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中国著名画家及其代表作相关知识素材新人教版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知识归类

部编本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知识归类【多音字】tāng(汤水)zhòu(压轴)pù(一曝十寒)汤轴曝shāng(浩浩汤汤)zhóu(车轴)bào(曝光)【会写字】哉弦巍锦轴矣曝【重点词】词语理解:〔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志〕心志,情志。
〔善哉〕好啊。
〔汤汤乎若流水〕像流水一样浩荡。
〔少选〕一会儿,不久。
〔处士〕本指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后来也指未做官的士人。
〔拊掌〕拍手。
〔搐〕抽缩。
〔股〕大腿。
〔乃〕却。
〔所宝〕所珍藏的(书画)。
〔掉〕摆动,摇。
〔谬〕错误。
〔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重点句】1.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句意:不一会儿,伯牙弹琴时,志在流水,钟子期又赞叹道:“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2.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此画斗牛也。
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掉尾而斗,谬矣。
”句意: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晒太阳,有个牧童看见了戴嵩画的《牛》,拍手大笑着说:“这张画画的是斗牛啊!牛相斗时,力气用在角上,尾巴紧紧地夹在两腿中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是摇着尾巴在斗,错了!”3.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句意:伯牙在弹琴时志在高山,锺子期说:“弹得好呀,就像那巍峨的高山。
”【主题】《伯牙鼓琴》:本文通过伯牙寄情怀于琴音,锺子期能领悟琴音传达出的情感意趣,表现了两人高超的音乐造诣,同时也表达了他们心意相通、惺惺相惜的深厚情感,阐述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书戴嵩画牛》:本文通过小小牧童指出大画家戴嵩画的《牛》里面的错误,启示人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象。
不能迷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要因事求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长。
【课文结构】锺子期听,为之鼓琴伯牙鼓琴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杜处士藏画——戴嵩《牛》书戴嵩画牛处士曝画,牧童指错古语揭示深意【写法】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化无形为有形。
2021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1 文言文二则备课资源备课素材文字说明

题跋(tíbá)写在书籍、碑帖、字画等前面的文字叫做“题”,写在后面的叫做“跋”,总称“题跋”。
伯牙与子期伯牙与锺子期是一对千古传诵的至交典范。
伯牙善于演奏,锺子期善于欣赏。
这就是“知音”一词的由来。
后锺子期因病亡故,伯牙悲痛万分,认为世上再无知音,天下再不会有人像锺子期一样能体会他演奏的意境。
所以就“破琴绝弦”,把自己最心爱的琴摔碎,终生不再弹琴了。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年),苏轼进士及第。
宋神宗时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职。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曾任翰林学士、侍读学士、礼部尚书等职,并出知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时获大赦北还,途中于常州病逝。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其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
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传世。
戴嵩生卒年不详,唐代画家。
韩滉弟子,韩滉镇守浙西时,嵩为巡官。
擅画田家、川原之景,画水牛尤为著名,后人谓得“野性筋骨之妙”。
相传曾画饮水之牛,水中倒影,唇鼻相连,可见之观察之精微。
弟戴峄,擅画水牛。
明代李日华评其画谓:“固知象物者不在工谨,贯得其神而捷取之耳。
”与韩干之画马,并称“韩马戴牛”。
传世作品有《斗牛图》。
统编版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七单元文言文二则相关资料

