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如何理解王国维的'隔'与'不隔'?王国维作为我国古典文学理论最后的大家,担一句'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不为过,他在中国文学史上起着承前启后的重要作用。
一方面他集中国古典文论之大成,将向来算得上'散装'的古典文论集合成系统,另一方面他又自觉吸收西方的文学理论,加以整合,著成旷世巨著《人间词话》。
在《人间词话》当中王国维提出了许多至今还有活力的文论观点,而他论证自己观点最明显的一个特点就是援引前人诗词,这也是中国古典文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其中最为流行的就是关于人生境界的论断。
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将词与自己感悟思索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当真绝色,而我要探讨的绝非这著名的三层境界,而是要探讨他的另一个经典论点——对于文学境界的探讨。
一、什么为文学'境界'如果要在文学理论的研究领域里提名几位最长寿最有活力的的文学论题,那么关于'境界'讨论应该一定会榜上有名。
古今中外对文学'境界'的讨论至今未休,从我国的古典文论来看。
'意境'又称'境界',始见于《新序·杂事》:'守封疆,谨境界。
'但是只是此时还不过是'国家疆土界限',一直到翻译佛经的时候'境界'才和'虚幻世界'联系起来,所谓'了之境界,如梦如幻'。
随着佛学与文学的结缘,'境界'逐渐应用于文学批评。
于王昌龄的《诗格》始见'意境'一次:'张之于意而思之于心,则得其真。
'随着发展到了唐朝'意境'理论已然成形。
《人间词话》“隔”与“不隔”的探源

张媛内容摘要:王国维“隔”与“不隔”的概念,出自《人间词话》第三六、三九、四十、四一则。
由于这一组概念从理论阐释到批评实践都带有作者浓重的感悟倾向,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导致了对“隔”与“不隔”理解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人们认识王国维词学理论的难点之一。
本文从词源学及美学意蕴生成的角度探求其理论内核。
关键词:人间词话隔不隔一.词源学考证“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中一组对立而并存的审美概念,在《人间词话》刊出稿中,“隔”与“不隔”就出现了九次之多。
王国维虽以之作为评词的术语,然并未给出明确清晰的界定。
要了解这对概念,先要探源其本义。
“不隔”是一个复合词语,它是由否定动词“不”和形容词“隔”所组成。
要知“不隔”之义,必先知何为“隔”。
经笔者查证,甲骨卜辞、钟鼎文中并无“隔”字,“五经”中亦无“隔”字,《论语》《孟子》《老子》《庄子》也未出现“隔”字。
仅在《荀子》中出现了“坚白同界之分,隔也”之说。
1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隔,障也。
形声,从阜,鬲(gé)声。
”2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释“障”:“障畛皆有界限之义,界限所以隔别也”。
3可见,“障”和“隔”皆有“分界”之意。
《说文解字》又释“阜”:“阜,大陆山无石者”,4即指无石的土山。
清代康殷《文字源流浅说》分析“阜”,“代表山崖、石壁、高阜之形”,多用于“指各种地形,如险、阻、隔、障……”5隔,从“阜”,表示与地势高低上下有关。
由此推知,“隔”的最初本义是指能起到分界、阻断作用的类山体的地形。
随着语言的演变,才把起到间隔、阻拦、分界的物体都称作“隔”。
而由此出发,汉代以后的诗词曲赋中,则引申出更丰富的含义。
概略分析,“隔”之义主要有如下几种:(1)表“障”之义,如: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
———张衡《西京赋》6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7(2)表隔绝、断绝之义,如: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古诗为焦仲卿妻作》8(3)表不相合之义,如:至于士庶贵贱之隔,俗以为常。
辩王国维对晏几道的不当之评_从_不隔_之境说起

