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 阅读理解训练题之实用类文本阅读《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_课件

作了一个题为语言和语言教育的发言:我们完整可以断 言;思想交换不靠旁的,就靠语言。人们为了充足发挥 本身的价值,都盼望说的话和写的文章与自己的思想完 全不打折扣,收到思想交流的最大后果,进而进步学习 工作生涯的品质和效益。以前的语文教养是疏忽交际才 能训练的,读逝世书,死读书的景象较为广泛。
• (二)教育家角色。
叶圣陶对教育有着一种无 比的眷念与热心。他在《假如 我当老师》一文中说:“我如果 当中学教师,决不将我的行业叫 做‘教书’,犹如我决不将学生 入学校的事情叫做‘读书’一 样……而我呢,却要使学生能做 人,能做事,成为健全的公民。” 叶圣陶的教育生涯与教材编写 密不可分。他一直为我国语文 教材的建设鞠躬尽瘁。
不必要名作,只要内容形式都没有毛病的就行。这个说法,在方家看 来也许太可笑了,但是学生也许会赞同的。
•
——引自《读了〈中学生国文程度的讨论〉》,见《重读
叶圣陶·走进新课标》第19页
• 通常以为语文教本选的是些好篇章,人人必读的,读了这个,就吸尽
了本国艺文的精华。读起来又怀着一类神秘的想头,只要一味地读着
(四)阅读教学思想——鉴赏
• 一、鉴赏的含义:观 • ‘观’是真实的受用,文章或绘画的真滋味,要‘观’了才能
亲切领略。用吃东西来作譬喻,‘观’是咀嚼细尝,‘见’和 ‘视’只是食物初入口的状态而已。是“咀嚼细尝”,不同于 一般的表面的感知了解,这是很精到的认识。只有全身心地投 入作品之中,调动主体的一切内存与作品进行交流,才能真正 领略文章的奥秘。 • 二、鉴赏的态度:玩 • ‘鉴赏’有时也称‘玩赏’或‘玩味’,可以说‘玩’就是‘ 鉴赏’。对于文章绘画要做到‘玩’的地步,并不容易。单就 文章说吧,一篇好的文章,或一本好的小说,非到全体内容前 后关系明了以后,决不能‘玩’。读者只有对作品熟透,达到 入迷的地步,才能读出深意,才能有所发现。所以,鉴赏者必 须全神贯注地吟诵,认真深入地揣摩。
全国新课标实用类文本阅读归类

07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8题。
叶圣陶在四川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
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
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
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
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
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
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
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
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
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
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
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
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
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
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现在,很难得他们同处一地,又在一起工作,还先后合编了《精读指导举隅》和《略读指导举隅》,作为中学生学习国文的课外读物,列入“四川省教育科学馆丛书”出版。
为了浇灌《中学生》这块抗战时期青年的精神家园,叶圣陶1945年9月离开成都到重庆,住在螃蟹井开明书店那个局促的小楼上。
高考冲刺之实用类文本阅读强化训练

高考冲刺之实用类文本阅读强化训练————————————————————————————————作者:————————————————————————————————日期:2高考冲刺之实用类文本阅读强化训练讲解一(2007年宁夏海南)叶圣陶在四川1940年初夏,叶圣陶来到成都,在四川省教育厅教育科学馆工作。
他白天去办公,晚上教儿女们写写文章。
常常在晚饭之后,把油灯移到桌子中央,至善、至美、至诚就凑着光亮,认真地听父亲讲解。
有时候,儿女们也和父亲热烈讨论。
他们每人每星期交一篇文章。
叶圣陶一向主张作文要说自己的话,要写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儿女们的作文,他也从来不出题目,随他们写去。
这也是他们一天中最感兴味的时刻。
叶圣陶一边看他们的文章,一边问:“这儿多了些什么?这儿少了些什么?能不能换一个比较恰当的词儿?把词儿调动一下,把句式改变一下,是不是好些?”遇到看不明白的地方,他就问孩子们:“原来是怎么想的?到底想清楚了没有?为什么表达不出来?怎样才能把要说的意思说明白?”他问得十分仔细,简直就是严格的考试,同时也是生动活泼的考试。
孩子们都乐意参加这样的考试。
但是,对于叶圣陶,到了成都以后,使他格外高兴的事,却要算和朱自清的朝夕相见了。
几十年来,这两位作家亲似手足。
朱自清曾写过《我所见的叶圣陶》《叶圣陶的短篇小说》等文章。
