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上)语文课件-第四单元12 古诗三首PPT 人教部编版 (58张)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古诗三首-PPT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书成封就之际,似乎已经言尽;但当捎信的 行人就要上路的时候,却又忽然感到刚才由 于匆忙,生怕信里漏写了什么重要的内容, 于是又匆匆拆开信封。“复恐”二字,对诗 人的心理刻画入微。而这种并不确切的 “恐”,促使诗人不假思索地作出“又开封” 的决定。诗人没有写写信的具体过程和具体 内容,只撷取家书就要发出时的这个细节, 正显出他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 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惟恐遗漏了一 句。
词的上下两阕开头对仗,“一”字的运用, 有连续不绝的含义,使词风缠绵。而作者于 清丽自然之中又不乏边寨之雄奇风情的描述, 细腻哀婉的人物内心世界和山高水长的场景 及气势庞大的队伍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并将 它们巧妙地结合到一起,升华了羁旅怀乡的 主题,意境也由此更加深长。
乡愁:
王安石的乡愁是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 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 此声。
这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 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 起了灯。入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 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 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 风朔雪之声的。
王安石曾于宋神宗时任宰相,推行新法,遭到大 官僚的反对,没几年就被罢官了。后来又被重新任 命为宰相。
这首诗是他再次上任离开家乡金陵,路过京口, 停留在瓜洲时写的。
泊船瓜洲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翻译:从京口到瓜洲仅是一江之隔,而京口到南京也只 隔着几座山。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诗句中提到了明月,一是因为诗人夜宿瓜洲,二是 月亮蕴涵着团圆之意。
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件(共26张PPT)

但,南宋朝廷却“直把杭州当汴州”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心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心情?Biblioteka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心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五品),因主张抗金6次被朝廷罢贬岳飞(元帅),因积极抗金被朝廷杀害 李纲(宰相),因主张抗金被罢官林升(士人),
还美吗?
宋徽宗
huī
宋徽宗饱受折磨,送血书请儿子“来救父母”,却不知儿子宋高宗正沉醉于花天酒地。苦盼九年,彻底绝望,留下遗言《在北题壁》,不久,宋徽宗便含恨而亡。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著名讽喻诗
秀美的西湖
xūn
biàn
壮美的汴州
1127年“靖康耻”
北宋
南宋
注释: ① [暖风] 香风。 ② [游人] 游赏西湖的人。 ③ [醉] 沉醉,陶醉。 [醉] 醉生梦死。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心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心情?Biblioteka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心情?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陆游(五品),因主张抗金6次被朝廷罢贬岳飞(元帅),因积极抗金被朝廷杀害 李纲(宰相),因主张抗金被罢官林升(士人),
还美吗?
宋徽宗
huī
宋徽宗饱受折磨,送血书请儿子“来救父母”,却不知儿子宋高宗正沉醉于花天酒地。苦盼九年,彻底绝望,留下遗言《在北题壁》,不久,宋徽宗便含恨而亡。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彻夜西风撼破扉,萧条孤馆一灯微。家山回首三千里,目断天南无雁飞。
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
手把文书口称赦,回车叱牛牵向北。
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
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著名讽喻诗
秀美的西湖
xūn
biàn
壮美的汴州
1127年“靖康耻”
北宋
南宋
注释: ① [暖风] 香风。 ② [游人] 游赏西湖的人。 ③ [醉] 沉醉,陶醉。 [醉] 醉生梦死。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题临安邸[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宋]陆游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部编版语文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题临安邸》课件(共35张PPT)

杭州
是啊,杭州是个好地方,被称为人间天堂。 白居易说——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苏轼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欧阳修说——
何人赏解西湖好,佳景无时。
那么在这首诗中,究竟写了什么 内容,令你看到了怎样的杭州、听到 了怎样的杭州,触摸到了怎样的杭州 呢?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新课导入与教学方法总结(一)下掉
载 也
后 可
此 编
页 辑
可 修
删 改
除
2023-2024学年秋季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新课导入 方式: 背景导入:介绍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临安城的繁荣,让学生了解《题临安邸》这首古诗的创 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义。 诗人导入:介绍诗人林升的背景和生平和创作风格,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为理解古 诗打下基础。 题目导入:解释古诗的题目《题临安邸》,让学生了解题目中的“题”是“题写”的意思,以 及这首诗是题写在临安城的一间客栈的墙上,从而引发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情感的好奇心。 诗句导入:通过朗诵或展示与古诗相关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美感,激发他们 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图片导入: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景象和人物形象,引出本课的 主题。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统治者们早就已经忘记了曾经的靖康耻和 臣子恨。“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不再是简单 的疑问了,而是?
