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上册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课件
第二章岩石的破碎理论PPT课件

二、液压凿岩机
液压凿岩机是一种以液压为动力的新型凿岩机。由于油压比压气压力大得多,通 常都在10 MPa以上,并有粘滞性、几乎不能被压缩也不能膨胀做功,以及油可以循环 使用等特点,因而使液压凿岩机的构造与压气凿岩机的基本部分既相似又有许多不同 之处。液压凿岩机也是由油缸冲击机构、转钎机构和排粉系统所组成。
26
(一)钎头
钎头形状
钎头结构参数
1、刃角;2、隙角;3、钎刃、 4、钎头直径;5、排粉沟。
钎头材料
原来用40号、45号钢,现凿岩机钎头通常使用的硬质合金牌号(牌号表示 硬质合金的成分和性能)为YG8C,YG10C、YG11C、YGl5X。Y表示硬质合金 ,G表示钴,其后数字表示含钻的百分数,C表示粗晶粒合金,X表示细晶粒 合金。
钎尾是承受和传递能量的部位。其长度和断面尺寸应与配套的凿岩 机转动套相适应。气腿式凿岩机钎尾长108mm。 钎肩形状有两种 ,六角形钎杆用环形钎肩,圆钎杆用耳形钎肩,。向上式凿岩机用 的钎子没有钎肩,因机头内有限定钎尾长度的砧柱。
28
四、电钻钻具
煤电钻的钻具如图由钻头1和麻花钻杆4组成。钻杆前部的方槽2和 尾孔3,是用来插入钻头的,钻头插入后,从尾孔3上的小圆孔中插入销 钉固定钻头。麻花钻杆尾部5车成圆柱形,用以插入电钻的套筒内。套筒 前端有两条斜槽,可以卡紧在麻花螺纹上.以传送回转力矩。
爆炸的分类:
▪ 物理爆炸(不发生化学变化 ) ▪ 核爆炸 (核裂变或核聚变 ) ▪ 化学爆炸(有新的物质生成 )
2
炸药爆炸的三要素
1
2
3
反应的放热性
反应过程的高速度
反应中生成大量气 体产物
炸药爆炸必须的能 源
爆炸反应区别一般 化学反应的重要标 志
粤教粤科版科学四年级上册 第二单元《岩石》教材分析 课件(14张PPT)

✓ 设计“制作岩石标本盒 ”,更好地学习和认识 岩石
✓ 在设计和制作的基础上 ,学习和了解如何整理 和保存学习材料和作品 ,培养学生的情感
✓ 渗透技术与工程领域学 习目标
✓ 体现基础性、实践性、 综合性
第二课时
➢ 明确问题
➢ 设计方案
第二课时
➢ 测试和改进
第二课时
✓ 制作岩石“身份证”, 进一步学习认识常见岩 石
第四课时
第四课时
活动手册
页岩的层状结构明显 且质地松软,容易因 热胀冷缩不均而引起 碎裂,效果明显,所 需时间也较短
第四课时
第四课时
实验探究植物根系 生长的力量 ✓ 活动手册是教材的组成部分 ✓ 通过任务要求或过程指导的形式, 配合教科书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活动 ✓ 为学生记录探究过程和结果提供空 间 ✓ 拓展学习时空
活动1:花岗岩里的小颗粒 活动2:岩石里的矿物
1
活动1:岩石碎裂的现象 活动2: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
1
科学阅读:从岩石到土壤
活动1:矿物的用途
1
活动2:其他矿产资源
技能学习:观察、发现特征、确定标准、 进行分类
1
技能训练:给书包里的物品分类
“单元——主题(课)——活动“
围绕以真实生 活情境图的形 式呈现指向内 容的问题
• 说出人类利用矿 产资源进行工业 生产的例子, 树 立合理开采利用探究技能 ✓ 系统培养学生的
科学探究能力
经历和体会分类 能够更好地认识 事物,并在活动 中习得科学分类 方法
明确概念 提供依据
第六课时
✓ 了解分类过程: 包括观察和比 较事物的特征、 制定分类标准、 进行分类等三 个基本步骤
✓ 培养对事物的认识能力
《岩石碎裂了》作业设计方案

