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考专题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
初中中考地理复习要点总结

初中中考地理复习要点总结地理学是研究地球表面的自然和人文现象的科学,是初中阶段学生必修的一门科目。
中考是初中毕业的重要考试,地理也是其中一科。
为了帮助同学们顺利复习地理,下面将对初中地理的重要内容进行要点总结。
1. 地球与地球运动- 地球的形状与尺寸:地球是一个近似于扁球的椭球体,赤道稍大于两极。
-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地球自西向东旋转一周称为一天,同时地球绕太阳公转一周称为一年。
- 地球的倾斜:地球轴与垂直轨道面的夹角为23.5度,引起了季节变化。
- 地球的经纬度:经线指示东西方向,纬线指示南北方向,使用经纬度进行定位。
2. 自然地理- 大气层和气候:地球的大气层分成对流层、平流层和臭氧层等。
气候是长期的天气变化统计。
- 水资源:包括河流、湖泊、地下水和冰川等,是人类生活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
- 岩石和地质作用:岩石分为火成岩、沉积岩和变质岩,地质作用有构造作用、风化作用和侵蚀作用等。
- 土壤:地壳表面的疏松部分,由岩石风化、有机物质等产生,是植物生长的基础。
- 地理灾害:包括地震、火山、泥石流、洪水等,对人类社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
3. 人文地理- 人口与人口问题:人口数量、人口分布、人口增长与减少等是人类地理学研究的重要方面。
- 城市与乡村:城市是经济、政治、文化中心,乡村则是农业、资源开发的重要地区。
- 区域规划与交通:区域规划是统筹规划地理空间资源,交通则负责连接不同区域,促进经济发展。
- 旅游与资源开发:旅游业是各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部分,资源开发则涉及到对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
- 地理信息系统:利用计算机技术进行地理信息的收集、管理和分析,为地理研究提供强大的工具。
4. 中国的地理- 自然地理:包括地形地势、河流、湖泊、山脉和气候等,还有中国四大平原、三大经济区等。
- 人文地理:包括中国的人口分布、城市体系、少数民族和区域经济发展等。
- 交通与通信:铁路、公路、航空和水路等交通方式在中国发展迅速,通信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中考地理七八年级总复习资料(页)

初中地理总复习第一章地球和地图一、地球和地球仪1、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形状: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不规则球体。
(2)大小:表面积=5.1亿平方公里;平均半径=6371千米;赤道周长=4万千米(3)能证明地球是球体的事实:麦哲伦环球航行的成功;地球的卫星照片;月食照片,是地球影子遮挡了照射的阳光。
(4)麦哲伦环球航行路线:西班牙一大西洋一麦哲伦海峡一太平洋一菲律宾群岛一印度洋一好望角一大西洋一西班牙。
2、地球的模型一一地球仪(1)含义:仿照地球的形状,按照一定的比例进行缩小的模型。
(2)意义:可以方便我们知道地球的面貌,了解地球表面各种地理事物的分布。
3、纬线和经线(1)纬线:与地轴垂直并且环绕地球一周的圆圈。
(2)经线:连接南北两极并且与纬线垂直相交的半圆。
(3)地轴:假想的地球自转轴。
(4)两极:地轴与地球表面的交点。
(5)经、纬线的特点:(6)特殊的经、纬线特 点经 线纬 线形状特征半圆,两条相对应的经线组成经线圈,把地球平分为相等的两个半球圆,每一条纬线自成纬线圈长度特征经线长度都相等纬度相同,长度相等,赤道最长,向两极渐短收缩成一点指示方向南北方向东西方向①特殊纬线赤道一一是最长的纬线,既是纬度的起始点,以北为北纬用字母N 表示;赤道以南为南纬用字母S 表示,也是南北半球的划分界线。
人们规定:0° —30°为低纬度;30° —60°为中纬度;60° —90°为高纬度。
②特殊经线0。
经线一一也叫本初子午线,是经度的起始点,以东为东经用字母E 表示,以西为西经用字母W 表示,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的旧址。
180°经线一一大致与“国际日期变更线” 一致国际上规定20° W 和160° E 两条经线组成的经线圈,作为划分东西两个半球的分界线。
如:15° W 位于东半球;165° E 位于西半球。
中考地理总复习

邻国
中国陆上疆界从中朝边界 起,至中越边界止,长约 2万公里,与14个国家接 壤。
中国自然地理
地形
中国地形复杂多样,包括 高原、山地、丘陵、平原 、盆地等地形。
气候
