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地理双向细目分析表
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全国(新课标2)高清解析卷

2013年高考文科综合地理全国(新课标II)高清解析卷第Ⅰ卷一、本卷共35个小题,每小题4分,共40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A.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答案】1.C【解析】本体主要考查对我国人口最多省份的了解以及对所给材料的正确领悟,浙江与江苏迁出人口比重相当,而迁入人口比重浙江明显高于江苏;广东、四川在我国人口最多省之列,均接近1亿,贵州和上海人口总数远少于四川和广东,迁出和迁入人口数分别少于四川和广东。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翰、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_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帐、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答案】2.B【解析】材料提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迁入和迁出均以青壮年为主),皖、赣、黔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以(青壮年)迁出为主,所以会加速老龄化;沪、京、津属于我国发达地区,老龄化进程快,由图可知,上述三地2005-2010年为(青壮年)人口净迁入区,有助于延缓老龄化进程。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 春季B. 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3.A【解析】地膜使用在作物播种期,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春季。
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A. 东南沿海地区B. 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答案】4.D【解析】选择四个区域中相对最干燥且温度偏低(纬度偏高)、土壤水肥容易流失的地区,综合考虑,毫无疑问最佳选择是西北地区。
2013年新课程卷与考情分析地理

【2013年新课程卷与考情分析】高三地理备课组一. 文综新课程卷的使用情况新课程Ⅰ卷—河南、河北、山西、陕西、湖南、湖北、江西新课程Ⅱ卷—青海、西藏、甘肃、贵州、内蒙古、新疆、宁夏、吉林、黑龙江、云南二. 2013年新课标Ⅱ卷的考情分析(一)考试内容覆盖1、必考内容必修地理1、地理2、地理3区域地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选考内容《旅游地理》、《自然灾害与防治》《环境保护》2、近两年地理学科测试题赋分结构表变化:2013年必考题部分小题量增多,各小题赋分值减少阅读量增加,做题速度需加快,增加了试题难度。
3、素材新颖、学科特色鲜明,重视能力的考查放眼高考地理试卷,满目一新。
全新的材料构置出全新的情境:各种以新形式出现的图像、充满新数据的表格、来自地球及人类社会各层面典型的地理事物或现象的介绍和说明、最新地理研究理论或成果的呈现、新地理技术手段的应用等。
考生须先读懂或学会这些知识、信息,方能够层层递进、抽丝剥茧地还原、联系学过的地理规律、原理,进而分析问题,得出结论。
这一过程中,其学习的能力得以展示,思维的质量得以充分认定。
(1)地理图表7幅,呈现形式多样——人口迁移坐标图、台湾气温等值线图、旧金山的地理位置图、内蒙古某地等高线图、引种桉树前后环境对比示意图等(等值线图比例高)(2)以地说理——体现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综合性特点(3)区域定位淡化,注重自然与社会经济的结合4.继续保留开放性试题和选考题某课外活动小组的同学对M处的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产生了争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观点。
选择你支持的一种观点,为其提供论据。
(8分)给考生较大的发挥和思维空间,更准确地鉴别考生的地理思维品质,同时鼓励学生勇于表达自己的态度和价值观。
选考题:体现了新课改对学生学习兴趣和特长尊重的理念,还学生更多的学习自权。
突出主题、难度适中,设问合理、但难度不对等(5.5/7.5’ 5.5/8.1’ 3.8/8.4’)5、关注生活,注重学科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对接体现地理学科的时代性和学科价值,也避免盲目猜题和追求所谓热点,为复习备考指明了方向。
2013年高考真题——文综地理(新课标Ⅱ卷)解析版

