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及处理

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及处理随着中国与英语世界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不断加强,汉英翻译在跨文化交际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在汉英翻译中,中文化意象的处理尤为重要。
下面将从汉英翻译的特点、中文化意象的定义与分类、中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处理方法以及汉英翻译中的文化调整等四个方面来阐述中文化意象在汉英翻译中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处理中文化意象。
一、汉英翻译的特点汉英翻译是汉语与英语之间的翻译,是跨两个文字系统、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和习惯等方面的翻译。
作为跨文化交际的重要方式,汉英翻译有其独特的特点:1、异质性中英两国的文化背景、语言编码和思维方式等存在着差异,因此汉英翻译中存在着异质性。
2、契合性汉英两种语言本身存在着某些共性,如拼音、语法结构等,因此汉英翻译又具有契合性。
3、文化调整在汉英翻译之中,由于文化背景的差异,要对翻译进行文化调整。
上述三点特点使得汉英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处理尤为重要。
二、中文化意象的定义与分类中文化意象是指在语言和文字中通过符号、图像、象征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印记或者某种文化现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代表。
中文化意象的分类可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1、语言层面的分类从语言层面来看,中文化意象包括词汇意象、语法意象和习惯用语意象。
◆词汇意象:中文中的某些词汇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包括对自然界、人情世故、礼仪信仰等方面的表现,如“庭院深深,树木幽幽”、“春风得意马蹄疾”等。
◆语法意象:中文语法中的诸多现象,如持续性动词、概括性的标点符号等也具有文化意象,如“江山如此多娇”中的“如此多娇”表示很美丽。
◆习惯用语意象:中文中的许多固定词组和习惯用语,如“同舟共济”、“高枕无忧”等也包含着广泛的文化内涵。
2、文化层面的分类从文化层面来看,中文化意象可以包括生活习惯、思维方式、社会价值等方面的意象。
◆生活习惯:如中式茶道、抱团聚餐、篆刻等,都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同时也是中文化意象的表现。
◆思维方式:如阴阳五行的哲学思想、功利主义和信仰主义的文化情感等都是中文化思维方式的代表。
文化意象的英汉传译

工作) , 甚至还可出人头地— Ever dog has his d习语 中的文化 意 象 错位 更 显突 出 。
gap) ,具体反映在词汇的比喻与联想意义(reflective
meaning)和社会文化意义(social meaning)的不对应上。
象有两个重要 的组 成部分 即物 象与寓意 。物 象是信息 意义的载体 , 是形成意象的客观事实 ;寓 意是物象在一 定语言文化环境中的引伸意义 。意象是文化的浓缩, 凝 聚着各个 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 ,它们 已成为 一种文化符号 , 具有相对固定 的文化含义 , 带有丰富 、 意 义深远的联想 , 人们 只要一提 到它们 , 此 间就会心 彼 领神会 , 产生默契。
文化意象有多种表现形式。它可以是植物, 如汉语 中的梅 、 、 、 兰 竹 菊隐含着君子的美德 ;也可以是传说 中
翻译的过程要从源语文本 ( 含有原文化 内涵 ) 开 始, 经过译者对源语文本的文化内涵进行理解后 , 在用 译语传达其文化 内涵 , 使读 者所 能理 解原 文化 的内涵 。 翻译 归根 到底 是为读 者服务 的 ,而 文化 翻译更是 以读 者为本的。刘亦庆《 文化翻译论纲》 一书中指出: “ 译文 实际是原文+原文文化背景+译文+译文文化背景+原作
