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两则》导学案概论
1、新闻两则导学案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2.体会本文语言简明、准确的特点。
3.了解解放战争中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力阻顽敌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二、重点:1、把握新闻的基本特点和结构。
2、赏析准确精练的语言。
三、难点:赏析准确精练的语言。
四、知识链接◇新闻六要素(记叙的六要素) :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特点,真实性、及时性、简明性。
(真、快、简)◇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标题——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导语——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新闻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主体——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用充足的事实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新闻结尾注:标题、导语、主体是新闻必不可少的部分(背景和结语常常暗含在主体中)。
交流学习【温馨提示】关心国家和国际大事就应该看看,增加知识嘛。
1,看新闻可以增长知识。
学到很多东西。
2,看新闻可以增广见闻。
3,看新闻可以使你在和别人的聊天中有话题可以聊,即使是陌生人。
4,看新闻可以了解世界动态,在政治学习中会觉得比较轻松。
5,看新闻可以了解党和国家的意向以及新的法规条令什么的,对生活有很大的帮助。
6,看新闻可以增强自信心。
五、学习过程1、字词积累:鄂()豫()荻()港芜()湖溃()退歼()灭要塞()锐不可当()星宿()绥靖()阌()乡杜聿()明阻遏()(2)解释词语意思锐不可当:。
业已:。
绥靖:。
溃退:。
阻遏:。
要塞:。
排山倒海:。
气势磅礴:。
2、合作探究(学法指导:学生自由快速读课文,在文中圈点批注内容的六要素,并写在下面,整体把握新闻的内容。
然后针对疑点、难点讨论交流)(一)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请找出本文的导语和主体,说说导语从哪几个方面概括了全文?2、主体可分为哪几个层次?3、请找出本文的议论句,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中学语文:《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时间:主备:组长审核:班级:姓名:评价: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阅读新闻的能力。
2、理清文章层次,体会文章准确、简洁的语言。
体会作者思想情感。
3、了解我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的精神以及人民必胜、正义必将战胜邪恶的历史规律。
重点难点1、掌握新闻的结构和特点;2、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
知识链接一、新闻知识1、新闻的概念: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从广义上来讲,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
从狭义上来讲,只指消息。
2、新闻的要素:六要素(记叙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3、新闻的特点:(1)内容真实准确。
(2)报道迅速及时。
(3)简明扼要。
4、新闻的结构:新闻的结构有五部分:标题、导语、主体、背景、结语标题:概括文章内容(包括主标题、引标题、副标题);导语:开头的第一段或第一句话,扼要地揭示新闻的核心内容;主体:具体说明主要事件;背景: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结语:对事件的评论。
注意:背景和结语有时可以暗含在主体中。
5、新闻的表达方式:以记叙为主,可适当议论6、此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世界著名通讯社名称:中国:新华社法国:路透社日本:共同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俄罗斯:塔斯社俄通社二、背景知识1、《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1948年秋天,人民解放军连续发起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给国民党反动派以致命的打击。
为了获得喘息的机会,以便卷土重来,1949年1月21日蒋介石宣布下野,由李宗仁代总统,支撑残局,并大搞和平谈判的阴谋。
在这历史的紧要关头,毛主席在1948年12月31日为新华社写了一篇新年献词《将革命进行到底》,指出: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已经是确实无疑了,国民党反动派看到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的胜利,已不能用单纯的军事斗争的方法加以阻止,就大搞“和平阴谋”。
