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地理备考专题 1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含解析)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一课时)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第一课时)导语人类是社会性动物,自从远古时期开始,人类就开始以聚落的形式居住。
聚落是人类居住的基本单位,也是社会的核心单位。
在聚落中,人们相互依赖、协作,共同满足各自的需求,同时也形成了丰富的文化和社会关系。
本文将主要探讨人类聚落的定义、类型以及其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聚落的定义聚落是指人口相对集中,以共同居住和共同生活为特征的地区。
聚落可以分为城市、城镇和村落等不同类型。
城市是最大的聚落形式,拥有较高的人口密度和复杂的社会结构;城镇则相对较小,通常是作为农村和城市之间的过渡区域;而村落则是农村地区人口聚集的地方。
二、聚落的类型1. 城市城市是最典型的聚落类型之一,也是人类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
城市通常由高楼大厦、商业区、行政区和居民区等组成。
城市的特点包括:高度的人口密度、繁荣的经济活动、多样化的文化和社会资源等。
城市是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提供了多种就业机会和便利的生活条件。
同时,城市也面临着交通拥堵、环境污染等问题。
2. 城镇城镇是介于城市和村落之间的地区。
它们通常人口相对较少,交通、商业等设施也较为简单。
城镇在过去是农村地区的经济中心,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城镇的发展也越来越快速。
城镇提供了工作机会,吸引了很多农村人口移居到城镇,同时也为农村居民提供了更便捷的生活条件。
3. 村落村落是农村地区人口聚集的地方,是农民生活的基本单位。
村落通常由一些农民家庭组成,大多数人依靠农业和农村产业为生。
村落的特点包括:自给自足、生活方式传统、社会关系密切等。
尽管现代化的进程改变了一些村落的面貌,但村落仍然是农村社区的核心,承载着大量的农业生产和农村文化传统。
三、聚落的作用聚落作为人类居住的基本单位,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以下是聚落在人类历史和社会发展中的几个重要作用:1. 社会交往和合作聚落提供了人们相互交往和合作的场所。
在聚落中,人们可以共同解决问题、分享资源、相互帮助,形成了紧密的社会关系网络。
中考地理复习讲解: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A.气温较低B.气温较高C.降水较少D.降水丰富
16.下列关于聚落的正确说法是()
A.高山、荒漠地区较少或没有聚落B.一般来说,先有城市聚落,后有乡村聚落
C.乡村聚落比城市聚落的人口密度大D.河流中上游聚落分布密集
17.下列民居中,不属于世界文化遗产的是()
【详解】以上四种建筑中,清真寺属于伊斯兰教的建筑,布达拉宫和日本神社属于佛教建筑,巴黎圣母院属于基督教建筑,故选A。
11.【答案】A
【解析】
【详解】世界人口总体上是呈增长趋势,尤其是在发展中国家人口增长最快,人口增长率最高的地区是撒哈拉以南的非洲,故选A。
12.【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匀,有的地方稠密,有的地方稀疏.人口的分布状况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联系.中低纬度的临海地带往往形成人口的稠密地区.四大人口稠密地带:亚洲的东部和南部;欧洲的西部;北美洲和南美洲的东部.四大人口稀疏地带:干旱的沙漠;寒冷的极地;空气稀薄的高山高原;原始的热带雨林.
