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中、西部战略态势分析和中部崛起的战略对策选择

合集下载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分析

我国东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格局比较分析

图2 东 中西部地区工业增加值增速变动趋势 从主 要指标 占比看 ,2 0 年 以来 中西部 地区规模 以上工 05 业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的 比重明显提高 ,而东部地区 占比则逐
1 9
了我国区域G 增速从 “ DP 东高西低 ”向 “ 西高东低 ”转换 的趋
研 究探 索
渐下 降。2 1 年 ,西 部地 区规模 以上工业企 业资产 总计 、主 00
机遇 实现经济科学崛起 ,东部地 区则依 靠体 制机 制、人 才、创新等优 势实现 经济加速转型。
关键词 :区域经济 ;西高 东低 ;比较分析


基本态 势 :区域经济增长格局 实现 由
势 。2 0 年 ,东部地 区 有 7 04 个省市 G 增速 超过 1 %,而 中 DP 4 西部地 区仅2 省市 G 增速超过1 % ; ̄ 2 1 年 ,中西部地 个 DP 4 J0 0
硫酸 、化学农药原药、塑料 、水泥、大中型拖拉机、家用 电冰 箱 、发 电量等工业产品产量 占全 国的 比重下降较多 ,中西部地
区比重则上升较快 ( 表1) 。这反 映出近年来化工 、水泥 、交 通运输 设备、家用 电器 等制造行业呈现从东部地 区向中西部地 区梯 度转移 的趋势 。
从财 政支 出看 ,2 0 年 以来 ,中央财政 对中西部 地 区转 05
90 .
85 .
1. 19
71
13 _
49 .
区,中西地区主要经济指标 占全国地方合计的 比重呈现上升趋
势 ,东部地 区比重则 有所 下降。2 1 年 ,中西部 地 区G 占 00 DP
全 国 地 方 G 合 计 的 比 重 分 别 为 2 .% 和 1 .% , 分 别 比 DP 41 86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 东部 中部 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 东部 中部 西部的差异与协同

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东部中部西部的差异与协同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其区域发展的差异与协同一直备受瞩目。

国家实行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以促进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协同发展。

本文将从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人口流动等方面分析中国经济的区域发展差异以及各个地区间的协同。

一、经济发展水平差异从整体经济规模来看,中国的东部地区一直是经济的龙头。

东部地区具备独特的地理优势和经济基础,吸引了大量的资金和人才。

相比之下,中部和西部地区的经济规模相对较小。

东部地区的发展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这里有发达的港口和交通网络,便于与国际市场的对接。

同时,东部地区在改革开放初期就引进了大量的外资和先进技术,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产业体系。

相较于东部地区,中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较低。

中部地区一直以来都被视为传统的农业区,工业发展相对滞后。

然而,随着国家政策的调整和中部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这一地区的发展势头得到了明显改善。

西部地区是中国发展相对滞后的地区之一。

由于其特殊的地理环境和资源禀赋,西部地区的经济主要以能源、矿产等资源型产业为主。

虽然西部地区经济规模相对较小,但经过多年的发展,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经济水平有了显著提升。

二、产业结构差异东部、中部、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也存在明显的差异。

东部地区以制造业和服务业为主导,特别是高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的发展。

中部地区在产业结构上相对较为单一,以传统的制造业和农业为主。

由于长期以来中部地区的发展相对滞后,导致其产业结构相对较为落后。

西部地区以资源型产业为主,例如能源、矿产等。

由于资源的丰富,西部地区在一定程度上具备一定的竞争优势。

然而,资源型经济的发展也面临一些问题,例如环境污染和资源枯竭等。

三、人口流动差异东部地区一直是中国人口流动的主要目的地。

由于东部地区的经济水平相对较高,吸引了大量人口前往寻找就业和发展机会。

这种人口流动加速了东部地区的发展,但同时也带来了一些问题,例如城市化进程过快、人口压力过大等。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教学教材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教学教材

我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差异以及原因,和较小差异的措施浅谈中国东、中、西部三大经济区学号 2009100214班级 09地科班姓名陈伟当前我国经济改革发展之中,东中西三部经济差距是扩大化趋向。

从传统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过度,区域经济差距扩大具有历史的必然性。

导致这种必然性石油诸多因素综合影响下造成的,其中自然条件、历史原因、政策观念,劳动力因素、思想观念是导致这种这种差距的主要因素。

一、地区差异形成原因(一)自然条件我国中西部地区地域辽阔,国土面积占全国的60%以上,但其中不易利用的沙漠戈壁和海拔3000米以上的高寒地区占60%,这种相对恶劣的自然条件,形成了极其不合理的人口分布。

