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
溶血性链球菌

氏染色阳性,球形或卵圆形,常排列成短链状。
3.3 触酶试验 挑取可疑菌落于洁净的载玻片上,滴加适量3%
过氧化氢溶液,立即产生气泡者为阳性。β型溶血 性链球菌触酶为阴性。
3.4 链激酶试验 吸取草酸钾血浆0.2 mL于0.8 mL灭菌生理盐水中混
2 分离 将增菌液划线接种于哥伦比亚CNA血琼脂平板,
36 ℃±1 ℃厌氧培养18 h~24 h,观察菌落形态。 溶血性链球菌在哥伦比亚CNA血琼脂平板上的典
型菌落形态为灰白色、半透明、光滑、表面突起、 圆形、边缘整齐,并产生β型溶血。 3 鉴定 3.1 分纯培养
挑取可疑菌落分别接种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和接 种TSB增菌液, 36 ℃±1 ℃培养18 h~24 h。
3.5 杆菌肽敏感试验
取可疑菌纯培养物,在0.5 mL灭菌生理盐水 中混匀,用棉签沾取TSB增菌液均匀涂布于 哥伦比亚血琼脂平板上,用灭菌镊子夹取 杆菌肽纸片,放于琼脂表面,36 ℃±1 ℃培 养18 h~24 h,如出现抑菌圈即为敏感,同 时用已知敏感菌株作为阳性对照。β型溶血 性链球菌为杆菌肽敏感。
3.6 可选择使用生化鉴定试剂盒或生化鉴定 卡对可疑菌落进行鉴定。
结果与报告
综合以上试验结果,报告每25 g(mL)检 样中检出或未检出β型溶血性链球菌
亚血琼脂代替了血琼脂平板; —— 完善了操作步骤; —— 在人血浆的基础上增加了兔血浆和绵羊血浆; —— 增加了规范性附录A。
本标准所代替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GB 4789.11-1984、 GB/T 4789.11-1994、 GB/T 4789.11-2003。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程序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报告
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

预防措施
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如 加强个人卫生、避免接触 可能的感染源等,以降低 感染风险。
病情监测
对患者进行密切监测,及 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 并发症和异常情况,确保 患者安全。
05
注意事项与建议
实验室安全与防护措施
实验室防护
进行溶血性链球菌检验时,实验 操作区域应保持通风,工作人员 需佩戴一次性手套、实验服、口
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
2023-11-10
contents
目录
• 简介 • 检验方法 • 检验流程 • 结果分析 • 注意事项与建议
01
简介
溶血性链球菌的定义
• 溶血性链球菌是一种常见的革兰氏阳性菌,其特点是在培养过 程中能产生溶血现象。它是人体常见的病原菌之一,可引起多 种感染疾病,包括扁桃体炎、咽炎、丹毒、猩红热等。
03
检验流程
样品采集与处理
采集咽拭子、血液、尿液等样 品,确保采集方法和操作规范 。
将采集的咽拭子放入适量运输 培养基中,血液和尿液可直接 接种培养基。
在运输培养基中保存样品,尽 快送至实验室进行检测。
细菌分离与培养
将咽拭子接种至5%羊血平板和 巧克力平板上,血液和尿液接种
至巧克力平板上。
在35℃、5%CO2的环境中培养 24-48小时,观察细菌生长情况
04
结果分析
数据分析与解读
实验室数据评估
对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包括细 胞形态、生化反应、药敏试验 等,以确定溶血性链球菌的特
性。
数据对比与参照
将实验数据与已知的正常值或参考 范围进行对比,以确定是否存在异 常。
综合分析
结合患者的病史、临床症状和实验 室数据,进行综合分析,以确定病 情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治疗方案。
链球菌属的特性及其检验

链球菌属的特性及其检验作者:陆德胜来源:《中国当代医药》2010年第31期[摘要] 目的:总结链球菌属的特性及其检验技术,结合临床经验,进一步提高细菌分离及鉴定水平。
方法:采用显微镜检查、分离培养、细菌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等进行分离和鉴定。
结果:根据菌体形态、菌落形态、溶血特征将链球菌分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丙型链球菌;按链球菌细胞壁中多糖抗原不同,可分成A、B、C、D等20个群。
