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林导学案

合集下载

八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二单元

八年级下册导学案第二单元

株洲市五中初二语文学案主备人:张宁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6.雪鲁迅【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运用强烈的对比手法。

2.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作品中闪现出的理想光芒与对生活的热爱。

【学习重难点】1.景物描写的特点。

2.理解文章语言的深层含义。

【学习过程】第一课时一、温故知新1、新课导入:二、自主学习1、检查预习。

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磬口( ) 忙碌( ) 脂粉奁( ) 灼灼( ) 嘻笑( )褪尽( ) 朔方( ) 凛冽( )解释下列词语。

博识:凛冽:天宇:精魂:消释:升腾:2、你能给同学们介绍一下作家作品吗?3、整体感知江南的雪“滋润美艳之至”,北国的雪则“如粉”、“如沙”,随着旋风蓬勃奋飞。

作者以鲜明的形象,展现了两幅各具特色的画面,营造了两种不同的情感氛围。

本文文字精辟,蕴含丰富,请细细品读,把你的感悟写在下面。

三、合作解惑学生讨论、交流,理清文章思路。

全文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的内容是什么?四、小组展示学生交流自己最喜欢的句子,并谈体会。

五、布置作业完成字词的练习第二课时一、温故知新1、字词听写:2、前课导入二、自主学习学生自己谈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

三、合作解惑1、学生朗读课文第1至3段,思考如何划分两个层次?2、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细致地描写了江南的雪?3、在第二至三自然段中,找出描写孩子们塑雪罗汉的动作与神情的词语,体会其作用。

4、学生朗读第4至6段,思考:这部分可分为哪两个层次?5、第四自然段,作者用什么写法来描绘朔方飞雪的?6、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四、小组展示五、拓展反思课文中写了塑雪罗汉,《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了雪地捕鸟,描写都非常生动传神。

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二段文字描述出来。

没有见过雪的同学可以写想像作文。

学生完成之后,互相交流,教师加以评价。

六、布置作业学生谈自己读了这篇散文诗后的体会,写一篇文章,不少于300字。

株洲市五中初二语文学案主备人:张宁审核:初二语文备课组7.雷电颂郭沫若【学习目标】1.学习文章抓住事物特征展开想像,达到物我同化的境界,有力地抒发战斗激情。

语文园地二 第一课时 导学案

语文园地二 第一课时 导学案
(2)出示量词词组,学生认读。
导学:句子大家说得不错,老师这还有几组词语,你们能读准吗?
①根据拼音读准字音,重点指导读准“匹”“册”“支”。
②说一说怎样识记这些字。
(3)知道什么是量词,并能自己说几组量词词组。
预设:一朵花、一块橡皮、一根跳绳……
2.展示台。
(1)说一说你除了在课堂上跟老师学习了一些生字,还在什么地方认识了生字。
③自由读词,要求读准字音。
“算”“姿”“尊”这几个字是平舌音;“式”“势”“重”这几个字是翘舌音。
④选择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⑤交流各自识记生字的好方法。
三、细心观察,巩固识记
1.找一找,连一连。
(1)复习背诵字母表。
①指名按顺序背诵。
②全班按顺序背诵。
(2)出示大小写字母,学生说一说怎样连能又准又快。(按大写或小写字母的顺序先找、再连。)
祥和小学导学案(试用)
年级:一科目:语文第4周第1课时
课题
语文园地二
主备教师
唐素贞
二次备课教师
徐永惠
学习
(教学)
目标
1.通过各种方式识记生字,并初步了解什么是量词,积累词语。(重点)
2.进一步熟记字母表中的大小写字母,并能一一对应。(重点)
3.初步学会通过加偏旁的方法识记生字。
4.正确、流利、有节奏地朗读古诗,借助图画大致了解古诗描述的内容,背诵古诗。
师:今天,老师要和小朋友们一起去语文园地二学习,这个园地里有好多漂亮的图画,你们想看吗?(想)我们不能只看,还要能用一句话说一说图片上画的是什么,你们有信心吗?
二、图文结合,识记生字
1.识加油站。
(1)指名让学生说一句话,教师相机纠正。
(课件出示:一辆车、一匹马、一册书、一支铅笔、一棵树、一架飞机。)

《竹影》导学案(评委)