我国95%以上的人口偏集于著名的黑河——腾冲一线以东,而以西的广大地区人口则不足全国的5%,平均每平方公里仅10人。

这种分布反映了中西部地区,特别是西部地区生存条件差。

人的承受力低下的客现状况,造成中西部许多地区劳动供给易受到数量限制,缺乏供给的弹性,难以大量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另一方面也意味市场狭小,经济基础薄弱,经济发展缺乏凝聚力。

(二)历史原因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前,我国少数民族聚居地区经济凋敝,交通闭塞,社会制度落后,人民生活困苦。

在工业发展指标方面,地处东部沿海地区的辽宁、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等7省和北京、天津、上海3市,集中了全国75%以上的工业总产值,而占全国总面积60%以上的少数民族地区则仅拥有3.8的全国工业总产值;东部地区的上海、辽宁、天津3省市在1949年的工业总产值分别为35.06%、11.91、6.93亿元,而全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工业总产值1949年会计只有5.4亿元。

工业总产值最高的上海与最低的宁夏相比,两者竟差292倍。

(三) 政策环境从投资政策上看,60至70年代,中西部地区相当部分省区如内蒙古、宁夏、甘肃、新疆、西藏等,一直是“反帝反修”的前哨。

国家投资较少。

尽管中部有些省份是国家三线建设的投资重点,但从总体数量上看,因为解放初期的投资重点是在东部沿海地区,早期投资积累较多,所以投资总额远远少于东部地区。

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建

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建

中部崛起的区域创新战略与政策建中部崛起是实现我国经济协调发展的重大战略。

要实现中部崛起,必须提升中部区域创新能力,必须创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

本文从中部区域创新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从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了构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政策与建议,以期能对实现中部崛起战略有所借鉴。

关键词:中部崛起区域创新体系区域创新能力在经济全球化、一体化浪潮中,区域创新能力已日渐成为一个地区经济是否拥有国际竞争优势的决定性因素。

在促进中部崛起的战略布局下,如何创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提升中部创新能力,已然成为中部能否从“塌陷”中崛起、促进中部地区经济发展以及与国家区域经济战略目标相协调的核心问题之一。

本文从中部区域创新现状出发,分析其存在的问题及制约因素,从创新主体、创新机制和创新环境三方面提出了构建中部区域创新体系的相关政策与建议。

中部区域创新考察要素及现状关于如何衡量及评价各区域创新能力,各学者纷纷运用不同的指标选用不同的方法进行了核算与考察。

但最后的结果,从总体态势来看,基本相同,即:我国区域创新能力同经济发展水平相似是东强西弱,从东部沿海地区向西部内陆地区由高到低呈梯次分布;而从区域创新能力综合指标的排名来看,这里选用科技部相关课题组的测算结果,2003年,中部六个省份综合排名除了湖北排名靠前外,其他五省除了高于西部几个省市外,与其他先进省市差距还很大。

可见,中部六省区域创新能力在全国处于中等偏下水平,与西部较接近,而和国内先进地区比,差距还比较大。

下面我们具体从以下几个要素方面来考察分析(详见表1)。

(一)知识创造能力即不断提出新知识的能力一方面,从中部R&D经费投入来看,2004年,中部地区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科技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尽管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缩小,但仍未达到全国平均水平,与上年相比,科技经费支出有所增长,但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下降了0.02个百分点。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

讨论与分析:比较分析东、中、西三大经济地带(1)三大经济地带差异表现(2)经济差异的影响因素和形成原因(3)三大经济地带各自的优势、存在的问题和发展方向(4)三大经济地带如何协调发展(1)划分以及差异性的表现:三个经济地带的提法,最早出自1983年国家制定的第七个五年计划。

当时根据全国自然资源分布和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把全国划分为东部、中部和西部三个经济地带。

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三个经济地带的关系,发挥它们各自的优势和它们相互之间的横向经济联系。

1、东部经济地带自北向南依次包括辽、冀、京、津、鲁、苏、沪、浙、闽、粤、桂、琼12个省(市、区)。

中部包括黑、吉、内蒙古、晋、豫、皖、赣、鄂、湘9省(区)。

西部包括陕、甘、宁、青、新、川、渝、贵、云、藏10个省(市、区)。

从人口和面积看,东部地带地狭人稠,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41.8%和16%,而西部地带地广人稀。

