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历史部编版必修中外史纲要下(2019版)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分析……➵➵教学目标1.通过对《世界主要文明发源地和农耕与畜牧的起源》《新月沃地和古巴比伦王国》《古代埃及》《古代印度》《古代希腊》《希腊地形图》等地图的解读,了解早期文明产生的时空条件,认识不同地区文明发展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2.通过阅读地图、示意图、文字资料等,了解早期文明产生与发展的条件,认识农业和畜牧业的发展是人类文明产生的重要前提,国家、城市、文字等出现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培养学生的历史解释素养。

3.通过对《汉谟拉比法典》原文的阅读,分析法典的特征与实质,培养学生的史料实证素养。

4.通过对不同文明成就与特征的分析,认识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不同文明都对人类历史发展作出了贡献,培养学生尊重世界文化多样性的意识。

➵➵重点难点1.重点: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

2.难点: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教法学法问题探究法、小组讨论法、情景教学法、讲授法等➵➵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准备教师依据课程标准和学情,进行教学设计,制作课件,编写学案;学生预习教材,完成学案。

◈◈◈教学过程设计◈◈◈【导入新课】教师活动:引导学生阅读教材第4页历史纵横“古代西亚文明的起源”并提出问题“什么是文明”“古代西亚文明是怎样产生的”,由此开始本课的学习。

(设计意图:通过阅读资料,直接进入本课学习,从材料中可初步学习到文明产生的条件和过程,为第一子目的学习奠定基础。

)【讲授新课】教师活动:今天我们来学习“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那么,什么是文明呢?我们依据什么来判断某地区文明的产生呢?一、对“文明”概念进行解读1.“文明”的含义学生活动:思考表表达什么是“文明”。

教师活动: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根据材料进行概括。

文明,是人类的是进步状态和理性社会体系,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文明是文化发展积极成果的总和,是良好的生活方式和精神风尚,表明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达到较高的水平;狭义的文明是指与野蛮相对的、理性的社会体系。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质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质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一、课标呈现知道人类文明的产生;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二、教学内容分析1.内容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分为“人类文明的产生”“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子目内容。

第一子目着重讲述了人类文明产生的基本条件、表现,揭示了人类社会历史的客观基础和发展规律。

第二子目依次介绍了古代苏美尔、埃及、印度、希腊等早期人类文明,各个文明独立发展、成就斐然,表现出明显的多元特征。

通过对世界古代辉煌灿烂的文明成果及其杰出贡献的解读,深刻认识到“文明只有姹紫嫣红之别,但绝无高低优劣之分”,涵养家国情怀,这是本课之魂。

2.素养呈现通过了解人类文明产生的过程,呈现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等;通过了解古代文明的产生与地理环境之间的联系呈现时空观念素养;通过对各文明古国的共性和多元特征的学习呈现史料实证和史解释的素养;通过本课内容的学习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初中阶段已经学习过相关内容,有一定基础,但是本课教材内容时代遥远,与学生的距离感较大,且知识点很多,又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入。

所以本课重点在于要通过对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的梳理与分析,概括不同文明的各自特点,产生这些特点的不同时空条件,从而强化学习历史所应具备的时空观念,深化对历史的理解,提升历史学科素养。

教学难点在于如何通过材料的运用分析,引导学生感受文明多样性,涵养学生的五大核心素养。

四、教学目标1、唯物史观:通过学习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理解生产力的发展是推动社会进步的根本力量。

2、时空观念:通过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了解世界上早期人类文明的不同特点,培养学生的时空观念。

3、史料实证:通过展示及读取早期各个文明文物图片、史料等信息,培养学生史料实证素养。

4、历史解释:学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培养学生历史解释素养。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一、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学生知道早期文明的产生过程,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理解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初步掌握从历史史料中汲取历史知识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探究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学生通过研读课本,分析相关史料,收集小组讨论的观点,初步养成归纳总结的习惯。

选取优秀的史料、图片或影视片断,结合课本内容,教会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问题,分析问题,主动探究问题的答案。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学生感受文明的产生,认识到文明古国的共性与个性,增强对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的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知道早期文明的产生。

难点:了解四大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并分析、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多媒体教学法、问题教学法、情境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史料教学法四、教学过程环节一:导入新课教师出示四大文明古国的区域图片,引出问题:为什么世界文明最早产生在这些地区?这些地区的文明又怎样的特点。

