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桥现状调查与修护研究

合集下载

南京市古桥现状调查与保护

南京市古桥现状调查与保护

( .C o l l e g e o fT r a n s p o r t a t i o n , S o u t h e a s t U n i v e r s i t y , N a n g 2 1 0 0 9 3 , C h i n a ; 2 .D e p a t r m e n t o fC i v i l E n g i n e e r i n g , C h u z h o u V o c a —
i n c l u d e s t h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t i me,t h e h i s t o ic r a l e v o l u t i o n,t h e a p p e a r nc a e c h ra a c t e is r t i c s ,t h e s t mc t u r e f o r m ,t h e s e vi r c e c o n d i t i o n, he t d e c a y a n d he t ma i n t e n nc a e h i s t o r y .Me a nwh l i e.a d e t a i l e d na a l y s i s o f t h e t e c h n i c a l pa ra me t e r s nd a s t a t e i s c a r r i e d o u t o n t h e s t r u c t u r e s o f s e v e r a l we l l—k n o n w o l d b id r g e s .Ac c o r d i n g t o he t s u r v e y r e s u l t s ,i t s u mma r i z e s t h e c u r r e n t s i t u a t i o n a n d e x p l o i s t he t p a t t e ns r o f a n c i e n t b id r g e s ,a n d s u g g e s s t t h e r e l e v nt a p r o t e c t i o n nd a t h e d e v e l o p me n t me a s u r e s .

开展古桥统计情况汇报

开展古桥统计情况汇报

开展古桥统计情况汇报古桥是我国悠久历史的重要遗产,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为了更好地保护和管理古桥资源,我单位对古桥进行了全面的统计调查工作,并将统计情况进行了汇报。

以下是具体的统计情况汇报内容:一、古桥总体情况。

经过对全国范围内的古桥资源进行调查,截至目前,我国共有古桥XXX座,分布在XXX个县市区。

其中,保存完好的古桥XXX座,存在一定损坏的古桥XXX座,亟待修复的古桥XXX座。

二、古桥类型分布。

根据结构形式和历史特点,古桥可以分为石拱桥、木拱桥、梁桥、索桥等多种类型。

经统计发现,石拱桥占古桥总数的XX%,木拱桥占XX%,梁桥占XX%,索桥占XX%。

各种类型的古桥在不同地区都有着独特的建造风格和文化特色。

三、古桥年代分布。

古桥的年代跨度较大,有的可以追溯到唐、宋、元、明、清等历史时期。

经统计发现,唐代古桥XXX座,宋代古桥XXX座,元代古桥XXX座,明代古桥XXX座,清代古桥XXX座。

古桥的年代分布呈现出多样化和丰富性,为研究古代桥梁工程和历史文化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四、古桥文化价值。

古桥不仅是交通工程,更是历史文化的载体,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和民族精神。

通过对古桥文化价值的调查分析,发现古桥所蕴含的历史、文化、艺术、民俗等元素,对于弘扬传统文化、促进地方旅游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五、古桥保护现状。

古桥的保护现状是当前重要的工作内容。

通过对古桥的保护情况进行调查,发现存在一些古桥因年久失修而面临严重损坏的情况,需要加大保护力度。

同时,一些古桥得到了有效的保护和修缮,成为当地的重要文化景观和旅游资源。

六、古桥管理建议。

针对古桥保护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我们提出了以下建议,加强古桥保护意识,加大对古桥的维护力度,加强古桥的管理和监督,加强古桥文化的宣传和推广,促进古桥与当地旅游业的结合,实现古桥的保护和利用双赢。

七、结语。

古桥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保护好古桥是我们每个人的责任。

通过本次古桥统计情况的汇报,希望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努力,为古桥的保护和传承作出积极的贡献。

泸县龙脑桥建筑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

泸县龙脑桥建筑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

泸县龙脑桥建筑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泸县龙脑桥建筑是中国古代石拱桥的代表性建筑之一,也是四川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龙脑桥横跨泸江,连接泸县城和龙脑村,是当地乡土文化的象征之一。

随着历史的变迁和自然环境的影响,龙脑桥的建筑保护现状备受关注。

本文将就泸县龙脑桥的建筑保护现状进行调查研究,以期为其保护和修复提供参考和建议。

一、泸县龙脑桥的历史与建筑特点泸县龙脑桥建于明代,距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桥长约80米,宽7米,拱数7个,整体呈弯曲状,构造宏伟,形态优美。

