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性的上限指标

合集下载

卫生毒理复习题

卫生毒理复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20分)1. 以下对“毒理学发展趋势”的描述,错误的是(A )。

A. 从高度分化到高度综合B. 从SAR到QSARC. 从现代毒理学到系统毒理学D. 从毒性定量描述到毒理作用机制探讨2. 危险度评定的核心部分是(B )。

A. 危害识别B. 剂量反应关系评定C. 暴露评定D. 危险度特征分析3. 动物实验中的“3R”原则指(C )。

A. 替代、减少、节约B. 减少、利用、优化C. 替代、减少、优化D. 减少、利用、节约4. 被誉为职业医学创始人的是(A )。

A. ParacelsusB. PamazziniC. OrfilaD. Bernard5. LD50的概念是(D )。

A.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B. 引起半数动物死亡的最小剂量C. 出现半数剂量动物死亡的该试验组剂量D. 能引起一群动物50%死亡的剂量(统计值)6. 阳性对照组经呼吸道给予大鼠CCl4后,大鼠GPT升高,CCl4所引起的GPT改变为(A)。

A. 量反应B. 质反应C. 剂量-效应关系D. 个体反应7.毒性上限参数包括(C )。

A. 绝对致死剂量、阈剂量、最小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B. 绝对致死剂量、观察到最小有害作用剂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剂量C. 绝对致死剂量、最小致死剂量、最大耐受量、半数致死剂量D. 阈剂量、观察到最小有害作用剂量、最小致死剂量、半数致死剂量8. 能阻止水、电解度及某些水溶性物质通过的皮肤屏障是(B )。

A. 表皮角质层B. 连接角质层C. 基膜D. 真皮层9. 外源性化合物生物转化酶存在的主要亚细胞结构是(B )。

A. 线粒体B. 内质网C. 溶酶体D. 细胞膜10. 对乙酰氨基酚在肝脏代谢后绝大部分与(A )相结合形成复合物,排出体外。

A. 葡萄糖醛酸B. 氨基酸C. 谷胱甘肽D. 硫酸11. 下列卤代烷烃类化合物,毒性最大的是(A )。

A.CCl4 B. CHCl3 C. CH2Cl2 D.CH3Cl。

职业性暴露危险毒素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性暴露危险毒素危害程度分级

职业性暴露危险毒素危害程度分级
简介
本文档旨在介绍GB5044-85标准中的职业性暴露危险毒素危害程度分级。

该标准是中国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发布的职业健康与
安全领域的标准,主要用于对危险毒素的职业性暴露进行评估和分级。

标准内容
GB5044-85标准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 危险毒素的定义:该标准明确定义了职业危险毒素的概念,
以便进行相应的监测和控制。

2. 危险毒素的分类:该标准将危险毒素分为四个级别,即一级、二级、三级和四级,根据其对人体的危害程度进行区分。

3. 暴露限值:该标准规定了不同级别危险毒素的职业性暴露限值,以确保工作者的健康和安全。

4. 危险物质的控制措施:该标准提供了针对不同级别危险毒素的控制措施,以降低工作场所的危害程度。

使用建议
根据GB5044-85标准,以下是在职业危险毒素暴露评估中的一些建议:
1. 根据危险毒素的级别,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如改变工作方式、使用防护设备等。

2. 定期监测工作场所中危险毒素的浓度,确保危险毒素暴露不超过职业性暴露限值。

3. 提供必要的培训和教育,让工作人员了解危险毒素的危害,并掌握相应的防护知识和技能。

结论
GB5044-85标准的职业性暴露危险毒素危害程度分级提供了对危险毒素进行评估和控制的基准。

遵循该标准的要求,可以有效保护工作者的职业健康和安全,降低危害风险。

毒性指标

毒性指标

LD50半数致死量(lethal dose 50%, LD50):是指能够引起试验动物一半死亡的药物剂量,通常用药物致死剂量的对数值表示。

LD50及相应置信区间是由剂量-反应模型得出的最常用的统计量。

LD50是半数致死剂量,指在预定时间之内,如96h,导致50%被暴露个体死亡的剂量。

ED50:半数有效量(50% effective dose, ED50)在量反应中指能引起50%最大反应强度的药量,在质反应中指引起50%实验对象出现阳性反应时的药量。