中国气候复杂多样,包括 热带、亚热带、温带、寒 带等气候类型。
水文
中国河流众多,包括长江 、黄河、珠江、黑龙江等 重要河流。
中国人文地理
世界人文地理
人口分布与文化
介绍世界各地的人口分布情况, 以及不同地区所特有的文化特征
。
经济发展
概述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状况, 包括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
济特点。
城市与城市化
介绍世界各地的城市特点,以及 城市化进程中所面临的问题和解
决方案。
03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环保护
1 2
环境保护的概念
环境保护是指通过各种措施,预防和治理环境污 染,保护和改善环境质量,保障人体健康和社会 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度停留。
仔细审题
读题要仔细,理解题意,避免 因误解题目而失分。
善于利用地图
地理考试中地图是重要的答题 工具,要善于利用地图,联系 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注重细节
注意细节问题,如单位换算、 图例识别等,这些细节问题往
往影响最终的得分。
应试策略
全面复习
复习时要全面,不要遗漏任何 一个知识点。
练习模拟题
多做一些模拟题,提高解题能 力和应试技巧。
制定复习计划
根据考试大纲和自己的实际情 况,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做 到有的放矢。
强化重点
对于重点知识点,要重点复习 ,强化记忆。
注重总结
复习过程中要善于总结,总结 知识点、解题方法等,加深对 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2025年人教版中考地理总复习专题二陆地和海洋

专题二陆地和海洋知识点一大洲和大洋1.地球表面海陆面积构成及总体分布:(1)海洋占71%,陆地占29%,概括地说,地球上七分是海洋, 三分是陆地。
(2)海陆分布特点:不均匀。
从半球来看,无论怎样划分半球,任何两个大小相同的半球,都是海洋面积大于陆地面积。
①从南北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北半球,但北极周围却是北冰洋;海洋大多分布在南半球,但南极周围是南极大陆。
②从东西半球看,陆地主要集中在东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
③陆半球是陆地分布最集中的半球,陆地面积占48%;水半球是海洋分布最集中的半球,海洋占了90%。
2.七大洲:(1)大洲概念:大陆和它周围的岛屿合起来称为大洲。
世界上有六块大陆,其中最大的大陆是亚欧大陆,最大的岛屿是格陵兰岛,最大的半岛是阿拉伯半岛。
(2)按面积从大到小写出七大洲的名称: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极洲、欧洲、大洋洲。
(3)大洲的分布。
①主要位于东半球的大洲有亚洲、欧洲、非洲、大洋洲;主要位于西半球的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这两洲合称美洲。
②赤道横穿的大洲有非洲、南美洲、亚洲、大洋洲;热带面积广大的大洲是非洲、南美洲、大洋洲;地跨寒、温、热三带的大洲是亚洲、北美洲;欧洲大部分位于北温带,温带面积广大的大洲还有亚洲、北美洲;南极洲位于南寒带。
③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多的大洲是南极洲。
(4)大洲分界线。
①亚、欧分界线:乌拉尔山、乌拉尔河、大高加索山脉、土耳其海峡(连接了黑海和地中海)。
②亚、非分界线:苏伊士运河,连接地中海和红海。
③南、北美洲分界线:巴拿马运河,沟通大西洋和太平洋。
④亚洲、北美洲分界线:白令海峡,沟通太平洋和北冰洋。
3.四大洋:面积最大、岛屿最多的大洋是太平洋;形状呈“S”形的第二大洋是大西洋;全部在东半球、大部分在南半球的大洋是印度洋;纬度最高、跨经度最广、面积最小的大洋是北冰洋。
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都跨南北半球。
知识点二海陆变迁1.海陆变迁的原因:(1)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考点(完整版)

地理中考必背知识考点(完整版)
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经度和纬度的概念及作用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
2.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中国的地理位置和周边国家
