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产儿出院后管理

合集下载

早产出院总结

早产出院总结

早产出院总结概述本文档旨在总结早产儿出院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和护理措施,并为家长提供一些指导和建议,以确保早产儿能够顺利适应家庭生活和融入社会。

出院前准备在早产儿出院前,需要进行一系列的准备工作,以确保早产儿的安全和健康。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1.家庭准备:–家庭成员应提前了解早产儿的特殊情况,并学习相关的护理知识。

–家中应当为早产儿准备好温暖、安全和干净的住所,并确保室温适宜。

–家庭成员应认真遵守医生给出的护理指导,并密切关注早产儿的发育和健康状况。

2.饮食准备:–根据医生的建议,为早产儿准备适当的奶粉或母乳。

–家长需要正确掌握喂养的方法和频率,注意早产儿的消化系统发育尚不完善,饮食应当轻柔。

3.婴儿用品准备:–准备好早产儿的衣物、尿布、床上用品等。

–床铺应当保持清洁、干燥和舒适。

出院后的护理措施早产儿出院后,需要继续进行特殊的护理措施,以促进其发育和健康。

以下是一些需要注意的护理细节:1.保持环境卫生:–家庭环境应经常清洁和通风,确保空气流通,以防止细菌滋生。

–家居装修应注意不要使用刺激性强的化学物品。

2.定期体检:–家长应严格按照医生的建议,带早产儿定期进行体检和发育评估。

–注意记录体重、身长和头围的变化,以及其他身体指标的发展情况。

3.饮食护理:–根据医生或营养师的指导,逐渐引导早产儿进食固体食物。

–注意观察早产儿对食物的便秘或过敏反应,并及时调整饮食。

4.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定期给早产儿洗澡,保持身体清洁。

–勤剪指甲,并保持手部清洁,以防止细菌感染。

5.注意早产儿的睡眠:–为早产儿提供安静、舒适的睡眠环境。

–遵循规律的作息时间,养成健康的睡眠习惯。

6.加强早产儿的免疫力:–按照医生的建议,为早产儿接种疫苗,并按时进行复诊。

–注意避免患病者接触早产儿,以防传染疾病。

7.注重早产儿的发展:–鼓励早产儿进行适当的运动和活动,促进其生理和心理发展。

–增加早产儿与外界的接触,帮助其逐渐适应外部环境。

早产产妇出院后管理方案

早产产妇出院后管理方案

早产产妇出院后管理方案
1. 产后恢复
- 保证充足的休息和营养,补充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 适当锻炼,如散步、做产后操等,有助于身体恢复。

- 定期产后检查,监测母体健康状况。

2. 母乳喂养
- 鼓励母乳喂养,母乳对早产儿具有重要的营养和免疫保护作用。

- 如有困难,寻求专业人员指导,学习正确的母乳喂养技巧。

- 保持良好心态,减轻压力,有助于促进泌乳。

3. 新生儿护理
- 严格遵医嘱,按时给药和检查。

- 保持良好卫生习惯,勤洗手,预防感染。

- 观察婴儿状况,如呼吸、皮肤颜色等,及时就医。

4. 心理健康
- 接受早产的事实,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 与家人朋友多沟通,寻求情感支持。

- 必要时寻求专业心理咨询帮助。

5. 生活安排
- 避免过度劳累,适当分配家务。

- 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

- 适时恢复工作或其他活动。

6. 定期随访
- 按时复诊,接受婴儿发育评估。

- 及时解决哺乳、喂养等困难。

- 寻求专业人员的指导和支持。

早产产妇需要全面的生理和心理护理,家人的理解和支持至关重要。

定期就医随访,遵循医嘱,有助于母婴的健康发育。

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

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

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早产儿即出生时孕龄不足37周的婴儿,由于其发育不完全,自身抵抗力较弱,出院后的管理方法尤为重要。