《竹影》导学案(评委)
话童趣:(时间允许可结合《童趣》一文“观蚊如鹤、神游山林、鞭打虾蟆”的趣事)
达标环节以“树洞画”女孩王月的故事作为本课最后一个学习目标完成,整理学案作结。
板书设计:
竹影
描竹影游戏童真童趣中国画艺术美
中:神似、神韵西:形似、写实
【整理学案】
通过今天的学习,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你的感受、收获吗?
艺术并非是高不可攀的东西,它就蕴涵在孩子们童稚的游戏里,存在于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一去不返的童年是美好的,只要你拥有一颗童心,你就能拥有阳光般的快乐;只要你拥有一双敏锐的眼睛,你就会发现生活中的美无处不在。法国著名的雕塑家罗丹曾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
么,你觉得文中哪些描写最生动的表现了童趣?找出自己喜欢的句子或段落,有感情的朗读,并说说喜欢它的理由。
示例:
(1)门口一个黑影出现,好像一只立起的青蛙,向我们跳将过来。
这句好,好在它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华明在月夜下向我们蹦跳着跑来的情态。
……
2、拓展欣赏,艺术熏陶:
下面让我们也来简单欣赏一下东西方文化不同的艺术魅力,尝试着归纳中国画与西洋画的区别。
上饶县枫岭头中学七年级语文学科导学案(二)
执笔徐新训审核__________学案编号_________
授课教师徐新训授课时间__________学生姓名_________
课题:《竹影》课型:新授课课时:1-1
教师复备栏
/学生笔记栏
【合作探究】
一、品味朗读,寻趣赏美
童心是天真烂漫的,童趣是发自天性的,一次平凡的游戏,却有了艺术美的发现,那
2、初步了解中国画和西洋画的不同特点,升华中国传统文化特点的些许认识。
3、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领会蕴含在童稚活动中的艺术和美,学会在生活中去发现、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案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教案设计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课标要求环节一:课前自主学习作者及写作背景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读准字音翩.然(piān)孕.育(yùn)风雪载.途(zài)炎.热(yán)簌.簌(sù)物候.(hòu)农谚.(yàn)连翘.(qiáo)悬殊.(shū)纬.度(wěi)经.度(jīnɡ)销声匿.迹(nì)辨清字形衰(shuāi)衰败壤(rǎnɡ)土壤哀(āi)悲哀攘(rǎnɡ)攘除萌(ménɡ)萌发销(xiāo)销毁荫(yīn)荫凉消(xiāo)消失理解词语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这里指生长。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悬殊:相差很远。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环节二:课堂互动探究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分别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人教版2下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

人教版2下语文第四单元导学案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语文)导学预案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语文)导学预案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语文)导学预案授课时间: 2021 年 4 月 14 日阅负责人: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语文)导学预案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语文)导学预案授课时间: 2021 年 4 月 14 日阅负责人: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语文)导学预案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语文)导学预案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语文)导学预案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语文)导学预案授课时间: 2021年 4月20 日阅负责人: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数学)导学预案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语文)导学预案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语文)导学预案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语文)导学预案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语文)导学预案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导学预案授课时间:年月日阅负责人: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导学预案
汪清一实验高效课堂学力培养()导学预案
21 / 21。

高二一部语文导学案NO2

高二一部语文导学案NO2

高二一部语文导学案NO.2春末闲谈设计人:审核人:使用日期:四、读一读,议一议-----类比之中找同异开头写细腰蜂与小青虫之间的关系,好象真是在闲谈,阅读课文的4 - 6段,看看它们分别代表什么阶级?两种关系又有怎样的不同?设想:认真研读课文第四至第六自然段,回答问题并找出类比点。

