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阅读课文,把握新闻的特点、结构。
3.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4.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5.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法指导】阅读新闻,要注意它的结构要素和记叙要素。
结构要素是指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记叙要素是指人物、时间、地点和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战况,要分别把握这些要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而且概述一年多来南线人民解放军的战绩,要注意体会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要了解关于新闻的知识,掌握阅读新闻的方法;熟悉文章发表的背景资料,品味课文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在诵读中体验当年百万雄师过大江时的壮观场面,抓住本文主题;体会本文依时叙事、叙议结合的写作方法。
【课前预习学案】一、研读课本并解决下列问题1.给加点字注音。
溃退()歼灭()督战()芜湖()签订()取缔()对峙()要塞()2.课文标题中的“百万大军”中的“百万”是()A约数,指很多,如古文中的“九、十二、百千”。
B确数,确指一百万军队。
C约数,指百万左右。
D夸大其词,用来威慑敌人,相当于“号称”。
3.本文首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最后写东路军。
对这一叙述顺序的安排,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中路军先发起进攻的时间最早。
B东路军所遇之敌最为顽强,所以作为重点在最后来写。
C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故放在中路军之后写D中路军在24小时内30万人都渡过了长江。
4.“我们在所有的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这里采用了的修辞方法。
形象地表明了。
二、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1《新闻两则》导学案(样例5)

1《新闻两则》导学案(样例5)第一篇:1《新闻两则》导学案1《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六要素和结构。
2、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运用默读的各种方法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方法】默读法自主、合作、探究法【学习重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2、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
【学习难点】1、学会对群体人物描写的分析,体会用词的准确精练。
2、了解在叙述、描写中插入抒情、议论的写法。
【学习过程】同学们,你喜欢读报吗?喜欢读报纸上的新闻吗?新闻,是我们了解时代生活的一个窗口,是社会变化的一个晴雨表,从对新闻的喜好上,也可以表现一个人敏锐的洞察力和关心时事动态的热忱。
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学习两则新闻吧!模块一:预习反馈1、资料准备(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B.特点:C.要素:E.结构:(2)查阅有关解放军渡江作战和解放南阳的背景资料。
A.《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背景简介B.《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时代背景简介(3)挑选一份刊登简短新闻的报纸准备小组交流。
2、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
3、字词积累(1)给下面带点字词注音芜()湖荻()港溃()退歼()灭杜聿()明锐不可当()......要塞()星宿()绥靖()阌()乡阻()遏()......(2)解释词语意思七年级语文(下)锐不可当:击溃:要塞:4、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并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第一则:第二则:5、根据前面自己所查阅的新闻知识,在文中划出两则新闻的结构。
6、我的疑难:模块二:合作探究1、组内合作,交流疑难在组长的协调下,小组内交流自己遇到的疑难问题。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 重点:1、把握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赏析准确精练的语言。
● 难点:赏析准确精练的语言。
●知识链接1、简介“新闻” :(1)定义:新闻是报纸最常用的文章样式。
它用事实说话,及时报道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有教育、认识、移情作用)的事实。
从广义上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讲,就是指消息。
(2)特点:真实性、时效性,语言简明准确性。
(3)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4)结构:标题(正题、引题、副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其中标题、导语、主体是一则新闻不可缺少的三个部分【温馨提示】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就应该看看,增加知识嘛。
1,看新闻可以增长知识。
学到很多东西。
2,看新闻可以增广见闻。
3,看新闻可以使你在和别人的聊天中有话题可以聊,即使是陌生人。
4,看新闻可以了解世界动态,在政治学习中会觉得比较轻松。
5,看新闻可以了解党和国家的意向以及新的法规条令什么的,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6,看新闻可以增强自信心。
【学习过程】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声情并茂地朗读毛泽东所作的《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一诗: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是为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而作,表现了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历史告诉我们,中国革命的胜利是经过长期革命战争战胜强大敌人取得的,今天我们学习的是毛泽东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亲自撰写的一篇新闻,题目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二、自主预习:1、查阅有关新闻的知识。
A.定义:新闻又称消息,通常分为动态新闻、综合新闻、典型报道和新闻述评四类。
其中动态新闻是报纸、广播最常用的一种。
初二语文导学案-1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第 1 课 新闻两则(第1 课时)【学习目标】1.能记住并写出“阻遏、锐不可当、逃窜”等重点字词,并在学习对子处过关。
2.结合知识链接,识记新闻的“五结构”和“三特点”,并依此划分文章结构。
【体验学习】朗读交流1.初读课文,标记段落,完成下列加点字注音。
芜.湖( ) 击溃.( ) 绥.靖.( ) 歼.灭( ) 要塞.( ) 阻遏.( ) 荻.港( ) 锐不可当.( ) 2.根据所给意思,在中括号里写出相应词语。
