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贸易:省及直辖市:浙江:限额以上零售业(1999年至2016年)

合集下载

主要零售业态研究简介--百货、超市、便利店、购物中心-0326

主要零售业态研究简介--百货、超市、便利店、购物中心-0326

百货店业态介绍一、百货店业态简介1、百货店定义美国的定义:根据美国政府《零售贸易普查》中的规定,百货店至少要有25个雇员,是提供各种包括服装和纺织品、家用纺织品和布类产品、家具和装饰品及器皿等商品的商店。

美国市场营销专家科特勒认为:百货店一般要销售几条产品线的产品,尤其是服装、家具和家庭用品等。

每一条产品线都作为一个独立的部门由专门采购员和营业员管理。

中国的定义:根据中国1998年颁布的《零售业态分类规范意见》,百货店是指经营包括服装、家电、日用品等众多种类商品的大型零售商店。

它是在一个大建筑物内,根据不同商品部门设销售区,满足顾客对时尚商品多样化选择需求的零售业态。

2、百货店业态分类在我国,根据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之年起草的《零售业态分类》,百货店可以分为高档百货店、时尚百货店和大众百货店。

它们的区别如下表:表1:百货店的分类及特征从更细分的角度,百货业态可以细分为:精品百货、流行百货、折扣百货、品类百货、物流百货。

表2:百货业各细分业态目标客户群分析:精品百货业态以极高的商业价值、优质的贴身服务及其极度重视顾客感受的经营特征区别于其它业态。

但由于这一类型的顾客数量在整个消费人口中所占比例甚少,因而,精品百货业态实际上是一个较小的细分市场。

流行百货业态以其丰富的商品品牌营销策略和新品策略的经营特征区别于其它业态,并以其丰富多样的品牌数量和品牌营销被誉为零售业的品牌管家。

流行百货业态是一个很大的细分市场,并且这一细分市场发展十分迅速。

折扣百货业态以其明显的价格折扣幅度和丰富多样的品牌而区别于其它业态。

折扣百货业态从其发展根源来看,实际上是作为精品百货业态和流行百货业态的一种补充业态而出现的,最初是为了解决品牌价值较高的过季商品的积压库存问题,如今已经演变为一个独立的业态。

品类百货以其极其宽广的商品线宽度显著区别于其它业态,事实上,最初的Shopping Mall业态即是由品类百货业态扩展而来,所以,品类百货比任何一个其它的细分百货业态都要求更大的卖场区域。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文章属性•【制定机关】国家统计局•【公布日期】2005.02.28•【文号】•【施行日期】2005.02.28•【效力等级】部门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统计正文中华人民共和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国家统计局2005年2月28日)2004年,全国各族人民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国家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的各项措施,取得了明显成效。

经济运行中的不稳定不健康因素得到抑制,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薄弱环节得到加强,粮食生产出现重要转机,部分行业投资增长过快的势头得到初步遏制,各项改革稳步推进,对外开放进一步扩大,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取得新进展,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改善,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加快发展,较好地实现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6515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9.5%。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20744亿元,增长6.3%;第二产业增加值72387亿元,增长11.1%;第三产业增加值43384亿元,增长8.3%。

第一、第三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为9.2%和29.0%,分别比上年提高5.2个百分点和2.8个百分点。

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上涨3.9%(见表1),其中服务价格上涨2.3%。

商品零售价格上涨2.8%。

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6.1%。

原材料、燃料、动力购进价格上涨11.4%。

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上涨5.6%。

农产品生产价格上涨13.1%。

全年城镇新增就业人员980万人,比预期目标多80万人。

全年有510万下岗人员实现了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2%,比上年末下降0.1个百分点。

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到6099亿美元,比上年末增加2067亿美元。

5全国大型零售企业和主要商品统计结果

5全国大型零售企业和主要商品统计结果

2006年全国大型零售企业和主要商品统计结果 2006年我国经济在全球都受到广泛的关注,可以讲我们用三句话形容:快速增长、效益好、同时能够站立。

2006年是创GDP最高的一次增长。

我们从这张表可以看出我国的GDP 多年保持高速增长,而且1999年以后几乎是每年一个阶梯式增长。

我们可以看出来固定资产投资近年在高速增长,但是从去年开始有明显的下降趋势。

进出口近几年我们也保持快速的增长态势。

从01—06年我国的进出口保持着快速的增长,06年增长速度达到了23.8%。

那么销售市场是什么样子的呢?我们可以看出由于我国扩大内需政策得到有利的贯彻执行,我国表现出稳定的增长态势,这种稳定性非常强,1997年以来增长速度都在9%,年均增长速度超过了10%。

