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脓链球菌的风险评估
(完整版)其他链球菌的风险评估

其他链球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链球菌是化脓性球菌的另一类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及动物粪便和健康人鼻咽部,大多数不致病。
医学上重要的链球菌主要有化脓性链球菌、草绿色链球菌、肺炎链球菌、无乳链球菌等。
引起人类的疾病主要有:化脓性炎症、毒素性疾病和超敏反应性疾病等。
根据在血琼脂培养基上的溶血特征可分为三种不同类型:甲型(α)溶血性链球菌又称草绿色链球菌,菌落周围出现草绿色溶血环,通常寄居在人的口咽腔、呼吸道及肠道中,致病力弱。
乙型(β)溶血性链球菌产生强烈的溶血毒素,在血琼脂培养基上,可使菌落周围出现宽2~4毫米、界限分明、无色透明的溶血环,致病力强,能引起人类多种疾病、根据抗原构造不同,又分成A、B、C、D等20个群,在每一群中,因表面抗原的不同,又分成若干亚群,对人类有致病性的绝大多数属于A群。
丙型(γ)链球菌不溶血,对人类无致病作用。
链球菌所致疾病具有复杂而多样的特点,一方面,由于细菌类型多,且既有侵袭力也有毒素;另一方面,人体各组织器官均高度易感,且有变态反应机制参与发病。
链球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透明质酸酶、链激酶和链道酶等;产生的毒素有:链球菌溶血素、红疹毒素。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性肾炎等,均可由A群链球菌感染引发。
A群链球菌有较强的侵袭力,可产生多种侵袭性酶和外毒素。
1.M蛋白是链球菌细胞壁中的蛋白质组份,具有抗吞噬和抗吞噬细胞内的杀菌作用。
2.脂磷壁酸(LTA) 3.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es) 4.链激酶(Streptokinase ,SK) 5.链道酶(Streptodonase,SD) 6.链球菌溶血素(Streptolysin) 7.致热外毒素(Pyrogenic extoxin)又称红疹毒素(Erythrotoxin)或猩红热毒素(Scarletfever toxin),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致病物质,为外毒素,使病人产生红疹。
医院感染风险评估判断准则和危险因素

风险评估判断准则
一、风险级别评判标准:
风险优先系数RPN=严重性S×可能性P×可测性D
二、风险水平等级:风险优先系数(RPN)系数越大、风险水平越高。
1、高风险:RPN ≥18风险水平评定为高;
2、中风险:9≤RPN<18风险水平评定为中;
3、低风险:RPN<9风险水平评定为低;
三、发生的可能性判断准则
1、很可能发生3 ;
2、可能发生2 ;
3、从未发生1。
四、发生的严重性P判断准则
1、死亡/肢体机能丧失3;
2、中等临床/经济影响2;
3、最低限度的影响1。
五、风险的应对性判断准则
1、目前准备情况,低(未准备)3;
2、中(准备情况一般)2;
3、高(准备良好)1.