【 】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 】安抚、平定。
【 】已经。
【 】在军事上有重要意义的,有稳固防御设备的据点。
3.新闻快递到啦!请先看看知识链接中有关新闻的知识点,你能按提示写出来吗?五结构: 、 、 、 、 。
三特点: 、 、 。
新知探究探究一:再读课文,简要概括文章内容。
① 我概括的内容最简要:综合提升1.留心即学问!你在书上划记“五结构”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学法指导:请仔细观察“五结构”的相关位臵,你一定会有新的发现哦!2.新闻其实就发生在我们身边,大至定时定点的《新闻联播》、《朝闻天下》,小至报纸娱乐八卦,学过本则新闻后,你作为记者的那颗“小宇宙”是不是也蠢蠢欲动了呢?赶紧动笔写写发生在你身边的新闻吧!【当堂检测】下面是2013年06月22日 星期六 《株洲晚报》中的一则新闻,请你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划出新闻的结构。
本周用水量创今年以来最高昨日,记者从市自来水公司获悉,本周我市日用水量均突破了50万吨。
周三的日用水量高达52.5万吨,达到今年以来的最高值,比上周的峰值43.7万吨多出了近9万吨。
市自来水公司针对高温供水安全,在今年6月初开展了安全生产大检查,对安全隐患及时进行了整改,同时,加强了源水、出厂水、龙头水的检测力度,增加水质监测频次,确保水质达到并大大优于国家标准。
市民如在用水过程中有任何困难和问题,可拨打24小时水韵热线22333555。
【学习反思】我们收获了:不足之处:【知识链接】1.新闻的概念:新闻也叫“消息”,指对国内外新近发生的具有一定社会价值的人和事实的简要而迅速的报道。
新闻两则导学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一、导入明确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达到如下目标: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
②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③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
④摘抄积累新闻的有关知识。
二、预习过程学习活动一:重点字词检测。
1,自读课文1至2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学习活动二:整体把握,文体把握,结构把握。
2 了解写作背景:大声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
3. 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教师可强调如下问题:①课文内容a、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b.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c、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②课文结构(两部分)。
③文体知识:参考课后习题一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学习活动三:问题的探究4、品析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习题二5、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新闻两则导学案(1)

新闻两则导学案引言在信息时代,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新闻,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动态、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以及各种领域的最新进展。
本文将以两则新闻为例,通过分析新闻的要点和背后的深层含义,帮助读者培养新闻阅读的能力和批判思维。
第一则新闻:科技公司发布最新款智能手机新闻概述某科技公司近期发布了一款最新款的智能手机,该手机具备了较长的续航时间、更高清晰度的屏幕以及更快的处理速度等各种先进的功能。
要点分析•最新款智能手机具备了较长的续航时间:这一功能满足了用户对手机长时间使用的需求,可以减少因频繁充电导致的不便。
•更高清晰度的屏幕:高清晰度的屏幕可以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使用户能够更清晰地观看图片和视频等内容。
•更快的处理速度:快速的处理速度可以提高手机的运行效率,让用户在使用手机时更加流畅和高效。
背后含义这则新闻展示了科技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手机作为当今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其功能的不断升级和改善有助于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和体验。
这也反映了科技行业的竞争激烈,各大公司都在不断努力推出更好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则新闻:环境保护组织发起全球树木种植计划新闻概述一家环境保护组织日前发起了一项全球树木种植计划,旨在通过种植树木来改善全球的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
要点分析•全球树木种植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种植树木来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改善全球的生态环境: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通过种植树木可以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改善空气质量。
•应对气候变化:树木的种植可以减少土壤侵蚀,稳定气候系统,降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背后含义这则新闻反映了环境保护组织对于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积极行动。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种植树木来增加森林面积和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此举也呼吁全球各国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一单元 1《新闻两则》(第1课时)导学案 (新版)新人教版-(新版)新人教版初中八

1 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
3、了解我军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 感受解放战争中我军的英勇气势。
学习重点1、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学习难点1、理解新闻主体部分各层次间的关系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学习重点:1、了解何为新闻2、掌握新闻的结构、要素及特点课前预习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高屋建瓴荻..港溃.退锐不可当.某某歼..断古宛.县...灭要塞切二十八宿绥靖..乡潢.川...区阻遏阌皖.西区宋希濂.杜聿.明2、新词理解高屋建瓴:回肠荡气:锐不可当:业已:绥靖:背景《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结束,人民解放军在全国取得胜利已成定局。
但国民党反动政府依然负隅顽抗,在对长江防线结果三个月苦心经营之后,于4月20日悍然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4月21日,主席和朱德总司令立即发布了《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人民解放军于该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22日2时,新华社播发了同志撰写的消息《我三十万大军胜利渡过长江》,报道了中路军万船齐发、突破敌阵、占领南岸广大地区的战况。