06年增长了13.7%,实际增长是12.6,实际增速比2006年提高了0.6个百分点。

2006年还有一个农村市场,农村市场现在的销售明显加快,而且还有和城内的增长有接近的态势。

我们从06年增长态势可以看出来,除了2月份受到春节的影响以外,其它月份还是比较平稳的,我们这个市场已经很成熟了。

1996—2006年城市的增长速度比较稳定,农村市场在2005年、2006年的时候基本与城市增长趋同了。

这说明了我国近两年对农村实施了一些政策,确实起到了很大作用。

我国城市与农村地区从去年来看,我们可以看出来曲线基本是一样的。

可以说这两年我们实施政策,确实在消费方面取得了很大的成果。

尽管农村发展比较快,而重点还在城市。

从2001年的63.6%至2006年的67.5%,所以消费主体还是在城市,同时住宿餐饮行业比较是比较快的,去年是增长15%以上的。

我们居民收入持续增长,2006年我国的城镇居民收入达到了1.1万元,比上年增长了12.1百分点,比上年加快了0.8个百分点。

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587元,加快了1.2个百分点。

我国的城乡居民来看,从这张表可以看出来,2005、2006年的收入农村与城市居民的增长速度也是趋同的。

贸易统计概述

贸易统计概述
Ⅰ. 贸易统计概述
一、贸易外经统计的重要作用
贸易统计是国民经济统计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国际经济环境的发展变化,我国经济发 展方式已经由依靠“投资与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 拉动转变。按照“十二五”规划纲要:要建立扩大消费的长效机制, 把扩大消费需求尤其是居民消费作为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要进一步 释放城乡居民消费潜力,逐步使我国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 列……。消费作为“三驾马车”之一,已逐步成为拉动中国经济增长 的主要动力。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指企业(单位、个体户)通过交易直接
售给个人、社会集团非生产、非经营用的实物商品金额,以及提供餐饮 服务所取得的收入金额。个人包括城乡居民和入境人员,社会集团包括 机关、社会团体、部队、学校、企事业单位、居委会或村委会等。即售 给城乡居民用于生活消费和社会集团用于公共消费的商品金额总和。
营业收 入(Y)
人 X≥300 万元 Y≥20000
50≤X<300 500≤Y<20000
10≤X<50 100≤Y<500
X<10 Y<100
(2)住宿业和餐饮业大中小微型企业划分标准
行业 名称

指标 名称
计量 单位
大型
中型
小型
微型
住宿业
从业人 员(X)
营业收 入(Y)
人 万元
X≥300 Y≥10000
一、统计对象 二、统计方法 三、统计原则 四、统计调查内容及主要指标体系 五、数据质量控制和报送要求 六、加强贸易外经统计分析
一、统计对象
(一)国内贸易统计的统计对象可以分为 以下四类: 1、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法人 企业(简称法人企业) 2、非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附营的批 发和零售业产业活动单位、非住宿和餐饮 业法人单位附营的住宿和餐饮业产业活动 单位(简称产业活动单位) 3、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个体 经营户(简称个体经营户) 4、商品交易市场和连锁总店(总部经济)

国内贸易市场化的标志和程度分析

国内贸易市场化的标志和程度分析

国内贸易市场化的标志和程度分析(节选)考察中国国内贸易的市场化进程,必须结合中国的实际来确定考察指标。

由于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国内市场被分割成若干个部分,而且有些内容被纳入福利的范畴。

因此,在考察国内贸易市场化时,必须从不同侧面来选择指标,从不同的角度来进行描述。

(一)自主贸易主体贸易主体(包括企业、农户、个体业主以及消费者个人)自主性、独立性的增强,对于政府的依赖性、依附性减弱,就表明市场化程度的加深。

把考察贸易主体作为中国国内贸易市场化程度的首要标准,是因为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下,国内贸易主体主要是国有流通企业和合作社企业。

这些企业具有强烈的行政性和高度的垄断性,企业没有任何自主权和独立性;按照行政系统来划分企业的经营范围,组织商品流通;实行统购统销、统购包销的具有“官商”性质的购销方式;贸易主体没有价格决策权,商品定价权掌握在政府手中。