同学之间分小组讨论。

五、想一想,练一练-----思想引领题不难设想:同学们通过讨论明白人因为有思想,所以统治阶级的各种麻痹术都难以奏效。

引导同学们思考问题,人如果没有思想会怎样?为了锻炼大家的思考和动手能力,特设计下面的语言表达训练。

幻灯片展示以”如果人没有思想”为开头,写一个排比句六、读一读,说一说------看看句子啥特色设想:通过句子的分析和理解,使学生了解鲁迅先生的语言艺术特色。

1.当长夏无事,遣暑林阴,瞥见二虫一拉一拒的时候,便如睹慈母教女,满怀好意,而青虫的宛转抗拒,则活像一个不识好歹的毛鸦头。

2. 人民与牛马同流,——此就中国而言,夷人别有分类法云,——治之之道,自然应该禁止集合:这方法是对的。

其次要防说话。

人能说话,已经是祸胎了,而况有时还要做文章。

3.这时再不必用什么制帽勋章来表明阔人和窄人了,只要一看头之有无,便知道主奴,官民,上下,贵贱的区别4.所以苍颉造字,夜有鬼哭.鬼且反对,何况于官?5.引用广泛,思路无拘无束,熔知识性、趣味性、说理性于一炉.七、.总结:(1)由以上的分析不难看出,语言幽默,好用反语,笔力犀利,入木三分.(2)联系1925年中国社会现实的黑暗和课文提供的信息,可以看出:“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他没有丝毫的奴颜和媚骨,战士的责任,作家的良知,促使鲁迅无法缄口。

(3)“闲谈”不“闲”,“闲谈”是鲁迅“对存在进行思考”的一种成熟的高级形式,坚持韧的战斗的有力武器。

封建统治级迷惑民众的精神控制术终难奏效,因为人民不是“小青虫”,人民不是牛和马,人民必将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

第二课第一框《生命的特殊体验》导学案

第二课第一框《生命的特殊体验》导学案

第二课生命的滋味第一框《生命的特殊体验》导学案思品组:董旭董桂华杨英李宁周淑艳学习目标明确挫折是人生经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正确认识挫折。

学习重点正确认识挫折,分析挫折产生的主客因素。

一、课前预习1.生命如诗,生命如歌。

生命是美好的;同时,生命里也少不了和,这是对生命的,也是生命的契机。

生命只有一次,又如此丰富多彩,需要我们用真心去体会它的滋味。

2.任何人都不可能不遭遇,即使是那些表面上看来很“顺”的人。

是人生经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3.挫折,是指个体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过程中,遇到或干扰,致使个体动机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的一种情绪状态。

4.挫折产生的原因多种多样,一般而言,可以归纳为客观和主观两大方面。

从客观上看,主要有因素和因素。

从主观上看,由于个人的容貌、身材、体质、能力、知识等条件的限制,导致自身追求的不能实现而产生了挫折。

二、合作探究(小组讨论交流展示,质疑并解疑)1.如何认识“人生难免有挫折”?2.什么是挫折?挫折产生的原因是什么?三、课堂检测1.“如果生活只有风和日丽而没有阴雨笼罩,只有幸福而没有悲哀,只有欢乐而没有痛苦,那么,这样的生活根本就不是生活——至少不是人的生活。

”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D ) A.人生在世总不会一帆风顺和美妙动人B.挫折是每个人都会遇到的C.挫折是人生道路上的正常现象,几乎不可避免D.伟人、异常聪明的人可以没挫折2.汶川大地震使数万同胞的生命瞬间淹没于废墟和泥石之中。

那些生死相夺的瞬间,父母永失其所爱,孩子永失其所亲。

汶川同胞遭遇的大挫折,成为国人血脉同搏、泪水涌动之所在。

地震来袭,灾区同胞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大挫折,造成这一挫折的主要因素是( C ) A.社会因素B.家庭因素C.自然因素D.学校因素3.小花(化名)今年读高一,中考时以较高的成绩考入了一所重点高中。

没想到,一年下来,小花的成绩不仅直线下滑,还整日郁郁寡欢。

暑假来临,小花向父母表态:如果不能换学校,她就不想读书了。

山西省高平市特立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第四专题

山西省高平市特立中学高中语文必修二导学案:第四专题

荷塘月色(第三课时)班级姓名小组【学习目标】1、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

2、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3、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学习重难点】1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2、体会本文情景交融的手法。

【导学流程】一、基础感知,1.作者简介朱自清(1898-1948),原名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祖籍浙江绍兴。

1898年出生于江苏东海。

1903年随家定居扬州,所以自称“我是扬州人”。

中国现代诗人、学者、散文家、民主战士。

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震动了当时诗坛。

1924年出版诗集《踪迹》。

1925年任清华大学的教授,创作转向散文,同时开始研究古典文学。

1928年出版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的散文家。

代表性的作品有《背影》《春》《绿》《威尼斯》《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等,其中《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被时人誉为“白话美文的模范”。