龙脑桥采用石拱结构,石料质地坚硬,结构稳固,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的典范。

桥面两侧栏杆雕刻精美,具有浓厚的地方文化特色。

因其独特的建筑风格和历史价值,泸县龙脑桥被誉为四川省最美的桥梁之一,也是当地的重要旅游景点之一。

二、泸县龙脑桥建筑保护的现状调查1. 自然环境影响龙脑桥地处泸江,江水波涛汹涌,常年冲刷桥基,给桥体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损坏。

附近的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也给龙脑桥的建筑保护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2. 人为破坏龙脑桥虽然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在长期的使用过程中,仍然难免受到一些不法分子的破坏,例如破坏桥栏杆、涂鸦等行为,给桥梁的建筑保护带来了威胁。

3. 日常维护不足在日常维护方面,由于资金紧张和人力不足,龙脑桥的维护工作存在一定的漏洞,一些细小的破损处得不到及时修复,进一步加速了桥梁的老化速度。

三、对泸县龙脑桥建筑保护现状的分析1. 建筑保护难题龙脑桥的建筑保护面临自然环境和人为因素的双重挑战。

江水的冲刷、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自然灾害给桥体造成了持续的损害,而不法分子的破坏行为也给保护工作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日常维护不足也加剧了桥梁的老化,维护和修复工作面临较大的压力。

2. 资金和技术支持不足龙脑桥的保护工作需要一定的经济和技术支持,而当前的情况下,地方财政压力较大,加之技术人员的培训和引进问题,导致桥梁保护工作无法得到有效的保障。

3. 社会参与度不高在桥梁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中,社会参与度不高,缺乏引导和支持,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古桥调查 方案

古桥调查 方案

古桥调查方案引言古桥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连接乡村的重要交通通道,也是人们了解历史文化的窗口。

然而,随着城市化的不断发展,许多古桥面临被拆除或者被遗忘的危险。

为了保护和传承古桥的价值,我们计划进行一次古桥调查,以全面了解古桥的现状和问题,并提出相关保护措施。

调查目标与内容调查目标1.了解目标地区的古桥分布情况;2.了解各个古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3.分析古桥目前面临的问题和困境;4.寻找保护古桥的有效措施。

调查内容1.古桥分布情况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文献资料搜集,了解目标地区古桥的数量、分布和类型。

2.古桥历史和文化价值调查:通过查阅相关史料、采访当地居民和专家学者,了解古桥的历史渊源、文化背景及其在地方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古桥问题调查:通过实地考察和问卷调查,了解古桥所面临的现状问题,如修建维护困难、人为破坏、交通不便等。

4.保护措施调查:通过收集国内外关于古桥保护方面的经验,结合目标地区的实际情况,提出适合的古桥保护措施。

调查方法实地考察我们将选择目标地区的若干代表性乡村进行实地考察,对古桥进行实地测绘、照片拍摄,了解古桥的具体情况。

文献资料搜集我们将收集与目标地区古桥相关的历史文献、地方志、研究论文等资料,以了解古桥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价值。

专家学者访谈我们将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进行访谈,了解他们对古桥保护的看法和建议,获取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问卷调查我们将设计问卷,通过调查当地居民和游客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古桥问题的多方面情况。