附录4
医院感染常见的危险因素
1、重点关注感染高风险环节:
如清洁与消毒灭菌、手卫生,隔离、医务人员个人防护、无菌技术操作、安全注射、医疗废物管理等;
2、重点关注具有感染率高或引发感染风险高等特点的科室:
如新生儿病房、神经外科监护病房,手术室、产房、□腔科门诊、检验科、内镜中心、消毒供应室等。
3、重点关注高度易感人群:
如高龄老人,新生儿,昏迷,长期卧床,手术,免疫功能低下, 糖尿病、癌症,血液病、
放疗、营养不良等患者。
4、重点关注可能引发感染风险高、感染后果严重的项目:
如手术等有创操作、中心静脉插管、泌尿道插管、使用呼吸机、抗菌药物使用、血液透析、多重耐药菌感染、特殊感染(如气性坏疽)、诊疗药械和•次性使用医疗用品管理。
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措施方案

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措施方案医院感染是指患者在接受医疗服务期间,在医疗机构内获得的感染。
这种感染可能导致患者病情恶化、延长住院时间,甚至危及生命。
因此,对医院感染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是医疗机构保障患者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
一、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旨在识别患者暴露于感染的可能性,并确定感染的严重程度。
以下是常用的风险评估方法:1. 潜在感染风险评估表:该评估表可以评估患者基础状况、治疗过程中的暴露情况和医疗环境等因素,以确定患者是否存在感染风险。
2. 医疗操作风险评估表:该评估表用于评估医疗操作过程中患者感染的可能性,如手术、导尿等,以及手术室、ICU等高危区域的感染风险。
3. 医疗环境风险评估表:该评估表用于评估医疗环境是否存在感染风险,包括手卫生设施、床位清洁等方面。
二、医院感染的管理措施为了降低医院感染的发生率和传播风险,医疗机构应采取以下管理措施:1. 提供培训和教育:医疗机构应对医务人员进行感染控制培训,提高他们的意识和知识水平。
此外,还应向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教育,以便他们了解如何预防感染。
2. 加强手卫生措施:手是最容易传播病菌的媒介,因此医疗机构应建立规范的手卫生程序,并提供充足的手卫生设施。
医务人员和患者在接触患者前后,进食前后等关键时刻,都应进行手卫生。
3.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手术室等无菌操作环境对于预防医院感染非常重要。
医疗机构应确保手术器械和器材的无菌化,医务人员应按照操作规范进行手术。
4. 加强环境清洁消毒:医疗机构应定期对医疗环境进行清洁消毒,特别是高危区域和患者接触频繁的表面。
5. 合理使用抗生素:抗生素的滥用是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的主要原因之一。
医疗机构应制定合理的抗生素使用政策,严格遵守抗生素的处方准则。
6. 监测和报告感染事件:医疗机构应建立感染事件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发现和采取措施处理感染事件,并及时向相关部门报告。
以上是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和管理措施方案。
实验室风险评估和风险控制

实验室风险评估与风险控制程序一、检验职业感染的现状经血、呼吸道、粘膜传播疾病直接危害着检验工作者身体健康。
我国是HBV感染的高发区,约有1.3亿人携带HBV,HBV表面抗原(HBsAg)的携带率为8%—20%;自90年代以来HCV感染也呈上升趋势,其感染率为3%.目前艾滋病感染在我国的流行已进入增长期。
在无偿献血人群中检出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病毒感染占有一定的比例。
经调查显示,针头和玻璃碎片是主要锐器致伤因子,经常接触针头者发生锐器伤的危险是不经常接触者的23倍。
多种传染病是通过血液传染的,而血液检验中的职业暴露大多数来自实验室工作人员在实验操作和标本采集过程中,意外被带病原体的血液污染破损的皮肤或被病原体感染的针头、血常规采血针、采血玻璃管、吸头等锐器刺破皮肤,呼吸道吸入气溶胶也是传播方式之一.因此,检验人员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危险。
1.传播途径检验人员感染疾病的一般传染途径有:(1)皮肤破损:带有HIV、HBV、HCV、梅毒等病原体的血液,长时间接触小伤口、溃疡、擦伤等破损皮肤,将会造成机体的感染。
(2)穿刺:由于针头、刀片等对皮肤的意外损伤,使带有病毒的全血、血清或血浆进入皮下或循环系统,造成感染。
这种针头意外损伤是职业性HBV和HIV感染最重要的原因。
