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外科知识教案
普通外科学第二版教学设计

普通外科学第二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普通外科学是医学专业中重要的一门课程,教学目标主要是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能够掌握以下内容:1.熟悉常见疾病的诊断和治疗;2.掌握外科手术及其操作技巧;3.理解手术操作与管理等细节问题,并能够做出正确判断。
二、教学内容以下是普通外科学第二版教学内容:第一章:普通外科学入门1.介绍普通外科学的基本概念;2.探讨影响外科手术治疗效果的因素;3.培养学生对于手术室卫生环境的重视。
第二章:医学基础知识1.掌握医学基础知识,包括人体结构、功能及常见病理变化;2.学习与外科手术相关的生理学和病理学知识;第三章:常见疾病的治疗1.学习常见疾病的治疗方式;2.掌握开腹手术和微创手术的区别,以及手术操作技巧;3.学习如何处理术后并发症。
第四章:手术室管理1.熟悉手术室管理规范;2.掌握术中和术后的操作标准;3.学习心血管手术、胃肠手术、泌尿生殖手术及其他手术的特点和操作技巧。
三、教学方法教学方法主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如:1.课堂讲解: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来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2.实践操作:在手术室或实验室进行模拟手术操作,加深对手术相关知识的理解;3.课外阅读:老师提供相关文献或学术论文供学生自行阅读,以扩展知识面。
四、教学评估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真正掌握相关知识,因此,教学评估应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估方法包括:1.答题:在课堂上设置测试环节,考练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2.实践操作:在实验室或手术室进行学生实践操作,并根据操作效率和质量来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3.课程论文:布置论文作业,以考核学生对于所学内容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五、教学质量保障为确保教学质量,我们将采取以下措施:1.坚持质量第一:注重任课教师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教学经验;2.加强师资力量:邀请外科医生、教授等专业人员参与教学;3.完善教学设施:提供符合标准的手术室和实验室,确保学生能够在良好的环境下学习。
教案外科学范文

教案外科学范文教案:外科学教学目标:1.了解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3.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4.提高学生对外科学的兴趣和学习能力。
教学内容:一、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外科学的定义和基本内容;2.外科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3.外科学的发展历程及其影响。
二、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1.急性腹痛的病因与鉴别诊断;2.肠梗阻的临床表现和处理原则;3.胆囊炎和胆结石的诊断与治疗;4.枢纽腹痛的病因与处理方法;5.出血性脑卒中的早期处理与监护;6.外科创伤的处理流程与注意事项。
三、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1.利用病史和体格检查初步判断外科病患;2.制定初步的诊断与治疗计划;3.进行一些基本的外科操作训练,如缝合、结扎等。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授课:通过讲授掌握基本概念和知识;2.讨论:引导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3.案例教学:通过真实病例讲解和讨论,培养学生临床思维;4.模拟操作:通过模拟器材和模型进行操作训练;5.实习:安排学生到临床科室进行实习和观摩。
五、教学评价方式1.学生课后作业和小组讨论报告评价;2.实习考核和操作技能评估;3.学期末考试评价。
六、教学资源1.外科学教材和参考书籍;2.外科手术模型和模拟器材;3.临床科室实习机会。
七、教学计划教学内容时间安排(课时)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1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法(急性腹痛、肠梗阻、胆囊炎和胆结石、枢纽腹痛、出血性脑卒中、外科创伤)4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2实习和观摩8总计15备注:1.教学进度和时间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2.实习和观摩部分需要安排专业教师指导和现场指导。
教学反思:通过本次外科学课程的教学,学生对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有了基本的了解,掌握了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通过临床思维和操作技能的训练,学生的临床能力得到了提高。
但是,由于时间有限,实习和观摩的时间较短,影响了对外科学的深度理解和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
《外科学》教案范文