2、写作背景本文写与1927年7月,作者当时29岁,任清华大学中文系教授。

正是蒋介石发动“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之后,白色恐怖笼罩着中国大地。

朱自清先生是一个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来的知识分子,他信奉民主主义,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可又与时代斗争的旋涡保持一定的距离。

他只是一个民主型的战士,虽不满现实,可又缺乏信心和勇气去抗争,只能努力使自己暂时忘却现实中的一切,结果又无法忘却。

作者这种矛盾的情绪,是一种难以言传的微妙幽深的情绪。

南方的这一变乱,使朱自清处于苦闷彷徨之中,他知道“只有参加革命或反革命,才能解决这惶惶然”,又说“我只是在行为上主张一种日常生活中的中和主义”。

但他毕竟是一个爱国的民主主义者,面对黑暗现实,又不能安于“超然”,使他觉得“这几天似乎有点异样。

像一叶舟在无边的大海上,像一个猎人在无尽的森林里……心理是一团乱麻,也可以说是一团火,似乎在挣扎着。

需要明白什么;但什么也没明白。

”作者在当时黑暗的日子里,看不到希望,但又想做一个自由的知识分子,苦闷彷徨是自然而然的。

在这样的社会里,是没有自由可找的,但作者还是要去一个地方——荷塘寻找自由,做个自由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绪言导学案主备人:徐林使用者:【学习目标】:1.说出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的内容是什么?2.列举化学与人类的关系──生活中处处有化学。

3. 知道化学学习方法。

【预习提示】:1.什么是化学?化学研究什么?。

2.化学有什么用?你能寻找出生活中与化学无关的实例吗?3.化学成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发展史是短暂的吗?4.怎样学化学?根据自己的学习规律思考一下如何学化学?5.填空:①物质是由构成的,的破裂和重新组合是化学变化的基础。

这就是说,在化学变化中,会破裂,而不会破裂,但会重新组合成新的分子。

,奠定了近代化学的基础。

②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

6.记住如下物质的化学式碳:C 氧气:O2二氧化碳:CO2铁:Fe 水:H2O 过氧化氢:H2O2【教学流程】:1学习研讨:1.什么是化学?要解释以上实验及生产生活中的很多现象,我们必须走进化学世界,用化学知识来解答。

用15分时间阅读课题1的内容,并讨论交流信息。

思考以下内容:(1).什么是化学?(2).化学的简单发展史。

(3).化学与工业、农业、医疗、生活等方面的关系,化学对人类生存发展的影响。

(4).怎样学习化学?小结: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以及变化规律的科学2.化学的发展历史①.古代:②.原子、分子论:人类建立了化学这门科学。

(道尔顿、阿附加的罗)③.元素周期律(表):完善了化学,使化学研究有规律可循。

(门捷列夫)④.纳米技术:标志化学已发展到较高阶段。

⑤.绿色化学:化学发展的趋势、方向。

(其核心就是利用化学从源头上消除污染)3.化学与人类的衣、食、住、行以及能源、信息、材料、国防、环境保护、医药卫生、资源利用等方面有密切关系,它是一门社会迫切需要的实用科学。

如果没有了化学,彩图中的猫、小鸟、汽车等将怎样变化?4低碳经济归纳总结:化学的发展确实为人类的生存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也使我们的世界变得更加绚丽多彩。

(点出课题1)但是化学、化工的生产也给人类环境带来了一些危害,因此我们现在提倡和研究绿色化学。

目前同学们要做的是学好化学,为未来研究化学、为人类造福打好基础。

那么,如何能学好化学呢?1、勤思考、敢提问、善交流、常总结。

2. 讲规范、勤动手、细观察、务求真。

三课堂小结四课堂测评:1.化学研究的主要内容是:( )①物质的组成和结构②物质的性质和变化规律] 物质的运动规律④生物体生命活动的规律A、①②B、③④C、①③D、②④2.到20世纪末,人类发现和合成的物质已超过3000万种,但组成纸屑物质的基本元素只有()A.3000多种B.1000多种C.30多种D.100多种3.1896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和元素周期表,使化学学习和研究变得有规律可循。

