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翻译方法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方法导学案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通过翻译训练,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小试牛刀1、君何以知燕王?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答案:三、翻译原则1、信:2、达:3、雅:小结: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四、翻译方法(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如: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意译:小结: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
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二)注意采分点1、注意通假现象2、注意一词多义3、注意词类活用4、注意古今异义5、注意特殊句式6、注意古代文化常识7、注意偏义同义复词现象五、翻译技巧1、加字法: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
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解释法: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文言文翻译教案与学案

文言文翻译教案与学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句式和词义。
2. 培养学生运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 提高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二、教学内容1. 文言文句式: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等。
2. 文言文词汇: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
3. 文言文翻译方法:直译、意译、对译等。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与运用。
2. 难点:文言文翻译方法的运用和语言表达的准确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文言文翻译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翻译方法。
3. 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翻译文言文,提高翻译能力。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文言文翻译的重要性和方法。
2. 讲解:讲解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方法。
3. 案例分析:分析典型文言文翻译案例,引导学生运用翻译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动手翻译文言文,教师点评指导。
5. 总结: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教学评价:通过课堂讲解、案例分析和实践操作,评价学生对文言文翻译方法和技巧的掌握程度。
关注学生在翻译过程中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六、教学案例案例一:判断句的翻译文言文:孔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现代汉语:孔子说:“君子心胸开阔,小人则斤斤计较。
”案例二:被动句的翻译文言文:韩信点兵,多多益善。
现代汉语:韩信点兵,越多越好。
七、课后作业A.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B. 荀子曰:“不食人间烟火者,谓之仙人。
”A. 诸葛亮《出师表》:“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
”B. 司马迁《报任安书》:“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八、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文言文句式和词汇的识别方法,分析了典型文言文翻译案例,让学生掌握了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技巧。
