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散步》教案

合集下载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共十篇)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共十篇)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散步》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有感情的诵读课文,把握课文主旨。

2、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3、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4、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点】1、学习由小见大,从平凡的事中挖掘深意的写法。

2、培养尊老爱幼、珍爱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难点】欣赏精巧别致,自然朴实的语言。

【教学用时】两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课时目标:整体感知,分析人物一、情景导入:同学们,母爱如水,父爱如山。

我们的父母用坚实的臂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

但是他们总有一天会变老,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跟着莫怀戚一家人,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板书课题、作者)二、检查预习1、《散步》作者莫怀戚,重庆人,当代作家。

1966年初中毕业,到四川内江插队。

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现为重庆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1980年开始文学创作,其中篇小说《诗礼人家》曾获《四川文学》奖,著有《莫怀戚中短篇小说选》。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1)读准下列加线字的音嫩(nan )芽霎(shà)时水波粼粼(lín )分歧(qí)熬(áo )拆(chāi )散散步(sàn) 散(sǎn )文你就背(bēi) )着我我背(bai )上的(2)解释下列词语(成语)的意思。

熬分歧各得其所忍受,艰苦支持;意见不一致;每一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三、整体感知,快速抢答教师范读课文,学生解决下列问题:这篇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涉及到哪几个人?散步的地点是哪?散步的季节是?散步的过程发生了什么?用一个词来回答,结果怎样?(一家三代四口,在春天的田野里散步。

“我”,母亲、儿子、妻子。

田野。

初春。

分歧。

母亲走大路,大路平坦;儿子走小路,小路有趣;走大路)2、理清本文情节:①“我”劝母亲散步→②→③走大路小路的分歧→④→⑤→⑥“我”和妻子分别背起母亲和儿子。

初中语文散步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散步教学教案

初中语文散步教学教案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大意。

(2)学习并掌握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

(3)通过课文学习,了解并体会文章的表达技巧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2)通过讨论、表达的方式,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珍惜亲情的情感。

(2)培养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品质。

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

2. 重点词语和句型的学习和运用。

教学难点:1. 课文深层含义的理解。

2. 表达技巧的运用。

教学准备:1. 课文《散步》的文本。

2.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忆上节课的学习内容,对新课的学习内容进行简要介绍。

2. 提问学生:“你们有没有和家人一起散步的经历?能分享一下吗?”鼓励学生积极发言。

二、自主学习(10分钟)1. 让学生独立阅读课文《散步》,理解课文大意。

2. 学生自主学习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可以查阅词典或与同学讨论。

三、课堂讲解与练习(15分钟)1. 对课文进行详细讲解,解答学生的疑问。

2. 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型,进行相关练习。

四、合作学习(10分钟)1. 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一个组长。

2. 给每个小组分配任务,要求学生通过合作学习,完成任务。

任务一:分析课文中的表达技巧,讨论作者是如何通过这些技巧来表达自己的思想的。

任务二:讨论课文中的亲情主题,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对亲情的理解和体会。

五、课堂总结与作业布置(5分钟)1. 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

2.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亲情的短文。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文《散步》的学习,让学生体会到了亲情的美好,培养了学生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品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深层含义,通过表达技巧的讲解和练习,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初中语文《散步》的教案含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散步》的教案含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散步》的教案含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散步》。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观点。

(3)学会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

(3)学会抒发情感,提高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庭、亲情和人生的思考,培养正确的家庭观念和亲情观。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树立为社会、为国家作贡献的意识。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散步》。

(2)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故事情节和作者的观点。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写作技巧。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

三、教学过程:(1)简要介绍课文作者莫怀戚及作品背景。

(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课文学习。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课文,梳理故事情节。

3. 合作学习:(1)分组讨论:分析课文中有趣的细节,分享自己的感悟。

(2)小组代表发言,交流讨论成果。

4. 探究学习:(1)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培养批判性思维。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提高思辨能力。

5. 情感体验:(1)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家庭、亲情的感悟。

(2)分享自己的成长经历,激发学生对生活的热爱。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知识。

四、课后作业:1. 朗读并背诵课文《散步》。

2. 完成课后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3. 写作练习:以“我的家人”为主题,写一篇作文。

五、板书设计:2. 人物:母亲、我、妻子、儿子3. 情节:一家人在田野里散步,发生了一系列有趣的故事。

4. 主题:家庭、亲情、人生哲理5. 修辞手法:比喻、拟人、对比等六、教学策略1. 互动式教学:通过提问、讨论、小组合作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6篇)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6篇)

