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律长征导学案含课后练习题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七律·长征》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理解关键字词的含义,学习生字新词2.水平目标:在读中悟情感,熟悉七言律诗的相关知识。

3.情感目标:体会红军战士不怕困难的坚强意志和藐视艰难险阻的乐观主义教学重难点:1.理解“腾细浪,走泥丸“等词语的意思。

2.感受毛泽东及其工农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雄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时划分: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了解课文主要内容,初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体会战士们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体会诗歌的写作方法。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部分)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1.播放电影《长征》的录象片断。

2.导语:同学们,刚才我们观看的是根据红军长征这个史实改编的电影片断,给你留下影响最深的是什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与长征相关的诗《七律长征》。

这首诗是毛泽东在1935年红军长征即将结束时写的一首诗,全诗生动地概述了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工农红军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3.通过本课和课外资料,展示你收集相关长征的资料。

二、理解新字生词1.默读,把字音读准,不理解的字圈出来。

2.检查预习生字情况。

课件出示生字词,指名读。

Wēi? yí? ? páng? bó? ? mín? shān ? yún ? yá逶?迤? 磅? 礴岷? 山云? 崖三、品读。

1.教师范读,轻声跟读,注意诗的节奏。

2.自由朗读课文3.师:这首诗展示了红军长征途中征服困难的哪几幅威武雄壮的画面?分组讨论,合作交流。

(1)腾跃五岭? (2)疾跨乌蒙? (3)巧渡金沙江(4)飞夺泸定桥(5)喜踏岷山雪请在大屏幕中指出。

边出示画面边请学生谈想法和体会。

四、细节探究师:在诗中你最喜欢哪几句?谈谈你的理由。

(可让学生读出诗句)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这句在诗中起了什么作用?(总说,统领全文)诗中哪几个词表现出红军英勇无畏?(学生交流)(1)“不怕”两字铿锵有力,以坚定的语气表现出红军面对长征过程中的千难万险,全无惧色,顶天立地。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诗中字音、词义;理解诗句内涵;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歌。

2、能力目标:理清诗歌思路,学习诗歌语言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夸张等手法地运用。

3、情感目标: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重点:1、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和极度夸张的手法。

2、关键字词的含义及其饱含的感情。

3、感受红军在长征途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教学方法:教师组织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

课时安排:三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和目标确立:各位同学们,在我们上课之前先看一段视频。

大家看完视频以后,是不是很好奇,到底是怎样的一段历史,可以称得上是人类最悲壮辉煌的战略转移呢?可以称得上人类历史上的奇迹呢?到底是怎么样的一群人,用毅力战胜了艰难险阻,用自己的热血书写了不朽的传奇呢?这节课,我们来学习的七律·长征讲的,就是那时候的故事。

由于这是一首诗歌,是高度凝练的文学作品,这里我们学习这篇课文主要以三个点作为目标学习,依次我们的课程安排是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呢我们完成第一部分“走进诗歌——了解写作背景”和第二部分“认识诗歌,掌握生字生词”,第二课时呢我们重点讲第三部分“品读诗歌——逐句分析讲解”,第三课时呢我们讲最后一部分“感悟诗歌——总结情感抒发”,并以我们这篇课文的内容来进行一个小小的座谈会。

二、走进诗歌——了解写作背景1.作者简介毛泽东(1893-1976),字润之,湖南湘潭人。

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诗人。

毛泽东对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发展、军事理论的贡献以及对共产党的理论贡献是毛泽东思想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他的主要著作收入《毛泽东选集》《毛泽东文集》《毛泽东诗词》。

2.文体背景七言律诗,是中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简称七律,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律诗格律严密,要求诗句字数整齐划一,由八句组成,每句七个字,每两句为一联,共四联,分首联、颔联、颈联和尾联,中间两联要求对仗。

《七律长征》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七律长征》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教案)

04
重点难点突破策略
重点内容强化训练
朗读训练
通过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指名读 、分组读、齐读等方式,引导学生读 出诗的韵味和感情,加深对诗的理解 和感悟。
背诵训练
想象训练
引导学生结合诗人的其他作品及时代 背景等元素,展开合理想象,深入理 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
通过反复吟诵、尝试背诵、默写等方 式,帮助学生熟练记忆诗句,积累语 言材料。
难点问题解析与指导
意象解析
通过分析诗歌中的意象,如“五 岭逶迤”、“乌蒙磅礴”等,帮 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美及其所
蕴含的情感。
典故讲解
针对诗歌中涉及的典故,如“金 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等,进行讲解和补充,帮助学
生理解诗歌的文化内涵。
对比阅读
引导学生将《七律·长征》与其他 同类题材的诗歌进行对比阅读, 体会不同诗人对同一主题的不同 表达方式,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
05
学生活动安排与指导
课前预习任务布置及检查
预习任务
阅读《七律长征》全文,了解作者毛泽东及时代背景;尝试理解诗中运用的修辞手法和表达的意境。
检查方式
通过课堂提问或小组分享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完成预习任务,并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及时反馈和 指导。
课堂小组讨论与交流展示
小组讨论
组织学生分组,围绕《七律长征》的主 题、意象、表达技巧等方面进行深入讨 论,鼓励学生提出个人见解和疑问。
能力。
易错知识点拨与纠正
字音字形
针对学生易读错、写错的字词,如“逶迤”、“磅礴”等 ,进行重点点拨和纠正,帮助学生准确掌握字音字形。
诗句理解
针对学生理解诗句时可能出现的偏差或误解,如将“更喜 岷山千里雪”理解为诗人喜欢雪景等,进行及时点拨和纠 正,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诗句含义。

