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修改版)

合集下载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
•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可粗略的分为 • 呼吸道传播微生物的防护(主要指对气溶 胶的防护) • 其他途径传播微生物的防护(主要指经血 液、经消化道或经啮齿动物等途径传播的 微生物的防护)
个体防护装备
• 鞋套、帽子、合适的口罩、手套、护目镜、 常规实验服、背开式隔离衣、连体防护服 等
临床实验室岗位安全风险
细菌学标本接种、鉴定岗位 • 泄露和泼洒污染 容器破裂可造成标本泄露; 容器倾倒可造成标本泼洒;临床采集标本时可发 生容器外表面污染;接种时可造成标本滴落污染 台面等;在手工开盖时可发生标本污染手指或环 境;制备涂片时可污染手指或环境 • 气溶胶污染 取菌环接种可产生气溶胶粒子污 染;制备涂片和悬液可产生气溶胶粒子污染;标 本处理过程中的离心、重悬浮等可产生气溶胶粒 子污染
• • •
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要求
• 实验室如果发现微生物污染了实验环境应立即停 下实验,用实验前备好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 如实验室被空气和气溶胶传播的微生物污染,应 立即关闭实验室进行消毒处理。 • 盛装污染微生物实验耗材的容器应有足量的消毒 剂,用过的耗材立即侵泡在消毒剂中。 • 实验结束后应立即对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擦 洗、消毒工作台面、地面,开启紫外线灯等照射1 小时以上。

保持镇静,立即停止实验,脱掉手套。
用清水或肥皂水清洗伤口。 尽量挤出伤口处的血液,取出急救箱,用碘酒或75%的酒 精擦洗伤口适当的包扎。 及时就医,告知医生受伤原因及可能的微生物污染,必 要时要进行医学处理。 向实验室安全员报告,进行事故记录。
• • • •
生物安全柜内溢出处理

处理溢洒物时不要将头伸入安全柜内,也不要将脸直接 面对前操作口,而应处于前视面板的后方。 选择消毒剂时需要考虑消毒剂对生物安全柜的腐蚀性。

实验室生物安全1资料文档

实验室生物安全1资料文档
期HIV患者、检查患者血管时, 发现输液带已空,输液管被血 液阻塞。她不想再改变穿刺部 位,将一注射器穿刺入输液管 内抽吸。患者突然移动手臂使 针头划出刺入 Black的手。 暴露后3月检测阴性;9月HIV+; 12月HCV+;
21
员工职业健康
预防接种:针对性 健康档案:特别是工作人员血清留样
标准 国家实行统一的实验室安全标准,实验 室应符合国家标准的要求。
3
《病原微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有关条例介绍
第二条 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实验室及其从事实验活 动的生物安全管理,适用本条例。 本条例所称病原微生物,是指能够使人或者动物致病的 微生物。 本条例所称实验活动,是指实验室从事与病原微生物菌 (毒)种、样本有关的研究、教学、检测、诊断等活动。
二级防护屏障 是指实验室的设施结构和通风系 统等构成的防护屏障 如实验室的设施包括消防、 应急供电、应急淋浴以及洗眼设施等。
5
一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 无致病作用的微生物,如用于教学
的普通微生物实验室等。
6
二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
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
安全设备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 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所谓“中 等潜在危害”指一般性可致病细
菌、病毒等微生物。
7
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
( 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 全设备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 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疾病的致病微生 物及其毒素,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疫苗 或感染后可以治愈。 艾滋病毒的研究(血清学实验室 除外)应在三级生物安全防护实验室中 进行。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修订版)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修订版)

《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通告卫通[2003]14号《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准则》(WS233-2002,以下简称《准则》)卫生行业标准已于2003年8月1日实施。

该《准则》规定了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的基本原则、实验室的分级及其基本要求。

贯彻实施该《准则》,对于各级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建设和规范化管理将会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鉴于医疗机构微生物和生物医学实验室的实际状况以及生物安全要求的特殊性,我部决定,医疗机构推迟两年执行《准则》。

在此期间,我部将组织有关专家,针对医疗机构微生物和生物安全实验室的特点对《准则》进行适当的补充完善,另行下发。

特此通告。

二00三年八月十九日近年来,随着先进仪器的普及应用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我国的近年来,随着先进仪器的普及应用和技术人员素质的提高,我国的检验医学事业有了飞速的发展,如何加强检验科管理是进一步提高我国检验医学水平的首要问题,全面管理体系的建立是保证质量,提高检测水平的关键,检验科管理的需要,也是实际的需要。

