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诊疗规范2023版

脑小血管病诊疗规范2023版脑小血管病(Sma1.1.vesse1.disease,SVD)是指各种病变累及脑的小的穿支动脉和小动脉(直径40~20Qjxm)∖毛细血管及小静脉,所导致的临床、影像及病理改变的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静息性脑梗死、各种腔隙综合征、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步态异常和老年情感障碍。
影像学表现为腔隙性脑梗死灶、脑白质疏松、微出血及脑血管周围间隙(Virchow-Robin间隙)扩大、小静脉梗死和脑萎缩的一组疾病。
目前由于MR1.的广泛应用,关于腔隙性脑梗死、静息性脑梗死、腔隙灶和脑血管周围间隙的概念容易混淆,为此做一个简要介绍。
首先,腔隙性脑梗死(IaCUnarinfarCtion)属于急性脑卒中范畴,是指临床有卒中样发作,多表现为各种腔隙综合征,主要包括纯运动性偏瘫、纯感觉性卒中、感觉运动性卒中、共济失调性轻偏瘫和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等。
在头颅MR1.DWI序列上有新发的梗死病灶,直径V1.5cm,主要位于半球深部基底节区、半卵圆中心、放射冠、脑干等部位。
因为缺血梗死后会遗留不规则微小腔隙,故此命名为腔隙性脑梗死。
但是实际上,大部分急性腔隙性脑梗死病灶将完全消失,少部分演变为白质高信号或演变为腔隙(IaCUne)。
MR1.上的信号特点是:DWI高信号.F1.air高信号、T2高信号、T1.W1.低信号。
静息性脑梗死是将影像学或尸检发现脑内梗死病灶、但是没有明确卒中发作病史的梗死,定义为静息性脑梗死(Si1.entCerebraIinfarCtiOn,SCI),也称无症状性脑梗死。
病变部位可位于皮质或皮质下,病灶大小不一,病因可属于TOAST分型的任一种。
影像学上CT为低密度影,MRI上可以是无症状的DW1.高信号的急性期病灶,也可以是亚急性期或慢性期病变。
通常病灶直径M3mm,且病灶多为圆形或不规则形。
主要是因为病变位于脑内的功能静区,故此患者无偏瘫、偏身感觉减退或言语障碍等卒中样神经功能缺损,但可以有头昏、头胀等非特异症状或完全没有任何症状。
脑小血管病课件

病因与病理机制
病因
脑小血管病的病因多种多样,主要包 括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慢性疾 病,以及遗传因素、年龄、性别等。
病理机制
脑小血管病的病理机制主要涉及血管 内皮损伤、血小板聚集、血栓形成等 因素,导致脑部小血管狭窄或闭塞, 引起脑组织缺血或出血。
临床表现与诊断
临床表现
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头晕、 肢体麻木、语言障碍等,严重时可出现意识障碍、昏迷等症 状。
健康饮食
保持低盐、低脂、低糖的饮食 习惯,增加蔬菜、水果、全谷
类食物的摄入。
适量运动
每周进行至少150分钟的中等 强度有氧运动,如快走、游泳
、骑自行车等。
控制体重
保持体重在健康范围,避免肥 胖。
戒烟限酒
戒烟并限制酒精摄入,以降低 脑小血管病风险。
控制危险因素
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慢性疾病。
控制危险因素
积极控制高血压、糖尿病、 高血脂等危险因素,降低 脑小血管病的发生风险。
健康生活方式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包 括合理饮食、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等,有助于预防 脑小血管病。
定期体检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早 发现并治疗可能导致脑小 血管病的疾病和异常指标。
预后评估与监测
神经功能评估
定期进行神经功能评估, 了解患者认知、运动等功 能状况,以便及时发现和 处理病情变化。
抗凝药物
总结词
抗凝药物也是治疗脑小血管病的常用药物,主要用于预防脑栓塞和深静脉血栓形 成。
详细描述
抗凝药物包括华法林、低分子量肝素等,通过抑制凝血过程,降低血液粘稠度, 预防血栓形成,从而降低脑栓塞的风险。
降脂药物
总结词
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脑供血。
术后注意事项
术后需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 定期检查颈部伤口情况,调整药 物用量,同时进行抗凝和抗血小
板治疗。
血管内治疗
治疗方法
血管内治疗包括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和 球囊扩张术。其中,颈动脉支架植入 术是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引 导下,将支架放置在颈动脉狭窄处, 从而扩张颈动脉管腔,改善脑供血。 而球囊扩张术则是将球囊放置在颈动 脉狭窄处,通过扩张球囊来扩大狭窄 的颈动脉。