人口和面积分别占全国的23.2%和57%;中部地区介于两者之间。

2、三个经济地带的经济差异比较突出地反映在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发展速度上。

三个地带的经济差异体现下列图表中:三个经济地带发展差异表:需要强调的是,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国内生产总值(GDP)固然很重要,事实上人均GDP指标更具可比性。

从表中可以看出,东西部人均GDP的差异要比GDP总值的差距小得多。

另外,衡量一个地区的经济水平,发展速度也是一个重要指标,速度代表了潜力。

一个落后地区,假如有了较高的发展速度,与发达地区的差异是可以缩小的,反之,则会差距更大。

从课文表1.2可以看出,我国东部与中西部的差距还在扩大。

这也从另一侧面说明了我国政府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必要性。

(2)造成东、中、西三个地带经济差异的主要因素:三个经济地带的差异是一系列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有自然因素,如气候,地形,区位因素等;有社会经济因素,如资源、历史、科技教育、政策、产业结构等。

经济发展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是很大的。

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与策略

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机遇与策略

点。

中西部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力资源,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

本文将探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机遇以及相应的战略。

一、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机遇1.国家政策支持为促进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国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如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以激励企业投资建设。

政策的出台为中西部地区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策环境和政策保障。

2.地理位置优势中西部地区位于中国的中部和西部地区,是连接东部、北部和西北部地区的重要交通枢纽。

地理位置优越,对于扩大内外贸易、开放合作具有重要的地位。

3.丰富的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拥有大量的自然资源,如著名的川渝盆地、黄土高原、盆锅山地、青藏高原等,这些丰富的资源为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无限的机遇。

4.人力资源优势中西部地区人口众多,拥有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人口红利为产业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二、中西部地区的发展策略1.优化产业结构,挖掘发展潜力中西部地区的优势产业主要是农业、能源、制造业等传统产业。

在实施产业转型升级时,应该紧抓新技术、新业态与新业务,积极推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如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发挥中西部地区科技创新能力,以打造产业链和价值链为核心,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产业的附加值。

2.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建设公路、铁路、水运和机场等基础设施,成为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保障。

同时,要注重提升基础设施质量和水平,营造更加良好的投资环境。

3.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中西部地区的人口红利极具潜力,发挥人才优势是提高中西部地区竞争力的重要举措。

要加西部地区人才储备充足,为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坚实的支撑。

4.改革创新,提高综合竞争力中西部地区要以改革创新为突破口,着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和效率,推动企业质量、效益和增长质量,不断提高中西部地区的综合竞争力。

5.加强金融支持,促进投融资活动中西部地区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要积极引导社会资本进入中西部地区,发挥金融机构的作用,支持中西部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发展。

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四大区域板块稳步协调发展

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四大区域板块稳步协调发展

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四大区域板块稳步协调发展东部率先中部崛起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四大区域板块稳步协调发展新“突破口”引领东部率先发展如果说上个世纪80年代深圳特区的开放,带动了珠江三角洲地区的改革发展;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开放,带动了长江三角洲和长江流域的改革发展。

珠三角、长三角迅速跃升为中国经济最活跃的“两极”。

而天津滨海新区位于环渤海地区的中心位置,将有效拉动环渤海区域成为我国经济增长的“第三极”,进而加速东部地区的发展进程,使我国东部地区更有能力支持推动西部开发、中部崛起和东北等老工业基地的振兴,促进、形成东中西互动和全国经济协调发展良好局面。

《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坚持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区域发展总体战略,健全区域协调互动机制,形成合理的区域发展格局。

”《若干意见》指明中部崛起发展方向2006年,在东部继续“领跑”的同时,中部6省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4月份,《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正式出台,为中部崛起指明了发展方向。

与此同时,中央各部委出台了一系列促进中部崛起的政策措施。

商务部推出“万商西进工程”,从2006年起用3年时间,推动万家境外和东部沿海企业到中部地区开展投资、采购和经营协作。

交通部联合中部6省交通主管部门编制出《促进中部地区崛起公路水路交通发展规划纲要》,到“十一五”末,中部各省与相邻东部地区间将至少建成两条以上的高速公路通道,与相邻西部地区间至少建成一条高速公路通道。

铁道部也明确,到2020年,中部地区铁路建设总规模将达4500亿元左右,新建铁路6500公里。

十二项工程力促西部开发再升温2006年7月1日,青藏铁路全线通车,给西部的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

2006年,西部地区新开工12项重点工程,投资总规模达1654亿元。

这12项重点工程,是国家在宏观调控中坚持“区别对待、有保有压”方针的具体体现,也是国家在新形势下继续推进西部大开发决心不动摇、支持力度不减弱的具体体现。

3.中部崛起的战略定位、实现目标及衡量指标体系.