引起学生兴趣,导入新课。

环节二:新课讲授(一)探源——人类文明是什么教师活动:出示《全球通史》关于文明的描述,使同学明确文明的概念。

多媒体出示以下材料:“文明一词的含义确切地说,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学者指出了将文明与新石器时代的文化区别开来的文明的一些特征。

这些特征包括:城市中心,由制度确立的国家的政治权力,纳贡或税收,文字,社会分为阶级或等级,巨大的建筑物,各种专门的艺术和科学,等等。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文明的特征是可以大体概括为阶级国家文字和城市。

(二)探源——人类文明的产生原因及过程●教师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分析人类社会的演进,引出古代文明产生的情况。

教师给学生5分钟时间,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让学生自己构建思维导图。

教师对学生的自主学习、小组讨论进行点评,给学生一个及时的反馈。

整个过程用时8分钟。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中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册
2.讲解新课:结合课本内容,讲解文明产生的背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特点及其主要成就,引导学生了解早期人类社会的发展。
3.深入探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古代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评价多元文化交融对文明发展的作用。
4.案例分析: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史实,如“古埃及的金字塔”、“古巴比伦的汉谟拉比法典”等,让学生运用史料分析,了解其背后的历史意义。
最后,我会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深入学习,探索人类文明的奥秘。此外,我会布置相关的课后作业,让学生通过写作、绘图等形式,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巩固和拓展。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学生对《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这一章节知识的掌握,激发学生对历史学习的兴趣,特布置以下作业:
1.结合课堂所学,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文明古国,为其制作一份简短的介绍PPT。要求包含该文明古国的地理位置、政治制度、经济状况、文化成就等方面内容,并在课堂上进行分享。
4.学会运用比较法、归纳法等方法,对历史事件进行深入分析,形成自己的观点。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形成对人类文明发展的尊重和敬畏之心,认识到文明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2.培养对多元文化的包容和尊重,认识到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碰撞对世界历史进程的推动作用;
3.增强民族自豪感,了解中国古代文明在世界文明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我会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完成练习,然后邀请部分学生回答问题,并进行点评。在此过程中,我会关注学生的解题思路,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提高他们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五)总结归纳,500字
在总结归纳环节,我会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回顾,强调文明产生的地理环境、古代文明的特点、多元文化交融对文明发展的重要性。同时,我会指出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给出针对性的建议。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高一历史统编版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
1.教学活动:布置以下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程度:
-列举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历史、文化特点;
-分析农业革命、城市文明兴起等历史概念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比较四大文明古国之间的异同。
2.教学方法:采取个人或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五)总结归纳(500字)
1.教学活动: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梳理,帮助学生构建知识框架。
5.研究性学习:鼓励学生针对以下问题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研究报告:
-探讨地理环境对文明产生与发展的影响;
-分析农业革命、城市文明兴起等历史概念在文明发展中的作用;
-比较四大文明古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异同。
6.拓展阅读:推荐学生阅读与文明古国相关的历史书籍、文章,如《世界文明史》等,拓宽知识面,提高学生的历史素养。
本章节将从以上三个部分进行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学生全面了解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提高历史学科素养,培养具有全球视野的人才。以下是具体的教学设计内容:
1.导入新课: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展示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地理、历史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讲解新课:分别介绍四大文明古国的产生背景、发展过程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设计课堂讨论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比较法、分析法等历史研究方法,探讨文明古国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4.创设情境教学,如模拟古代文明交流场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5.结合课后阅读、写作、演讲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直接输出:
四、教学内容讲等实践活动,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培养学生对历史的热爱,激发学习兴趣,树立正确的民族观、历史观。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和早期发展一、教学理论建构主义教学模式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视学生为认知的主体,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对学生的意义建构起帮助和促进作用;《2017年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突出强调历史学科素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鼓励学生参与学习,同时要重视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渗透和培养。

二、教材分析从教材的内容来看,包括“人类文明的产生”和“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两个密切联系的栏目,其中“人类文明的产生”讲的是人类文明产生的共性:分别介绍原始农业和原始畜牧业分发展、农业和手工业的分工以及人类的定居生活、私有制、阶级和国家的出现,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角度介绍人类文明的产生过程;“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则是介绍古代不同区域的早期文明做呈现的差异,分别介绍古代西亚的两河流域、埃及的尼罗河流域、南亚的印度河和恒河流域、欧洲巴尔干半岛和爱琴海地区以及中国的长江和黄河流域文明概况,呈现出特定的环境以及不同的政治经济状况下古代世界文明的多元化特点。