•中国的地理区划及其特点
•中国的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山脉、河流、湖泊、草原等)3. 中国的气候
•中国的气候类型和分布
•中国气候的影响因素和特点
•中国的气候变化及其对农业、人居环境的影响
4. 中国的人口与经济
•中国的人口数量、分布和人口问题
•中国的主要经济地带和经济发展特点
•中国的主要农业、工业和服务业
5. 世界的地理
•世界的自然地理特征(主要山脉、河流、湖泊等)
•世界主要自然地理区域划分及其特点
•世界的人口、经济和文化分布特点
6. 世界的气候与环境问题
•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和分布
•全球气候变化及其对自然环境和人类社会的影响
•全球环境问题及其对地球的影响和防治措施
7. 国际时区与地球坐标
•国际时区的划分和特点
•地球上的主要地理坐标和地理标志
•地理坐标在导航和定位中的应用
8. 地球资源与环境保护
•地球的自然资源及其分布
•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
•环境问题与可持续发展的关系和措施
9. 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
•GPS和GIS的概念和作用
•地理信息技术在资源调查、规划和环境监测中的应用
•地理信息技术对地理学发展的影响和意义
10. 地理学的研究方法
•地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和技术
•地理学实地考察和实验的意义和方法
•地理学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和价值
以上是地理中考必背知识考点的完整版,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地理中考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中考总复习知识点归纳
初中地理主要包括地球与地图、宇宙与地球、气候与水文、陆地与人
类活动等几个方面的知识点。
下面将对这几个方面的知识点进行归纳总结。
地球与地图:
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地球是一个近似球体,由地壳、地幔和地核组成。
2.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自西向东自转一周需要24小时,公转一
圈需要365.25天。
3.地球的经纬度和时区:经度是指从西向东测量地球表面的线,而纬
度是指自南向北测量地球表面的线。
时区是根据经度将全球划分为24个
时区。
4.地球的地形和地理要素:地球的主要地形特征有山地、高原、平原、盆地、丘陵、海岛、海洋等。
宇宙与地球:
1.太阳系的组成和特点:太阳系由太阳、八大行星以及卫星、小行星、彗星等组成。
太阳系呈扁平状。
2.地球的运动与变化: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引起了昼夜和四季的变化。
3.月亮的运动和月相变化:月球围绕地球自西向东做月球自转,导致
出现月相的变化。
4.航天探索和地球的保护:航天技术的发展促进了人类对宇宙的探索,同时也呼吁人类关注地球的环境保护。
初三中考地理复习要点梳理

初三中考地理复习要点梳理为了帮助初三学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本文将详细梳理中考地理复习的要点,涵盖地理知识、技能和考试策略等方面。
一、地理知识要点1.1 地球与地图- 地球的基本概念、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 地图的种类、地图的阅读与绘制1.2 自然地理- 气候、天气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地形、水文、植被、动物地理特征及其分布1.3 人文地理- 人口、城市与乡村的地理特征- 工业、农业、商业、交通地理特征及其布局1.4 国家地理- 我国疆域、行政区划、地理位置- 我国自然资源、地理差异与区域协调发展1.5 世界地理- 大洲、大洋的地理特征- 主要国家的地理特征二、地理技能要点2.1 读图识图能力- 地形图、气候图、人口分布图、交通图等识别与分析- 地图符号、比例尺、经纬度的理解与应用2.2 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 统计图表的阅读与制作- 地理数据的收集、整理、分析与运用2.3 地理观察与实践能力- 地理现象的观察与描述- 地理实验、调查、观测等实践操作三、考试策略与复习方法3.1 制定合理的复习计划- 根据个人实际情况,合理安排复习时间、内容和进度- 确定阶段性目标,及时调整复习策略3.2 强化知识点巩固- 梳理地理知识点,形成知识体系- 针对薄弱环节,进行有针对性的强化训练3.3 提高解题速度与准确性- 熟悉各类题型及其解题方法- 进行模拟试题练习,提高应试能力3.4 关注中考动态与政策变化- 关注中考地理科目命题趋势、考查重点- 了解政策变化,如教材改版、考试大纲调整等3.5 调整心态,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 树立信心,相信自己能够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合理安排休息与娱乐,保持身心健康希望本文能够帮助初三学生在中考地理复习过程中找到重点,提高复习效果,最终在中考中取得优异成绩。