文化意象与各个 民族 的传说 ,以及各个 民族 的初 期 的图腾 崇拜有 密切 的关 系。在各 民族 漫长的历 史岁 月 中, 文化 意象不断出现在人们 的语 言 中 , 出现在一代 又一代的文学作品中, 慢慢地形成 了一种文化符号 , 具 有独特的文化含义。然而 , 这种独特 的文化含义有些 只 适用于特定 的民族内,在不 同的社会环境 内使用就会 出现文化意象错位 的现象 。因此 , 理解 意象 , 以从 要 可 意识形态即历史与世界观人手 ,了解其社会文化 的价 值观, 宗教, 文化(如寓言、 神话) 等。 英 语 文化 和汉语 文化 中都 有各 自的 文化 意 象 , 有 些文化意象 , 同的文化赋予它的是不 同的、 至是相 不 甚 反 的含 义。在一种语言 中含褒 义的事物 , 在另一种语言 里 却成 了贬义 的事物 。因此 ,在特有 的文化传统作用 下, 表达 同一概念 的词 汇会产生不同的联想意义, 使人 们对一个 词产生特定感受 。用语言学 家 的话来说 : “ 世 界各族人看到的同一客观现象 ,不 同的民族语言却给 它刷上了不同的颜色。” (谢天振 , 2003)如在汉语中牛是 勤勤恳恳 、 老老实实工作 的代表动物 , 但英语 中的狗才 是忠实于主人 , 辛勤工作的象征 , 如work like a dog( 拼命
诗歌翻译中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以古诗英译为例

中, 在译文 中保留原诗中的文化意象。应优先考虑对 原诗 中文化意象进行移植这一翻译策略。文化意象的
文化意象是 中国诗歌最基本 和最 主要 的审美单 这是 翻译 中的异化策略 , 音译能丰富 目的语 中词汇表 元翻 。文化意象是主)I 感同客观物象 的结合物 , 【隋 见 J 借物 达方式 , 而加注能在 目的语 中构建认 知语境 , 引起与 象抒发情感。文化意象在建构诗歌美感 的同时 , 又增 源语言中读者等同的审美效果 。 加了诗歌翻译的难度。译者若要将汉语诗歌翻译成英 例 1 :
、
长沙 民政 职业技术学 院学报
金昌绪 :春怨》 《
I s r ea a h r l s mu t i w yt eo o e d v i
这两句描述诗人处于进退两难 的境地 , 因为 自己 不能改变积极人世的志向 , 愧对巢父和许 由这两位高
An o lt e cyi h et e . dn t e t m r nt r s h e
意象移植 出现困难时 ,可以对其进行浅化或替代 , 在 ee e r tn fo e i  ̄ t s i o m t n ] id c p os h g 。因此意象可 以理解为跟 保证能传递原诗 中的整体意象的前提下 , i 可以对文化 想象有关 , 是某一群 体所 共有的一 种观念 、 象征及对 意象进行省译。 某一事物的基本态度和取 向, 是对某一事物的生动 的 1文化意象的移植 (r sl t uuaI ae 、 Ta p noC l r g ) n a f t lm 描绘。 即采取异化手段将原诗 中的文化意象植入译文
“ 意象” 的英语为 i ae柯林斯 C B ID高级英 m g, O UL
汉双解词典 (o i O U L D A C D DC I — C l s B IDA V N E ITO l C n N R E gs ) iae A Yo nlh 对 m g 的解释为 Iyuhv a — f i f o ae n m i
浅析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有效传递

2009年3月第28卷第3期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Journal of Heil ongjiang College of Educa tion M a r .2009Vol .28No .3 收稿日期:2009-01-10基金项目:佳木斯市“2008年度”社会科学重点科研课题《外语翻译中文化意象因素的研究与探讨》(08112)作者简介曲广泳(6),男,黑龙江佳木斯人,讲师,从事俄汉文化对比研究;孟庆艳(),女,黑龙江佳木斯人,副教授,从事俄语教学研究。
浅析文化意象在翻译中的有效传递曲广泳,孟庆艳(佳木斯大学外国语学院,黑龙江佳木斯154007) 摘 要:翻译的任务在于尽力做到再现原语的信息,然而,准确的传达原作特有的文化意象是译者面临的巨大挑战。
通过俄汉语言的文化意象对比,探讨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处理文化意象的对应与非对应的关系,使文化意象得以有效传递。
关键词:文化意象;翻译;有效传达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09)03-0130-02 一、文化意象的含义文化意象是蕴涵文化意义的意象,它是在一定文化环境下生成的一种文化符号,具有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和很强的语境适应性。
文化意象是一个民族文化的集中体现。
文化意象由物象和意象两部分构成,通常是用具体的事物来表现抽象的概念。
其中物象是一种感性经验,可以是一种或多种感官感知的具体物体,是信息意义的载体;而意象通常是一种抽象的思想或情感,是物象在一定文学语境中乃至整个文化环境中的引申,是文化意象构成中的主观部分。
文化意象的功能是在不同的文化语境中以具体来表现抽象,以已知或易知来启迪未知或难知。