预期成果通过古桥调查,我们预期获得以下成果:1.古桥分布图和数据库:整理目标地区古桥的分布情况和基本信息,建立古桥数据库。

2.古桥历史和文化价值报告:撰写古桥的历史渊源和文化背景报告,准确描述古桥在地方社会中的重要作用。

3.古桥问题报告:汇总古桥面临的问题和困境,提出可行的解决方案。

4.古桥保护措施报告:结合实地调查和国内外的保护经验,提出适合目标地区的古桥保护措施。

古桥现状调查与修护研究

古桥现状调查与修护研究

古桥现状调查与修护研究古桥现状调查与修护研究 2008年第24期(总第100期)现代企业文化M0DERNEMERRISCUrIJRENO.24,2008(CumulativetyNO.100)古桥现状调查与修护研究金福根(台州市公路管理处,浙江台州318000)摘要:文章通过对台州古桥历史与现状的调查,以章安桥为例对古桥存在的病害与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修护方案. 关键词:古桥;修护;章安桥古桥作为古代工程的实体,既是宝贵的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经历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运营,现存古桥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病害.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桥,应同时对古桥的历史,文化,健康状况展开详细的调查与研究.台州境内有不少的古桥,截止2006年,现存且被列为文物的古桥共有21座,其中国家级文物古桥有l座,省级文物古桥有 2座,县市级文物古桥有18座.除已被列入历史文物的古桥,还有数量众多,年代久远的古桥散落在台州各地有待发掘.为了更好地掌握台州现存古桥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笔者于2006年开始对台州古桥展开了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了第一手资料.本文以章安桥为例对古桥存在的病害与成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修护的方案.一,古桥的历史考证(一)章安桥的变迁章安桥(又称赤栏桥)坐落在离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市东南约3o/z~里的章安镇,镇中心为历史风貌保存较好的章安街,章安桥横跨流经镇中心的回浦水上,连接东街与西街.章安桥始建于东汉末年或西晋初年,始建之初为木桥,桥栏也是木结构, 并涂上了红色,所以又称赤栏桥【11.章安桥经历多次重修,现存的章安桥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重建,为三跨拱桥, 全桥长30.6米,宽4.9米,拱桥中间孔的矢高近5米. 随着时间和地理环境的变迁,章安桥的面貌有很大的变化, 建桥时期的回浦河,水面宽阔,因而桥有三孔,以便泄洪,虹桥映带澄水,是旧时章安胜景.二百多年来,回浦河两岸逐年向河床侵占,目前的古桥,只有中间一孔位于河中,其余两孔为填土垃圾所埋已不能见.根据现场量测,推测章安桥原立面应为图1所示. 图1章安桥立面布置推测图(二)章安桥历史文化章安桥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两边望柱各10根,柱间栏板,两头抱鼓,望柱头雕刻狮,猴及莲花,栏板浮雕各种花卉,工艺古朴精美.桥两端铺石级,两端与祠LlI庙相接,庙结一74一'构虽小,但是建筑部件,斗拱等雕刻细致,工艺精美. 另据有关记载:"旧有亭,东西有楼,晋成公绥为章安令, 登桥望江作《云赋》."可以推测章安桥东西两侧都有楼亭,通过现场勘察,东侧楼亭已被拆除,目前,只有西侧还保存楼亭. 关于章安桥,不少文人墨客曾留下了精美的诗篇.如宋代诗人陈克《菩萨蛮?赤栏桥尽香街直》:"赤栏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黄衫飞自马,日日青楼下.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又如清乾隆时期的章安学者叶丰写有:"章安古名郡,晋代衣寇扬.东西列街市,高桥跨中央.湾环互轻阿,浦缺会经商.赤栏扶左右,凭眺雄南方."这些诗篇给章安桥增加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二,古桥的病害与成因分析章安古桥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河道的长久淤积和两边建筑的扩建,两边拱圈已经埋没在道路中.另外,古桥北侧通过一根较粗的水管,并搁在混凝土浇筑的台座,上面垃圾堆积,严重影响了古桥的风貌.同时,古桥的侧墙开裂较为严重.侧墙的开裂主要原因由于藤系植物生长,而且生长的很茂盛,并且长期未得到修缮.另外,从墩位处的侧墙条石发生倾斜可以看出,建桥后基础曾发生一定的不均匀沉降.由图2可以看出,古桥桥面破损严重.90%以上的桥面铺板已经破损,最为严重的是,在跨中偏西侧有一块拱石断裂导致桥面有大面积的塌陷,积水严重,影响行人通行并危险桥梁的安全.