愤怒
愤恨
诗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这样的人?
游人
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但他们是游人吗?
他们是国家的主人
是啊,杭州是个好地方,被称为人间天堂。 白居易说——
江南忆,最忆是杭州。
苏轼说——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欧阳修说——
何人赏解西湖好,佳景无时。
那么在这首诗中,究竟写了什么 内容,令你看到了怎样的杭州、听到 了怎样的杭州,触摸到了怎样的杭州 呢?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新课导入与教学方法总结(一)下掉
载 也
后 可
此 编
页 辑
可 修
删 改
除
2023-2024学年秋季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题临安邸》的新课导入 方式: 背景导入:介绍南宋时期的历史背景和临安城的繁荣,让学生了解《题临安邸》这首古诗的创 作背景和时代背景,从而更好地理解古诗的内涵和意义。 诗人导入:介绍诗人林升的背景和生平和创作风格,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为理解古 诗打下基础。 题目导入:解释古诗的题目《题临安邸》,让学生了解题目中的“题”是“题写”的意思,以 及这首诗是题写在临安城的一间客栈的墙上,从而引发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情感的好奇心。 诗句导入:通过朗诵或展示与古诗相关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美感,激发他们 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图片导入: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景象和人物形象,引出本课的 主题。
题临安邸 [宋]林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统治者们早就已经忘记了曾经的靖康耻和 臣子恨。“西湖歌舞几时休?”这不再是简单 的疑问了,而是?
愤怒
愤恨
诗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这样的人?
游人
游山玩水,吃喝玩乐!但他们是游人吗?
他们是国家的主人
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12课《古诗三首》优秀课件(共193张PPT)

《题临安邸》
走近作者
林升:字云友,平阳(今属浙 江)人。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 南宋孝宗朝(1123—1189)。
主要作品:《题临安邸》。
写作背景
靖康年间,徽、钦二帝被金人俘虏,中原国土被金人攻占。然 而南宋统治者却不思收取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偷安。对外屈膝求和 ,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 纵情声乐,寻欢作乐。南宋绍兴二年。宋高宗赵构第二次到杭州, 他看中了杭州的水光山色,想在此安身终老,于是上至帝王将相下 至士子商人,大修楼堂馆所。这首诗就是针对这种黑暗现实而作的 ,借以表达对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只知享乐的愤恨,以及对国家 命运的担忧。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九州”古代中国曾分为九个州,这里指全国。 “九州同”指全国统一。 同“原”本来。 只。 指淮河以北沦陷在金人手里的地区。 指南宋朝廷的军队。 你们的父亲。 对祖先的祭祀。
【临安】 【邸】 【休】 【暖风】 【熏】 【汴州】
试着把词语和意思连起来!