A.西亚厚墙小窗建筑--炎热干燥
B.东南亚高脚屋--高温多雨
C.内蒙古高原蒙古包-一-地形复杂崎岖
D.北京四合院--地形平坦开阔
10.下列建筑中,属于伊斯兰教建筑的是( )
A.清真寺B.布达拉宫C.日本神社D.巴黎圣母院
11.下列四个地区中,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的是( )
A.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B.东南亚
23.【答案】B
【解析】
【详解】历史上,语言在世界上的分布反映了世界权力的分配,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如英语、西班牙语。
24.【答案】C
【解析】
【详解】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会产生一系列的城市问题,比如交通阻塞、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噪声污染和生活垃圾污染等,还有一些人难以找到合适的工作,城市需要加强管理和保护,还要进行合理的规划和设计,以便创造出美好的城市环境,乡村居民的居住地相对分散.规模比较小的居民点叫做村庄,规模比较大的居民点叫做集镇,乡村的房屋一般都不很高,但经济实用,乡村的外围通常分布有大片的农田,环境状况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xx年xx月xx日contents •聚落的概念与形成•聚落的发展历程•聚落的特征与功能•聚落的分布与影响因素•聚落的保护与传承•现代聚落的设计与建设目录01聚落的概念与形成1聚落的概念23聚落是指人类长期定居、生活和工作的场所。
聚落包括城市、乡村、小镇、村落等不同规模和类型的定居点。
聚落是人们生活和生产的空间载体,是社会文化、经济和环境的综合体现。
聚落的形成地理环境、气候、水资源、土壤等自然因素影响聚落的形成和发展。
自然环境因素社会经济因素政治因素技术因素社会分工、经济发展水平、交通运输、文化传统等社会经济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政治体制、政策、法律等政治因素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一定的影响。
科技进步、新材料、新能源等技术的应用,对聚落的形成和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聚落的分类可分为大城市、中等城市、小城市和村庄。
根据规模可分为工业城市、商业城市、港口城市、文化城市等。
根据职能可分为集聚型聚落和分散型聚落。
根据形态可分为单一民族聚落和多元民族聚落。
根据人口结构02聚落的发展历程以狩猎和采集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简单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
狩猎采集聚落以游牧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移动性和季节性,通常由多个家庭组成。
游牧聚落原始聚落农业聚落以农业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
城市聚落以城市为主要生存方式的聚落,具有较为复杂的社会组织结构和工具制造能力,同时具有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中心地位。
古代聚落城堡聚落城堡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防御性建筑,城堡聚落则是以城堡为核心的聚落形式,通常由贵族或国王建立。
庄园聚落庄园是中世纪欧洲的主要农业经营单位,庄园聚落则是以庄园为核心的聚落形式,通常由贵族或教会建立。
中世纪聚落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城市不断向外扩张,吞并周边农村地区。
城市扩张为了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居住条件,政府和企业投资进行新农村建设,改善了农村地区的生产生活条件。
中考地理备考专题 1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含解析)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单选题(共31题;共64分)1、下图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D、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聚落3、沙特阿拉伯男子的传统打扮是着长袍、戴头巾。
长袍多为白色,十分宽大。
这些习俗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A、美观休闲能保暖B、地形崎岖宜行走C、炎热干燥多风沙D、狩猎探险真方便4、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其最主要差异是()A、房屋建筑的差异B、人们收入的差异C、人口数量的差异D、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5、下列传统民居与各对应的分布地域不正确的是()A、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B、平顶屋——塔里木盆地C、架空支撑的房屋——青藏高原D、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6、下列传统居民特色中,与气温无关的选项是()A、北方房屋墙体厚B、南方房屋宽敞,通风透气C、南方屋顶坡度大D、东北地区房屋多双层窗户7、北京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A、长城B、故宫C、天坛D、四合院8、有关聚落的保护和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B、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C、应该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D、不要乱动,任其发展9、下列描述的区域中,不利于聚落形成发展的是()A、水陆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B、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C、空气清新的山地丘陵地区D、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10、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数量居世界的()