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阅读学案
散文阅读-1.分析散文线索的作用 (学案)

散文阅读之线索分析【教学目标】1、回顾散文相关知识点。
2、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
【教学重点】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
一、散文基础知识回顾【散文的分类】根据散文的语言表达形式、写作过程和中心分:1、描写性的散文 (抒情散文)写景类的散文(情景交融的)一般先作情绪上的铺垫,暗示文眼——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特点与人的心情相合,使人产生感情上的共鸣——回扣主题,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状物类的散文(托物言志的)写景状物,突出特点——景物的特点与人的性格的某一方面有相似点,从而使所写对象具有了象征意义,即具备了人才有的精神面貌——进一步评价这种人类才具备的精神内容——突出主题,回扣中心,表达作者的好恶、希望、追求。
2、记叙性的散文 (叙事散文)写人的散文:要写人的某种精神面貌,通过他的言谈举止,为人处世来达到显示性格的目的,进一步对要写的这个人的行为品质进行评价,然后表明作者对某种精神的评价,对人(类)的某种精神的评价,或赞美,或否定。
记事的散文:记事的目的是写人——写人的目的是突出人的性格——写人的性格的目的是展示人的精神——表明对这种精神面貌的态度同上。
3、议论性的散文所谓议论性散文,就是用“散文”的笔法“发议论”,或者说是以阐述某个观点为中心的“散文”。
从“议论”角度看,它是“议论文”,是要阐明一个论点;从“笔法”角度看,它是“散文”,它不像一般议论文注重理性和逻辑,它侧重的是形象的描绘和情感的抒发。
它具有抒情性、形象性和哲理性的特点,给读者一种富于理性的形象和情感,从而提供一个广阔的思索和联想的空间。
【散文的线索】1、什么是线索?2、常见的线索类型。
二、考点透视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
事件、事物、一句话、一个动作、或某种情感等都可以作为散文的线索。
原本散漫的材料就是靠线索才可以连缀成文的,“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是散文一个重要的特征。
江苏卷只在2009年考查了散文文本,但没有考查该考点。
板块8 散文阅读 学案60 概括提炼内容要点—钩玄提要,删繁就简

学案60概括提炼内容要点——钩玄提要,删繁就简课堂学案复习任务 1.掌握散文局部、全文归纳概括的方法。
2.提升把握文章局部内容和整篇中心的能力,能够应对主要概括题型。
考情微观年份卷别篇名题干表述考查角度命题特点2021全国甲《当痛苦大于力量的时候》作者访问米哈伊洛夫斯克村,为什么会联想到达吉雅娜?请谈谈你的看法。
(6分)局部筛选概括①从概括范围看,考查分局部与全文两个角度。
②从概括类型看,主要有内容概括和特定概括两种。
以后者为主,后者主要有原因概括和作用概括两种小题型。
2020北京《从音乐和美术认识生命》作者理解的音乐和美术分别包含哪些内容?请概括说明。
(6分)局部筛选概括音乐和美术对作者的成长及认识生命起到了什么作用?(6分)全文筛选概括天津《线条之美》综观全文,线条对创造美有哪些作用?(4分)全文筛选概括知识图要活动一掌握归纳概括的方法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并参照“知识图要”导图思考其中的归纳概括方法。
1.根河是鄂温克人[注]的母亲河。
春天,根河从厚厚的冰层中泛起春潮,河的巨大生命力迸发开来,它推去坚冰,欢快地伸展腰肢,向远方而去。
这破冰时节的河水才是它真正的本色,纯真清洌,水晶一般透明。
这条源自大兴安岭的河,原本的名字“葛根高勒”,正是清澈透明的意思。
在一个个春天的日子里,根河回到童年,回到本真,然后再一次次丰满成熟,将涓涓乳汁流送给两岸的万千生物。
(节选自2017年北京卷《根河之恋》)注鄂温克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居住在东北大兴安岭和呼伦贝尔草原。
第二段写出了根河的哪些特点?有什么象征意义?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1)特点:①巨大的生命力;②纯真清澈;③一次次的新生;④养育了两岸的生命。