25、七律长征 导学案

25、七律长征  导学案
二、用自己的话写出诗句的意思。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把《七律.长征》补充完整。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四、想一想,写一写。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七律•长征》这首诗表现了毛主席领导下的人民军队的什么精神?
五、阅读。
清平乐•六盘山
长征 从1931年到1934年,在毛泽东同志正确路线指引下,红军取得了四次反“围剿”的伟大胜利。以后,由于王明的错误路线排斥了毛泽东同志的正确领导,造成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1934年10月,红军不得不离开中央苏区根据地,从福建的长汀、宁化和江西的瑞金等地出发,开始长征,北上抗日。其他红军部队也被迫离开原来的根据地,先后开始长征。长征途中,1935年4月,党中央召开了遵义会议,重新确立了毛泽东同志的领导地位,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示意图结束了王明路线的统治,从此,中国革命转危为安,从胜利走向胜利。党中央率领的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经过福建、江西、广东、湖南、广西、贵州、四川、云南、西康(现已撤销省的建制)、甘肃、陕西等十一个省。在整个长征途中,红一方面军在毛主席指挥下,四渡赤水,巧渡金沙江,强渡大渡河。红军爬雪山,过草地,历尽艰苦,击溃了敌人的多次围追堵截,连续行军二万五千里,终于在1935年10月胜利到达陕北根据地。1936年10月,第二、四方面军也到达陕北,与第一方面军会合,长征胜利结束。


学科长评价:教师评价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蝶恋花·答李淑一
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轻扬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
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七律长征》练习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练习 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

《七律长征》练习导学案(苏教版八年级上册)1.根据注音书写词语wēi yí______ __páng bó___ _____2.给划线的字注音五岭岷山尽管桥横拎包村氓尽开颜蛮横3.根据上句填下句或根据下句填上句(1)红军不怕远征难,________________。

(2)更喜岷山千里雪,________________。

(3)________________,乌蒙磅礴走泥丸。

(4)________________,大渡桥横铁索寒。

4.翻译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5.律诗中总有两联诗句运用了对偶的手法,使得句式整齐对称,读来朗朗上口,富有音乐美。

这两联诗句是()A.首联和颔联B.颔联和颈联C.首联和尾联D.颈联和尾联6.对联形式短小,文辞精炼,既是一种生动的艺术表现形式,又是一种优秀的文化遗产。

请你以对联的形式结合《七律长征》写出如下对联的下联。

上联:腾越五岭跨乌蒙,千山踏破下联:7.夸张的巧用,是这首诗显著特点之一。

“细浪”“泥丸”把巍峨绵延的大山写得微不足道,而“逶迤”“磅礴”又把山写得高大无比。

这种艺术化的缩小或夸大,不仅仅是技巧,更是诗人巨人般的眼光、伟大的胸怀、英雄的气魄及奇特想象的自然流露。

请你选出下面以“山”为描写对象,夸张正确的一句()A.这山好像有几十万年的生命B.这山好像比那山高C.这山要把天刺破了D.这山像个大葫芦8.“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一句中“云崖”,原作是“悬崖”,后改为“云崖”。

你觉得这个修改好吗?为什么?通天塔。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七律长征导学案第1篇】教学目标:1、认识“礴”等3个生字。

会写“丸”等3个字。

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正确理解下列词语:逶迤、磅礴、岷山、只等闲、腾细浪、走泥丸、云崖暖、铁索寒、尽开颜。

3、在朗读中,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4、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5、感受诗的节奏和韵律,增强对七律诗这种体裁的感性认识;初步理解诗歌具有的艺术概括和夸张、对比手法的巧用。

教学重点:1、联系重点词语理解诗意,体会诗歌的感情,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

2、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难点:1、充分感受红军在长征中所表现出的大无畏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感受红军北上抗日的决心。

教学过程:[幻灯1《十送红军》](课前3分钟播放)一、导入课文,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

