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导学案一、背景知识长征,是指中国工农红军长达一年多,历时12000公里的战略性转移和战斗行动。
这场长达一年以上的艰苦行军,从1934年10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35年10月,在此期间,中国工农红军中有超过六万人在战斗中牺牲。
长征是中国历史上一次具有重要影响的现代化革命行动,为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奠定了基础。
二、课文理解1.第一句:“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话表现了红军的精神风貌,表现了他们“敢打仗、善打仗”的军事素养和坚毅意志,以及他们感人至深的革命事业追求,充分展现了“宁死不屈”的爱国主义精神。
2.第二句:“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表现了红军在长征中面临的重重困难与挑战,表达了极度困苦、几乎没有出路的情况,表现出强烈的悲壮、激情和要奋力求生的决心和军旅风范。
3.第三句:“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表现了长征中红军各种特殊环境和地形带来的无法征服的难度,同时表现了红军的革命必胜信念和英雄气概。
4.第四句:“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表现了长征所走过的艰苦和危险路线,红军终于来到通往胜利的坦途上,表达了天生我材必有用的信念和军事才干。
5.第五句:“木鱼水国清明节,高地团结逐朔寒”表达了红军坚定的革命陈思,具有较强的渲染力和战斗性。
6.第六句:“转战江南走北闹,全军西渡赴瓜田”表现了红军决心“要打破南方苏区,要打回家乡”,展现了战略指导的明确性和对敌数占优势的敢于和善战擅胜的作战风格。
7.第七句:“更长江流域八百里,只载得船儿十二万”表现出红军突出的战略管理水平和对战争指导思想的深入研究,对他们高度统筹和精密计划的军事行动给予了积极评价。
三、理解表达本文主要以写长征的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和挑战来展现长征中红军宁死不屈的决心和信仰,表现出英雄人物的不屈精神,激励人们在困难面前坚持奋斗。
四、写作指导1.梳理文中的重点词汇,如“万水千山”、“不怕远征难”、“乌蒙磅礴走泥丸”等,进行思考和分析。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导学案:《七律长征》一、教学目标1.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七律长征》中的诗意,感受长征精神。
3.能正确朗读《七律长征》。
4.通过学习《七律长征》,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意识。
二、教学重点1.了解《七律长征》的背景和历史背景。
2.理解《七律长征》中的诗意,感受长征精神。
三、教学难点1.理解《七律长征》中的诗意,感受长征精神。
四、教学准备1.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教材。
2.投影仪。
3.相关诗歌朗读资源。
五、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通过投影仪展示《七律长征》的标题,并请学生展示之前学习的长征图片,激发学生对长征的兴趣和热情。
然后师生一起朗读《七律长征》。
2.学习背景知识教师介绍《七律长征》的作者、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并请学生打开教材,阅读相关的说明和注释。
然后,教师组织学生进行交流讨论,回答以下问题:(1)《七律长征》的作者是谁?(2)《七律长征》是在什么时候写的?(3)《七律长征》的诗中反映了哪些历史事件?学生根据教材和自己的理解回答这些问题。
3.理解诗意,感受长征精神教师引导学生仔细阅读《七律长征》,并请学生思考以下问题:(1)作者为什么选择用七律这种诗体来写长征?(2)诗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和意义?(3)诗中的“悲歌”“慷慨悲歌”等词语给你什么样的感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从诗歌的节奏、韵律和意境等方面进行分析,帮助学生理解诗意并感受长征精神。
4.诗歌朗读教师通过投影仪播放相关的诗歌朗读资源,让学生听一听专业朗读者是如何诠释《七律长征》的,然后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训练:分小组进行朗读,并请选取几个学生进行诗歌朗读展示。
5.课堂小结教师根据学生的朗读情况和答题情况进行点评,总结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和要点,并强调学习诗歌的重要性。
六、拓展延伸1.排练音乐朗诵:学生根据诗中的形象和情感,可以选择适合的音乐进行伴奏,进行音乐朗诵排练。
2.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针对本堂课的学习内容,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参观红军长征纪念馆,亲身感受长征的历史足迹和红军的英雄事迹。
《七律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导学案学习目标:1、认识4个生字。
2、理解诗句的意思,能联系重点词语体会诗歌的感情。
3、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难点:1、重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难点: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课前预习学案】1.自学生字词语。
我会读:读一读下面的字词,并注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2.朗读课文。
我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课文内容我知道。
我能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课文的主要内容:4.理解课文。
