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重点

合集下载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知识点汇总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知识点汇总

临床执业医师考试中医知识点汇总一、中医基础理论。

1. 阴阳学说。

- 阴阳的基本概念: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的概括,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 阴阳的特性。

- 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上,即相互关联的基础上。

- 普遍性:凡相关事物的相对属性,皆可划分阴阳,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等。

- 相对性:阴阳属性不是绝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如寒极生热,热极生寒;阴阳之中复有阴阳,如昼为阳,上午为阳中之阳,下午为阳中之阴。

- 阴阳学说的基本内容。

- 对立制约:阴阳双方相互对立、相互制约和相互排斥,如“动极者镇之以静,阴亢者胜之以阳”。

- 互根互用:阴阳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根本,任何一方都不能脱离另一方而单独存在,如“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并且在相互依存的基础上,阴阳双方还具有相互资生、促进和助长的关系,如气为阳,血为阴,气能生血、行血、摄血,血能载气。

- 交感互藏:阴阳交感是指阴阳二气在运动中相互感应而交合,是宇宙万物赖以生成和变化的根源;阴阳互藏是指相互对立的阴阳双方中的任何一方都包含着另一方,即阴中有阳,阳中有阴。

- 消长平衡:阴阳双方不是静止不变的,而是处于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此消彼长,此长彼消,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如四季气候的变化,从冬至春及夏,气候由寒逐渐变热,是“阳长阴消”的过程;由夏至秋及冬,气候由热逐渐变寒,是“阴长阳消”的过程。

- 相互转化:事物的总体属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向其相反的方向转化,如急性温热病,由于热毒极重,大量耗伤机体元气,在持续高热的情况下,可突然出现体温下降、面色苍白、四肢厥冷等虚寒危象,这种病征性质的转化,就是由阳证转化为阴证。

2. 五行学说。

- 五行的基本概念: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 五行的特性。

- 木曰曲直: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特性。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重点汇总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综合)01-中医内科学1、感冒的基本病因——风邪。

2、“风者百病之始也”——出自《素问?骨空论》3、‘感冒’一词——出自北宋《仁斋直指方》4、‘辛温’与‘辛凉’的立论——出自《丹溪心法》5、感冒与风温的鉴别特征——前者少传变、热度低。

后者传变、热度高、汗后热复。

6、感冒与咳嗽的病机鉴别——感冒:肺气失宣、卫表不和。

咳嗽:肺气上逆。

7、感冒与咳嗽的小病历鉴别特征——有表证则属于感冒。

8、‘咳嗽’一词——出自《内经》。

9、“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出自《素问?咳论》。

10、“咳嗽之要……一曰外感,一曰内伤……”出自《景岳全书》。

(此立论首先提出者——明?张介宾)11、咳嗽——是中医内科的单一病种,也包括西医多种疾病的症状。

12、内伤咳嗽的基本病理因素(病理产物性病因)——痰;火。

(注意与脏腑失调病因相区别。

)13、明确‘哮’与‘喘’的鉴别——始于《医学正传》明?虞抟。

提出“哮以声响言,喘以气息言。

”的鉴别特点。

14、“咳而上气,喉中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

——出自《金匮要略》。

——是论述‘哮病’的内容(干扰答案常见‘咳嗽’、‘咳喘’、‘哮喘’)15、‘哮喘’——始见于《丹溪心法》。

提出“哮喘专主于痰”。

16、哮病的病机特征——宿痰伏肺(夙根学说),外邪引动。

17、哮与喘的关系——哮必兼喘,喘未必兼哮。

18、哮与喘的鉴别:(哮多兼喘;喘未必哮)(哮分寒热;喘分虚实。

)哮:病名;声响;阵发;呼吸有声;R↑;突然、反复发作喘:症状;气息;持久;呼吸困难;R↑↑;陈旧、持续发作(急、慢性、迁延性)19、哮病的治疗原则——发时治标(祛痰理气);缓时治本(扶正祛邪)。

20、哮病——多责之于肺、脾、肾。

喘病——多责于肺、肾。

21、喘病的虚实鉴别:实证:邪气壅肺;痰浊阻滞。

肺气上逆。

气急声高、有力、深长;呼出为快;虚证:肺肾不足;气失摄纳。

肺气上逆。

气怯声低、无力、短促;深吸为快;22、喘病——始见于《内经》。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重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各科重点

