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教案: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对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
复习的内容包括:声音的产生、声音的传播、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乐音与噪音、声速等。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掌握声速的概念。
2. 能够运用声学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3. 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特征,声速的概念。
难点: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声波图形的绘制。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多媒体课件、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音叉、尺子等)。
学具:课本、练习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让学生举例说明生活中利用声音传递信息和能量的例子。
2. 知识点复习:(1)声音的产生: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的传播:声音需要介质传播,可以在气体、固体和液体中传播,但不能在真空中传播。
(3)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
音调与频率有关,响度与振幅和距离有关,音色与材料和结构有关。
(4)乐音与噪音:乐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均匀变化的声音,噪音是指音调、响度、音色不均匀变化的声音。
(5)声速:声速是指声音在单位时间内传播的距离。
在空气中,声速约为340米/秒,在水中约为1500米/秒。
(1)为什么敲击不同材质的物体,声音的音色不同?(2)为什么在冬天,声音传播的距离比夏天远?4. 随堂练习:(1)判断题:声音的传播速度与介质有关。
(对/错)5. 实验操作:让学生分组进行实验,观察并记录不同介质中声音的传播速度。
六、板书设计板书内容:1. 声音的产生2. 声音的传播3. 声音的特征(音调、响度、音色)4. 乐音与噪音5. 声速七、作业设计1. 填空题:(1)声音是由________的振动产生的。
(2)声音在________中传播最快,在________中传播最慢。
(3)音调与________有关,响度与________有关,音色与________有关。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在设计这个复习学案时,我希望能够通过一系列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活动,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
我的设计思路是先通过一些实际的情景让学生回忆起相关的物理概念,然后通过小组讨论和实验活动,让学生能够运用这些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能够回忆起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2. 培养学生能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提高学生的小组合作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扬声器、麦克风、音叉等)。
2. 学具:笔记本、笔、实验记录表。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段音乐,让学生注意听音乐中的不同声音,并思考这些声音是如何产生的。
2. 讲解:回顾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如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
3. 小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他们认为的声音传播的原理,并分享他们的看法。
4. 实验活动:让学生进行一系列实验,如观察音叉的振动、使用麦克风捕捉声音等,并记录实验结果。
5. 解决问题:让学生运用他们学到的声现象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如如何提高音量的清晰度、如何减少噪音等。
五、活动重难点:重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和原理。
难点:如何运用声现象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发现学生们对声现象的基本概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他们能够运用这些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然而,我也注意到有些学生在实验操作上还存在一些困难,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加注重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的培养。