我能默读课文,边读边想还能按要求在课本上做批注,把重点语句的理解,质疑的问题,读书的感悟等用笔标画记录下来。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都知道,新中国的建立,是多少的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然而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它为新中国的建立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
那么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在1935年10月红一方面军胜利到达陕北的时候,毛泽东同志回顾长征历程,写下了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现在就让我们来领略这首诗的恢弘气势吧。
二、自主学习1、读准宇音,认清生字字形,读顺每句话,把全文读通。
2、画出不懂的词语,借助工具书等弄明白意思。
三、合作探究1、课文中哪两句诗高度概括了全文?(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2、“万水千山”——远征难,这万水千山,怎能一一都写下来呢?在这里,毛泽东选取了哪些山和水作代表,你们能找到吗?3、到底这跋山涉水有多难呢?选择描写山或者是水的语句,结合诗句的意思以及查阅到的资料,说说跋山难在哪?涉水难在哪?红军战士们分别是怎样对待这些困难的?四、精讲点拨:1、山“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延绵数千里的五岭,海拔2000多米的乌蒙山,如果是平时,叫我们翻越如此高山大岭,难吗?不仅如此,对于红军来说,天上还有几十架敌机轰炸,地上有几十万敌军围追堵截,难吗?可红军却把这些困难看作是普普通通、平平常常的事,这是因为——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充分体现了他们什么样的英雄气概呢?(板书:英勇无畏)2、水:“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就是险峻的金沙江,当时敌人疯狂地说,一只鸟飞过去都是妄想,你们知道红军是怎样渡金沙江吗?(介绍故事)此时的红军心情怎么样?那是什么暖?(心暖)然而红军与敌人的斗争有智取,也有恶战。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小编寄语】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精心为大家收集的优质的教学案例,目前,“学案导学”的模式已经广泛运用于实际教学中,该模式能更好的将教与学有机结合,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下面,跟语文小编一起来学习学习!
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
《七律*长征》第1课时
一、学习目标:
1、掌握生字词及长征的相关知识;掌握通过各种描写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了解红军长征的光辉业绩和意义,感受红军的高大形象及内心世界。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讨论探究的学习方法。
2、教学重难点: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包含的感情。
二、自主、合作、导学:
(一)走进文本:
1、明确单元学习内容:本单元所选用的课文全部围绕“长征组歌”这一主题,长征是中国革命历史上惊天动地的壮举,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
多少文人墨客用不同的方式抒发过对长征的感慨和歌颂。
2、了解作品的体裁:七律。
(二)合作、探究
以上就是查字典语文网小编跟大家分享的五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的全部内容,导学案中每一个问题,每一个环节,都有教师依据学生学习的实际和教材的实际进行有针对性的设置。
最后,小编祝大家学习愉快!。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中国工农红军战胜各种艰难险阻,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学会2个生字;解释“只等闲、尽开颜、万水千山”的意思;并且体会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3.联系上下文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及难点弄懂诗句中词语的意思,体会课文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1.请大家回忆我们曾经学习过哪些描写红军长征的文章?你能谈谈自己的感受吗?2.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有一座不朽的丰碑,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3.今天,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一首诗──长征。
二、解题,补充课外资料1.读了课题,你查找了哪些与长征有关的资料?(1)介绍有关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资料。
1934年,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导致了红军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
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开始二万五千里长征,北上抗日。
在长征的途中,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的领导地位,结束了王明错误路线的统治,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介绍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路线。
教师投影出示红军长征的地形图。
红军第一方面军在1934年10月从福建西部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
在整个长征的途中,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了千辛万苦,击败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