22日夜,同志又撰写了这一则全面报道前线最新战况的新闻稿。
文体知识(1)新闻,又称消息,是用概括叙述的方式和简明扼要的文字对国内外最新发生的有社会价值的典型事实所做的准确简短的报道。
(2)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3)新闻结构的5个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
a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b、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

1 《新闻两则》毛泽东班级姓名评价第一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历史背景;掌握新闻常识;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3、养成自主、协作、探究的学习习惯,培养独立阅读新闻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1、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2、了解新闻的特点,重点把握新闻的结构,了解导语的作用。
一、预习导引:1、时代背景介绍: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2、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给加粗的字注音:区域()溃()退锐()不可当芜湖()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4、解释下列词语阻遏:锐不可当:业已:5、常识填空:(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所以新闻,又叫,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事件发生的、、。
(3)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B、报道迅速及时;()C、、语言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通常包括、、、、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6、在课文中圈点标记出记叙的六要素,与小组同学交流。
二、达标导学:(一)初步感知课文: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起因:事件经过与结果:(口述)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在文中注明)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新闻两则》导学案设计龙的故乡【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特点,把握新闻的主要内容。
2、品读文中生动、准确、精辟的语言。
3、认识中国革命的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学习重点】把握新闻的内容,揣摩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体会作者蕴含在字里行间的思想感情。
【自主预习案】1、常识填空。
①新闻,又叫________,它的结构通常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部分,其中必不可少的三部分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新闻写作必须注意记叙的六要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新闻的特点是观点________、内容________、报道________、语言________。
2、时代背景及作者简介。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9年4月20日,国民党政府拒绝签订国内和平协定。
解放军坚决执行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向全国进军的命令,举行了规模空前的全面大进攻。
中国人民解放军于21日凌晨发起了渡江战役。
渡江战役开始后,新华社连续发表了毛泽东写的两则新闻《大军三十万昨日渡过长江》和《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中国人民解放战争,第一年歼灭国民党军112万人。
1947年6月底,解放军由战略防御转入战略进攻,以主力一部挺进中原,将战争引向国民党统治区,在外线大量歼灭国民党军;以部分主力和地方武装坚持内线作战,收复失地。
10月10日,解放军总部发表宣言,号召全国人民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
战争第二年,解放军歼灭国民党军152万人,攻克大批国民党军重点设防的城市,为与国民党军进行战略决战创造了条件。
1948年到1949年1月,解放军连续进行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这则新闻发电之日正是辽沈战役胜利结束之后,淮海战役的前夜。
作者简介:毛泽东,新中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政治家、革命家、军事家。
3、当一回播音员,模仿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主持人的语气和语速,反复朗读这两则新闻,体会在读新闻时应怎样把握重音、语调、情感和节奏,并给下面加点的字词正音。
区域溃退锐不可当歼灭要塞绥靖阻遏管辖逃窜芜湖4、选词填空。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敌阵,横渡长江。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了。
5、分别用一两句话或一段话来概括两则新闻的主要内容。
第一则:第二则:【课内探究案】一、情景导入,明确目标。
同学们,在现实生活中你们都是通过哪些方式来了解世界的风云变幻、国家的政治策略以及群众的街头巷议呢?新闻缩短了你、我、他之间的距离。
让我们寻常百姓足不出户,便可了解国内外时事,获取各种生活的信息。
好的新闻是可以穿越时空,供人们品读与回味的。
今天,并让我们来共同研读两篇来自于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佳作,让我们重温那段荡气回肠、青春激扬的硝烟岁月。
明确教学目标。
检测学习预习情况。
二、自主探究,释疑解惑。
速读新闻。
1、快速默读,找出《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和结果:2、阅读新闻,还要注意它的结构的五个部分,即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
导语是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它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是新闻的躯干,它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背景指的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说说《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的导语是什么,从哪几方面总领了全文;它的主体部分分几个层次,是怎样衔接在一起的。
研读新闻。
3、研讨:为什么按中、西、东的顺序叙述?西路军与东路军是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的,为什么先说西路军,再说东路军?品读新闻。
4、比较下边每组中的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越过安庆、芜湖线,到达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共渡过三十万人。