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11、下列有关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只是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不同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外貌木同,建筑材料相同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完全相同12、如图四幅图为乡村到城市发展过程的聚落变化,请选出正确的演变过程()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①②④③13、(2019•黑龙江)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属于中国的是()A、丽江古城B、平遥古城C、皖南古村落D、威尼斯城14、(2019•张家界)埃及卢克索神庙是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有几十万游客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下列行为不利于保护神庙的是()A、控制周围的工业污染B、限制参观人数C、禁止在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D、在神庙雕像上刻写“xx到此一游”15、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聚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原因是()。
中考地理知识要点复习讲解:人类的聚居地——聚落

2020届中考地理知识要点复习讲解: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知识要点一、聚落:(1)人类生活居住的场所,是人类居住、生产、社会活动的场所。
(2)基本类型是:城市、乡村。
二、影响聚落形成的因素:自然环境、社会经济、文化条件等因素。
主要集中在中低纬度近海平原。
二、跟踪训练1.读甲、乙两种聚落景观图片,有关两种聚落的说法,正确的是(C)A.甲聚落为乡村B.乙聚落为城市C.甲聚落高楼林立,道路纵横D.乙聚落相对集中,规模较大下图是中纬度的某地区。
读图,回答2~3题:2.仅从图中所提供的信息考虑,四处聚落中最不可能形成城市聚落的是(A)A.①B.②C.③D.④3.②、③、④聚落呈带状分布的主要因素是(C)A.地形B.气候C.水源D.土壤读“某地区乡村聚落分布示意图”,回答4~5题:4.该地聚落总体形态及其影响因素是(D)A.团块状,气候因素B.团块状,地形因素C.条带状,气候因素D.条带状,河流因素5.一般情况下,图中甲、乙、丙、丁四地最有可能发展成为城镇的是(A)A.甲B.乙C.丙D.丁6.传统民居与当地自然环境关系密切。
下列传统民居与其优点的叙述,错误的是(C)A.高脚屋—凉爽、防潮B.冰屋—御寒、防风C.蒙古包—防晒又凉快D.窑洞—冬暖夏凉7.新疆阿尔泰山的喀纳斯是我国多雪地区,当地民居多为人字型屋顶、窗户较小的木屋,该民居结构的主要功能是(C)A.防御风沙B.防御台风C.防御风雪D.防御地震8. “骑楼”是岭南(南岭以南)富有地域特色的民居。
它是在楼房前座跨入人行道悬空而建,使马路边房屋相互连接,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
长廊的突出作用是(D)A.体现当地民族特色B.体现房屋的建筑美C.节省建筑材料D.便于行人避雨和遮阳下图是某游客旅游时拍摄的一张照片。
据此回答9~10题:9.从照片中可以看出影响该聚落分布的主要因素是(D)①地形②气候③河流④交通A.①②B.②③C.③④D.①④10.该游客发现聚落里有好多古建筑,且有保护标志。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含答案详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4.3人类的聚居地--聚落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一、选择题1.聚落一般分两大类( )A.散村与集村B.乡村和城市C.集镇和乡村D.集镇和城市2.下面四幅景观图片中,属于城市聚落的是A.B. C.D.3.在“我爱家乡”的主题班会上,小华和小红分别对自己的家乡做了介绍。
小华说:“我的家乡周围有农田、果树和池塘,村里有一条小路通往附近的小镇。
”小红说:“我的家乡高楼林立,有许多商店、学校和医院,城里道路纵横,车辆很多。
”下列关于小华和小红家乡的叙述正确的是()A.小华住在城市B.小红住在城市C.两人都住在农村D.两人都住在城市4.聚落分布密集的地方是()A.河流中下游的平原地区B.高山地区C.荒原地区D.雨林地区5.下列哪些地理条件有利于聚落的形成()A.地形崎岖、资源贫乏B.土壤肥沃、水源充足C.交通不便、远离水源D.气候恶劣、土壤贫瘠6.有关北极地区因纽特人住冰屋的说法,正确的是()A.因纽人特别耐寒B.是为了体现民居特色C.建造冰屋是因纽特人适应环境的结果D.因纽特人喜欢标新立意7.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A.东南亚的高脚屋B.因纽特人的冰屋C.黄土高原上的窑洞D.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8.乡村聚落类型及其人们从事的生产活动搭配正确的一组是()A.农村——放牧B.牧村——伐木C.渔村——捕鱼D.林场——种植9.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A.应该大力保护 B.不要乱动,任其发展C.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 D.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大厦10.文化遗产是人类的无价之宝.下列聚落未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是()A.威尼斯城B.丽江古城C.塞纳河沿岸D.北京故宫二、解答题11.读下图,回答下列各题。
(1)聚落可以分为乡村和城市两大类,按照这种划分,图中A、B、C三处聚落属于聚落,三处聚落的选址从交通因素分析,共同点是。
人教初中中考地理备考专题1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解析版)

2017年中考地理备考专题13 人类的居住地——聚落一、单选题(共31题;共64分)1、下图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A、①B、②C、③D、④2、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A、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D、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聚落3、沙特阿拉伯男子的传统打扮是着长袍、戴头巾。