但在实践操作环节,部分学生对文言文翻译仍存在一定的困难,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练习和指导。
九、拓展阅读1. 《世说新语》:东晋时期的一部文言文小说集,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风貌和人物性格。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学生版)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班别:姓名:组别:学号:范文:徐石麒,字宝摩,号虞求,嘉兴人。
天启壬戌进士,授工部主事。
御史黄尊素坐忤魏忠贤,下狱。
石麒为尽力,忠贤怒,诬以赃私,削其籍。
崇祯中,起官南京;历十二年,始入为通政司,升刑部侍郎、署部事。
时帝以刑威驭下,法官引律大抵深文①;石麒多所平反。
寻进尚书,论诛兵部尚书陈新甲。
后有熊、姜之狱,卒以执法去位。
江南立国,起右都御吏;未至,改吏部尚书。
再疏力辞,举郑三俊自代,不允。
乃入朝,即奏陈省庶官、慎破格、行久任、重名器、严起废、明保举、交堂廉七事;皆褒纳之。
石麒方以进贤退奸为任,而马士英、阮大铖植党树私,货贿公行,权倾中外;石麒时以祖宗之法裁之。
士英欲得侯封,讽司礼监韩赞周入言之,请加恩定策,五等延世。
石麒奏曰:“世宗以外藩入继,将封辅臣伯爵,而杨廷和、蒋冕谦不受。
今国耻未雪,诸臣遽列土自荣,不愧廷和等耶?且俟海内清晏之后,议之未晚。
”士英恶之,凡所上考选,少所称可。
先是,御史刘宗周矢公甄别,拟庄元辰等十三人为科道;士英庇其私人,更易殆半。
御史黄耳鼎、陆朗有物议②,石麒以例出之;朗急贿阉人内侍留用。
石麒愤甚,因发朗内通之罪;朗恚诋石麒,石麒遂称焱乞休。
无何,耳鼎亦两疏劾石麒,士英助之。
石麒益愤,因力请罢斥,卒引疾去。
去后以登极恩,加太子太保。
明年嘉都亡,石麒移居嘉兴城外,扁舟水宿。
及城守将破,至城下呼曰:“吾大臣,不可野死,当与城俱。
”复入居城中,朝服自缢死;时闰六月二十七日也。
僧真实藏之柜中,逾二旬始殓,颜色如生。
仆祖敏、李升从死。
闽中唐王立,谥“忠襄”。
石麒立朝刚方清介,值权奸用事,郁郁不得志。
中贵田成辈纳赂请属,皆拒不应,且疏劾之。
其博闻强识,尤长于国家典制。
性乐易爱人,与人言移日不倦。
下吏寒士有才者,汲引不遗余力。
①深文:谓制定或援用法律条文苛细严峻。
②物议:众人的议论,多指非议。
一、翻译方法指引:1.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帝号、官名、地名、人名、器物名、书名等都可以保留下来,不必变动。
专题05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2024年高考一轮复习之文言文通关宝典(新高考版)

高考一轮复习——文言文翻译导学案班级:姓名:【真题演练】(2023新高考卷Ⅰ)襄子围于晋阳中,出围,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张孟谈曰:“晋阳之事,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事,寡人国家危,社稷殆矣。
(1)吾群臣无有不骄侮之意者,唯赫子不失君臣之礼,是以先之。
”子鲋曰:“今世人有言高者必以极天为称,言下者必以深渊为名。
好事而穿凿者,必言经以自辅,援圣以自贤,欲以取信于群愚而度其说也。
若诸子之书,其义皆然。
(2)请略说一隅,而君子审其信否焉。
”武臣曰:“诺。
”(2022新高考卷Ⅰ)秦将伐魏。
魏王闻之,夜见孟尝君,告之曰:“秦且攻魏,子为寡人谋,奈何?”孟尝君曰:“有诸侯之救,则国可存也。
”王曰:“寡人愿子之行也!”重为之约车百乘。
……又北见燕王曰:“今秦且攻魏,愿大王之救之!”燕王曰:“(1)吾岁不熟二年矣,今又行数千里而以助魏,且奈何?”田文曰:“夫行数千里而救人者,此国之利也。
今魏王出国门而望见军,虽欲行数千里而助人,可得乎?”燕王尚未许也。
田文曰:“臣效便计于王,王不用臣之忠计,文请行矣,恐天下之将有大变也。
”王曰:“大变可得闻乎?”曰:“(2)燕不救魏,魏王折节割地,以国之半与秦,秦必去矣。
秦已去魏,魏王悉韩、魏之兵,又西借秦兵,以因赵之众,以四国攻燕,王且何利?利行数千里而助人乎?利出燕南门而望见军乎?则道里近而输又易矣,王何利?”……【方法指导】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目的出发,文言文翻译要严格遵循的两个原则:一是忠于原文,力求做到信、雅、达;二是字字落实,以直译为主,以意译为辅。
文言文“六字翻译法” :留、补、删、换、调、贯一、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器物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例:⒈赵惠文王十六年⒉庐陵文天祥⒊左司马曹无伤使人言于项羽曰对点小练:1、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2、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
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4、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再迁为太史令。