全面质量管理体系的概念对于检验科来说,主要工作是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实验数据,其最终成果主要是体现在检测报告上。

能否向临床提供高质量(准确、可靠、及时)的化验报告,得到患者和临床的信赖与认可,是检验科学建设的核心问题。

为了满足临床医护人员对检验报告的质量要求,仅仅靠对实验标本本身的控制是不够的。

因为影响检验结果的因素很多,诸如,医护人员对项目的了解,标本采取过程各环节控制仪器设备、仪器设施是符合实验要求,量质溯源,样品管理,检验方法,人员素质等多种因素,为了保证实验报告的质量,必须对影响因素进行全面控制。

控制范围应涉及标本检验的全过程,也就是以体系的概念去分析、研究上述质量形成中各项要素(包括直接的与间接的因素)的互相联系和相互制约的关系,以整体优化的要求处理好各项质量活动的协调和配合。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要点讲解材料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规范要点讲解材料

应按照实验室职业暴露处理流程紧急处理
九、标本采集、处理
• 采集 • 运输 • 处理 • 保存 • 销毁
尖锐器具安全使用制度
• 除特殊情况外,禁止在实验室使用针、注射器及 其他利器。尽可能使用塑料器材代替玻璃器材。
• 尽可能应用一次性注射器,用过的针头禁止折弯 、剪断、折断、重新盖帽、从注射器取下,禁止 用手直接操作。用过的针头必须直接放入防穿透 的容器中。非一次性利器必须放入厚壁容器中并 运送到特定区域消毒,最好进行高压消毒。
检验科主任
七、 实 验 室 安 全 管 理 流 程 图
检验科副主任 检验科安全管理员 检验科各专业组组长
检验操作者

安全 采样
样本为 潜在传染源
避免 针刺
运输、储存与检 验过程中应安 全处理
避免溢洒污染实验环境
适宜温湿度

避免噪音

避免传染源扩散


避免物表污染
避免仪器电脑辐射
验过程中安全操作
使用生物安全柜 紫外线消毒 配制消毒液消毒
菌器的使用) • 离心机的使用 • 化学危险物品的使用 • 仪器设备的安全操作及维护
移液器的安全使用
• 应用移液辅助器,严禁用口吸取。 • 所有移液管应带有棉塞以减少移液器具的污染。 • 不能向含有感染性物质的溶液中吹入气体。 • 感染性物质不能使用移液管反复吹吸混合。 • 不能将液体从移液管内用力吹出。 • 污染的移液管应完全浸入适当的消毒液中,并在消
五、建立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制度
• 实验室安全管理手册 • 实验室安全操作规程 • 实验室生物安全手册 • 培训相关人员熟知
六、造成实验室危害的常见因素
• 危险生物因子 • 气溶胶 • 水、电、火、化学危险品 • 噪声 • 仪器设备辐射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在临床实验室所从事的各项研究和实验工作中,生物安全管理是至关重要的。

它涉及到对实验室员工、环境和公众的安全保护,以及对潜在生物危害的有效控制。

本文将从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实验室分类、基本原则和常见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一、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生物安全管理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减少或消除生物学风险,从而保护实验人员的健康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临床实验室工作中可能涉及的生物学风险有很多,如传染性病原体、生物毒素、致病菌等。

生物安全管理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保护实验人员健康:临床实验室员工直接接触生物样品和试剂,风险较高。

正确的生物安全管理可以减少实验人员与危险生物接触的机会,防止感染和传播疾病。

2. 保护环境:实验室中的生物材料可能对环境造成污染,如排放到废水中。

生物安全管理可以有效防止这种污染,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公共安全:一些病原体具有传染性,如果没有有效的生物安全管理,可能会导致疾病的传播。

通过对实验室内的生物危害进行有效的控制,可以保护公众的健康安全。

二、实验室分类和生物安全级别按照生物安全管理的要求,实验室可以分为不同的级别,即生物安全级别(Bio-safety Level,简称BSL)。

不同级别的实验室在设施、防护措施和操作要求上有所区别,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级别:1. 生物安全级别1级(BSL-1):适用于处理低致病性微生物的实验室,如无人致病性细菌。