《新闻两则》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篇一:新闻两则导学案及答案一《新闻两则》【学习目标】1、了解新闻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2、能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内容、层次并体会语言的准确、简洁。
3、感受人民解放军排山倒海、所向披靡的气势和一往无前、压倒敌人的大无畏精神。
【学习重点】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学习难点】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特点。
【知识链接】 1、题目解读《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报道了解放战争中渡江战役的胜利战况。
这是人类战争史上空前的奇观,千里江面上万船齐发,人民解放军冒着炮火奋勇挺进,冲破敌阵,横渡长江。
毛泽东亲自撰写了这则新闻,给全军战士和全国人民以极大的鼓舞,今天读来依然令人回肠荡气。
《中原我军解放南阳》由南阳的解放说到一年多来中原地区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反映蒋军必败、我军必胜的大好形势,鼓舞了解放区军民乘胜前进的斗志。
2、了解新闻有关知识:关于消息新闻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两个不同的概念。
(1)广义:泛指报刊、广播和电视中关于现实情况的报道文章,包括消息、通讯、特写、社论、典型报告等。
(2)狭义:指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新闻文体,又称“消息”。
(3)通讯社:中国——新华社美国——美联社、合众社英国——路透社法国——法新社日本——共同社俄罗斯——俄通社、塔斯社3、走近作者:毛泽东(1893~1976):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主要缔造者和领导人。
湖南湘潭人。
毛泽东在他漫长的革命征途上,每一步踏响一曲豪歌。
他留给后人的一卷雄伟诗词,流光溢彩,瑰丽壮美,发黄钟大吕之强音,吐山川日月之精华,在一代又一代人的心灵深处激起强烈的共鸣和回响。
他的主要诗词有脍炙人口的《沁园春?雪》、《卜算子?咏梅》、《水调歌头?游泳》等。
毛泽东不仅是卓越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诗人,同时也是一位杰出的新闻工作者。
《新闻两则》 导学案

《新闻两则》导学案(一)课型:主题阅读主备:任道成授课人:序号: 1备课日期:2011.2.19 授课日期:一审:二审::导学目标:1、了解新闻特点,把握记叙的六要素;2、综合运用默读的方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3、把握课文中的人物、事件,认识中国革命胜利来之不易,并从中获得有益启示。
导学重点难点:抓住新闻的文体特点,抓住战争的主题,体会本文准确精练的语言。
预习案1、熟读课文,预习生字词:溃退()锐不可当()业已2.新闻的六要素:3.新闻的结构:月4.查阅有关解放战争中三大战役的资料。
三大战役5.学生每人准备一份当天的报纸。
导学案一、导入: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报纸,挑一篇你最喜欢的奥运新闻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朗读新闻)读后,大家能知道新闻的特点、要素、结构安排吗?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同志亲手撰写的《新闻两则》,想必你既能学到相关知识,更能真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
二、整体感知1、快速默读课文,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的内容。
2、再读课文,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时间:地点: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三、合作探究1、要想迅速了解新闻的主要内容,就要看什么?2、要比较详细地了解新闻的内容,要看什么?①内容:“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的渡江区域。
”②作用:3、要更为细致地了解新闻的内容,则要看什么?①划分层次A、分述中路军渡江情况;B、分述西路军渡江情况,并阐述取胜的原因;C、分述东路军渡江情况;②为什么要按这样的顺序进行报道?(以上小组讨论,可以参考练习二;教师参与)四、品味语言1、你认为文中使用精确、饱含情感的词语有哪些,简要说说理由。
①“百万大军”“横渡”这两字词,显现出。
②“突破”表明。
③“渡至”:。
④“二十四小时内即已”。
⑤“不料”有意味。
练习案一.在横线上填入适当的词语。
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新闻两则导学案

1.《新闻两则》导学案一、导入明确预习目标。
通过一节课时间的预习,达到如下目标:①能熟读课文,熟悉文章写作背景。
②掌握生字词及文学常识。