1931年8月,朱自清由北平动身访问欧洲,就是在叶圣陶鼓动下,才写出了《欧游杂记》的。
朱自清在这本书的“自序”里,曾提到叶圣陶帮助“设计”、“题字”、“校对”等。
叶圣陶曾写过《与佩弦》的散文,讲述他们之间的友情:促膝谈心,随兴趣之所至,时而上天,时而入地;时而论书,时而评画;时而纵谈时局,品鉴人伦;时而剖析玄理,密诉衷曲……可谓随意之极致了。
这当儿,名誉之心是没有的,利益的心是没有的,顾忌欺诳等心也都没有,只为着看出内心而说话,说其不得不说。
其味甘而永,无所不领会,真可说彼此“如见其肺肝然”的。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叶圣陶先生从一九一二年起从事语文方面的教学、编辑、出版工作,前后六十多年,对于这半个多世纪里我国语文教育工作中的利弊得失知道得深切详明,写下了大量文章,收在这论集里的就有一百多篇。
凡是关心语文教育问题的人都应该读一读这本论集。
这本论集的文章大部分是解放以前写的,到现在还有深刻的现实借鉴意义。
因为里头论述的都是语文教育中的根本问题。
论集里的文章,涉及的面很宽,性质也多种多样,有商讨语文教育的理论原则的,也有只谈论一篇文章或者评议一两个词语的。
最重要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
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
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如果用一句话来加以概括,那就是他经过半个世纪的思考,而概括出来的“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至理箴言。
早在1922年,叶老就提出“目的在使其自生需要,不待教师授与”的观点,在这之后又多次提出类似的看法。
解放后,他在不同的场合又反复强调这一观点。
1962年,他又指出:“我近来常以一语语人,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
以其欲达到不需要教,故随时宜注意减轻学生之依赖性,而多讲则与此相违也。
”“尝谓教师教各种学科,其最终目的在达到不需要教,而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决。
故教师之为教,不在全盘授与,而在相机诱导。
”叶老在这里对如何达到这一目标提出了具体的要求与途径,这种认识,较之早期更加深入、系统。
这一思想最完整、最严密、最精确的表述是1977年12月给《中学语文》杂志的题词:“我想,教任何功课,最终目的都在于达到不需要教。
假如学生进入这样一种境界:能够自己去探索,自己去辨析,自己去历练,从而获得正确的知识和熟练的技能,岂不是就不需要教了吗?而学生所以要学要练,就为要进入这样的境界。
给指点,给讲说,却随时准备少指点,少讲说,最后做到不指点,不讲说。
这好比牵着手走,却随时准备放手,在这上头,教者可以下好多工夫。
高中语文雪夜林边驻脚试题

高中语文雪夜林边驻脚试题 2019.091,《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节录)――吕叔湘①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看法作梗。
"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
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无须乎另起炉灶。
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
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配,有效果没有效果。
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②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
在读文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
可是也可以说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了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
其实,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不是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
③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
换句话说,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
在这个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教是为了不教。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实用阅读精品教学案:第16课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实用阅读精品教学案
第16课《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怀疑与学问
顾颉刚
学者先要会疑。
——程颐
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
——张载
学问的基础是事实和根据。
事实和根据的来源有两种:一种是自己亲眼看见的,一种是听别人传说的。