文学评论辩王国维对晏几道的不当之评——从“不隔”之境说起冯晶晶 陕西师范大学 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不隔”之境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极为推崇的一种境界,即诗词中无论景语或情语都蕴含的一种真情真意,读来亲切感人而又不失之流俗,从而使读者产生出一种共鸣的效果。
晏几道的词作情思婉转,真切动人,是“花间”密丽与《古诗十九首》的真挚的完美融合,“不隔”境界中的佳作。
因此,王国维将他视为北宋大家末流的评价是不恰当的。
关键词:王国维;《人间词话》;晏几道;“不隔”之境作者简介:冯晶晶,女(1987-),陕西蒲城人,陕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元明清方向。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1)-09-0037-02晏几道,字叔原,号小山,监颖昌许田镇,北宋末期著名的词人。
因为晏殊幼子,后世常以大小晏并称。
晏几道生卒年份不详,生平事迹亦难具体可考,后世涉及他的评论虽然不多,却也都是赞许有加。
然王国维却在《人间词话》将其列于北宋名家之末流,不能不说是有失公允。
《人间词话》自发表后,影响极大,甚至被奉为词话史上的顶峰之作,故其中观点也多为人所接受。
后来虽然也有不少指瑕之作,却极少有人特地撰文来为小山这位“古之伤心人”辩驳,今特在此补证之。
一.何谓“不隔”之境?《人间词话》推崇境界,尤以不隔境界为甚。
凡具有此种境界者,皆被推为上乘之作。
因此,如果小山词中也具有这种境界,我们就可以判断出王国维对晏几道的评价是否恰当了。
要证明小山词中是否有这种境界,首先要弄清楚究竟何为“不隔”之境。
关于这一点,王国维在并未明说,只道一句“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其余则以具体诗句来供人品评。
然而通读《人间词话》便可发现,其间几乎是以一个“真”字一以贯之的。
古诗乐府之所以为人所推崇,也是因为“以其真也。
”因此,叶嘉莹等人将“不隔”释为真切,亦是十分恰当的。
“真”当为不隔的基础,这一点是毋庸置疑的。
《人间词话》第四讲“隔”与“不隔”

“生年不满百,常怀千岁忧。昼短 苦夜长,何不秉烛游?” “服食求神仙, 多为药所误。不如饮美酒,被服纨与 素。”写情如此,方为不隔。“采菊东 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 相与还。”“天似穹庐,笼盖四野。天 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写 景如此,方为不隔。(初刊稿41条 )
词忌用替代字。美成《解语花》之“桂 华流瓦”,境界极妙。惜以“桂华”二字 代“月”耳。梦窗以下,则用代字更多。 其所以然者,非意不足,则语不妙也。盖 意足则不暇代,语妙则不必代。此少游之 “小楼连苑”、“绣毂雕鞍”,所以为东 坡所讥也。 (初刊稿34条)
姜夔《惜红衣》
簟枕邀凉,琴书换日,睡余无力。 细洒冰泉,并刀破甘碧。墙头唤酒,谁 问讯,城南诗客岑寂?高柳晚蝉,说西 风消息。 虹梁水陌,鱼浪吹香,红衣半狼籍。 维舟试望,故国眇天北。可惜渚边沙外, 不共美人游历。问甚时,同赋三十六陂 秋色?”
白石写景之作,如 “二十四桥仍在,波心 荡、冷月无声”,“数 峰清苦,商略黄昏雨”, “高树晚蝉,说西风消 息”,虽格韵高绝,然 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 梅溪、梦窗诸家写景之 病,皆在一“隔”字。 北宋风流,渡江遂绝。 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 (初刊稿39条)
问“隔”与“不隔”之别,曰:陶、谢之诗 不隔,延年则稍隔已。东坡之诗不隔,山谷则稍 隔矣。“池塘生春草”、“空梁落燕泥”等二句, 妙处唯在不隔,词亦如是。即以一人一词论,如 欧阳公《少年游》咏春草上半阕云:“阑干十二 独凭春,晴碧远连云。二月三月,千里万里,行 色苦愁人。”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至云: “谢家池上,江淹浦畔”则隔矣。白石《翠楼 吟》:“此地宜有词仙,拥素云黄鹤,与君游戏。 玉梯凝望久,叹芳草、萋萋千里。”便是不隔。 至“酒祓清愁,花消英气”则隔矣。然南宋词虽 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初刊 稿40条)
“隔”与“不隔”

“隔”与“不隔”作者:余智琪来源:《商情》2016年第11期【摘要】本文介绍《人间词话》中弃“隔”扬“不隔”的立场以及《美学散步》中提出写作应当“隔”以展示空灵思想,论文采用文献研究法得出“合适的度才能使艺术空灵而不流于空乏,充实而不至于挤兑想象空间”这一结论。
【关键词】不隔隔平淡空灵充实度一、王国维弃“隔”扬“不隔”,强调达意“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关于词创作中的经典理论。
先于王国维,梅尧臣云:“必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然后为至矣。
”“公安派”的袁宗道在《论文》中也提到说:“口舌代心者也,文章又代口舌者也。
辗转隔碍,虽写得畅显,已恐不如口舌矣,况能如心之所存乎?故孔子论文曰:…辞达而已。
‟达不达,文不文之辩也。
”两者都讨论写作时创作的达意性“不隔”。
《人间词话》三十九则:“梅溪、梦窗诸家在写景之病,皆在一…隔‟字,北宋风流,渡江遂绝,抑真有运会存乎其间耶?”王国维认为姜夔词缺乏对物象形象传神的描绘,生涩的表达使读者难以领会作品内涵。
可见王国维倡导艺术形象描绘鲜明生动,不赞赏朦胧迷离。
在《人间词话》五十六则中王国维给出不隔的划分标准,从言情、写景、文辞三方面说明如何达到不隔。
“隔”与“不隔”指作品的境界做到情、景、辞的高度和谐。
“隔”违乎自然蒙于理想、盖失景物,故境界不可出。
“不隔”是诗人对景物所见者真所知者深,真则不加涂饰,深则直透神理,故说““大家之作,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
其辞脱口而出,无矫揉装束之态。
以其所见者真,所知者深也。
诗词皆然。
持此以衡古今之作者,可无大误矣。
”关于“隔”,《人间词话》中谈到,隔多表现为搬故实、使代字、矫揉造作,破坏诗词的直观性和自然性。
搬故实之隔,《人间词话》分析说“池塘生春草”写景自然直观,不隔;引申“谢家池上,江淹浦畔”,用典深且缺乏直观性,难解其意。
代词之隔,“美成《解语花》之…桂花流飞‟境界极妙,惜以…华‟代…月‟耳。
人间词话600字读后感