下面将介绍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

一、保持早产儿的温暖1.应尽量让早产儿与母亲保持皮肤接触,进行“袋式护理”,将婴儿放置在母亲的胸前,让母亲用双手捧住婴儿。

2.确保室内温度适宜,避免过冷或过热。

3.使用保温设备,如保温箱或温带,保持婴儿体温稳定。

二、合理喂养1.初期使用经过咨询的医生或护士推荐的人工奶或乳汁进行喂养,可以使用尿管、鼻胃管等途径进食。

2.逐渐过渡到母乳喂养,母亲需注意饮食的健康和营养均衡。

3.喂养间隔约2-3小时,每天喂养次数不少于8次。

4.对于不能进食自己的早产儿,可以采取胃管喂养或经口喂药的方式。

三、保持早产儿的卫生1.保持婴儿周围环境的清洁干燥,避免感染。

2.室内应保持通风良好,但避免风力过大。

3.定期更换婴儿的衣物和床上用品,保持洁净。

四、注意早产儿的睡眠和休息1.提供安静的环境,避免干扰婴儿的睡眠。

2.进行规律的作息安排,培养良好的睡眠习惯。

3.让婴儿多进行体力活动,促进其身体发育。

五、定期进行体检和复查1.定期带婴儿到医院进行体检和复查,包括测体重、测身高、查体等。

2.如有发现身体异常或疾病,请及时就医。

六、注意早产儿的心理健康1.给予婴儿关爱和呵护,增强其安全感。

2.和婴儿进行亲密的接触和交流,促进亲子关系的建立。

3.避免长时间的孤独,尽量让父母或其他亲近的人陪伴。

七、良好的家庭环境和照顾1.家庭成员要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和健康状态,避免传染疾病。

2.家庭要提供安全的居住环境,避免意外伤害。

3.给予婴儿家庭成员的关爱和支持,共同培养婴儿的身体和心理健康。

八、定期接受医生或护士的指导和建议1.定期到医院接受医生或护士的指导和建议,及时调整早产儿的管理措施。

2.参加相关的学习班或小组,了解更多关于早产儿管理的知识。

以上是早产儿出院后的管理方法,家长和照护者应严格按照医生的指导和建议进行管理,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处理,以保障早产儿的健康和发育。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早产儿是指孕期不足37周的婴儿,而低出生体重儿则是指出生时体重低于2500克的婴儿。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出院后喂养需要特别注意,因为他们的身体发育尚未完全成熟,免疫系统也相对较弱。

以下是一些建议,可帮助父母在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喂养过程中保持宝宝的健康。

1.母乳喂养优先:母乳对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来说是最好的食物。

母乳中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还能提供宝宝所需要的免疫保护因子。

尽量在宝宝出生后的第一个小时内开始母乳喂养。

如果宝宝无法立即吸吮,可以尝试使用乳汁采集器收集母乳,然后通过医院提供的管道给宝宝喂食。

同时,妈妈要保持充足的液体摄入来促进母乳产量。

2.提供足够的热量和营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比足月婴儿更多的热量和营养来支持他们的生长和发育。

通常,医生会推荐在喂奶中添加高能量配方奶粉或膳食补充剂。

确保宝宝每天摄入足够的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和脂肪,以满足他们独特的营养需求。

根据医生或营养师的建议,在准确称量和计算后喂养宝宝。

3.坚持规律喂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可能需要更小更频繁的进食,因为他们的胃容量较小。

起初,每次喂食量可能只有几毫升,但随着宝宝的成长,喂食量会逐渐增加。

与此同时,为了满足宝宝的能量需求,夜间喂食也很重要。

确保与婴儿医生或营养师一起制定喂食计划,并根据宝宝的需求进行调整。

4.睡前喂饱:在孩子睡觉之前喂饱他们尤为重要。

给予宝宝充足的食物和热量,可以使他们在夜间有更长的睡眠时间。

这有助于宝宝更好地发育和恢复,同时也可以让父母获得更多的休息时间。

5.喂养环境:为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提供一个温暖、安静、舒适的喂养环境。

避免刺激宝宝,确保喂食时间专心致志。

确保你和宝宝的胸背部分贴服,让宝宝感受到安全和亲近的感觉。

6.加强卫生:由于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免疫系统尚未完全成熟,他们比足月婴儿更容易感染。