我还可以通过一些额外的拓展活动,如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来探索声音的传播规律,来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能力。
通过这个复习学案,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他们在声现象这一章节中学到的知识,并提高他们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

苏科版物理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始终坚持以幼儿的兴趣和需求为导向,设计有趣而富有教育意义的课程。
这次我设计的课程是《声现象》的复习教学,旨在帮助幼儿们巩固对声音的理解,并提高他们的观察和动手能力。
一、设计意图在设计这节复习课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和亲身体验的方式,让幼儿们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通过一系列有趣的活动,引导他们思考和探索声音的奥秘,提高他们对声现象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
2. 能够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固体、液体和气体都能传声。
3. 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到声音的传播和影响声音传播的因素。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本节课的重点是让幼儿们理解和掌握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难点在于让幼儿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传播的现象。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扬声器、音叉等声音产生装置。
2. 泡沫、纸板等不同介质。
3. 实验记录表格。
五、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不同乐器发出的声音,引导幼儿们注意声音的差异,引发他们对声音的好奇心。
2. 演示实验:展示扬声器和音叉的振动产生声音的实验,让幼儿们直观地感受到声音的产生。
3. 亲身体验:让幼儿们亲自触摸扬声器和音叉,感受它们的振动,进一步理解声音的产生。
4. 实验观察:将扬声器放在不同介质上,让幼儿们观察声音的传播情况,并记录下来。
5. 小组讨论:让幼儿们分组讨论实验观察到的现象,共同探讨声音传播的原因。
7. 课后巩固:布置一些简单的练习题,让幼儿们回家后巩固所学知识。
六、活动重难点本节课的重难点是让幼儿们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声音传播的现象,并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原理。
七、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在课后,我会对这节课进行反思,看看幼儿们的反馈和表现,以便更好地调整教学方法和内容。
同时,我也会给幼儿们提供一些拓展延伸的活动,让他们能够在课后继续探索和深入学习声现象。
重点和难点解析在设计《声现象》复习教学时,我注意到有几个关键的细节是需要特别关注的。
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 第一章 声现象 复习教学设计

2022-2023学年八年级物理苏科版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了解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受的基本知识。
2.掌握声音的特性和常见现象。
3.能够分析解释生活中的声音现象。
4.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探究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本次复习教学的内容是《第一章:声现象》。
三、教学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声音的特性和常见现象。
四、教学步骤步骤一:复习导入(10分钟)1.通过播放不同的声音,向学生介绍声音的特点和不同的声音种类。
2.引导学生回忆声音的产生方式,如声源与物体的振动运动之间的关系。
步骤二:概念复习(10分钟)1.复习声音的基本概念,如声音是一种振动传播的波动现象。
2.复习声音的传播介质,如空气和固体等。
3.复习声音传播的速度与介质的关系,如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速度的不同。
步骤三:声音特性复习(20分钟)1.复习声音的频率和振幅这两个与声音特性有关的概念。
2.通过实例演示和讨论,复习声音的高低音、响度和音调等特性。
