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导学案
灯下漫笔导学案教学提纲

灯下漫笔导学案《灯下漫笔》导学案学习目标:1、学习重点:学习本文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学习难点:品味本文以情入理,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3、领会本文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深刻的批判。
学习过程:第一学时导入在知识文化界,被毛泽东尊称“伟大”的只有二人。
一位是鲁迅先生,毛泽东对他的评价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鲁迅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81、9、25—1936、10、19。
鲁迅写过一篇叫《夜颂》的文章,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
鲁迅特别喜欢在夜间“灯下”写作。
每当夜深人静,“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时候,鲁迅的心绪、思维就会“漫”延开来,独具“夜”眼的他,就会对我们民族的历史、国民的生存现状有独特发现。
今天我们要学的就是鲁迅的一篇议论性散文《灯下漫笔》。
那么,被毛泽东尊称“伟大”另一位是谁呢?陶行知生于哪一年,逝世于哪一年?1891—1946。
7月25日,陶行知在上海病逝,延安各界举行隆重的追悼大会,毛泽东亲笔题词,赞陶行知是“伟大的人民教育家”。
陶行知有两句名言:“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今天,我们把它改为:“读是知之始,知是读之成。
”要了解伟大的思想家鲁迅,在《灯下漫笔》中有什么独特发现,就让我们从读开始吧!一、速读全文,整体感知作者主要观点提问:速读课文,找出文章中表明作者主要观点的语句。
请同学们找出后画住,并读给大家。
第4段:“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第6段:“‘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第7段:“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我们)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第11、12段:“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三千余年的中国历史只有这两个时代的循环。
)第16段:“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灯下漫笔》导学案精选2篇

《灯下漫笔》导学案精选2篇《灯下漫笔》导学案1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本文的创作背景,把握“漫笔”的文体特征;2.自读课文,积累生字词;3.锻炼概括、分析文本能力,掌握小中见大的写作方法,明确事实的矛头指向。
【课前导读】1.写作背景:五•四运动以后,中国统治阶级及其追随者在文化上极力宣扬封建槽粕,以此维护封建制度和日趋没落的封建文化。
这种封建复古主义思想与帝国主义的奴化思想结成同盟,形成了当时一股对抗新文化运动的逆流。
此时的鲁迅先生,洞察国势,以敏锐的触觉,独到的眼光,揭露了复古主义思想的实质,对中国封建社会作了深刻的剖析之后,写下了《灯下漫笔》这篇著名杂文。
2.解析文题:鲁迅喜欢在“灯下”写作。
他写过《夜颂》,说自己是“爱夜的人”,据说爱夜的人“有听夜的耳朵和看夜的眼睛,自在暗中,看一切暗”。
那么,那一时刻,1925年4月29日这一夜,灯下坐着的鲁迅,又“看”到了“暗”中掩盖着的什么呢?“漫笔”,是作家常用的一种表现形式,其特点是借事抒情、夹叙夹议、意味隽永。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同学们在阅读时,要注意其漫延无际的笔墨、心绪、思维,从散漫无序中抓住其思想要点即作者独具“夜眼”,对我们所生存的社会、历史的独特发现。
【自主学习】初读课文,积累字词:1.读准下面的字音兑现( ) 钦定( ) 不肖( ) 累赘( )2.正确释义:厘定:发祥:执迷:先儒:降格以求:皇恩浩荡:一治一乱:莫名其妙:心悦诚服:蒸蒸日上:朝三暮四:【合作探究】再读课文,分小组讨论,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文中写到的事件。
(方法:以小见大,明确矛头指向)1.小组讨论后事件列为以下几件:2.师生探讨上述事件的矛头指向: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 熟读课文,品味重点语句,揣摩句子的含义;2. 探究本文的主旨和作者的情感,体会杂文对社会现实的批判指导作用。
【合作探究】1.三读课文,品味下面重点语句,揣摩句子的含义,明确本文主旨。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2篇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一)教案:《灯下漫笔》【教学目标】1.了解作者郭沫若及其作品《灯下漫笔》的背景和意义。
2.通过朗读和分析课文,理解文字背后的深意和情感。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课文的基本内容和主题。
2.分析和理解课文的语言特点和写作风格。
3.发掘课文中的情感表达和隐含意义。
【教学准备】1.多媒体设备和音频设备。
2.课文《灯下漫笔》、PPT课件、教学材料、笔纸等。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利用图片或视频等多媒体展示郭沫若的简介和作品背景,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Step 2:朗读课文(10分钟)教师或学生进行课文朗读,并引导学生注意每个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方式和语气。
Step 3:课文分析(15分钟)通过PPT展示课文的内容要点,帮助学生理解和分析文章的结构和主题,并引导学生探讨作者的写作意图和思想感情。
Step 4:课文研读(30分钟)a. 学生分组,每组选取一段课文进行逐句解读和分析,讨论文章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句式特点,并举例进行讲解和解读。
b. 教师与学生共同讨论,整理出课文的主要情感和主题,以及相关的文化背景和哲学思考。
Step 5:个人阅读和写作(15分钟)学生进行个人阅读,并在笔记本上写下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也可以尝试仿写或写下自己的感想。