文言文句子翻译导学案

文言文句子翻译(一)【学习目标】1、落实《考试说明》“阅读浅显文言文能力”的训练,集中训练文言句子翻译的能力。
2、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加强踩点得分意识,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掌握解题步骤、翻译方法,学以致用。
3、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考点解析】《考试大纲》:理解并翻译文中的句子。
能力层级B级。
文言文翻译是考查考生文言文阅读能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式,一直以来是高考文言阅读的重点。
【真题热身】翻译下列语段中划线句子。
一、2002全国卷1.太史公曰:“《传》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其李将军之谓也?译:2.余睹李将军悛悛如鄙人,口不能道辞。
及死之日,天下知与不知,皆为尽哀。
彼其忠实心诚信于士大夫也?译:二、2003全国卷3.有司门令史受馈绢一匹,太宗怒,将杀之,(裴)矩进谏曰:“……”太宗纳其言,因召百僚谓曰:“裴矩遂能廷折,不肯面从。
每事如此,天下何忧不治!”贞观元年卒,赠绛州刺史,谥曰敬。
译:4.臣光曰:“古人有言:君明臣直。
裴矩佞于隋而忠于唐,非其性之有变也。
君恶闻其过,则忠化为佞;君乐闻直言,则佞化为忠。
是知君者表也,臣者景也,表动则景随矣。
译:三、2004江苏卷5. (徐)勣与何执申偕事帝于王邸,蔡京以宫僚之旧,每曲意事二人,勣不少降节。
谒归视亲病,或言翰林学士未有出外者,帝曰:“勣谒告归尔,非去朝廷也,奈何轻欲夺之!”译:6. 帝曰:“不见卿久,今日乃闻嘉言。
”蔡京自钱塘召还,微言撼之曰:“元功遭遇在伯通右,伯通既相矣。
”勣笑曰:“人各有志,吾岂以利禄易之哉?”京惭不能对,勣亦终不复用。
译:7. 以疾卒,年七十九。
勣挺挺持正,尤为帝所礼重,而不至大用,时议惜之。
译:四、2005江苏卷8. 山东节度府闻(阳)城(阳城,人名)义者,发使遗五百缣,戒使者不令返。
文言文翻译指导导学案

一、学习目标1. 理解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能够正确翻译文言文中的常见实词、虚词和句式。
3. 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对古代文化的了解。
二、学习内容(一)文言文翻译原则1. 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2. 忠于原文,力求准确。
3. 简洁明了,不增不减。
(二)文言文翻译技巧1. 实词翻译:a. 直译:直接翻译词语的表面意义。
b. 意译:根据上下文,翻译词语的深层含义。
c. 换算:将古代度量衡、货币等换算成现代数值。
2. 虚词翻译:a. 根据词性、句式和上下文,确定虚词的意义。
b. 保留虚词的原有用法,如:连词、介词、助词等。
3. 句式翻译:a. 谓语前置:将谓语放在主语之前,如:“吾友来矣。
”b. 定语后置:将定语放在中心词之后,如:“我马良。
”c. 省略:根据上下文,省略句子中的某些成分。
(三)文言文翻译步骤1. 理解句意:通读全文,理解句子的整体意义。
2. 分析句子结构:找出句子的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
3. 翻译实词:根据上下文,确定实词的意义。
4. 翻译虚词:根据词性、句式和上下文,确定虚词的意义。
5. 翻译句子:将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力求准确、通顺。
三、学习重点与难点(一)重点1. 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
2. 常见实词、虚词和句式的翻译。
(二)难点1. 理解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法。
2. 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准确把握词语的含义。
四、学习方法1. 多阅读文言文,积累词汇和句式。
2. 练习翻译,提高翻译能力。
3. 分析文言文中的难点,寻求解答。
五、课后作业1. 阅读一篇文言文,进行翻译练习。
2. 分析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和用法,总结规律。
3. 收集常见的实词、虚词和句式,制作笔记。
六、学习评价1. 课堂表现: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正确回答问题。
2. 作业完成情况:按时完成作业,翻译准确、通顺。
3. 考试成绩:文言文翻译成绩良好。
通过本导学案的学习,希望同学们能够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原则和技巧,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为深入了解古代文化奠定基础。