化学成为一门科学史于4.化学在人类社会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请你分析下列四个选项中化学学科不涉及的研究领域是()A.开发新的能源 B.合成新的物质C.研究物体运动规律 D.防治环境污染1.1物质的变化和性质导学案主备人:徐林使用者:【学习目标】1.掌握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概念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能判断所描述的是化学变化还是物理变化。

【预习提示】1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及二者的区别和联系。

2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质。

【教学流程】一学生展示:1没有()生成的变化是物理变化,有()生成的变化是化学变化。

2物理性质是()表现出来的性质。

如物质的()等。

3化学性质是()表现出来的性质。

二、自主探究:【我能参与】观察、比较实验1-1,1-2,1-3,1-4。

填写P7四个实验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表。

【阅读】结合实验现象记录,阅读P6~P7有关内容,完成下列习题。

1.物理变化是指没有生成其他物质的变化,仅仅是形状、状态的改变。

如水的汽化、胆矾的研碎等;请你根据日常生活再举三例:2.2.化学变化是指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又叫做化学反应。

如铁的生锈、纸张燃烧等,其基本特征是有新物质生成。

常伴随有颜色改变、放出气体、生成沉淀等,另外化学变化过程中往往还伴随着能量的变化,这种能量的变化常表现为吸热、放热、发光等。

3.化学变化与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

【思考与交流】:讨论下列问题。

1.电灯泡通电后发光、放热;氧气变为液态后变为淡蓝色;饱和石灰水(氢氧化钙溶液)升温后有氢氧化钙固体析出等。

产生这些现象的变化是否为化学变化?这些现象都是物理变化。

因为它们没有新物质生成。

判断化学变化的唯一依据是有新物质生成。

2.为什么说点燃蜡烛时既有物理变化又有化学变化?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是化学变化,同时伴随的蜡烛受热熔化成石蜡液体是物理变化。

3.物理变化与化学变化有什么联系?化学变化中一定同时发生物理变化,而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同时发生化学变化。

三课堂小结四课堂测评:1.判断镁条燃烧是化学反应的依据是()A.放出大量的热量B.发出耀眼的白光C.有白色固体生成D.镁条消失了2.下列变化属于物理变化的是()A.钢铁生锈B.玻璃破碎C.木材燃烧D.光合作用3.下列短语中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滴水成冰B.蜡炬成灰C.海市蜃楼D.木已成舟4.诗词是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

下列著名诗句中隐含有化学变化的是()①千里冰封,万里雪飘②白玉为床,金作马③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④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⑤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⑥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A.①②③B.②④⑤C.③④⑥D.③⑤⑥5.下列食品、调味品的制作过程中,没有发生化学变化的是()A.鲜奶制酸奶B.黄豆酿酱油C.糯米酿甜酒D.水果榨果汁6.下列各图所示的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灯泡通电发光B.研碎胆矾C.湿衣服晾干D.铜表面产生铜绿E.水的沸腾7.现代社会的生产和生活要消耗大量能量。

下列活动中,通过化学反应提供能量的是()A.发射航天飞机B.水车汲水灌溉C.太阳能供热D.风力发电8.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文明,考古工作者在发掘一座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古城遗址时,发现的下列古代文化遗迹与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是()A.在甲骨上刻字B.用泥土筑城墙C.磨制玉石饰品D.铸造青铜器皿9.厨房里发生的下列变化中,不包含化学变化的是()A.剩饭变馊B.开水沸腾C.液化气燃烧D.菜刀生锈10.下列变化属于化学变化的是()A B C D11.(2007年平凉市)人类生活需要的能量大部分来自化学反应。

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A.利用太阳能加热水B.用锂电池给数码相机供电C.发电厂利用煤燃烧发电D.使用液化石油气做饭12.(2008年平凉市)人类生活需要能量。