③了解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写作目的,谈自己学文章之后的感受及体会。
④摘抄积累新闻的有关知识。
二、预习过程学习活动一:重点字词检测。
1,自读课文1至2遍,划出生字、生词,然后查、写、记生字词在预习笔记本上。
学习活动二:整体把握,文体把握,结构把握。
2 了解写作背景:大声诵读课文,要求读得投入,读出感情,可一人读,也可合作;可以坐着,也可以站着。
3. 分析课文,并把对文章的感受和体会写在预习笔记上,教师可强调如下问题:①课文内容a、用简明的语言说说新闻报道了什么内容。
(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中原我军解放南阳)b. 理清记叙的六要素: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起至4月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一千余华里的长江前线事件发生的原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战役经过:三路大军横渡长江结果:突破长江防线,占领南岸广大地区中原我军解放南阳人物:中原我军时间:1948年11月4日下午地点:南阳事件发生的原因:困守南阳的敌军被迫弃城南逃经过:南线人民解放军开始向敌后进军,大量歼敌,扩大并巩固了根据地,壮大了人民武装,彻底孤立了敌人。
结果:河南基本解放。
c、具体说说新闻是从哪几个方面来报道渡江情况的?按什么顺序报道,为什么?②课文结构(两部分)。
③文体知识:参考课后习题一新闻的作用,报道国内外最新发生的重大事件或新气象。
新闻的结构,一般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新闻的写法,主要是叙述,有时兼有议论、描写。
新闻的特点,观点鲜明、内容真实、报道及时、语言简明准确。
学习活动三:问题的探究4、品析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习题二5、说说两则新闻在写法上有哪些不同之处?品味两则新闻语言的特点,完成课后练习三。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5篇

新闻两则教案优秀5篇《新闻两则》导学案篇一课题:录音新闻学习目标1.了解录音新闻的特点以及它与其他新闻形式的异同。
2.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3.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
学习重、难点1.体会口语与书面语的自然结合。
2.理解本文报道的安排顺序。
学法指导引导学生采取“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本文。
课时安排一课时学习过程一、预习导学1.字音互填,并将你认为重要的字词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停泊()áo()翔锚()自力gēng()生shuò()大参数()瞬间()欢呼què( )跃潜艇()瞄()顷刻()2.选词填空。
(1)它是全船所有测量设备的控制中心,带动着各种电子、光学测量设备,严密________(寻找、搜寻、搜索)着目标。
(2)现在向你们报道我国由潜艇水下发射的运载火箭落水________(情况、情景、场景)的实况。
(3)这一个个兴奋的报告,打破了机房内的________(沉寂、沉默、寂静)。
3.通过收音机听1—2则有意义的广播,并做详细笔录。
4.收集有关录音新闻的知识。
5.读完文章,你有疑问吗?请将你的疑问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二、课堂助学1.导入。
2. 检查课前学习情况:①组织学生读一读新闻广播的笔录。
②组织交流、评价,学生发表见解。
3. 下面自学课文,注意以下问题:①认真读课文。
朗读或轮读,选用你最喜欢的方式阅读全文,注意朗读的节奏和重音,熟悉课文内容,初步体会录音新闻的特点。
②画出并掌握课文中的生字词,画出你认为好的词、句、段。
③再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
讨论分析:本文是如何条理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④三读课文,体会口语和书面语自然结合的语言特点。
⑤找出自学中的疑难问题。
4. 合作学习①以小组为单位相互解答自学中存在的疑难问题。
②在班上研究讨论小组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
5.交流反馈①再读课文,了解火箭发射过程,找出新闻的标题和导语,从文中画出表示时间的词句,讨论分析:本文是如何条理清楚地报道运载火箭水下发射的?②三读课文,体会口语和书面语。
新闻两则导学案(1)

新闻两则导学案引言在信息时代,新闻已经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之一。
通过阅读新闻,我们可以了解到社会的发展动态、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以及各种领域的最新进展。
本文将以两则新闻为例,通过分析新闻的要点和背后的深层含义,帮助读者培养新闻阅读的能力和批判思维。
第一则新闻:科技公司发布最新款智能手机新闻概述某科技公司近期发布了一款最新款的智能手机,该手机具备了较长的续航时间、更高清晰度的屏幕以及更快的处理速度等各种先进的功能。
要点分析•最新款智能手机具备了较长的续航时间:这一功能满足了用户对手机长时间使用的需求,可以减少因频繁充电导致的不便。