(2)象征意义:鄂温克民族的生命力、精神与品格。
解析答此题主要采用摘录关键词语法。
【初中散文阅读】《雁》学案

【初中散文阅读】《雁》学案《雁》学案学习目标: 1 、品读描写大雁心理活动的言语,感受大雁在困厄中对自由、对尊严的渴求和宁死不屈服命运的可贵品质,体会爱情与自由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 、分析张家夫《雁》学案学习目标:1、品读描写大雁心理活动的言语,感受大雁在困厄中对自由、对尊严的渴求和宁死不屈服命运的可贵品质,体会爱情与自由对生命的重要意义。
2、分析张家夫妇及村民们对大雁的态度,把握侧面烘托对表现小说主题的作用。
导读:本文是一篇短篇小说,文章叙述了一个两只大雁殉情而死的美丽而凄婉的故事。
小说对大雁心理活动的描写,把受伤大雁的不屈、悲哀、伤感与绝望表现的淋漓尽致。
大雁是群体活动性很强的动物,受伤的母雁离开大部队是无奈之举,那只孤雁离开雁阵,久久徘徊让读者深深感动,这是大雁之间生死相依的真情流露。
而张家夫妇作为人类的代表,他们并不了解大雁的情感和心灵,对私利的追求成了他们生活中的核心,他们收留受伤的母雁只是因为能获得雁蛋,他们目睹孤雁在天空盘旋,想的只是可以吃大雁肉了。
最终两只雁一起倒在地上,死了头颈还向着天空,这一幕如同一个定格的镜头,让我们悲哀伤心之余,也受到了内心的强烈震撼。
小说的叙述与描写都很精彩,全文故事结构紧凑,叙述简练而生动,大雁的心理活动揭示得很生动,建议有重点地阅读这些内容,并分析大雁的心理变化过程和状态。
思考问题:1、大雁的感情是真挚的,在受伤后她仍向往着天空的心理活动也是复杂的,圈划文中大雁的心理变化过程和状态的语句,并加以分析3、“两只雁头颈相交,死死地缠在一起,他们用这种方式自杀了。
”大雁为什么选择死亡?2、、当张家夫妇被眼前的景象惊呆了,他们的内心感触也是非常复杂的,请你联系上下文,展开合理的想象补充一下张家夫妇的心理。
4、请你以“大雁或张家夫妇我想对你们说”,谈谈自己读了此文的感受。
拓展阅读:赵丽宏的《致大雁》一文试比较《雁》与《致大雁》两文在写作上的特点。
附:致大雁作者:赵丽宏在澄澈如洗的晴空里,你们骄傲地飞翔……在乌云密布的天幕上,你们无畏地向前……在风雨交加的征途中,你们欢乐地歌唱……秋天--向南;春天--向北……仰起头,凝视你神奇的雁阵,我总会有一阵微微的激动。
2018年高考语文大一轮复习(限时训练):专题十二 文学类文本阅读 (二)散文阅读 学案1

限时训练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4分)姥姥的泪赵振国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我眼窝儿变得浅了,浅到轻轻一碰就能碰出大把大把的眼泪来,因为一本书、一首诗、一部影视作品抑或一个梦。
那天夜里,我又从梦里醒了,梦里没有见到姥姥,梦见的是一条蛇。
猛地想起,姥姥是属蛇的。
不禁又怀念起姥姥来了。
3岁的时候,父母把我送到了乡下的姥姥家,这一“送”,就是13年。
即使14岁那年我的户口迁到了城里,也还是和姥姥一起生活着,只是生产队不分给口粮了,要到粮站去买,每月29斤半,直到16岁入伍。
小学三年级以前,我按着姥爷的姓氏——姓刘。
那个乳名,其实也是我上学后用的大名,极臭极臭的,也是姥爷和姥姥给我起的。
我曾问过姥爷,怎么给我起这个名字,说是越不好听的名字越好养活。
现在,偶尔回到姥姥家,还有人在叫着我的乳名,听起来仍觉得亲切得很,温馨得很,仿佛回到了儿时。
想着想着,睡意随着回忆的长风旋转着、飘荡着,不晓得散落到哪里去了。
脑子清醒着,虽然有着小夜曲的催眠。
我悄悄下床,披着衣服来到了阳台。
望着南天,朝着姥姥生活和长眠的方向,本还在眼窝儿里打转的眼泪此时已经滚到了嘴边,舔了舔,咸的,带着稍苦的味道。
也曾经看到过姥姥流眼泪。
好像是初冬,也可能是暮秋,只记得地里没有多少庄稼了,人也穿上了厚厚的衣服。
姥姥拉着我走了很远的路,还穿过了一条铁道,来到野地里的一座坟前:“这是你姥姥娘(邢台方言,姥姥的母亲)的坟。
”随后,从篮子里拿出了些许粗糙的黄纸、几块饼干,还有一盒火柴。
“你到那边玩去吧。
”姥姥随手指了一下。
我不明就里,撒着欢儿跑开了。
等我回头的时候,看到坟那边慢慢地升起了一缕青烟,伴着烟雾,听到了姥姥的哭声。
在姥姥家,我幸福地成长着。
看到小伙伴在父母怀里撒娇,也难免有些寄人篱下的惆怅。
谨小慎微、胆小怕事、瞻前顾后和安分守己的性格,被自卑的牢笼紧紧地囚着,并生长着。