THANKS
感谢观看
临床表现和诊断
临床表现
脑小血管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取决于病变类型和部位。常见症状包括认知功能下 降、抑郁、情绪不稳、卒中样表现等。
诊断
根据病史、体查和影像学检查,可以对脑小血管病进行诊断。常用的影像学检查 包括头颅CT、MRI、DSA等,可以清晰地显示脑部小血管的病变情况和程度。
02
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
降脂治疗
他汀类药物
他汀类药物是常用的降脂药物,可以抑制胆固醇合成,降低血脂水平。
非诺贝特
非诺贝特是一种降脂药物,可以降低甘油三酯和胆固醇水平,改善血脂异常。
控制血压和血糖
01
02
03
04
利尿剂
利尿剂可以促进排尿,降低血 压。
β受体拮抗剂
β受体拮抗剂可以抑制心脏收 缩和降低心率,降低血压。
ACE抑制剂
日期:
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汇报人:
目录
• 脑小血管病概述 • 脑小血管病的影像学诊断 • 脑小血管病的药物治疗 • 脑小血管病的手术治疗 • 脑小血管病的预防和管理 • 脑小血管病治疗的案例分享
脑小血管病的治疗方法

脑小血管病的治疗方法脑小血管病是指脑血管病的一种类型,主要表现为脑小血管的结构和功能异常变化,导致血管堵塞和脑缺血,进而引发一系列的症状和疾病。
脑小血管病包括脑小动脉硬化、脑小静脉硬化和深部脑小血管病变等。
脑小血管病的治疗方法主要包括药物治疗、手术治疗、康复治疗等。
下面就具体介绍一下脑小血管病的治疗方法:1.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是脑小血管病的主要治疗方法之一,目的是改善脑血液循环、增加氧供应、降低脑缺血、促进脑损伤修复。
常用的药物有扩血管药物、改善微循环药物、抗凝血药物和血脂调节药物等。
扩血管药物如硝酸甘油、脑血栓通、肌苷等,可以通过扩张血管、降低血管阻力,提高脑血流量,改善脑缺血症状。
改善微循环药物如奥比昂、七叶皂苷酯等,可以增加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增加氧和营养物质的供应。
抗凝血药物如阿司匹林、华法林可以减少血栓形成,预防脑血栓的形成。
血脂调节药物如他汀类药物、贝特类药物等可以降低血液中的胆固醇和甘油三酯水平,预防和控制动脉粥样硬化。
2.手术治疗:手术治疗主要适用于一些病情较重的病例,包括脑血栓栓塞和脑出血等,手术常见方式有血管成形术、脑血栓摘除术和动脉搭桥术等。
血管成形术是通过介入手术将血管内的血栓或狭窄部位扩张开来,以恢复脑血供。
脑血栓摘除术是通过手术切开颅骨,直接清除脑内的血栓,以恢复脑血供。
动脉搭桥术是将人体其他部位的血管搭接到脑动脉上,以增加脑血供。
3.康复治疗:脑小血管病的康复治疗也很重要,可以通过康复训练来提高患者的生活自理能力、言语能力和运动能力等,减轻患者的症状和提高生活质量。
康复治疗包括物理治疗、言语治疗和职业治疗等。
物理治疗包括运动训练、电疗、热疗等,可以帮助患者恢复肌力和运动功能。
言语治疗主要适用于脑血管病引发的失语症患者,通过练习口腔肌肉和语音功能,帮助恢复言语能力。
职业治疗主要适用于一些日常生活能力受损较严重的患者,通过教育和训练,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提高生活质量。
脑小血管病的诊断和治疗

01
探索脑小血管病的病理生理机制
深入了解疾病的病理生理机制有助于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药物研发提
供依据。
02
寻找新的治疗靶点
通过基础研究,发现新的治疗靶点,为开发新的脑小血管病治疗药物提
供可能。
03
评估现有治疗方法的疗效和安全性
对现有治疗方法进行系统评价,了解其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医生提供
参考。
社会和经济影响及应对策略
02
脑小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表现通常 缺乏特异性,因此需要结合其他 诊断方法进行确诊。
影像学诊断
01
02
03
头颅CT
可以检测脑出血和脑梗颅MRI
对脑小血管病的诊断价值 较高,能够清晰显示脑部 微小血管病变和缺血性改 变。
血管影像学检查
如CTA、MRA等,可以评 估脑部血管的狭窄、阻塞 或动脉瘤等情况。
降脂药物
开发新的降脂药物,降低低密度 脂蛋白胆固醇水平,减少动脉粥
样硬化和脑梗死的风险。
神经保护剂
研究新的神经保护剂,以减轻脑 小血管病引起的脑损伤和神经功
能缺损。
基因治疗和细胞治疗
基因治疗
通过基因工程技术,将正常的基因导 入病变细胞,纠正或补偿缺陷基因, 达到治疗目的。
细胞治疗
利用干细胞或免疫细胞进行移植治疗 ,促进受损脑组织的修复和再生。
心理支持