中医基础理论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穡”,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4.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

即相克太过。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11.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

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7.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18.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四个单元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四个单元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四个单元内容总体来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四个单元内容包括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基本疗法和中医综合考核。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逐个介绍每个单元的内容,并给出相应的阅读指导和学习建议。

基础理论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第一个单元内容。

这部分主要涉及中医的理论基础,包括中医基本知识、中医经典著作、中医学的基本理论等。

在准备这一部分内容时,考生需要对中医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有深入的理解。

建议考生可以阅读相关教材和参考书籍,加强对中医学理论体系的掌握,同时注重基础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中医诊断学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第二个单元内容。

这部分主要包括中医诊断的基本原则和方法,中医四诊合参的理论和实际应用等。

在准备这一部分内容时,考生需要重点掌握中医诊断的基本理论和技巧。

建议考生可以通过学习经典医案,加深对中医诊断学的理解和应用能力。

同时,还可以通过模拟实践和临床实习来提升自己的诊断技巧。

中医基本疗法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第三个单元内容。

这部分主要包括中医的基本疗法,如针灸、中药治疗、中医按摩等。

在准备这一部分内容时,考生需要掌握基本疗法的原理和操作技巧。

建议考生可以通过实践操作和临床经验积累,提升自己的实际操作能力和疗效评估能力。

同时,也可以参考相关的教材和专业书籍,加深对中医基本疗法的理论认识。

中医综合考核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第四个单元内容。

这部分主要是对考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综合素质进行考核,包括临床诊断和治疗的能力、医学伦理和法律知识、医学文献阅读能力等。

在准备这一部分内容时,考生需要通过临床实习和实践操作,提升自己的临床技能和实际能力。

同时,还需要注意学习医学伦理和法律知识,了解相关的法规和规定。

总结起来,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四个单元内容分别是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基本疗法和中医综合考核。

考生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内容,同时注重实践操作和临床经验的积累。

通过合理的学习计划和方法,相信考生们都能够成功应对这一考试挑战,成为合格的中医执业医师。

202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精讲

202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精讲

2024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考点精讲一、中医基础理论考点。

(一)阴阳学说。

1. 基本概念。

- 阴阳是对自然界相互关联的某些事物和现象对立双方属性的概括。

它既可以代表相互对立的事物,也可以代表同一事物内部所存在的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

例如,天为阳,地为阴;白天为阳,夜晚为阴。

- 原因:这种概念的形成源于古人对自然现象的长期观察和总结。

在古代,人们发现自然界中存在着许多相互对立又相互关联的现象,如日月、昼夜、寒暑等,通过归纳这些现象的属性,形成了阴阳的概念。

2. 阴阳的特性。

- 相关性:阴阳所分析的事物或现象必须是在同一范畴、同一层次或同一交点上。

例如,就人体而言,气为阳,血为阴,它们都是人体的基本物质,属于同一范畴。

- 普遍性:阴阳学说被广泛应用于自然界、人体生理、病理以及疾病的诊断和治疗等各个方面。

自然界的万物都可以用阴阳来划分属性,人体的脏腑经络等也都有阴阳之分。

- 相对性:阴阳的属性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阴和阳可以相互转化。

在人体病理状态下,寒证(阴证)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为热证(阳证)。

这是因为阴阳双方在不断运动变化,当这种变化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发生属性的转化。

(二)五行学说。

1. 五行的基本概念。

- 五行即木、火、土、金、水五种物质及其运动变化。

五行最初的含义与“五材”有关,即木、火、土、金、水是人类生活和生产实践中不可或缺的五种基本物质。

- 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行的概念逐渐抽象化,被赋予了更多的哲学意义,用以说明事物之间的相互关系及其运动变化规律。