旅店。 吹。 南宋的京城,即今浙江省杭州市。 停止。 一语双关,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 即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北宋京城。
3.再读一遍,把课文读通读顺,然后读给同桌听。
二步:学字词
xūn
熏人
sǒu
抖擞
hài
已亥杂诗
摘桃子
乃熏 亥
恃
擞
读下面的词语,给加红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 √ 己亥(hài gāi) 抖擞(shǒu sǒu )
√ √ 熏(xiōng xūn)人 依恃(shì sì)
【元】 【但】 【九州同】 【王师】 【中原】 【家祭】 【乃翁】
朗读视频
自读课文,要求: 1.自由朗读古诗,注意读准字音,读通 句子,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借助课文注释,想一想这首古诗讲述 了什么内容?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12古诗三首课件(共27张PPT)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最能表达感情的是哪一句?
•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期望尽早收复中原统一祖国领土的迫切心情, 最能表达感情的是 “家祭无忘告乃翁”。
让我们带着对诗意的理解再次朗读诗歌。
朗读指点
读这首诗,要 在悲伤遗憾中展 现对未来的坚定 信念。
结构梳理
主题
• 《示儿》是诗人临终写给儿子的遗嘱,表达了诗 人期望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强烈的爱国情怀。
生无所恋、 死无所谓
同“原”,本来
死去元知万事空, 但悲不见九州同。
只
古代中国曾分
为九个州,这
里代之中国
我本来就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我无关,只是使我 痛心的,就是我没能亲眼看到祖国的统一。
期望统一
不要忘记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
家庭举行祭祀, 你们的父亲 向先人表示哀 悼。
对儿子 的嘱托 和殷切 盼望
12 古诗三首
学习生字
祭拜
乃是
熏制 亥时
杭州
恃强凌弱 哀伤 拘束 抖擞 汴州 喑哑
• 示儿 给儿子看。
• 宋 陆游 •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这首诗是给儿子的遗嘱。
了解作者
陆游(1125年—1210年),字务观, 号放翁,汉族,越州山阴(今绍兴)人,南 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 陆游长期 蛰居山阴,嘉定二年(1210年)与世长辞, 留绝笔《示儿》。其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 整饬谨严,兼具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 郁悲凉,尤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陆游亦有史才,他的《南唐书》,“简核有 法”,史评色彩鲜明,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写,写作
题临安邸 林升
旅店 在今浙江杭州, 曾为南宋都城。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上册第四单元第12课《古诗三首》上课课件

朗读七言古诗 时,一般每句的节 奏划分是二/二/三。
一起解诗题
给儿子看
一起解诗意
死去元知万事空,
同“原”, 一切事情 本来。
诗意:我本来知道,我死后人间的一切都和 我无关了。
但 悲不见九州同。
诗人临终前放不下的究 竟是什么事?为何而悲?
背景资料
北宋灭亡
北宋宣和六年(1124)十月,金太宗下诏侵宋。 同年十二月,徽宗向南逃窜。同月下旬,徽宗禅位 给太子赵桓,是为钦宗。靖康元年(1126),金军 占领开封城;靖康二年(1127),金俘获徽宗、钦 宗。三月下旬,金军先后两次将皇室直系宗族及后、 妃等四百七十多人全部押送回金,北宋灭亡。
六、本课的三首古诗,有的抒写临终遗愿,有的表达亡国
之恨,有的抒发兴国愿望,但它们都不约而同地指向
了 一 个 共 同 的 主 题 , 即 社 会 主 义 核 心 价 值D观 中 的 (
)
点拨A:. 自由
B. 和谐
C. 民主
D. 爱国
本题考查形成解释能力。陆游的临终遗愿,林升的忧
国忧民,龚自珍渴望兴国都源于他们爱国的情感。
要读出诗人希 望社会变革和期待人 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尝试借助关键词背诵。
九州 万马
劝
降
学写字
左右结构 左窄右宽
hài shì
āi
jū
亥恃 哀 拘
重难点字书写指导
哀
起笔从“口”的左侧, 而不是中间。
拓展延伸
己亥杂诗·其五 [清]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 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四、读诗句,完成练习。 A.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B.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C.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1. 上面诗句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统编版五年级上册语文课件-第4单元 12 古诗三首 第二课时 人教(部编版)(共17张PPT)

今天的你们很棒哟! 明天继续加油!!