祝大家成功!。
中考地理复习全册知识点

中考地理复习全册知识点地理是关于地球的自然与人文现象的科学。
中考地理一般分为自然地理和人文地理两部分。
下面是中考地理复习全册的知识点总结。
一、自然地理1.地球与地图:地球的形状、自转和公转、经纬度、地图的分类和制图要素。
2.大气层与水循环:大气层的层级、大气压力和风、降水及其类型、水的循环。
3.气候与气象:气候要素(温度、降水、湿度、风)、气候带及其特征。
4.植被与动物群落:世界植被分布及其特点、与植被相关的气候要素、动物群落的分布与类型。
5.河流与湖泊:世界主要河流、我国主要河流、河流的特点与分类、湖泊的特点与分类。
6.土壤:土壤的成因、土壤的类型及其分布、土壤的特点与运用。
7.自然灾害:地震、海啸、火山喷发、台风、干旱、洪水等自然灾害的成因和对人类的影响。
二、人文地理1.人口与人口分布:世界人口的分布特点、我国人口的分布特点、人口变动和人口分布的影响因素。
2.城市与农村:城市的特点、城市化过程和对农村的影响、城市的分类和功能。
3.交通与通信: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的特点和发展情况、通信工具和方法的发展及其影响。
4.工业与能源:工业的分类和发展特点、能源的种类和利用方式。
5.农业与农村经济:农业的分类、农业发展对农村经济的影响、农村经济的变迁及其问题。
6.地理环境与社会发展:地理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影响、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和保护地理环境的重要性。
7.城市规划与旅游资源:城市规划的意义和要素、旅游资源的种类和保护。
以上是中考地理全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在复习过程中,可以结合教材内容进行学习,并配合阅读相关的参考书籍和练习题来提高理解和运用能力。
另外,可以通过查阅相关地理资料、观看地理纪录片等方式来增加对地理知识的了解和简单实践。
最后,多做地理地图练习题,增加对地理空间的认识和记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初中地理学习材料中考地理部分总复习知识点汇总科学(地理)知识梳理地球、宇宙和空间科学主题一、地球1、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地球是一个两极稍扁、赤道略鼓的球体。
它的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两极方向的半径比赤道半径短21千米左右,仅差0.33%,它的赤道周长约为4万千米。
2)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方法:(5种方法)(1)麦哲伦率领的船队环地球航行一周,又回到原来的出发点。
证实了地球是一个球体;(2)人造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确证地球是一个球体;(3)在海边看到远方驶来的帆船,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到船身;(4)站得高看得远,说明大地也是曲面:(5)月食时,月面缺损的部分边缘是圆弧线的。
地球的自转:地球绕地轴的旋转运动叫做地球的自转。
自转方向:自西向东。
从北极上空看,地球作逆时针方向旋转;从南极上空看,地球作顺时针方向旋转。
自转周期:23小时56分4秒地球自转的结果:出现了太阳的东升西落,昼夜交替现象,造成星空的周日变化2、地球仪和地图1)经线和纬线地球仪上连接南北两极的线叫做经线。
也称子午线。
(地球仪)在南北两极中间,与两极等距,并且与经线垂直的线叫赤道。
与赤道平行的线叫做纬线。
本初子午线:国际上规定,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00经线,也叫本初子午线。
2)在地球仪和地图上确定地理位置在这部分的学习中首先知道地球东西半球是以东经(E)1600和西经(W)200来划分的,从200 W向东到1600 E为东半球;从200 W向西到1600 E为西半球。
南北半球的划分是以赤道(00)来划分的,赤道以南为南半球;赤道以北为北半球。