二、文化意象的表现形式一般说来,文化意象大多凝聚着各个民族的智慧和历史文化的结晶,其中相当一部分文化意象还与各个民族的传说,以及各个民族的早期图腾崇拜有密切的关系。
在各个民族漫长的历史岁月里,它们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语言里,出现在一代又一代的文艺作品里。
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转换对策

古诗英译中文化意象转换对策摘要翻译不仅体现的是语言形式的转换过程,它还是典型的跨文化交际过程。
意象是诗歌的灵魂,译诗即译意象。
译者对诗歌意象的认知程度直接决定他在翻译过程中对意象编码和解码的操作,也直接影响译本质量。
本文从概念整合角度,对古典诗歌四种文化意象的翻译过程进行分析,探讨了翻译过程中翻译策略的选择问题。
关键词:诗歌翻译文化意象概念整合翻译策略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一引言中国是诗的王国,要了解中国丰富的文化宝库,必然要研究中国古典诗歌。
中国古典诗歌语言优美精练,往往一个字就包涵了无穷的联想。
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的灵魂,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
“意”即欣赏者的心意、情志;“象”即形象、物象;意象即审美主体眼中的形象或心中的物象,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有形与无形的统一。
一首诗,不只是词语与词语的连接,更是意象与意象的组合,意象担负着表达诗人思想感情的任务。
它本身积淀和折射出了丰富的中国文化底蕴。
通过意象的创造,诗人可以含蓄而鲜明地表现个人的主观情感,使抽象的、不易表达的思想感情具体化。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文化意象成为诗歌翻译的关键所在,丧失了它就等于丧失了原诗的精华。
对于古诗的英译,西方盛行的是对等翻译理论,而中西方语言形式和意义表达方式上的巨大差异,引发了中国译界对长期以来信奉的“信、达、雅”的标准争论。
于是,各种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应运而生。
如:徐志摩的“形”与“神”的高度完美的统一;翁显良提出的“以散体译诗”;王佐良的“以诗译诗,诗人译诗”;汪榕培的“传神达意”;许渊冲的“三美”理论等。
诗歌翻译由于翻译本身的功能、目的以及读者层等认知要素的不同,不可能只用一种模式或标准去衡量其价值。
本文从概念整合的角度,以古诗意象转换为切入点,对古诗英译的翻译标准及策略应该多元化给予合理阐释。
二概念整合与古诗英译gilles fauconnier提出了心理空间理论,开创了新的关于认知和语言关系的研究。
功能对等理论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

功能对等理论下《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中国古典文学一直是历史上文化的瑰宝,《红楼梦》尤为特殊。
它是一部充满神秘的叙事作品,描绘了一个民族记忆中所有的沉沦、华美、悲剧、快乐和失落等核心意象。
尽管《红楼梦》彰显出四千多年文化历史的传统文化形象,它仍然有持久的影响力。
在功能对等翻译理论的指导下,文化意象以恰当的形式在源语和译语之间传输,从而实现翻译的成功。
根据功能对等理论,翻译应该在语境中保留源文的真实性和原始内容,从而准确传达原始文本的文化信息。
在《红楼梦》中文化意象的翻译中,应着重强调语言文字本身以及翻译过程中的跨文化差异。
《红楼梦》有许多令人惊叹的文化意象,如“姊妹一片心”,“想象篇”,“梦篇”等。
翻译《红楼梦》中的文化意象时,翻译者必须保留文本消息的真实性,考虑到译入语的文化多样性,尊重译入语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习俗,并使译文信息恰当地表达出原文的文化信息。
例如,《红楼梦》中提到的“姊妹一片心”,在汉语中有显著的文化特征,强调亲情的交流及家庭间的紧密关系,这一文化内涵完全不适用于西方文化背景。
因此,翻译过程中应注重跨文化交流,将这一文化意象翻译成西方文化背景下受接受的形式,如“像姐妹一样互相信任”。
这样,译者既能够保留源文的本意,又能够尊重目标语的文化惯例,使原文的信息得到正确、彻底地表达和传达。
此外,改写法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在翻译《红楼梦》中的文化意象时,译者可以使用改写法,通过改变源文词语的形式,改变表达方式,将源语文化理解与目标语文化理解融合起来。
如“梦篇”,源文文字直译成英语时,会显得生涩,无法表达源语中的文化信息。
因此,翻译者应该将其表达为“彩色的梦想”,通过改写,成功表达出源文的文化意。
陕北民歌中文化意象的传译

Womw o uhs r odB se 焦悦 乐 )