比较阅读
表达的感情
《示儿》:收复中原、盼望祖国统一的至死不变的爱国热情;
《题临安邸》:揭露了南宋王朝统治者奢靡的生活,饱含着忧愤深沉的 爱国之情。
《己亥杂诗》:作者生活在万马齐喑的哀世却盼望九州生气,期待巨大 变革改变社会现状的忧国忧民之情。
图文对照
1.看图读文,根据自己的理解读出感情。 2.指名带着感情配乐诵读三首诗十九年(1839年)岁次已亥, 龚自珍辞官返乡,又去北上迎接妻儿, 在南北往来途中,感于清朝朝庭压抑、 束缚人才的情况,作诗315首表达了 变革社会的强烈愿望。这是其中的第 一百二十五首。
初读课文
龚自珍 // // // //
1.要理解诗句的意思,有哪些好方法? (补、换、查、看)
课时作业
一、我会写
jì sì
háng zhōu
xūn rén jǐ hài
(祭 祀)
(杭 州 )
( 熏 人 ) (己 亥 )
jū liú
bēi āi
yǒu shì wú kǒng
(拘留 )
(悲 哀)
(有恃无恐 )
二、填空
1.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在《示儿》一诗中,作者感到悲哀的事是
(不见九州同)。全诗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龚自珍(1792—1841) 清思想家、文学家。浙江仁 和(今杭州)人。道光进士,官礼部主事。主张从事政 治和经济改革,以解决当时日益深入的社会危机,并热 切要求抵抗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和军事侵略,维护国家 主权。所作诗文,极力提倡“更法”、“改图”,深刻 揭露清王朝统治的腐朽,反映社会阶级矛盾的日益尖锐, 洋溢着爱国热情。《明良论》、《病梅馆记》等文,和 《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等诗篇,皆为其代表作。 散文奥博纵横,自成一家,诗尤瑰丽奇肆,有“龚派” 之称。著有《龚自珍全集》。
部编版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12古诗三首己亥杂诗课件(共17张PPT)

. 万马齐喑写出了当时政治受压抑,贤人无发言权,一派死气沉沉 的政治局面;风雷则指雷霆般的政治变革。
关于比喻
比喻是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的特点,使用 比喻可使文章中的事物生动形象具体,也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 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文章更有感染力。还能够使深刻、 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己亥杂诗》介绍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 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 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己亥杂诗》共315首。《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 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220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六年 级下册(人教版)收录,五年级上册有另一首,八年级下册还有一首。
新课导入与教学方法总结(一)下掉
载 也
后 可
此 编
页 辑
可 修
பைடு நூலகம்删 改
除
2023-2024学年秋季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己亥杂诗》的新课导入 方式: 背景导入:介绍清朝末年社会背景和诗人龚自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和 情感,为理解古诗打下基础。 题目导入:解释古诗的题目“己亥杂诗”,让学生了解题目中的“己亥”是年份,“杂诗”是 指诗人在旅途中或者闲居时所写的一些零散的诗歌,从而引发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情感的好奇心 。 诗人导入:介绍诗人龚自珍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激发他 们对古诗的热爱和兴趣。 诗句导入:通过朗诵或展示与古诗相关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美感,激发他们 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图片导入: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景象和人物形象,引出本课的 主题。