即使如此,也有做坏事的时候。
一天和同伴去割草,不知谁说要比试一下谁的镰刀更锋利,我就挥舞起来,齐刷刷地割倒了邻居家的一大片庄稼,那是只有一人高的玉米,正在吐着金黄色的穗儿。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

高三语文复习教学案——散文阅读一、教学目标1.了解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掌握不同类型散文的阅读要点。
2.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在阅读中提高自我认知和思维深度。
3.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阅读速度,为高考做好准备。
二、教学内容1. 散文概述1.1 散文的定义与特点。
了解散文的来源、起源、定义、特点以及与其他文体的区别。
1.2 散文的发展历史。
教师介绍散文的发展历史,以及现代散文的发展状况,并带领学生阅读相关散文。
2. 散文阅读2.1 散文课外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作者代表作品,了解散文的类型、特点及阅读方法。
2.2 散文课内阅读。
要求学生阅读课内提供的散文文本,并掌握阅读方法,注意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和作者的思想。
3. 散文写作3.1 散文写作基础。
教师讲解散文写作的基本方法,内容包括确定写作方向、构思、选题、思考和分析、写作技巧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写作。
3.2 散文写作实践。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和思考,选取一个主题进行散文写作,并在课堂上展示。
三、教学方法1.讲授与阅读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结合阅读教材,让学生了解散文的特点和相关知识点。
2.讨论式教学方法。
运用讨论式教学法,组织集体讨论、分组研讨活动,以促进学生对散文的深入思考。
3.写作实践式教学方法。
通过设定写作任务,引导学生进行散文写作,并在课堂上展示并互评。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散文的特点和阅读方法。
2.不同类型散文的阅读要点。
3.散文写作的方法和技巧。
五、教学评价1.阅读报告。
要求学生在课后写阅读报告,分析散文的阅读方法、阐述思想反应等方面。
2.散文写作。
要求学生按照教师要求进行写作实践,完成一篇散文,并进行课堂展示和互评。
3.课堂参与与表现。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和表现。
六、教学资源1.讲义和教材。
提供散文阅读的基本概念、相关知识点以及散文选读材料。
2.电子屏幕和笔记本电脑。
用于呈现教材、辅助教学及作业展示。
七、小结本教学案重点培养学生文学鉴赏能力及提高其阅读速度,让学生了解散文的基本知识和阅读方法,掌握散文写作的技巧,使学生在学习中不断丰富自己的阅读素材和文学知识,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散文阅读之主题主旨 学案-高考语文复习

高考语文二轮复习专项:散文阅读之主题主旨考点梳理【题型问法】1.品味全文,谈谈你得到的人生启示或感悟。
2.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3.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有人认为是表现×××。
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4.联系选文主旨,理解文中句子“×××”的含义。
【题型分析】文章主旨是作者在文中表达的中心意思(包括作者的观点、态度等),是作者通过写人、叙事、写景、状物等方式表达出来的对自然、社会或人生的认识和态度,以及由此表现出的情感倾向。
在不同体裁的文章中,文章主旨的表现形态各有差异。
在记叙文中,作者通过写人、叙事、状物所表达出来的某种观点、认识或情感就是文章的主旨;在说明文中,介绍的事物特征或所说明的事理就是文章的主旨;在议论文中,中心论点就是文章主旨的集中表现。