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
1936年10月,红军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红一方面军会师。
这首诗就是毛泽东同志在1935年10月长征即将结束的时候写的。
(3)有关作者毛泽东的资料。
(4)介绍这首诗的体裁。
这是一首七言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就是七律。
七律诗中间四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

七律长征教案优秀6篇《七律长征》教案篇一一、教材分析1.内容上:本课是毛泽东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中国工农红军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表达上:这是一首七律诗,全诗共八行,每行七个字,每两行为一句,共四句,分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中间两句对仗,压“an”韵。
全诗运用了总分的写法,一句总写红军不怕远征难,二、三四句分写了红军不怕困难,运用了比喻、拟人、夸张、对比等手法,用词精当,气势磅礴。
3.教材中的位置:本课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五课,在教材的第八单元,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领略毛泽东的风采。
本课是本单元的第一课,展现的是毛泽东的伟人风采和诗人风采。
二、学习目标1.认识三个生字,会写三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远征”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三、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通过对诗句意思的理解,感受到中国工农红军在毛泽东的领导下战胜艰难险阻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后无比喜悦的心情,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的豪情和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和高昂气质。
教学难点:理解二、三句诗的意思并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四、教学过程(一)了解背景,激情导入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
(板书《七律·长征》)师:请你来读读课题。
师: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长征是这首诗的名字。
所以在读的时候,中间应略有停顿。
谁再来读?生:七律、长征。
师:对于长征,你有哪些了解?生:长征是共产党领导的红一方面军、红二方面军、红四方面军和红二十五军分别从各苏区向陕甘苏区的战略撤退和转移。
其中红一方面军行程二万五千里,因此长征又常被称作二万五千里长征。
师:同学们,你们看。
课件出示:1934年10月,中央红军为了摆脱国民党的围剿,被迫实行战略大转移,退出根据地,从江西瑞金出发,开始长征。
《七律 长征》导学案

一<<七律长征>>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
2、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3、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诵读诗歌,把握诗歌内容,体会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难点:理解诗歌具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手法的巧用。
1、小组交流对毛泽东和长征的了解。
明确:毛泽东(1893-1976),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思想家,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任国家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代领导集体的核心。
他的讲话稿收在《毛泽东选集》(共五卷)里,他的诗词收在《毛泽东诗词文集》里,他撰写的新闻收在《毛泽东新闻工作文选》里。
长征,是指1934年8月至1936年10月间,中国工农红军主力自长江南北各革命根据地向陕甘革命根据地的大规模战略转移。
这次人类历史上空前未有的战略大转移,是1931年初至1935年初统治党中央长达四年之久的王明左倾冒险主义错误所造成的结果,是中国共产党人纠正这次左倾错误,战胜千难万险,足以引为自豪的英雄史诗。
中央红军长征从1934年10月至1935年10月,历时13个月零2天,纵横11个省份,长驱二万五千里,途中总共爬过18座山脉(其中五座终年积雪,雪山行程共2700里),走过入迹罕至的茫茫草地(草地行程共600里),渡过24条河流,打过大小战斗300多次;红二方面军长征从1935年11月至1936年10月,历时11个月,转战九省,行程一万六千里,实行大小战斗110次;红四方面军长征由1935年5月至1936年10月,历时长达18个月,转战数省,行程八千余里,实行过大小战斗千百次。
2、自由朗读课文,用“/”给全诗划分朗读节奏。
3、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是:4、这首诗体现了红军在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一幅幅威武雄壮的画面。
请你各用一句话把每幅图的主要意思概括出来,并选择最喜欢的一幅说说感受。
语文八年级上册《七律 长征》导学案

第01课时第1课七律·长征【学习目标】1.通过朗读诗歌,体会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2.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3.学习诗歌艺术的概括和夸张的手法。
【课前预习】1.了解律诗的相关知识。
2.了解红军长征的背景。
3.查字典,解决生字。
【学习过程】活动一初读诗歌,读出画面。