塌陷处曾用水泥砂浆修补,填补的水泥砂浆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却严重破坏了古桥的古朴原貌.古桥也遭到不合理的利用,如在桥面树立的电线杆(如图 3),既影响美观又严重破坏了古桥的结构.一一图2桥面破损与塌陷图3桥面上的电线杆三,古桥修护的方案国内外修复古建筑时应遵循修旧如旧原则.我国伎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古建筑保护单位在进行修缮,保养, 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国家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铡》第十一条规定:"一切核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在进行修缮,保养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恢复原状或者保存现状的原则."针对章安桥.为恢复其原貌建议对两岸河床进行整治,清 2008年第24期(总第100期)现代企业文化MODERNENTERRISCULTURE NO.24.2008(CumulativetyNO.100)健康住区设计三要素郑俊涛.路献忠(河南省第一建筑工程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河南郑州450003) 摘要:PAuLTUAN先生是美国肯萨斯州立大学的建筑学硕士,从事规划,建筑,室内设计,园林景现设计等已有35年. 最近参加海南博鳌论坛途经广州时,结合"非典"引发的健康住宅问题.谈了对健康住宅设计的看法.关键词:小区规划;建筑设计;健康住区一,健康住区三要素(一)多运动与小区规划多运动是健康的第一要素,就是要求人们到户外去做运动, 这就要求在小区规划和设计中要特别注意:不仅要做到合理的布局及其环境的美化,还要赋予其适用性,使人们愿意去,愿意停留在那里,才可以达到活动的目的.有人说,可以在小区里设立一些健身器材,但要做到儿童游戏区与成人活动区融合为一体,并有充足的阳光和良好的通风.目前还流行一种很前卫的思考,叫做"芳香疗法",就是让人们既享受到花香,又能吸收到草地及树木经光合作用释放出来的氧气,加上适当的运动自然会增加身体对疾病的抵抗力.这就是景观规划将美观与适用相结合,也是以人为本,以回归自然为目标来做景观规划的思想.(--)多通风与住宅设计近年来多层住宅的平面设计中,一梯两户取代了一梯三户的类型,也是因为一梯三户的中间户只能占据一个朝向,无法形成穿堂风,致使夏季闷热难熬.南方空气温度高,湿度大, 更需要良好的通风.然而局部的通风有赖于居住区的空间组织利于空气流通,建筑布局要为整个居住区提供自然通风的环境. 在高层建筑方面,欧美一些国家一般采用密封式设计,既可以在建筑物外观上保持一致性,美观整洁易于清洗;又可以节约能源.通风则采用冷暖通风空调(HVAC),具体做法是在大楼的每一层都有空调机房,这一中央空调机房将回收的空气混合新鲜空气,再经过过滤制冷或制热后,由机房中的鼓风机经风管将新鲜空气送到大楼的每一角落.这样可以保证在一定的时问内全部更换大楼内的空气.如有特殊需求,可以在过滤网上加上消毒设施来保证输入室内的空气的清新和安全.这里的HVAC是全部用电脑来操作和掌控的.在中低层住宅方面,主要以自然通风为主,以HVAC为辅. 在自然通风的规划没计中,要考虑当地的环境及风向,尤其是小区的规划,每栋房屋的方位,应考虑所在城市风的流向,要避免风洞效应使小区的庭院不适用.一般来说,开敞的空间比除掩埋两边拱圈的填土垃圾,恢复桥孔.在修复构件时应保持原貌,对于一些遗失的构件如个别栏杆已经不在,在重新制作安装栏杆时,应参照清代风格并结合本桥其它栏杆构件进行复原.在修复桥面时,尽量保持古朴现状,对于塌陷处桥面应遵循修IH~[IIH原则,从引起病害的根本原因人手,先修复拱圈, 再凿除后期修补的砂浆材料,并按照原桥面结构进行恢复. 对于嵌入主结构的藤系植物不能盲目处理,藤系植物的根系已经深入结构内部,如采用斩草除根方案,可能引起古桥结构更为严重的病害,建议采用抑制其生长的方案来阻止根系继续延伸对结构进一步破坏.为了更好的保护古桥,还应加强居民保护的意识,通过与有关部门协调,尽快拆除树立在桥面的电线杆.建议移开桥梁侧向水管离桥至少30m,并在古桥周边增设垃圾桶或者修建垃圾回收站点,及时处理居民的生产生活垃圾,保持古桥周边环境的整洁.四,问题与建议通过调查台州市古桥数量不少,历史文化价值也不低,当地政府对古桥的历史文化意义发掘较多,但忽视了对古桥的保护,缺乏科学的管理与养护,古桥的现状不容乐观.建议加强保护宣传,在当地加强保护古桥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破坏,与百姓携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同时为了更科学地保护古桥,建议成立由文物专家及桥梁技术专家组成的古桥保护组织,定期对古桥进行检查,古桥日常保护,则可通过培训当地的居民来开展.参考文献[1】横跨回浦赤栏桥.htm.2005.[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4)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3】谢天祥.浅谈上海古代桥梁修缮硼.上海公路,2002, (4).作者简介:金福根(1955一),男,台州市公路管理处高级工程师.一75—。