带有HIV的针头意外穿刺皮肤后,HIV感染的可能性在0—-0。
9%之间,平均为0.4%。
而对于HBV,这个可能性在6%—30%之间,平均为18%。
有学者进行了相应的统计推算,每1000个艾滋病病人,每年会产生1例由于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IV感染;而每1000个乙肝患者,每年会产生45例类似职业性HBV感染。
由于HBV在人群中的感染率比HIV高得多,在一定人群中,每年产生的因针头意外造成的职业性HBV感染比HIV多得多.(3)粘膜:由于试管未封闭、离心意外等造成的血液飞溅,带有病原体的血液与口腔、鼻腔黏膜或眼结膜等接触,可以造成感染。
溶血性链球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

溶血性链球菌实验活动生物安全危害风险评估报告溶血性链球菌所有的实验活动均应在BSL-2实验室操作一、评估对象及分类等级1 溶血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hemolyticus)细菌又称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 hemolyticus Streptococcus)和化脓性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rnes),是链球菌按照是否产生溶血和溶血性质分类,在血平板上产生2~4mm宽的透明溶血环的一类链球菌,可引起人类及灵长类动物多种疾病。
2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由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传染病列为乙类传染病。
3 在卫生部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溶血性链球菌被列为第三类病原微生物。
二、背景资料1 一般生物学特性1.1 形态染色链球菌呈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6-1.0μm,呈链状排列,长短不一,从4-8个至20-30个菌细胞组成不等,链的长短与细菌的种类及生长环境有关。
在液体培养基中易呈长链,固体培养基中常呈短链,由于链球菌能产生脱链酶,所以正常情况下链球菌的链不能无限制的延长。
多数菌株在血清肉汤中培养2-4h易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继续培养后消失。
该菌不形成芽胞,无鞭毛,易被普通的碱性染料着色,革兰氏阳性,老龄培养或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后,转为革兰氏阴性。
1.2 培养特性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需补充血清、血液、腹水,大多数菌株需核黄素、维生素B6、烟酸等生长因子。
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20-42℃能生长,最适pH为7.4-7.6。
在血清肉汤中易成长链,管底呈絮状或颗粒状沉淀生长。
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边缘整齐、直径0.5-0.75mm的细小菌落,溶血性链球菌形成透明溶血环。
1.3 生化反应分解葡萄糖,产酸不产气,对乳糖、甘露醇、水杨苷、山梨醇、棉子糖、蕈糖、七叶苷的分解能力因不同菌株而异。
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触酶阴性。
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与干预策略

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与干预策略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及其附属设施里,由于各种原因导致患者在住院期间或出院后发生的与医疗过程相关的感染。
这些感染不仅给患者本身带来危害,还对医疗机构和全社会造成了重大的经济负担和健康风险。
因此,对医院感染的风险进行评估,并采取相应的干预策略,是保障患者安全和优质医疗的关键措施。
一、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是指对医院内可能导致感染的各种因素进行识别、评估和量化。
通过风险评估,可以了解到医院感染的发生概率、可能的风险源以及相应的控制措施。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院感染风险评估指标:1. 患者特征评估:包括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严重程度、免疫功能等因素。