因此,喂养前务必洗手,确保餐具和奶瓶清洁。

避免将奶瓶放在嘴里,减少传播细菌的可能性。

早产儿出院后家庭管理和随访方案

早产儿出院后家庭管理和随访方案

早产儿出院后家庭管理和随访方案早产儿是新生儿的高危管理人群之一,早产儿住院治疗结束出院后并不意味着所有的生长发育指标均正常,仍有很大的生长发育不良及发育障碍的风险,有很高的罹患疾病尤其是感染性疾病的风险,因此,早产儿出院后仍需要一套综合家庭管理和随访方案,涵盖体格发育监测、定期医院随访、营养管理、早期干预、心理支持以及免疫接种等方面的内容。

1. 体格发育的家庭监测:每周记录宝宝的体重、身长和头围,并将这些数据与早产儿生长曲线图(Fenton曲线)进行比较,若此时发现宝宝的体重增长小于15.0g/kg·d,身长增长小于1cm/周,头围小于0.5cm/周,或对照生长曲线在低于原来的生长发育趋势时需要警惕生长发育迟缓的可能,应及时与医生联系,以确保宝宝得到正确的营养指导。

2. 定期医院随访计划:初次随访(出院后1周至2周内):主要评估早产儿疾病恢复情况和家庭环境的适应情况,医生将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包括各项体格发育参数的测量、心肺听诊以及腹部触诊等。

对于校正胎龄40周的早产儿时可进行新生儿神经行为测定(NBNA)对行为能力、肌张力、原始反射等神经发育内容进行评估。

2个月随访:在此次随访中,医生将进行视网膜病变筛查、听力检查、心脏超声等,以便早期发现可能的问题,并采取适当的干预措施。

此期间后,可以开展全身运动(GMs)质量评估。

3个月随访:继续之前的检查,同时评估宝宝有无追赶性生长以及其他需要干预的神经发育异常。

6个月随访:通过全面评估宝宝的整体发育情况,确定是否需要进一步的专业干预,并且制定后续的随访周期。

3. 营养管理指导:母乳喂养:鼓励母乳喂养,母乳对于早产儿的免疫系统和肠道健康至关重要,家长需要学习正确的哺乳姿势,确保宝宝能够正确吸吮。

母乳强化剂:一部分早产儿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宫内或宫外发育迟缓,体重或身长在校正同月龄儿的第10百分位数以下时,可能需要使用母乳强化剂或早产儿出院配方奶等,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添加,以确保宝宝获得足够的营养和矿物质,特别是钙和维生素D。

早产儿出院指导.doc

早产儿出院指导.doc

早产儿出院家庭护理要点早产儿是指胎龄满28周,未满37周的新生儿。

因为娩出较早,器官尚未发育成熟,功能尚不健全。

抵抗力差、生活力不强,是新生儿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

加强对早产儿的护理,才能不断提高早产儿的存活率。

一、出院后的生活环境1、保持适宜的温度。

通常适合早产儿的室温是24℃~28℃,可以用热水袋或空调将室温调节到最佳状态,使早产儿的腋下温度保持在36.5℃~37.5℃,每天上午和下午各测一次体温,如果超过这个范围,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来调节,保持体温的恒定。

1)婴儿穿衣量应根据具体环境进行增减,一般标准是同一环境下比成年人多一件衣服;2)给早产儿戴绒帽减少散热;3)如果室内开空调,应注意每周清洗空气过滤网,每天室内彻底通风换气2次。

可在室内挂温度计;4)开空调时避免对流风吹在婴儿脸上;5)没有空调,可以将婴儿放在妈妈身边保暖;6)使用热水袋:注入水温应不超过50℃,水量小于热水袋容量的2/3,拧紧,应隔着棉被放置,不要直接放在婴儿的皮肤上。

2、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的大脑有影响,可以引起呼吸暂停,应尽量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3、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可以使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持续的照明能使早产儿的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剥夺。

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早产儿的刺激,如使用深色窗帘、避免灯光直接照到婴儿的眼睛等;4、减少疼痛的刺激。

大量致痛性操作可对早产儿造成一系列近期或远期的不良影响,在执行疼痛操作使可给婴儿肢体支持:拥抱婴儿、使其肢体屈曲状态,或给予安抚奶嘴、抚摩等,尽量减少对婴儿的肢体捆绑、粘贴胶布,必要时可要求医生使用镇痛剂。