文言文翻译导学案-高三语文一轮复习

文言文翻译三步法学案教师版班级:姓名:【学习目标】1.落实“整体阅读文言文能力”的训练,培养结合前后文语境理解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2.通过文言文翻译三个步骤,加强踩点得分意识,攻破得分点,做到文言文翻译“信”、“达”、“雅”。
【课前作业】1.阅读下列文字,根据前后文语境翻译划线句子。
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与不利也。
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
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人们不赞美管仲贤明却赞美鲍叔能够识别人才。
2.“初译”——对文言文句子进行“留”、“补”、“调”的处理。
(1)留——凡朝代、年号、人名、地名、书名、官职等专有名词或现代汉语也通用的词,皆保留不动。
练习:①元丰七年六月丁丑,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译文:元丰七年六月初九,我从齐安坐船到临汝去。
②德佑二年二月十九日,余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译文: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我受任右丞相兼枢密使,统率全国各路兵马。
③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译文:参考译文:至和元年七月某一日,临川王安石记(2)补——补出文句中省略了的内容(主语、谓语、宾语、介词等)练习:①子曰:“隐者也!”(子)使子路反见之,(子路)至则(隐者)行矣。
译文:孔子说:“他是一位隐者!”(孔子)让子路返回去见他。
(子路)到时,(隐者)已经出门了。
②夫战,勇气也。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
译文:作战是靠勇气的。
第一次击鼓能振作士兵们的勇气,第二次击鼓可以使士兵们的勇气低落,第三次击鼓士兵们的勇气就消失了。
③竖子,不足与(之)谋。
译文:这小子不足以同他谋划大事。
④今以钟磬置(于)水中。
译文:现在把钟磬放在水中。
(3)调——把文言文句中倒装句式按现代汉语表达习惯调整过来。
包括:主谓倒装、宾语前置、定语后置和介词短语后置等。
①古之人不余欺也。
译文:古人没有欺骗我。
高三语文文言文翻译导学案

高三语文二轮针对训练——文言文翻译导学案【教学目标】1、在学生已掌握文言文翻译的一般原则、技巧的基础上,树立语境意识,加强踩点得分意识。
2、以难词难句为突破口,指导学生掌握好高考文言句子翻译的方法技巧。
【教学重点难点】1.抓关键词句(关键词语、特殊句式),洞悉得分点。
2.借助积累(课内文言知识、成语、语法结构、语境等),巧解难词难句。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检复:知识重温:文言文翻译的原则与技巧。
三、授新:(一)请你来当答题者:阅读下面的文言文,翻译画线句子。
(2019年全国卷3)吴起者,卫人也,事鲁君。
齐人攻鲁,将而攻齐,大破之。
鲁人或曰夫鲁小国而有战胜之名则诸侯图鲁矣且鲁卫兄弟之国也而君用起则是弃卫鲁君疑之谢吴起吴起于是闻魏文侯贤,欲事之。
魏文侯以为将,击秦,拔五城。
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与士卒分劳苦。
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
卒母闻而哭之,曰:“非然也。
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
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
”文侯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
魏文侯既卒,起事其子武侯。
武侯浮西河而下,中流,顾而谓吴起曰:“美哉乎山河之固,此魏国之宝也!”起对曰:“昔殷纣之国,左孟门,右太行,常山在其北,大河经其南,修政不德,武王杀之。
由此观之,在德不在险。
若君不修德,舟中之人尽为敌国也。
”武侯曰:“善。
”吴起为西河守,甚有声名。
魏置相,相田文。
吴起不悦,谓田文曰:“请与子论功,可乎?”文曰:“主少国疑,大臣未附,百姓不信,方是之时,属之于子乎?属之于我乎?”起默然良久,曰:“属之子矣。
”文曰:“此乃吾所以居子之上也。
”吴起乃自知弗如田文。
田文既死,公叔为相,尚魏公主,而害吴起。
吴起惧得罪,遂去,即之楚。
楚悼王素闻起贤,至则相楚。
于是南平百越;北并陈蔡,却三晋;西伐秦。
诸侯患楚之强。
故楚之贵戚尽欲害吴起。
及悼王死,宗室大臣作乱而攻吴起,吴起走之王尸而伏之。
击起之徒因射刺吴起,并中悼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言文翻译方法、技巧》导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原则、技巧。