3.中部崛起的战略定位、实现目标及衡量指标体系.

3.中部崛起的战略定位、实现目标及衡量指标体系3.1 中部崛起的战略定位3.1.1 促进中部崛起战略的提出中部地区地处中国内陆,是我国的人口大区和经济腹地,在我国的区域分工和区域经济板块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起着承东启西的重要作用。

但是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施非均衡发展战略和赶超战略,首先集中全国的资源重点发展珠江三角洲,80年代末期倾力打造长江三角洲,90年代中期重点建设京津唐及渤海三角地带,90年代末期实施西部大开发,2003年又提出了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

得改革开放先发优势的东部沿海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地区依靠其固有的资源优势和中央实施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经济快速增长的发展势头十分显著,东北老工业基地正重振雄风,多年的非均衡发展战略,成绩斐然,构筑了中国四大增长极,即珠三角、长三角、京津唐及环渤海三角地带和东北三省。

而中部地区的经济水平却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经济总量及增长速度在全国已经处在落后的地位。

中部地区的发展已经成为影响中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问题。

四大经济增长极都处在中国的最东部,通过四个极点构建增长轴心,带动整个东部地区经济整体起飞的态势已初露端倪。

但是东部增长轴心对中部地区仍处于极化过程中,生产要素还在大量地向东部地区转移。

指望东部地区以扩散效应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是远水难解近渴,一是时间不允许,二是问题和矛盾将会激化,最终将影响东部的稳定持续增长,甚至影响全国经济发展。

邓小平同志曾提出中国经济发展的“两个大局”思想,一个大局,就是东部沿海地区加快对快开放,率先发展。

另一个大局,就是当发展到一定时期,要拿出更多的力量帮助中西部地区加快发展。

随着东部“四极”的进一步发展,以中部为主农业地区的矛盾成为主要矛盾,要缩小东、中、西部差距,协调地区发展水平,遏制极化过程,必须在以中部为主的农业地区构建新的增长极。

在此背景下,中部崛起是保持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历史性课题,也引起了中央政府充分重视和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 占全 国人 口4 .2 , 中国经济改 革和开放 带动 29% 是 战略 的前 沿 区域 。03 国 内生 产 总 值 874 1亿 20 年 57. 1
元, 占全 国 G P总量 的6 .6 ;0 4 国 内生 产总 D 35 % 20 年
1.8 ; 6 8% 第一产业增加值57 .3L , 307 4 元 占全国比重 2 .9 ; 56% 第二产业增加值12 794 元 , 2 1.6L 占全国比重 1.0 ; 三产 业增 加 值9 8 . 1 元 , 4 8% 第 964 亿 占全 国比重 1.4 。 业增 加 值9 34 元 , 均 增 长 1.% , 6 6% 工 34L 平 8 2 占 全国 比重 1.7 。 37% 实施 西部大 开发 战略 以来 , 部地 西 区 目前成 为我 国重 要 的投 资区域 。
中国经 济战略 资源的重 要 区域 。03 国内生产 总值 20 年 2 800 亿 元 , 2 7.8 占全 国 G P总量 的 1.5 ;04 D 6 9% 20 年 国 内生 产 总 值 255 1亿 元 , 78 . 1 占全 国 G P总 量 的 D