2. 五行的特性。

- 木曰曲直:“曲直”是指树木的生长形态,枝干曲直,向上向外舒展。

因而引申为具有生长、升发、条达舒畅等作用或性质的事物,均归属于木。

- 火曰炎上:“炎上”是指火具有温热、上升的特性。

所以具有温热、升腾作用的事物,归属于火。

- 土爰稼穑:“稼穑”是指土有播种和收获农作物的作用。

凡具有生化、承载、受纳作用的事物,归属于土。

202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范围及科目

2024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范围及科目

一、临床执业医师考试科目内容:
1、第一单元:传染、精神神经、内分泌、药理学、生理、生物化学、医学法规、医学伦理学、医学微生物学、医学心理学、预防医学、医学免疫学;
2、第二单元:传染、病理、精神神经、内分泌、呼吸、泌尿内科、消化、心血管、血液、生理、生物化学、运动系统、医学免疫学;重点需掌握呼吸、心血管这两个科目,分值较高;
3、第三单元:精神神经、泌尿、消化、心血管、血液、症状体征、运动系统、药理学;有句“得消化者得天下”的说法
4.第四单元主要考查了女性生殖系统、儿科、精神神经,重点掌握女性生殖系统和儿科,这两科分值比例较高,而且多数题目难度适中。

二、临床助理医师考试科目内容:
1.第一单元:以精神、血液、循环、呼吸、运动、内分泌等其他相关系统为主。

2.第二单元:以基础、儿科、妇产、传染、泌尿、其他等为主。

注意:医师考试每个单元考查的科目,每年可能会有所变动,以上可作为参考。

三、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科目内容:
1、中医基础: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

2、中医临床医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针灸学。

3、西医及临床医学:诊断学基础,传染病学,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

四、中医助理医师考试科目内容:
第一单元考试科目: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西医诊断学、西医内科学、医学伦理学、卫生法规、传染病学
第二单元考试科目:针灸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

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是对中医医师进行资格认定的重要途径,也是保障中医医师执业水平的重要手段。

考试内容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中医针灸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广泛的知识面。

下面将对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进行详细介绍。

首先,中医基础理论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掌握中医基本理论、经络、气血津液、阴阳五行等基本概念,以及《黄帝内经》、《伤寒杂病论》等经典著作的内容。

此外,还需要了解中医养生保健、中医药材、中药药理等相关知识。

其次,中医诊断学也是考试的重点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熟悉中医诊断的基本方法,包括望、闻、问、切等四诊法,以及脉诊、舌诊等诊断技术。

同时,还需要了解中医病因病机、病证辨析、病证分类等内容。

除此之外,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五官科学等专业知识也是考试的重要内容。

考生需要了解各种常见病症的病因病机、病证辨析、辨证论治等知识,并能够正确运用中医治疗方法进行诊断和治疗。

此外,中医针灸学也是中医执业医师考试的重要内容之一。

考生需要了解经络穴位、针灸技术、针灸治疗原理等知识,并具备一定的临床实践能力。

总的来说,中医执业医师考试内容涵盖了中医基础理论、诊断学、各个专业学科以及针灸学等多个方面的知识,具有一定的难度和广泛的知识面。

考生需要系统地学习和掌握这些知识,具备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才能顺利通过考试,取得中医执业医师资格证书。

希望广大考生能够认真对待考试内容,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为中医事业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023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理论知识考试第一站重点总结

2023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理论知识考试第一站重点总结

2023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理论知识考试
第一站重点总结
本文档总结了2023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理论知识考试第一站
的重点内容。

为了帮助考生备考,我们整理了以下几个重要知识点:
1. 中医基本理论
- 医学基本术语和中医学基本术语
- 中医诊断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中医病因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中医辨证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2. 中医诊断学
- 中医病案的基本要素和写法
- 中医四诊合参的基本方法
3. 中医内科学
- 内经学和中医内科学的基本理论
- 中医内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4. 中医外科学
- 中医外科学的基本理论
- 中医外科常见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5. 中医妇科学
- 中医妇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常见妇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6. 中医儿科学
- 中医儿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常见儿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7. 中医五官科学
- 中医五官科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常见五官科疾病的病因、病机和治疗方法
8. 中医针灸学
- 中医针灸学的基本理论和方法
- 常用穴位和针灸技法
请考生根据以上内容结合教材进行深入研究和复,并合理安排研究时间,抓住重点知识进行重点复。