《外科学》教案范文外科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2.掌握外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3.了解外科手术的常见类型和操作步骤;4.探讨外科手术的风险和安全措施;5.学习外科学的相关知识,为将来的临床实践和科研工作打下基础。
二、教学内容1.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2.外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3.外科手术的常见类型和操作步骤;4.外科手术的风险和安全措施;5.外科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讲解外科学的概念、原理和应用,帮助学生建立知识体系;2.讨论法: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外科手术的类型、步骤和风险,促进思维交流和共享经验;3.实践法:通过实践操作模拟外科手术,训练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四、教学内容1.外科学的定义和发展历程:外科学是医学的分支领域,主要研究各种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以及外科手术的原理、技术和方法。
外科学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文明时期,随着医学科学的进步和技术的发展,外科学的理论和实践也不断完善和创新。
2.外科学的基本原理和应用:外科学的基本原理是通过手术操作来治疗外科疾病,如切除恶性肿瘤、修复受伤组织等。
外科学的应用范围非常广泛,涵盖胸外科、心血管外科、神经外科、整形外科等多个专科领域。
3.外科手术的常见类型和操作步骤:外科手术的常见类型包括开放手术、腔镜手术、微创手术等,不同类型的手术适用于不同的疾病和病情。
外科手术的操作步骤包括麻醉、消毒、切口、切除、缝合等多个环节,每个环节都需要严格遵守操作规范和安全措施。
4.外科手术的风险和安全措施:外科手术具有一定的风险性,可能会发生出血、感染、术后并发症等意外情况。
为了确保手术的安全和成功,医生和护士需要密切配合,严格执行操作流程和术前准备工作,并根据病情及时调整治疗方案。
5.外科学的相关研究进展和发展趋势:外科学的研究领域日益扩大,涉及生物材料、数字技术、基因工程等多个前沿科技领域。
普通外科课件x

普通外科课件x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材,主要涉及普通外科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和手术治疗方法。
具体章节包括:1. 普通外科的基本概念;2. 常见的外科疾病;3. 手术治疗方法。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普通外科的基本概念,知道常见的外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2. 培养学生对生命的尊重和爱护,提高学生的健康意识。
3. 引导学生关注身边的科学,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普通外科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手术治疗的过程。
重点:让学生了解普通外科的基本概念,知道常见的外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黑板、粉笔。
学具:笔记本、课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向学生介绍一位勇敢的患者,让学生了解普通外科手术的治疗过程,引发学生对普通外科的兴趣。
2. 教学环节一:普通外科的基本概念(1)教师通过课件介绍普通外科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了解外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和普通外科的重要性。
(2)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普通外科的基本概念。
3. 教学环节二:常见的外科疾病(1)教师通过课件介绍几种常见的外科疾病,如阑尾炎、骨折等,并讲解其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
(2)学生阅读课本,了解常见的外科疾病。
4. 教学环节三:手术治疗方法(1)教师通过课件详细讲解手术治疗的过程,让学生了解手术治疗是如何进行的。
(2)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手术治疗的方法。
5. 实践环节:学生分组讨论,结合身边的事例,分析普通外科疾病的发生原因和治疗方法。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普通外科的基本概念2. 常见的外科疾病及其治疗方法3. 手术治疗的过程七、作业设计2. 请学生思考:如何预防外科疾病的发生?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生动的事例和课件,让学生了解了普通外科的基本概念、常见疾病和手术治疗方法。
但在实践环节,学生的参与度不高,需要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拓展延伸:邀请一位外科医生到校进行讲座,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外科医生的工作内容和普通外科的重要性。
普外科护理教案模板范文

课程名称:普外科护理学授课对象:护理专业学生授课学时: 2学时授课教师: [教师姓名]教材:《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教学目标:1. 了解普外科护理的基本概念和范围。