结论:链球菌是临床常见的致病菌,正确掌握检验方法,科学地分离和鉴定,有助于临床做出合理的诊治决策。
[关键词] 链球菌属;特性;分离培养;生化反应;血清学试验[中图分类号] R446.5[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0)11(a)-080-02链球菌属细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及动物肠道和鼻咽部,大多数不致病。
其中A、B群及肺炎链球菌是本属的3种重要致病菌,可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医源性伤口感染、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超敏反应性疾病[1]。
另外草绿色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因此,本属细菌的鉴定、药敏试验是微生物检验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临床上常见的标本包括咽拭子、痰液、分泌物、穿刺液、尿液、脑脊液和血液。
现将本属的特性及其检验总结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院微生物实验室2009年共接收咽拭子样本299例、痰液样本1 319例、分泌物817例、穿刺液239例、尿液704例、脑脊液54例和血液培养815例,合计4 247例。
其中门诊患者样本239例,住院患者样本4 008例。
细菌培养阳性结果1 475例,阳性率为34.73%。
其中链球菌属阳性83例,占5.63%。
1.2 检验方法根据不同疾病采集不同标本。
1.2.1 显微镜检查咽拭子、痰液、脓液、穿刺液、脑脊液等标本可直接涂片革兰染色,镜检见链状排列革兰阳性球菌可初步报告,及时供临床参考。
1.2.2 分离培养血液标本需要先增菌培养,脓液、咽拭可直接接种血琼脂平板。
溶血性链球菌

多数菌株在血清肉汤中培养24h易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继 续培养后消失。该菌不形成芽 胞,无鞭毛,易被普通的碱性 染料着色,革兰氏阳性,老龄 培养或被中性粒细胞吞噬后, 转为革兰氏阴性。
Page 4
2、培养特征
需氧或兼性厌氧菌,营养要求较高,普通培 养基上生长不良,需补充血清、血液、腹水,大 多数菌株需核黄素、维生素B6、烟酸等生长因子。 最适生长温度为37℃,在20-42℃能生长,最适 pH为7.4-7.6。
Page
9
溶血性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 化脓性炎症、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发 性流行以及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 猩红热、肾小球肾炎。
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毒素及其侵 袭性酶有关,主要有以下几种: 1、链球菌溶血素:溶血素有O和S两种, O为含有-SH的蛋白质,具有抗原性,S为小分 子多肽,分子量较小,故无抗原性。 2、致热外毒素:曾称红疹毒素或猩红热 毒素,是人类猩红热的主要毒性物质,会引起 局部或全身红疹、发热、疼痛、恶心、呕吐、 周身不适。
Page
8
流行病学
溶血性链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存在于水、空气、尘埃、 粪便及健康人和动物的口腔、鼻腔、咽喉中,可通过直接接 触、空气飞沫传播或通过皮肤、粘膜伤口感染,被污染的食 品如奶、肉、蛋及其制品也会对人类进行感染。上呼吸道感 染患者、人畜化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食品污染的污染源。一 般来说,溶血性链球菌常通过以下途径污染食品: 1、食品加工或销售人员口腔、鼻腔、手、面部有化脓性 炎症时造成食品的污染; 2、食品在加工前就已带菌、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或畜禽 局部化脓时,其奶和肉尸某些部位污染; 3、熟食制品因包装不善而使食品受到污染。
Page 18
血平板:菌落为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 表面光滑,有乳光,直径约0.5— 0.75mm,为圆形突起的细小菌落,乙型 溶血性链球菌周围有2—4mm界限分明、 无色透明的溶血圈。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GB/T 4789.11—1994】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溶血性链球菌检验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和食物中毒样品中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
