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节选)

合集下载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原文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原文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原文鲁迅《灯下漫笔》(节选)原文灯下漫笔(节选)鲁迅有一时,就是民国二三年时候,北京的几个国家银行的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了,真所谓蒸蒸日上。

听说连一向执迷于现银的乡下人,也知道这既便当,又可靠,很乐意收受,行使了。

至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

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就是袁世凯②想做皇帝的那一年,蔡松坡③先生溜出北京,到云南去起义。

这边所受的影响之一,是中国和交通银行的停止兑现。

虽然停止兑现,政府勒令商民照旧行用的威力却还有的;商民也自有商民的老本领,不说不要,却道找不出零钱。

假如拿几十几百的钞票去买东西,我不知道怎样,但倘使只要买,一盒烟卷呢,难道就付给一元钞票么?不但不甘心,也没有这许多票。

那么,换铜元,少换几个罢,又都说没有铜元。

那么,到亲戚朋友那里借现钱去罢,怎么会有?于是降格以求,不讲爱国了,要外国银行的钞票。

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他如果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我还记得那时我怀中还有三四十元的中交票④,可是忽而变了一个穷人,几乎要绝食,很有些恐慌。

俄国革命以后的藏着纸卢布的富翁的心情,恐怕也就这样的罢;至多,不过更深更大罢了。

我只得探听,钞票可能折价换到现银呢?说是没有行市。

幸而终于,暗暗地有了行市了:六折几。

我非常高兴,赶紧去卖了一半。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⑤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三册:13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资料)

高中语文人教大纲版第三册:13 灯下漫笔(节选)(备课资料)

●备课资料一、课文析读1。

《灯下漫笔》赏析(王景山)……鲁迅在《三闲集·鲁迅译著书目》中曾注明,《坟》中所收是“一九○七年至一九二五年的论文及随笔”。

这篇《灯下漫笔》自应属于随笔一类.随笔现在又有逐渐成为独立文体之势.其写法似乎是处在散文和杂文之间,兴之所至,信笔放谈,夹叙夹议,不拘一格。

以本文为例,后面大半部分是议论为主,杂文气极浓,而前面小半部分则重在描写,倒颇有散文气味了。

民国二、三年时,钞票信用日见其好,于是大家都将现银兑换成钞票使用。

到民国五年袁世凯称帝,遭到全国各地的反抗,银行停止钞票兑现,商家以各种方式拒绝钞票购物.那时怀中还有三四十元中交票的鲁迅,也不免大起恐慌,遂到处寻找兑现的门路,终于以六折几的行市卖去一半,感到“非常高兴"。

“行市”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的性命的斤两.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文章写到这里,事件的叙述有头有尾一波三折,心情的描绘时忧时喜细致入微,即使不再增减,也可以说已是一篇不错的散文。

然而鲁迅却未到此为止:“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文章由此便从现实生活中的一点感触,转入对历史上所渭“一治一乱”的思考.人和奴隶的关系,首先碰到的就是“人"的价格的问题,在历史上中国人的价格有时竟连牛马也不如.鲁迅指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奴隶总要有所归属,有一定的主子。

但“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

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鲁迅对这一现象,早有感知.清兵入关,下令剃发结辫,违抗者斩,所谓“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但仍有问题。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模拟阅读试题与答案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模拟阅读试题与答案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模拟阅读试题与答案鲁迅《灯下漫笔》(节选)模拟阅读试题与答案《灯下漫笔》(节选)模拟阅读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一.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

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1. 嗜好指。

爱情指。

2. 对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这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对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怕钞票代替了银子。

B. 本国的钞票伪钞太多,不敢使用。

C. 钞票贬值严重,但还是喜欢本国的。

D. 大家不明事理,对本国钞票怀有偏见。

3. 文中不小的打击指的是() A. 袁世凯想做皇帝,恢复银元。

B. 蔡锷讨袁,中国银行停止兑现。

C. 物价飞涨,剥削严重。

D. 蔡锷起义,引起战乱,民不聊生。

二. 阅读下文,完成1~5题。

后来又涨到七折了,我更非常高兴,全去换了现银,沉垫垫地坠在怀中,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但我当一包现银塞在怀中,沉垫垫地觉得安心、喜欢的时候,却突然起了另一思想,就是: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1. 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中的这指代的是。