2. 掌握普外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
3. 学会针对普外科患者进行有效的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
4. 提高学生临床护理实践能力。
教学内容:一、绪论1. 普外科护理学定义及范畴2. 普外科护理工作特点及重要性二、普外科常见疾病护理1. 肠梗阻- 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护理措施:观察病情、饮食管理、疼痛护理、健康教育等2. 腹外疝- 病因、临床表现、诊断要点- 护理措施:观察病情、饮食管理、疼痛护理、健康教育等三、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1. 普外科患者的心理特点2. 心理护理措施3. 健康教育内容与方法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普外科护理学基本概念、常见疾病护理要点等。
2. 讨论法:引导学生讨论普外科患者的心理特点、护理措施等。
3. 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病例,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普外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2. 提出本次课程的学习目标。
二、讲授1. 讲解普外科护理学的基本概念和范畴。
2. 介绍普外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
三、讨论1. 引导学生讨论普外科患者的心理特点。
2. 讨论心理护理措施。
四、案例分析1. 分析实际病例,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
2. 学生分组讨论,提出护理措施。
五、总结1. 总结本次课程的主要内容。
2. 强调学习目标。
教学评价:1. 学生对普外科护理学基本概念和范畴的掌握程度。
2. 学生对普外科常见疾病护理要点的掌握程度。
3. 学生对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内容的掌握程度。
4. 学生在案例分析中的表现。
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书籍,深入了解普外科护理学。
2. 总结普外科常见疾病的护理要点。
3. 思考如何将心理护理与健康教育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教学资源:1. 教材:《外科护理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 案例资料:普外科常见疾病病例3. 多媒体课件:普外科护理学相关内容通过本教案,旨在使学生全面了解普外科护理学的基本知识,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为今后从事护理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常见外科疾病教案

常见外科疾病教案教案标题:常见外科疾病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常见的外科疾病及其病因、症状和诊断方法。
2. 掌握常见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3. 培养学生对外科疾病的认识和意识,提高他们的健康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
教学内容:1. 常见的外科疾病分类和定义。
2. 外科疾病的病因、症状和诊断方法。
3. 常见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
教学步骤:引入:1. 引入学生对外科疾病的认知:通过提问或展示图片等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什么是外科疾病,以及他们所了解的常见外科疾病有哪些。
知识讲解:2. 分类和定义:介绍外科疾病的分类,如创伤、肿瘤、感染等,并解释每一类疾病的定义和特点。
3. 病因、症状和诊断方法:详细讲解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常见症状以及常用的诊断方法,如X射线、CT扫描等。
案例分析:4. 案例分析:提供几个常见外科疾病的案例,让学生分组讨论,并提出可能的病因、症状和诊断方法。
然后,每组汇报他们的分析结果,并进行讨论和补充。
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5. 治疗方法:介绍常见外科疾病的治疗方法,包括手术治疗、药物治疗和物理治疗等。
强调手术治疗的重要性和手术前后的注意事项。
6. 预防措施:讲解常见外科疾病的预防措施,如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避免过度劳累和预防意外伤害等。
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健康促进活动,增强自我保护能力。
总结:7. 总结: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总结,强调学生对常见外科疾病的认识和重要性。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关注健康问题,并及时就医。
教学评估:8. 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通过小组讨论、案例分析和课堂提问等方式,评估学生对常见外科疾病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可以布置作业或进行小测验来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拓展活动:9. 拓展活动:鼓励学生进行相关的调研或小组项目,深入了解某一种常见外科疾病,包括病因、症状、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等,并进行展示或分享。