(一)、了解长征背景及七律的有关知识,导入课文。

1、问好。

同学们,刚才大家听到的这首歌叫《十送红军》,知道要送红军去干什么吗?那么,你们了解长征吗?(让学生说说,师适度把握。

)……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七律·长征》。

2、板书:七律·长征。

谁知道七律是什么?3、[幻灯2什么是七律]学生自由读。

七律是一种艺术要求很高的诗,毛主席写的《七律长征》堪称七律的经典。

出示[幻灯3《七律长征》不范读]。

(二)、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出感情。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这首诗,结合书上的注释,读准每个字音。

2、指名读,抓住生成性的话题引导学生读准音、读通顺。

3、听了刚才的朗读,谁能在诗中找出一个字来形容长征?(难)。

(板书:难)谁能读出“难”来?这首诗写出了长征的困难。

但是,诗要表现的是长征的困难吗?(板书:不怕)4、谁能读出“不怕”和“喜”的感觉?4、你读得豪情万丈、慷慨激昂。

部编六上语文 七律·长征_学案1-学案练习

部编六上语文 七律·长征_学案1-学案练习

七律·长征【学习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诗词的意思,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1.通过课下搜集查阅资料,了解长征之难。

2.反复朗读,通过诗文的声调、节奏及想象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

3.通过自主学习,小组的交流来理解体会诗词的意思和情感。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懂得“长征精神”,让学生懂得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激发他们的爱国情感。

【学习重点】理解诗词的意思,体会感受红军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学习难点】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理解长征精神。

【学习过程】一、整体感知1.请讲述你所了解的长征。

2.自主查阅资料,了解长征这段历史。

3.自主朗诵全诗,体会诗意。

二、品读释疑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表现了红军什么样的精神?2、“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3、“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这句话中有一对反义词请找出来,并说说你是怎样理解的?4、“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描绘了怎样的场景?红军的心里是怎样的一种感受呢?三、拓展延伸1、作者用凝练的诗句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让我们再到诗中去感受吧。

请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诗。

2、自主阅读下面材料,说说你的感受。

毛泽东在《论反对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中讲到长征有什么意义时写道:讲到长征,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记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有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两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又是宣言书,他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是完全无用的。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精品导学案

新人教部编版六年级语文上册5《七律·长征》精品导学案

5.《七律·长征》导学案一、新课导入1.师:同学们,看到鲜艳的五星红旗,我们就会想到:新中国的建立,是无数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

在我国的革命历程中,有一次伟大的壮举,那就是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

同学们你们了解长征吗?现在让我们一起领略这首气魄宏伟的七律诗《长征》。

请同学们自由地读这首诗,把这首诗读通、读准。

2.自由地朗读诗歌两遍。

3.介绍“七律”。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

所谓的七言诗就是七言八句。

言,就是字,每行有七个字,一共有八句话。

七律诗中间四句是对仗句,两两相对应,而且朗读的时候还有和谐的韵律与鲜明的节奏。

这首诗一共有八句话,每两句子为一联,分别被称作:首联、颔联、颈联、尾联。

4.板书课题——⑤七律·长征5.齐读诗题。

二、目标引领(一)知识与能力1.会写“律、崖、渡、索”4个生字;理解“只等闲、逶迤、磅礴、万水千山”的意思;体会理解这些词语在诗句中所含有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的意思并体会红军的所向无敌的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

3.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4.简单了解律诗的特点,了解本诗的风格。

5.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在情感上受到感染和熏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6.培养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发展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朗读自悟,借助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诗句意思;交流讨论,自主学习,运用联想思维,理解诗句的含义;搜集信息,结合诗歌时代背景加深理解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诗句内容,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革命英雄主义和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2.领略毛泽东作为诗人,作为一代伟人的博大胸怀、高昂的气质。

3.培养坚韧顽强的意志品质。

三、字词运用(一)我能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用“√”表示出来)远征难.(nán lán)五岭.(lǐn lǐng)腾.细浪(tén téng)乌蒙.(mén méng)水拍.(pāi pò)桥横.(héng hén)云崖暖.(luǎn nuǎn)尽.开颜(jìn jìng)岷.山(mián mín)(二)我能填诗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七律长征导学案含课后练习题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认识并会写“逶、迤、磅、礴、丸、岷”。

能正确读写“逶迤、磅礴、泥丸、岷山”等词语。

2、了解长征这段历史以及本课的写作背景。

3、指导学生正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

活动过程:
一、初读课文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逶迤
..()岷.山()
..()磅礴
2、看拼音,写词语
Yún yá nuǎn qiān lǐ xuě
tiě suǒ hán dà dù qiáo
3、解释词语。

逶迤:
磅礴:
4、改正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

藤细浪_____云涯暖_____
5、再读课文填空.
《七律·长征》是___________在红军长征胜利结束时写下的一首诗。

全诗生动概括了__________长征的艰难历程,赞颂了红军的_______和_________精神。

长征经过了________个省,翻越________座大山,跨过_________条大河,行程约________。

长征从___年___月开始,到___年___月结束。

这首诗生动描绘了红军长征途中一幅幅威武雄壮的画面,这五幅画面可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七律长征》的韵脚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押________韵。