“ h e l es ie r n t ew i o 1 / t T rebu t p sae o h t twe. IS r h e ’
e s o U t me t b t a d o a e c a . a y fr S o e , u h r t h v a h t ”
印) “ h e—e yw i t e ( o ,/he bu S epbl —ht o l yu) tre le l e w
l e/ ayt se yu tee ( ia b tcn a i sE s o e o hr/ e ) u a ’ t k n y t l wt y u ” ( rp f erSra igd w o te i o . h D o so a t m n o n t h T e
21 年 第 1 01 2期 ( 第9 总 6期 )
边 疆经济 与文 化
T HE B0RDER E C0N0MY AND CUL TURE
No 1 . Ol .2 2 l G n r 1Nn 9 e e . 6 a
【 乐・ 音 体育 ・ 美术】
陕 此 民歌 又伯 惠 象的 侍 译
呼媛媛
( 延安 大学 外 国语学院 ,陕西 延安 76 0 ) 10 0
摘
要 :陕北 民歌 带有独特的地方特 色,文化意象体现在 衣、食、住 、行 等诸 多方 面。将 陕北 民歌 中的
文化意象准确地传译给西方读者 ,是陕北民歌翻译成败 的关键。陕北 民歌 的翻译要真 实传达原文 的意象 ,通 过直译和 意译等方 法,使译语读者能最大程度地接 受。
一
这 些陕北 民歌体 现着陕北 的方 方 面面 ,承 载着 文化 因素 ,以歌 曲的形 式展示 着陕 北 的特 色和优 良 传 统 ,也成为 研究陕 北非物 质文化 遗产 的重要组 成 部分 。
翻译文化意象的处理原则

翻译文化意象的处理原则么孝颖(上海电力学院外语系)摘要:文化意象的翻译即需要向目的语读者靠拢又需要向原作者靠拢.为此可以根据语境采用归化原则、异化原则。
同时还可以采用归化或异化兼顾注释的原则。
主题词:归化;异化;文化意象1.引言意象就是寓“意”之“象”.就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
文化意象(C ul t u陀?i m a舻)是一种文化符号,它具有了相对固定的独特的文化含义.有的还带有丰富的意义。
深远的联想,人们只要一提到它们。
彼此间立刻心领神会,很容易达到思想沟通。
在翻译过程中。
如果遇到原语(sour ce l a ngua ge)文化所特有的文化意象.目的i吾(t ar get l ang uage).父.该如何处理?是遵照原语文化的意象把它直接译入目的语,采取“异化”的翻译方法:还是将其转换成目的语的文化意象采取“归化”的翻译方法?本文认为.文化特有意象的直译或者转换即异化或归化,各有所长。
翻译过程中要视具体语境:或采取归化的原则。
或采取异化的原则。
或采用归化或异化兼顾注释的原则。
2.翻译文化意象的处理原则2.1归化原则归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采用目的语的文化意象去置换处理原语文化意象.这样使译文读起来顺畅自然,方便了目的语读者。
归化派的典型代表人物尤金?奈达(Eugene A.N i da)强调.“要使目的语的读者对译文信息的理解及欣赏和原语读者(对原信息的理解和欣赏)以同样的方式并且达到同样的程度:目的语应该像原语一样唤起读者以同样的情感。
请看下例:1)Spr i ng u p l ike m us hroom s.(雨后春笋)例1),“m us hr oom s(蘑菇)”生长较快,一夜之问或者雨后会突然破土而出。
“春笋”生长更快,春天雨后更是迅速。
于是,英语文化语境选择“m i l s hroom s傅}菇1”这个意象来比喻新事物的大量出现。
汉语文化语境却选择“春天雨后的竹笋”而非。
蘑菇”个意象来做同样的比喻.原因是中国特有的地理环境使前者给生长在这块土地上的人们留下的印象更深刻.当人们需要表达新事物大量出现的意境时前者会先于后者首先凸显出来.所以仅仅一个静止的图像“雨后春笋”就足以勾画出其迅速生长的动态全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文化意象的翻译策略
作者:仉嘉粒
来源:《赢未来》2018年第05期
摘要:根据纽马克提出的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的理论,不同文化意象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翻译方法。
本文通过对《红楼梦》中《共读》一段杨宪益和大卫·霍克斯的两种译文的分析,探讨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策略在文化意象翻译中的应用。
关键词:交际翻译;语义翻译;文化意象
1. 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
纽马克提出了交际翻译与语义翻译的理论。
语义翻译指在译入语语义和句法结构允许的前提下,尽可能准确地再现原文上下文意义。