人间词话600字读后感人间词话600字读后感1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提出的一对相反的审美概念。
隔,隔膜,是指在诗歌创作过程中,其情、景、辞,或是艺术构思,境界物化等,有关节不妥贴,不圆润,给读者造成隔膜。
所谓不隔、与隔相反,诗歌创作完美浑成,诗意浓郁,形象鲜明生动,含意深厚耐人寻味,隔与不隔,既可以对一位诗人而论,又可就具体的诗作或手法而言。
这一点与大家熟知的王国维先生的读书三境界说是一脉相承的。
王国维先生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此第一境也。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此第二境也。
‘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此第三境也。
”王国维先生认为词以境界为上,判断词的核心标准是境界。
说老实话,我对词是一无所知。
但是我对王国维先生的境界说颇为认同,从事教育工作也当如此,不能靠技巧,而要靠真心。
我一直认为,当教师,尤其是班主任,主要就是和学生交往。
我也一直和家长说,如果你能够和孩子正常的、无障碍的交流,那就行了。
剩下的就交给我了。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能够在有学习压力的`情况下与学生正常交往。
于是乎,出现了多种不同的交往手法。
比如,装。
有一个老师在介绍点名经验的时候这样说。
开学第一天点名,发现有一个学生姓名不认识,怎么办呢?直接跳过出,点完以后,然后问,还有哪个同学没有点到。
其实,完全没有必要,老师也没有必要装的高高在上,应该放下师道尊严的架子。
课前应该看看花名册,不认识的查,实在弄错了,当场承认,也没有什么。
还有的老师喜欢哄学生。
说得好听一点是鼓励。
现在的班主任,很少去骂学生,更不要说是打了。
原因很简单,害怕出事。
倒不是害怕把孩子打伤出了事,而是害怕学生举报,自己出了事情。
很明显,这是一种不真诚的表现,也不是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施教的。
也有的老师喜欢骗。
明明学生考大学一点希望都没有,还欺骗学生说能够上一本,并且说的信誓旦旦。
《人间词话》“隔”与“不隔”

人间词话》“隔”与“不隔”之美学内蕴一、《人间词话》之“隔”与“不隔” 王国维在其《人间词话》一书中提出了“境界说”这一词学批评理论体系,而这一体系同时也是由几组重要的诗学范畴架构而成的,其中,关于“隔”与“不隔”这一对范畴,以《人间词话》手稿本为参照范本,除了三六则中以周邦彦与姜夔的体物之词进行对比,云后者有“隔雾看花之恨”,三九、四十、四一这三则是正面对于这一范畴进行论述和规范的,提出了如“雾里看花、终隔一层”、“语语都在目前,便是不隔”等具有美学价值判断色彩的鉴赏判语,并且在进一步阐述的过程中,将这一对范畴运用到了对于作家、作品的赏析评断上,对比性地举出了词家如姜夔、史达祖、吴文英诸人以及诗人李延年、黄庭坚作为“隔” 之代表,而陶潜、谢灵运、苏轼等人则为“不隔”之表率,同时举出在写景与写情两方面“不隔”的诗句对于这一对范畴进行艺术创作上的具体化,最后王国维甚至将“隔”与“不隔”落实到词史上进行观照,归纳出“北宋风流,渡江遂绝”这一词学发展规律论,同时认为“南宋词虽不隔处,比之前人,自有浅深厚薄之别。
”二、“隔”与“不隔”的中西方源流探1、叔本华艺术直觉理论与王国维“境界说”王国维深受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意志说”的影响,在叔本华看来,“意志”是生活世界的本源,“我们这个存在于时间、空间, 遵循着因果的复杂多样的想象世界就是意志的产物和表现,是意志在时、空中的客体化”,“意志”这个概念近似于柏拉图提出的“理念”,但叔本华却力图消弭其中的神学神秘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色彩,同时,“意志”并非是外在于客观世界而存在的,它具有一种内在化的倾向性,也就是说,它内化于它的客体化之中却又保持了一定的独立性和超越性,其先验性色彩和主观唯心主义色彩仍然是鲜明的。
而“境界”所代表的是一种审美理念,一种超越了时空局限、超越个人狭隘视角的审美体悟,一种纯粹主体对于充分显示了“意志”这种生命本质力量的“自然”的洞观,因此,“真景物”并非寻常景致,而是作为“意志”客体化而显现了生命本质力量的自然景物,“真感情”也并非一己一私之主观感情宣泄,而是体现了人类生命感的冲动,是超越具象、超越时空限制和个体束缚的人类共通情感,反映了人类内在本性,既可以是由于无穷尽的“罪恶的生命意识、欲望”所引起的人生长恨,也可以是人类在某一顿悟瞬间摆脱了所有人生长恨的超然之情。
《人间词话》“隔”与“不隔”的探源