意义:药物的ED50越小,LD50越大说明药物越安全ED50的计算方法回归法简单几率单位法寇氏法LC50 :(Lethal Concentration 50,致死中浓度/半致死浓度/半数致死浓度)表示杀死50% 防治对象的药剂浓度,单位为PPm 。

半数致死浓度是衡量存在于水中的毒物对水生动物和存在于空气中的毒物对哺乳动物乃至人类的毒性大小的重要参数。

毒物的致死效应与受试动物暴露时间有密切关系。

如果用LC50表示水中毒物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必须在LC50前标明暴露时间,如24小时LC50、48小时LC50和96小时LC50等。

如果用LC50表示空气中毒物对哺乳动物的急性毒性,一般是指受试动物吸入毒物2小时或4小时后的试验结果,可不注明吸入时间,但有时也可写明时间参数。

例如LCt50是指引起动物半数死亡的浓度和吸入时间的乘积,时间(t)一般用分钟表示。

在环境毒理学中1经口服,腹腔、静脉或皮下注入,皮肤染毒方式引起急性中毒的半数致死量以LD50表示; 2以吸入的染毒方式引起急性中毒的半数致死浓度以LC50表示。

但空气中的物理因素(如核辐射)引起哺乳动物半数死亡的剂量用LD50表示。

4计算方法计算毒物对水生动物的LC50常用直线内插法,即根据不同暴露时间,以及在等对数间距的各个试验浓度下测试动物的死亡率,求出不同暴露时间的LC50值。

计算时必须有使受试动物存活半数以上和半数以下的各种试验浓度。

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

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

压力容器中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压力容器是一种特殊的装置,用于在高压下储存或运输化学介质。

由于化学介质的性质不同,可能存在不同程度的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

因此,对于压力容器中的化学介质,需要进行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的分类和评估。

化学介质的毒性危害通常取决于其成分和浓度。

一些化学介质具有高毒性,即使在低浓度下也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危害。

这些化学品可能会引起中毒、刺激、过敏反应甚至致命的后果。

对于这些高毒性的化学介质,需要采取特殊的预防措施,确保在使用和操作过程中不会对人员造成伤害。

在进行毒性危害评估时,需要考虑化学品的毒性指标和安全使用的临界值。

另一方面,爆炸危险是由于化学介质在特定条件下产生的能量积累和释放。

一些化学介质在高温、高压、火源或其它刺激条件下,可能发生爆炸现象。

这可能导致容器破裂、火灾、蔓延和严重的人员伤亡。

爆炸危险的评估通常涉及对化学介质的爆炸性质、爆炸限制(如爆炸下限和爆炸上限)和爆炸特性的研究。

针对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一些机构和标准化组织制定了相应的分类和评估方法。

毒性危害可以根据毒性级别进行分类,例如剧毒、高毒、中毒等级。

爆炸危险可以根据爆炸性质和安全防护等级进行分类。

不同等级对应着不同的预防措施和安全操作要求。

这些分类和评估的目的是提供参考和指导,确保在使用和操作压力容器时,能够充分了解化学介质的危害性,从而采取相应的安全措施。

总之,在压力容器中的化学介质的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管理化学品的安全性。

对于高毒性的化学品和易爆物质,需要特别小心谨慎,并制定相应的安全操作措施,以确保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压力容器中的化学介质毒性危害和爆炸危险程度分类对于保障人员和环境安全至关重要。