下列能量转化的例子中不是由化学变化产生的是()A.燃起篝火烘烤食物B.煤燃烧发电C.绿色植物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D.太阳能热水器烧水13.(2009年平凉市) 下列工艺制作过程中包含了化学变化的是( )A.泥土烧制成精美的瓷器B.红纸剪成漂亮的窗花C.冰块雕刻成美丽的冰雕D.玉石磨制成个性化的装饰品14.(2010年平凉市——预习下节课内容) 下列物质的用途主要由化学性质决定的是( )A.用氢气充气球B.用可燃冰作燃料C.用铜丝作导线D.用金刚石切割金属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一)导学案主备人:徐林使用者:【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预习提示】对蜡烛在点燃前、点燃时和熄灭后的三个阶段进行细致的观察,学会完整地观察物质的变化过程及其现象。

【教学流程】一学生展示:1.观察蜡烛的颜色、形状、状态、硬度;嗅其气味。

现象:蜡烛是白色、较软的圆柱状固体,无气味,由白色的棉线和石蜡组成。

2.用小刀切下一块石蜡,放入水槽,观察其在水中的现象。

现象:结论:二、自主探究:1.点燃蜡烛,观察其变化及其火焰和其各层温度的比较。

现象:结论:2.干燥的烧杯罩在烛焰上方,观察烧杯壁上的现象片刻取下烧杯,倒入少量石灰水。

振荡,观察其现象。

现象:结论:3.熄灭蜡烛,观察其现象,用火柴点燃刚熄灭时的白烟,观察有什么现象发生。

现象:结论:实验结论:三课堂小结四课堂测评:1. 下表是某学生探究蜡烛燃烧火焰和蜡烛燃烧产物的实验报告,在空格中填空。

实验操作及图示①将一细木条如图所示放入火焰中,约2秒立即取出。

②将冷而干燥的玻璃片放在火焰上方。

③将一个内壁沾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倒扣在火焰上方。

实验现象实验结论(2) ①蜡烛的颜色;②烛芯的长短;③蜡烛的长短;④蜡烛的粗细。

可以影响烛火强弱的因素( )A.②④ B.①③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2.现有火柴、一张干燥的白纸、一个光洁干燥的玻璃杯、澄清石灰水,试设计一个小实验证明纸张的组成中含有碳、氢元素。

请简要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和结论。

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实验结论1.2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二)导学案主备人:徐林使用者:【学习目标】:(1)初步学会对实验现象进行观察和描述的方法。

(2)初步学会书写探究活动或实验报告的方法。

【预习提示】预习二氧化碳,氧气的鉴别方法【教学流程】一学生展示:1 收集气体有哪些方法?如何收集人体吸入和呼出的气体?2检验氧气用什么?3(1)二氧化碳可使澄清石灰水说明检验二氧化碳用:(2)氧气可使带火星的木条,说明氧气,可用于。

氧气可使燃着的木条,木条燃烧越旺,说明越多。

(3)学习化学的一个重要途径是,通过以及对的观察、记录和分析等,可以发现和验证,学习的方法并获得化学知识。

二、自主探究:比较人体吸入的空气和呼出的气体有什么不同分析步骤和方法现象(描述时不可出现产物名称)(1)取2个空集气瓶,用玻璃片将瓶口盖好,正放在实验桌上,另用排水法收集2瓶呼出的气体(2)向空气和呼出气体中分别/各滴入数滴(等量)澄清石灰水,(盖上玻璃片),振荡。

(3)用燃着的小木条分别插入/伸入空气和呼出的气体中(4)取两块干燥的玻璃片,对。

着其中一块呼气,与另一块放在空气中的玻璃片作对比三课堂小结四课堂测评:1.某校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为了探究呼出的气体与吸入的空气中氧气、二碳和水蒸气的含量是否相同,设计了简单的实验方案,其主要操作步骤(如图所示)。

请根据图示回答:(1)第一步应如何操作?(2)下表是探究方案,请你填写完整:探究内容实验方法实验现象判断依据二氧化碳含量是否相同氧气含量是否相同水蒸气含量是否相同2(1)如何设计实验证明呼出气体中的CO2不是来自于空气,而是人体的代谢产物?(提示:鉴别二氧化碳用澄清石灰水,吸收二氧化碳用氢氧化钠溶液。

)I瓶中所装试剂是,其作用是;Ⅱ瓶中所装试剂是,其作用是。

(2)实验室、教室、车间等其他室内的空气收集方法是:先将集气瓶,进入实验室、教室、车间等室内后,将,再用。

3用最简单的实验方法鉴别空气、氧气和二氧化碳,要求写出实验步骤、现象及结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