二、练习朗读诗歌根据提示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
本首诗的特点:“七律”是七言律诗的简称。

七律是律诗的一种,每篇为八句,每句七个字;偶句要押韵,三四五六句要对偶,必须一韵到底。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三、借助相关资料,了解诗歌大意
四、练习巩固
1、在括号填上合适的词语:一()山一()队伍
一()江一()暖流一()小诗一()学生
2、写出下面诗句的意思
(1)、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作业
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全诗,背诵全诗
附全诗大意:
红军不怕万里长征路上的一切艰难困苦,把千山万水都看得极为平常。

绵延不断的五岭,在红军看来只不过是微波细浪在起伏,而气势雄伟的乌蒙山,在红军眼里也不过是小小泥丸在滚动。

金沙江浊浪滔天,拍击着高耸入云的峭壁悬崖,雾气蒸腾;大渡河险桥横架,晃动着凌空高悬的根根铁索,寒意阵阵。

更加令人喜悦的是踏上千里积雪的岷山,红军翻越过去以后个个笑逐颜开。

疑难反馈:(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2)你还有哪些疑惑?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家长意见:
教学目标:
1、进一步深入理解诗句,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启发学生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难点:
体会二、三句诗蕴含的思想感情。

活动过程
课文回顾说一说这首诗的大意
深入理解课文,
再读全诗,全诗中哪些词语写出了红军在长征途中遇到的艰难险阻?
面对长征路上的这些艰难险阻,红军战士们又是怎样对待的呢?我们再来读读诗句,抓住重点词句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

重点理解:
(1)、高大险峻的五岭山和乌蒙山在红军的眼里如同小小的(),()这一大一小的对比,表现了红军的的(),英雄气概。

明是写山,暗写(),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2)、红军巧渡金沙江和勇闯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战斗,展示了红军的足智多谋和英雄气慨。

“寒”字用来烘托沪定桥自然环境的(),反衬红军战胜艰险的英雄形象。

“暖”字表达了红军巧渡金沙江后的()。

这一寒一暖的对比,很巧妙。

(3)、征服大雪山这一壮举,更是向世人展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勇往直前。

“更喜”两字,不仅表现了红军战士在极其艰苦条件下的(),还体现了红军战士()。

3、无论红军战士遇到怎样的艰难,他们都不会退缩,从哪句诗句中能让我们感受到红军的大无畏气概?()
三、总结:
()三个字总括了红军长征途中所遇到的一切困难。

红军“不怕”“只等闲”,充分显示出红军战士()和()。

这首诗饱含着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长征不仅在军事战斗史上创造了奇迹,而且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象征。

巩固与提高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1、这首七律诗是____________于_______年写的。

2、总括全诗的诗句是什么?用“──”画出。

3、表现红军历尽艰难险阻,取得长征胜利时喜悦的心情诗句是什么?用“──”画出。

4、找出诗中押韵的几个字__________________,韵脚是
_____________。

5、“万水千山只等闲”意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五岭的“逶迤”、乌蒙的“磅礴”和“腾细浪”、“走泥丸”矛盾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7、这首诗围绕“不怕”“只等闲”“喜”“开颜”等词语,热情洋溢地歌颂了中国工农红军不畏艰险.英勇顽强的精神,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

8、“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描绘的是________的情景,
把_____只当作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_的思想感情。

9、“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句中上下对仗工整,其中___对的
是___;___对的是___,_____对的是____。

最后两句中一
寒一暖反映了__________,表达了__________。

疑难反馈:(1)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了什么收获?(2)你还有哪些疑惑?
自我评价:
教师评价:
家长意见:
一、火眼金睛,辨字组词(8分)征()闲()透()
怔()闭()秀()
施()磅()索()
拖()傍()锁()
二、选择填空(10分)
1、“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应理解为()A、毫不畏惧长征的艰难,只以闲暇的乐观态度对待征途艰难。

B、不怕征途艰险,山高路远只当作度过空闲。

C、不怕征途困难,山高路遥只当作平常事一般。

2、下面诗句重音掌握正确的是()
A、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B、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C、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D、金沙水泊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三、根据课文内容填空(16分)
1、本文的作者是_____。

这首诗描写的是________的精神,这首诗
中流传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部分答案
2、解释词语。

逶迤:弯曲绵延的样子。

磅礴:气势雄伟的样子。

第二课时
五岭山险峻、乌蒙山高耸、天险金沙江、大渡河险恶、千里大雪山。

顽强豪迈红军险恶欢快心情乐观主义精神对美好的革命前途的向往和自信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远征难钢铁般的革命意志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