所以,判定中国国内贸易市场化,就必须分析中国国内贸易主体的经营行为,看它是否是自主经营和自负盈亏的,考察其对于政府的依赖性、依附性是否已经减弱甚至消失。

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国内贸易主体逐步摆脱了政府控制。

主要表现在:(1)传统的国有流通企业和合作社企业,已经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司法》的规定,被改造成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它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完全自主地组织流通,决定价格,从事贸易活动。

(2)从事国内贸易活动的还有大量个体业主,他们完全根据市场进行经营。

一般来说,其平均寿命比较短,转变经营品种的速度也非常快。

个体业主对其债务负有“无限责任”。

(3)通过个体业主积累而成长为现代公司制贸易企业。

如果说,传统国有流通企业和合作社企业需要改制才能成为自主贸易主体的话,那么,这些渐成长的企业,一开始就是依法组成的自主贸易主体。

(4)伴随改革而出现的新现象,就是国外资本进大了中国国内贸易领域,形成与国内企业平等竞争的贸易主体,如在零售业方面,世界著名的企业已经进入,如美国的沃尔玛、法国的家乐福、日本的伊藤和大荣、马来西亚的百盛、德国的麦德龙等。

国内贸易

国内贸易

国内贸易2010年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38.7亿元。

分城乡看,全年城镇消费品零售额230.1亿元,;乡村消费品零售额108.6亿元。

分行业看,批发零售业零售额290.5亿元;餐饮业零售额43.4亿元;住宿业零售额4.8亿元。

在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业零售额中,建筑装潢材料类比上年增长27.5%,家用电器及音像制品类增长37.1%,汽车类增长82.4%,石油及制品类增长15.3%,文化办公用品类增长33.3%,体育、娱乐用品类增长43.7%,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增长43.5%。

5.6 对外经济和旅游业2010全年进出口总额68093万美元。

全年新批外商投资企业13家;合同利用外商直接投资5935万美元;实际利用外资额22255万美元。

全年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新签合同金额1600万美元;完成营业额1755万美元,当年外派劳务人员104人。

全年接待海外游客4.5万人次,;接待国内游客1931.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27.6亿元。

5.7 财政、金融2010年全年全市财政收入为121.1亿元。

地方财政收入50.6亿元。

全年财政支出161.2亿元。

全市金融机构存款年末余额为1156.0亿元。

5.8 经济开发园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安庆经济技术开发区省级开发园区:安徽安庆大观经济开发区、安徽枞阳经济开发区、安徽太湖经济开发区、安徽宿松工业园、安徽宿松临江产业园、安徽望江经济开发区、安徽安庆长江大桥经济开发区、安徽桐城经济开发区、安徽怀宁经济开发区、安徽潜山经济开发区等。

(石牌经济开发区申报之中。

)6 文化艺术教育6.1 京剧之源京剧鼻祖:程长庚为庆祝大清乾隆帝八旬寿辰,扬州盐商江鹤亭(原籍安徽徽州人)在安庆组织了一个名为“三庆班”的徽戏戏班,由艺人高朗亭奉安徽布政使司和皇帝圣旨率领进京参加祝寿演出。

