创作背景A、鲁迅此时的思想状况:由呐喊而彷徨B、1924年前后的历史:辛亥革命1911年、五四运动1919年。
(完整版)《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版)

《祝福》导学案带答案知识与技能:1.了解小说三要素及小说情节结构。
2. 分析文中的人物形象,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和典型意义。
3.体会社会环境对形象塑造的作用,理解本文倒叙手法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1.布置预习,先疏通字词,再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情节结构。
2.然后局部分析比较祥林嫂外貌变化,并在此基础上找出这一变化的原因,进一步理解文章的主题。
3.师生、生生合作,探讨《祝福》文题的含义并品析本文描写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清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懂得反封建的必要性,认识鲁迅对封建文化的鞭挞的现实意义。
重点、难点:1.小说以“祝福”为题的含义。
2.认清造成祥林嫂悲剧命运的社会根源以及其内在因素。
课时安排 3课时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作者及作品:1.作者简介: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浙江绍兴人,中国伟大的思想家、革命家、文学家和诗人,创作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故事新编》,散文集有《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杂文集有《坟》《且介亭杂文》《而已集》《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2.文题知识:《彷徨》是鲁迅的第二部小说集。
1926年8月初版。
收入1924年至1925年所写的小说ll篇,《祝福》是第一篇,展示了当时旧中国农村以至整个社会复杂的阶级关系,发掘了农民悲惨生活的根源;不仅反映他们长期受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而造成的肉体上的痛苦,而且着重描绘了他们长期以来在封建制度和思想的束缚与毒害下的精神状态,从根本上否定了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有着深刻的思想意义。
3.写作背景:这篇课文写于1924年,所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辛亥革命只推翻了帝制,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祝福导学案

祝福导学案 Final revision on November 26, 2020《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解题,了解作者,积累字词2、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掌握小说主要情节【重点和难点】整体感知课文,理清思路,掌握小说主要情节【学习方法】方法上采取老师指导下的学生研读,读、思、议结合,培养学生阅读鉴赏能力,不可用空洞的分析取代学生钻研教材。
【学习过程】导入新课请问在坐的女孩子们,你们有没有名和姓?可是在旧社会,有好多生活在最底层的女人就都没有名字,他们地位低贱,连享有名和姓的权利也没有,只能作为男人的附庸而存在。
从字形的角度讲解“女”“妇”和“取”三个字。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和《彷徨》。
《呐喊》收入鲁迅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鲁迅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上世纪20年代中期思想的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求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的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小说。
2、写作背景介绍《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祝福导学案

祝福》导学案三维总目标1.训练学生概括小说情节的能力。
2.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3.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旧社会封建礼教的罪恶本质。
4.品味文章细节。
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掌握生字词,了解文学常识2、熟悉全文,能够具体说出故事的序幕、结局、开端、发展、高潮、尾声。
3、能说出文章所采用的的倒叙的叙事手法,并能分析并说出这种手法的作用。
4、能概括出祥林嫂一生所发生的事情。