2013年高考文综地理部分解析版(新课标卷II)图1表示我国部分省级行政区城2005-2010年间迁移人口比重。
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读图1并结合相关知识,完成1-2题.1.2005-2010年A.迁山人口数盘贵州多于四川B.迁入人口数最上海多于广东C.人口增长率浙江高于江苏D.人口自然增长率安徽低于天津【答案】1.C【解析】本体主要考查对我国人口最多省份的了解以及对所给材料的正确领悟,浙江与江苏迁出人口比重相当,而迁入人口比重浙江明显高于江苏;广东、四川在我国人口最多省之列,均接近1亿,贵州和上海人口总数远少于四川和广东,迁出和迁入人口数分别少于四川和广东。
2. 2005-2010年,省级行政区城间的人口迁移A.延缓了皖、翰、黔的老龄化进程B.延缓了沪,_京、津的老龄化进程C.降低了皖、帐、黔的城市化水平D.降低了沪、京、津的城市化水平【答案】2.B【解析】材料提示,迁移人口以青壮年为主(迁入和迁出均以青壮年为主),皖、赣、黔为经济欠发达地区,人口以(青壮年)迁出为主,所以会加速老龄化;沪、京、津属于我国发达地区,老龄化进程快,由图可知,上述三地2005-2010年为(青壮年)人口净迁入区,有助于延缓老龄化进程。
地膜覆盖具有保温、保湿、保土等作用,可有效提高农作物产量和从产品质量。
我国目前使用的地膜多是超薄型地膜,易破,难回收,难以自然降解,造成严重的“白色污染”据此完成3~5题3.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A. 春季B. 夏季C.秋季D.冬季【答案】3.A【解析】地膜使用在作物播种期,所以我国大部分地区使用地膜覆盖主要在于春季。
4.下列地区相比较,地膜覆盖的保湿、保温、保土作用最显著地是A. 东南沿海地区B. 西南地区C.东北地区D.西北地区【答案】4.D【解析】选择四个区域中相对最干燥且温度偏低(纬度偏高)、土壤水肥容易流失的地区,综合考虑,毫无疑问最佳选择是西北地区。
5.残留在土壤中的地膜会①危害作文根系发育②阻碍土壤温度提升③阻碍土壤水费运移④加快表土流失速度A. ①③B. ①④C. ②③D. ②④【答案】5.B【解析】地膜会造成白色污染,危害作物根系,具有“保温、保湿、保土”作用,会阻碍土壤水分运移;有利于土壤温度提升、水分保持。
2013-2017年全国地理高考题双向细目表

城域资源开发与人类活动
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文信息,解读与分析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8
资源分布特点及开发利用现状
9
气压带、风带分布、移动规律及对气候影响
10
准确读取图文信息,分析地理环境的规律。
11
36(1)
农业区位因素
获取和解读图文信息;调动和运用环境特征,归纳描述和阐释地理事物的能力
37题
1
水的补给(来源)及过程
根据材料及图片,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
自然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3
工业生产的区位因素及影响
4
农业发展的限制因素
选作题
42
1
旅游资源的独特性(吸引力)
旅游地理
43
1
自然灾害(气象灾害)对农业的影响
自然灾害
44
1
环境污染(水污染)的危害及治理难度
环境保护
2014年高考地理要素细目表
7
判断年降水量的高低
8
自然带的分布
第四组
9
影响某海域夏季多雾的原因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解释某种自然现象(雾)的能力
10
某城市夏季常被雾笼罩的原因
11
气压带和风带
简答题
36题
1
某地沙源丰富的原因
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找出产生某种现象的原因以及发表自己的观点。
2
某地冬春风力强劲的原因
3
对某一观点的选择及依据
2
6
3
8
37题
1
说明农业或工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6
材料结合地理背景知识,考察获取解读信息和调动运用知识的能力
2
地理高考双向细目表

地理高考双向细目表一、背景与目的地理高考是高中生进入高等学府的重要考试之一,其考察内容的设计与教学质量息息相关。
为了确保考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教育部门提出了“双向细目表”的概念。
这是一种评估考试内容结构和难度的工具,有助于确保考试的设计符合教育目标,提高考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二、细目表的设计原则1、科学性:细目表的设计应基于科学的理论依据,如学科课程目标、教学大纲等。
2、全面性:细目表应涵盖地理学科的所有重要方面,确保考试内容的全面性。
3、公平性:细目表应确保对所有考生都公平,避免偏见和歧视。
4、可操作性:细目表应易于理解和操作,以确保考试的顺利进行。
三、双向细目表的实施1、确定考试目标:明确地理高考的目标,如考察学生的基础知识、应用能力等。
2、制定双向细目表:根据教育目标,制定双向细目表,明确各部分内容的比例和难度。
3、制定命题计划:根据双向细目表,制定详细的命题计划,包括题目类型、数量、难度等。
4、命题与审题:按照命题计划进行命题,并由专家进行审题,确保题目的质量和符合细目表的要求。
5、考试与评分:组织考试,并按照细目表进行评分,确保评分的公正和客观。
四、结论地理高考双向细目表是一种有效的考试评估工具,有助于确保考试的设计符合教育目标,提高考试的可靠性和有效性。
通过科学、全面、公平和可操作性的原则,可以确保考试的有效实施,为高中生进入高等学府提供公正、客观的评价依据。
在地理教学中,使用双向细目表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方法。
双向细目表是一种详细的表格,它能够将复杂的地理数据和信息进行分类和组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地理知识。
一、地理双向细目表的重要性1、增强记忆效果地理学是一门涉及大量地理信息、数据和概念的学科。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需要记住大量的地名、地形、气候、人口分布等信息。
使用双向细目表可以将这些信息进行分类和组织,帮助学生更好地记忆和理解这些信息。
2、提高学习效率双向细目表能够将复杂的地理信息进行系统化的整理和分类,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清晰地了解各个知识点之间的和区别。
2013年普通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分析共3页