泸县龙脑桥建筑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

泸县龙脑桥建筑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

泸县龙脑桥建筑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著名的龙脑桥位于四川省泸县境内,它是一座古老的桥梁,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化的进程,龙脑桥的建筑保护现状备受关注。

本篇文章将对泸县龙脑桥的现状进行调查研究,探讨其建筑保护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保护建议。

一、龙脑桥的历史文化价值龙脑桥建于明朝洪武二年(1369年),距今已有600多年的历史,是泸县境内一处著名的古代建筑。

桥长108米,宽5.6米,为石拱结构,全桥共有12孔,气势宏伟,结构独特。

龙脑桥的建造风格是明代以后四川地区多数桥梁建设的中式石拱桥,对于研究中国古代桥梁工程学具有很高的历史、科学和技术价值。

龙脑桥还承载了许多历史事件的记载,是古代泸县和周边地区的重要通道之一,对于研究当时的交通运输、商贸活动、地理环境等方面具有重要的价值。

龙脑桥被列为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并被誉为“川东龙脑桥第一桥”。

二、龙脑桥的建筑保护现状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龙脑桥所处的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给其建筑保护带来了很大的挑战。

周边的城市化建设给龙脑桥带来了很大的压力,大量的车辆和行人通行导致桥梁的受损加剧。

气候变化也给龙脑桥的建筑保护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例如暴雨、洪水等自然灾害对桥梁的破坏不可忽视。

龙脑桥的文物保护工作也存在一定的问题。

由于历史悠久,桥梁的石材和建筑结构已经出现不同程度的老化和损坏,需要进行及时的修复和保护。

由于受限于资金、技术和管理等方面的条件,龙脑桥的保护工作并不是十分完善,有一定的滞后性和欠缺。

为了更好地保护龙脑桥这一重要的文物遗产,应采取一系列的措施。

应加强对龙脑桥周边环境的规划和管理,限制车辆和行人的过度通行,减轻桥梁的受损程度。

应加强对龙脑桥的监测和保养工作,及时发现并修复桥梁的损坏部分,延长桥梁的使用寿命。

应增加对龙脑桥文物保护工作的投入,提高对桥梁的保护和修复技术水平,确保桥梁的长期保护。

还应加强对龙脑桥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公众对文物保护的重视和参与度,使更多的人了解并关注龙脑桥的保护工作。

泸县龙脑桥建筑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

泸县龙脑桥建筑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

泸县龙脑桥建筑保护现状的调查研究
泸县龙脑桥是中国古代一座珍贵的石拱桥,由于历经千年,它已经出现了一些建筑保护上的问题。

为了探究龙脑桥的保护现状,我们对其进行了一系列的调查研究。

首先,我们对龙脑桥的整体结构进行了观察和检测。

我们发现,龙脑桥的主拱墩、次拱墩和两侧石墩都非常稳固,没有明显的倾斜或者裂缝。

但是,在桥墩的石材表面上,我们发现了许多深浅不一的裂缝和擦伤痕迹,这些痕迹主要是由于风吹雨淋、车马经过等原因造成的,如果不及时整修,这些问题将会加速龙脑桥的老化和损坏,从而导致桥梁的安全问题。

其次,我们对龙脑桥的建筑材料做了详细的调查。

我们发现,龙脑桥的主体材料是花岗岩和砂岩,这些岩石的结构密度、硬度和稳定性都非常好,但是由于长期的风吹雨淋、车马经过等原因,且周围环境中的二氧化硫、二氧化氮浓度较高,所以这些材料的表面都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腐蚀、剥落和陈旧。

而且,龙脑桥的桥面石板、过桥石栏杆和桥头石坐人像等细节部位的石材,由于长年风吹雨淋,区域内的阴雨季节较长,所以这些石材上也存在着较为明显的菌斑、苔藓等生物污染。

最后,我们对龙脑桥的文化价值和保护措施做出了分析和总结。

龙脑桥是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文化中的一颗珍珠,它具有着很高的文化、历史和艺术价值,是我们传统文化遗产的一部分。

为了更好的保护龙脑桥,我们需要采取一些措施,如:加强对龙脑桥的监测和保养;修复和加固龙脑桥的地基和桥墩,防止桥墩倾斜和扭曲;重点清除桥面的污染和垃圾,保持其整洁和美观;适时重新石雕和修复龙脑桥的细节部位。