《人间词话》“隔”与“不隔”的探源作者:张嫒来源:《文学教育下半月》2014年第02期内容摘要:王国维“隔”与“不隔”的概念,出自《人间词话》第三六、三九、四十、四一则。
由于这一组概念从理论阐释到批评实践都带有作者浓重的感悟倾向,缺乏严密的逻辑联系,导致了对“隔”与“不隔”理解的多样性,使其成为人们认识王国维词学理论的难点之一。
本文从词源学及美学意蕴生成的角度探求其理论内核。
关键词:人间词话隔不隔一,词源学考证“隔”与“不隔”是王国维“境界说”中一组对立而并存的审美概念,在《人间词话》刊出稿中,“隔”与“不隔”就出现了九次之多。
王国维虽以之作为评词的术语,然并未给出明确清晰的界定。
要了解这对概念,先要探源其本义。
“不隔”是一个复合词语,它是由否定动词“不”和形容词“隔”所组成。
要知“不隔”之义,必先知何为“隔”。
经笔者查证,甲骨卜辞、钟鼎文中并无“隔”字,“五经”中亦无“隔”字,《沦语》《孟子》《老子》《庄子》也未出现“隔”字。
仅在《苟子》中出现了“坚白同界之分,隔也”之说。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释:“隔,障也。
形声,从阜,鬲(ge)声。
”:清代郝懿行《尔雅义疏》释“障”:“障畛皆有界限之义,界限所以隔别也”。
可见,“障”和“隔”皆有“分界”之意。
《说文解字》又释“阜”:“阜,大陆山无石者”,即指无石的土山。
清代康殷《文字源流浅说》分析“阜”,“代表山崖、石壁、高阜之形”,多用于“指各种地形,如险、阻、隔、障……”隔,从“阜”,表示与地势高低上下有关。
由此推知,“隔”的最初本义是指能起到分界、阻断作用的类山体的地形。
随着语言的演变,才把起到间隔、阻拦、分界的物体都称作“隔”。
而由此出发,汉代以后的诗词曲赋中,则引申出更丰富的含义。
概略分析,“隔”之义主要有如下几种:(1)表“障”之义,如:右有陇坻之隘,隔阂华戎。
——张衡《西京赋》隔篁竹,闻水声,如鸣佩环。
——柳宗元侄小丘西小石潭记》(2)表隔绝、断绝之义,如:誓不相隔卿,且暂还家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万方数据
论王国维的"隔"与"不隔"
作者:李铎
作者单位:北京大学,中文系,北京,100871
刊名:
河南教育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INSTITUTE OF EDUCATION(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S)年,卷(期):2004,23(6)
被引用次数:1次
1.王国维人间词话 1986
2.李铎论王国维<人间词话>中与境界说相关的几个概念[期刊论文]-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2004(4)
3.叶朗中国美学史大纲 1985
4.李泽厚意境浅谈 1983
5.叶嘉莹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1982
6.朱光潜朱光潜美学文集 1982
7.佛雏王国维哲学美学论文辑佚 1993
8.郭庆藩庄子集释 1961
9.朱谦之老子集释 1984
10.康德;宗白华判断力批判 1987
11.王国维王国维遗书(第三册) 1983
12.王夫之船山全书·相宗络索 1996
13.冯镇峦读聊斋杂说 1962
14.脱脱宋史 1985
15.袁宗道论文 1988
16.司空图二十四诗品 1960
17.范文澜文心雕龙注 1958
1.苗想想.罗言云《人间词话》的境界理论与园林景观的意境表现[期刊论文]-广东园林 2008(1)
本文链接:/Periodical_hnjyxyxb-zxshkxb200406013.aspx。