2013年普通高考(新课标卷)地理试题分析地理学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对学生自身的完善和社会的发展起着巨大的作用。
地理学科以文科综合的形式出现。
分析高考中地理学科的命题技巧、方向和导向具有重要意义。
一、知识体系分析2013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全国统一考试文科综合能力测试由第一卷(选择题)和第二卷(非选择题)组成,其中第一卷的1―11题和第二卷的36、37,以及42、43、44中3选一为地理题。
满分100分,其中选择题44分,非选择题56分。
1.试题中地理科学要素知识分析在试卷中的以地图形式出现的知识类型,分别是⒍⒎⒏⒐⒑⒒36题,达到46分,和“气候”有关的是⒎⒏⒑⒒36⑵、36⑶、37⑷题,达到31分,涉及“地球上的水”知识点的是⒐37⑴、⑵,有18分,与“农业”有关的知识点是⒊⒋⒌题,分值为12分,涉及“工业”知识点的37⑶,达到6分,与“人口”的知识点是⒈2题,分值是8分,与“地形地势”相关的知识点是⒍36⑴、36⑵、题,分值达13分。
从试题的类型来看,该套试题与以往有了明显的不一样之处在与有了选做题,这也是新课改实施的情境下所体现的考试内容。
试题的内容是综合的,想要单一的区分出属于哪张类型是十分困难的,因为一道题可能测试是的是好多个知识点,即当一道题测试多个知识点的时候,我分别作了统计。
该试题的必做题部分主要考核了地图、地形与地势、气候、地球上的水、农业、工业、人口。
其中地图、气候知识所占比重高。
从中可以看出该套试题抽样考察了知识点,并不强调知识点的覆盖面,重点考察了地理主干知识和地理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2.试题的自然地理与人文地理知识分析本试题的自然地理知识是分值为80分,人文地理知识分值10分。
从中该套试题自然地理知识所占比例大。
3.试题的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知识分析该试题中中国地理占了108分,而世界地理占了12分中国地理知识明显大于世界地理知识。
由此可见,本套试卷与区域地理紧密联系,地理试题直接或间接的以区域地理为素材,体现了地理学科的区域性特点。
2013年高考文综(新课标Ⅰ卷)地理试卷分析

2013年高考文综(新课标Ⅰ卷)地理试卷分析从今年开始新课标文综试卷分为新课标ⅰ卷新和课标ⅱ卷,地理试题选择题和去年相差不大,具有稳定性、规范性、基础性、学科性的特点;非选择题必考题和去年相比难度有所上升,自然地理所占比重较大;选考题则相对平稳。
纵观地理试题体现了以能力测试为主导,侧重考查地理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一)试卷的总体评价1、地理学科特点、鲜明试卷中地理图像丰富,共有9幅地理图。
有区域图、柱状图、等值线图、水系图等图表,符合地理学习和地理科学的规律。
呈现了丰富的地理信息,体现了鲜明的学科特色——综合性、区域性、地理事象的分布规律和地理变化过程等内容,使地理学科特色更加鲜明,充分考查了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2、从考查内容可以看出:该套地理试题对能力要求较高,强调地理学科的应用性和实际性;加强对地理学基础的考查,同时学会运用地理原理、规律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3、试题中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考查内容比重大。
除选择题第3题和7—8题为人文地理考查内容外,其余试题都是自然地理和区域地理的考查内容。
同时注重自然地理要素对人类活动影响观念在试题中的渗透。
(二)试卷结构地理试卷沿袭去年的试卷题型组成,分为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其中非选择题又分为必考题和选考题。
选择题包括11个单项选择题,非选择题包括36、37两道必考题和42、43、44三道选考题。
选择题44分,形式比较灵活,自然地理比重稍大,其中人文地理占16分(第2题鲜花运输,第3题农业区位因素,7-8题人口变化),自然地理占了28分(第1题农业区位因素的自然条件,4-6题区域地理自然特征,9—11题风向、天气、季节的判断)。
非选择题56分,形式相对稳定,但36题和37题自然地理比重稍大。
(三)典型试题分析1~3题:农业区位因素本组题给出的是区域图,包括美国、墨西哥、哥伦比亚三个国家的轮廓和经纬度位置。
双向细目表【模板】