长袍多为白色,十分宽大。
这些习俗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A、美观休闲能保暖B、地形崎岖宜行走C、炎热干燥多风沙D、狩猎探险真方便4、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其最主要差异是()A、房屋建筑的差异B、人们收入的差异C、人口数量的差异D、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5、下列传统民居与各对应的分布地域不正确的是()A、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B、平顶屋——塔里木盆地C、架空支撑的房屋——青藏高原D、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6、下列传统居民特色中,与气温无关的选项是()A、北方房屋墙体厚B、南方房屋宽敞,通风透气C、南方屋顶坡度大D、东北地区房屋多双层窗户7、北京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A、长城B、故宫C、天坛D、四合院8、有关聚落的保护和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A、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B、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C、应该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D、不要乱动,任其发展9、下列描述的区域中,不利于聚落形成发展的是()A、水陆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B、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C、空气清新的山地丘陵地区D、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10、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数量居世界的()A、第一位B、第二位C、第三位D、第四位11、下列有关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只是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不同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外貌木同,建筑材料相同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完全相同12、如图四幅图为乡村到城市发展过程的聚落变化,请选出正确的演变过程()A、①②③④B、①③②④C、①④③②D、①②④③13、(2015•黑龙江)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属于中国的是()A、丽江古城B、平遥古城C、皖南古村落D、威尼斯城14、(2015•张家界)埃及卢克索神庙是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有几十万游客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下列行为不利于保护神庙的是()A、控制周围的工业污染B、限制参观人数C、禁止在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D、在神庙雕像上刻写“xx到此一游”15、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聚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原因是()。
2023年中考地理复习人类的居住地——聚落

第三节人类的居住地——聚落1、什么是聚落?先有什么聚落?人们集中居住地——城市和乡村统称为聚落。
先有乡村聚落,后有城市聚落2、简述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差异?(地形、交通道路、建筑物等方面)乡村聚落地形比较崎岖,只有小路通往附近的村镇,建筑物稀疏,低矮,周围是池塘,农田,果树等。
城市聚落地形比较平坦,交通网络四通八达车辆很多,房屋密集,高楼林立。
3、叙述亚洲、欧洲、非洲乡村景观的特征?亚洲:乡村人口众多,村落中的房屋比较密集。
欧洲和北美洲乡村人口比较少,农业机械化程度比较高,村落中房屋较分散。
非洲许多地方保留了较为原始的村落。
4、影响聚落形成与发展的主要因素?交通便利,水源充足,土壤肥沃,地形平坦,自然资源丰富,气候温暖湿润。
5、自然环境影响聚落的形态:在山区,有些聚落沿山麓、谷地延伸成条带状;在平原地区,为了靠近水源,沿河流发展成带状聚落;有些平原地区聚落呈团块状;威海的聚落呈团块状。
6、填下表,比较民居建筑特点与当地自然环境的关系7、聚落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乡村聚落过去特色鲜明的民居正在逐步消失。
城市里有文化特色的传统民居越来越少。
8、世界遗产的分类?列举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中外名城?分为文化遗产,自然遗产,自然和文化遗产。
意大利的威尼斯,山西的平遥古城,云南省的丽江古城,皖南古村落(各古城的特点)。
9、山东乡村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山东传统民居的共同点是:屋顶和墙体较厚,原因是山东属温带季风气候,冬季寒冷,夏季炎热,这样冬天寒气进不来,夏天太阳晒不透。
不同的民居反映不同的环境,如:海草房位于降水丰富的东部沿海,石头房位于地势崎岖的中部山区,土坯房位于降水较少的鲁西北平原;传统民居在建筑材料的选择上,受当时的经济条件限制,人们只能就地取材。
由此可见,传统民居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当地的自然环境和当时的经济水平、民俗等特点。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B、限制参观人数
C、禁止在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建筑物
D、在神庙雕像上刻写“xx到此一游”
15、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国的聚落都发源于大河流域,原因是()。
①地势平坦②土地肥沃③交通便利④水源充足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②