课文分析《书戴嵩画牛》书戴嵩画牛》是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课文,作者是北宋文学家苏轼。
文章用简洁的语言、平实的手法,围绕唐朝画家戴嵩画的《斗牛图》,刻画了杜处士和牧童两个特点鲜明的人物,讲述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揭示了“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道理。
2011版课程标准提出,第三学段要“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文的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本单元宽泛的人文主题为“艺术之旅”,语文要素为“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写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本课选取的是两篇记录中国传统艺术的文言文小故事,富有语言凝练、意蕴丰富的语言特点,尤其是本篇文章,全文共有93个字,语言凝练、故事生动、内涵深远,是引导学生学习文言文,感受中华传统文化魅力的佳作。
六年级学生对文言文的表达形式已有了初步感知,也了解了一些阅读文言文的基本方法,知道借助注释理解基本内容。
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依然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本文虽篇幅短小,但是语言凝练隽永,寓意深刻。
学生在理解文意,读懂文本揭示的道理方面具有一定的困难。
高年级学生能讲述故事大概内容,简单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人物、细节。
但是把文言文转换成白话文,口语化讲述故事,具有一定难度。
同时,高年级的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主动通过想象走进文本,加深理解,但是如何在讲故事的过程中展开合理想象,深入情境,让故事内容更丰富,更生动,并不容易。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单元目标要求、教材内容及学情,本课教学的主要目标定为引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诵读,理解文章意思,展开合理想象,讲好故事,并且懂得故事中的道理。
将指导朗读,理解重点词句读懂故事,展开想象讲故事作为本课的教学重难点。
教学方法上,以指导朗读和引导想象为主,渗透学法的指导。
课堂上以“读”为本,体会人物形象,自然而然地形成语言感知能力,在琅琅书声的浸润陶冶中,读出古文特有的韵味,同时为讲好故事做好铺垫。
2020秋六年级语文上册 第七单元 21文言文二则《吕氏春秋》相关知识素材 新人教版

《吕氏春秋》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滑县)人。
战国末年商人、政治家、思想家,秦国丞相,姜子牙23世孙。
早年经商于阳翟,扶植秦国质子异人回国即位,辅佐秦庄襄王,拜为相国,封文信侯,食邑河南洛阳十万户。
带兵攻取周国、赵国、卫国土地,分别设立三川郡、太原郡、东郡,对秦王嬴政兼并六国的事业作出重大贡献。
庄襄王去世后,迎立太子嬴政即位,拜为相邦,尊称“仲父”,权倾天下。
受到嫪毐集团叛乱牵连,罢相归国,全家流放蜀郡,途中饮鸩自尽。
主持编纂《吕氏春秋》(又名《吕览》),包含八览、六论、十二纪,汇合了先秦诸子各派学说,“兼儒墨,合名法”,史称“杂家”。
《吕氏春秋》是在秦国丞相吕不韦主持下,集合门客们编撰的一部黄老道家名著。
成书于秦始皇统一中国前夕。
此书以儒家学说为主干,以道家理论为基础,以名、法、墨、农、兵、阴阳家思想学说为素材,熔诸子百家学说于一炉,闪烁着博大精深的智慧之光。
吕不韦想以此作为大秦统后的意识形态。
但后来执政的秦始皇却选择了法家思想,使包括道家在内的诸子百家全部受挫。
《吕氏春秋》集先秦道家之大成,是战国末期道家的代表作,全书共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二十余万字。
《吕氏春秋》作为十二纪、八览、六论,注重博采众家学说,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贯通完成的一部著作。
但主要的宗旨属于道家。
所以《汉书·艺文志》等将其列入杂家。
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这说明最早的注释者早已点明《吕氏春秋》以道家为主导思想之特征。
内容简介《吕氏春秋》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有组织按计划编写的文集,上应天时,中察人情,下观地利,以道家思想为基调,坚持无为而治的行为准则,用儒家伦理定位价值尺度,吸收墨家的公正观念、名家的思辨逻辑、法家的治国技巧,加上兵家的权谋变化和农家的地利追求,形成一套完整的国家治理学说。
战国晚期的吕不韦,是一个富有传奇色彩的商人。
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七单元第21课《文言文二则》(教案)统编本