通常只需要基本的实验室防护设施和简单的操作规范。

2. 生物安全级别2级(BSL-2):适用于处理中度致病性微生物的实验室,如流感病毒、病毒性腹泻病原体等。

要求具备相应防护设施,如生物安全柜等,并有严格的操作规范。

3. 生物安全级别3级(BSL-3):适用于处理高度致病性微生物的实验室,如结核病菌、SARS病毒等。

要求实验室具备更加完善的生物安全设施,如负压房间等,并采取严格的操作规范和生物防护措施。

4. 生物安全级别4级(BSL-4):适用于处理最高致病性微生物的实验室,如埃博拉病毒、天花病毒等。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指南
临床实验室生物 安全指南
1 范围 2 术语和定义 3 临床实验室风险评估及风险控制 4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水平分级 5 临床实验室设计原则及基本要求 6 临床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 6.1 BSL-1实验室 6.2 BSL-2实验室
7 管理要求 7.1 组织和管理 7.2 管理责任 7.3 个人责任 7.4 安全管理体系文件 7.4.1 安全管理手册 7.4.2 程序文件 7.4.3 操作规程
效降低实验过程中产生的有害气溶胶对操作者和环 境的危害。 2.5 缓冲间 buffer room 在本指南中指设置在被污染概率不同的实验室 区域间的密闭室,需要时,设置机械送风/排风系统, 其门具有互锁功能,不能同时处于开启状态。
2.6 定向气流 directional airflow 在本指南中指从污染概率小区域流向污染
7.18 实验室设施设备管理 7.19 废物处置 7.20 危险材料运输 7.21 应急措施 7.22 消防安全 7.23 事故报告
附录A 附录B 附录C 附录D 参考文献
1 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对不同生物安全防护级别实验室的设施、
设备和安全管理的基本要求,适用于涉及生物因子操作的临 床实验室。
6 临床实验室设施和设备要求
6.1 BSL-1实验室
6.1.1 实验室的门应有可视窗并可锁闭, 门锁及门的开启方向应不妨碍室内人员逃生。
适用时,运行经验和所采取的风险控制措施的适应 程度评估;
适用时,应急措施和预期效果评估;
适用时,降低风险和控制危害所需资料、资源(包 括外部资源)的评估;
对风险、需求、资源、可行性、实用性等的综合评 估。
3.1.2 应事先对所有拟从事活动的风险进行评估, 包括对化学、物理、辐射、电气、水灾、火灾、自 然灾害等的风险进行评估。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培训
在实验室中应穿着工作服或罩衫等防护服,不得穿
着外出。用过的工作服应先在实验室中消毒,然后 统一洗涤或丢弃。
当手可能接触感染材料、污染的设备时应戴手套。
如可能发生感染性材料的溢出或溅出,宜戴两副手 套。不得戴着手套离开实验室,工作完全结束后方 可除去手套。一次性手套不得清洗和再次使用。
四、各类紧急情况处理
D.衣物污染:
1. 尽快脱掉最外层防护衣,并注意防止感染物质进一步扩散。 2.将已污染的防护服放入黄色垃圾袋内,待高压灭菌
3.脱掉手套,到污染区出口洗手
4.更换防护服和手套
5.必要时对发生污染的地方进行消毒处理
6.如果内衣被污染,应立即脱掉易污染的衣物,消毒处理
E.皮肤粘膜被污染
1.感染性液体外溢到皮肤 (1)立即停止工作,脱掉手套 (2)用75%的酒精进行皮肤消毒 (2)再用大量水冲洗
八、常用消毒方法 A.实验室内空气的消毒:
1.一般可加强开窗通风,自让通风换气,条件许可时 采用排气扇人工机械通风,做到每小时换气10-15次。 2.紫外线灯管适用于室内空气,物体表面的消毒。常 用的室内悬吊式紫外线灯对室内空气消毒时安装的数 量为平均1.5W每立方米,照射时间不少于30分钟。 3.使用等离子空气消毒器连续开机即可起到空气消毒作 用。
六、微生物实验室的消毒要求
1.实验室如果发现微生物污染了实验环境应立即停下实验, 用实验前备好的消毒剂进行消毒处理。 2.如实验室被空气和气溶胶传播的微生物污染,应立即关闭 实验室进行消毒处理。 3.盛装污染微生物实验耗材的容器应有足量的消毒剂,用过 的耗材立即侵泡在消毒剂中。
4.实验结束后应立即对实验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擦洗、消毒 工作台面、地面,开启紫外线灯等照射1小时以上。生 物安全3级和4级实验室、层流实验室应在实验结束后继 续开启空气循环系统30分钟以上。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6篇)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6篇)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6篇)生物安全管理制度(6篇)生物安全管理制度11、临床实验室安全管理的目的是按照国家颁布的法令、法规、保障工作人员、病人和进入临床实验室人员的安全,保证仪器设备、有毒和易燃、易爆试剂的'安全使用,使工作人员在安全的环境下和条件下完成日常工作。