5、能能体会祥林嫂这个人物的悲剧色彩,并能初步感知造成其悲剧的社会原因【自主学习】1、字音积累钝()响寒暄()朱拓()间()或悚()然踌蹰()不更()事谬()种淡()然俨()然雪褥()瑟()瑟有声尘芥()堆形骸()脸颊()沸反盈()天贺家墺()荸荠()絮絮()呜咽()驯()熟桌帏()讪讪()咀嚼()()赏鉴()渣滓()瞥()拗()不过蹙()缩门槛()窈()陷惴惴()歆享()牲醴()蹒跚()2 .字形积累寒暄()烟霭()走投无路()形骸()惴惴()3.字义识记俨然:讪讪:怔怔:怨府:沸反盈天:4.文学常识:《祝福》选自《》,作者是,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17 本【合作探究】概括故事情节快速地浏览这篇文章,在读的过程当中要求大家:1、阅读全文,按故事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六部分,概括各部分的大意(内容)。
并且思考:2、本文的记叙顺序是什么?采用这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作用?请学生回答:先回答第二个问题第一个小问,明确小说采用的是的修辞手法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 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年谱。
(第二课时)一、学习目标:1、能够对祥林嫂三次到鲁镇的外貌描写进行赏析。
2、能找出文章中对祥林嫂眼睛的描写,并分析出其心理特点3、能说出题目“祝福”的妙用。
4、能体会环境描写的作用。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

《祝福》导学案(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理顺故事情节,把握人物命运发展变化的脉络。
2、把握本文的叙述方式及其作用3、品味本文的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重难点】教学重点:梳理小说的结构,把握人物命运的发展变化脉络。
教学难点:环境描写的作用【学习方法】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知识链接】1、作家作品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乙己》以及今后我们将要学到的《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文章。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吕纬甫、子君、孔乙己等。
2、关于“祝福”“祝福”是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3、环境描写的构成:社会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对于人与环境来说,无非“物”“我”两种。
“我”的周围皆是“物”——包括自然、社会,包括他人。
而“我”正是存在于由“物”组成的环境中。
自然环境对人物“性灵”起到一定的影响,但主要决定因素还在于社会环境——社会提供给人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提供一种文化心态和综合的思想意识形成的社会基础。
【学习过程】1、写出下列加点字的读音,并注意其形、义。
寒暄()朱拓()踌躇()不更事()谬种()尘芥()俨然()讪讪()门槛()歆享()炮烙()鄙薄()薄荷()形骸()牲醴()倔强()精明强干()强迫()窈陷()2、读完全文后,你能复述祥林嫂的不幸经历吗?复述要求:(1)只作纯粹的叙述,不带议论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祝福》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理解倒叙手法的运用。
2、准确把握祥林嫂的形象特征,理解造成人物悲剧的社会根源,从而认识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
学习本文综合运用肖像描写、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塑造人物的方法。
二、课前预习
1、故事梗概(请同学口述,用自己的话)
2、文学常识积累
《祝福》选自《》,作者是_______ ,他的另两部小说集是《》和《
》,
散文集是《》,散文诗集是《》,还有杂文集______ 部。
3、知人论世
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新文学的
奠基人。
鲁迅的小说集有《呐喊》、《彷徨》。
《呐喊》收入1918〜1922年间所写的14篇作品,
保留着“五四”前后奋起呼喊的时代特色,我们在初中阶段所学过的《故乡》、《社戏》、《孔
乙己》以及《药》、《阿Q正传》等都选自《呐喊》。
《彷徨》收入1924〜1925年所写的《祝福》、《在酒楼上》、《伤逝》、《离婚》等共11篇小说,反映了鲁迅在20年代中期的思想苦闷,表现了他不断探索真理、寻找出路的可贵精神。
《祝福》是我们在中学阶段所学鲁迅小说中
唯一一篇选自《彷徨》的。
鲁迅的小说具有最清醒的现实主义精神;他学习西方小说结构经济、灵便、多样的优点,打破中国传统的章回小说单一的形式,创造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形态。
鲁迅是塑造典型人物形象的文学大家,为中国现代文学的艺术殿堂塑造了第一批不朽的典型形象,如阿Q闰土、祥林嫂、子君、孔乙己、四铭等。
《祝福》写于1924年,反映的是在半封建半殖民地旧中国农村妇女的悲惨命运。