Step 6:小组分享和总结(10分钟)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进行小组分享,教师进行总结,并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体会。
【课后作业】1.回家后进一步阅读《灯下漫笔》,思考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和感受,并写一篇读后感。
2.预习下一课的内容,做好相关的课前准备。
【教学反思】通过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从多个角度深入理解课文《灯下漫笔》,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思考能力。
同时,通过朗读、分析和写作等多种活动形式,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表达能力。
高二语文教案:《灯下漫笔》精选2篇(二)教案主题:探讨《道士塔》的主题与意义教案目标:1. 了解《道士塔》的作者、背景和故事梗概。
《灯下漫笔》学案

《灯下漫笔》学案【学习目标】1、能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学习鲁迅的爱国精神和伟大的人格。
2、学习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重点难点】1、能理解鲁迅对国民奴性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历史的深刻解剖。
2、学习作者由小见大、情理交融的写作手法。
【学习课时】5课时【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知识链接1、走近作者⑴鲁迅(1881-1936),原名,字豫才,笔名,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伟大的、和,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新文化运动的旗手。
1918你那第一次以“鲁迅”为笔名发表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反封建的白话小说,随后连续发表了《孔乙己》《药》《故乡》等著名小说。
1921年,发表了代表作,成功塑造了阿Q这一典型形象,成为具有世界影响的不朽名著。
1923年,集成小说集,为革命现实主义的新小说奠定了基础。
鲁迅思想核心是“立人”。
“人”即“国民”,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闰土。
鲁迅一生追求的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来。
⑵作品①小说集两部:《呐喊》(1918-1922)、《彷徨》(1924-1926)②历史小说集一部:《故事新编》(1922-1935)③散文集一部:《朝花夕拾》(1928,原名《旧事重提》)④散文诗集一部:《野草》(1927)⑤杂文集十六部:《热风》《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伪自由书》《准风月谈》《花边文学》《且介亭杂文》《且介亭杂文二集》《且介亭杂文末编》《集外集》《集外集拾遗》。
⑥鲁迅小说集所收作品a《呐喊》(14):《狂人日记》《孔乙己》《故乡》《社戏》《药》《明天》《一件小事》《阿Q正传》《头发的故事》《风波》《端午节》《白光》《兔和猫》《鸭的喜剧》b《彷徨》(11):《祝福》《伤逝》《在酒楼上》《幸福的家庭》《肥皂》《长明灯》《示众》《高老夫子》《孤独者》《弟兄》《离婚》。
《灯下漫笔》导学案

第一课时(预习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一、诗词鉴赏xxxx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xx。
故作小红桃杏色,xx 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xx 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xx 的前辈诗人xx。
【诗意解读】因为怕开了后招来愁怨,加上贪睡,所以独自开得迟了些;又恐冰雪般洁白的姿容不合时俗。
故意染上了桃花杏花那样的红色,但保留着孤高瘦硬的傲霜斗雪的风姿。
耐寒的品性使红梅不肯在春天与百花争艳都妍,红色不是她的本色。
石曼卿老人不懂得红梅风格所在,怎么能从绿叶、青枝来看梅花?【考点演示】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 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 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 3 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二、写作背景及文本介绍1、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 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

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案教案:选修语文《灯下漫笔》一、教材分析二、教学目标1.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和文本内容。
2.掌握散文的基本特点和写作技巧。
3.理解并感知文本中的思想情感,提升审美能力。
4.通过课堂讨论和写作练习,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
三、教学过程【课堂导入】1.引入话题:“你是如何看待日常生活中的琐事的?”请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并随机抽取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展示散文《灯下漫笔》的标题,让学生进行猜测和预测。
【导读文本】1.师生共同阅读《灯下漫笔》,回答一些基本问题,例如:文章的结构、文笔特点、文中的人物以及描述的事件。
2.引导学生从文中的描述和细节感知文本中所蕴含的情感和思想。
3.通过讨论,概括出文本中表达的主题和思想。
【拓展思考】1.让学生分组讨论如何运用《灯下漫笔》中的写作技巧来写一段自己生活中的琐事。
2.学生自主完成小组讨论后,进行组内展示和讨论。
【写作练习】1.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选择一个琐事写一篇短文。