双向细目表简介双向细目表(two-way checklist)是一个测量的内容材料维度和行为技能所构成的表格,它能帮助成就测量工具的编制者决定应该选择哪些方面的题目以及各类型题目应占的比例。
双向细目表(Table of specifications)考试命题双向细目表是一种考查目标(能力)和考查内容之间的关联表。
双向细目表的制作应该同课程大纲及考试大纲的相关规定具有一致性。
考核知识内容的选择,要依照教学大纲(考试大纲)的要求,试题范围应覆盖课程的全部内容,既要注意覆盖面,又要选择重点内容,时间以中等学生120分钟能答完为限。
制作双向细目表时,试卷中拟对学生进行考核的“考核知识点”须按章次进行编排;双向细目表中考核知识点的个数须与试卷中涉及的知识点个数相一致。
双向细目表中的能力层次采用“识记”、“ 理解”、“ 应用”、“分析”、“ 综合”、“评价”等作目标分类,体现了对学生从最简单的、基本的到复杂的、高级的认知能力的考核。
每前一目标都是后续目标的基础,即没有识记,就不能有理解;没有识记与理解,就难以应用。
所以一个考核知识点在同一试卷中对应一种题型,原则上只能对应一种能力层次。
特点按照《考试规范》要求,识记、理解类试题须控制在60%以内,并应尽量避免单纯考核记忆水平的题目。
试题的题目类型应根据考试课程的特点和考试目标合理选择,例如填空题、选择题、判断题、名词解释、辨析题、简答题、证明题、计算题、案例分析等。
一份试卷中主观性试题和客观性试题的搭配应合理,且题型种类数应适中。
在双向细目表中不同“能力层次”和不同“题型”下面对应的各列中,应填写各考核知识点在试卷中所占的分值。
不能简单的划“∨”,也不能填写题号和题目个数如何编制双向细目表?一、什么是双向细目表?简单来说,双向细目表是测验编制的计划书、蓝图和命题的依据。
它是以能力层次和学习内容为两个轴,分别说明各项测评目标。
建立双向细目表可以帮助命题者理清能力层次和学习内容的关系,以确保测验能反映考察的内容,并能够真正评量到预期之学习结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高考新课标卷地理双向细目分析表
题号考点及呈现形式具体考点及分值能力要求
1 考查中国人口迁移特点我国人口迁移特点(4分)理解,判断
2 考查中国人口迁移影响中国人口迁移特点及影响(4分)比较,理解
3 考查地膜覆盖的时空分布特点考查地膜覆盖的时空分布特点(4分)比较、判断
4 考查地膜覆盖的时空分布特点考查地膜覆盖的时空分布特点(4分)运用,判断
5 考查地膜覆盖影响结果考查地膜覆盖的影响结果(4分)理解,判断
6 气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气温分布特征的主要因素(4分)理解,运用
7 迎风坡降水量垂直分布提取图中的信息,判断年降水量最低点(4分)比较、判断
8 垂直地带性地域分异规律根据题意判断樟树集中分布地点(4分)比较、判断
9 雾的成因分析判断加利福尼亚附近多雾的主要原因(4分)比较、判断
10 雾的时空分布成因分析判断加利福尼亚附近夏季多雾的主因(4分)比较、判断
11 雾的时空分布成因分析判断加利福尼亚附近夏季多雾的主因(4分))比较、判断
36(1)自然环境各要素整体性的分析北京附近某地沙源较丰富的原因(6分)理解,语言表达(2)自然环境各要素整体性的分析北京附近某地冬春季节风力强劲的原因(10分)理解,语言表达(3)自然环境各要素整体性的分析沙丘群规模是否会扩大及原因(8分)探讨问题,语言表达37(1)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沼泽获得稳定水源的原因及过程(6分)理解,语言表达分析
种桉树后当地其他植被的变化及原因(6分)理解,语言表达(2)自然环境各要素之间的关联性
分析
(3)区域发展分析我国西南引种速生桉发展造纸业的理由(8分)理解,语言表达(4)区域发展因素及限制条件分析我国西南不适宜大量种植速生桉的原因(4分)理解,语言表达
42 旅游资源的自然条件分析神农架夏冬季均吸引游客的自然原因(10分)理解,语言表达
43 低温灾害对农作物产量和质量
低温对东北农作物产量和质量的影响(10分)理解,语言表达的影响
地下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以治理的原因(10分)理解,语言表达
44 地下水污染造成的危害和难
以治理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