2、通过翻译训练,让学生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教学重点:掌握文言文翻译的基本方法、技巧。
教学过程:一、导入二、小试牛刀1、君何以知燕王?2、人又谁能以身之察察,受物之汶汶者乎?答案:三、翻译原则1、信:2、达:3、雅:小结:要做到“信”、“达”,就必须按照古代汉语中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的使用特点一一对应地直译,必须增减的内容方可增减。
四、翻译方法(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所谓直译,是指用现代汉语的词对原文进行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要求原文字字在译文中有着落,译文字字在原文中有根据。
句式特点、风格力求和原文一致。
直译的好处是字字落实;不足之处是有时译句文意难懂,语句也不够通顺。
2、意译:所谓意译,是指根据语句的意思进行翻译,做到尽量符合原文的意思,语句尽可能照顾原文词义。
意译有一定的灵活性,文字可增可减,词语的位置可以变化,句式也可以变化。
意译的好处是文意连贯,译文符合现代语言的表达习惯,比较通顺、流畅、好懂。
其不足之处是有时原文不能字字落实。
如:原文: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直译:意译:小结:从高考的特点与考查所要达到的目的出发,文言文的翻译应当采用以直译为主的方式,意译只能是一种辅助的手段。
直译不便表达意思时再采用意译。
(二)注意采分点1、注意通假现象2、注意一词多义3、注意词类活用4、注意古今异义5、注意特殊句式6、注意古代文化常识7、注意偏义同义复词现象五、翻译技巧1、加字法:文言文单音词多,翻译时应逐字对照。
在文言单音节词之前或之后加字,使之成为表达准确、符合现代汉语规范的复音节词或短语。
(1)亦以明死生之大,匹夫之有重于社稷也。
(2)当是时也,商君佐之。
(3)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2、解释法:也叫“对译法”,即对某个词怎样解释就怎样翻译。
(1)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2)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3、转述法: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文言词语。
(1)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2)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4、保留法:文言文中的专有名词(如帝号、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以及古今意义相同的词都可以照录保留,不必翻译。
如:(1)令尹子兰闻之,大怒,卒使上官大夫短屈原于顷襄王。
(2)阳嘉元年,复造候风地动仪。
(3)噌吰者,周景王之无射也,窾坎镗鞳者,魏庄子之歌钟也。
(4)夺项王天下者,必沛公也。
5、改写法:将文言文中的习用语改换为现代说法。
(1)又嘱学使俾入邑庠。
(2)宣德间,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
(3)业根,死期至矣,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6、补充法:文言文中常出现借一定语境省略某些句子成分的现象,为使译文准确、通顺,翻译时应将某些省略了的成分先补上,然后再翻译。
(1)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2)于是秦王不怿,为一击缶。
7、删减法:有的文言虚词只起某种语法作用,无实在意义。
翻译时,删去不译。
(1)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2)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8、调序法:按照现代汉语的语法规范,调整文言文中的特殊句式,把倒装句译成非倒装句。
(1)豫州今欲何至?(2)甚矣汝之不惠!(3)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9、凝缩法:把用了繁笔的文句译为简笔。
(合并同类项)如:(秦)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可翻译为:课堂小结:文言文翻译的技巧有几种?(学生总结)复习技巧一、在翻译上,应该注意以下一些问题坚持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原则。
直译就是竭力保留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力求风格与原文一致。
意译,即是按原文表达的大意来表达。
如“下车”“视事”“山陵崩”“乞骸骨”等不好直译的表现古文化特征或特称的词语时,可按现在的说法用意译的办法解决。