祝考生顺利通过2023年中医执业助理医师理论知识考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基础理论1.五行学说应用于中医学领域,主要是以五行学说的基本规律来阐释人体局部与局部、局部与整体、体表与内脏的有机联系,以及人体与外在环境的统一,从而成为中医学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2. “水曰润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从革,土爰稼穑”,是五行特性的经典性概括。

3. 事物属性五行系统归类表(那个表的内容必须全部牢记!)4. 五行相生的次序是: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

5.《难经》比喻为“母”与“子”的关系,即生我者为母,我生者为子。

如以火行为例,生我者为木,我生者为土,这样就称木为火之母,土为火之子。

6. 五行相克的次序是: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

7.《内经》称作“所不胜”和“所胜”的关系,即克我者为所不胜,我克者为所胜。

如以火行为例,克我者为水,我克者为金,这样就称水为火之所不胜,金为火之所胜。

8.五行制化,是一种五行相生与相克相结合的自我调节。

故说:“亢则害,承乃制,制则生化”,“盖造化之机,不可无生,亦不可无制。

无生则发育无由,无制则亢而为害”。

9. 五行相乘,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胜之行的过度制约和克制。

即相克太过。

五行相乘的次序与相克相同。

10. 五行相侮,是指五行中的一行对其所不胜之行的反向制约和克制。

又称“反克”。

11. 从本脏所主的色、味、脉来诊断本脏病。

如面见青色,喜食酸味,脉现弦象,可以诊断为肝病;面色赤,口味苦,脉象洪,可以诊断为心火亢盛。

12.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滋水涵木、益火补土、培土生金和金水相生等法。

依据五行相克规律确定的治法,常用的有抑木扶土、培土制水、佐金平木和泻南补北等法。

13. 五脏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化生和贮藏精气,并能藏神,因而称为“五神脏”。

故其生理特点是“藏而不泻”,“满而不能实”。

14. 主血脉指心气推动和调控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其营养和滋润作用。

15. 心脏的搏动,主要依赖心气的推动和调控。

17. 脉为血之府,营气与血液并行于脉中,18.心所藏之神,既是主宰生命活动的广义之神,又包括精神、意识、思维、情志等狭义之神。

故说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所以任物者为之心”。

20 肺主气、司呼吸:包括主呼吸之气和主一身之气两方面。

21. 肺主一身之气,是指周身之气都与肺密切相关。

即关系着宗气的生成、气机的调节、辅心行血等三方面。

22肺主行水,是指肺气的宣发、肃降作用,能够推动和调节全身水液的输布和排泄。

故说“肺为水之上源”。

23. 肺朝百脉,是指全身的血液,都要通过经脉而聚会于肺,通过肺的呼吸,进行体内外清浊气体交换,然后通过肺气的宣降作用,将富含清气的血液通过百脉而输布于全身。

24. 肺为华盖,位于胸腔,位置最高,覆盖于五脏六腑之上,又能宣发卫气于体表,具有保护诸脏免受外邪侵袭的作用。

肺为娇脏,是指肺为清虚之脏,轻清肃静,不容纤芥,不耐邪气之侵,故为娇嫩之脏。

25. 脾主运化的功能分为两个方面:一为运化精微,一为运化水液。

26. 脾统血的机理,主要是脾气的固摄作用。

27. 宗气是人体气的一部分,它是依靠脾运化的水谷之精气与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相结合而生成,通过心脉而布散到全身。

28. 肝的疏泄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促进血液运行和津液代谢;②促进脾胃运化和胆汁分泌排泄;③调畅情志活动;④通调排精与排卵。

29. 肝藏血的生理意义,有涵养肝气、调节血量、濡养肝及筋目、为经血之源及防止出血等五方面。

30. 肝为刚脏:指肝气主升主动,具有刚强、躁急的生理特性。

32. 肾阳为一身阳气之本,肾阴为一身阴气之源,33. 肾主水,是指肾气具有主司和调节全身水液代谢的功能。

主要体现在两方面:①肾气对参与水液代谢的脏腑的促进作用;②肾气的生尿和排尿作用。

34. 肾主纳气,是指肾气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肾的纳气功能,实际上是肾气的封藏作用在呼吸运动中的具体体现。