关注患者的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 和辅导,帮助他们积极面对疾病,提 高治疗依从性和康复效果。
自我监测
教会患者自我监测病情的方法,如监 测血压、血糖等指标,及时发现并处 理异常情况。
05
脑小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新药研究
抗血小板药物
研究新的抗血小板药物,以更有 效地预防脑小血管病引起的脑血
脑小血管病分类

脑小血管病分类
1. 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哎呀呀,这就好比是大脑里的小血管闹脾气“罢工”啦!比如说,小张他爷爷突然就手脚不灵活了,这很可能就是缺血性脑小血管病在捣乱呢。
2. 出血性脑小血管病,哇塞,这可不就是大脑里的小血管突然“发脾气”爆掉了呀!就像隔壁王奶奶那次突然头疼得厉害还呕吐,一检查,就是出血性脑小血管病呀。
3. 脑白质高信号的脑小血管病,嘿,这不就是大脑白质那里出问题了嘛,就好像是原本通畅的道路变得不那么清晰了呢!李叔叔最近老是忘事,没准就和这个有关系。
4. 无症状性脑小血管病,哎呀呀,这可真是藏得够深的,就像一个悄悄潜伏的“小坏蛋”!好多人平时没啥感觉,一检查才发现自己有这个呢。
5. 遗传性脑小血管病,天哪,这居然还能遗传呀!就好像是一个家族的“秘密记号”一样呢。
你想想看,要是一家好几代都有类似的问题,那不就很可能是遗传性的嘛。
6. 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型脑小血管病,哇哦,听着名字就感觉挺复杂呢,就好比是大脑里的小血管硬化啦!张大爷走路越来越不稳,去医院看,医生就说是这种类型的脑小血管病呢。
7. 混合性脑小血管病,哎呀呀,这简直就是各种情况都凑一堆啦!就好像是一场混乱的“大杂烩”呀,既有缺血又有出血啥的,真让人头疼呢。
8. 其他特殊类型的脑小血管病,咦,还有这么特别的呀!这就像是一些稀奇古怪的小状况一样呢。
比如说有些人会出现一些很特别的症状,一查原来是这种特殊类型的呢。
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脑小血管病的分类可真是复杂多样啊,我们一定要多了解,才能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大脑呢!。
脑小血管病

脑小血管病脑小血管病是最普遍的临床现象。
随着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口预期寿命的延长,脑小血管病的发病越来越普遍。
在90岁以上的老人中,几乎全部合并脑小血管病。
另外,随着人口健康意识的提高,核磁等影像技术的普遍应用,使得脑小血管病的诊断率越来越高。
其占到卒中病因的25%,可以增加卒中复发几率一倍,同时,可以占到痴呆病因的45%。
脑小血管病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Fisher等对合并有腔隙性卒中的患者的尸检病理中首先描绘了脑小血管病的病理特征。
脑小血管,顾名思义,是指直径小于1mm的小动脉,小静脉和毛细血管。
起源于脑动脉穿支动脉或脑膜动脉,流经脑组织,构成毛细血管床,止于小静脉。
其在调节脑血流量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2001年,西方学者提出了“血管神经单元”的概念。
血管神经单元由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血管平滑肌细胞构成。
其基本功能在于通过血脑屏障,控制病原体的侵入,维持脑组织的物质代谢,根据神经元活性调节供血和供氧,并清除代谢废物。
脑小血管病的流行病学闹小血管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逐渐升高,并没有性别差异,也没有种族,人种和地理差异。
年龄大于50岁的人群出现白质高信号的几率为5%,而大于90岁的人群出现率几乎为100%。
同样,45-50人群中出现微出血的几率为6.5%,而80-80岁的人群中出现微出血的几率高达36%。
最主要可控制的危险因素就是高血压,此外还包括糖尿病,睡眠呼吸暂停,吸烟,慢性肾脏病,脑血管分支动脉硬化等等。
高胆固醇血症是大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但对小血管病的风险还有待进一步评估。
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一些单基因遗传病也是小血管病的病因。
其中,最常见的就是CADASIL。
除此之外,还有其他一些单基因或线粒体基因遗传病是小血管病的病因。
除了遗传因素之外,一些感染和免疫的疾病也需要考虑。
脑小血管病的少见病因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脑小血管病的发病机制还不是太明确。
这种不确定性来源于血管神经单元的不确定性,也来源于致病通路的多样化。
脑小血管病PPT课件

其他治疗
控制血糖血脂, 注意个体化治疗。
评估和观察患者 认知状态
谢谢!