换一个角度来分析,文章的思想感情是指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
具体来说,是作者想通过文章的主要内容赞扬什么、批评什么、反对什么、抒发什么感情、说明什么道理等。
如果我们体会出文章的思想感情,就能对文章理解得更深刻。
写人或记事的文章一般都是人的思想、品质、精神或事的情理;写景状物的文章一般都是表达一种情感;寓言、童话一般都是说明一个道理等。
概括文章主旨,是高考阅读层级要求较高的考点。
要完成这类试题,不仅要求考生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具备一定的文学知识以及一定的审美情趣,更要求考生掌握一定的解题方法和技巧。
高考对文章主题的考查主要分为三种情况:①归纳主题(主旨);②阐释主题(主旨);③延伸主题(主旨)。
“归纳主题(主旨)”就是对文章的中心进行提炼、归纳和总结。
“阐释主题(主旨)”就是用自己的话,或者依照例句来解释主题思想,还可以通过关键句子的理解和题目内涵的理解来考查对主旨的理解。
“延伸主题(主旨)”就是根据文章联系生活实际说启示,谈感受。
专题三 突破散文阅读重点难点 学案8 艺术赏析:品味语言,分析技巧和效果

学案8艺术赏析:品味语言,分析技巧和效果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有一个名叫A·K的外国人,在一本英文版《长江三峡》的画册里,为古老的长江三峡留下了极为精彩的画面和动人心魄的文字。
……读着这些情景交融的文字,我的眼前就呈现出一条条结实的竹缆,竹缆一头连着在险滩上挣扎的柏木船,一头连着悬崖峭壁上的纤夫。
那条紧绷绷的竹缆绳上,悬挂着我祖辈的灵魂。
船到滩头,领纤的一路如风一般旋去,纤夫们没有一个敢怠慢,都会一边以极快的速度奔跑,一边迅捷地把扯扯儿别到纤缆上。
这时,纤夫的腰就马上绷成了一张弯弓,而纤缆就如弦上的箭。
险滩喧哗着咆哮着猛烈撞击柏木船的船头,激起高高的水浪。
纤夫们在陡峭的山崖上毫无选择地把手指抠进岩缝中,赤裸的脚板则要尽量寻找悬崖上的缝隙。
苍凉无情的崖石上,只有汗珠碎成了八瓣,只有纤夫从胸腔中挤压而出的“嘿咗”声如闷雷滚过……(选自韩永强《作别三峡纤夫》,文见2017年3月1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赏析文中画线语句的表达效果。
答:答案运用夸张和比喻,视听结合,描绘了纤夫们辛苦拉纤的细节,表达了作者对纤夫苦难命运的同情。
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
苔意你折过巴陵的桃花,吹过龙门的风沙;你攀过昆仑的雪峰,看过浩瀚的彩虹……世间万千风物,你看过那么多的波澜壮阔,你知道何谓惊心动魄。
可是,你有没有注意过那咫尺间、低眉处,那抹青苔?……老屋门前的青石子路被阳光吻得泛白,在乌青色的石子间隙,星星点点,会冒出一撮撮毛茸茸的青苔,透着青翠碧绿的生命力的呼吸。
光着脚板走上去,是半温半凉的触感。
苍苔一片青,那是一种恍惚的绿,像是被时间耽搁了似的,轻雨过后,濡湿得犹如地上淌满的回忆。
那种绿,长在“旧”这个词上面,属于痕迹,是固定着的水,滋生着故事的,和光同尘。
青苔,不灵动飘逸,只懒懒地贴于大地,汲取本就不多的阳光和雨露,它不依附纠缠,只缄默地生长蔓延;它低到尘埃里,开不出花来,却不自轻自弃,只寡言少语,它不归于琴棋书画诗酒花的雅物,但陋室有苔幽意在;它也不至于柴米油盐酱醋茶的凡品,沾染着些许的人间烟火气,不厌弃绝俗却又自处一隅。
语文高考复习板块8 散文阅读 学案61 精准理解赏析词句—紧扣语境,层层深入

学案61精准理解赏析词句——紧扣语境,层层深入知识清单(十六)词语句子一、理解词语1.词语的语境义一个词语总有两种意义:一是本义,即词典上的含义;二是语境义,就是词语在动态使用时所体现出来的意义。
高考重在考查其语境义。
词语的语境义一般包括三种:(1)词语的具体言语义。
即词语在言语运用中的具体化、个别化。
如“车”表示陆地上有轮子的交通工具,放在具体语境中,就不再是它的概括义了。
如“他骑车来”中的“车”指自行车等,“他坐车来”中的“车”指公交车等。
词语的具体言语义在特定的言语环境中都是具体有所指的,虽然有变化,但意义基本是相近的。
它不是高考考查的重点。
(2)词语的转移言语义。
即在具体语境中有意用表示甲义的词转而表示出乙义。
如“我要尽量的吞咽..今年北平的春天”(冰心《一日的春光》),这里的“吞咽”,本义是“吃东西又猛又急,不加咀嚼而直接经食道入胃的样子”,如成语“狼吞虎咽”。