交际翻译指译作对译文读者产生的效果尽量等同于原作对原文读者产生的效果。
总体说来,信息型文本和呼吁型文本则应以交际翻译为主,如新闻报道、演讲、通俗小说等,而表达型文本应以语义翻译为主,如法律文件、宗教书籍等。
对于那些形式与内容同样重要的文本应采用语义翻译,如哲学作品、经典著作、名人名言等。
但是,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二者往往有重合,不能绝对地区分开来。
纽马克提出了隐喻翻译的七种方法,这些方法对文化意象的翻译同样适用。
语义翻译的方法包括翻译成相同意象,隐喻翻译成明喻,原比喻加注,比喻译成明喻加注。
交际翻译的方法包括用目的语中对等意象代替源语中意象,解释隐喻的含义,省略。
2. 共读《西厢》两译文分析
例1 自觉词汇警人,馀香满口
(a) The sheer beauty of the language left a sweet taste in her mouth. (Yang Xianyi)
(b) She felt the power of the words and their lingering fragrance. (David Hawkes)
“馀香满口”在中国文化中联想意是吃完美食之后满口留香的意象,比喻文字优美,读完后仿佛享受美食一样让人感到满口留香。
杨译为“a sweet taste in her mouth”,保留了汉语文化,是为语义翻译法。
而霍译为“lingering fragrance”,“香味”是嗅觉上的体味,反映西方人不同的美学观。
从味觉到嗅觉的转换,用目地语中的对等意象代替源语中意象,是交际翻译方法。
例2 我就是这个“多愁多病身”,你就是那“倾国倾城貌”。
(a)I’m the one “sick with longing”,and yours is the beauty which caused “cities and kingdoms to fall.” (Yang Xianyi)
(b) How can I, full of sickness and woe, withstand that face which kingdoms could
o’erthrow?(David Hawkes)
原文中两句采用平行结构,两句形成互文关系,形式工整。
杨译采用语义翻译法,保留了原文句子的形式和意象,而霍译将原文句式加以整合,体现原文句子间的逻辑关系,符合英语的表达习惯,是交际翻译方法,但译文读者就无法了解到原文的形式特征了。
另外“倾国倾城”这一意象在汉英中所蕴涵的文化内涵有所不同,《汉书·外戚传》有“一顾倾人城,二顾倾人国”,形容女子容貌很美。
Helen of Troy是荷马史诗中的典故,美女Helen 引起了特洛伊战争,导致了特洛伊王朝覆灭,含灾祸的意思。
杨直译为“cause cities and kingdom to fall”,保留源语的意象。
大卫·霍克斯译为“which kingdoms could o'erthrow”,引起读者关于王国覆灭的联想。
例3 病老归西
(a) Go at last to your paradise in the west (Yang Xianyi)
(b) Gone at last to your final resting-place (David Hawkes)
“西天”是中國传统佛教文化中的意象,人死后“归西”即进入极乐世界。
杨译采用西方文化中的paradise,用“your paradise in the west” 表示“西天”,既保留形象又易于理解,霍译则将其意思解释成“your final resting-place”,在形象性上不如杨译。
3. 结语
通过对《共读》两种译文的分析,我们发现,杨译倾向于语义翻译,尽量保留原文的形式和意象,目的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霍译倾向于交际翻译,更多考虑读者感受,易于西方读者接受,但在保留原文形象性上不如杨译。
交际翻译和语义翻译方法之间并没有孰优孰劣的区分,只是有不同的适用范围,译者要根据具体情况分析采用哪种方法,一篇作品中也可能有的地方采用交际翻译方法,有的地方则是语义翻译。
参考文献
[1]Newmark, Peter. Approaches to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Newmark, Peter. 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3]洪令凯. 归化、异化——《红楼梦》两译文对比研究[J]. 科教导刊. 2009,(31).
[4]邵志洪. 翻译理论、实践与评析[M]. 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 2003.
作者简介:
仉嘉粒(1989—)女,黑龙江省绥化人,汉族,上海外国语大学贤达经济人文学院英语教师,研究方向:英汉对比与翻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