看天体的平面图应是上北下南,左东右西;看地图和经纬网应是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3、平面示意图学会绘制简单平面示意图本部分内容的学习要知道地图的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图例和注记。
(也叫地图的基本语言)比例尺=图上距离/实际距离,换算时注意单位的统一。
(比例尺越大,表示范围越小,描述事物越粗略;比例尺越小,表示范围越大,描述事物越详细)地图上的方向有三种表示方法:经纬网定向法,指向标定向法(地图上有指向标,指向箭头的方向为北),一般定向法(面朝地图,上北下南,左西右东)。
主题二太阳系、银河系、宇宙一、太阳系与星际航行(一)太阳和月球:1)太阳的基本概况太阳是离地球最近的恒星。
它是一颗自己能发光发热的气体星球。
太阳的直径约为140万千米,表面温度约6000℃,中心温度高达1500万℃。
它与地球的平均距离约1.5亿千米。
2)太阳活动与人类常见的太阳活动有太阳黑子、耀斑、日珥等。
太阳表面的许多黑斑点称为太阳黑子,它是太阳表面由于温度较低而显得较暗的气体斑块。
太阳黑子的多少和大小,往往作为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
太阳黑子的活动周期约为11年。
黑子数最多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峰年;黑子数少的一年,称为太阳活动谷年。
国际上规定从1755年起算的黑子周期为第一周,1998年开始为第23周。
太阳表面有时会出现一些突然增亮的斑块,叫做耀斑。
耀斑爆发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风增强时可以影响地球上的短波通讯,干扰地磁场产生磁暴。
黑子、耀斑活动增强时,产生过强的紫外线损伤皮肤。
太阳的大气层从内向外依次是光球层、色球层、日冕层。
实际看到的主要是光球层。
光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黑子,在色球层的主要太阳活动是耀斑和日珥。
3)月球的基本概况:月球是地球惟一的天然卫星。
月球和地球间的平均距离约为38.44万千米,约为日地距离的1/400。
月球的直径约为3476千米,太阳的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
月球的体积很小,约为地球的1/49,质量只有地球的1/81。
月球上既没有空气和水,也没有生命。
月球没有大气,造成月球上昼夜温差大,昼夜温度差达300℃。
不能传声,无天气变化和四季变化.月球对物体的吸引力比地球弱,造成物体在月球上很轻.(跳高跳远)月球的表面布满大大小小的环形山,是由于陨石撞击或火山喷发形成的。
4)人类飞向太空的历程和人类对月球与行星的探测万户是中国明代的一名能工巧匠,他是世界上利用火箭升空的第一人。
14世纪末,他设计制造了一种“飞龙”火箭。
1959年,科学家们用他的名字命名了月球背面的一座环形山,纪念这位人类飞行的先驱者。
1959年9月,苏联“月球”2号探测器首次月面硬着陆成功。
1961年5月,美国宣布实施“阿波罗”载人登月计划。
1968年12月14日,美国“阿波罗”8号载人宇宙飞船首次成功绕月飞行。
1969年7月20日,美国宇航员阿姆斯特朗第一个踏上月球,人类首次登上月球成功。
2007年10月24日18时05分,中国成功发射第一颗绕月探测卫星“嫦娥一号”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宇航月翟志刚实现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二)四季的星空月相1、月球的各种圆缺形态称为月相。
它的一个变化周期称为朔望月,平均为29.53天。
2、月相变化的原因:(1)月球本身不发光,是反射太阳光。
(2)月球绕地球运动,使日地月三者的相对位置在一个月中有规律的变化。
3、月相与日地月三者位置关系和农历的对应:(1)三者成一直线时:地球——月亮——太阳(新月农历初一朔)月亮——地球——太阳(满月十五十六望)(2)三者成垂直时:(如右上图)月亮地球——太阳(上弦月初七初八)(下弦月二十二、二十三)地球——太阳月亮4、月相变化的规律:上上上西西(上弦月出现在上半月的上半夜,出现在西半边的天空,月亮西侧半边明亮),下下下东东(下弦月出现在下半月的下半夜,出现在东半边的天空,月亮东侧半边明亮)。
5、月相的形成变化图:上半月为正“D”形,下半月为反“D”形。
6、月相变化规律和农历的关系:月相名称从左向右依次为新月(朔)、上弦月、满月(望)、下弦月,出现日期依次为农历初一、初七(或初八)、十五(或十六)、二十二(或二十三)。
完整月相图:农历节日与月相:春节(正月初一:新月)元宵节(正月十五:满月)端午(五月初五:近上弦月)中秋(八月十五:满月)重阳(九月初九上弦月)腊八节(腊月初八:上弦月)7、日食和月食:(1)当月球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它挡住了我们观察太阳的视线,就产生日食现象。