2. 似乎这就是我性命的斤两表达的情感体验是 _______。

3. 倘在平时,钱铺子如果少给我一个铜元,我是决不答应的。

这一句从情与理的角度包含的意思是_________。

这句话在由情入理的过程中起了_________作用。

4. 对万分喜欢理解正确的是() A. 这里用的是反语。

B. 不理解奴隶的含义,上当受骗。

C. 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是原始社会过渡到奴隶社会的进步。

D. 是久已形成的奴性心理的反映,是人性的扭曲。

三.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然而下于奴隶的时候,却是数见不鲜的。

【语文】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语文】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嗜.好(shì)给.与(ɡěi)兑.现(duì)数.见不鲜(shuò)B.编纂.(zuǎn) 胪.欢(lú) 行.市(hánɡ) 及汝偕.亡(jié)C.累.赘(léi) 钦.定(qīn) 磕.头(kē) 溘.然长逝(hè)D.杀掠.(lüè) 不屑.(xiè) 避难.(nàn) 朝.三暮四(zhāo)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名.副其实不可名.状不名.一文B.数.见不鲜数.典忘祖数.以百计劫数.难逃C.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上三竿日.薄西山D.直.截了当心直.口快直.言不讳直.言贾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如果..他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B.对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C.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D.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所以..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节选)课件苏教选修6

高中语文灯下漫笔(节选)课件苏教选修6
披情入理 情理交融
鲁迅随笔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含着巨大的激情。他的议论是情感化的。在这篇随笔中,他的情感和理性始终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披情入理,情理交融的特点,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作者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为一体。 二是议论以作者的情感为内在动力。
作业:深刻理解本文的基础上完成课后练习四;课外阅读《灯下漫笔》的姊妹篇《春末闲谈》
MOMODA POWERPOINT
Lorem ipsum dolor sit amet, consectetur adipiscing elit. Fusce id urna blandit, eleifend nulla ac, fringilla purus. Nulla iaculis tempor felis ut cursus.
感谢您的下载观看
《灯下漫笔》
作者:鲁迅
文章结构
全文可分为三部分: 一至五自然段为主体的领起部分。 六至十一段为主体部分,交代观点。 十二至十四段为结尾部分,是为讽刺现实。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样一种分层方法是否是唯一的呢?
不是。 我们完全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来以一种崭新观念分析、认识文章的结构。
主旨:
作者深入剖析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特点,指出封建暴君的残酷统治是造成中国社会落后、国民愚昧麻木的根本原因。作者还把批判的矛头指向百姓,他在对其悲剧命运寄予深切同情的一刻,也尖锐讽刺批判了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
情感基调
在对中国历史的深刻剖析中,对国民命运的高度概括中,对未来时代的深切期盼中充满了鲁迅先生一种沉痛而炽热的情感,充满了昂扬的战斗激情。
寓含事理
文章中,作者在深刻冷静剖析中国历史、中国社会的基础上,得出一个充满理性、前无古人的结论: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只有两个时代,一是老百姓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一是老百姓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前一时代是天下大乱的时代,后一时代是天下暂时太平的时代;中国社会就在这“一治一乱”中循环反复,老百姓则在这两种时代中挣扎沉浮。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课后练习解答指导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课后练习解答指导

鲁迅《灯下漫笔》(节选)课后练习解答指导鲁迅《灯下漫笔》(节选)课后练习解答指导《灯下漫笔》(节选)课后练习解答指导一、设计本题,意在使学生掌握课文内容,了解作者在文章中阐述的观点;理解本文融情于理的艺术特色,感受本文所包含的强烈感情。

学生答题,可先简单说说作者是由日常什么小事引发出来的,他又是怎样过渡到本文观点的,再准确概括作者观点,既可用自己的话,也可用课文原话。

作者认为,中国几千年的历史可以概括为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二、设计本题,意在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和难点句,更好地理解课文主题。

要联系作者思想、课文主题和上下文进行解题。

1 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作一种奢望,甚至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自然就万分喜欢了。

2 这一个小玩艺是指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也指后文所说的强盗官兵反复争夺天下,历史总陷入一治一乱的循环怪圈之中,老百姓总是在奴隶和下于奴隶两种命运之间反复挣扎。

3 人的价格的内涵是指老百姓不受强盗官兵的愚弄,不再沦为牛马,甚至不再是奴隶,而能够自己决定自己的命运,充分享受做人的资格,获得做人的尊严,实现当家作主的梦想。

4 奴隶规则是指怎样服役,怎样纳粮,怎样磕头,怎样颂圣,总之,是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并且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不受意外的灾殃。