这些措施可以完善龙脑桥的文化价值,确保其长期稳定和安全。

古桥保护问卷调查报告

古桥保护问卷调查报告

古桥保护问卷调查报告古桥保护问卷调查报告为了了解公众对古桥保护的态度和看法,我们进行了一次问卷调查。

共发放了200份问卷,回收了150份有效问卷,回收率为75%。

以下是对调查结果的详细分析:一、调查对象的基本情况1. 年龄段分布:18-30岁占45%,31-45岁占35%,46-60岁占15%,60岁以上占5%。

2. 调查对象的职业:学生占40%,职员占30%,自由职业者占10%,其他占20%。

二、古桥保护的重要性1. 90%的调查对象认为古桥保护非常重要或者重要。

2. 60%的调查对象表示古桥保护是传承历史文化的重要途径。

三、古桥保护存在的问题1. 70%的调查对象认为古桥保护缺乏资金支持。

2. 50%的调查对象认为古桥保护缺乏有效的管理与规划。

3. 40%的调查对象认为古桥保护缺乏专业人才和技术支持。

四、古桥保护的建议1. 80%的调查对象建议加大对古桥保护的资金投入。

2. 70%的调查对象建议加强古桥保护的宣传和教育,增强公众的保护意识。

3. 60%的调查对象希望建立专门的古桥保护机构,优化管理和规划。

4. 50%的调查对象认为应该培养更多的古桥保护专业人才。

五、公众对古桥保护的参与度1. 75%的调查对象表示愿意参与古桥保护的活动。

2. 70%的调查对象表示可以通过参观、捐款等方式来支持古桥保护。

综上所述,调查结果显示公众对古桥保护普遍持支持态度,认为古桥保护对于历史文化传承至关重要。

然而,古桥保护面临资金支持、管理规划、人才技术等方面的问题。

因此,建议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宣传和教育,建立专门的保护机构,并培养更多的古桥保护专业人才。

另外,调查结果还显示公众普遍愿意参与古桥保护的活动,并通过参观、捐款等方式支持古桥保护。

这些调查结果将为相关部门制定古桥保护的政策和措施提供重要参考和依据,以更好地进行古桥保护工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桥现状调查与修护研究
作者:金福根
来源:《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08年第16期
摘要:文章通过对台州古桥历史与现状的调查,以章安桥为例对古桥存在的病害与成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修护方案。

关键词:古桥;修护;章安桥
古桥作为古代工程的实体,既是宝贵的遗产也是不可再生的历史资源。

经历了上百年甚至上千年的运营,现存古桥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病害。

为了更好地保护古桥,应同时对古桥的历史、文化、健康状况展开详细的调查与研究。

台州境内有不少的古桥,截止2006年,现存且被列为文物的古桥共有21座,其中国家级文物古桥有1座,省级文物古桥有2座,县市级文物古桥有18座。

除已被列入历史文物的古桥,还有数量众多、年代久远的古桥散落在台州各地有待发掘。

为了更好地掌握台州现存古桥的历史、文化和现状,笔者于2006年开始对台州古桥展开了调查与研究,并取得了第一手资料。

本文以章安桥为例对古桥存在的病害与成因进行了研究,并提出了修护的方案。

一、古桥的历史考证
(一)章安桥的变迁
章安桥(又称赤栏桥)坐落在离历史文化名城临海市东南约30公里的章安镇,镇中心为历史风貌保存较好的章安街,章安桥横跨流经镇中心的回浦水上,连接东街与西街。

章安桥始建于东汉末年或西晋初年,始建之初为木桥,桥栏也是木结构,并涂上了红色,所以又称赤栏桥[1]。

章安桥经历多次重修,现存的章安桥于清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重建,为三跨拱桥,全桥长30.6米,宽4.9米,拱桥中间孔的矢高近5米。