《岩石碎裂了》作业设计方案第一课时一、教学背景分析:《岩石碎裂了》是近年来备受关注的科幻小说,作者为知名作家张三。
这本小说以其引人入胜的情节和深刻的思想内涵,深受读者喜爱。
作为一本引发思考的小说,它有着丰富的教育意义,适合作为学生阅读的教材。
二、教学目标:1. 了解小说《岩石碎裂了》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2. 理解小说中的人物角色、事件以及主题思想;3. 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批判思维;4.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及安排:1. 第一次课a. 介绍小说《岩石碎裂了》的作者、背景和主要内容;b. 激发学生对小说的兴趣,引导学生猜测故事发展。
2. 第二次课a. 分析小说中的人物角色及其性格特点;b. 探讨小说中的事件对人物的影响;c. 设计小组讨论环节,让学生研究人物关系。
3. 第三次课a. 思考小说中隐含的主题思想;b. 讨论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和价值观;c. 引导学生撰写读后感,分享自己的理解。
四、教学方法:1. 阅读分析法:引导学生深入阅读小说,并分析其中的人物、事件和主题;2. 讨论交流法:通过小组讨论和课堂互动,促进学生思想碰撞,形成共识;3. 团队合作法:设计小组活动和展示环节,培养学生合作意识和领导能力。
五、教学评价:1. 课后布置作业:撰写读后感或小说观后感,表达对小说的理解和感悟;2. 阅读小测验:测试学生对小说内容的理解程度;3. 课堂表现评价:评估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资源:1. 小说《岩石碎裂了》的文本;2. PPT课件、图片和视频资料;3. 各类参考资料和学习工具。
七、教学总结:通过对小说《岩石碎裂了》的深入研究和讨论,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和想象力,培养他们的阅读和表达能力,提升文学鉴赏水平。
希望通过本次课程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优秀文学作品,激发他们对文学的热爱和探索精神。
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小说《岩石碎裂了》中的主要情节和人物。
四年级科学上册(粤教版)第11课岩石破碎了(教学设计)

学习者分析
1.学生已经掌握了相关知识:在进入本课学习之前,学生已对岩石的基本概念、种类和简单特性有了初步了解。他们学过如何观察岩石的表面特征,如颜色、形状等,并对地球表面的自然现象有一定的认识。
教学手段:
1.多媒体设备:利用投影仪、计算机等设备,展示岩石破碎的图片、视频和动画,使教学内容更加直观、生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软件:运用地理信息系统(GIS)软件,模拟岩石破碎的过程,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岩石破碎与地质作用之间的关系。
3.网络资源:引导学生利用互联网查阅相关资料,拓展知识面,培养他们自主学习和信息检索能力。
3.以小组为单位,设计一个岩石破碎的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材料、步骤等,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和分享。
4.撰写一篇关于岩石破碎对地形地貌和土壤形成影响的短文。
作业反馈:
1.对学生的观察描述作业进行批改,指出描述不准确或遗漏的地方,并给出改进建议。
2.对学生的举例说明作业进行评价,关注其逻辑性和例证的恰当性,提供反馈意见。
答案示例:
-火成岩:如花岗岩,分布广泛,由岩浆冷却凝固形成。
-沉积岩:如砂岩,多分布于河流、湖泊、海洋地区,由沉积物堆积、胶结形成。
-变质岩:如片麻岩,多分布于地壳活动带,由高温高压条件下原有岩石发生变质形成。
4.结合生活实际,举例说明岩石破碎在人类活动中的应用。
答案示例:岩石破碎为建筑、道路建设提供砂石材料;在矿产资源开发中,通过爆破等方式破碎岩石以获取矿物。
情感升华:
结合岩石破碎内容,引导学生思考学科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鼓励学生分享学习心得和体会,增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岩石》课件(共8课时)

004
运用我们制作的岩石识别卡来辨认常见的岩石?
1.这是什么岩石? 2.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页岩 页岩的特征:
灰色或红褐色,由黏土组成。具有平行分裂 的薄层状结构,较软。
运用我们制作的岩石识别卡来辨认常见的岩石?
1.这是什么岩石? 2.你判断的依据是什么?
花岗岩 花岗岩的特征:
花斑状,颗粒较粗,很硬。
自然界里有哪些力量能使岩石碎裂?
岩石在山坡上日晒雨淋引 起的热胀冷缩会导致岩石慢 慢发生碎裂吗?
岩石在流水中互相碰撞, 会导致岩石慢慢碎裂吗?
讨论:
怎样在短时间里验证岩石的碎裂是否与气温
变化有关?
模拟实验
模拟岩石受热
模拟岩石受冷
在大自然中,岩石收到的冷热作用是一个漫长的、 反复的过程, 怎样才能模拟岩石由昼夜气温引起的冷 热变化?
锤击声清脆,
锤击声较清脆, 锤击声不清脆,
有回弹, 震手, 有轻微回弹,稍 无回弹,能轻易
难击碎,基本无 震手,较难击碎, 击碎, 浸水后
吸水反应
有轻微吸水反应 指甲可刻出印痕
锤击声哑,无 回弹,有较深凹 痕,浸水后手可 掰开、捏碎
新粤教版四年级上册科学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设计