关于比喻
比喻是通过把一种事物看成另一种事物而认识了它的特点,使用 比喻可使文章中的事物生动形象具体,也能够引发读者的联想和想 象,给人以鲜明深刻的印象,使文章更有感染力。还能够使深刻、 抽象的道理浅显、具体地表达出来。
《己亥杂诗》介绍
《己亥杂诗》是清代诗人龚自珍(1792-1841)创作的一组诗集。己亥为清道光十九年(1839年(己亥年)), 这一年作者48岁,因厌恶仕途,辞官离京返杭,后因迎接眷属,又往返一次。龚自珍所作诗文,提倡"更法"" 改革",批评清王朝的腐朽,洋溢着爱国热情。《己亥杂诗》共315首。《己亥杂诗》是一组自叙诗,写了平生 出处、著述、交游等,题材极为广泛,其中第220首(己亥杂诗·九州生气恃风雷)被中国中小学语文课本六年 级下册(人教版)收录,五年级上册有另一首,八年级下册还有一首。
新课导入与教学方法总结(一)下掉
载 也
后 可
此 编
页 辑
可 修
பைடு நூலகம்删 改
除
2023-2024学年秋季统编教材(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己亥杂诗》的新课导入 方式: 背景导入:介绍清朝末年社会背景和诗人龚自珍的生平和创作风格,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和 情感,为理解古诗打下基础。 题目导入:解释古诗的题目“己亥杂诗”,让学生了解题目中的“己亥”是年份,“杂诗”是 指诗人在旅途中或者闲居时所写的一些零散的诗歌,从而引发学生对古诗内容和情感的好奇心 。 诗人导入:介绍诗人龚自珍的生平和代表作品,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的文学成就和思想,激发他 们对古诗的热爱和兴趣。 诗句导入:通过朗诵或展示与古诗相关的诗句,让学生感受古诗的韵律和语言美感,激发他们 对古诗的兴趣和热情。 图片导入:展示与古诗相关的图片或插图,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的景象和人物形象,引出本课的 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字学习 会认的字
会写的字
多音字
kōnɡ:空气 天空 空
kònɡ:空地 空缺
zhōnɡ:中心 居中 中
zhònɡ:中毒 中选
chónɡ:重新 重复 重
zhònɡ:重要 重量
jiànɡ:降临 降落 降
xiánɡ:投降 诱降
词语学习 词语理解
元:同“原”,本来。 但:只是。 悲:悲伤。 九州:古代中国分为九个州,这里代指中国。 无忘:不要忘记。
(3)既然说死后万事皆空,为何独独要“悲”? 从这“空”与“悲”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超越个人生死、超越个 人情感、超越家庭悲欢的伟大情怀。这个“悲”是民族之情,是国家之 爱!犹如“灵魂”飞出了人的身体,照耀着山河,令人肃然起敬!
2.学习《示儿》的第三、四句诗,思考下列问题: (1)从这两句诗中,可以看出诗人临死之际最关注的问题是什么? 国家统一大事。 (2)诗人的遗愿是什么? 收复失地、国家统一。
乃翁:你们的父亲。 邸:旅店。 生气:指朝气蓬勃的局面。 恃:依靠。 万马齐喑:所有的马都沉寂无声。比喻人们沉默不 语,不敢发表意见。喑,沉默。
朗读指导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 用低沉的语调来读,读出作者的悲,为国土沦丧而悲,为苦难百姓 而悲……充分表现诗人的爱国情怀。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一二句要读出轻松惬意的感觉,语调要明亮。三四句语调转为舒缓, 要读出淡淡的叹息与讽刺之意。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 朗读时前两句用低沉的语气读出悲哀与悲愤,读后两句声调提高, 读出作者的期盼,期盼社会变革和人才辈出的强烈愿望。
课堂小结
陆游写这首诗作为遗嘱,谆谆告诫自己的儿 子。表达了诗人对南宋统治者屈辱求和、苟且偷 安的无比愤慨,对收复失地,统一祖国的无比渴 望。
结构图示
自知——人无万事空
示 心悲——不见九州同 儿
期盼——王师定中原
嘱咐——勿忘告乃翁
忧国忧民 至死不渝
题临安邸
整体感知
自由朗读《题临安邸》,并思考以下问题: (1)这首诗的体裁是什么? 七言绝句。
2.这些楼是谁建的?他们建来做什么? 这些楼是皇帝和大官们建的,为了寻欢作乐。
3.试着赏析第一、二句诗。
诗的头两句“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抓住临安城的特 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和无休止的轻歌曼舞,写出当年 虚假的繁荣太平景象。诗人触景伤情,不禁长叹:“西湖歌舞几时休?” 西子湖畔这些消磨人们抗金斗志的淫靡歌舞,什么时候才能罢休?