第七单元本单元以“艺术之旅”为主题,包含《文言文二则》《月光曲》《京剧趣谈》三篇课文,以及“口语交际:聊聊书法”“习作:我的拿手好戏”和“语文园地”。
本单元的语文要素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本单元所选的三篇课文,都与艺术有关,教学本单元课文要以读为主,在读中感悟文本内容,了解京剧的特色,学习表达的条理性,借助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口语交际要有条理地表达对书法的了解,对感兴趣的话题可以深入交流。
本单元的习作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提纲,通过列提纲明确自己的写作思路,并紧扣单元目标:写出自己的拿手好戏,把感受、看法写出来。
将句子写通顺,把重点部分写清楚。
“语文园地”可以通过朗读、想象、抄写、背诵等多种形式交流,掌握多种做课堂笔记的方法,养成做笔记的习惯;学会修改“说明书”;积累与戏曲有关的词语和不同类型的成语。
21 文言文二则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学生能凭借注释、资料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背诵积累。
难点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1.字词教学本课中“弦”“若”“哉”“汤”“嵩”“轴”“曝”“谬”等字易混难读,可通过词语教学进行正音。
文言文以单音节词为主,有些字的意思,与现代汉语的意思大不相同,可以指导学生结合课后注释,或者查阅古汉语词典理解单音节词的意思。
老师也可以把字义通俗化。
如“方”是“刚刚”的意思,“志”表示心志,通俗地说,就是想到。
2.阅读理解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因为篇幅短小精悍,所以往往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感觉。
本课可以抓住文本的空白之处,支持学生展开想象,如《伯牙鼓琴》一课引导学生猜想,除了巍巍太山和汤汤流水之外,伯牙的琴声还可能表现了哪些动人的场景。
通过补充资料帮助学生理解伯牙破琴绝弦的行为。
学习《书戴嵩画牛》这篇文章,通过抓住关键词,理解人物的情感态度。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伯牙、钟子期简介素材新人教版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伯牙、钟子期简介素材新人教版伯牙,春秋战国时期楚国郢都(今湖北荆州)人。
虽为楚人,却任职晋国上大夫,且精通琴艺,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
伯牙抚琴遇知音就是他在探亲回国途中发生的故事。
这个故事最早是从民间口头流传下来的,历史上并无确切记载。
在古籍中,最早见于战国郑人列御寇著《列子》一书中有关于伯牙抚琴的故事。
经考证,伯牙本姓伯,说他“姓俞名瑞,字伯牙”是明末小说家冯梦龙在小说中的杜撰,史志载钟子期为汉阳集贤村人氏,乡民以子期为荣,口耳相传一句俚词:“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明代,冯梦龙编撰《警世通言》,特意到汉阳探源访佚,由于汉阳话“子期遇伯牙”中的“遇”与“俞”读音相同,都是去声,便把“子期遇伯牙,千古传知音。
”误听为“子期俞伯牙,千古传知音。
”伯牙也就成了冯梦龙笔下的俞伯牙了——《俞伯牙摔琴谢知音》,收于《警世通言》。
由于《警世通言》影响巨大,俞伯牙这名字越传越远,遂以讹传讹了。
笔者久居汉阳,瑞、俞二字读音难辨,乡人口音重,读时音调还会尖声上扬,很有特点,所以作为苏州人的冯梦龙当时会听走音。
至于“名瑞,字伯牙”也者,当为“小说家言”。
而在此之前的《列子》与《荀子》、《琴操》等书中均为“伯牙”。
【钟子期】钟子期,名徽,字子期。
春秋战国时代楚国汉阳(今湖北省武汉市蔡甸区集贤村)人。
相传钟子期是一个戴斗笠、披蓑衣、背扁担、拿板斧的樵夫。
历史上记载伯牙探亲回国时,在汉江边鼓琴,钟子期正巧遇见,感叹说:“巍巍乎若高山,洋洋乎若江河。
”因兴趣相投,两人就成了至交。
钟子期死后,伯牙认为世上已无知音,终生不再鼓琴。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书戴嵩画牛课件新人教版