认知障碍机制:(两个学说) 前额叶-皮质下环路受损学说 长联系纤维受损学说
临床表现
MRI检查
核磁表现
标题一
单击添加文本 单击添加文本 单击添加文本 单添加文本 单击添加文本
标题三
单击添加文本 单击添加文本
治疗
减缓疾病进展和对症治疗
控制压
控制血压等于卒 中一、二级预防, 可减少新发白质 病变,降低认知 障碍风险
累及的解剖部位—直径为30-800μm范围内,没 有侧支吻合的解剖终末动脉,病变微小动脉的 直径主要分布在100-400μm之间
危险因素
1、高血压 2、糖尿病 3、吸烟 4、酗酒 5、高脂血症 6、其他:感染、全身系统性疾病等。
脑小血管的生理功能
1
2
血液运输
脑血流量调节
血脑屏障
3
细胞间液形成及回流
4
病理机制
运输血液功能 1.管腔阻塞--远端组织缺血坏死
病理改变:纤维坏死及玻璃样变 2.破裂出血—约有2/3脑出血与CSVD有关
病理改变:常见的是淀粉样变(淀粉样物 质沉积于小动脉壁的中层与外膜层。而小 动脉中膜与内膜分离形成“双规征”)
病理机制
脑血流调节量
脑血管直径及脑血流量的的调节与血管周 围神经、星形细胞、血管周围细胞调节及内 皮释放的NO和ET密切相关,脑小血管和微 血管是调节的感受器和效应器之一。因此当 脑小血管壁各层发生病理性改变发生破坏时, 脑血流量的调节受损。当血压显著下降时, 脑组织会发生缺血改变。
尼莫地平
有一定的改善认 知的作用,但仍 需更多研究证据
小血管痴呆的治疗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1、 SVD 的影像学表现 • SVD 通常具备以下四种影像学表现,这些表 现可同时存在亦可单独存在,它们虽然不 是SVD唯一特有表现,但高度提示SVD。
• 1.1 腔隙性脑梗死 • 腔隙性脑梗死包括急性腔隙性脑梗死( acute lacunarinfarct) 和腔隙( lacunes) 。 • 1) 急性腔隙性脑梗死: Wardlaw等及Bang 等通 过影像学研究发现急性梗死灶可演变为腔隙 或类WMLs 信号甚至消失( 图2) 。急性腔隙性 脑梗死最多见于基底节、脑桥及丘脑。
• 2) VP: 指由脑血管病引起的帕金森病,这一 概念自提出以来一直备受争议,直到CT、M RI 应用到临床证实血管性损伤尤其是脑深 部LI 和WMLs 确实能表现为帕金森症状。
• 2.5 头晕( dizziness)
• 头晕为老年人的常见症状,以往认为若患 者仅有头晕而无其他神经缺损症状,则很 少将其与SVD 联系在一起。然而有研究显示, WMLs 与头晕密切相关,越来越多以头晕为 主诉的患者其行头颅MRI 检查发现WMLs, 且常存在其他血管病危险因素,因此,当 临床上头晕患者找不到其他可解释的病因 时,考虑到SVD 的可能。
• 影像学检查手段的发展为诊断SVD 提供了重 要依据,主要包括腔隙性脑梗死( lacunar infarct,LI) 、脑白质病变( white matter lesions,WMLs) 、扩大的血管周围间隙 ( enlarged erivascularspaces,EPVS) 和微出血 ( cerebral microbleeds,CMBs) 。
图2 急性梗死灶可变为腔隙或类WMLs 信号甚至消失
• 2) 腔隙: 直径为3-15mm充满脑脊液的腔, 通常被认为是陈旧性脑梗死。脑梗死演变 为腔隙的比例为28% ~ 94%,大动脉粥样硬 化性疾病和栓塞引起的急性非腔隙性梗死 灶也可演变为腔隙,因此Wuerfel 等提出只 有存在多发腔隙或当其与中度以上WMLs 共 存时,才能认为腔隙是由SVD 引起。
B: white matter lesions( WMLs) on FLAIR imaging hyperintense areas in bilateral centrum ovale;
• 1.3 微出血