2 引用标准GB 4789.2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染色法、培养基和试剂3 设备和材料3.1 温箱:36±1℃。
3.2 水浴:36±1℃。
3.3 显微镜。
3.4 离心机。
3.5 试管架。
3.6 灭菌平皿。
3.7 灭菌小试管。
3.8 载玻片。
3.9 灭菌吸管:1mL、10mL。
3.10 灭菌镊子。
3.11 均质器。
3.12 酒精灯。
3.13 接种环。
4 培养基和试剂4.1 葡萄糖肉浸液肉汤:按GB 4789.28中4.1规定,在肉浸液肉汤内加入1%葡萄糖。
4.2 肉浸液肉汤:按GB 4789.28中4.1规定。
4.3 匹克氏肉汤:按GB 4789.28中4.62规定。
4.4 血琼脂平板:按GB 4789.28中4.6规定。
4.5 人血浆。
4.6 0.25%氯化钙。
4.7 灭菌生理盐水。
4.8 杆菌肽药敏纸片(含0.04单位)。
5 检验程序(图略)6 操作步骤6.1 样品处理称取25g固体检样;称取25mL液体检样,加入225mL灭菌生理盐水,研成匀浆制成混悬液。
6.2 一般培养将上述混悬液吸取5mL,接种于50mL葡萄糖肉浸液肉汤;或直接划线接种于血平板,如检样污染严重,可同时按上述量接种匹克氏肉汤,经36±1℃培养24h,接种血平板,置36±1℃培养24h,挑起乙型溶血圆形突起的细小菌落,在血平板上分纯,然后观察溶血情况及革兰氏染色,并进行链激酶试验及杆菌肽敏感试验。
6.3 形态与染色本菌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0.5~1μm,链状排列,链长短不一,短者4~8个细胞组成,长者20~30个,链的长短常与细菌的种类及生长环境有关;液体培养中易呈长链;在固体培养基中常呈短链,不形成芽孢,无鞭毛,不能运动。
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

细菌培养与鉴定
1
将样本接种于选择性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如血 平板、巧克力平板等。
2
根据菌落形态、革兰染色、氧化酶试验等指标 对细菌进行初步鉴定。
3
采用生化试验、血清学试验等方法对细菌进行 进一步鉴定。
血清学试验与结果分析
采用抗链球菌激酶(ASO)等血清学试验检测患者血清中的 抗体水平。
根据抗体滴度及临床诊断标准,对溶血性链球菌感染进行 诊断和分型。
评估疾病风险
通过对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可评估疾病的风险程度, 从而为预防和控制疾病提供依据。
指导公共卫生措施
通过对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可指导公共卫生措施的实 施,如开展宣传教育、加强消毒隔离等,以预防和控制 疾病的传播。
05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的未来发展趋势
检测技术的改进与创新
分子生物学技术
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不断发展,基于PCR、基因测序等技术的检测方法将更加灵敏、特 异,有助于更准确地诊断溶血性链球菌感染。
2023
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
目录
• 溶血性链球菌简介 • 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方法 • 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流程 •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的临床意义 •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的未来发展趋势
01
溶血性链球菌简介
溶血性链球菌的特性
1 2
革兰氏阳性
溶血性链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的细菌,这意 味着它具有细胞壁,并且可以被某些抗生素所 杀死。
制定统一的检测方法标准和操作流程,提高不同实验室之间的可比性和结果的准 确性。
规范化
规范实验室操作流程,确保检测结果的可靠性。建立规范的质控体系,对实验室 的检测结果进行严格的质量控制。
检测结果的多参数综合分析与应用
多参数综合分析
溶血性链球菌的检验