但在这个语境中,“北平的春天”显然不是囫囵吞下去的,而是它的转移义——尽情地享受。
词义发生转移,就可以生出“意外之意”。
(3)词语的补充言语义。
即词语在使用时临时补充添加的意义。
最重要的是“情景补充义”。
“情景”包括情与景,“情”就是作者在言语表达和理解时产生的主观感受、意图、动机、思想感情等;“景”指言语所处的特定环境,包括交际的时间、地点以及言语所涉及的社会文化背景。
这些情景因素都会渗透在语义中,对词义加以充实和补充。
“情”的因素属于主观方面,是主观情景义,就是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思想感情寓于字里行间,往往给词语添上丰富的含义。
如“那屏障原是一条林带。
我们的汽车驶入林带,就好像突然..闯进了绿色的海洋。
这水渠交错、万木争春的景象,仿佛是可爱的江南水乡”。
这里的“突然”,本来是一个平常的形容词,语表意义是“短时间内发生,出乎意料”。
但在这个语境中就隐含了作者心理方面的意义,表示“一种惊喜的感觉”。
从平沙千里的戈壁突然进入了万木争春的林带,给人一种惊喜的感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散文阅读学案第一节概述一、文学类阅读——《考试说明》:1.作品结构的分析,作品主题的概括。
2.作品体裁基本特征和主要表现手法的分析。
3.重要语句丰富含意的体会,精彩语句表现力的品味。
4.作品形象的欣赏,作品内涵的赏析,作品艺术魅力的领悟。
5.对作品所表现的价值判断和审美取向的评价。
6.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对作品丰富意蕴、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的发掘。
7.对作者的创作背景和创作意图的探讨。
8.对作品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
考试能力与层级:1-2 分析综合,c 级;3-5 鉴赏评价,d 级;6-8 探究,f 级。
二、散文的基本知识(一)、散文的分类,根据散文的内容和性质可分为以下几类:(1)、叙事散文:以写人记事为主的散文。
这类散文对人和事的叙述和描绘较为具体、突出,同时表现作者的认识和感受,也带有浓厚的抒情成分,字里行间充满饱满的感情。
叙事散文侧重于从叙述人物和事件的发展变化过程中反映事物的本质,具有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等因素,从一个角度选取题材,表现作者的思想感情。
例如:鲁迅的。
(2)、抒情散文: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散文。
这类散文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其突出的特点是强烈的抒情性。
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即使描写的是自然风物,也赋予了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还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把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
写景散文:以描绘景物为主的散文。
这类文章多是在描绘景物的同时抒发感情,或借景抒情,或寓情于景,抓住景物的特征,按照空间的变换顺序,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把观察的变化作为全文的脉络。
生动的景物描绘,不但可以交代背景,渲染气氛,而且可以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更好的表现主题。
例如:刘白羽的《长江三峡》。
(3)、哲理散文:哲理,是感悟的参透,思想的火花,理念的凝聚,睿智的结晶。
它纵贯古今,横亘中外,包容大千世界,穿透人生社会,寄寓于人生百态家长里短,闪现在思维领域万千景观。
高明的作者,善于抓住哲理闪光的瞬间,形诸笔墨,写就内涵丰厚、耐人寻味的美文。
时常涵咏这类美文,自然能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启迪和熏陶,洗礼和升华,这种内化作用无疑是巨大的。