第11课《岩石碎裂了》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粤教科技版《科学》四年级上册第2单元“岩石”的第4课。
本课旨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自然界岩石碎裂的常见现象,激发学生通过模拟实验自主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并通过“科学阅读”,使学生知道土壤是由岩石经过漫长的时间变化而成的,从而培养学生保护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本课包括情景图导入、活动1“岩石碎裂的现象”、活动2“探究岩石碎裂的原因”、科学阅读“从岩石到土壤”等四个教学环节。
情景图导入从学生常见的岩石碎裂现象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引导他们观察各种自然环境中的岩石,从而发现岩石碎裂是自然界的普遍现象,激发他们产生探究岩石碎裂原因的想法。
活动2通过引导学生提出岩石碎裂原因的假设,并进行模拟实验,了解多种自然因素会使岩石碎裂。
“科学阅读”环节则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界的岩石一直受到环境中多个因素的联合作用,经过漫长的反复作用而不断产生碎裂,最终才能形成土壤,从而树立珍惜土壤资源的环保意识。
综上所述,本课主要引导学生经历“观察现象”“提出假设”“实验验证”“得出结论”的科学探究过程,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
二、学情分析岩石碎裂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自然现象,是大自然中各种环境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自然界里的岩石经过漫长的变化会逐渐碎裂,逐渐风化为碎石、沙粒、土壤。
但这个过程是非常缓慢而漫长的,不易觉察的。
大部分学生认为岩石是非常坚硬、结实的物体,是不容易受到破坏的。
他们对“岩石会不会变化、探索岩石变化的原因”几乎没有感性体验,特别是岩石变化过程的缓慢性和长期性,更是他们难以体会的。
虽然四年级的学生经过几年的科学学习,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推测能力和设计模拟实验的能力,但是在进行模拟实验的设计时,有效模拟各种自然因素对岩石作用的长期反复性,对他们来说具有一定的挑战性,还需要教师给予细致而有效的指导。
三、教学目标1.知道大自然中岩石的碎裂现象是各种自然力量作用的结果。
2.能根据大自然中岩石碎裂的现象,猜想岩石碎裂的原因,并设计简单的模拟实验进行验证。
《岩石碎裂了》教案 四年级上册科学粤教版

粤教版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岩石碎裂了》教案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小学科学四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第四节《岩石碎裂了》。
本节课主要介绍了岩石的碎裂现象以及其原因。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了解到岩石碎裂是由于各种外力作用所致,同时也了解到不同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的碎裂形态。
二、教学目标:1. 知道岩石碎裂是由于外力作用所致。
2. 能够举例说明不同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的碎裂形态。
3. 了解岩石碎裂的意义及相关应用。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了解岩石碎裂的原因和形态。
教学难点:理解岩石碎裂的意义及相关应用。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习了岩石的基本概念和分类,具备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
但对于岩石碎裂的原因和形态还不够了解,需要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进一步加深理解。
五、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导入新课1. 通过观察一块石头,询问学生石头是什么材质的。
-老师可以准备一块花岗岩或者石灰岩等不同种类的岩石,让学生观察并猜测它们的材质。
2. 引导学生思考,石头是如何形成的,是否会发生变化。
-老师可以问学生石头是如何形成的,是否会发生变化,以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好奇心。
第二环节:学习新知1. 通过图片展示不同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的碎裂形态,引导学生观察并描述。
-老师可以展示图片,如花岗岩在外力作用下呈现出块状的碎裂形态,石灰岩则呈现出层状的碎裂形态。
2. 介绍岩石碎裂的原因,如温度变化、水的侵蚀、植物根系的生长等。
-老师可以简要介绍不同原因对岩石碎裂的影响,如温度变化会导致岩石的膨胀和收缩,从而引起碎裂;水的侵蚀会使岩石表面产生裂纹,并逐渐扩大;植物根系的生长会通过力量作用使岩石破裂等。
3. 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岩石碎裂对我们有什么影响。
-老师可以提问学生,为什么会发生这些现象,岩石碎裂对我们有什么影响,以促使学生思考和讨论。
第三环节:实例分析1. 通过实例讲解不同岩石在外力作用下的碎裂形态,如花岗岩、石灰岩等。
-老师可以准备一些岩石样本,如花岗岩、石灰岩、砂岩等,并向学生展示它们在外力作用下的碎裂形态。
岩石的断裂方式与裂隙构造ppt课件