5 第三样时代是指一个走出了一治一乱的历史循环怪圈,从而迈向民主与自由的时代;是一个老百姓告别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而成为社会主人的时代。

总之,第三样时代是一个全新的时代。

三、设计本题,意在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文情感化的议论这一艺术特色。

抓住各小题中关键词语,先体会感情,再说说思想。

1 作者这段话是通过打比方,愤怒抨击封建暴政,暴露国民的奴性人格,讽刺所谓的太平盛世,不过就是一个百姓略等于牛马的时代,至多是一个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

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灯下漫笔(节选)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 教案教学设计「篇一」颜改河1、知识目标(1)分析行文思路,把握由小及大、由事入理的构思特点。

(2)分析关键语句品位鉴赏语言,体会情理交融的表达艺术。

2、能力目标(1)培养学生以小见大的善于观察生活、思考生活的能力。

(2)培养学生鉴赏语言的能力。

3、德育目标(1)领会课文中对封建专制主义和国民奴性人格的尖锐抨击和批判,提高学生对社会政治现象的洞察力。

(2)体会鲁迅先生忧国忧民的强烈爱国主义情感,激发学生对国家、社会的责任感。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幽默犀利”是他的语言风格,本课也不例外。

)引导学生对行文思路进行分析,掌握文中以小见大的构思特点,根据鲁迅杂文“嬉笑怒骂皆成文章”的特点鉴赏其有力的语言。

2、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思考历史的过程中所流露出来的深沉情感:对封建主义暴政的憎恨和对国民奴性人格的同情。

教学方法分析法讨论法教学步骤引入新课--整体感知感情把握--品味鉴赏--拓展阅读--小结全文教学时间二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引入新课1、导入新课:林语堂曾这样评价鲁迅“不交锋则不乐,不披甲亦不乐,即使无锋可交,无矛可持,拾一石子投狗,偶中,亦快然于胸中,此鲁迅之一副活形也。

”是啊,鲁迅的斗争精神可谓无孔不入。

那么在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灯下漫笔》一文中,他又将矛头指向了哪里呢?(运用林语堂形象有趣的评论激起学生研讨本课的兴趣)2、介绍鲁迅及其作品作者鲁迅(1881~1936),原名周树人,字豫才。

我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生于浙江绍兴。

1898年5月,入南京江南水师学堂;1902年1月入东京弘文书院学习;1904年到仙台学医,后弃医从文;1906年6月回到东京参加光复会;1918年开始参加《新青年》的编辑工作;4月发表了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1921年写成著名小说《阿Q正传。

【语文版】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语文版】高中选修-中国现当代散文鉴赏: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课时作业(含答案)

第1课灯下漫笔(节选)一、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嗜.好(shì)给.与(ɡěi)兑.现(duì)数.见不鲜(shuò)B.编纂.(zuǎn) 胪.欢(lú) 行.市(hánɡ) 及汝偕.亡(jié)C.累.赘(léi) 钦.定(qīn) 磕.头(kē) 溘.然长逝(hè)D.杀掠.(lüè) 不屑.(xiè) 避难.(nàn) 朝.三暮四(zhāo)2.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A.莫名.其妙名.副其实不可名.状不名.一文B.数.见不鲜数.典忘祖数.以百计劫数.难逃C.蒸蒸日.上日.新月异日.上三竿日.薄西山D.直.截了当心直.口快直.言不讳直.言贾祸3.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使用正确的一项是()A.但外国银行的钞票这时就等于现银,如果..他借给你这钞票,也就借给你真的银元了。

B.对于..稍明事理的人,则不必是“特殊知识阶级”,也早不将沉重累坠的银元装在怀中,来自讨无谓的苦吃。

C.举其大者,则如五胡十六国的时候,黄巢的时候,五代时候,宋末元末时候,除了..老例的服役纳粮以外,都还要受意外的灾殃。

D.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所以..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A.太阳队近来的表现不能令人满意,糟糕的防守问题一直没有改善,比赛连连失利,甚至在与弱旅勇士队比赛时,也饮恨败北。

B.目前,北大、清华等高校国防生的培养,初步形成了科学文化学习与军政训练并重、院校教育培养与军人实践锻炼结合的格局。

C.“锦”是一种丝织品,在古代,由于珍贵的原材料、繁琐的生产工艺,使得织品数量有限,是达官贵人才能享用的时尚奢侈品。

D.为了更好地调动教师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做好考核教师的教学成绩,对于贡献突出和甘于奉献的教师要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课外语段阅读题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文后问题。