备注:根据学生的年级和学习水平,教学内容和步骤可以适当调整和拓展。
外科学教案设计模板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理解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分支。
- 掌握外科学的基本操作技能和临床应用。
- 熟悉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原则。
2.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运用外科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提高学生的临床操作技能和团队协作能力。
- 增强学生的沟通能力和临床思维。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外科学的兴趣和热爱,树立为患者服务的职业理想。
- 增强学生的责任感、使命感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内容1. 外科学概述- 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 外科学的主要分支和临床应用2. 外科基本操作技能- 手术器械的使用和保养- 手术消毒和铺巾- 常见手术切口和缝合技术- 创伤处理和清创术3. 常见外科疾病- 肿瘤、炎症、感染、创伤、烧伤等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原则- 常见外科手术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术后护理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 结合实际案例,引出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和发展历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授新课- 外科学概述:介绍外科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和主要分支。
- 外科基本操作技能:讲解手术器械的使用、消毒、铺巾、切口、缝合等技术。
- 常见外科疾病:介绍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原则。
3. 实践操作- 手术器械的使用和保养: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 手术消毒和铺巾:模拟手术场景,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 切口、缝合技术:模拟手术场景,分组练习,教师巡回指导。
4. 案例分析- 结合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常见外科疾病的诊断、治疗和护理。
5. 总结与反思-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外科学的重要性。
- 学生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提出改进措施。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出勤情况、课堂纪律、参与程度等。
2. 实践操作:评估学生的手术器械使用、消毒、铺巾、切口、缝合等技能。
3. 案例分析:评估学生的诊断、治疗和护理能力。
4. 课后作业:布置与外科学相关的课后作业,如查阅资料、撰写报告等。
外科学课程教案(实验教学)

外科学课程教案(实验教学)一、实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外科学的基本概念、疾病分类和诊断方法。
2. 熟悉常见外科疾病的病因、临床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
3. 学会对外科疾病进行临床分析,提高临床思维能力。
4. 掌握基本的手术操作技巧,提高手术技能。
二、实验教学内容1. 实验一:外科基本操作训练学习并掌握外科基本操作,如切开、止血、缝合、打结等。
了解手术器械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
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
2. 实验二:临床病例分析分析常见外科疾病的病例,了解疾病的发展过程、临床表现、诊断方法和治疗原则。
培养学生分析病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技能。
3. 实验三:外科疾病诊疗流程学习并掌握外科疾病的诊疗流程,包括病史采集、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和治疗。
培养学生进行外科疾病诊疗的规范性和严谨性。
提高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
4. 实验四:手术演示与观摩观看或参与手术演示,了解手术步骤、技巧及注意事项。
学习手术中的解剖知识,掌握手术操作要领。
培养学生的手术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
5. 实验五:临床技能培训学习并掌握临床技能,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骨折固定等。
培养学生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提高临床应急处理能力。