从教材结构来看,新版教材栏目清晰,版面设计合理,新教材的“史料阅读”、“历史纵横”栏目补充新资料,“学习聚焦”强调了学习的重难点,“思考点”以及课后的“探究与拓展”给学生的问题探究提供了方向。

特别是学习聚焦,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为师生提供学习提供思考的思路。

从教材的地位来看,本课是新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下)的第一课内容,上承《中外历史纲要》(下)的“中国史”部分,下启“世界史”部分,学生可以通过本课了解古代文明的起源,同时还可以通过对文明产生过程以及古代文明多元化特点的学习,能够用唯物史观初步分析文明产生的原因和古代文明多元化差异的原因,因此学好本课内容会为以后的学习打下良好的基础,因此教材的地位十分重要。

三、学情分析1.通过学前调研可知,高一学生在中考选考过程中对本课有了初步的了解,对文明的概念以及表现有了初步的认知,但是对于各文明古国发展过程中的不同特点形成的原因没有深入了解,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还有待进一步培养,因此有必要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有意识渗透这些素养。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必修中外历史纲要(下)《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优质课教案教学设计埃及位于非洲大陆东北部,尼罗河是其重要的水源。

古埃及文明的发展离不开尼罗河的滋润和埃及人民的勤劳。

在早期,埃及人民主要以渔业和农业为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手工业和商业也开始发展。

埃及的政治制度以法老为首的君主制,法老是政治、经济、宗教和文化的中心。

埃及人民的宗教非常重要,他们崇拜多神教,认为法老是神的化身。

另外,埃及人民还发明了象形文字,这种文字在埃及的文化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是古代文明中的重要发明之一。

古埃及文明的发展历程中,还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建筑和艺术作品,如金字塔、___、墓室壁画等,这些作品至今仍然让人们赞叹不已。

东北非的埃及同样干旱,但是尼罗河的定期泛滥有利于农业生产。

农业是埃及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因此他们根据尼罗河水涨落制订了世界上第一部太阳历。

这个环境相对封闭,使得古埃及人可以安全地栖息,不用担心蛮族入侵所带来的恐惧和苦难,这促进了古代埃及人民的经济发展。

尼罗河作为快速交通的要道,连接着埃及全境,有利于统一国家的形成,并形成法老的专制统治。

尼罗河的特产纸莎草成为古代埃及主要的书写材料和重要的出口物资。

因此,尼罗河流域带来了经济和农业的发展,建立起了辉煌的埃及文明。

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前,也就是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都是依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

通过这种方式获取的食物是不稳定的,当时的人类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之后,人类在采集果实和狩猎的时候,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其他动物的性,最终人类开始有意识地播种和驯养动物,于是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诞生了。

掌握了农耕和畜牧,人类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由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标志着人类的生产力提高。

生产力是人类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

可以将其简单地理解为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

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

人类的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

与原始社会不同,这时候的人类没有办法一口气消耗掉所有的事物和产品,因此就出现了剩余产品。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2022-2023学年部编版中外历史纲要下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教案

第1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材分析: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世界上几种重要的古代文明的特点。

本课第一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不便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第二部分相对较简单,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

同时在一部分应注意思考为什么文明之间具有差异。

教学目标与核心素养:【唯物史观】利用唯物史观讲解文明起源,理解文明起源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时空观念】将各个古代文明定位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框架下去认知,能够运用各种时间术语描述各个古代文明的发展;能够利用已有的历史年表、历史地图等方式对相关史事加以描述;能够认识事物发生的来龙去脉,理解空间和环境因素对认识历史与现实的重要性。

【史料实证】能够认识不同类型的史料所具有的不同价值;能够掌握获取史料的基本方法;能够在对史事与现实问题进行论述的过程中,尝试运用史料作为证据论证自己的观点。

【历史解释】阅读“古代主要文明示意图”,分析地理环境对早期文明形成的影响,初步学习根据图例,观察地图,提取历史信息的方法。

【家国情怀】人类早期文明是在适应与改造自然环境中发展起来的,让学生初步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理念。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世界上几种古代文明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课前准备:通过查阅资料先行了解西亚与埃及的历史和相关内容。