二、出院后复查1、根据医生要求按时到医院复查,主要的复查内容有听力检查、眼底检查、体格发育及神经行为的发育状况;2、一般1岁内每3个月复查1次。

1岁后每半年复查1次,3岁后如生长发育良好可停止复查;3、平时如有特殊情况应及时到医院就诊。

早产儿宝宝出院要注意什么

早产儿宝宝出院要注意什么

早产儿宝宝出院要注意什么早产儿出院后,需要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饮食和喂养:早产儿由于胃袋较小,消化系统不完善,容易发生喂养困难。

出院后,父母应严格按照医生或专业人士的指示,合理安排喂养时间和质量。

对于母乳喂养的早产儿,母亲需要定期按时哺乳,保证充足的母乳供应。

如果无法进行母乳喂养,可以选择合适的初生婴儿配方奶粉,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喂养。

2. 温度调节:早产儿由于体温调节中枢未完全发育,容易出现低体温。

出院后,应将宝宝放在恒温孵化箱中,确保室温适宜,并使用适当的衣物和被子保暖。

家中的温度也要保持稳定,避免感冒和其他呼吸道感染。

3. 防感染:早产儿的免疫系统较为脆弱,容易感染。

出院后,要保持家庭环境的清洁和通风,避免带宝宝去人多的地方。

家庭成员和探视者必须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常洗手,并避免在有感冒或传染性疾病的情况下接触婴儿。

4. 安全防护:早产儿的头部骨骼和肌肉发育不完全,容易受到外界冲击。

出院后,应确保宝宝的生活环境安全无害,避免发生摔倒、碰撞等事故。

家中的家具和周围的物品要放置稳固,避免刺激和伤害。

5. 注意观察身体状况:早产儿可能存在一些健康问题,如呼吸困难、黄疸、贫血等。

出院后,宝宝的各个身体系统需要经常观察,包括呼吸频率、体温、黄疸程度、大便和小便的情况等。

如果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向医生咨询并接受检查治疗。

6. 定期复诊:早产儿较普通儿童更容易出现生长发育迟缓、智力发育障碍等问题。

出院后,要按照医生的安排定期带宝宝去医院复诊,检查生长发育情况,并及时进行相关干预和治疗。

7. 注意心理抚慰:早产儿可能在出院后易出现焦虑、易怒、睡眠障碍等问题。

父母要提供良好的情感支持和抚慰,保持温暖、安静的环境,尽量减少宝宝的刺激和恶劣环境,有助于宝宝的安抚和适应。

总之,早产儿出院后,需要家人的精心照料和专业人士的指导才能健康成长。

通过科学的喂养和护理,早产儿可以逐渐适应外界环境,健康发育。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

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出院后喂养建议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即出生体重低于2500克)在出院后需要特别的喂养关注和建议。

由于他们在母体内发育时间不足或未能获得足够的营养,这些婴儿需要额外的关注和照顾来保证他们的健康和发育。

喂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建议如下:1.母乳喂养:母乳是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最佳的食物,它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和免疫因子,可以帮助婴儿增强免疫力和促进生长发育。

尽量鼓励母亲提供乳汁,如果母亲无法产生足够的乳汁,可以尝试使用乳房泵来刺激乳腺。

如果没有足够的母乳供应,可以考虑使用婴儿配方奶粉。

2.频繁而小量地喂养: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胃容量较小,所以需要更频繁但是量更小的喂养。

通常每天需要喂养8-12次,每次喂养的量根据婴儿的体重和健康状况而定。

刚出生的早产儿可能需要通过管饲来喂养,但随着他们的生长和发育,可以逐渐过渡到吸吮乳汁。

3.定时喂养和观察:为了保持婴儿的稳定营养供应和促进生长,建议按照固定的时间表来喂养。

同时,观察婴儿的饥饿和饱腹信号,例如舔唇、张口和吮吸手指等。

这样可以确保婴儿在正确的时间和适量喂养,避免过度喂养或营养不足。

7.提供安静和舒适的喂养环境: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的神经系统较为脆弱,容易受到刺激。