一般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留的遗言 多是财产分割及对家人的照顾,而陆游的遗言是 对国家平定中原的关注。以此体会到陆游“国” 重于“家”的“国家至上”的伟大情怀,非常人 所能做得到。
4.一个人知道自己将要辞世,心情一般会万分悲哀,而陆游的 “悲”有何不同?
陆游“悲”情背后的复杂情感:为“不见九州同”而“悲伤”; 为“王师北定中原日”而“悲壮”;为“家祭告慰”而“悲欢”。
(3)诗人既然知道死后万事皆空,为什么还叮嘱儿子“王师北定 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呢?
从这一“不可知”与“告乃翁”的矛盾冲突中,感受陆游对收复中 原、统一国家的志愿矢志不渝、至死不改、终成遗愿的伟大情感,九 泉之下仍然不忘北定中原,此情感天动地、可泣鬼神!爱到此境,直 抒胸臆最感人!
3.一个人临终前,在自己的儿女面前,一般 会留什么样的遗言?而陆游的遗言有何不同?
林升,字梦屏,平 阳(今属浙江)人。生卒 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孝 宗朝(1163—1189),是 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 《西湖游览志余》录其 诗一首。
龚自珍(1792— 1841),字璱人,号定 庵。汉族,仁和(今浙 江杭州)人。晚年居住 昆山羽琌山馆,又号羽 琌山民。清代思想家、 诗人、文学家和改良主 义的先驱者。
课文解读
1.学习《示儿》的第一、二句诗,思考下列问题: (1)这两句诗中哪个字是关键,从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悲”。从中可以直接感受到诗人内心无法排解的忧虑与苦闷。
(2)第二句诗中“但”表示什么?为什么这样写? “但”表转折,意思是诗人尽管知道人死后什么都没了,但依然为国 家尚未统一而感到悲伤。突出了诗人心中“悲”的程度之深。
(2)用自己的话翻译诗句。
青山之外还有青山,高楼之外还有高楼,湖中的游客皆达官贵人, 他们通宵达旦与歌女舞女一起寻欢作乐,纸熏金迷,这种情况不只何 时才能罢休?暖洋洋的春风把游人吹得醉醺醺的,他们忘乎所以只图 偷安宴乐于西湖,竟把杭州当成了汴州。
课文解读
1.权贵们逃到杭州后,杭州又成了什么样子呢?请用一句诗来回答。 山外青山楼外楼。
示儿
整体感知
1.“示儿”是什么意思? 浪淘沙,词牌名,原为唐教坊曲名,又名“卖花声”。 2.用自己的话翻译古诗。 本来也知道死去之后就什么都没有了,只是哀伤没有见到国家统一。 到了宋军收复中原失地的那一天,你们祭祀时不要忘了告诉你们的父亲。
3.陆游想要告诉儿子什么事? 雄伟、壮丽。 4.初读诗歌,你心里会有怎样的情绪呢? 感到十分哀伤。
古诗三首
学习目标
1 掌握本课生字,正确 、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三首古
诗。
2 掌握从诗歌题目获取内容信息的能力,感悟 诗歌优美的语言,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思想 感情。
3 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体会诗的意境,感受 诗人的思想情感。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 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 宋文学家、史学家、爱国诗人。陆游一 生笔耕不辍,诗词文俱有很高成就,其 诗语言平易晓畅、章法整饬谨严,兼具 李白的雄奇奔放与杜甫的沉郁悲凉,尤 以饱含爱国热情对后世影响深远。
背景资料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 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 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 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在这样的情况下,林升写出了这首《题临安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