•更高清晰度的屏幕:高清晰度的屏幕可以提供更好的视觉体验,使用户能够更清晰地观看图片和视频等内容。
•更快的处理速度:快速的处理速度可以提高手机的运行效率,让用户在使用手机时更加流畅和高效。
背后含义这则新闻展示了科技公司在产品研发方面的不断创新和进步。
手机作为当今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工具之一,其功能的不断升级和改善有助于提高用户的生活质量和体验。
这也反映了科技行业的竞争激烈,各大公司都在不断努力推出更好的产品来满足市场需求。
第二则新闻:环境保护组织发起全球树木种植计划新闻概述一家环境保护组织日前发起了一项全球树木种植计划,旨在通过种植树木来改善全球的生态环境和应对气候变化。
要点分析•全球树木种植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种植树木来增加森林覆盖率,改善土壤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量。
•改善全球的生态环境:树木能够吸收二氧化碳并释放氧气,通过种植树木可以降低大气中的温室气体浓度,改善空气质量。
•应对气候变化:树木的种植可以减少土壤侵蚀,稳定气候系统,降低洪涝、干旱等自然灾害的风险。
背后含义这则新闻反映了环境保护组织对于全球环境问题的重视和积极行动。
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已经成为全球面临的重大挑战,通过种植树木来增加森林面积和保护生态环境是一种可行的解决方案。
此举也呼吁全球各国和社会各界共同参与环境保护,共同创造可持续发展的未来。
第1课《新闻两则》导学案

1、新闻两则年级:八年级科目:语文课型:新授课执笔人:周全红审核人:刘雪松备课时间:2014.8.28 使用时间:2014.9.1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重要的生字词,并学会运用。
2、了解新闻的相关知识,培养学生阅读新闻的能力。
3、根据新闻的结构理清新闻的内容和层次,并体会新闻语言的特点。
能力目标:掌握新闻结构,培养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主要内容的能力。
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感受人民解放军的英雄气概,并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和热爱和平的情感。
学习重难点:1、体会新闻的语言特点。
2、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新闻的主要内容。
学法设计:运用小组探究合作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及语言概括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第1课时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一、导入同学们大家都知道中央1台每天晚上七点钟的时候会准时播放什么?(新闻联播)那么既然是“新闻联播”,播报的都是新闻了。
那同学们可以互相讨论一下,你认为什么是“新闻”呢?(学生小组合作讨论)预习时要求学生准备报纸,结合自己所找的报纸,对新闻进行一定了解。
二、整体感知,了解“新闻”1、明确新闻的含义:新闻,又称消息。
它是简要和迅速报道国内外新近发生的有社会意义的事实的文学体裁。
广义的新闻泛指消息、通讯、特写、报告文学等;狭义的新闻,专指消息。
2、新闻的结构及特点:结构上包括标题、导语、主体、背景和结语五个部分,并具有真实、简明、及时三大特点。
新闻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原因、结果。
3、字词预习检查,加点字注音铜陵.(líng)荻.(dí)港溃.(kuì)退锐不可当.(dāng)三、合作探究1、背景简介:1947年7月到9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在全国范围内转入战略进攻。
国共双方谈判由于国民党拒绝在和平协议上签字而破裂。
于是,毛主席发布“向全国进军的命令”。
2、本则新闻结构探究(分小组合作,结合新闻结构,明确第一则新闻的结构)学生讨论后,自主展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课 《新闻两则》教学重点:1.把握消息的结构要素。
理解新闻内容和新闻的特点,把握战争的主题。
2.从文体上抓住新闻的特点,从题材上抓住战争的主题,从遣词造句上体会准确精练的语言教学难点:理解文中议论的作用教学时间:三课时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新闻的有关知识。
2、学习第一则新闻。
1、自读课文2遍,并给课文标好段序2、读谁下列加粗字字音溃〈ku ì〉退 要塞〈s ài 〉 阻遏〈è〉 锐不可当〈d āng 〉 歼〈ji ān 〉灭3、理解下面词语的意思业已:已经。
锐不可当:锋利无比,不可抵挡。
4、我不理解的词语还有5、结合有关资料,了解有关新闻的知识,并在课前展示。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课件展示,幻灯片1、2)(二)、交流质疑1、各小组展示生字词,并要求学生识记。
2、小组指定发言人口头展示词语解释3、各小组交流新闻的有关知识。
4、教师点拨新闻知识:(幻灯片3、4)(1)、新闻的定义:“新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包括消息、通讯、报告文学等;从狭义来说,就是指消息。