为了促进婴儿吃饭时的舒适感和集中精力,提供一个安静、温暖和舒适的喂养环境。

避免嘈杂声音和刺激性物品。

8.家庭支持和婴儿关爱: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需要更多的关爱和支持。

家庭成员可以参与婴儿的喂养过程,提供情感支持和照顾。

定期带婴儿接受儿科医生和营养师的检查,并遵循他们的建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长障碍 神经精神发育受限 骨矿物质含量低
早产儿出院后喂养
母乳:对于出生体重>2000克、无营养不良高危因 素的早产儿,母乳仍是出院后首先的选择。要注 意母亲的饮食和营养均衡。 母乳+母乳强化剂:极(超)低出生体重儿和出院 前评价营养状况不满意者需要继续强化母乳喂养 至胎龄40周。此后母乳强化的热卡密度应较住院 期间略低,如半量强化,根据生长情况而定。
出生时的小于胎龄儿(出生体重低于同胎龄的第 十百分位)而出生后生长迅速者更容易发生成年 慢性疾病, 目前不建议对足月小样儿使用强化营养的配方, 如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或强化母乳喂养,避免过 度追赶生长的弊端。
其他食物的引入
早产儿引入其他食物的年龄有个体差异,与其发 育成熟水平有关。 胎龄小的早产儿引入时间相对较晚,一般不宜早 于校正月龄4个月,不迟于校正月龄6个月。 引入的顺序介于校正月龄和实际月龄之间。
加辅食过早会影响奶量,或导致消化不良,添加 过晚会影响多种营养素的吸收和造成进食困难。 添加辅食的原则是循序渐进,从一种到多种,从 少到多,从稀到稠。 在1岁以内,奶是主食,辅食量不能过多,但花样 要多,按照不同月龄的营养需求逐渐添加辅食种 类,这样才能得到充足和均衡的营养物质,养成 不挑食的好习惯。
早产配方奶:人工喂养的极(超)低出生体重儿 需要喂至胎龄40周;如母乳喂养体重增长不满意 或母乳不足可混合喂养,早产配方奶不超过每日 总量的1/2,作为母乳的补充 早产儿出院后配方奶(PDF):适用于人工喂养的 早产儿或母乳不足时混合喂养,作为母乳的补充。 婴儿配方奶:适用于出生体重>2000克、无营养不 良高危因素、出院后体重增长满意、人工喂养的 早产儿或作为母乳不足时的补充
早产儿出院后管理
李鹏程
抢救存活只是成功的第一步,全面改善预
后才是最高境界
高危儿的系统管理和早期干预是NICU工作
的延续
目标
尽早识别及处理高危因素,避免不良结局
及早发现体格、运动和智力的发育异常, 及早纠正 及时发现和治疗并发症
重点管理对象
低体重早产儿,尤其VLBW、ELBW,但晚期早产儿 也不容忽视
三、神经系统发育的监测及干预
发生脑瘫的高危因素中第一位是早产。 早产儿和低出生体重儿分别占脑瘫病例的40.4% 和47.4%。 婴儿期是大脑生长发育最快的时期,可塑性最强, 脑愈不成熟,可塑性愈强。干预治疗愈早效 果愈好,使脑损伤得到康复或至少减轻伤残。 从早产儿出院后即开始按摩、体操、运动训练和 早期物理康复可以降低早产儿脑瘫发生率。
二、家庭护理要点指导
保持适宜的温度。适宜室温是24℃~28℃,腋下温 度保持在36.5℃~37.5℃,室内相对湿度在 55%~65%。 噪音对早产儿正在发育的大脑有影响,可以引起 呼吸暂停,应尽量营造一个安静的环境。 光线对早产儿脑部发育有很大的影响,可以使早 产儿视网膜病变的发生率增高,生长发育缓慢, 持续的照明能使早产儿的生物钟节律变化和睡眠 剥夺。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减少光线对早产儿 的刺激。 减少疼痛的刺激。在执行疼痛操作使可给婴儿肢 体支持:拥抱婴儿、使其肢体屈曲状态,或给予 安抚奶嘴、抚摩等。