2、工作人员须穿工作服,必要时穿隔离衣、防护鞋,戴口罩、手套和护目镜。

3、使用合格的一次性检验用品,用后进行无害化处理。

4、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静脉采血必须一人一针一管一巾一带;微量采血应做到一人一针一管一片;对病人操作前洗手或手消毒。

5、无菌物品如棉签、棉球、纱布等及其容器应在有效期内使用,开启后使用时间不得超过24小时。

6、各种器具应及时消毒、清洗;各种废弃标本应按医疗垃圾处理。

7、检验人员结束操作后应及时洗手。

非打印化验单要消毒后发放。

8、保持室内清洁卫生,每天对空气、各种物体表面及地面进行常规消毒。

在进行各种检验时,应避免污染;在进行特殊传染病检验后,应及时进行消毒,遇有场地、工作服或体表污染时,应立即消毒处理,防止扩散。

9、菌种、毒种按《传染病防治法》进行管理。

10、对剧毒化学物品,压力设备和贵重仪器责任到人。

进行安全教育和安全督查。

11、保证实验室电、水使用的安全,防止超负荷用电。

使用电炉时一定要有人看守。

使用电高压消毒锅时,一定要遵守操作程序,以防止爆炸。

下班前一定要检查水、电开关,关好门窗,注意防盗。

12、使用强酸、强碱、腐蚀、有害、易燃、易爆品时,应在适当的环境中正确操作,防止腐蚀、灼伤、中毒、水灾和爆炸等事件的发生。

13、对工作中可能发生的以外事故,如发生医疗暴露等事件,要严格按照医院制订的预案进行,不得延误。

14、保护好防火设施,保持应急通道畅通,便于火警时人员安全撤离。

生物安全管理制度21.工作人员必须认真负责,严格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严格执行各种操作规程。

2.工作人员在实验室应穿工作服,必要时需带防护眼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设施要求:试验室的送风必须经过三级 过滤,不允许使用循环回风;排风还需 要经过高效过滤后排放。实验室的排风 必须独立设置,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证排 风系统的平衡,保证各个试验区域之间 的负压要求。试验必须在在IIB级以上的 生物安全柜内进行。 人员进入要求:非实验室工作人员禁止 入内;未成年人严禁入内。

设施要求
布局:无特殊要求。 设施设备:无特殊要求。 人员进入:无特别限制。

2、生物安全2级实验室 (BSL-2)



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全设备 适用于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危害的微生物。 设置要求:建立新实验室时应尽量远离公共区 域并进行有效的隔离 ;三区划分明确;贮存 限制性病原体的实验室门窗必须加锁。 设施要求:对于可能发生气溶胶的实验在II级 生物安全柜中进行;如果涉及到化学致癌物质、 放射性物质和挥发性溶剂,则应在具有全排风 功能的II级B2生物安全柜中进行;限制锐利器 具的使用。 人员进入要求:禁止外人进入实验区域。

2级风险组:指对人或环境具有中等潜在 危害的微生物。 特性: 中等个体危害,有限群体危害 。 即某种病原体,能引起人类或动物疾病, 但对实验室人员、社会、牲畜或环境不 太可能具有严重的危险性,实验室暴露 可能引起严重感染,但具有有效的治疗 方法及预防措施,并且感染的传播性有 限。