这些因素与患者的感染易感性密切相关。
2. 医院环境评估:通过检查医院的卫生和消毒设施、空气流通情况、水质等因素,评估潜在的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3. 医疗操作评估:对医院内各种常见医疗操作(如手术、导尿、留置导管等)进行评估,识别可能导致感染的操作环节,并评估操作的风险程度。
4. 医疗设备评估:评估医疗设备的消毒和维护情况,确定潜在的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5. 医疗人员评估:评估医务人员的培训情况、工作负荷、手卫生依从性等因素。
这些因素与医院感染的发生和传播密切相关。
二、医院感染的干预策略针对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结果,制定相应的干预策略是降低感染发生率的关键步骤。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医院感染干预策略:1. 严格执行手卫生措施:医务人员应注意正确洗手、戴手套、使用无菌技术等,确保医疗操作的无菌环境。
2. 加强环境清洁和消毒:对医院环境、设备和医用物品进行定期清洁和消毒,减少感染源和传播途径。
3. 合理使用抗生素: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合理使用抗生素,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导致细菌耐药性增加。
4. 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培训:通过开展感染控制培训和教育活动,提高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意识和技能,减少感染风险。
5. 加强患者管理:医院应加强对患者的管理,包括病房布置、患者隔离、基础护理等,减少感染传播。
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

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医院感染是指在医疗机构中,患者在接受治疗或护理过程中所获得的感染。
医院感染不仅影响患者的康复,延长住院时间,增加医疗费用,严重时甚至危及患者的生命。
因此,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与干预措施是医疗机构关注的重点。
一、医院感染的风险评估1.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是医院感染风险评估的第一步,主要包括对患者、医务人员、医院环境等方面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
例如,患者的基础疾病、免疫功能、手术史等;医务人员的的手卫生、防护措施、医疗操作等;医院的环境、设施、消毒灭菌等。
2. 风险分析风险分析是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判断其可能导致医院感染的可能性大小、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
风险分析可以通过定量或定性方法进行,如统计分析、专家咨询、现场调查等。
3. 风险评价风险评价是对风险分析结果进行综合评价,确定风险的优先级和控制措施。
评价可以根据风险的大小、发生概率、影响范围等因素进行,以确定哪些风险需要优先控制。
二、医院感染的干预措施1. 手卫生手卫生是预防医院感染最简单、最有效的方法。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提高手卫生的意识和技能。
同时,应配备足够的手消毒剂、洗手设施,并定期进行监测。
2. 消毒灭菌医疗机构应严格执行消毒灭菌规定,对医疗设备、器械、药品、环境等进行定期消毒灭菌。
医务人员应掌握正确的消毒灭菌方法,并对消毒灭菌效果进行监测。
3. 防护措施医务人员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感染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如佩戴口罩、手套、护目镜等。
同时,医疗机构应提供足够的防护用品,并定期对医务人员进行培训。
4. 医院环境管理医疗机构应加强医院环境的管理,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定期清洁和消毒。
此外,应合理布局医院,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5. 感染监测医疗机构应建立完善的感染监测体系,定期对医院感染进行监测、分析和报告。