在这方面,一些国际标准和组织已经制定了相应的分类和评估方法,以提供参考和指导。

首先,关于毒性危害的分类,常用的一个指标是LD50(半数致死剂量),这是评估毒性的重要指标。

化学毒物的分类及其危害

化学毒物的分类及其危害

化学毒物的分类及其危害一、毒物的概念凡是量物质进入机体后,能与机体组织发生化学或物理化学作用,并能引起机体暂时的或永久的病理状态者,称为毒物。

生产性毒物,是指生产过程中使用、生产、并能引起人体损害的化学物质。

二、生产性毒物的分类(一)按存在形态,生产性毒物的分类如下:固态。

例如,氰化钠、对硝基氯苯。

液态。

例如,苯、汽油。

气体。

在常温常压下呈气态的物质,如一氧化碳、氯气、氨气、硫化氢等。

蒸气。

在常温常压下为固体或液体的物质,由固体升华或液体蒸发而形成的气体,称为蒸气。

如苯蒸气、汽油蒸气、磷蒸气等。

金属汞也可变成汞蒸气。

雾。

通常称为气溶胶,系指在悬浮于空气中的细小液滴,多为高沸点的液体加温蒸气然后冷凝而成。

如各种酸蒸气冷凝的酸雾、喷漆作业中苯的漆雾等。

烟。

系指直径小于0.1um的飘浮于空气中的固体微粒。

在冶炼金属时,高温熔化的金属散出蒸气,在空气中氧化凝聚而成,如熔铅时产生的铅烟。

气溶胶。

系指悬浮于空气中直径大于0.1~10um的固体微粒,悬浮于空气中的粉尘、烟和雾等颗粒统称为气溶胶。

由于行业不同、工种不同,接触毒物的形态也往往不同。

即便是同一种毒物,如铅,也可有铅烟与铅尘之分。

(二)按化学构成:金属与类金属。

如铅、汞、锰、砷、磷等。

有机化合物。

如苯、二硫化碳、苯胺,四氯化碳、汽油等。

高分子化合物有关单体。

商分子化合物是指分子量高达几百乃至几百万的大分子量的化合物。

高分子化合物均由一种或几种单体经过聚合或综合而成。

(三)按用途,生产性毒物的分类如下:有机溶剂。

工业生产中经常应用的有机溶剂有百余种。

如芳香烃:苯、甲苯、二甲苯、乙苯、苯乙烯等。

农药。

农药是指用于防治危害农作物的害虫、病菌、鼠类、杂草及其他有害动植物和调节植物生长的药剂。

如常见的杀虫剂:有机磷杀虫剂。

化工原料。

无机化工原料,如三酸(盐酸、硝酸、硫酸)和二碱(纯碱、烧碱);有机化工原料,如三苯(苯、甲苯、二甲苯)、三烯(乙烯、丙烯、丁二烯)、二醛(甲醛、丙烯醛)和二酚(酚、甲酚)。

常见毒物的限值

常见毒物的限值
2
5

臭氧
10028-15-6

0.3
20

71-43-2
6
10
9800
苯胺
62-53-3
3
7.5
390
二硝基甲苯
25321-14-6
0.2
0.6
200
对硝基苯胺
100-01-6
3
7.5
300
三硝基甲苯(皮)118-96-7
0.5
对硝基氯苯/二硝基氯苯
100-00-5/25567-67-3
0.6
1.8
常见毒物的PEC-TWA、MAC、PC-STEL 和IDLH (mg/m3)
毒物名称
(CAS号)
时间加权平均
容许浓度(PEC-TWA)
最高容许浓度(MAC)
短时间接触
容许浓度(PC-STEL)
立即威胁生命和健康的浓度(IDLH)
一氧化碳
630-0-80
20
20(海拔2000米以下)
15(海拔2000米以上)
1.5
3.75

苯乙烯
100-42-5
50
100
22000
三氯乙烯
79-01-6
30
60
5500
氯乙烯
75-01-4
10
25

丙烯腈
107-02-7
1
2
1100
丙烯酰胺
79-06-1
0.3
0.9

甲拌磷
298-02-2

0.01

久效磷
6923-22-4
0.1
0.3

乐果

毒理复习资料

毒理复习资料

名解近似致死量:近似致死量(Approximatal Lethal Dose,ALD)是介于最小致死量(Minimum Lethal Dose, MLD)与最大非致死量(Maximum Non-Lethal Dose, MNLD)之间的剂量。