初中语文《散步》教案(6篇)学校语文《漫步》教案篇1【教材简析】第五单元的主题是:人生体验。

所选文章或洋溢着浓浓的亲情,或是对崇高境界的解读,或是磊落坦荡胸怀的展现。

学习这个单元的课文,在整体感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要留意语言的积累和写法的借鉴,并学习朗读和圈点勾画。

《漫步》是一篇文字浅显、内容并不庞杂的文章,但是它意蕴丰富,耐人寻味。

在600余字的短小篇幅内,情节简洁而不乏起伏,人物着墨不多而风貌毕现,自有其摇曳的韵致。

看似一泓清浅可人的涓涓细流,却有那悠悠不尽的人生哲理悄悄地闪着粼光。

应当说,在纯自然状态的阅读中,让同学喜爱《漫步》并不难,但想要真正理解《漫步》就不那么简单,想要将《漫步》中蕴涵的爱、责任感和对家庭对社会的使命感真正吸纳进自己的灵魂深处,并在以后的岁月里,渐渐内化为自己的独特气质,影响自己的人生取舍,则更难得。

我盼望将浅文深教,让同学自己的“悟”贯穿始终。

在课堂上既有老师的点拨,又有同伴之间思想感情的碰撞;既有独特表达,又有探商量辩;有品评、有分析、有静思、有倾听、有画面、有声响……全部的手段,都为促进同学自己的领悟开路,使这篇文质兼美的《漫步》真正铭刻在同学的心里。

【学习目标】1、能通过对课文有层次地朗读,进入角色,体会浓浓的亲情。

2、品尝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学习课文奇妙的构思以及寓真挚的感情于质朴的语言之中的写法。

3、在阅读中理解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并懂得珍爱亲情。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进入角色朗读课文,品尝揣摩语句。

教学难点:感悟文章蕴涵的亲情、责任感和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题老师问同学们一个小问题:咱们班的同学有常常和父母一起漫步的吗?请举手。

(同学举手)老师请同学谈谈和父母一起漫步时有什么感受。

老师相机点评,并引出课题:漫步是一种温馨美好的家庭生活。

今日,我们来学习一篇叙事散文——《漫步》。

二、整体感知1、作家莫怀戚一家三代人也去田野漫步,看似一次平常的漫步却有它的特殊之处。

初中语文《散步》的教案含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散步》的教案含板书设计

初中语文《散步》的教案含板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课文《散步》。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释其含义。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提高阅读理解能力。

(2)学会从不同角度和层面解读课文,提出问题和见解。

(3)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创造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对家庭、亲情的热爱和尊重。

(2)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关爱他人的意识。

(3)引导学生思考家庭和亲情对自己的意义。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散步》。

(2)理解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

(3)分析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

2. 教学难点:(1)理解课文中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2)运用课文中的表达方式进行写作练习。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引导学生回顾课文《散步》的内容,回顾作者通过描述一家人散步的情景,展现了家庭的亲情和和谐。

(2)提问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2. 朗读与背诵:(1)学生齐读或个人朗读课文《散步》。

(2)教师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韵律和节奏,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

(3)教师鼓励学生进行背诵,提高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3. 词语解释:(1)教师选取课文中的关键词语,如“散步”、“亲情”、“和谐”等,解释其含义。

(2)学生通过上下文和自己的经验,尝试理解和解释这些词语。

4. 句子分析:(2)学生通过讨论和思考,理解句子的深层含义和作者的情感表达。

四、课堂练习:1. 学生根据课文《散步》的内容,写一篇关于家庭和亲情的短文。

2. 学生通过绘画或制作手工艺品,表达自己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五、板书设计:1. 板书课题:“散步”2. 在课题下方列出课文中的重要句子或修辞手法。

3. 在板书的右侧列出学生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和感受。

4. 在板书的下方留下空白,供学生进行写作练习。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5篇)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5篇)

散步教案设计一等奖(优秀5篇)《散步》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整体感悟课文内容,培养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引导学生合作探究,品读清新质朴的语言。

3.培养尊老爱幼、珍惜亲情、珍爱生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力的培养。

2.透过朴实的语言品味浓浓的亲情。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阅读文段,揣摩情节的发展。

文段:几年前,我探亲期满返回无锡的时候,母亲送我到车站,我的旅行包的拎带突然被挤断,眼看就到发车时间……二、感知课文1.听课文,思考问题。

(1)文中写到了哪些人?(2)在什么季节、什么地点散步?(用一句话概括主要事件)(3)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结果如何?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选读课文。