2.在写作过程中,引导学生运用《灯下漫笔》的写作技巧,例如:细节描写、感性描述和对人性的洞察等。
3.学生自主完成作文后,进行互评和评改。
【课堂总结】1.回顾课堂内容,总结学到的知识点和技巧。
2.考核学生对散文《灯下漫笔》的理解和对写作技巧的运用。
四、教学反思选修语文《灯下漫笔》教学以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写作能力为目标,通过对文本的分析和理解,引导学生思考文本所传达的思想情感,并通过写作练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的写作中。
此教学方案主要通过师生互动的方式进行,学生既可以通过课堂讨论来培养自己的思考能力,也可以通过写作练习提升自己的写作能力。
同时,教师还需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和评价。
《灯下漫笔》教案

《灯下漫笔》教案第一章:课程导入1.1 教学目标引导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作者、背景及作品特点。
激发学生对散文的兴趣,培养阅读和欣赏散文的能力。
1.2 教学内容简介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1.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激发学生的思考和讨论。
通过朗读和分析,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1.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鲁迅及其作品《灯下漫笔》。
引导学生阅读《灯下漫笔》,并思考作品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心得和感悟。
第二章:文本分析2.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文意和结构。
培养学生分析和解读文本的能力。
2.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解读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解读文本。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本解读能力。
2.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文体特点和修辞手法。
分析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和深层含义。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解读心得和感悟。
第三章:文学背景3.1 教学目标帮助学生了解《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历史和文化语境的理解。
3.2 教学内容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包括时代背景和文学流派。
分析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和意义。
3.3 教学方法采用比较分析法,引导学生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通过文献资料的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史研究能力。
3.4 教学步骤向学生介绍《灯下漫笔》的文学背景。
引导学生阅读相关文献资料,了解文学背景对作品的影响。
分组讨论,分享各自的阅读和研究成果。
第四章:作品主题帮助学生深入理解《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培养学生对作品主题的思考和探讨能力。
4.2 教学内容分析《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及其表现。
探讨作品主题的深度和广度。
4.3 教学方法采用问题引导法,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探讨作品主题。
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主题思考能力。
4.4 教学步骤引导学生关注《灯下漫笔》的主题思想。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

语文教案-灯下漫笔一、教学目标1.能正确理解文章《灯下漫笔》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能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3.能通过细读文本,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4.能运用相关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的心情和感悟;5.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二、教学重点1.能正确理解文章的意思,掌握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2.能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
三、教学难点1.能通过细读文本,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思想;2.能运用相关的表达方法,写出自己的心情和感悟。
四、教学准备1.教材:《语文教材》(版别自选);2.音频设备;3.黑板、粉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与学生互动的方式,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兴趣,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欲望。
2. 预习(10分钟)提前告知学生要学习的文章为《灯下漫笔》,要求学生在课前预习教材相关内容,并写下自己的感想和问题。
3. 阅读与理解(20分钟)师生共同朗读课文,并借助音频设备进行听力训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之后,教师逐段解读课文,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写作意图。
4. 分析文章结构和语言运用(15分钟)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运用,帮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不同的叙述手法来表达情感和思想。