MLD是指药物在最低剂量组的一群实验动物中仅引起个别动物死亡的剂量,在急性毒性试验中可表示为LD10或LD5;MNLD实际上是急性毒性试验中以死亡为毒效应时的一种最大耐受量,指药物不引起实验动物死亡的最大剂量,可表示为LD0。

染色体畸变:药物或化合物对遗传物质的影响涉及到整个染色体,表现为染色体结构或数目的变化称为染色体畸变。

S9:肝脏微粒体酶。

指1经酶诱导剂处理后制备的肝匀浆,2再经离心分离所得上清液,3再加上适当的缓冲液和辅助因子。

/ 它主要含有混合功能氧化酶(MFO),是国内常规应用于体外致突变实验的代谢活化系统。

其缺点是S9随实验动物种属或器官不同而有差异;S9含有的大量亲核物质有可能影响实验的敏感性。

选用200g左右的雄性大鼠,ip多氯联苯,500mg/kg。

杀死12小时前开始禁食。

诱导处理后d5断头法处死大鼠,无菌条件下取出肝脏,用冷KCL溶液洗涤后称重。

剪碎肝脏,制备肝匀浆。

肝匀浆以9000xg速度离心,取上清液分装小试管。

置液氮罐内速冻,-80或-20度保存备用,此即S9上清液,简称S9。

促长剂(promoter of carcinoma):本身并没有致癌性,但可使化学物诱发突变细胞的克隆扩增,与致癌物共同作用or 在致癌物作用之后,这类物质反复作用于细胞,具有促进癌的发生or加速癌细胞发展成为癌瘤的间接致癌作用。

常见的促癌物有佛波酯(TPA),巴豆油(croton oil),煤焦油中的酚类、卤代烃、烟草中的某些成分等。

完全致癌物(complete carcinogen):指同时具有引发、促长和恶性进展作用的化学致癌物。

致畸指数(teratogeic index):指药物对母体的LD50与最小致畸剂量之比。

毒性分级标准

毒性分级标准

第二节急性毒性试验程序与急性毒性评价一、急性毒性试验程序( 一) 急性试验剂量分组探讨外来化合物急性毒性应首先测定其半数致死剂量或浓度 (LD50 或 LC50)。

对一个未知毒性的外来化合物求其 LD50(LC50),应先做预试验。

做预试验方法很多,这里仅介绍其中一种。

首先了解分析受试化合物的化学结构和其理化性质,确定其所属已知化合物或其衍生物的种类,有何特殊基团及其分子量、熔点、沸点、比重、闪点、挥发度、蒸气压、水溶性和脂溶性等,依此查阅文献,找出与受试化合物化学结构与理化性质近似的化合物的毒性资料,并以其 LD50(LC50)值作为受试化合物的预其毒性中值;但应注意,一定是相同动物种系和相同接触途径。

以此预期毒性中值为待测化合物的中间剂量组,再上下各推一到两个剂量组做预试验。

每个剂量组间的组距可以大些,有利于找出受试化合物的致死剂量范围。

初起组距可用剂量间的 4 倍差,即以 log4(log4 =0.6) 来划分各组剂量。

求外来化合物 LD50时设置几个剂量组较为合适,应依预试验结果而定。

一般设置 5~7 个剂量组即可,它即符合统计计算要求又可节省人力和财力。

每个剂量组的动物数,小鼠不少于 10 只、大鼠 6~8 只、家兔 4~6 只,若设计采用霍恩氏法计算 LD50时,动物数可减少。

每组动物应雌雄各半;如化合物毒性有性别差异,则应分别求雌、雄性动物各自的LD50(LC50)。

( 二) 观察持续时间测定外来化合物的 LD50(LC50),一般要求计算实验动物接触化合物之后两周内的总死亡数。

对于一些速死性化合物求其LD50(LC50)也可仅计算24 小时的死亡率。

也可仅计算24 小时的死亡率,有些速杀性化合物的 24 小时 LD50与两周 LD50值往往没有差别。

但应注明是多少时间的 LD50值,以便于在进行毒性比较时有共同的基础。

在观察期间应保障实验动物有完全的膳食、充足的饮水及适宜的温湿度环境,以防止动物出现非中毒性死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