通过监测,及时发现感染病例,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
6. 感染控制策略医疗机构应根据感染监测数据和风险评估结果,制定针对性的感染控制策略。
检验科安全风险评估【范本模板】

检验科安全风险评估为了明确检验科风险程度,建立有效的安全防范机制,降低实验室风险,保证检验科安全工作。
根据检验科现有特点,主要存在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污染、危险化学品污染、发生火灾等方面安全风险,具体如下:一、病原微生物的生物污染1、风险评估: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我院检验科现有可能接触到的微生物危害程度都属于三类,生物安全实验室级别为BSL—2。
实验室如果发生一般病原微生物泼溅或泄漏事故,按生物安全的有关要求,根据病原微生物的抵抗力选择敏感的消毒液进行消毒处理.2、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实验室准入制度;(2)做好生物安全职业防护;(3)认真落实生物安全管理制度、消毒隔离制度;(4)按照实验室SOP文件进行规范操作;(5)熟练掌握职业暴露应急处理;二、危险化学品溢出事件1、风险评估:由于危险化学品都具有易燃、易爆、有毒、有害或有腐蚀等危险特性,如果控制不当,极易发生事故,如:火灾或爆炸,人员中毒或伤亡,污染生态环境等。
根据目前我科使用的危险化学品种类、数量、危害及相应的管理进行分析评估,认为使用数量很少,危害较低,不会引起大范围的化学品污染。
2、预防措施:(1)规范危险化学品的存放管理,特别是剧毒物品要存放在保险箱内,执行双人双锁管理;(2)严格落实危险化学品保管、领用制度,双人收发,做到帐物、帐帐相符;(3)使用化学危险品的场所,严禁动用明火和带入火种,电气设备、开关、灯具、线路必须符合防火、防爆要求。
(4)配置足量相应的消防器材,要经常检查维修,确保完备好用。
消防器材的布局要明显,不得随意搬动,挪作它用;(5)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灭火器材的使用方法,增强防火意识;(6)工作人员要熟练掌握危险化学品溢出后的应急处理;三、火灾风险1、风险评估:检验科因仪器、设备较多,电源及线路比较复杂,同时实验室存放并使用少量的易燃易爆化学品,存在发生火灾安全风险.2、预防措施:(1)严格执行实验室安全制度;(2)定期检查实验室用火、用电的情况,发现隐患及时整改;(3)加强工作人员的安全意识,规范仪器、设备的操作;(4)认真做好工作人员的安全培训及消防演练;(5)熟练掌握灭火器的使用及火灾应急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化脓链球菌的生物危害评估报告
一、细菌的传播与致病
链球菌是化脓性球菌的另一类常见的细菌,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及动物粪便和健康人鼻咽部,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猩红热,丹毒,新生儿败血症,脑膜炎,产褥热以及链球菌变态反应性疾病等。
链球菌所致疾病具有复杂而多样的特点,一方面,由于细菌类型多,且既有侵袭力也有毒素;另一方面,人体各组织器官均高度易感,且有变态反应机制参与发病。
链球菌产生的侵袭性酶有:透明质酸酶、链球菌激酶和链道酶(streptodornase)等;产生的毒素有:链球菌溶血素、红斑毒素(一种耐热的外毒素,又叫猩红热毒素,由A群链球菌中的部分菌株所产生)。
变态反应性疾病如风湿热、急性肾小球性肾炎等,均可由A群链球菌感染引发。
化脓性链球菌可以皮肤伤口或空气飞沫传播引起化脓性感染,如淋巴结炎、淋巴管炎、蜂窝织炎、痈、脓疱疮等局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感染以及扁桃体炎、咽炎、中耳炎、产褥热等其他系统化脓性感染。
化脓性链球菌是致病力最强的一种链球菌,能产生多种毒素(链球菌溶素O和S、红疹毒素)、M蛋白、脂磷壁酸和链激酶、链道酶、透明质酸酶等致病因子,可引起急性咽炎、呼吸道感染、丹毒、脓疱病、软组织感染、心内膜炎和脑
膜炎等,产毒株还可引起猩红热等。
传染源主要为病人及带菌者,鼻咽部和皮肤是常见带菌部位。
传播途径主要为呼吸道传播,通过与病人或带菌者密切接触、咳嗽、谈话时借飞沫传播。
个别情况下细菌可由皮肤伤口或产妇的产道侵入。
偶可通过被污染的牛奶或其它食物传播。
因本菌不耐热和干燥,故通过用具、衣被等物品传播极少。
易感人群本菌可使任何年龄组感染,但以5~10岁儿童多见。
感染后可产生抗菌与抗毒免疫。
因型间无交叉免疫,故仍可感染不同型的链球菌。
二、细菌的生物学特性
本菌为革兰阳性菌,呈链状排列,链的长短与细菌的种类及环境有关,在液体培养基中易成长链。
在血平板上可形成灰白色、圆形、凸起、细小菌落,菌落周围出现透明溶血环。
三、细菌的实验室检查及其它检查
1.采取标本:应根据不同的症状采取相应的标本。