譬如在国难危急的时候,各地一定有许多口头的消息,说得如何凶险,那便是别人的传说,不一定可靠;要知道实际的情形,只有靠自己亲自去视察。
做学问也是一样,最要紧最可靠的材料是自己亲见的事实根据;但这种证据有时候不能亲自看到,便只能靠别人的传说了。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
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为它“非”。
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的精神。
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
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我们不论对于哪一本书,哪一种学问,都要经过自己的怀疑:。
2019-2020学年语文苏教版选修实用阅读课件:第16课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代的书,朱子是宋代的大儒;他便问宋代的人如何能知道一千 多年前著者的意思。一切学问家,不但对于流俗传说,就是对 于过去学者的学说也常常抱怀疑的态度,常常和书中的学说辩 论,常常评判书中的学说,常常修正书中的学说:要这样才能 有更新更善的学说产生。古往今来科学上新的发明,哲学上新 的理论,美术上新的作风,都是这样起来的。若使后之学者都 墨守前人的旧说,那就没有新问题,没有新发明,一切学术也 就停滞,人类的文化也就不会进步了。
调来得高明。前年看见过一本《国剧身段谱》,详记平剧里各种 角色的各种姿势,实在繁复非凡;可是我们去看平剧,就觉得 演员很少有动作,如《李陵碑》里的杨老令公,直站在台边尽 唱,两手插在袍甲里,偶尔伸出来挥动一下罢了。昆曲虽然注 重动作跟姿势,也要演员能够体会才好,如果不知道所以然, 只是死守着祖传表演,也就跟木偶戏差不多。
【白话诗歌】 想起长安处处草萋萋,天帝对此也迷惘疑 惑。塞外野雁偷入宫中宿,宫院乌鸦留恋矮墙啼。天涯壮士白 白流泪,无辜死者饮恨悔莫及。阴谋已成大权旁落,可叹自己 不会学鸡鸣。
一、字音
利弊.(bì) 辏.合(còu) 自卑.(bēi) 俾.有所悟(bǐ) 二、词语 籍 __书__籍___ 藉 _慰__藉____ 俑 __陶__俑___ 诵 __诵__读___
我们对于传说的话,不论信不信,都应当经过一番思考, 不应当随随便便就信了。我们信它,因为它“是”;不信它,因 为它“非”。这一番事前的思索,不随便轻信的态度,便是怀疑 的精神。这是做一切学问的基本条件。我们听说中国古代有三 皇、五帝,便要问问:这是谁说的话?最先见于何书?所见的 书是何时何人著的?著者何以知道?我们又听说“腐草为萤”, 也要问问:死了的植物如何会变成飞动的甲虫?有什么科学根 据?我们若能这样追问,一切虚妄的学说便不攻自破了。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苏教版实用阅读教案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苏教版实用阅读教案一、叶圣陶叶圣陶(1897年-1988年),原名声涛,字散木,号去非,祖籍浙江温州,生于上海,是中国现代教育家、语文教育学家、批评家和诗人。
他在教育上的贡献是杰出的,曾经是中国近现代教育事业的奠基人之一。
在被人们铭记的“救亡图存”时代,叶圣陶非常关注老百姓的语文教育,他认为通过语文教育可以传道、授业、解惑,帮助人们追求真、善、美的境界。
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以其本质的人文关怀作为核心价值,在其名著《语文教育论集》中对语文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深入的探究。
二、《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是一篇短文,只有短短的一页,但是它却包含了叶圣陶对语文教育的深刻理解和高处不胜寒的人文情怀。
在序言中,叶圣陶首先介绍了他对于语文教育的理解,提出了“语文教育是生命教育”的观点,又进一步揭示其“爱国主义精神、人道主义精神和审美精神”的内涵,总结出“提高语文素养的重要性在于传统文化的继承与革新、民族情感的升华与纯化、人生境界的深化与提高。
”在序言中,叶圣陶为我们赋予了语文教育更深的内涵和更高的人文价值,指明了我们在语文教育的过程中应该关注的核心价值,而这些价值无疑都是建立在传承和发扬我国传统文化、民族气节和道德风范及美好品质的基础上的。
三、实用阅读教案学习叶圣陶的语文教育思想,我们还需要在具体实践中运用,因此,在这里,我们将提供一份苏教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的实用阅读教案,旨在让学生能够通过真实的阅读,加深对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理解,同时还能够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文化品位和审美观点。
实用阅读教案1.教学中的重点难点本文的主要难点:•了解叶圣陶的语文教育理念•阅读理解难度大•理解和把握反讽的手法2.阅读理解测试(1)文中作者对于古诗词和现代诗歌的态度是?(2)文中作者认为语文教育的价值是什么?(3)文中“交流人类的思想和感情”是叶圣陶语文教育观的哪项重要内容?(4)阅读中反讽的手法是什么?它起到了什么作用?3.思考题学生可以在教后思考以下问题:•你理解叶圣陶所说的“语文教育是生命教育”吗?在你的眼中,什么是“生命教育”?•学习古诗词或现代诗歌有什么帮助?•你有哪些想法和看法能够体现你对于语文教育的本质理解?以上内容仅供参考,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阅读水平和能力进行调整和适当的加减,使其更符合实际教学的要求。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序