培养学生的急救意识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实验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外科学基本概念、疾病分类和诊断方法。
2. 案例分析法:分析病例,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和诊断技能。
3. 实践操作法:进行外科基本操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操作技巧。
4. 手术演示与观摩:观看或参与手术演示,学习手术步骤和技巧。
5. 临床技能培训:进行临床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应急处理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
四、实验教学评价1. 平时成绩:考察学生的出勤、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
2. 操作考核:评估学生在实验操作中的动手能力和技巧。
3. 病例分析报告:评估学生分析病例、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临床技能考核:评估学生在临床技能培训中的表现,如心肺复苏、止血包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外科手术切口管理医学论坛网2015-07-24术后伤口感染会引起各种并发症,严重时会导致败血症。
通过术前、术中和术后阶段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大部分的术后并发症都可以避免。
外科手术切口会破坏正常皮肤屏障,增加外源性或内源性细菌污染的风险,术后伤口感染会引起各种并发症和增加治疗成本,甚至会导致败血症。
然而,通过在术前、术中和术后阶段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大部分的术后并发症都是可以避免的。
本文介绍了降低术后并发症风险的策略,提出了最佳医疗实践的建议和专家观点。
认识术后并发症的风险大部分外科手术切口被归类为急性伤口,没有并发症的情况下会在预期的时间内愈合。
然而,象所有伤口一样,术后伤口的愈合也会受到内在和外在因素的影响,发生术后伤口并发症,例如切口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 SSI),导致愈合延迟。
切口感染手术部位感染是最常见的术后切口并发症,其它并发症还包括术后水泡、伤口裂开,也都与SSI有关系。
SSI占所有医源性感染(Healthcare Associated Infections, HCAIs)的20%。
外科手术后大约有5%的病人发生SSI(NICE,2008)。
SSI的表现可能是术后7至10天伤口渗出增加,也可能是危及生命的并发症,例如腹壁伤口裂开或开胸心脏手术后发生胸骨感染导致纵膈炎和伤口裂开。
术后切口管理原则有效管理术后伤口需要多学科配合。
对于预防HCAIs(包括SSI)和有效管理术后并发症有专门的指南(参见Pratt et al, 2007; NICE, 2008)。
主要强调了术前、手中和术后三个阶段采取的系统方法。
术前阶段(Preoperative Phase)采用综合术前评估,发现术后切口并发症的高危患者。
增加患者伤口愈合问题(例如伤口裂开或水泡等)发生风险的因素包括营养状况、肥胖、吸烟或家属吸烟和特定疾病人群如糖尿病、风湿性关节炎和服用激素或免疫抑制剂等。
术中阶段(Intraoperative Phase)术者须严格遵守无菌操作规范和消毒流程。
一期愈合伤口术后应该用膜敷料(有/无中心吸收垫)覆盖(NICE,2008),无不良事件(例如伤口疼痛、发热或渗出)发生可以3至5天后再换药。
术后阶段(Postoperative Phase)建议如下:1.更换和去除敷料时遵循无菌、不触碰技术2.尽量减少敷料更换频率,避免干扰正常愈合3.术后48小时内清洁伤口用无菌生理盐水4.伤口周围皮肤浸渍发生或有发生风险时可以考虑使用皮肤保护产品5.对于二期愈合伤口可以使用湿性敷料。
根据敷料特性和伤口情况,尽量延长使用时间。
6.告知患者术后48小时后可以淋浴7.对于一期愈合的外科伤口不要使用局部抗菌剂8.必要时请专业伤口治疗师对于敷料使用和伤口处理给出建议9.对患者和医务人员进行关于伤口护理的必要培训,学习如何识别问题伤口、愈合阻碍因素和了解SSI处理规范。
如果出现明显的并发症迹象,例如炎症反应、无法用镇痛药物控制的特定的伤口疼痛或张力增加、伤口部分或全层裂开、渗液过多、渗液外漏、伤口周围皮肤损伤或水泡等,应该在48小时内去除切口敷料.如果怀疑出现SSI,例如蜂窝组织炎或脓性渗出,伴有全身症状,应该考虑使用抗生素。
充分引流脓液是第一要务。
抗生素的选择要根据经验或培养和药敏实验。
一期愈合伤口的敷料选择敷料的选择会显著影响术后伤口愈合的结果,正确的敷料选择会促进伤口愈合和降低并发症发生风险。
理想的敷料应该可以保持湿性伤口愈合环境,有助于伤口愈合,避免周围皮肤浸渍或水泡。
敷料的选择要根据伤口类型、位置和尺寸/深度。
还要考虑敷料规格、贴符性和患者接受度。
固定敷料时要考虑敷料的方向和张力,以及患者活动,尤其是关节部位活动度较大,产生的剪切力容易导致皮肤损伤和水泡。
理想术后敷料的特性包括:有效防止细菌污染防水良好的透气性方便检视伤口和周围皮肤不粘连,更换方便,无痛防止浸渍和水泡发生遵循NICE指南进行术后敷料选择术后敷料的选择应该遵循2008 NICE指南或其它指南。
一期愈合伤口通常使用的敷料包括无粘连敷料或透气较好的聚亚胺酯薄膜敷料。
然而,临床敷料应用的方法和使用的敷料种类繁多,包括无纺布敷料、简单的纱布敷料等,都会对伤口愈合产生影响。
固定敷料用的胶带和固定方法不当可能会增加水泡发生的风险,而使用透气良好的聚亚胺酯薄膜敷料则可以显著降低水泡发生率。