如浅表性感染应采取脓液或咽试子而侵袭性感染应采取血
液或脑脊液等。
最佳的采集时间是患病急性期以及抗生素治疗开始前。
标本应冷藏运送。
一般要求一天内运送到实验室,标本放置时间最好不要超过两天。
2.病原分离:链球菌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不良。
推荐用含5%脱纤维羊血的胰酶消化大豆琼脂培养基和增菌用的THB肉汤。
脓液或咽试子直接接种于血琼脂平板,血液或脑脊液标本应先增菌再划种血平板。
35~37℃培养24小时后观察菌落特征。
链球菌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透明或不透明、表面光滑、有乳光、直径0.5~0.75mm,圆形突起的小菌落,显微镜下菌呈圆形或卵圆形,直径0.5~1.0μm,链状排列,长短不一,在液体培养基中易形成长链。
若培养结果为阴性,则需培养至48小时再观察,可以提高检出率。
3.病原鉴定
(1)杆菌肽敏感试验:95%以上A群链球菌对杆菌肽(每纸片含0.04单位)非常敏感,即抑菌环在10mm 以上。
方法是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用无菌棉棒将被检菌的肉汤培养物进行涂抹接种后,用无菌镊取杆菌肽纸片粘于平板上,于35~37℃培养18~24小时观察结果。
抑菌环大于10mm为敏感,小于10mm为耐药。
(2)CAMP,试验:在血平板上B群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CAMP因子,可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β溶血素活性,而其他链球菌一般不产生CAMP因子,故此试验可作为B群链球菌的鉴定指标。
在血平板上,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划种一条直线,在此线的垂直平分线处将待检菌划种一条垂直短线,其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线的一端距此线空留约3mm。
用同样方法划种阴性和阳性对照菌与其两旁。
35℃孵育过夜。
在被检菌接种线与金葡菌接种线之问有一个矢型(半月形)加强溶血区,此即为CAMP试验阳性,可推断为B群链球菌。
无加强溶血区者为阴性。
(3)马尿酸钠水解试验:B群链球菌具有马尿酸水解酶,而其他群溶血性链球菌无此酶。
取待检菌接种于马尿酸钠培养基,置35℃孵育48小时,取出后经3000r /min离心30分钟,取上清液0.8ml于试管中,加入FeCl3试剂0.2ml,混匀,10~15分钟观察结果。
出现恒定沉淀物为阳性,可推断为B群链球菌。
如虽有沉淀,但轻摇后即溶解为阴性。
(4)七叶苷水解试验:D群链球菌可水解七叶苷,生成葡萄糖和七叶素。
后者与培养基中枸橼酸铁的Fe2+起反应,生成黑色沉淀物。
而其他群链球菌无此特性。
接种待检菌于七叶苷培养基中,35%:孵育过夜。
培养基
变黑色为阳性,不变色为阴性。
(5)6.5%NaCl生长试验:D群链球菌具有很强的耐盐能力,能在高盐培养基上生长,而其他链球菌的耐盐能力较弱。
将待检菌接种于6.5%,NaCl琼脂培养基上,接种量不能过大,置35℃孵育过夜。
D群链球菌在培养基上生长出菌落并变黄色为阳性,不生长为阴性。
(6)血清学试验:根据细胞壁中的多糖抗原的不同,链球菌分为A、B、C、D、E……等20群(Lancefield 分群)。
对人致病的链球菌90%属A群,而B、C、D、F、G群偶见。
可用链球菌分群快速胶乳凝集试剂盒,对链球菌作出主要的分群鉴定。
四、细菌的防治
1.控制传染源病人应隔离治疗,隔离至咽拭培养阴转。
集体儿童机构发生猩红热流行时,对急性咽炎及扁桃体炎患儿均按猩红热隔离治疗,对密切接触的易感者给予青霉素预防。
儿童机构工作人员中的带菌者应暂时调离工作,给予青霉素g治疗。
2.切断传播途径病人的分泌物及污染物应消毒,医护人员应戴口罩。
3.保护易感人群流行期间避免到拥挤的公共场所。
注意
个人卫生避免伤口感染。
青霉素g为本感染的首选药。
对氨苄西林、红霉素及第一代头孢菌素等均敏感。
青霉素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合用有协同作用。
五、细菌的生物安全防护
根据《病原微生物生物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条例》中的有关规定,人间传播的微生物名录该菌属于三类,BSL-2。
在实验室操作上对于有高风险的人员,如免疫缺陷者,要严格限制进入。
对于针头和锐器要有警示,要用专门存放锐器的容器盛装。
在个人防护上,要求穿隔离衣,出实验室时应将隔离衣脱下;在可能接触病原时要戴一次性使用的手套,但不要戴手套接触清洁表面(如电话等),脱去手套后要洗手;在BSC外面进行操作时,要进行面部保护,如套口罩、眼罩、面罩等。
要有泡手消毒缸和洗眼台,还要有高压消毒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