通观叶圣陶先生的语文教育思想,最重要的有两点。其一是关于语文学科的性质:语文
是工具,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其二是关于语文教学的任务:教语文是帮助学生养成
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过去语文教学的成绩不好,主要是由于对这两点认识不清。
语言文字本来只是一种工具,日常生活中少不了它,学习以及交流各科知识也少不了它。
这样一个简单的事实,为什么很多教语文的人和学语文的人会认识不清呢?是因为有传统的
看法作梗。“学校里的一些科目,都是旧式教育所没有的,唯有国文一科,所做的工作包括
阅读和写作两项,正是旧式教育的全部。一般人就以为国文教学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好了,
无须乎另起炉灶。这种认识极不正确,从此出发,就一切都错。旧式教育是守着古典主义的:
读古人的书籍,意在把书中内容装进头脑里去,不问它对于现实生活适合不适合,有用处没
有用处;学古人的文章,意在把那一套程式和腔调模仿到家,不问它对于抒发心情相配不相
配,有效果没有效果。旧式教育又是守着利禄主义的:读书作文的目标在取得功名,起码要
能得‘食廪’,飞黄腾达起来做官做府,当然更好;至于发展个人生活上必要的知能,使个
人终身受用不尽,同时使社会间接蒙受有利的影响,这一套,旧式教育根本就不管。”
过去的第二点错误认识是把语文课看成是传授一门知识的课,因而要以讲为主。在读文
言文的时代,自然逐字逐句大有可讲,到了读白话文课本,就“从逐句讲解发展到讲主题思
想,讲时代背景,讲段落大意,讲词法句法篇法,等等,大概有三十来年了。可是也可以说
有一点没有变,就是离不开教师的‘讲’,而且要求讲‘深’讲‘透’,那才好。”“我想,
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就是认为一讲一听之间事情就完成了,像交付一件东西那么便当,
我交给你了,你收到了,东西就在你手里了。语文教学乃至其他功课的教学,果真是这么一
回事吗?”
这就触及教育学上的根本问题: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起什么作用?圣陶先生的看法是,
“各种学科的教学都一样,无非教师帮着学生学习的一串过程”。换句话说,教学、教学,
就是“教”学生“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给学生,学
生就可以受用一辈子。在这问题上,圣陶先生有一句精辟的话,现在已经众口传诵,那就是:
“教是为了不教。”
12、下列对文章有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两项是(4分)
A.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认识不清,是导致语文教学成绩不佳的重要原因之一。
B.叶圣陶认为,帮助学生养成使用语文的良好习惯,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
C.语文教育不能继承从前的传统,否则,将会变成墨守古典主义的旧式教育。
D.叶圣陶认为,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把知识传授给学生。
E.语文课讲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词法句法篇法,导致语文教学成绩不好。
13、文末说“教是为了不教”。下面摘引的叶圣陶先生的一些论述,能说明这个名句
中的“不教”的有(4分)
A. 教师之教,不在全盘授与,
而在相机诱导。
B. 学生能自为研索,自求解
决。
C. 务必启发学生的能动性,
引导他们尽可自己去探索。
D. 凡为教,目的在达到不需
要教。
E. 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
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
F. 必令学生运其才智,勤其
练习。
14、通观第二自然段,并参照第三自然段关于“第二点错误认识”的表述,概括说明
“第一点认识”是什么?(5分)
15、第三自然段中说“这里头或许有个前提在”,并打比方作了说明,这个“前提”
实际上说的是什么?(5分)
参考答案:
12、A B [ C 原文批判的是“只需继承从前的传统”,并非不能继承传统。D 原文提
出教师教学“主要不是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E 原文的意思是语文课只是‘讲’,甚至
只是讲“主题思想、段落大意、词法句法篇法”是不好的。]
13、B E [根据文意,“不教”是指“不把现成的知识交给学生,而是把学习的方法教
给学生”,让学生能自主地学习。B 、E都符合题意,A、C 、D、F 四项说的都是“教”,
而非“不教”。]
14、不清楚(或:不了解、不知道)语文是工具,日用学习及交流知识都少不了它,
因而照搬旧式教育那一套(或:没有认清语文是人生日用不可缺少的工具,因而照搬旧式教
育那一套)。[“不清楚”1分,“语文是工具”1分,“日用不可缺少”1分,“照搬旧式
教育”1分,全对5分。]
15、把教学(或:语文课)看成是单纯(或:简单)传授知识。
[“把„„看成”或“认为„„”的表述,1分;“教学”或“语文课”1分;“单纯”
或“简单”1分;“传授知识”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