• 需要特殊的检查如梯度回波序列才能发现, 表现为直径为2 ~ 5 mm 均匀一致的卵圆形 低信号或信号缺失,病灶周边无水肿。 CMBs 主要发生在白质、深部灰质及幕下。 Greenberg 等通过对老年人口调查发现CMBs 发生率高达11% -23%,CMBs 在SVD 患者 中更常见,研究显示CMBs 与WMLs 严重性 及LI 数量正相关。
C: 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 on GR E-T2* in the subcortical r
• 又称V-R 间隙( virchow-robin spaces,VRS) ,多 见于半卵圆中心、基底节及海马区。 MRI 上EPVS 需与LI鉴别,通过对165 例SVD 患者EPVS 与缺血性 脑损伤的相关性研究发现基底节区EPVS 与LI有相 关性,而侧脑室旁EPVS 与WMLs 有相关性。
• 2. 2 血管性认知障碍和痴呆 • 以起病隐袭,进行性加重为特点,主要表现 为执行功能和信息处理速度降低。Roman 等2002 年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的文章 提出SVD 是最常见的引起血管性痴呆的原因。
• 2. 3 步态异常( gait disturbances) • SVD 引起步态异常的机制可能是因为其破坏 了联系控制步态的多个大脑区域间的白质 纤维束,进而破坏皮层与皮层、皮层与脊 髓间的联系。
A: lacune on T1WI,hypointensity in the left basal ganglia;
• 1. 2 脑白质病变 • 也称脑白质疏松( leukoaraiosis,LA) ,是指 脑白质广泛脱髓鞘病变,常累及脑室旁、 半卵圆中心及放射冠。WMLs 的临床和病理 研究越来越多,目前公认WMLs 是由SVD 造 成.
• 但是越来越多的国内外研究表明, SVD 在 早期可无任何临床症状,但随着病情的发 展可出现头晕、老年抑郁症、帕金森样症 状、步态异常、血管性认知障碍或痴呆等, 从其症状的多样性和远期致死率、功能损 害来看,是一组具有重要临床意义的颅内 病变。SVD 临床表现往往不典型,容易被漏 诊或误诊。如果能够早期识别症状,早期 实现病因学诊断则有助于对因治疗、延缓 疾病进展。
• 2. 4 帕金森样症状 • 包括轻度帕金森样体征( mild parkinsonian signs,MPS) 和血管性帕金森病( vascular parkinsonism,VP) 。 • 1) MPS: 包括行走迟缓,震颤,肌强直及姿 势步态异常。SVD通过破坏基底节-丘脑皮层 回路而导致MPS的发生。
脑小血管病多样化临床表现的 影像学基础
• 脑小血管病( small vessel disease,SVD) 的解 剖学定义是指所有累及颅内小血管的疾病, 包括小动脉、微动脉、毛细血管和小静脉 疾病,但目前临床广泛使用的狭义定义认 为SVD 是指脑小动脉及微动脉血管病。
• 英国一项以一般人群为基础的前瞻性研究 显示, 65岁以上老年人中约2 /3 存在SVD。 SVD 中很大一部分表现为亚临床病变,其引 起的卒中常在急性期的临床症状及近期预 后较其他类型表现轻,所以容易被患者及 医务工作者忽视。
D: enlarged perivascularspaces( EPVS) on T2WI,punctuate hyperintensities haracteristic in the basalganglia;
• 2、 SVD 的多样化临床表现 • 2. 1 腔隙性卒中( lacunar stroke) • SVD 是引起腔隙性卒中及颅内出血的重要原因 之一,在一项国际协作研究中提出腔隙性卒中 占所有卒中的20%,占缺血性卒中的25%。主 要表现为各种腔隙综合征,如纯运动性偏瘫、 单纯感觉障碍、构音障碍-手笨拙综合征、共 济失调性轻偏瘫等。尽管腔隙性卒中急性期很 少导致死亡,但有一定的致残率,且可以增加 腔隙性卒中复发率及认知障碍、痴呆的发病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