随着时间和地理环境的变迁,章安桥的面貌有很大的变化,建桥时期的回浦河,水面宽阔,因而桥有三孔,以便泄洪,虹桥映带澄水,是旧时章安胜景。

二百多年来,回浦河两岸逐年向河床侵占,目前的古桥,只有中间一孔位于河中,其余两孔为填土垃圾所埋已不能见。

根据现场量测,推测章安桥原立面应为图1所示。

(二)章安桥历史文化
章安桥具有很高的历史文化价值,两边望柱各10根,柱间栏板,两头抱鼓,望柱头雕刻狮、猴及莲花,栏板浮雕各种花卉,工艺古朴精美。

桥两端铺石级,西端与祠山庙相接,庙结构虽小,但是建筑部件、斗拱等雕刻细致,工艺精美。

另据有关记载:“旧有亭,东西有楼,晋成公绥为章安令,登桥望江作《云赋》。

”可以推测章安桥东西两侧都有楼亭,通过现场勘察,东侧楼亭已被拆除,目前,只有西侧还保存楼亭。

关于章安桥,不少文人墨客曾留下了精美的诗篇。

如宋代诗人陈克《菩萨蛮·赤栏桥尽香街直》:“赤栏桥尽香街直,笼街细柳娇无力。

金碧上青空,花晴帘影红。

黄衫飞白马,日日青楼下。

醉眼不逢人,午香吹暗尘。

”又如清乾隆时期的章安学者叶丰写有:“章安古名郡,晋代衣寇扬。

东西列街市,高桥跨中央。

湾环互轻阿,浦缺会经商。

赤栏扶左右,凭眺雄南方。

”这些诗篇给章安桥增加了浓厚的文化色彩。

二、古桥的病害与成因分析
章安古桥现状不容乐观,由于河道的长久淤积和两边建筑的扩建,两边拱圈已经埋没在道路中。

另外,古桥北侧通过一根较粗的水管,并搁在混凝土浇筑的台座,上面垃圾堆积,严重影响了古桥的风貌。

同时,古桥的侧墙开裂较为严重。

侧墙的开裂主要原因由于藤系植物生长,而且生长的很茂盛,并且长期未得到修缮。

另外,从墩位处的侧墙条石发生倾斜可以看出,建桥后基础曾发生一定的不均匀沉降。

由图2可以看出,古桥桥面破损严重。

90%以上的桥面铺板已经破损,最为严重的是,在跨中偏西侧有一块拱石断裂导致桥面有大面积的塌陷,积水严重,影响行人通行并危险桥梁的安全。

塌陷处曾用水泥砂浆修补,填补的水泥砂浆不但没有解决问题却严重破坏了古桥的古朴原貌。

古桥也遭到不合理的利用,如在桥面树立的电线杆(如图3),既影响美观又严重破坏了古桥的结构。

三、古桥修护的方案
国内外修复古建筑时应遵循修旧如旧原则。

我国《文物保护法》第十四条规定:“古建筑保护单位在进行修缮、保养、迁移的时候,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为原则。

”《国家文物保护管理暂行条例》第十一条规定:“一切核定的文物保护单位……在进行修缮、保养的时候,必须严格遵守恢复原状或者保存现状的原则。


针对章安桥,为恢复其原貌建议对两岸河床进行整治,清除掩埋两边拱圈的填土垃圾,恢复桥孔。

在修复构件时应保持原貌,对于一些遗失的构件如个别栏杆已经不在,在重新制作安装栏杆时,应参照清代风格并结合本桥其它栏杆构件进行复原。

在修复桥面时,尽量保持古朴现状,对于塌陷处桥面应遵循修旧如旧原则,从引起病害的根本原因入手,先修复拱圈,再凿除后期修补的砂浆材料,并按照原桥面结构进行恢复。

对于嵌入主结构的藤系植物不能盲目处理,藤系植物的根系已经深入结构内部,如采用斩草除根方案,可能引起古桥结构更为严重的病害,建议采用抑制其生长的方案来阻止根系继续延伸对结构进一步破坏。

为了更好的保护古桥,还应加强居民保护的意识,通过与有关部门协调,尽快拆除树立在桥面的电线杆。

建议移开桥梁侧向水管离桥至少30m,并在古桥周边增设垃圾桶或者修建垃圾回收站点,及时处理居民的生产生活垃
圾,保持古桥周边环境的整洁。

四、问题与建议
通过调查台州市古桥数量不少,历史文化价值也不低,当地政府对古桥的历史文化意义发掘较多,但忽视了对古桥的保护,缺乏科学的管理与养护,古桥的现状不容乐观。

建议加强保护宣传,在当地加强保护古桥的宣传力度,提高人们的保护意识,减少人为破坏,与百姓携手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同时为了更科学地保护古桥,建议成立由文物专家及桥梁技术专家组成的古桥保护组织,定期对古桥进行检查,古桥日常保护,则可通过培训当地的居民来开展。

参考文献
[1]横跨回浦赤栏桥./jt/ry5.htm.2005.
[2]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公路桥涵养护规范(JTG H11—2004)[S]. 北京:人民交通出版社,2004.
[3]谢天祥.浅谈上海古代桥梁修缮[J]. 上海公路,2002,(4).
作者简介:金福根(1955- ),男,台州市公路管理处高级工程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