同时,教师可以提供相关的词汇和表达方式,帮助学生拓展词汇量和语言表达能力。
5. 讨论与思考(15分钟)教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就课文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展开思考和交流。
教师可以设计一些问题,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6. 配套练习(15分钟)教师让学生完成配套的阅读理解练习,并对答案进行讲解和讨论。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课文理解的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7. 写作任务(20分钟)教师布置作文任务,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所学的知识,写一篇短文或者小记,表达自己的心情和感悟。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素材和表达方法,帮助学生完成写作任务。
8. 作文展示(10分钟)学生互相交流和展示自己的作文,教师进行点评和指导,提出改善的建议,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灯下漫笔》导学案第一课时(预习课文,整体把握文意)一、诗词鉴赏红梅苏轼怕愁贪睡独开迟,自恐冰容不入时。
故作小红桃杏色,尚余孤瘦雪霜姿。
寒心未肯随春态,酒晕无端上玉肌。
诗老不知梅格在,更看绿叶与青枝。
注:诗老;指苏轼的前辈诗人石曼卿。
【诗意解读】因为怕开了后招来愁怨,加上贪睡,所以独自开得迟了些;又恐冰雪般洁白的姿容不合时俗。
故意染上了桃花杏花那样的红色,但保留着孤高瘦硬的傲霜斗雪的风姿。
耐寒的品性使红梅不肯在春天与百花争艳都妍,红色不是她的本色。
石曼卿老人不懂得红梅风格所在,怎么能从绿叶、青枝来看梅花?【考点演示】林逋《梅花》诗云,“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决非桃李诗。
皮日休《白莲》诗云,“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风清欲坠时”,决非红莲诗。
此乃写物之功。
若石曼卿《红梅》诗云,“认桃无绿叶,辨杏有青枝”,此村学中至陋语也。
说出苏轼赞扬写梅花、白莲的诗而批评石曼卿《红梅》诗的理由,并作具体分析。
【答案】第一问两个要点:①赞扬的理由是,写梅花、白莲的诗能做到神似,表现了神韵、精神品格、内在特点;②批评的理由是,石曼卿《红梅》诗不能抓住梅花的品格特征,仅作了外形描写。
第二问3个要点:①“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写出了梅的清幽、高洁;②“无情有恨何人见,月晓月风清欲坠时”,写出了白莲的素洁、清雅;③“认桃无绿叶,辩杏有青枝”,仅从“绿叶”“青枝”等外形上把握红梅的特征,未见红梅的精神品格。
二、写作背景及文本介绍1、写作背景这篇文章写于1925年春末。
当时,中国社会新旧斗争十分尖锐,一方面,中国几千年的旧文化、旧制度、旧传统层层因袭,到这时,已经是黑暗、反动、腐朽无比,它像一个巨大的毒瘤,长久地寄生在国民身上,禁锢着国民的身心,使国民畏惧而且麻木;另一方面,少数先驱者已经从黑暗中醒来,他们已开始大声疾呼,唤醒“铁屋子”里沉睡的人们,并开始荷戟奋战,要“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坟•我们现在怎样做父亲》)。
鲁迅正是这少数觉醒的先驱者之一。
他从旧的营垒中走来,对中国的历史有过深刻的研究,对中国社会“吃人”的本质,看得十分清楚;他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更是一眼看穿。
在这篇课文中,鲁迅深入解剖了中国封建社会历史的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造成了中国社会的落后和国民的愚昧麻木。
在专制暴政之下,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
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因循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浮沉。
这一结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如此偏激,却如此深刻,你不得不惊叹。
我们看到,鲁迅把批判的尖刀刺向了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使之无处藏身;鲁迅又挥起投枪,挖出了他们的祖坟,让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幽灵,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使他们无处逃遁。
鲁迅的论断,让丰富的历史知识和历史信箱作推理依据,言之凿凿,你不得不信服。
鲁迅在作品中写道,纵观几千年中国历史,“乱”多“治”少,社会“乱”时,官兵到,百姓被掠杀,强盗到,照样被掠杀;社会“治”时,百姓服役纳粮,盼望着这样的奴隶生活不被剥夺。
可惜,这奴隶规则总是被一些人“撕得粉碎”,老百姓于是又陷入“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悲惨命运。
翻开中国历史,我们还有什么话可说?2、文本介绍漫笔是五四时期所盛行的随笔。
“漫”,既是内容的“漫”无边际,又是“心事浩茫连广宇”的漫漫心绪,还是一种“漫延开来”的思维方式。
阅读时要注意其蔓延无际的“笔墨”“思绪”“思维”,从散漫无际中抓住其思想的要点。
《灯下漫笔》原文由两部分组成,是一个有机整体。
第一部分侧重于谈古,第二部分侧重于论今。
两部分互为因果。
因为历史与现状、心理与文化都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为因果。
两者既紧密贯通,又可以独立成文。
论证方法上,都是从日常生活的感受入手,然后引用大量历史事实,文献典籍等论据,进行论证。
课文所选的第一部分,从民族心理的角度,剖析中国历史。
把中国历史概括为“一、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这正是全文的主旨所在。
第二部分从民族文化的角度,剖析中国的现实,剖析中国“固有文明”的实质。
指出“所谓中国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