溶血性链球菌在自然界分布较广,可存在于水、空气、 尘埃、牛奶、粪便及人的咽喉和病灶中,按其在血平板 上溶血能力分类,可分为甲型溶血性链球菌、乙型溶血 性链球菌、丙型溶血性链球菌和亚甲型溶血性链球菌。 与人类疾病有关的大多属于乙型溶血性链球菌,其血清 型90%属于A族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和皮下组织的化 脓性炎症及呼吸道感染,还可通过食品引起猩红热、流 行性咽炎的爆发性流行。因此,检查食品是否有溶血性 链球菌具有现实意义。
4.链激酶试验
致病性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能产生激酶素(即溶纤维蛋白酶),此酶能激 活正常人体血液中的血浆蛋白酶原,使成血浆蛋白酶,而后溶解纤维蛋 白。
吸取草酸钾血浆0.2ml,加0.8ml灭菌生理盐水,混匀,再加入18h24h,36度培养的链球菌培养物0.5ml及0.25%氯化钙0.25ml,振荡摇 匀,置于36度水浴中10min,血浆混合物自行凝固,然后观察凝固块重 新完全溶解的时间,完全溶解为阳性,如24h不溶解即为阴性。
食品学院
3、透明质酸酶:又称扩散因子,能分解细胞间质的透明 质酸,故能增加细菌的侵袭力,使病菌易在组织中扩散。 4、链激酶:又称链球菌纤维蛋白溶酶,能使血液中纤维 蛋白酶原变成纤维蛋白酶,具有增强细菌在组织中的扩散 作用,该酶耐热,100℃50分钟仍可保持活性。 5、脂磷壁酸(LTA):与细菌粘附于宿主细胞表面有关, 大多数LAT位于细胞膜和肽聚糖之间,通过肽聚糖孔伸展 至细菌细胞表面,人类口腔粘膜和皮肤上皮细胞、血细胞 等细胞膜上均有LAT的结合位点。
食品学院
5.杆菌肽敏感试验 挑取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液,涂布于血平板上,用灭菌镊子 夹取每片含有0.04单位的杆菌肽纸片,放于上述平板上, 于36度培养18-24h,如有抑菌带出现即为阳性,同时用 已知阳性菌株作为对照。
链球菌属及其检验「微生物检验」

链球菌属及其检验「微生物检验」链球菌属(Streptococcus)细菌,呈链状排列的革兰阳性球菌,个别种成双排列。
广泛分布于自然界、人及动物肠道和健康人鼻咽部,大多数不致病,致病菌可引起各种化脓性炎症、猩红热、新生儿败血症、细菌性心内膜炎以及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超敏反应性疾病。
下面是yjbys店铺为大家带来的关于链球菌属细菌的知识,欢迎阅读。
⒈分类链球菌的分类方法尚未统一。
常用下列两种方法。
⑴根据溶血现象:分为3类。
①甲型溶血性链球菌(α-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1~2mm宽的草绿色溶血环,称甲型溶血或α溶血,该类菌又称草绿色链球菌,为条件致病菌。
②乙型溶血性链球菌(β-hemolytic 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有2~4mm宽的透明溶血环,称乙型溶血或β溶血,该类菌又称溶血性链球菌,致病性强,常引起人和动物多种疾病。
③丙型链球菌(γ-streptococcus):菌落周围无溶血环,因而又称不溶血性链球菌,一般不致病。
⑵根据抗原结构:按链球菌细胞壁中多糖抗原不同,可分成A、B、C、D …等20个群。
同群链球菌间,因表面蛋白质抗原不同又分若干型。
如A群根据其M抗原不同,可分成约100个型;B群分4个型。
对人致病的链球菌菌株,主要是 A群,多数呈现乙型溶血。
⒉细菌特性⑴链球菌① 形态染色球形或椭圆形,直径0.5~1.0μm,链状排列,链的长短与细菌的种类和生长环境有关,在液体培养基中形成的链较长。
无芽胞,无鞭毛。
多数菌株在培养早期(2~4h)形成透明质酸的荚膜。
革兰染色阳性。
②分离培养要求较高,培养基中需加入血液或血清、葡萄糖、氨基酸、维生素等物质。
多数菌株兼性厌氧,少数为专性厌氧。
在液体培养基中呈沉淀生长,在血平板上,37℃18~24h后可形成灰白色、圆形、凸起、光滑、直径为0.5mm~0.75mm的细小菌落,菌落周围出现不同类型的溶血环。
③生化反应触酶阴性、一般不分解菊糖,不被胆汁溶解,这两特性可用来鉴别甲型溶血性链球菌和肺炎链球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2)杆菌肽敏感试验
将分纯的乙型溶血性 链球菌接种血平板,在 划线处贴附杆菌肽纸片, 36℃,18h,出现抑菌带 为阳性,(可推测为乙 型溶血性链球菌)。
四、报告
根据培养后的形态,菌落特征及生化试验结果进行报告。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一、生物学特性
(一)形态与染色
1、呈球形或卵圆形,直径 0.5um-1um 链状排列(长短不 一)。 2、 革兰氏染色阳性,衰老培养 物常成阴性。 3 、无芽孢、无鞭毛、多数无夹 膜。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第四天 鉴定