新闻(消息)是简明和迅速报道国内、国际新近发生的事实的一种体裁。
(2)、新闻的六要素:时间、地点、人物、事件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 。
(3)、新闻的基本要求: 让事实说话(4)新闻的三个特点A、内容真实准确;(真实性)B、报道迅速及时;(及时性)C、、语言简明扼要。
(准确性)(5)、新闻结构的五部分:新闻结构包括标题、导语、主体、结语和背景五部分。
前三者是主要部分,后二者是辅助部分。
A、标题,就是新闻的题目。
新闻的标题可以是单行标题.也可以用双行或多行标题。
标题的本体是正题(单行标题只有正题,也叫主标),通常是概括新闻中最主要的内容和含意,要求明确、简练、突出。
正题前可以加上引题(引标),正题后可以加上副题(副标),这样就形成了双行或多行标题。
B、导语,就是新闻开头的第1段或第一两句话,它一般是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也就是把最主要、最新鲜的事实告诉读者。
C、主体,就是新闻的主要部分,它要对导语所概括的事实作比较具体的叙述,用足够的、典型的材料来表现主题,是对导语内容的进一步扩展和阐释。
D、背景,就是指新闻发生的社会环境和自然环境。
E、结语,一般指消息的最后一句或最后一段话,是消息的结尾,它依内容的需要,可有可无。
另外,用电讯发出的新闻通常还有个“电头”。
用来交代通讯社的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
(6)、新闻的结构:“倒金字塔”式。
(7)、新闻的写法:以记叙为主,有时兼有议论和描写。
(三)、合作探究一、初步感知课文1、如果你来当播音员,你在重音、语调、情感、节奏上应怎样读这则新闻?学生自渎、讨论、交流。
重点指导:①全文的朗读基调:慷慨激昂、豪情万丈。
2、全班齐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并努力读出文章的感情和气势。
②“冲破、横渡、均是、英勇善战、锐不可当”等应重读,读出一种胜利的喜悦。
“控制”“封锁”“切断”应干脆利落地重读,读出一种自豪与骄傲。
③“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
”应读出奚落、嘲讽的语气。
二、整体把握课文1、请学生指出这则新闻的六要素,教师补充:时间:1949年4月20日夜至22日22时地点: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1000余华里长江战线人物: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事件起因: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人民解放军为打倒蒋介石,解放全中国而发起渡江作战事件经过与结果:中路军30万人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占领长江南岸。
西路军35万人渡过三分之二,占领广大南岸阵地。
东路军35万人已渡过大部,经过整天激战,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2、找出课文的标题、电头、导语和主体,概括导语和主体的内容。
标题: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电头: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导语:第一、二句话。
简述渡江战役胜利成功。
主体:从“20日夜起”到篇末,详述三路大军渡江战斗的经过,并指出我军渡江胜利的重要意义。
3、简要分析标题特点:标题简洁概括,提示了报道的要点。
“百万”、“横渡”两个词气势磅礴,胜利豪情跃然纸上。
4、简要分析电头内容:电头交代了通讯社(报社)名称、发电地点和时间,表明消息来源可靠、材料真实、报道及时。
时间精确到“时”,暗示战役在迅速发展之中。
5、分析导语的语言特点:“百万大军”,写出了参加渡江战役人数之多,体现了一种排山倒海、无坚不摧的力量;“从1000余华里的战线上”,说明了战线之长;“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表现了攻势之凌厉,我军所向披靡,渡江战役已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九江(不含)”一词,准确表明当时九江尚未解放的状况。
“均是”二字概括战线宽广,胜利巨大。
短短一句导语,概括了报道的全部内容,语言简洁、洗练。
既给读者以完整鲜明的印象,又领起了下文。
6、分清主体部分的层次,概括各层层意。
第一层(从“20日夜起”到“已渡过30万人”):写中路军渡江的时间、突破地点、渡过人数。
第二层(从“21日下午五时起”到“不起丝毫作用):写西路军渡江情况并加以评论,长我军士气,灭敌人威风。
第三层(从“汤恩伯认为“到篇末):写东路军渡江情况。
(四)课堂反馈此处敌军抵抗______(较为、非常)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扬中、镇江、江阴诸县广大地区,并______(控制、占领、封锁)江阴要塞,______(控制、占领、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______(切断、阻断)镇江无锡铁路线。
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学习第一则新闻2、把握新闻的内容及结构特点, 体会作者遣词造句的语言美;、熟读课文,找出文中议论的句子2、熟读课文,找出你认为写得很准确的词语3、对三路军的叙述,写得最详的是,写得最略的是一、引入新课二、交流质疑1、请学生参照所列表格内容,在渡江形势图上正确指出三路军队的渡江区域。