所谓中国者,其实不过是安排这人肉的筵宴的厨房”,“扫荡这些食人者,掀掉这筵席,毁坏这厨房,则是现在青年的使命”!三、初读课文,整体把握文意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2.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3、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怎样的?4、本文所说的三种时代的内涵分别是什么?第二课时(精读课文,品味语言、整合信息)一、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古”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3).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盛世。
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4).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自己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强盗来了,就属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二、感悟整合1、本文的中心主旨是什么?2、这篇文章的感情基调是怎样的?第三课时(再读课文,同步练习)一、选择题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很长一段时间,经济效益差一直困扰着这个五万职工的企业,谁也提不出使企业走出困境的灵丹妙药。
B.罗马尼亚艺术家的演出,博得了各界观众的热烈欢迎,对这次成功的演出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C.如何防止青少年,尤其是中、小学校学生,在学校周边免遭抢劫,是落实《未成年人保护法》的大事。
D.目前,以专利、商标、版权为三大支柱的知识产权制度正在上海全面贯彻实施,至今年4月底,上海的专利申请总量已达35749件。
2、鲁迅在《灯下漫笔(节选)》中指出的“第三样时代”指的是什么时代?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社会主义的新时代 B.人民不再做奴隶的时代C.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D.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二、阅读题。
一)读课文7—9段,完成7—11题。
3.对“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这句话的意思是( )A.现在的太阳什么时候消逝呢?我们愿意同你一起灭亡。
B.夏桀这个当代统治者为什么不死呢?我要与你一起逃走。
C.现在的太阳为什么不消逝呢?我们要同你一起逃亡。
D.夏桀这个统治者什么时候才能死呢?我们愿意与你一起灭亡。
4.对这三段文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尖锐地指出,中国国民到现在还在过着“下于奴隶”的日子。
B.列举重大历史事实证明,所谓“皇恩浩荡”、“天下太平”只不过是将百姓引上“奴隶的轨道”罢了。
C.列举大量事实,说明中国国民从古到今一直没有争得“‘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D.对中国国民的生存状态进行考察,指出中国百姓一直处在“奴隶”状态之中。
二)、阅读课文10—14段,完成12—16题。
5.下列对“爱排场的学者们”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指上文编纂“历史教科书”一流东西的人。
B.说“咱们向来就很好”的人。
C.历代反动统治者的走狗文人。
D.对中国纷繁复杂历史缺乏真知灼见的人。
6.“先儒”的“先”,含义是________,文中“先儒”指________。
7.文中“一治一乱”,所谓“治”即指文中的第________时代,“乱”指第________时代。
8.“现在(指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进入了哪一时代,我也不了然。
”真的如此吗?从文中可以看出,“现在”是属于哪个时代?根据何在?试简要回答。
《灯下漫笔》导学案(答案)※课文探索※一、整体把握1、作者从现实生活中什么样的小事联想到重大的社会历史问题?钞票贬值”和“极容易变成奴隶”两者之间有什么内在联系?钞票贬值——有不能兑换银元的危险——可以打折兑换银元人的价格贬值——连牛马都不如——可以做牛马(奴隶)2.作者如何一步步推导出中国历史可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这个结论的?作者由钞票贬值引出对“人”的价格贬值的思考:极容易变成奴隶。
推而广之,上升到普遍的社会现象,揭示了中国人易于满足的奴化状态(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以及造成这种心态的社会根源(一种暴力)。
接着指出中国精神文明的高超,正在于使人们安于奴隶的地位(历来所闹得就不过是这小玩艺——“将人不当人”)。
当百姓连做牛马、做奴隶的资格都被剥夺了的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使他们可以走上奴隶的轨道。
作者列举了大量事实(做不成奴隶的力争做奴隶,只要有奴隶可做,便心悦诚服,恭颂太平,“万姓胪欢”),尖锐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
这样水到渠成得出结论,“先儒”所说的历史上“一治一乱”的时代,实际上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一针见血指出中国封建社会的实质。
3、本文的行文线索是怎样的?漫谈今事——分析历史——关照现实。
三层呈层层推进式。
4、本文所说的三种时代的内涵分别是什么?第一种.“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指社会动荡没有奴隶规则,百姓比奴隶还不如。
(乱世)第二种“暂时做稳奴隶的时代”——社会较稳定,有奴隶规则。
百姓可上奴隶的轨道。
(治世)第三种“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指人民摆脱了奴隶地位,当家做主的新社会。
二、细部探微2、揣摩下面含义丰富的语句。
1).提示:“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是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高兴”了。
2).提示:“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提示:这段话通过打比方,愤怒地抨击了封建暴政,暴露了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