书戴嵩画牛
作者简介:
苏轼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世
人称其为“苏东坡”,与其父苏洵, 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北宋著名 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唐 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 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 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 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 的大家之一。
古语云:“耕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研读课文:
说说这篇课文告诉了我们什么道理?
课文告诉我们:要认真、仔细地观察事物,不能凭空想像。不能迷 信权威,要从客观事实出发,大家都有自己的特长。
思考
从这个故事和苏轼的评价中,你得到了什 么启示?
艺术创作离不开对生活的细心观察,艺术 家应该向富有实践经验的劳动人民虚心学 习。
孩子,所以会“拊掌大笑话有什么表现?由此可见处士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表现:处士笑而然之。
杜处士“笑而然之”,是在牧童指出《斗牛图》中的谬误之后 ,他的“笑”既有化解尴尬的意味,也包含了对牧童的赞许。可 见处士是一个敢于应战、乐于接受别人意见的人。
研读课文:
自由读文,边读边思考:哪句话揭示了这篇短文 蕴含的道理?
读准字音:
shǔ
chǔ
蜀 杜处士
náng zhóu
pù
锦囊玉轴 曝
dài sōng
戴嵩
fǔ
拊掌
chù
miù
bì
搐谬婢
朗读指导: 这篇课文在朗读时,应该怎样停顿呢?
蜀中/有杜处士,好书画,所宝/以百数。有戴嵩/ 《牛》一轴,尤所爱,锦囊玉轴,常以自随。
一日/曝书画,有一牧童/见之,拊掌/大笑/曰:“ 此画/斗牛也!牛斗/力/在角,尾/搐入/两股间。今乃 掉尾而斗,谬/矣!”处士/笑/而然之。古语云:“耕/ 当问奴,织/当问婢。”不可/改也。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课文预习及知识点梳理

统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第21课《文言文二则》知识点知识点一、我会写组词哉:zāi(美哉、善哉、呜呼哀哉)巍:wēi(巍峨、巍然、巍巍)弦:xián(琴弦、弦乐器、扣人心弦)轴:zhóu(线轴、轴心、中轴线)锦:jǐn(锦缎、锦绣、锦鸡)曝:pù(曝露、曝晒、一曝十寒)矣:yǐ(悔之晚矣、由来久矣)二、多音字斗:dòu(争斗)dǒu(斗胆)曝:pù(曝晒)bào(曝光)角:jiǎo(角落) jué(角色)三、课文翻译伯牙鼓琴[注释]①鼓:弹。
②志:心志,情志。
③太山:泛指大山,高山。
一说指东岳泰山。
④善哉:好啊。
⑤巍巍:高大样子。
⑥若:像。
⑦少选:形容极短的时间。
⑧汤汤:水流大而急的样子。
⑨破琴:把琴摔破。
⑩复:再,又。
[译文]伯牙弹琴,锺子期在一旁欣赏。
当(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高山,锺子期(情不自禁地感叹)说:“弹得真好啊,像大山一样高峻。
”过了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锺子期又(禁不住)说:“弹得真好啊,像流水一样浩荡。
”锺子期去世后,伯牙把琴摔破,把弦扯断,一辈子都不再弹琴了,(他)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书戴嵩画牛[注释]①处士:有德才而不愿去做官的人。
②所宝:所珍藏的宝贝。
③戴嵩:唐代画家。
④《牛》:指戴嵩画的《斗牛图》。
⑤锦囊玉轴: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
⑥拊掌:拍手。
⑦搐:抽缩。
⑧股:大腿。
⑨乃:却。
⑩掉:摆动,摇。
⑪谬:错误。
两牛相斗时,多是“尾搐入两股间”的情形,也有“掉尾而斗”者。
⑫然之:认为他说得对。
[译文]四川有个杜处士,喜爱书画,(他)所珍藏的宝贝有数百件。
其中有一幅戴嵩画的《斗牛图》,(他)尤其珍爱,用锦缎作画囊,用玉作画轴,经常随身带着。
有一天,他摊开了书画晾晒,有一个牧童看见了这幅画,拍手大笑,说:“这幅画画的是斗牛啊。
牛相斗,力气用在角上,尾巴抽缩在两腿之间,现在(这幅画上的牛)却摇着尾巴在斗,错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六年级语文上册第七单元21文言文二则中国著名画家及其代表
作相关知识素材新人教版
徐悲鸿画马齐白石擅长画虾和草虫郑板桥擅长画梅兰竹菊
张善子、张大千擅长画虎张书旗画鸽任伯年擅长画猫黄胄擅长画驴
李可染擅长画牛吴作人擅长画熊猫宋文治的写实山水画凌立如擅长画鸡
李苦禅擅长画鹰谢公展擅长画菊花江载曦擅长画蝴蝶苏葆桢擅长画葡萄
沈周擅长山水、花鸟、人物、书法,尤精山水、花鸟林庸画异域风情
关良画京剧人物范曾画钟馗戴敦邦画水浒刘旦宅画红楼王冕画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