(幻灯片5)2、小组交流预习作业3。
三、合作探究1、主体部分为什么按“中路军、西路军、东路军”的顺序安排?首先,中路军最早渡江,所以先写;其次,中、西两路所遇抵抗,都很微弱,东路所遇抵抗,较为顽强,所以中、西合写在前,东路单写在后。
先写中路军,再写西路军,然后写东路军,这样的顺序反映了三路大军开始渡江的时间先后,也体现了人民解放军渡江作战中先从中间突破、再以三路并进的战略部署。
根据时间发展及事件特点安排顺序,清晰合理。
2、这三个层次是怎样紧密衔接在一起的?有哪些语句使三个层次连接成一个整体?三个层次按时间先后的顺序衔接起来,“20日夜起”和“21日下午五时起”和“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等表明日期、时间的词语,显示了三个层次所叙事实在时间上的先后相承、紧密衔接。
“和中路军所遇敌情一样……”衔接一、二层;“与西路军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衔接二、三层,第二层的“战犯汤恩伯21日到芜湖督战”与第三层的“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衔接,这些语句使全文连接成一个整体,被统领于导语之下,结构的确十分严密。
3、三路大军的渡江情况,哪路详写?哪路略写?为什么要这样安排?中路军写得简略,是因为新华社在此前已经有关于中路军的详细报道,此处简略交待即可转入下文。
西路大军写得稍详,是因为渡江正在进行中,有些事情需要交待,如“至发电时止,该路35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2/3,余部'23日可渡完”。
已渡过的“正向南扩展中”,预示了战役的前景。
东路军写得最详,因为它所遇抵抗“较为顽强”,胜利来之为易,故作详细报道。
一是较具体地写了战斗情况;二是更详尽地写了战果。
三个层次写得有同有异,有详有略,在统一中有变化,避免了重复雷同。
4、本文对西路军渡江情况进行了简要的议论,分析敌人毫无斗志的两个方面的原因(此种情况......都很泄气),这两方面的议论为何一略一详?两方面的顺序颠倒一下好不好?为什么?这处议论透辟地分析了我军胜利南渡的两方面原因,揭示了人心向背是决定战争发展趋势的关键,深化了新闻的思想性。
两方面的议论一略一详,是因为“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这一方面,在当时已是众所周知,广大读者已经形成共识,可以一笔带过;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使敌军官兵“都很泄气”这一方面,在当时还是一个新出现的情况,有较大的新闻价值,也充分反映了国民党反动阵营内部分崩离析、士气低落的虚弱本质,值得较为详细地写出来。
前者略议,是因为这个问题不言而喻;后者详评,是为了把少数战犯同广大官兵相区别,以利争取多数,孤立少数,瓦解敌军。
同时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正是我军发起渡江战役的直接原因。
此处着重点明这一点,更有力地证明了我军发动渡江战役在政治上是完全正确的。
至于后评论敌军,是为了引出下面对东路军渡江战役的记叙。
这两方面的顺序不宜颠倒,这是因为作为一篇正面报道我军渡江战役战况的消息,先分析我方士气后分析敌方士气,完全合情合理;也因为这样的顺序比较能够突出作者议论的重点,即作者较为详细地写出来的那个方面。
5、引导学生探究本文语言特点(由学生找出用得好的词语加以分析)本文语言准确、简明、凝练、概括性强;同时又鲜明、生动、富于感情色彩。
全文只有五百余字,但全面、清楚的报导了人民解放军三路共百万大军渡江战役的伟大历史场面。
时间、地点、人数、敌我态势一清二楚,此外,还分析了敌我双方的原因,预示了战役前景。
1)、请学生就语言的准确性,在课文中选例分析。
(结合练习二的第1题)例句①: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荻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
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
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
“突破”一词准确表现了战斗过程,表明有敌军防守,我军歼灭或击溃守敌,冲破敌阵;如用“越过”则不准确,因为其对象是静态的,表现不出战斗经过。
“渡至”一词含义丰富,有横渡和到达两层意思,文字简洁有力,准确表现了水战进军的特点;用“到达”则太泛。
“24小时内即已”,时间明确,含有渡江迅速,作战顺利之意,准确表现了神速特点。
如用“共”,则时限不明,一般化。
“至发电时止”,时界比“现在”更为确切。
用“余部”这一军事术语比用“剩下的”更为准确得体。
例句②: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压、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
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用“歼灭”及“击溃”而不是笼统地说“消灭”或说“打垮”,对“要塞”用“控制”说明江阴要塞已为我所用;对“长江”用“封锁”,说明不准船只自由通航;对“铁路”则用”切断”,说明我军堵住了敌人从铁路逃跑的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