故有“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的说法。

35. 心与脾的关系,主要表现在血液生成方面的相互为用及血液运行方面的相互协同。

36. 肺与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气的生成和水液代谢方面。

37. 肺与肝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人体气机的升降调节方面。

38. 脾与肾的生理联系,主要表现在先天与后天的互促互助关系,以及水液代谢的互用方面。

39.五体,指脉、筋、肌肉、皮肤、骨五种组织器官,也称为“形体”。

具体联系是:心主脉,肺主皮,肝主筋,脾主肉,肾主骨。

40. 心“其华在面”,肝“其华在爪”,脾“其华在唇四白”,肺“其华在毛”,肾“其华在发”。

41.“五志”分属于五脏。

即喜为心志,怒为肝志,思为脾志,悲为肺志,恐为肾志。

五志虽分属于五脏,而统领五志者为心。

42. 五脏化五液。

具体联系是:心在液为汗,肺在液为涕,肝在液为泪,脾在液为涎,肾在液为唾。

43. 六腑的共同生理功能是受盛传化水谷,其气具有通降下行特性,故其生理特点是“泻而不藏”,“实而不能满”。

44. 胆主决断,是指胆在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中,具有判断事物、作出决定的作用45. 胃的生理特性是主通降和喜润恶燥。

所谓喜润恶燥,是指胃中应保持充足的津液以利于饮食物的受纳和腐熟。

46. 小肠的生理功能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受盛和化物,二是分别清浊。

47. “小肠主液”、“大肠主津”。

49. 三焦生理特点概括为“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50. 三焦的生理功能是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

51.脑的主要生理功能是主宰生命活动,主管精神意识和主管感觉运动。

52. “脑为元神之府”。

53.冲脉能调节十二经脉的气血,有“冲为血海”之称。

任脉与妊娠有关,故称“任主胞胎”。

54. 在五脏中,女子胞与肝、心、脾、肾的关系尤为密切。

55. 人体之精,是指禀受于父母的生命物质与后天水谷精微相融合而形成的一种精华物质,是人体生命的本原,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最基本物质。

56. 精的功能除具有繁衍生命重要作用外,还具有濡养、化血、化气、化神等功能。

57. 人体之气是通过肾、脾、肺等脏生理活动的综合作用而生成。

故称:肾为生气之根、脾胃为生气之源、肺为生气之主。

58. 气的功能:①推动与调控作用;②温煦与凉润作用;③防御作用;④固摄作用;⑤中介作用。

59. 人体之气的中介作用,主要是指气能感应传导信息,以维系机体的整体联系。

气是感应传递信息的载体。

60.宗气,又名大气。

宗气是人体后天的根本之气,积聚于胸中(心肺),故称胸中为“气海”,又名“膻中”。

61. 宗气的主要功能有二:一是温养心脉,以维持其运行气血的功能。

称为贯心脉以行气血。

二是温养肺和呼吸道,以维持其呼吸和发声的功能。

称为出喉咙而司呼吸。

62. 卫气的功能有三:即防御外邪、温养全身和调控腠理。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者也”,即是对卫气功能的概括。

63. 一般地说,性状较清稀、流动性较大,布散于皮肤、肌肉和孔窍之中,起着滋润作用的,总称为津;性状较稠厚,流动性较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之中,起着濡养作用的,总称为液。