二、高考文言文翻译题应对策略高考文言文阅读中,增加了直接翻译题,这既能考查学生对实词、虚词、不同的句式、古代文化常识、句子间语意关系的领会,又能考查学生的书面表达能力,这比以往的用选择的形式来判断文言句子翻译的正误,难度上升了。
要做好这一类文言翻译题,一般来说有以下几种方法:1.加字法。
即在单音节词前或后加字,使之成为包含这个语素的双音节词或短语。
例如:天下事有难易乎?(《为学》)天下的事情有困难和容易之分吗?2.替换法。
有些词,在古书里常用,但在现代汉语里已不用或不常用,或者有些词所表达的意思古今说法不一样,这就要用今天的说法去置换古代的说法。
例如:将兵与备并力逆操。
(《赤壁之战》)“将”换成“率领”,“并”换成“合”,“逆”换成“迎战”。
3.拆分法。
有些词在文言文中使用,在现代汉语中也使用,但词义已发生变化,有的扩大或缩小了,有的已发生了转移,翻译的时候就要使用拆分法。
例如: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桃花源记》)“妻子”在这里就要拆分成“妻子儿女”。
4.补充法。
文言文中有较多的省略成分,在翻译时要将原文省略句中省略的成分增补出来,使句意完整,然后再翻译。
例如: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试使斗而才,因责常供。
(《促织》)“以一头进”前省略了主语“华阴令”,“试使斗”前省略了“上官”,“才”前省略了“促织”,“责”后省略了宾语“之”,翻译时要补上再翻译。
5.转述法。
用符合现代汉语习惯的词语来表述用了某种修辞格的词语。
例如: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
(《五人墓碑记》)“缙绅”是古代大臣上朝将手板插在腰带里,这里是借代用法,译为“做官的人”。
6.保留法。
古文中的专名如人名、地名、年号、国名、官职名、朝代名等一律照抄,不必翻译。
例如:德祐二年二月十九日,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指南录〉后序》)这里除了“予”“除”之外,都可保留。
7.删略法。
指删去那些只起语法作用而没有实在意义的虚词,或某些表敬称或谦称的词。
例如:(1)战于长勺,公将鼓之。
(《曹刿论战》)句中的“之”是个音节助词,可不译出来。
(2)张良曰:“谨诺。
”(《赤壁之战》)句中的“谨”表谦称,也可删去不译。
8.调序法。
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的位置与现代汉语有一些不同之处,常构成倒装句,应调整成合乎现代汉语的规范句序后再翻译。
例如:安在公子能急人之困也?(《信陵君窃符救赵》)这既是一个谓语前置句,又是一个宾语前置句,翻译时谓语和宾语都必须回到它们应有的位置上。
可译成:您关心别人困难的品行表现在哪里呢?9.变通法。
主要用在直译后很别扭或根本就无法直译之处。
例如:“秋毫不敢有所近”一句,直译为“连秋天里鸟兽的毛也不敢接近”,这话读起来不顺,听起来别扭,如果变通一下,译为“连最细小的东西都不敢占为己有”,意思就明白多了。
10.点义法。
古人在文中好用典故,翻译时不必将典故照抄出来,只需点明典故在此的含意即可。
例如:谭嗣同对梁启超说:“今南海之生死未可卜,程婴、杵臼、月照、西乡,吾与足下分任之。
”这句话中提到了程婴等四个人,翻译时无法把他们的故事也放进去,但如果全部删去则又影响文意,这时翻译出该典故在这里的含意――我要像杵臼、西乡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死,以报答皇上;您要像程婴、月照那样为维新变法这个理想而出走,以图谋将来――就可以了。
11.凝缩法。
对古文中特殊的语言现象――互文见义、互文同义这些用了繁笔的文句翻译时要加以还原,用简笔的形式翻译。
例如:通五经,贯六艺。
(《张衡传》)这是互文同义,可译为:“精通五经六艺。
”12.扩充浓缩法。
古文中有些句子言简而意丰,有些句子言繁而意简,对这些句子就可用扩充或浓缩的办法来翻译它。
例如: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论积贮疏》)翻译时要将其扩充,使意思明豁,可译为:使敌人降顺,让远方的人归附,招抚谁,谁会不来呢?句子将一个意思从各方面加以铺陈,语意连贯,气势阔大,但现代汉语里找不到相应的词语来一一对译,这时可浓缩为:秦国有并吞天下,统一四海的雄心。
六、练习延伸:宋·苏洵《名二子说》(唐宋散文选读第8页)七、高考提速:韩愈《送董昭南序》(唐宋散文第45页)八、课堂总结:总之,古文今译,要遵照“信”、“达”、“雅”的原则。
即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至于畅达、优美,那是更高的要求。
要尽量口语化、规范化,在符合现代汉语语法和语音习惯的基础之上,正确理解文意,了解原文作者写作的主旨和感情的倾向。
九、课后练习:1.批龙鳞,逆圣听。
2.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3.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4.不以物喜,不以已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