3级风险组:主要通过呼吸途径使人传染 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疾病的致病微生 物及其毒素。 特性:高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 。即某 种病原体,通常能引起严重的人类或动 物疾病,但一般不会因偶然接触而从一 个个体传染给他人,具有有效的治疗方 法及预防措施,即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 疫苗和治疗药物。
例一:1956年,前苏联的一个实验室曾 有9支装有感染了委内瑞拉马脑炎病毒的 鼠脑的安瓿被打破。由于没采取必要的 措施,结果在几天内造成24名工作人员 感染。 例二: 1961年莫斯科一家研究所的实验 人员从流行性出血热疫区捕捉到一些野 鼠带回实验室。由于疏忽,这些野鼠被 放在了室内暴露的场所。不久,实验室 相继有63人出现发热症状,开始被误诊 为流感,1周内又增加了30人,才开始怀 疑到是流行性出血热。

例五:1998年,我国某大城市的某高校在 使用大白鼠进行试验时,有两名学生被大 白鼠咬伤,还有一些学生在给实验老鼠放 血、解剖的过程中,未按照要求戴手套操 作,结果在29名实验人员中,有 9人感染 了流行性出血热。 例六: 2001年,在英国波布特莱尔实验室 东北方向50公里的布伦特伍德地区发生了 口蹄疫。据分析和证实,口蹄疫病毒是从 波布特莱尔实验室里泄漏出来,经过空气 传播到布伦特伍德的地区,从而造成了大 规模的口蹄疫爆发。
( 个体危险 中等,群体危 险低)病原微 生物能够对人 或动物致病, 但对实验室工 作人员、社区、 牲畜或环境不 易导致严重危 害。实验室暴 露也许会引起 严重感染,但 对感染有有效 的预防和治疗 措施,并且疾 病传播的危险 有限。
二 能够引起人 类 类或者动物 严重疾病, 比较容易直 接或者间接 在人与人、 动物与人、 动物与动物 间传播的微 生物。
( 个体和群 体的危险均 高) 病原微生物 通常能引起 人或动物的 严重疾病, 并且很容易 发生个体之 间的直接或 间接传播, 对感染一般 没有有效的 预防和治疗 措施。
根据《实验室生物安全通用要求》 ( GB19489-2004)等级划分与标准,病 原微生物按危险程度分为四组: 1级风险组:指对个体和社会无危险或危 险性较低的微生物。 特性:低个体危害,低群体危害。不会 导致健康人员和动物致病的细菌、真菌、 病毒和寄生虫等生物因子属之。
(一)、 生 物安全实验室的分级 及适用范围

一般说来,生物安全实验室分为如下四 个级别:
1、生物安全1级实验室 (BSL-1)
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 全设备适用于对健康成年人已知无致病 作用的微生物,如用于教学的普通微生 物实验室等。 一级为普通的微生物实验室,对外人的 进入不特别禁止,也不需要使用生物安 全柜。试验一般在普通实验台上进行
四 在通常情况 类 下不会引起 人类或者动 物疾病的微 生物。
三 类
能够引起人类 Ⅱ 或者动物疾病, 级 但一般情况下 对人、动物或 者环境不构成 严重危害,传 播风险有限, 实验室感染后 很少引起严重 疾病,并且具 备有效治疗和 预防措施的微 生物。
( 中等个体危 Ⅱ 害,有限群体 级 危害)能引起 人或动物发病, 但一般情况下 对健康工作者、 群体、家畜或 环境不会引起 严重危害的病 原微生物。实 验室感染不导 致严重疾病, 具备有效治疗 和预防措施, 并且传播风险 有限。

(2)、微生物气溶胶 是指由微生物组成的悬浮于气体介质中 的相对稳定的分散体系。

形成原因:搅拌、振荡、离心等。 特点: ①、无色无味、无孔不入、不易发现、 易于感染; ②、感染症状不典型,病程复杂,难以 及时诊治,影响预后;

③、有些气溶胶感染只有呼吸道粘膜免 疫才有预防作用,非呼吸道免疫途径作 用效果欠佳,现有常规疫苗的预防效果 不理想,如肺炭疽; ④、呼吸道传播的病原微生物特别是高 致病性病毒常常发生变异,尤其是其抗 原性、致病性都可能发生改变,在空气 中存活力也可能增强;
临床实验室生物安全
河南省卫生厅临床检验中心 金雨琦
临床实验室的主要危害源包括三个方面: 物理危害源 化学危害源 生物危害源 前两者的特性:1、可感知,易避免;2、 危害范围有限;3、危害持续时间短。

一、惨痛的历史教训

历史上,实验室感染的事件曾多次发生, 实验室人员曾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这些感染的主要原因是:防护意识不强; 操作失误,防护条件不足。