日食类型有日全食、日偏食、日环食。
日食发生在新月。
(2)月球进入地球的阴影月面变暗现象叫月食,月食发生在满月农历中的阴历是根据月相变化的周期来决定的。
5)太阳系太阳系的总体构成:太阳系是以太阳为中心(占太阳系总质量的99.86%),包括围绕它转动的行星及其卫星、彗星、流星体等天体按照一定的轨道围绕太阳公转构成而构成的天体系统。
在木星和土星之间存在一个小行星带;彗星由彗核、彗发、彗尾三部分组成,彗星是由岩石的碎片,固体微粒和冰晶组成的“大冰球“,著名的哈雷慧星公转周期是76年。
八大行星按与太阳由近及远的顺序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体积最大的两颗行星是:木星、土星,有固体的核心和几万千米厚的氢、氦等构成的大气,体积大,卫星多,并且有光环。
水星离太阳最近的固体星球,无大气层,布满了环形山,表面情况与月球相似。
金星(表面有很厚的大气层,公转方向与其他行星相反,称“蒙面逆子”)火星(类地行星,与地球相似但大气层主要由二氧化碳组成)金星和火星有点像地球,是固体星,表面有大气,但主要成分是二氧化碳。
地球(太阳系中唯一有生命存在的星球)木星(体积质量最大的行星,最大的特征是表面有大红斑)土星(第二大行星,最大的特征有很多光环和卫星)天王星、海王星(远日行星)天王星和海王星表面都笼罩着氢和甲烷气体。
6)公转地球公转图:阳历和地球公转的关系:阳历就是以地球绕太阳公转运动作为根据。
地球公转一周所需时间约为365.2422天,既通常所说的一年。
农历的二十四节气是以地球绕太阳运行轨道划分的,是阳历成分,其在公历中的位置是固定的。
地球绕日公转太阳直射点移动情况、昼夜长短变化情况、太阳高度变化情况:(对于北半球来讲)一年中,太阳的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之间来回移动(N23026/——S23026/),春分时节,太阳的直射点在赤道,随着季节的变化直射点向北移动,夏至太阳的直射点在北回归线,此后,太阳直射点向南移动,秋分时节,直射点在赤道,冬至直射点在南回归线;从春分到夏至,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的高度变大;春分昼夜等长;从夏至到秋分,北半球昼长夜短,太阳的高度变小;秋分昼夜等长;从秋分到冬至,北半球昼短夜长,太阳的高度变小。
五带的划分:划分依据:根据太阳热量在地球表面的分布状况。
热带:位于南北回归线之间的地带,终年炎热,有太阳直射现象。
温带:北回归线与北极圈之间为北温带,南回归线与南极圈之间为南温带。
温带地区的四季变化现象明显。
寒带:北极圈以内为北寒带,南极圈以内为南寒带。
寒带地区终年寒冷,有极昼和极夜现象。
银河系和宇宙宇宙:广漠空间和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是由大量不同层次的星系构成的。
宇宙是均匀的、无边的、膨胀的。
目前人类观测到的类似于银河系的天体系统就有10亿个左右,称为河外星系。
运动着的物质将时间和空间结合在一起就成为我们所说的宇宙。
目前,人类通过哈勃望远镜和空间探测,最远可以观察到距离我们地球约150亿光年的天体。
银河系的构成:有众多的恒星及星际物质组成一个庞大的天体系统。
银河系的大小和形状:银河系中像太阳这样的的恒星就有2000多亿颗,其中直径约为10万光年,银河系从侧面看呈铁饼状,俯视呈旋涡状。
太阳与银河系的中心相距约为3万光年。
宇宙的层次系统:哈勃太空望远镜还看到了什么?发现1、所有的星系都在远离我们而去。
发现2、星系离我们越远,运动的速度越快;发现3、星系间的距离在不断地扩大大爆炸理论主要观点----勒梅特于1931年创建大约150亿年前,我们所处的宇宙全部以粒子的形式、极高的温度、极大的密度,被挤压在一个“原始火球”中。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宇宙的将来:永远膨胀下去,不断地扩大,我们将看到所有星系的星球老化、死亡,剩下我们孤零零的,在一片黑暗当中。
或者会塌缩而在大挤压处终结,无论地球上观察,还是在其它星球上观察,都可以观察到其它星球都在远离观察点而去,这是宇宙膨胀的结果。
其实,大爆炸而产生宇宙的理论也不能确定起始爆炸中心。
亚里士多德的地心说:两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认为:“地球位于宇宙的中心,整个宇宙由环绕着地球的七个同心球壳组成,太阳、月亮、行星和恒星分别处在不同的球壳上,它们都围绕地球做完美的圆周运动。
”这样,空间的位置是绝对的,地球的地心就是宇宙的中心,而每个物体都有它的天然位置。
亚里士多德把宇宙空间分为“月上”和“月下”两部分、天上的物体就在天然位置上,它们随天球做圆周运动,月下和地面附近物体的天然位置是地心,它们之所以做落体运动,是因为它们还没有到达自己的天然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