哲理散文以种种形象来参与生命的真理,从而揭露万物之间的永恒相似,它因其深邃性和心灵透辟的整合,给我们一种透过现象深入本质、揭示事物的底蕴、观念具有震撼性的审美效果。
(二)、散文的主要特点:1、形散而神不散。
“形散”主要是说散文取材十分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表现手法不拘一格:可以叙述事件的发展,可以描写人物形象,可以托物抒情,可以发表议论,而且作者可以根据内容需要自由调整、随意变化。
“神不散”主要是从散文的立意方面说的,即散文所要表达的主题必须明确而集中,无论散文的内容多么广泛,表现手法多么灵活,无不为更好的表达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注重表现作者的生活感受,抒情性强,情感真挚。
作者借助想象与联想,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由实而虚的依次写来,可以融情于景、寄情于事、寓情于物、托物言志,表达作者的真情实感,实现物我的统一,展现出更深远的思想,使读者领会更深的道理。
3、语言优美凝练,富于文采。
所谓优美,就是指散文的语言清新明丽,生动活泼,富于音乐感,行文如涓涓流水,叮咚有声,如娓娓而谈,情真意切。
所谓凝练,是说散文的语言简洁质朴,自然流畅,寥寥数语就可以描绘出生动的形象,勾勒出动人的场景,显示出深远的意境。
散文力求写景如在眼前,写情沁人心脾。
三、散文选料内容大致有如下几种情况:1、对乡土文化、农业文明的思考。
如 2003 年高考全国卷《乡土情结》。
2、对历史人物的抒写。
如 2006 年高考山东卷《文赤壁》。
3、对传统或历史文化的思考和感悟。
如 2007 年高考浙江卷《泰山之思》。
4、对人类生存状态(或人与社会)的思考和感悟。
如 2004 年高考全国卷一《快乐的死亡》。
15、对人与自然关系的思考和感悟。
如《天地有大美》。
6、对人与人关系的思考。
2005 年高考浙江卷《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四、浙江省高考已考的散文 2004 年刘长春的《白鹤翔集的记忆》(人与自然) 2005 年李汉荣的《越来越接近精神的天空》(人与人) 2007 年蔡家园的《泰山之恩》(对文化的感悟) 2010 年李丽娟的《静流》(人成长经历的思考)五、考试命题类型1、作用分析题2、原因概括题3、体会含意题4、鉴赏表达特色题5、探究题六、散文的命题涉及点(方向) 1、词语 2、句子 3、文章(信息概括、要点归纳、结构) 4、形象(景象、物象和人物形象) 5、表达技巧 6、探究七、阅读散文关注点 1、文章脉络(思路) 2、作者情感指向八、解题原则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文九、答题关注点 1、文本内容 2、行文结构 3、专业术语(所学知识)第二节题型分析一、作用分析题 1、语句作用题 2、段落结构作用题 3、艺术技巧作用题 4、人称作用题 5、标题作用题 6、景物描写的作用 7、写作内容作用题(一)、语句作用题例 1:(10 年高考浙江卷)文中画线的四个句子在写法和作用上有哪些共同点?(5 分)答案:①运用比喻,以有形写无形(答“具体可感、生动形象”也可);②独立成段,过渡自然简洁;③叙事者“我”通过评说,表达感受、看法。
解析:分析句子的写法主要从句子的内容、手法(修辞)和语言的风格方面考虑。
分析句子的作用主要从表达效果和在文段(行文)结构上的作用两个方面去分析。
例 2:(10 年高考全国卷二)文中说:“此地指行业为客。
割麦人称麦客子,船把式称船客子,淘金人称淘客子。
” 2 综观全篇,这两句话有哪些作用(6 分)答案:①上承前文作补充,指明了上一段中“船客子”的含义;②为后文作铺垫,解释下文“金客”“麦客”等的含义;、③使文章节奏有了变化。
解析:本题考查把握文章思路。
看语句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二)、段落作用题例 1:(10 年高考浙江卷)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这对后文叙事有什么作用?(2 分)答案:为本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做铺垫。
解析:这是有关布局谋篇的题型。
文章开头写弟弟迷恋音乐是为下文写弟弟与父亲的矛盾冲突铺垫。