三、合作探究(一)捕捉细节议人物文中的几个人物分别给你留下什么印象?试结合课文内容加以分析。

(1)学生通过对课文细节的把握,分析“我”“母亲”“儿子”三个人物的性格。

(2)分析“妻子”性格特征。

(二)各抒己见提观点在“走大路还是走小路”的问题上,“我”最终还是依从了“儿子”,这不意味着“母亲”的意愿没有得到尊重吗?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你有两全其美的办法吗?(三)体验幸福说“秘诀”散步,算不得大事;作者处理的办法,也许也算不得最好,但结果是一家人和和美美。

从这样的小事中,我们不难发现构建幸福家庭的秘诀。

大家知道这秘诀是什么吗?(四)走入画面探景物1.找出景物描写的段落,体会朗读语气的处理。

2.思考:这些句子和“散步”的主题有无关联?散步途中所见多矣,为什么选择这几处景物来描写呢?四、感悟体验1.指导朗读最后一段,进一步感悟文章的深层内涵。

2.交流感悟:“两个人背上的加起来就是一个世界”一句的深刻含义。

3.回放自己家庭生活中的幸福片段,体味“甜蜜的负荷”那独特的滋味。

五、拓展延伸1.创作诗句,表达感悟。

亲情是身心疲倦时听到的亲切问候,是;亲情是轻松愉快时发出的会心微笑,亲情是……2.作业在父亲母亲的背上静静地趴一会儿(至少一分钟),想象自己回到小时候,再为他们做个简单的按摩。

初一语文《散步》教案

初一语文《散步》教案

初一语文《散步》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散步》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主题;2.理解文中人物的情感和心情;3.学会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来推测人物的行为和动机;4.通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辨能力。

教学重点:通过阅读和分析课文,理解人物的情感和心情。

教学准备:1.课文《散步》;2.黑板、粉笔;3.小组讨论的材料。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教师可以用一段音乐作为导入,让学生们听音乐,创设出散步的场景。

随后,导入课文《散步》。

二、课文阅读:1.教师带领学生一起读课文《散步》。

2.鼓励学生找到课文中的关键词,强调人物的心情和情感。

三、小组讨论:1.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位课文中的人物进行讨论。

2.要求学生就这个人物的心情和动机进行思考和分析,讨论这个人物为什么选择散步,以及在散步过程中的所想所感。

3.给学生一定的时间讨论,随后每个小组派一名代表发言,将讨论结果进行汇报。

四、开展讨论:1.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全班讨论,让每个小组代表陈述自己小组的讨论结果。

2.学生进行问答环节,对小组讨论的结果进行进一步的思考和分析。

五、小结:通过课文阅读和小组讨论,学生们对《散步》这篇课文的内容和人物心情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六、拓展延伸:1.可以让学生自己选择一个他们喜欢的活动,写一篇类似于《散步》的文章,描述自己在这个活动中所想所感。

2.在下一堂课中,可以让学生进行表演,以小剧场的形式再现《散步》这个场景。

七、课后作业:1.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家写一份关于他们最喜欢的散步地点的小作文,描述他们喜欢散步的原因以及在散步过程中的所见所闻。

八、教学反思:1.本节课通过音乐导入,为学生创设了一个愉悦轻松的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和兴趣,为课文的阅读打下了基础。

2.小组讨论活动能够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思辨能力,通过对人物心情和动机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中的情感和主题。

3.课后作业的布置能够巩固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并让学生进行个人的思考和表达,提升他们的写作水平。

初一语文《散步》教案

初一语文《散步》教案

初一语文《散步》教案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步的好处和意义;2.通过阅读文章,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综合素养。

二、教学重点:1.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2.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和主旨。

三、教学难点:1.使学生能够理解文章中的含义;2.培养学生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一张散步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散步的好处和意义。

2.阅读文章:将文章分段给学生阅读,每段结束后进行解读和讨论。

3.整体理解:将学生对文章中的关键词进行梳理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主旨和核心观点。

4.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总结文章的内容,通过思考提问的方式,让学生自主总结文章的主题和中心思想。

5.拓展延伸:通过与学生分享一些与散步相关的知识和事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散步的好处和意义。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理解散步的好处和意义,并能够对文章进行整体把握和分析。