①自由朗读诗歌,画出生字词,借助工具书,明确生字词的读音,各小组推选一名同学到讲台投影展示字词内容。
给加横线的字注音。
逶迤()磅礴()云崖()岷山()②同位互读,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点名学生标注诗歌朗读的节奏。
给诗歌标注朗读节奏。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朗读诗歌,结合具体词句展开想象,说一说红军长征中遇到了哪些“难”?(小组讨论——展示交流)活动二再读诗歌,读出形象。
“红军不怕远征难”,朗读诗歌,结合注释,说说你从哪些词句读出了红军的“不怕”,你感受到他们身上具有怎样的精神?(自主朗读、勾画批注——小组交流、讨论——小组代表全班交流)活动三三读诗歌,读出情感。
《七律长征》是那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襟怀、奇特的想象以及英雄的胆略和气魄的自然流露。
抓住诗歌中的关键词语,读出其中蕴含的情感,表现自己对作者及其作品情感态度的理解。
(同位交流关键词语蕴含的情感,并试着朗读体会,小组推荐代表展示。
)【检测反馈】1.“七律”是的简称。
一首句,每句个字。
格律较严,二、四、六、八句要压韵,三、四两句,五、六两句要对偶,字的平仄有规定。
“”是这首诗的题目。
2.这首诗用艺术手法为我们具体展示了、、、、五幅长征中威武雄壮的画卷。
3.这首诗对仗工整,除对偶外,还突出使用了和的修辞,如“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句子充分表现了红军战士的豪迈气概,充满浪漫气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七律长征
毛泽东
【学习目标】
1、学生能流利地有感情地朗读全诗,了解全诗大意,并背诵全诗。
2、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3、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4、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重点难点】
1、掌握全诗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深情。
2、学习本诗高度概括性的艺术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3、体会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的大无畏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自主导学】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并给下边的多音字注音并组词。
逶迤
..()()磅.礴.()()mín()山云yá()
难()横()
()()
2.按课文填空。
(1)诗中高度概括红军的英雄气概和百折不挠的勇毅精神的句子:。
(2)五岭逶迤腾细浪,。
(3),大渡桥横铁索寒。
3.律诗共四联,依次是首联、、、尾联。
其中和是必须对仗的。
4.体现全诗中心思想的句子是:,????????????????。
其中“”三个字最能概括红军长征中遇到的一切困难。
全诗的诗眼是:?????。
5.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五幅“征难图”,请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⑴
⑵
⑶
⑷
⑸
【自主合作探究】
6.“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哪两个事件?请各用一个短语概括。
7.从这首诗的“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中你感受到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8.根据提示,梳理脉络
腾越五岭C
A
万水千山只等闲三军过后尽开颜
“不怕”(总领)渡金沙江“万水”乐观(总收)
B只等闲
9.本诗的中间四句承上句分别从哪两个方面写红军战胜困难?你认为诗句中哪些字用得精炼形象?请任选两个加以赏析。
10.“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两句在未修改前是“金沙水拍悬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你认为“云崖暖”和“悬崖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不同?“金沙水拍”未修改前是“金沙浪拍”,联系上下诗句说说这样改的原因是什么?
【反馈检测】(20分)
11.用“|”划分下句的朗读停顿。
(2分)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12.结合诗意,写出你对下列句子中的词语的理解。
(6分)
⑴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走:
⑵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
开颜:
13.颔联“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两句采用了哪些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2分)
修辞:
作用:
14.红军为什么能把无数艰难困苦当作平平常常的事?(用文中的诗句概括)(2分)
15.诗中共描绘了五幅画面,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幅画面描绘下来,并谈谈你喜欢的理由。
(3分)
16.1935年10月,红军第二方面军、第四方面军正在行军途中,还没有越过岷山,这是历史事实,作者为什么要在诗中把它说成是“三军过后”?(2分)
17.片断写作练习:(3分)
毛泽东的这首诗洋溢着强烈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红军战士在长征途中无不体现这种精神,“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在他们的眼里,弯曲绵延的五岭像小河里的鳞波细浪,在他们的脚下,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像滚动的泥丸。
发挥你的想象,写一个片断,表现红军战士腾细浪、走泥丸时的精神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