答题模式:文首:开篇点题,照应题目,总领全文,渲染气氛,埋下伏笔,设置悬念,为下文作辅垫。
例 2:(10 年高考全国卷二)结合全文来看,开头三段在文章中有哪些作用?(6 分)答案:①开门见山,点出文章的主题;②挑明写作缘由,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③奠定文章的抒情基调,展现思想深沉、情感饱满的特点;④总领下文,预示行文的内在机构,当下的感念与往昔的情景相互交织。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看段落的作用,要看本身的作用,与标题、开头、上文、下文、结尾的作用,看它在文章中的地位。
本文前三段,第一段点出题目含义;第二段介绍大河家的基本情况,点出主题,预示下文;第三段写出写作缘由,抒发情感。
语句、段落命题特色1、作用分析题是指题干带有“作用”或“好(妙)处”等词语,命题指向于分析综合的一种常见题型。
2、这种题型具体的命题指向有二:一是某处句子(位置或在开头或在结尾)的作用;二是文中所用材料,如详写的内容、引用的材料或其他穿插性材料。
3、这种题型考查角度分单向和多向两种。
单向考查为只考内容或结构或表达技巧。
多向考查为同时考查内容和结构两方面作用,或结构表达和表达技巧两方面作用。
单向考查题干中直接出现“结构(内容)作用”,双向考查题干只笼统地问“有什么作用”或“对文章的表达作用”。
4、常见提问方式 (1)、句、段作用分析:画线句子(或开头、结尾)有什么作用(好处)?在结构中有什么作用?对文章的表达有什么作用?变式提问:开头为什么从××××写起?? 作者写这些句子(节)的用意是什么? (2)、文中材料作用分析:文章写××××内容有什么作用(好处)?变式提问: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5、无论哪种命题指向或提问角度,答题时必须联系文章整体,答案要具体、周全。
语句、段落作用分析题总结:作用分析题主要是针对分析综合考点而设置的常见题型。
要做好这种题型,须从三个方面建立模式:1、知识模式(储备) (1)、句段常见作用:或总领全文,提纲挈领;或总结上文,眉目清楚;或引出下文,脉胳有致;或承上启下,过渡自然;或前呼后应,结构谨严;或点明(深化、升华)主旨,激人深思。
首句(段)——统领全文,提纲挈领,引出下文,为后文铺垫,埋下伏笔。
尾句(段)——总结全文,深化主题,照应上文,前后呼应,言有尽而意无穷。
转承句(段)——承上启下,过渡,承接上文,引出下文。
中心句(段)——点明中心,揭示主旨。
点睛句(段)——点明全文中心,统领下文;句子含意深刻,耐人寻味,读后能给人以启迪。
情感句(段)——抒发强烈内在情感,直抒胸臆。
矛盾句(段)——从字面上看自相矛盾,但作者却寄寓了深刻的用意。
揭示深刻内涵,表达深刻见解。
(2)、散文主体材料及穿插性材料作用:主体材料可更好地表现主旨,穿插性材料对主体性材料起着补充、丰富、拓展的作用,行文更活泼,曲折有致,丰富或深化主旨。
2、思维模式(1)、位置定位。
句段在文中、段中的位置不同,其作用不同。
材料所在段落的范围。
这些都是答作用题首先要思考的。
(2)、把握句段、材料的基本内容,以此作答,这是前提。
(3)、抓住句段及材料在上下文中的关联作用。
即使题干上没有要求说“具体”作用,在答题中也切不可笼统回答“承上启下”。
(4)、根据不同文本的内容安排,有时还要结合表现手法所起的作用考虑结构作用。
这类手法的作用还有“对比”“衬托”等。
3、答题模式结构上:常见的表现手法 1.承上启下:既承接了上文??,又引起了下文??,由??过渡到??(物人,景情,事理),由??转而写到?? 2.引起下文:为下文写??埋下伏笔,为下文写??张本,为??进行了铺垫,呼应下文??,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3.总结上文:呼应上文??,点明了全文的主旨,并进一步??,卒章显志,表达了?? 4. 线索:贯穿全文的线索,在文中 x 次出现,层层递进,逐层深入,把??感情推向高潮内容上:是为了写什么或为了说明什么(主要内容或主题),抒发了作者??情感,表现手法、用得比较生动的词句及其表达效果 (2)、关于引文(引述、穿插性材料)在原文中的作用的答题模式。
①对当前语段的内容作用;②对全文的作用;③丰富文章内容或富有诗意等。
④增加权威性、文学性、历史性、文化性(视文体和功能而定,不要完全罗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