西亚:两河流域大部分地区干旱少雨,但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使农业始终是最主要的社会经济基础,在生产的过程中,开启了私有制的发展、阶级分化和国家的形成,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出现了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和目前所知最早的史诗。

为了测量土地、计算粮食产量和人工,发明了60进位制。

河水经常泛滥,诞生了著名的洪水和方舟的传说。

为了解决该地区河水泛滥时易涝,其他时间易旱的问题,就需要修建许多水利灌溉设施。

大规模集体协作劳动加强了各地居民间的联系,提高了生产组织化程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国家的形成。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是《中外历史纲要》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主要讲述了人类文明的起源和世界上几种重要的古代文明的特点。

本课第一部分理论性较强,学生不便理解,因此在教学中应该注意。

第二部分相对较简单,可以发挥学生主动性。

同时在一部分应注意思考为什么文明之间具有差异。

二、学情分析
具体学情具体分析。

三、教学目标
课标对于本课的要求是“知道早期人类文明的产生;通过了解各文明古国发展的不同特点,认识这些特点形成的不同时空条件;认识古代各大帝国的区域性影响和不同文明之间的早期联系。

”根据课标和教学内容,我制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利用唯物史观讲解文明起源,理解文明起源问题,培养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阅读材料,观看地图,提升学生史料分析能力,打破学科界限,培养学生综合能力。

通过教师讲述和学生思考,培养学生正确对待不同文明的态度。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世界上几种古代文明的特点。

难点:理解文明起源和文明之间的差异。

五、教学方法与课时
教学方法:讲授法、谈话法
课时: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学习第一课《文明的产生与早期发展》。

大家现在快速阅读教材并结合标题,之后告诉老师本课分为几部分,每部分主要讲述的是什
么?
生: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人类文明的产生”,第二部分讲述的是“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设计意图:阅读教材,树立学生对于本课的整体框架。

(二)新课讲授
1.人类文明的产生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来学习第一部分“人类文明的产生”,在这一部分我们要解决一个问题就是人类文明是怎样被创造出来的?
师:在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之前,也就是原始社会的时候,人类都是依靠采集狩猎获取食物。

通过这样方式获取的食物是不稳定的,当时的人类可以说是“吃了上顿没下顿”。

之后,人类在采集果实和狩猎的时候,逐渐掌握了植物的生长规律和其他动物的习性,最终人类开始有意识的播种和驯养动物,于是最初的农业和畜牧业诞生。

人类掌握了农耕和畜牧,人了可以获取更多的食物。

由采集狩猎到农耕畜牧,标志着人类的生产力提高。

生产力就是人类人实际进行生产活动的能力,也是劳动产出的能力。

放在这里,我们可以将其简单的理解为人类获取食物的能力。

师:在农耕畜牧的基础上,又出现了手工业和商业。

人类的生产力提高、生产效率提高。

与原始社会不同,这时候的人类没有办法一口气消耗掉所有的事物和产品,因此就出现了剩余产品。

面对这些剩余产品,人类开始思考一个问题“这
些剩余产品改该由谁来管理?”。

起初,这些剩余产品是由部落首领管理,但是后来部落首领就利用特权将剩余产品变成自己私有。

因此,私有制就出现了。

在私有制的基础上,部落里的人开始分化穷人和富人。

之后富人就成为统治者,穷人变成被统治者。

于是阶级出现。

被统治者不甘于被统治,于是出现了反抗。

统治者为了保住自己的财富和地位,就发明出政府军队文字这些便于自己统治的措施。

师:这是人类掌握了农耕畜牧后的一个变化。

另一个变化就是人类开始定居,出现定居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一些定居点逐渐演变成早期城市。

我们现在结合第一个变化。

在一个较大的城市中出现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以及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统治的一系列措施。