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是欢聚也是离散,是出发也是归宿。

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汇集如许人的流动量,从来没有一个地方,能拥有如许悲欢离合。

从清晨到白昼,从黄昏到晚上,从黑夜到黎明,数不清的脚印带着来自各地的泥土。

重重叠叠、密密麻麻踩上去;有红色的土来自山间,有褐色的土来自田野,有黑色的土来自城市,有白色的土来自海滨。

聚拢又散失,堆积又泻落,没有一粒种子能在土里生根,如同没有一双脚步会在这里驻留;缘由——
这只是流动的浮土,
这仅是过往的月台。

月台展廷在任何一个城与城交接的地点,守在任何一个城镇的边缘,它只是默默地伫候,骚扰不停的是人们,为生活,为名利,为野心,为梦想……来来去去,忙忙碌碌,这是个制造离散的时代,列车频频靠站又开走,卸下一批乘客在月台,又从月台上载走了另一批。

来的脚步掩盖了去的脚步,去的脚步也覆盖了来的脚步。

□A的脚步播散着欢聚的愉悦,□B的脚步载负着如许离愁,□C的脚步踱向预定的目标,□D的脚步显示心情的迫切,□E的脚步缠绕于厌倦,□F的脚步只为一次探访,也有□G的脚步,属于那迷失了自己的旅客。

多少次,我也曾被卸在月台,多少次,我也曾从月台离去,我不知道自己的脚步又显现什么?近年来,别离总多于团聚,失望总多于获得。

寂寞、怅惘,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常是我密切的旅伴。

离去不是离去,心仍萦留于亲情;归来不是归来,浮土又焉能扎根?
人生旅程中有无数的月台,生命的旅程中有无数的驿站。

所有台和站,只是供中途小憩,只是供转车再出发。

别长期滞留,沉滞不是宁静,将使灵魂腐蚀;别长期停顿,停顿不是安定,将使生命萎靡。

是起点,但愿不是终点,
是开始,但愿不是结束。

是出发,归宿尚待寻求,
是离散,欢聚当可期待。

携着轻便的行李——装满信心和小小的愿望,我随时准备踏上人生的月台,只等待时刻的列车来到,出发再出发!
1.下面七个词是从原文的A-G空格处抽出来的,请填入相应的序号中。

①悠闲②从容③沉重④迟缓⑤匆促⑥犹豫⑦轻快
答:A______ B______ C______ D______ E______ F______ G______
2.从原文中找出运用拟人手法形象地表现月台特点的句子。

3.作者选取月台中最常见的______和______予以铺陈,显现人世间的众生相,抒发自己的情思。

4.对月台,作者开篇说“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篇末却说“是起点,但愿不是终点,是开始,但愿不是结束”,为什么措辞发生了变化?
(限40字以内)
5.下面是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写法的分析,正确的三项是()
A.“是欢聚也是离散,是出发也是归宿。

”文中这类由反义词构成的句子,表面看是矛盾的,实际上反映了同一事物在不同关系上的对立,引人思索,给人以哲理的启迪。

B.作者描写“脚印”时,综合运用了比喻、排比、拟人和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表现了月台流量之大。

C.“离去不是离去,心仍萦留于亲情;归来不是归来,浮上又焉能扎根?”这是客观之事和主观之情相融合的句子,抒发了浓烈的乡情亲情。

D.文章根据描写对象的不同,可分为两层:第一层描写大众在月台昼夜不息地忙碌;第二层叙写月台的苍凉和我的希望。

E.作者对人们司空见惯的月台作深入观察体验,从中开掘新的主题,平中见奇,陈中出新。

6.联系本文主旨,简要解释篇末“人生的月台”的含义和作者的用意。

参考答案:
1.A⑦B③C②D⑤E④F①G⑥
2.“守望在任何一个城镇的边缘”“它只是默默地伫候”
3.脚印,脚步
4.开篇评说现实生活中月台的功能,篇末评说人生旅程中“月台”的功能,所以措辞发生了变化。

5.A、C、E(B项所说比喻的修辞手法,文中没有使用,D项层次划分不正确,应按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来分)
6.人生月台应该是事业的中转站,新的追求的起点;作者的用意是劝勉人们以旺盛的精力奋斗不息,创造生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