六、作业布置:请学生完成《散步》相关的习题。

七、板书展示:散步的好处和意义散步,是一种简单而又有效的身体运动方式。

它不需要特殊的场地和器材,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进行。

而且,散步对身体和心理都有很多好处。

首先,散步对身体健康非常有益处。

通过散步,可以增加身体的代谢,提高血液循环,增强心肺功能。

长时间的坐着不动容易导致肌肉萎缩和体力下降,而散步正好能够有效地锻炼身体,增强肌肉力量,提高耐力。

此外,散步还可以帮助消化,促进肠胃蠕动,预防便秘。

每天坚持散步,可以让身体变得更加健康,充满活力。

其次,散步还对心理健康有很多好处。

现代人的生活节奏非常快,工作学习的压力也很大,长时间的精神紧张会导致情绪不稳定和焦虑。

而散步可以让人暂时远离喧嚣与压力,放松身心,缓解压力和紧张情绪。

在散步的过程中,可以静静地欣赏大自然的美丽,感受微风拂过的清爽,聆听鸟鸣和风声,使心灵得到舒展和宁静。

这样的放松和舒缓,有助于提高心理素质,增强自信和抗压能力。

而且,散步还可以提高大脑的活跃度和思维能力。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步》说课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散步》是七年级语文上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自读课文,本单元的课文主题为亲情,所选的课文都是围绕着亲情和家庭生活的,《散步》正是莫怀戚先生的一篇情词真切的散文,文章表现的是一家人互敬互爱的真挚感情,但作者并没有把笔墨铺展开来写,只是像一名技艺高超的摄影师一般抓住了家庭生活中平凡而又蕴涵丰富的一个镜头——家人散步,体现了中华民族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教学本文,应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注意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品味文中优美的语言和动人的情节,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和独特的写作方法。

二、学生分析本课的教学对象是七年级的学生,学生正处于发展独立思维的重要阶段,他们拥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旺盛的求知欲,不喜欢被动地接受知识。

初步具有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把课堂还给他们极为重要。

但是他们又缺乏良好的观察生活的品质,对生活缺少体验。

尊老爱幼的观念也比较淡薄。

因此要进行拓展,在老师的启发指导下,培养他们尊老爱幼的传统美德。

再者,利用多媒体教学,既能满足他们的期待视野,又能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激活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感情。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①积累词语,掌握他们的读音,并学会运用。

②整体感知课文,理解文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③抓住关键语句,揣摩语句的含义,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2、过程与方法①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通过朗读去品味文中画面的优美和细节的动人。

②在阅读中把握关键信息,理解全文的内容。

③指导学生在阅读中圈点勾画,找出优美的句子进行品评鉴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感受文章字里行间的亲情与责任感。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四、教学重点①揣摩精美词句,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②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五、教学难点:如何理解具有象征意义的文章最后一句话。

六、教法学法分析1、教法在教师有效的指导下,学生运用朗读、讨论和品读的方法探究主旨、品味语言。

借用多媒体来辅助教学,有利于扩大教学的容量,并且可以使教学内容更加形象、直观,有利于调动、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

2、学法先让学生熟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然后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探究主旨,抓住关键语句精读课文,深入思索,反复咀嚼,品味文章的语言美。

培养尊老爱幼的思想感情。

在学习时,我认为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七、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八、教学设计(一)、导入1、播放背景音乐,学生边听,教师边导入:有一种水能让你喝醉,那么这种水一定叫母爱,因为母爱如水,有一座山能让你学到坚韧,那么这座山一定叫父爱,因为父爱如山。

我们的父母,在艰辛和苦难里繁衍生息,才有了我们今天的幸福和安适。

如今他们老了,孱弱的双肩已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一起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设计意图:音乐最能撞击人们的心灵,通过这样的导入更容易让学生融入爱的氛围,激起学生学习本文的热情.2、读准字音,看准字形嫩芽nèn 霎时shà拆散chāi 熬过áo 分歧qí水波粼粼lín(二)、朗读课文,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初步体会文章的语言美、情感美。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大屏幕显示朗读要求:朗读时要注意文章的感情基调、语气、语调、语速、停顿、重音等方面。

本文的朗读基调:欢愉而深沉;语气:温和,亲切中含着庄重;语调:平稳,声音不宜过高或过低)如:母亲/本不愿出来的。

她/老了,身体/不好,去远一点,就觉得/很累。

我说,正因为如此,才应该多走走。

母亲/信服地∥点点头,便去拿/外套。

她/现在很听∥我的话,就像/我小时候很听∥她的话一样。

2、听完后抢答下列问题:(屏幕显示)A、散步的地点? (田野)B、散步的人有哪些:我,我的母亲,我的妻子和儿子;C、散步的季节呢?(初春)D、散步中发生了什么事情?(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分歧)E、最后的结果是什么?(走小路)设计意图:朗读是理解文章的有效手段,也是检测学生是否真正理解课文的手段之一。