东 中西 三大经济板 块的 战略态势分析
( )0 0 一 0 4 东 、 西三 大经济 板 块 出 二 2 0 年 20 年 中、
值 136.9 074 1亿元 , 占全国 G P总量的6 .9 ; D 34% 第一 产业增加值9 1.5 8 12亿元 , 占全 国比重4 .4 ; 69 % 第二 产 业 增 加 值 5072 亿 元 , 55 .8 占全 国 比重 6.7 ; 66 % 第 三产业增加值3966 亿元 , 84 .5 占全 国比重6.0 ; 49 % 工业增 加值 4 7 57 元 , 62 .亿 平均 增 长 1 . 2 , 8 5 % 占全 国 比重6 . 5 。 出 口总 额 16 5 1 亿美 元 , 中 , 89% 进 09 .5 其 出 口56 .3L 元 。 4 854 美 沿海 开放 战 略和 加 入 WT 使东 O,
罕见的异变态势 : 东部经济高速发展 , 西部经济奋起 直追 , 中部经济发展动能不足 , 中部塌陷” “ 态势 自 2 0年 以来 日益显 现出来 。 00 这不仅 仅只是影 响 中部 区 域 经济 的发展 , 也危 及 中国经济协 调发展 的大战 略格
局, 中央及 时果 断提 出推 动 中部 崛起 , “ 使 中部 塌陷 ” 状况 有所转 变 。 然而 , 解 “ 化 中部 塌 陷” 机 、 动 “ 危 推 中 部 崛起 ” 的难度 较 大 , 中央 和 中部六 省确 定 区域 经 济 发展 战略 , 应全 面了解 “ 中部塌 陷” 态势 的具体表 现情 况, 需要 有全 方位 破解 中 部难题 的战略 和策 略 , 文 本 根 据20 年 ~ 0 4 的部 分统计 数据 , 析东 、 、 00 20 年 分 中 西 三大 经济板块 的发展 战略态势及 其变化 , 中部 六省 对 制 定战略策略及 相应政策 提出决策 建议 。
( ) 中、 一 东、 西部 经济现状 1东部地 区经济发展 状况 。 . 东部 地 区 是指 上 海 、 京 、 北 天津 、 东 、 苏 、 广 江 山
东 、 江、 北 、 建 、 浙 河 福 海南 十省 市加 上辽 宁 、 黑龙 江 、 吉林 东北 三 省 , 地处 中 国东 部沿 海 地 区 , 口5 3 4 人 58

人 口大 区 、 济腹 地 和 重要 市场 。0 4 国内生 产总 经 20 年
值 30 88 4 元 , 2 9.7L 占全 国 G P总量 的1.4 ; D 9 6% 第一 产业增加值52 .2 709 亿元 , 占全 国比重2 .7 ; 73 % 第二 产业 增 加值 130 1 元 , 50 .亿 占全 国 比重 1.3 ; 三 85 % 第 产业增加值 107 84元 , 17 .8 L 占全国比重1.6 工业 84 %。 增 加 值 173 元 , 均 增 长 1.2 , 12 亿 平 74 % 占全 国 比重
l 2% 。 7. 9
3 西部 地 区经济状 况 。 .
西部地区包括四川 、 广西 、 云南、 陕西 、 重庆 、 内蒙 古、 新疆 、 贵州 、 肃 、 甘 青海 、 夏 、 宁 西藏 l省 区市 。 处 2 地 中国西部地 区 , 口3 18 , 人 74 万 占全 国人 口2.9 , 87% 是
中 国 自103 北振 兴以来 , 、 西 三大经济板 块 的战略形势 出现 东 中、
六省 , 地处 中国 内陆腹 地 , l 3 5 1 , 人 - 6 1 万 占全 国人 口 q 2 .9 8 2 % 起 着 承东启 西 、 南 接北 的作 用 , 我 国 的 连 是
部地 区成 为 中国乃 至世 界经 济 最活跃 的区域 和市 场
之一 。
现“ 中部塌 陷 ” 态势
1三大经济 板块 中 出现 东部腾 飞 、 部突 起 、中 . 西 “
部塌陷 ” 的态势 。
在 中国新 的一轮 经济增 长 中 , 东部沿 海地 区凭借 改 革 开 放 政 策 优 势 先 行 一 步 打 下 的 基 础 以及 加 入 WT O引发 的第 三次海 外投 资 中国热 而进 入高 速增长 期 , 中部之 间经 济发 展 水平 差距 呈 加 速扩 大 之势 ; 与 西部 地 区借 助 国家西 部大 开发 战略 , 靠政策 和 资金 依 支持 , 经济快 速 增长势 头 连年 超 过 中部 ; 东北 也抓 而 住“ 振兴东北 ” 略的难得 机遇 , 战 实现 区域经 济 的突破 性进 展 ; 中部地 区却 因没 有特 殊 的优 势政 策和 资金 而
维普资讯
20 0 6年第 1 期 1
樊新生 , 歌 , 克 , 明豪 : 区域经济专题研究 ” 宋 丘 李 “ 笔谈
东 、 、 部 战 略 态 势 分 析 和 中 西 中 部 崛 起 的 战 略 对 策 选 择


歌, 丘

( 河南省社会科 学院 工业 经济研 究所 ,河南 郑州 4 0 0 ) 5 0 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