因此,这个城市我们就可以将其成为国家。

此时,文明便诞生了。

师:同学们,我们现在回顾刚才所讲的内容。

出现这一系列变化的根源在哪?
生:农耕畜牧的出现。

师:没错,因为农耕畜牧的出现,所以引起了这一系列的变化,最终出现了文明。

因此教材上本课的第一句话就是“农耕畜牧的产生,是人类迈向文明的前提。

”文明的基本标志是什么?
生:阶级,国家和文字。

师:阶级的产生、国家的形成和文字的出现是文明诞生的基本标志。

文明的共同特征表明,这种新的社会类型已经完全不同于此前那种崇尚平均主义的部落社会。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师:通过刚才的讲述,我们可以看出文明社会与原始社会大不相同。

原始社会是崇尚平均主义的平等社会,而文明社会里面有的是因生产力提高而带来阶级的不平等,以及为了维护不平等而采取的一系列措施。

设计意图:利用唯物史观解释文明的产生,提升学生唯物史观的素养。

利用流程图,便于学生理解。

2.古代文明的多元特点
师:文明自诞生之日起就呈现出多元的特点。

世界上古代文明主要有两河文明、尼罗河文明、古印度文明、古希腊文明和中华文明。

因为之前学习过中国历史,了解了中华文明,所以今天就不再介绍中华文明。

同学们,现在阅读教材,完成表格。

师:现在我们通过图片了解这四个文明。

师:同学们现在阅读材料,观看地图,思考“为什么不同的文明之间存在如此大的差异?”
苏美尔人及其后继者的宗教信仰深受自然环境的影响,尤其是底格里斯河和幼发拉底河每年河水泛滥的影响。

给他们留下深刻印象的不是河水泛滥的周期性,而是泛滥的时间和洪水量的不可预见性。

北部地区的大雨加上了札格罗斯山脉和托罗斯山脉上的积雪消融,常常会引起特大洪水,它们不只是充满灌溉沟渠,还毁坏了农田。

在苏美尔人眼里,他们的洪水之神尼诺塔不是一位慈祥的神,而是一位恶毒的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尼罗河西面是利比亚沙漠,东面是阿拉伯沙漠,南面是弄比亚沙漠和尼罗河大瀑布,背面是三角洲地区没有港湾的海岸,这些自然屏障使它得到了特别好的保护……尼罗河就像一条一根天然的纽带,把整个流域地区连接成一个稳定、有效的整体……尼罗河每年可以预知且又水势平缓的泛滥则助长了埃及人的自信和乐观……埃及人则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作是“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

——斯塔夫利阿诺斯《全球通史:从史前到21世纪(上)》
从印度的外围来看,古代印度北靠喜马拉雅山和兴都库什山脉作天然屏障、南临印度洋、东接孟加拉湾、西濒阿拉伯海,这种“一面围山,三面环海”的地理位置导致印度在地理上自成一格。

从印度内部地形结构所形成的印度地理特点的差异性上,我们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自然疆界上,高山、大河、森林、沙漠及高原的阻隔容易形成一个个“蜂窝状”的文明单元,也会导致印度在人文上形成多种族、多宗教、多语言并存的局面,这样的天然屏障在交通不发达的古代是难以逾越的天堑。

——蒋敬《印度文明分散性特征研究》
生:文明之间的差异是地理环境影响的。

师:现在这里有一副希腊的地形图,同学们通过观看地图,参考之前三个文明的材料,思考地理环境是如何影响古希腊文明。

现在大家先观察地图,归纳希腊的地形特点。

生:山地多,平原少,海岸线漫长,岛屿多,地中海气候,利于葡萄和橄榄等经济作物生长。

师:同学们思考这样的地理环境对古希腊文明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
生:利于小国寡民的城邦制形成,促进商品经济发展,利于形成平等意识和冒险精神,推动了古希腊殖民扩张,有利于民主制发展。

师:没错。

我们可以看出地理环境是影响文明的重要因素,但绝不是决定性因素。

文明的发展是受地理和历史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

设计意图:提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细读教材,提升学生阅读文本,提取信息能力。

利用材料和地形图,便于学生理解地理环境对文明发展的影响。

同时打破学科界限,便于学生培养综合能力。

(三)小结
师: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知道了文明产生的基本理论,了解文明多元的特点。

各种文明本身没有优劣之分。

之所以出现类型不一的文明,是因为创造文明的人们的所处的地理和社会等环境不同。

我们应该以求同存异的态度去面对多样的文明。

设计意图:通过讲述,希望学生能够正确看待文明之间的差异,以免学生在看待文明的问题中走向极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