因此我设计了这个环节,在这一过程中我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让学生深入到课文中去,理解课文、品味语言而不是流于形式。

在“听”这个环节我设计了几道简单的问题,我认为学习起步阶段要尽量让每个学生感受到成功的愉悦。

梳理内容的目的是提醒学生初读文章时应该关注的要点有哪些,也是让不同程度的学生拉近距离,为下一步的学习活动提供一个共同的平台。

(三)、研读课文探究主旨1、同学们谁能说说当他们发生分歧的时候,究竟听谁的呢?“我”听母亲的;母亲听孙儿的;妻子听“我“的;儿子听“我”的;一霎时,感觉到了责任的重大2、为什么“一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是一家之主,在母亲和儿子发生分歧时必须处理得当,否则就会影响家庭成员的感情。

作为一个中年人,肩负着承前启后的重任,既要爱幼,更要尊老,生活的沉重使命使“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

3、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为什么这么说?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交流探讨一下,然后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我”背的是母亲,妻子背的是儿子。

母亲给我们以生命,而儿子又是这生命的延续。

这血脉相连的三代人紧紧连接在一起,构成了生命的整体。

如今,我们把母亲和儿子背在背上前行,正是背负着完整的生命世界,因而油然产生了一种深沉、庄严的感觉,这正是家庭生活中、人类社会中承前启后的一代中年人特有的心理感受。

从字面上看,这是形容他们走得小心,惟恐哪一步有闪失,因为瘦弱的母亲已经不起任何摔碰。

含蓄的点明了中年人的责任:赡养老人、抚养孩子,承前启后,责任重大。

一个家庭是这样,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又何尝不是这样?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体会文章的人性美。

对于学生的讨论和回答,教师应鼓励、肯定,积极引导,适时点拔。

(四)、探究课文,品味语言本文语言优美,值得我们好好的揣摩,下面我们认真读课文,采用圈点法划出自己最喜欢的句子,看这些句子好在哪里?并大声有感情地朗读出来。

(一)写景的句子——对南方初春田野的描写(第四段)(通过初春秀色的描绘,表现了春天蓬勃的生机,暗示熬过了严冬的母亲将会获得新的活力)——描写母亲所看到的小路远处的景物(第七段)(这句话描绘了充满诗情画意的田园风光,揭示了“小路有意思”的内涵,点明了走小路的原因,展现了母亲充分理解孙儿愿望的内心世界。

)(二)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以上这些句子不仅形式美观,互相映衬,读起来还有一种音乐美。

我们把这样的句子叫做对称句。

对称是一种形式,句子大体整齐即可;对偶是一种修辞。

)设计这个环节的目的是要在体会文章人性美的基础上探寻语言美,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拓展延伸,教育学生不同的家庭往往也有相同的幸福,因为爱是永恒的,因为亲情是无处不在的,它不仅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每一个人的心中。

请回忆一下,然后与同学进行交流。

注意要求(1)围绕“亲情”这一主题(2)谈出自己的亲身感受。

(学生准备1分钟,全班交流。

)这个环节教师要尽可能启发学生把发生在身边的亲情故事讲出来,要敢于披露真情实感。

尽可能让学生明白要珍惜亲情,懂得关爱家庭。

让我们所有的家都永远充满着爱,永远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六)、课堂小结: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都学到了什么?在思想上感悟到什么?自由回答,言之有理即可。

2、英国哲学家培根曾说过:“哺育子女是动物也有的本能,赡养父母才是人类的文化之举,这个,全世界数中国人做得最好。

”愿同学们把这种我们民族引以为豪的传统美德代代相传,平时身体力行,把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用心去孝敬你的父母,体谅他们的每一份苦心。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用一生的光阴来感悟。

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

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设计此环节的目的就是通过小结再次让同学们感受自己从家中得到的温暖和爱,使学生对亲情的理解得到升华。

(七)、作业布置:真诚行动,建设亲情。

1、回家以后,请同学们为自己的父母做一件事:捶捶背、洗洗脚、揉揉肩、陪父母散散步.....把你的真实感受写在周记上。

2、在课外阅读中,你读过类似课文这样感人的文章吗?请向大家推荐一篇让我们同学来共同感受一下。

该节课的作业设计,既要不增加学生的课业负担,又要开阔学生的视野,又要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自学能力。

同时让同学在实践中懂得用爱心来营造我们的家园,用责任来回报我们的社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撑起一片爱的天空,才能更好地推动社会的前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