这个徽班以唱二黄调为主,兼唱昆曲、吹腔、梆子等,是个诸腔并奏的戏班。

北京的祝寿演出规模盛大,自西华门到西直门外高粱桥,每隔数十步设一戏台,南腔北调,四方之乐,荟萃争妍。

年鉴目录

年鉴目录

目录一、行政区划、地理、自然资源行政区划、地理、气候、自然资源概况 (3)1-1 行政区划 (4)1-2 地理、自然资源 (5)1-3 主要山脉 (6)1-4 主要河流 (7)1-5 建市以来气候与森林资源情况 (8)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8)二、综合2-1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总量与速度指标 (11)2-2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指数(上年=100) (19)2-3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结构指标 (31)2-4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占全省比重 (33)2-5 建市以来地区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 (35)2-6 地区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指数(1949年=100) (38)2-7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比例指标 (44)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45)三、国民经济核算3-1 阳江市地区生产总值(1994-2016年) (49)3-2 阳江市地区生产总值指数(1994-2016年) (50)3-3 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1994-2016年) (51)3-4 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指数(1994-2016年) (52)3-5 各县(市、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994-2016年) (53)3-6 各县(市、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数(1994-2016年) (54)3-7 总产出(2016年) (55)3-8 收入法GDP构成项目(2016年) (56)3-9 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2015年) (57)3-10 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2016年) (58)3-11 按可比口径计算的地区生产总值 (59)3-12 支出法地区生产总值 (60)3-13 民营增加值 (60)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61)四、人口4-1 户籍人口及其变动情况 (65)4-2 常住人口情况表(1990-2016年) (66)4-3 各镇(街道办事处)年末户籍人口数 (67)4-4 建市以来户数、人口情况 (69)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72)五、劳动工资5-1 全社会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75)5-2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末人数 (76)5-3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人数 (77)5-4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工资总额 (78)5-5 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年平均工资 (79)5-6 各县(市、区)城镇在岗职工人数与工资 (80)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82)六、固定资产投资6-1 固定资产投资 (85)6-2 固定资产投资按行业分类 (87)6-3 各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主要情况 (88)6-4 房地产开发企业财务状况情况 (89)6-5 房地产开发投资情况 (90)6-6 房地产开发和销售面积情况 (91)6-7 房地产待售面积和销售情况 (92)6-8 建市以来固定资产投资情况 (93)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96)七、能源7-1 能源平衡表(2016年) (101)7-2 分行业能源终端消费量(2016年) (103)7-3 各县(市、区)能源平衡表 (105)7-4 2016年分行业产值能耗表(等价热值) (106)7-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购进量 (107)7-6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消费量 (107)7-7 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能源购进、消费 (108)7-8 能源加工转换情况(2016年) (108)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109)八、财政、金融、保险8-1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13)8-2 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114)8-3 各县(市、区)一般公共预算收支情况 (115)8-4 金融机构数 (117)8-5 金融机构存贷款情况 (118)8-6 建市以来财政、金融保险主要情况 (119)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122)九、物价9-1 2016年各月居民消费价格环比指数 (125)9-2 2016年各月居民消费价格累计比指数 (127)9-3 2016年各月居民消费价格同期比指数 (129)9-4 2016年各月居民消费价格定基比指数 (131)9-5 2016年各月居民消费价格以上年12月为100的指数 (133)9-6 2016年各月商品零售价格环比指数 (135)9-7 2016年各月商品零售价格累计比指数 (137)9-8 2016年各月商品零售价格同期比指数 (139)9-9 2016年各月商品零售价格定基比指数 (141)9-10 2016年各月商品零售价格以上年12月为100的指数 (143)9-11 建市以来物价指数 (145)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145)十、人民生活10-1 阳江市城乡居民收支情况 (149)10-2 阳江市分县(市、区)城乡居民收支情况 (150)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151)十一、农业11-1 农村基本情况 (155)11-2 农田水利建设 (156)11-3 水利建设投资及化肥农药施用量 (157)11-4 林业情况 (158)11-5 农业总产值 (159)11-6 农业物播种面积、亩产、总产量 (160)11-7 水果、桑、茶叶、蚕茧、橡胶面积及产量 (161)11-8 牲畜存栏、禽蛋产量及水产品产量 (162)11-9 各县(市、区)粮食播种面积及产量 (163)11-10 各县(市、区)稻谷播种面积及产量 (164)11-11 各县(市、区)蕃薯播种面积及产量 (165)11-12 各县(市、区)大豆、花生、糖蔗、水果播种面积及产量 (166)11-13 各县(市、区)生猪饲养、存栏量及肉类、水产品总产量 (167)11-14 各县(市、区)海、淡水养殖面积及产量 (168)11-15 建市以来农业基本情况 (169)11-16 建市以来水利建设、化肥、农药施用、农村用电及机械动力 (172)11-17 建市以来农业总产值 (175)11-18 建市以来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178)11-19 建市以来主要农作物总产量 (181)11-20 建市以来水果、茶叶、橡胶、蚕茧、水产养殖面积及产量 (184)11-21 建市以来牛、猪、羊存(出)栏及肉类总产量与乡镇企业主要情况 (187)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190)十二、工业12-1 工业企业个数、人数、工业总产值 (193)12-2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产值(按经济类型分类) (194)12-3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总产值(按行业分类) (195)12-4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主要指标 (196)12-5 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 (198)12-6 规模以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199)12-7 规模以上集体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01)12-8 规模以上股份制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03)12-9 规模以上“三资”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05)12-10 规模以上私营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07)12-11 规模以上大中型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指标 (209)12-12 规模以上先进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211)12-13 规模以上高技术制造业主要经济指标 (213)12-14 规模以上优势传统产业主要经济指标 (215)12-15 2009-2016年全市现代产业增加值及增长情况 (217)12-16 分县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个数、从业人员数 (218)12-17 各县(市、区)工业总产值 (219)12-18 各县(市、区)工业增加值 (220)12-19 分县区规模以上销售产值及出口交货值 (221)12-20 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按行业分 (222)12-21 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按行业分 (223)12-22 各县(市、区)规模以上工业财务主要指标 (224)12-23 规模以上产品产量 (225)12-24 建市以来工业企业单位数 (226)12-25 建市以来工业总产值(当年价) (229)12-26 建市以来工业总产值构成及指数 (232)12-27全市2000-2016年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增加值及指数 (235)12-28 建市以来规模以上工业主要产品产量 (237)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240)十三、建筑业13-1 建筑企业个数和竣工产值 (247)13-2 建筑企业从业人员情况 (248)13-3 建筑企业生产、财务基本情况 (249)13-4 建筑业总产值 (250)13-5 全市及各县(市、区)建筑业总产值主要情况 (251)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252)十四、交通、运输、邮电14-1 公路、桥梁情况 (255)14-2 车辆拥有量 (256)14-3 客、货运量及客、货周转量 (257)14-4 邮政、电信情况 (258)14-5 建市以来交通及运输工具拥有量 (259)14-6 建市以来客、货运量及邮政、电信业务情况 (265)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268)十五、国内贸易15-1 2016年按行业分贸易企事业单位数及从业人员数 (271)15-2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72)15-3 各县(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272)15-4 批发零售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分组情况 (273)15-5 各县(市、区)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2015年) (274)15-6 各县(市、区)贸易业商品销售总额(2016年) (274)15-7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企业商品购销存综合表 (275)15-8 限额以上住宿业和餐饮业法人企业经营情况综合表 (278)15-9 限额以上批发和零售业法人单位主要财务状况综合表 (280)15-10 限额以上住宿和餐饮业法人企业主要财务状况综合表 (295)15-11 建市以来国内贸易业主要情况 (307)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310)十六、对外经济与旅游16-1 进出口总额 (313)16-2 利用外资情况 (313)16-3 对主要国家(地区)出口额 (314)16-4 旅游部门基本情况 (315)16-5 接待旅游者情况 (316)16-6 旅游业经营情况 (317)16-7 各县(市、区)接待旅游者情况 (318)16-8 各县(市、区)旅游业总收入 (318)16-9 建市以来对外贸易、利用外资及旅游主要情况 (319)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322)十七、教育、科技、文化、体育17-1 学校及教职员工人数 (325)17-2 专任教师及招生人数 (326)17-3 在校学生、毕业生人数 (327)17-4 学生升学率及校舍面积情况 (328)17-5 大中型工业企业科技活动情况 (329)17-6 取得技术职称人员情况 (330)17-7 文化事业机构、从业人员数及影剧院和藏书情况 (331)17-8 文物、档案、广播、电视、体育 (332)17-9 建市以来科技、教育主要情况 (333)17-10 建市以来文化、体育主要情况 (336)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339)十八、卫生、环保、社会福利、司法、市政18-1 卫生事业机构、床位及工作人员数 (343)18-2 卫生工作人员分类 (344)18-3 各县(市、区)卫生、计划生育情况 (345)18-4 环境保护基本情况 (346)18-5 工业“三废”排放、处理、利用情况 (347)18-6 律师、公证、基层司法 (348)18-7 社会福利、婚姻情况 (349)18-8 市政公用事业 (350)18-9 建市以来卫生、律师、公证、基层司法情况 (351)18-10 市政公用事业及供电情况 (354)主要统计指标解释 (357)十九、建市以来各县(市、区)主要指标19-1 各县(市、区)户数、人口 (361)19-2 各县(市、区)乡镇劳动力、耕地 (364)19-3 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当年价) (367)19-4 各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不变价) (370)19-5 各县(市、区)工农业总产值、农业总产值 (373)19-6 各县(市、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376)19-7 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播种面积 (379)19-8 各县(市、区)主要农作物总产量 (388)19-9 各县(市、区)生猪存、出栏、肉类产量 (397)19-10 各县(市、区)水产品产量 (400)19-11 各县(市、区)工业总产值(当年价) (403)19-12 各县(市、区)工业总产值(不变价) (406)19-13 各县(市、区)客、货运量周转量、邮电业务总量 (408)19-14 各县(市、区)固定资产投资 (411)19-15 各县(市、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外贸出口、财政收支 (414)19-16 各县(市、区)职工年末人数、职工工资 (417)19-17 各县(市、区)教育、卫生主要情况 (420)。