②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①结果就在二十日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5、归纳本文的语言特点。
试试从文中找出其它的词语或句子加以说明。
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
运用所学的新闻知识自主学习第二则新闻。
自学提纲:6、速读新闻,理清新闻六要素。
7、把全文划分为五个层次。
8、问题探究:本文题目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文章为什么不仅报道解放南阳的消息,还概述了一年多来南线解放军的战绩?9、品读,品味新闻语言。
比较下边两个句子,说说哪一句好,为什么。
①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是树木,而且是森林了。
不仅生了根,而且枝叶茂盛了。
②我们在所有江淮河汉区域,不仅建立了稳固的根据地,而且扩大了根据地。
我们的根据地不仅巩固了,而且赢得了人民群众衷心的拥护。
10、比较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
三、结合目标,有效训练。
从近期报纸上找一则你最喜欢的新闻进行分析,分别找出该则新闻的六要素、结构要素以及进行适当的点评,具体的阐述你喜欢它的原因。
【拓展检测案】●课内语段阅读。
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②()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
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
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二十三日可以渡完。
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请用一句话(不超过20字)概括文段的中心。
2.在原文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A、不料剩下顽固消灭B、不料余部顽强歼灭C、不想剩下顽强打败D、不巧余部顽固击退3.第⑥句中加点的“击溃”一词能否改为“击退”,为什么?4.第⑥句中加点的“占领”一词与“控制”一词能否互换,为什么?●课外语段阅读。
本报华盛顿1月28日专电记者张允文报道:今天上午美国东部标准时间11点38分,“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约1分12秒后突然爆炸,机上七名宇航员全部罹难。
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是美国进行56次载人宇宙飞行活动中,发生在空间的第一次大灾难。
1967年发射阿波罗飞船时,曾经发生过发射台上的爆炸,造成三名宇航员丧生。
……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在搜集和彻底研究全部数据之前,他们对造成这一悲剧的原因不作任何推测,不表示任何看法。
然而据来自宇航局的消息,宇航局的专家们把注意力集中于航天飞机的两个固体燃料助推器和庞大的主燃料箱上面。
据研究了录像带的专家说,问题可能出现在外挂燃料箱上。
燃料箱中存放着200万升液态氢和液态氧,用以推动航天飞机进入轨道。
爆炸时,外部燃料箱的尾部首先断裂,把两个固体燃料助推火箭猛推到相反方向。
有的专家认为,助推器有燃料外泄的迹象。
5.选文第一段电头部分都交代了什么?6.选文第一段电头之后的文字是这则新闻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这是美国宇航史上最严重的一次事故”这句话中,“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8.用一句话概括第一段的意思。
9.美“挑战者”号航天飞机升空爆炸后,美国宇航局官员表示了什么态度?10.选文第二段中哪些语句表明事故原因未有定论,只是推测?附答案:【自主预习案】1、①消息标题导语主体结语背景②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③鲜明真实及时简明准确2、略。
3、yùkuìruìwújiānsàisuíèxiácuàn4、冲破突破5、《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人民解放军横渡长江的时间、地点和战况,指出了战局的发展趋势,分析了敌败我胜的原因。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报道了人民解放军解放南阳,以及其军事上的重大意义。
【课内探究案】1、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东至江阴一千华里长江战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
经过与结果:人民解放军兵分三路横渡长江,23日可全部渡完。
2、其导语是开头两句:“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一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西起九江,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
”这一导语从渡江作战兵力、战线、战况三个方面总领全文。
主体部分分三个层次,分述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渡江作战情况。
第二层次开头说时间,“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与第一层次开头“二十日夜起”相并列。
第二层末的议论说到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说到督战原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接着以嘲笑汤恩伯的口吻说:“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这一句在二、三层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衔接作用。
3、中路军首先发起渡江作战,所以先说。
西路军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敌军抵抗甚为微弱,而东线敌军抵抗较为顽强,所以西路接着中路说,合在一起,可以议一议。
最后说东路激战,文势也涌起高潮。
主体,三路三个层次,看三个层次的衔接,一气呵成。
中路和西路,都从时间说起,这样并列,层次分明,又紧相衔接。
说了西路战况之后,又合起来有所议论,议论最后一句是“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话题从“西面”转向“东面”,很巧妙很自然地转到了下一层。
可见,作者是很注意一层与一层之间的衔接的,所以全文流转顺畅,一气呵成。
4、第一小题,第2句好。
“突破”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
用“越过”表现不出经过战斗。
“渡至”比“到达”含义丰富,有横渡与到达两层意思,且文字简洁有力。
“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且含渡江迅疾,作战顺利之意。
用“共”字不能表达这些意思。
第二小题,第2句好。
“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有嘲讽意味,嘲讽汤恩伯过高估计东面防线的巩固性,过低估计人民解放军的战斗力,倘说“结果就在二十一日那天”,毫无感情色彩,且与上一句“二十一日”重复。
5、语言的准确、概括。
①例如“九江”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避免了歧义。
又如“我东路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精确到日到时。
②再如“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准确表现了我军指挥部运筹帷幄,指战员胸有成竹的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