D、③④
16、西亚村庄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
A、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
12、如图四幅图为乡村到城市发展过程的聚落变化,请选出正确的演变过程()
A、①②③④
B、①③②④
C、①④③②
D、①②④③
13、(20xx•黑龙江)下列世界文化遗产中,不属于中国的是()
A、丽江古城
B、平遥古城
C、皖南古村落
D、威尼斯城
14、(20xx•张家界)埃及卢克索神庙是世界文化遗产,每年都有几十万游客从世界各地慕名而来.下列行为不利于保护神庙的是()
B、城市高楼林立,庭院宽敞
C、城市的教育和医疗条件好
D、城市自然风景多,能休闲、旅游
26、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全部封闭,禁止游人参观
B、拆除后都做成微缩景观供人参观
C、为适应现代生活要彻底改造
D、核心是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
27、聚落的基本类型是( )
A、平原和山区
B、农村和渔村
C、风俗习惯的差异
D、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19、下列民居中,体现气候湿热的是()
A、东南亚的高脚屋
B、因纽特人的冰屋
C、黄土高原上的窑洞
D、内蒙古高原上的蒙古包
20、下列有利于聚落形成与发展的条件是()
①地形平坦 ②热带地区 ③土壤肥沃 ④沙漠地区⑤水源充足⑥自然资源丰富⑦交通便利
A、①②③④⑤
B、③④⑤⑥⑦
C、②④⑤⑥⑦
D、①③⑤⑥⑦
21、小贝在地理课上进行的聚落──形状“对对碰”的游戏中,有一组“碰”错啦,你能帮他找出来吗?()
A、山区谷地──条带状
B、平原地区──团块状
C、山麓地带──团块状
D、河流附近──条带状
22、民居的建筑风格与当地地理环境关系密切。读下列我国四幅民居景观图片,四种民居所在地区,气候最炎热潮湿的是( )
A、①
B、②
C、③
D、④
23、下列地区,有利于聚落形成和发展的是()
A、高山地区
B、热带雨林地区
C、沙漠地区
D、平原地区
24、乡村聚落与城市聚落的根本差别在于( )
A、劳动生产方式
B、人口密度大小
C、人口数量多少
D、居民收入高低
25、读图,城市与乡村相比,城市的优点在于( )
A、城市空气新鲜,环境优美
A、乡村聚落是居民以农业为主要经济活动形式的聚落
B、乡村聚落有农村、牧村、渔村、林场等不同类型
C、城市聚落居民主要从事工业、服务业等工作
D、城市聚落的住宅、道路、工厂、商店、学校、医院等生活和文化设施不如乡村聚落
3、沙特阿拉伯男子的传统打扮是着长袍、戴头巾。长袍多为白色,十分宽大。这些习俗与下列哪一因素有关()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
中考地理备考专题13人类的居住地——聚落(含解析)
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
一、单选题(共31题;共64分)
1、下图四个聚落中,最有可能优先发展成为城市的是()
A、①
B、②
C、③
D、④
2、下列关于乡村聚落和城市聚落的说法错误的是()
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
C、为了抵挡当地寒冷的气候
D、厚墙是为了减少白天炎热的太阳照射,小窗是为了减少从沙漠地区吹来的热风
17、下列哪个聚落不属于乡村聚落()。
A、农村
B、牧村
C、渔村
D、北京中关村
18、不同类型的聚落呈现出的景观有较大差异,其主要原因是()。
A、社会制度的差异
B、建筑风格的差异
B、第二位
C、第三位
D、第四位
11、下列有关聚落差异的叙述,正确的是()
A、世界各地自然环境没有差异,只是民族生活习惯不同,建筑风格不同
B、由于自然环境的差异,民族生活习惯,历史文化,宗教信仰等不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风格
C、世界各地的聚落居民,建筑外貌木同,建筑材料相同
D、世界各地的聚落,建筑材料,建筑外貌,建筑风格完全相同
D、蒙古包——呼伦贝尔草原
6、下列传统居民特色中,与气温无关的选项是()
A、北方房屋墙体厚
B、南方房屋宽敞,通风透气
C、南方屋顶坡度大
D、东北地区房屋多双层窗户
7、北京未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有()
A、长城
B、故宫
C、天坛
D、四合院
8、有关聚落的保护和发展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
(1)马莉娅家乡聚落中常见双层木楼或竹楼的主要原因是()
A、气候炎热多雨
B、地表蜿蜒崎岖
C、气候炎热干燥
D、地表以平原为主
(2)伊斯梅尔家乡的房屋墙厚、窗小的原因是()
A、当地居民的风俗习惯决定的
B、为了预防小偷进入民宅偷盗
A、美观休闲能保暖
B、地形崎岖宜行走
C、炎热干燥多风沙
D、狩猎探险真方便
4、城市聚落与乡村聚落相比,其最主要差异是()
A、房屋建筑的差异
B、人们收入的差异
C、人口数量的差异
D、劳动生产方式的差异
5、下列传统民居与各对应的分布地域不正确的是()
A、白色墙壁的房屋——撒哈拉沙漠
B、平顶屋——塔里木盆地
C、架空支撑的房屋——青藏高原
C、乡村和城市
D、森林和草原
28、你认为以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措施正确的是( )
A、敦煌莫高窟是世界文化遗产,参观时禁止拍照,以避免壁画褪色,变质
B、在著名文化遗产周围修建高大的现代化建筑物
C、在古代建筑上刻写“XXX到此一游”,纪念自己的出行
D、尽量多的吸纳参观人数,以充分挖掘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
29、下列民居位于长江三角洲的是( )
B、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
C、应该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D、不要乱动,任其发展
9、下列描述的区域中,不利于聚落形成发展的是()
A、水陆交通便利的河口地区
B、土壤肥沃的平原地区
C、空气清新的山地丘陵地区
D、自然资源丰富的地区
10、我国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的文物古迹和自然景观数量居世界的()
A、第一位
A、北京四合院
B、陕北窑洞
C、浙江斜顶屋
D、云南竹楼
30、聚落的建筑风格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下面的地区与传统民居的搭配正确的是()
A、内蒙古地区——竹楼
B、中国黄土高原——窑洞
C、西双版纳地区——冰屋
D、北极地区——蒙古包
31、东南亚的中学生马莉娅和西亚的中学生伊斯梅尔是网上结识的好朋友,在网上她们各自晒出了自己的家乡照片。读图回答下列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