浙江省历年统计公报2000年起

浙江省历年统计公报2000年起

浙江省历年统计公报2000年起/col/col164/index.html2000---20122012年浙江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字体:[ 大中小 ] 日期:2013-02-08 09:01:13 发布机构:2012年,浙江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八八战略”和“两创”总战略,面对严峻复杂的外部环境和困难挑战,坚持“稳中求进、转中求好”的工作基调,着力促发展,抓转型,惠民生,全省经济在加快转型升级中实现平稳增长,基本完成年初确定的预期目标,为建设“两富”现代化浙江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一、综合初步核算,全年生产总值34606亿元,比上年增长8.0%(见图1)。

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1670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1731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5624亿元,分别增长2.0%、7.3%和9.3%。

人均GDP为63266元(按年平均汇率折算为10022美元),增长7.7%。

三次产业增加值结构由上年的4.9:51.2:43.9调整为4.8:50.0:45.2。

图1 2007-2012年全省生产总值及其增长速度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上涨2.2 %,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5.3%(见图3、表1);商品零售价格上涨1.9%;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4.2%;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下降2.7%,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下降3.3%;固定资产投资价格下降0.8%。

表1 2012年居民消费价格变动情况(上年=100)全年财政总收入6408亿元,比上年增长8.2%,增速比上年回落12.8个百分点;地方公共财政预算收入3441亿元,增长9.2%,增速比上年回落11.6个百分点。

全年新增城镇就业人数98.7万人,其中42.2万名城镇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

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1%,比上年末下降0.11个百分点。

二、农业和农村建设全年粮食播种面积1251.6千公顷,比上年下降0.2%;粮食总产量783.5万吨,增长0.2%(见表2)。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66.7 158.9 233.3 303.3 278.31 338.59 295.42 250.35
2837.5 3197.7 4267.6 5271 5682.9 6364.25 6945.24 8248.43
1.7 7.1 7.6 5 5.82 3.83 6.76 10.12
254 249.5 347.8 554.6 531.1 667.37 763.99 800.61 770.74
0.05 762 930.85 1101.77 1435.35 2229.23 2568.45 3461.44 4159.16 4501 4980.54 5398.81 5491.46 6343.06
0 3.12 2.85 3.92 6.21 7.47 9.78 12.55 15 19.6 20.43 21.77 20.64
浙江:限额以上零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207.3
浙江:限额以上零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181.5
浙江:限额以上零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0.7
浙江:限额以上零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12.2
980.51
2589.5 2959.7 3799.6 4794 5143.7 5768.62 6143.78 6316.59 6983.35
浙江:限额以上零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81.8 78.4 94.1 122.8 174 18.7 333.7 408.5 574.3 812.2 966.1 1324.1 1695.7 1924.4 2102.32 2312.38 2410.91 2614.25
浙江:限额以上零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74.7 73.5 72.8 72.2 86.2 0.3 120.5 178.7 215.6 292.2 237.1 274 302.7 349.2 408.76 445.71 473.46 519.04
指标名称 单位 频率 来源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2013 2014 2015 2016
浙江:限额以上零 个 年 国家统计局 737 643 724 637 763 1089 1095 1366 1509 2552 2574 2867 3324 3680 4216 4695 5238 5639
浙江:限额以上零 万人 年 国家统计局 11.18 9.28 8.31 8.09 9.28 8520.49 13.43 16.2 18.92 21.65 23.44 26.78 29.65 30.88 33.96 36.16 36.94 37.16
浙江:限额以上零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浙江:限额以上零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0 69.2 84.16 98.61 129.28 204.88 231.97 300.62 377.24 390.6 490.84 524.89 592.7 715.52
74.1 87.4 3.4 154.3 174.5 209.9 303.9 354.9 435 537.2 582.8 696.39 786.5 827.7 930.2
0.05 833.3 1020.14 1203.22 1568.55 2440.34 2808.02 3771.9 4548.95 4906.6 5490.97 5944.13 6105.93 7079.21
浙江:限额以上零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110.6 109.4 123.6 145.4 205.7 17.1 374.5 471.4 651.2 903.4 1070 1400.6 1778.7 2039.8 2294.21 2554.36 2714.14 2930.3
浙江:限额以上零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59.75
浙江:限额以上零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浙江:限额以上零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浙江:限额以上零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浙江:限额以上零 亿元 年 国家统计局 170.3 165.4 186.3 219.6 293.1 20.4 528.8 645.9 861 1207.2 1424.9 1835.6 2316.1 2622.6 2990.6 3340.53 3541.83 3860.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