3.引导学生思考声音特性与声源振动特点的关系。
步骤四:常见声音现象复习(30分钟)1.复习声音的反射现象,如声音的传播路径、声音反射的特点等。
2.复习声音的吸收现象,如声音被吸收的材料和场所等。
3.复习声音的干扰现象,如噪声和共振等现象。
步骤五:实验探究(30分钟)1.引导学生进行一系列与声音有关的实验,如探究声音传播的介质、声音的频率与音调的关系等。
2.鼓励学生观察、记录实验现象,并通过实验结果对声音现象进行解释和总结。
3.引导学生思考实验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和改进方法。
步骤六:复习总结(10分钟)1.针对本次复习内容,进行问题回顾和随堂测试,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2.对学生的发言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发学生对声音现象的兴趣和思考。
五、教学评价1.教师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回答和实验操作情况。
2.随堂测试和课堂练习,检查学生对声音现象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讲解、提问和讨论,检查学生对声音概念和特性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

苏科版八年级物理上册第一章声现象复习教案作为一名资深的幼儿园教师,我对于设计这堂《声现象》的复习课有着明确的思路和目的。
我希望通过这堂课,让孩子们能够复习和巩固之前所学的声音相关知识,同时培养他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一、教学目标1. 让孩子们复习和掌握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培养孩子们的观察力、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3. 通过实践活动,让孩子们更好地理解声音的特性,如音调、响度和音色。
二、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让孩子们理解声音的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的影响因素。
2. 教学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三、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电脑、投影仪、实验器材(如鼓、锣、木鱼等)、音响设备。
2. 学具:实验记录表、画笔、彩色纸张。
四、活动过程1. 引入:通过播放一首孩子们熟悉的歌曲,引导他们关注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然后,向孩子们介绍今天的学习内容,即复习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基本原理。
2. 讲解与演示:利用投影仪和电脑,展示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
通过实验器材的演示,让孩子们直观地感受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过程。
3. 实践活动:将孩子们分成小组,每组分配实验器材,让他们根据实验指导书,进行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实验。
在实验过程中,要求孩子们仔细观察并记录实验结果。
4. 分享与讨论:邀请各小组代表分享实验成果,引导孩子们讨论声音传播的快慢、声音的特性的影响因素等。
6. 拓展延伸:邀请孩子们分享自己生活中与声音相关的故事或现象,引导他们发现和理解声音的奥秘。
五、活动重难点1. 活动难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理解声音的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的影响因素。
2. 活动重点:让孩子们通过实践活动,加深对声音特性的理解。
六、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课后反思:回顾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观察孩子们对声音的产生、传播和接收的原理,以及声音的特性的理解程度。
苏科版八年级第一章声现象单元复习学案

一、回顾与检测二、学习与解析知识点一、综合实践活动:比较材料的隔音性能1.提出问题:聆听闹钟指针走动时的“嚓嚓”声,注意它的响度和音调。
把闹钟放在一个鞋盒内,并盖上盒盖,你听到的声音有什么变化?2.猜想假设:收集各种能够阻隔声音的材料(如衣服、报纸、锡箔纸、塑料袋、泡沫塑料等),然后和同学一起预测这些材料的隔音性能并排出由好到差的顺序。
3.设计实验:设计一种简易的方法测试各种材料的隔音性能,设计时注意:①为了保证测试合理,应设计一种能比较隔音性能的方法;②实验时,要注意控制某些条件。
例1.小明想比较几种材料(毛衣、报纸、棉花、泡沫塑料)的隔音性能,除了待检测的材料外,可利用的器材还有:音叉、收音机、机械闹钟。
在本实验中适合作声源的是;理由是。
小明将声源放入鞋盒内,在其四周塞满待测材料,再盖上盒盖。
他设想了三种实验方案你认为最佳的是。