婴儿的正常生长轨迹受遗传学和性别的影响,而 追赶性生长则取决于胎龄、出生体重、疾病程度、 住院期间的营养和出院前的生长状况等多种因素, 个体之间的差异很大,因此出院后的营养管理策 略是个体化的。 出院后强化营养能保证早产儿良好的生长和神经 系统预后,但过度喂养反而会引起将来的肥胖以 及成年慢性疾病,如何在两者之间掌握平衡是目 前仍有争议、尚未解决的问题。
早产儿出院后应达到以下要求
体重增长 校正月龄 < 3个月
3∼6个月 6∼9个月 身高增长20∼ Nhomakorabea0克/日
15克/日 10克/日
>0.8cm/周 或 ≥25百分位
头围增长 校正月龄 < 3个月 >0.5cm/周 3∼6 个月 >0.25cm/周
出院后强化营养的时间
根据目前循证医学的原则,大多数专家推荐应用 至校正月龄3个月到6个月。理想的目标是所有生 长参数(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均达到校正月 龄的第25百分位,即可转换为纯母乳或婴儿配方 奶喂养。
三、神经系统发育的监测及干预
定期发育评估 按疗程营养神经治疗 定期复查头部核磁等 指导家长抚触、婴儿被动操
(科学早教法,科学健身法,家庭科学康复法) 如需要,尽早给予正规的医院的专业康复训练
四、营养状态的评估及指导
宫外生长迟缓(EUGR)
是相对于IUGR而言的,其定义是出生后的体重、身
二、家庭护理要点指导
维持有效呼吸:吃奶后取右侧卧位。注意不要遮 住婴儿口鼻;经常观察婴儿面色,如发现呼吸暂 停、或婴儿屏气时,予刺激呼吸,如反复发作应 及时送医院治疗 保持舒适体位,俯卧位可增加猝死的发生,应引 起注意。 注意亲子间的亲密接触 适当的婴儿锻炼、抚触、婴儿被动操、游泳等 防止感染:家庭环境卫生、看护人员卫生及健康 情况。 洗澡及皮肤护理 计划免疫
高或头围低于相应胎龄的第10百分位。
早期营养决定生命质量
生长发育迟缓
早期营养不良 神经预后不良 成年慢性疾病
营养债难以偿还!
出院时存在的问题
大多数小早产儿尚未成熟
营养物质的累积欠缺 对蛋白质和能量关注较多,对矿物质、铁、 LCPUFA
(长链多不饱和脂肪酸)和维生素D关注较少
出院后存在的问题
生长发育低于正常水平
出院后早产/低出生体重儿的追赶性生长常表现在 1岁以内,尤其前半年 校正6个月以内理想的体重增长水平应在同月龄标 准的第25百分位 也有认为生长曲线的百分位达到出生时的百分位 为宜(IUGR除外) 头围的增长对神经系统的发育评估尤为重要,头 围的追赶最早出现,其次是体重,身长最后
早产儿本身的生长曲线至少应该维持和标准生长 曲线呈平行趋势,否则要考虑是否有摄入奶量不 足或营养以外的其他原因存在 注意身高别体重的指标,反映生长的匀称程度
有围产期缺氧、宫内感染史
严重并发症,如IVH、败血症、BPD等
呼吸机、吸氧时间较长
肠外营养时间较长
宫内外生长迟缓
内容
一、出院后随诊
二、家庭一般护理指导 三、神经系统发育的监测及干预 四、营养状态的评估及指导
一、随诊内容
体格发育和营养状况评价:根据校正月龄 并发症的治疗恢复情况,如贫血、胆汁淤积 NBNA、神经运动检查 特殊检查,如眼底检查、听力评估、头颅影像学、 心脏超声等 咨询和早期干预指导
维生素D 的补充
根据我国《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防治建议》,早 产/低出生体重儿生后即应补充维生素D 8001000 U/d,3个月后改为400 U/d,直至2岁。 该补充量包括食物、日光照射、维生素D制剂中的 维生素D含量。
铁剂的补充
早产/低出生体重儿铁储备低,生后2周需开始补 充元素铁24 mg/(kg·d),直至校正年龄1岁。 该补充量包括强化铁配方奶、母乳强化剂、食物 和铁制剂中的铁元素含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