1、革兰氏染色,阳性,G+链状排列,符合者可做生 化鉴定。 2、生化鉴定
(1)链激酶试验(溶纤维蛋白酶试验) 吸取草酸钾血浆0.2mL,加0.8mL灭菌生理盐水, 混匀,再加入链球菌18-24h36±1℃肉浸液肉汤培养 物0.5mL及0.25%氯化钙0.25mL,混匀,置于 36±1℃水浴10min,血浆混合物自行凝固,观察凝块 重新完全溶解的时间,完全溶解为阳性,如24h后不 溶解即为阴性。同时用肉浸液肉汤做阴性对照,用已 知的链激酶阳性的菌株做阳性对照。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三)生化特性
1、均分解葡萄糖产酸。 2、对乳糖、甘露醇、水杨苷等的分解因菌株而异。 3、能使牛奶产酸而不凝固,不液化明胶、不分解菊糖 (肺炎球菌分解葡萄糖)。 4、 A群菌对杆菌肽敏感。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二)培养特性
1、多数为需氧或兼性厌氧,少数为微需氧或专性厌氧。 2、 对营养要求高,普通培养基不能良好生长,(需加 血清液、腹水等)。 3、最适温度37℃,pH7.4-7.6 4、在液体培养基中,溶血菌株,呈絮状或颗粒状沉淀生 长(上清下浊);不溶血菌球,均匀浑浊生长,如粪链 菌。 5、在血平板上,形成灰白色,半透明、表面光滑、有 乳光圆形突起的细小菌落,直径0.5-0.75mm,针尖大小, 菌落周围出现溶血环。
血平板上菌落灰白色,半透明或不透明,表面 光滑,有乳光,直径约0.5mm~0.75mm,为圆形突起 的细小菌落,乙型溶血链球菌。周围有2mm~4mm界 限分明,无色透明的溶血圈。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第一天前半天 规格名称
预先准备并灭菌的器材 数量
1、500mL广口瓶 2、13×100mm试管 3、10mL移液管 4、5mL移液管 5、1mL移液管 6、直径为90mm平皿 7、250mL量筒
2个 7支 1支 3支 12支 28套 1支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二、流行病学与致病性
溶血性链球菌在自然界中分布较广,存 在于水、空气、尘埃、粪便及健康人和动物 的口腔、鼻腔、咽喉中,可通过直接接触、 空气飞沫传播或通过皮肤、粘膜伤口感染, 被污染的食品如奶、肉、蛋及其制品也会对 人类进行感染。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人畜化 脓性感染部位常成为食品污染的污染源。
混悬液直接划线于血平板36±1℃培养24h。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第二天 接种平板进行分离培养 从肉汤中接种血平板, 36±1℃培养24h。
第三天 分纯培养 从分离培养的血平板上,挑起乙型溶血圆形突 起的细小菌落,在血平板上分纯 , 36±1℃培养24h。
溶血性链球菌常可引起皮肤、皮下组织的化脓性炎症、 呼吸道感染、流行性咽炎的爆发性流行以及新生儿败血 症、细菌性心内膜炎、猩红热和风湿热、肾小球肾炎等 变态反应。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溶血性链球菌的致病性与其产生的毒素及其侵 袭性酶有关,主要有以下几种:
GB/T4789.11-2003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一)实验内容
样品处理→增菌培养→分离培养→ 纯化培养→生化鉴定→报告
(二)实验过程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第一天 样品处理和增菌培养
1、溶血素 2、致热外毒素 3、透明质酸酶 4、链激酶 5、链道酶 6、杀白细胞素
抵抗力: 60℃30min即被杀死,对常用消毒剂敏感。 乙型链球菌对青霉素、红霉素、氯霉素、四环素、 磺胺均敏感。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三、溶血性链球菌的的检验
闽北职业技术学院食品与生物工程系
食品安全检验技术(微生物部分) 溶血性链球菌检验
一般而言,溶血性链球菌常通过以下途径污染食品: 1、食品加工或销售人员口腔、鼻腔、手、面部有化脓 性炎症时造成食品的污染; 2、食品在加工前就已带菌、奶牛患化脓性乳腺炎或畜 禽局部化脓时,其奶和肉尸某些部位污染。 3、熟食制品因包装不善而使食品受到污染。
第一天后半天 1、样品处理
无菌操作称取检样25g(mL),加入装有225mL灭菌生 理盐水的500mL广口瓶内,固体食品用均质器以800010000r/min打碎1min,制成混悬液 。 2、增菌培养
吸取5mL混悬液接种至50mL葡萄糖肉浸液肉汤(如 检样污染严重,可同时接种5mL至匹克氏肉汤), 36±1℃培养24h。 3、分离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