64. 津液代谢过程,以脾、肺、肾三脏的功能为主。

而肾对脾与肺在津液代谢方面的功能又起着促进作用,因此说肾主水,即能主持水液代谢。

65. 津液的生理功能,主要包括以下方面:①滋润和濡养作用;②化生血液,调节血液浓度;③运输废物。

66. 中医学把神分为神、魂、魄、意、志,分别归属五脏,即“心藏神、肺藏魄、肝藏魂、脾藏意、肾藏志”,并称为“五神脏”。

67. 气与血的关系,通常概括为“气为血帅、血为气母”。

包括:①气能生血;②气能行血;③气能摄血;④血为气母。

68. 气与津液之间关系,包括:①气能生津;②气能行津;③气能摄津;④津能生气;⑤津能载气。

中诊1.得神:即神气充足的表现。

2.少神:即神气不足的表现。

3.失神:即神气衰败之象。

4.假神:是垂危病人出现精神暂时好转的假象。

主色:是个体一生基本不变的面色,也称正色或本色。

我国正常人的面色为:黄红隐隐,明润含蓄。

客色:是指随生活环境以及劳作等因素而发生相应变化的面色。

(五色主病:青主寒痛瘀惊风,黄主虚湿赤热戴,白脱血虚寒夺光,黑肾虚饮瘀寒痛)青色:主惊风、寒证、痛证、淤血。

赤色:主热证。

黄色:主虚证、湿证。

白色:主虚证、寒证、失血证。

黑色:主肾虚、寒证、淤血和水饮。

正常舌像为淡红舌薄白苔,表现为:舌质柔软,活动自如,舌色淡红,荣润有神;舌苔薄白均匀,干湿适中。

舌体前1/5为舌尖部,候心肺;中2/5为舌中部,候脾胃;后2/5为舌根部,候肾;舌之两边候肝胆。

淡红舌:健康或疾病初起,病较轻浅,尚未伤及脏腑气血;淡白舌:主虚证、寒证或气血两虚证;红绛舌:主热证,有虚实之分;青紫舌:主血行瘀滞老舌:舌体纹理粗糙,形色坚敛者,多主实证。

嫩舌:舌质纹理细腻,形色浮胖娇嫩者,多属虚证或虚中夹实。

胖大舌:舌体大于正常,伸舌满口,且舌肌呈迟缓状,主水肿、痰饮。

瘦薄舌:舌体较正常瘦小而薄者,主阴血亏虚之证。

点刺舌:点指舌面上有大小不一的星点。

刺是指芒刺,面上红色颗粒高起如刺,摸之棘手。

正常舌苔是由脾胃之气、津上蒸而成,是胃气充盛之象。

病理舌苔是由胃气挟邪气上蒸而成。

白苔:主寒证、表证黄苔:主热证、里证灰黑苔:主寒极、热极薄厚苔:薄苔主病初起在表,邪浅病轻,厚苔主病邪在里,病情较重。

腻苔:苔质致密,颗粒细腻,如油腻覆盖舌面,刮之难去。

金实不鸣:新病喑哑失音,属实证,多见于外感风寒或风热,痰浊阻滞,以致肺气不宣而失音。

金破不鸣:久病喑哑失音,多属虚证,常见精气内伤,肺肾阴虚,虚火灼金,致津枯肺损,声音难出。

子喑:妊娠末期出现声音嘶哑谵语:神志不清、语无伦次、声高有力的为谵语郑声:神志不清、语言重复、时断时续,声音低弱的为郑声咳声重浊、痰色清白,鼻塞不通,多是外感风寒。

咳声不扬、痰稠色黄、不易咳出,兼咽喉疼痛、鼻出热气,多属肺热。

咳有痰声、痰多而易于咯出,多是寒咳,或为痰饮、湿痰。

干咳无痰,或痰少黏稠、咽喉干燥,多属燥邪犯肺,或肺阴亏虚。

尿臊气(氨气味):水肿晚期病人。

烂苹果气(酮体气味):消渴病病人大蒜味,有机磷中毒十问歌:一问寒热二问汗,三问头身四问便,五问饮食六问胸,七聋八渴俱当辨,九问旧病十问因,再兼服药参机变,妇人尤必问经期,迟速闭崩皆可见,再添片语告儿科,天花麻疹全占验。

1.但热不寒恶寒:病人无风自冷,虽加衣被、甚至近火取暖仍觉寒冷畏寒:病人经常自觉怕冷,得暖可以缓解者壮热:病人持续高热不退,体温超过39·C,只恶热不恶寒者,称为壮热。

潮热:发热如潮水之有规律,定时发热或定时热甚者,称为潮热。

阳明潮热:病人常于日晡(下午3~5时)阳明旺时而热甚湿温潮热:指午后热甚,但身热不扬,即肌肤初扪之不觉很热,扪之稍久则灼手阴虚潮热:以午后或入夜低热,或五心烦热为特征3.恶寒发热恶寒与发热同时并见,是外感表证的主要症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