聚亚胺酯薄膜敷料相比无纺布敷料有很多优势:提供有效屏障,防止外来污染方便观察伤口周围皮肤和伤口本身,尤其在术后24至48小时内粘性低,容易去除保持湿性愈合环境防水,可以沐浴可以使用最长7天贴附性好,延展度大,不影响活动,舒适性高NICE指南的临床证据一项评价透明透气薄膜术后敷料的多中心研究对OPSITE Post-OP的使用时间、伤口检查的方便性、管理渗液的能力等进行了评估,发现平均使用4.5天,渗液管理满意度96%是非常好或好,观察便利性72%为非常好或好,24%是可接受,病人舒适度63%为非常舒适,37%为舒适,总体评价为满意或超过预期(O’Brien et al, 2010)。
Roberts(2011)等人对于执行NICE指南前后的效果进行调研发现,在大部分的考察指标上透明膜敷料均优于无纺布敷料,尤其是观察伤口便利性可以帮助医生第一时间发现任何切口部位的并发症迹象。
尽管透明膜敷料的单次花费略高于无纺布敷料,但敷料更换频率大为减少,对于节约医务人员时间和总成本有帮助。
管理复杂的外科术后伤口大部分术后伤口可以在7至14天内愈合,而有些外科伤口无法一期愈合,例如感染伤口或其它并发症,只能二期愈合,对于二期愈合伤口的处理可以参照TIME原则(T:去除坏死组织;I:控制感染和炎症;M:保持创面湿润;E:促进创面边缘生长)对于较复杂的术后伤口最好请专业的伤口治疗师进行会诊,对敷料选择和治疗策略给出建议。
应用负压伤口治疗对于复杂术后伤口的效果也很好。
总结随着住院天数的减少和社区医疗的增加,需要建立完善的医务人员培训和报告体系,以便有效监控术后伤口并发症,提高伤口治疗的质量。
对于术后伤口愈合,敷料选择非常重要。
敷料的选择切不可武断,或片面强调单片成本。
有效的伤口管理可以优化愈合,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减少总的卫生成本。
专业的伤口治疗师应该在院中发挥主导作用,提高全院的术后伤口管理水平。
在中国,有效的术后伤口管理,还可以减少抗生素的使用。
25项因素助你预测术后并发症医学论坛网2015-07-24近日,一项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学术医学中心的系统性回顾,提供了如下25项较为宏观的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预测因素。
手术相关并发症发生率较高,但易于避免,与其他类型的并发症(如内科相关)相比,却往往比较严重。
现今关于可以预测手术相关并发症的因素方法如传统的并发症报道、学术会议传达、还有较为新奇的“触发软件”以及一些专注于某一因素专门预测特定并发症的研究均不够完美。
一项来自荷兰阿姆斯特丹学术医学中心的系统性回顾,旨在提供较为宏观的可预测手术相关并发症的预测因素,最终详细分析了如下25项预测因素。
起初纳入了MEDILE和EMBASE上2000年到2013年3月期间研究胃肠科、血管科或者普外科手术并发症预测因素的1118篇文献。
根据剔除标准如重复、非相关科室、无优势比值等排除相应文献;另外,如果病人特质和预后具有同质性计划施行Meta分析。
最终纳入了30篇文献,包含不同领域、手术相关、机体失调的53项预测因素。
为了更加精准的分析,研究者设定了两条标准,得到了25项预测因素。
标准为:其一,需引用3篇(包含3篇)以上的文献;其二,因素需是常规记录且可通过医院数据库易于获得的。
将25项预测因素划分为4类:病人特质相关、合并症、实验室指标、手术相关。
一、病人特质相关1. 共有9项显著因素在列。
年龄与BMI在大多数文献中被提及(分别是15篇、9篇)。
2. 增龄为预测因素似乎达到了共识;老年因素易于导致术后并发症,但各项文献设定老年的标准不同,其中9篇文献(共15 篇)设定的标准是65岁。
3. 肥胖(BMI>30或者>35)可作为并发症发生率的预测因素,但不足以预测死亡率;体重过轻(BMI<18.6)不仅可以预测并发症发生率,而且对预测死亡率也有一定的价值。
4. 其他因素包括:性别(男、女)、功能状态、长期类固醇服用、没有复苏、吸烟、酗酒、近期体重减轻。
二、合并症1. 10项显著预测因素在列。
需要注意的预测因素是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和呼吸困难,分别有12篇、9篇文献中提及到,优势比分别为1.54-11.6、1.22-6.25。
2. 在8项文献中提到ASA分级可作为独立预测并发症发生率的因素,分级越高、危险系数越高;另外4篇文献指出ASA分级可作为独立预测死亡率的因素。
3. 呼吸困难能够预测并发症发生率和死亡率。
4. 其他因素包括:既往心脏介入/衰竭、术前脓血症、COPD、腹水、脑血管意外、糖尿病、透析、高血压。
三、实验室指标1. 3 项显著的因素在列。
有6 篇文献提及到血肌酐升高可作为预测因素。
2. 设定标准为>1.5 mg/dL,血肌酐优势比范围为 1.39-1.84,显示可以作为预测并发症发生率的因素,尤其是预测心脏并发症。
3篇文献也指出血肌酐也可以预测死亡率,但标准各异。
3. 其他的包括:术前清蛋白、白细胞计数升高。
低钠血症作为预测因素不显著。
四、手术相关1. 3项显著因素在列。
值得注意的是紧急手术。
2. 与非紧急手术相比,紧急手术的预测并发症发生率的优势比为1.50-2.54。
紧急手术也可作为预测死亡率的因素。
3. 其他因素包括:术中输血、手术时间延长。
术后恶心呕吐(PONV)管理指南医学论坛网2015-07-24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指术后24h内发生的恶心、呕吐,PONV不仅会加重患者的不适和对治疗的不满,而且还会因延长住院时间而增加患者的住院费用,应该引起每一位麻醉医生的注意。
术后恶心呕吐(PONV)是指术后24 h内发生的恶心、呕吐,普通患者发生率20%~30%,有高危因素的患者发生率可达70%~80%。
PONV具有多元病因,包括个体差异、麻醉用药、手术风险。
PONV不仅会加重患者的不适和对治疗的不满,而且还会因延长住院时间而增加患者住院费用。
一项研究表明PONV患者的术后护理时间会延长25%。
严重的内科并发症如使用呼吸机,虽然不常见,但和呕吐有关。
恶心、呕吐的生理机制控制恶心、呕吐的初级中枢来源于位于髓质的呕吐中枢,五项刺激呕吐中枢的基本传入中枢有:1. 化学感受器触发区2. 位于阴道粘膜的迷走神经通路3. 前庭系统的神经传入通路4. 来自下丘脑皮质的C2、C3反射性传入通路5. 中脑传入通路能够刺激此五种通路的任何一种刺激都可以通过胆碱类、多巴胺或者血清素能受体激活呕吐中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