A.让人站在距鞋盒一定距离处,比较所听见声音的响度B.让人一边听声音,一边向后退,直至听不见声音为止,比较此处距鞋盒的距离C.将泡沫小球放在鞋盒上,比较小球弹起的距离上面的表格是为上述三种实验方案设计的,其中与方案C所对应的是________。
待测材料隔声性能由差到好的排列顺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知识点二、实验:探究音调和哪些因素有关例2.小明在观察小提琴、二胡等乐器的弦振动时猜测:即使在弦张紧程度相同的条件下,发出声音的音调高低还可能与弦的粗细、长短及其材料有关。
于是找来了各种不同的琴弦,想通过实验进行探究,琴弦的编号及情况如下表。
(1)小明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材料的关系,他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的琴弦;(2)小明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粗细的关系,他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的琴弦;(3)小明想探究弦发声的音调与弦的长度的关系,他选用表中编号为_______的琴弦。
课堂巩固1.(2015常州)如图所示,小明将悬挂的轻质小球紧靠音叉,用小锤轻敲和重敲音叉时,小球弹开的角度不同.比较角度的大小是为了探究()A.声音产生的原因B.响度和振幅的关系C.音调和频率的关系D.声音的传播是否需要时间2.(2015盐城)在比较材料隔声性能的综合实践活动中,小明逐步远离声源,他所听到的声音发生改变的是()A.响度B.音调C.音色D.速度3.弦乐队在演奏前,演奏员都要调节自己的乐器-------拧紧或放松琴弦,这样做主要是改变乐器发出声音的()A.音调B.响度C.音色D.传播方向4.噪声严重影响着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以下防治噪声的办法中可行的是()A.通过科学研究,使噪声源不发生振动B.将所有噪声源隔离在真空容器中,以避免噪声干扰C.城市里在穿过住宅区的高速公路两旁建隔音墙、一般道路两旁植树种花D.建筑工地不允许使用大型机械5.下列关于声音的说法中正确的是()A.人说话时的声音是由声带振动发生的B.女高音歌唱家的“高音”是指声音的响度很大C.两名宇航员登上月球后能直接交谈D. 声音在空气中传播速度最快6.钓鱼时不能大声喧哗,因为鱼听到人声就会被吓走,这说明()A.只有空气能传播声音B.空气和水都能传播声音C.声音在水中的速度比在空气中的速度小D.声音从空气传入水中,音调发生了变化7.医生用的听诊器是因为()A.听诊器能使振动的振幅增大,响度增大B.听诊器能改变发声体的频率,使音调变高C.听诊器能减小声音的分散,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D.听诊器能缩短听者到发声体的距离,使传入人耳的响度更大些8.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请勿高声喧哗。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20242025学年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物理在设计本节课——第一章声现象的复习导学案时,我的设计意图是以学生已有的声学知识为基础,通过复习和巩固,进一步深化学生对声音相关概念的理解,提升他们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
同时,我希望通过本节课的活动,激发学生对声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科学探究的精神。
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声音的基本特征,包括音调、响度和音色,以及它们的影响因素。
我还希望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传播原理,以及声音与生活、科技等方面的联系。
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够将理论知识应用于解决实际问题,如通过声音的特征判断物体的材料等。
而教学重点则是让学生熟练掌握声音的基本概念和传播原理。
为了顺利进行本节课,我准备了多媒体教具,如PPT和实验器材,以及学习资料,如教材和相关的声学知识卡片。
在活动过程中,我会特别关注学生的理解和掌握情况,对于重难点内容,如声音的传播原理和实际应用,我会进行详细的讲解和示范。
总的来说,通过本节课的复习导学案设计,我希望能够帮助学生巩固和深化对声学的理解,提升他们的实践能力,并激发他们对科学探究的兴趣。
重点和难点解析:1. 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这是一个基础但关键的知识点。
我会通过一个简单的实验来复习声音的产生,让学生观察和感受声音的振动。
这个实验能够直观地展示声音的来源,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然后,我会讲解声音的传播原理,包括声音在空气、水和固体中的传播情况。
通过实际例子,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特点。
2. 声音的基本特征:音调、响度和音色是声音的基本特征,它们影响着我们对声音的感知。
在这个环节,我会通过实例让学生理解这些特征的影响因素。
例如,我会播放不同音调、响度和音色的声音样本,让学生分辨和描述它们的差异。