1911年的辛亥革命,虽然推翻了清王朝的封建专制统治,并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的经济基础,所以中国仍旧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压迫之下,依然处于半封建半殖民地的
地位,政权还是掌握在地主阶级和官僚买办的手里。
封建宗法的思想和制度向来是束缚中国人民特别是农民的绳索,而农村的劳动妇女所受的压迫最深,痛苦最大。
她们不仅没有地位,而且没有人身自由;如果是再嫁寡妇,就更受人歧视,甚至连劳动和生活的权利也被剥夺了。
《祝福》通过祥林嫂一生的悲惨遭遇,反映了辛亥革命以后中国的社会矛盾,深刻地反
映出旧社会中千千万万劳动妇女共同的悲惨命运:肉体遭受压榨、蹂躏,精神也受到摧残和毒害。
鲁迅通过祥林嫂的故事所显示出的摧残和杀害劳动人民的有形和无形的刀子,有些也正属于鲁迅所要探索和要改造的“国民性”,其实所谓“国民性”正是长期封建统治造成的。
作者怀着对劳动人民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揭露吃人的社会制度和旧礼教的罪恶,以唤醒人们来“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鲁迅全集》第一卷《灯下漫笔》)。
1956年,为纪念鲁迅逝世20周年,北京电影制片厂经夏衍先生改编后,将《祝福》搬上了银幕。
4、文化常识链接
贞节:从宋代起,中国封建社会走向衰落,封建思想趋于保守、僵化、反动,反映这
种趋势的理学出现了,代表人是程颐、朱熹。
理学口号是“存天理,灭人欲”。
夫权自然是“天理”,而寡妇再嫁,就是以正常的“人欲”破坏了这个“天理”。
理学提倡妇女守节,“饿死事
小,失节事大”,寡妇再嫁当然不可以,就连未婚夫死了,也要为他守一辈子。
最后更残忍地提出妇女要为死去的丈夫或未婚夫自杀殉死,并为这样的妇女立牌坊。
封建思想已经
发展到灭绝人性的地步。
秩序:封建思想的核心是维护封建秩序,提倡“三纲五常”。
“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就是臣要绝对服从君,子要绝对服从父,妻要绝对服从夫,不能破坏尊卑秩序。
“五常”,也叫“五伦”,是封建礼教所规定的君臣、父子、夫妻、兄弟、朋友之间的关系,即“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
三从四德:封建秩序对妇女的压迫尤为深重。
妇女没有人身权利,没有独立的社会地位。
在家从父,出嫁从夫,夫死从子,即“三从”。
违背了这一秩序的妇女都被视为“罪人”。
“四德”指妇德、妇言、妇容、妇功,即妇女的思想品德、言语举止、仪容态度以及家务劳动都要严格遵守封建礼教的约束。
祭祀:对祖先的崇拜也是封建文化思想的一个方面。
所以鲁四老爷对祭祀非常重视,像已经是“罪人”的祥林嫂,不配在仪式中扮演哪怕是最小的角色。
孟春:春季的第一个月,农历正月。
又叫初春。
同样有孟冬,孟夏,孟秋。
仲zh d ng春: 春季的第二个月,即农历二月。
因处春季之中,故称。
同样有仲夏(盛夏),仲秋,仲冬。
季春:春季的最后一个月,农历三月,又叫暮春、晚春:暮春三月。
晚秋:秋季的末期,暮秋、深秋。
同样有暮冬、深冬。
夏末。
“祝福”:旧时浙江绍兴一带曾经流行过的一种迷信习俗。
每当旧历年底,地主和有钱人家举行年终大典,杀鸡、宰鹅、买猪肉,并将三牲煮熟作为“福礼”,恭请天神和祖宗享用,感谢他们保佑当年“平安”,并祈求来年“幸福”。
监生:“国子监生员”的简称。
明清两代进国子监“由封建中央政权建立的最高学府)读书的人叫监生。
清朝乾隆以后,国子监只存空名,地主豪绅等可以凭祖先“功业”或捐款取得监生资格。
教学过程
一、理清全文脉络
1、本文以祥林嫂的悲剧一生为主线安排的,课文排版时已将情节自然分明,请指出小说情节发展的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并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每一部分的内容。
序幕(第段一一第段):
开端(第段一一第段):
发展(第段一一第段):
高潮(第段一一第段):
结局(第段一一第段):
尾声(第段一一第段):
2、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知道本文并非按照时间顺序来叙述的,而是采用了 ________ 的手法, 在序幕以后就写出了故事的结局。
在结构上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二、鉴赏人物形象
1、祥林嫂
(1)祥林嫂悲惨的一生就是旧中国广大劳动妇女辛酸生活的缩影,请速读课文,从课文中整理出祥林嫂的生平事迹,按照作者记叙的先后,参考课文中的时间提示,筛选课文有效
信息,完成下表,并为祥林嫂写篇小传。
(2)朗读并划出的描写祥林嫂肖像的文段,提取关键词填入下表,然后比较异同,分析其形象变化。
(4)分析祥林嫂这一人物形象
(5)请同学们为祥林嫂设想一种活路。
引导学生让祥林嫂活在当今社会,或是当时那个年代,给祥林嫂一条活路。
让同学们再次深化一下对中国传统文化中负面的伤害生命的信仰风俗的认知,思考一下变革、转换传统文化的必要性。
①•祥林嫂如果没有失去第一个丈夫,结局会怎样?
②.如果她逃到很远的地方,婆婆家的人找不到她,会如何?
③•如果没有一个严厉的婆婆,祥林嫂是否会避免悲惨的命运
④.如果第二个丈夫没有死在伤寒上,儿子也没有被狼吃掉,祥林嫂是否就一定能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
⑤.假如那个“吃素,不杀生的”“善女人”柳妈不给她讲“大道理”,她是否就会避免被饿死、穷死、冻死的命运?
2、其他人物
(1)鲁四老爷
2)柳妈
3)“我”
、探究是谁杀害了祥林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