18
第二节 构造脉
裂隙被流体充填,流体中矿物沉淀形成构造脉 根据充填物质称为。。。脉,最常见的为石英、方解石脉等常形成自然水晶矿、石来自脉型金矿一、脉体的充填方式
扩张性脉:流体侵入裂隙并使
其两壁张开而形成的岩脉。
非扩张性脉:流体与围岩交代
而占有空间形成的岩脉。
20
21
C 复合型脉
D 拉伸矿物纤维脉
22
Mechanism of Fault Valve Sibson, R. H. 1988
1. Prefailure 2. Seismogenic fault failure 3. Postfailure discharge 4. Self-sealing 5. Repetion
花岗岩区险绝奇观的成因 华山、泰山和黄山
28
2.火山岩节理
柱状节理:垂直于熔岩流面, 截面呈规则多边形(4~6边) 冷凝成因
29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30
23
第三节 节 理
断层:破裂面两侧有明显位移 破裂构造 裂隙:破裂面两侧无明显位移
裂隙:无规则分布 节理:规则分布 劈理:密集分布
岩石中有一定排列规律的无明显位移的裂隙
节理
构造节理 原生节理
一、构造节理
1.成因分类
张节理 剪节理 张剪节理
成因与特征见前述裂隙分类
24
发育最广泛的节理 为共轭剪节理
25
2.与岩层产状关系的分类
1.走向节理;2.倾向节理;3.斜向节理;4.顺层节理
3.与褶皱轴面产状关系的分类
a.纵节理;b.斜节理;c.横节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由坚硬的岩石变为疏松的土壤,通常都要经历漫长 的过程。所以我们一定要珍惜宝贵的土壤资源。
课件设计:余晴
昼夜气温变化? 岩石之间互相摩擦、撞击? 植物的根系在岩石的裂缝中生长? ……
讨论: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岩石的碎裂与昼夜温差变 化有关?
模拟实验
模拟岩石受热
反复几次
模拟岩石受冷
在大自然中,岩石受到的冷热作用是一个漫长的、反 复的过程。因此,我们可以将岩石进行反复加热和冷却。
岩石互相碰撞、摩擦后也会碎裂吗?
怎样做模拟实验来验证我们的猜想?
将敲碎的几块岩石放入塑料瓶里,拧紧瓶盖,用 力摇晃一段时间,观察岩石的变化情况。
活动:做模拟实验来验证猜想
1.分别做实验验证昼夜温差变化、岩石之间的互相碰撞和摩擦 会导致岩石碎裂。
2.记录实验发现。
汇报我们的实验观察发现
岩石会碎裂,变小,碎石边缘比较锋 利,用来冷却岩石的水中也有从岩石上脱 落的碎屑
利用以下实验材料,你能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植物的根 系生长会造成岩石碎裂吗?
鸡蛋壳模拟岩石。 幼苗模拟在岩石中生长的植物。
利用以下实验材料,你能设计模拟实验来验证植物的根 系生长会造成岩石碎裂吗?
实验步骤:
1.在蛋壳里填满土壤,放置在玻璃杯内。
2.在土壤上撒几粒种子,盖上一层薄的 土壤。 3.将玻璃杯放置在盘子上,并放到温暖、 明亮的地方。 4.每天适量浇水,持续观察几周,记录 蛋壳的变化情况。
粤教科技版 小学科学 四年级上册
第2单元 岩石
第11课 岩石碎裂了
郊外的这些岩石有什么特点?
大小不同,有些岩石上有裂痕。
岩石碎裂了
这块岩石怎么有这么大的裂缝呢?
在自然界里,你还在哪里见过岩石碎裂的现象?
山上 在河滩上
在大自然中,岩石碎裂是一种普遍的自然现象。
裸露在外的岩石会逐渐碎裂,这是什么原因 造成的?
岩石被撞裂、撞碎,碎石边缘比实验前 圆滑,瓶子中产生许多碎石、沙子和细粉
昼夜气温变化、岩石互相碰撞和摩擦都会导致岩石碎裂、 不断变小
解释:鹅卵石的形成
在河滩上 河中的岩石受河水搬运和冲磨,岩石之间长期互相碰撞、
摩擦,不断发生碎裂、变小、变得圆滑。经过漫长的作用,就 形成了鹅卵石。
植物的根系在岩石裂缝中生长,也会使岩石碎裂吗?
课后实践:课后进行实验,并将观察发现记录在活动手 册第11页“任务2”中。
温馨提示:除了用番茄种 子,也可以用其他根系较 发达的植物种子。
万物赖以生长的土壤从哪来的?
1.阅读资料,描述土壤的形成过程。
万物赖以生长的土壤从哪来的?
1.阅读资料,描述土壤的形成过程。
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