这样的实践情景引入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概念。
3. 声音与生活、科技等方面的联系:声学知识在生活和科技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在这个环节,我会分享一些与声音相关的实际应用案例,如噪声控制、回声定位等。
八年级物理上册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学案(新版)苏科版

第一章《声现象》单元复习学案【学习内容与目的要求】1、知道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知道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的传播速度不同3、知道声音在空气中的传播速度4、知道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5、了解音调、响度和音色是乐音的三要素6、乐音的音调跟发声体的振动频率有关7、响度跟发声体的振动幅和距发声物远近有关系8、不同发声体发出的乐音的音色不同9、了解噪声和它的危害以及减弱噪声的途径【知识重点与学习难点】重点: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解释各种声现象2、乐音的三要素及其应用难点:1、回声现象和回声测距的原理【方法指导与教材延伸】(一)声音的产生:(1)声音是由于物体振动而产生的,振动停止声音也随之停止。
例1敲大钟后“余音不止”说明大钟还在。
例2如图所示的这些现象说明:正在发声的物体都在。
(2)各种振动着的发声物体都是声源。
特别提醒:不但音叉、鼓膜、琴弦等固体能振动发声,液体和气体也能发声。
各种管乐器就是靠空气振动而发声的。
例3说出以下各种不同声音是由哪些物体的振动而产生的:胡琴声、水滴入水声、蚊子嗡嗡声、口琴声、青蛙、人。
答:胡琴声是振动而产生的,水滴入水声是振动产生的,蚊子嗡嗡声是蚊子的振动而产生的,口琴声是振动而产生的,青蛙是靠发声的,人是靠发声的(二)声音的传播:(1)声音以声波的形式传播的。
声源振动发出的声音,怎么传到人耳的呢?这是因为声源和人耳之间存在着传播声音的介质――空气,声源的振动通过声波传入人耳,使耳膜发生振动,人们就产生了声音的感觉。
(2)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
介质按种类可分为:、和。
在15℃的空气中传播速度约为m /s;在水中传播速度约为m /s;在钢中传播速度约为m /s,所以在相同条件下声音在中传播速度最快;在中传播速度较快;在中传播速度最慢。
例4 一根充满水的长钢管的一端被敲击后,站在钢管另一端的人能听到几次敲击声?答:不同物质传播声音的速度不同,钢最快,空气最慢,三种介质,钢、水、空气先后把声音传播到另一端,就会使人听到三次敲击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声现象》复习导学案
一、复习目标:
1、知道声音是怎样产生和传播的。
2、知道声音传播需要介质,声音在不同介质中传播的速度不同。
3、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4、知道减弱噪声的途径,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
5、知道超声波和次生波及其应用。
6、回顾本章实验,知道研究方法,会进行简单的计算。
二、复习重点:
理解声音的三个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三、复习难点:
实验探究声音的响度、音调及其影响因素。
四、基础诊测:
1、声音是由物体的产生的,振动,发生才停止。
2、气体、液体和都可以传播声音,声音在中传播的最慢,15℃的空气中声音的传播速度是,但不能传播声音。
3、声音具有三个特性,分别是、和。
其中,与振动的频率(每秒钟物体振动的次数)有关,且频率越大,越高;与物体振动的振幅有关,且振幅越大,越大,它还与距离发声体的有关;不同的发声体不同。
4、人耳的听觉频率范围是。
频率高于的声叫波,频率低于的声叫波,生活中用超检查身体及胎儿的发育情况用的是波,地震、火山、台风、海啸及一些动物交流时用的是波。
5、控制噪声的三种方法是、、。
6、声既能传递信息也能传递,声传递信息的例子有:;声传递能量的例子有:。
五、例题解析:
知识点一:关于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1、如图所示把正在发声的闹钟放在玻璃罩内,闹钟和罩的底座之间
垫上柔软的泡沫塑料,逐渐抽出罩内的空气,闹钟的声音会逐渐变小,
直至听不到声音.这个实验说明了()
A、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
B、声音必须通过介质才能传播
C、声波在玻璃罩中发生了反射
D、声波在传播过程中能量逐渐减少
知识点二:关于乐音的三个特征问题(要注意音调与响度的区别)
2、下列四个句子:(1)这首歌调太高,我唱不上去;(2)引吭高歌;(3)她是唱高音的;(4)
请勿高声喧哗.其中“高”字指音调的是 ( )
A、(1)(2)
B、(2)(4)
C、(1)(3)
D、(3)(4)
知识点三:环保问题
3、我们生活在声音的世界里,声音无处不在。
下列声音①工厂车间机器的轰鸣声,②剧场
里京剧表演的演奏声,③清晨公园里小鸟的鸣叫声,④装修房子的电钻声,⑤婚庆时的爆竹声,⑥山涧小溪潺潺的流水声。
其中属于噪声的是()
A、①③④
B、①②⑤
C、①④⑤
D、①④⑤⑥
知识点四:回声测距问题:
4、科学工作者为了探测海底某处的深度,向海底垂直发射超声波,经过3s,收到回波信号,
甲 乙 丁 丙
抽气 (1)海洋中该处的深度为多少 m ?(声音在海水中传播的速度是1531 m/s ),(2)列举超声波的其它用途(至少两个);这种方法能不能用来测量月亮到地球的距离?为什么? 知识点五:实验探究:
5、小红在探究声音的特征时,进行如下实验:
(1)把一钢尺紧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边10cm,用一定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2)使钢尺一端伸出桌边15cm ,用相同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3)使钢尺一端伸出桌边15cm,用较大的力拨动钢尺,听它振动时发出的声音。
请将实验有关现象及感受填入下表中: 实验次数 钢尺伸出
桌边长度 振动幅度 (大/小) 振动频率 (高/低) 响度 (大/小) 音调 (高/低) 1
10cm 2
15cm 3 15cm
小红在探究过程中运用了一个重要的实验方法是 。
六、达标测试
1、针对以下四幅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 、甲图中,演凑者通过手指在弦上按压位置的变化来改变发声的响度
B 、乙图中,敲锣时用力越大,所发声音的音调越高
C 、丙图中,随着向外不断抽气,手机铃声越来越大
D 、丁图中,城市某些路段两旁的透明板墙可以减小噪声污染
2、甲同学把耳朵贴在长铁管的一端,乙同学在长铁管的另一端敲一下这根铁管,则甲同学听到的声音情况是( ) A 、响了一下,声音是从铁管传来的 B 、响了一下,声音是从空气传来的
C 、响了两下,先听到从空气传来的声音
D 、响了两下,先听到从铁管传来的声音
3、拿一张硬纸片让它快些从一木梳上划过,再让它从同一木梳上慢一点划过,则两次所发出的声音( )
A 、响度不同
B 、音调不同
C 、音色不同
D 、前三者都不同
4、一些同学经常在噪杂的公共场合戴耳机听MP3,为了听得更清楚,往往需要增大音量,这相当于增大了声音的 ( )
A 、音色
B 、音调
C 、响度
D 、频率
5、当听到几个熟悉的同学谈话的声音时,你往往很容易判断出都是谁在说话,这时你判断的主要依据时它们的:( )
A 、音色不同
B 、音调不同
C 、响度不同
D 、音色、音调、响度同时作用的结果
6、一场大雪过后,人们感到外面万籁俱寂。
究其原因,你认为正确的是( )
A 、可能是大雪后,行使的车辆减小,噪声减小
B 、 可能是大雪后,大地银装素裹,噪声被反射
C 、 可能是大雪后气温较低,噪声传播速度变慢
D 、 可能是大雪后蓬松多孔,对噪声有吸收作用
7、晚上当你在家温习功课时,邻居正在引吭高歌,对你的学习产生干扰,则下列四条措施中,无效的是( )
A、打开窗户让空气增加流动
B、用棉花塞住耳朵
C、与邻居协商使其减小音量
D、关上窗户拉上厚窗帘
8、下列实例不是利用超声波的是()
A、蝙蝠利用回声定位确定昆虫的位置;
B、用听诊器检查病人心、肺的工作情况;
C、外科医生利用声波振动除去人体内的结石;
D、发出声波切削坚硬的金刚石。
9、一部科幻电影中有这样的场面:一艘飞船在太空中遇险,另一艘飞船前去营救的途中,突然听到了遇险飞船的巨大爆炸声。
请你给导演指出这个场景中的科学性的错误:。
10、学过声现象之后,同学们纷纷用橡皮筋做实验,用牙咬住橡皮筋一端,一手拉住另一端,一手拨动:
甲发现:拨动的力越大,声音越洪亮。
乙发现:用同样的力拨动,拉的越紧,声音越尖。
丙发现:用牙咬住橡皮筋,与把橡皮筋固定在桌子上相比,即使松紧,拨力大小相同,产生的声音大小也不同。
丁发现:用一个两端开口的罐头盒,两端蒙上橡皮膜。
一端的橡皮膜靠近蜡烛的火焰,用手敲击另一侧的橡皮膜,发现火焰跳动。
根据以上请回答:
(1)甲同学可以验证的结论是:___ __.
(2)乙同学可以验证的结论是:__ _.
(3)丙同学可以验证的结论是:__ _____.
(4)丁同学可以验证的结论是:___ ____.
七、挑战自我
1、北宋时代的沈括,在他的著作《梦溪笔谈》中记载着:行军宿营,士兵枕着牛皮制箭筒睡在地上,能及时听到夜袭的敌人的马蹄声,这是因为。
2、有关声现象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高,响度大
B、男低音独唱时由女高音轻声伴唱,则男低音比女高音音调低,响度大
C、射击运动员在驯练和比赛中戴耳塞,是为了减弱进入耳中的噪声
D、宇航员在月球上进行谈话时,听不到对方的声音,说明声音在真空中不能传播
3、一般来说,大礼堂的四周墙壁都做成凹凸不平的向蜂窝似的,这是为了( )
A、减弱声波的反射
B、增强声波的反射
C、增强声音的响度
D、仅是为了装饰
4、如图1所示,轻塑料球A紧靠音叉B放置,用橡皮槌轻敲叉C,会看到什么现象?试说明理由。
若将这一实验放置在月球表面,你会看到什么现象?
5、向保温瓶里灌开水的过程中,听声音就能判断瓶里的水位上升的高低,这是因为()
A、随着水位上升,音调逐渐变高;
B、随着水位上升,音调逐渐变低;
C、灌水过程中,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D、灌水过程中,音调不变,响度越来越大。
6、小明同学为了研究一组材料的隔音性能(材料为:泡沫塑料扳、玻璃、木扳、硬纸扳)设计并做了一个实验,他们先把闹钟放入一只烧杯中,然后从听到最响的声音位置开始,慢慢远离声源,测得听不到指针走动声音时的位置与声间的距离。
比较各种情况下这段距离的大小就可以比较不同材料的隔声性能。
按隔音效果好坏依次排列:
、、、。
总结好的隔音材料的共同特点之一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