例七:2003年9月,一名27岁的研究生在 新加坡国立大学生物安全二级实验室, 因不恰当的实验程序,受到西尼罗河病 毒样本与非典冠状病毒的交叉感染。

例八: 2010年12月19日下午,东北农业 大学应用技术学院畜禽生产教育班学生 在动物医学学院实验室进行“羊活体解 剖学实验”。共5个班级28人感染布鲁氏 菌病,其中包括27名学生(14名男生, 13名女生)、1名老师。

4级风险组:对人体和环境具有高度的危 险性,通过气溶胶途径传播或传播途径 不明,目前尚无有效的疫苗或治疗方法 的病原微生物及其毒素。 特性:高个体危害,高群体危害。即能 引起人类或动物非常严重的疾病,一般 不能治愈,容易直接或间接或因偶然接 触而在人与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 之间传播的病原微生物。

2、几个重要的概念 (1)、HEPA 高效空气过滤器 high efficiency particulate air filter (HEPA) HEPA是指在额定风量和有效过滤面积下及 空气阻力在245Pa以下的对直径≥0.3μ m 的粒子捕集效率在99.97%以上的空气过滤 器。 高效过滤器采用超细玻璃纤维滤纸或聚丙 烯滤纸为滤材,经密折而成。 特点:通风阻力小、展开面积大、容尘量 大、滤过效率高。

例三: 1967年,欧洲的三个城市为研制疫 苗,从乌干达等地进口了一批黑长尾猴, 而这些猴子携带一种特殊的病毒,引起了 13名工作人员患病,并使这种疾病在德国 马尔堡等地区流行,马尔堡病毒由此而得 名。 例四: 1979年4月,前苏联斯维尔德洛夫斯 克实验室的泄露事故。 当地的生物武器实 验室发生了爆炸,约10公斤的炭疽芽孢粉 剂泄露,爆炸释放出大量的细菌毒雾,造 成附近1000多人发病,数百人死亡。

产生微生物气溶胶的其它因素


除了实验室操作可以产生微生物气溶胶外,患 有呼吸道传染病或皮毛上染有病原微生物的实 验动物也可以产生微生物气溶胶。 微生物气溶胶在一个实验室内产生后,还可以 通过气流转移到同一建筑物的其他地方,甚至 污染整个建筑物的空气。
扩散的防止方法——有效拦截: 过筛;阻挡。
一 能够引起人类 类 或者动物非常 严重疾病的微 生物,以及我 国尚未发现或 者已经宣布消 灭的微生物。
Ⅳ ( 高个体危害, Ⅳ 级 高群体危害 ) 级 能引起人类 或动物非常 严重的疾病, 一般不能治 愈,容易直 接或间接或 因偶然接触 在人与人, 或动物与人, 或人与动物, 或动物与动 物间传播的 病原微生物。
生物危害警告标识
授权人员方可进入 生物安全水平:-----------责任人:------------紧急联系电话:----------白天电话:------------ 家庭电话:----------必须得到上述责任人的授权方可进入
3、生物安全3级实验室 (BSL-3)
实验室结构和设施、安全操作规程、安 全设备适用于主要通过呼吸道途径使人 传染上严重的甚至是致死性疾病的病原 微生物及其毒素,通常已有预防传染的 疫苗和治疗药物。 设置要求:实验室的设计和工程应符合 特定要求:独立设置、三区两缓、用时 负压。


⑤、微生物气溶胶易引起病原体在人与 人、人与动物、动物与动物之间的传播; ⑥、微生物气溶胶可以远距离或较远距 离传播,这是其传播性难以预防的另一 重要原因。
微生物气溶胶产生的方式和类型 对276种实验室操作测试发现,239种 (86.6%)操作可以产生微生物气溶胶。 按其产生微生物气溶胶颗粒的多少,可 以将这些操作分为重度、中度和轻度三 级。可以产生各种严重程度微生物气溶 胶的主要实验操作如下:

三、临床实验室的 生物安全防护


实验室生物安全防护(biological safety containment labortories):是指在实验室环境 下处理和保存感染性物质的过程中采用的一系 列的防护措施。它包括一级防护(primary containment )和二级防护(secondary containment)。 一级防护(屏障):个人防护装备和设备。 二级防护(屏障):实验室设置和设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