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散文阅读指导学案

合集下载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导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导学案

高考语文复习散文阅读导学案编写者韦世杰陈海燕一、阅读目标1、掌握散文的基本知识。

2、了解散文的时代差异、文体差异、地域差异,找准阅读散文的基本方向。

3、学会寻觅散文中的“寓意物”和“动情点”,把握作者的思想情感。

4、培养对散文的艺术感觉,学会分析、组合散文的意象。

5、学会品味语言,把握散文的神韵。

二、阅读思路1、由于散文是个比较宽泛的概念,在界定上牵涉了时代、地域及文体等方面的差异,所以,了解这些差异可以帮助我们找准作品的基本方向,是阅读散文的第一步。

2、为了能更为准确、深入地把握文中的思想、感情,从文章中寻找“寓意物”及“动情点”,应当是快速而稳妥的一种方法。

3、与诗歌一样,散文的意境也是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因此,学会分析和组合散文灵动的意象,可以由局部统观全局,从总体上把握作品。

4、散文的语言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要把握散文的神韵,品味语言是尤为重要的一环。

三、了解散文的基本知识(一)散文的内涵散文,通常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散文,是指和韵文相对而言的,凡不押韵或不重骈偶的文章,统称散文。

狭义的散文,指与小说、戏剧、诗歌并列而属文学范畴的一种体裁。

主要有叙事散文、抒情散文、议论散文等。

(二)散文的特点1、题材广泛,贴近现实,结构自由,手法多样。

2、情理交融、意味盎然。

3、讲究语言锤炼,注重语言美。

四、阅读方法(一)了解散文在时代、文体、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找准散文的基本方向。

1、根据时代差异、确立散文的基本范畴。

2、根据散文的记述特点,确立阅读理解的基本点。

散文和小说、戏剧文学的区别,主要在于:散文写的大多是现实生活中真实的人、事、景、物,比较直接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和生活感受。

它可以叙事和描写,也可以抒情和议论,但在人物性格的塑造和情节的安排上,比小说和戏剧文学更自由、更灵活、更随意。

如鲁迅先生的《藤野先生》,内容很丰富:时间,前后二十年;地区,由国内到国外;人物,“我”和藤野先生及其他几群——清国留学生、仙台医专教职工、日本的“爱国青年”等;事件,大小十多种,作者按时间顺序,以自己思想变化为线索,围绕表现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这一中心来选取和安排材料。

《散文》导学案

《散文》导学案

《散文》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散文的概念、特点和分类。

2、掌握散文阅读和写作的基本方法和技巧。

3、能够欣赏优秀散文作品,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4、通过写作实践,培养和提高散文创作能力。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理解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2)掌握散文的表现手法和语言特色。

2、难点(1)如何在阅读中准确把握散文的主题和情感。

(2)怎样在写作中运用散文的特点展现个人的思想和情感。

三、知识储备(一)散文的概念散文是一种自由灵活、不受拘束的文学体裁,它可以描绘自然风光、社会万象、人生百态,可以抒情、叙事、议论,形式多样,内容丰富。

(二)散文的特点1、形散神聚“形散”指的是散文的取材广泛自由,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想到哪里写到哪里。

“神聚”则是指散文的主题明确、集中,所有的材料和表现手法都是为了突出主题服务。

2、意境深邃优秀的散文往往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和真挚的情感,能够给读者带来启迪和美的享受。

3、语言优美散文的语言简洁流畅、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

(三)散文的分类1、叙事散文以叙述事件为主要内容,着重展现事件的发展过程和人物的活动。

2、抒情散文主要抒发作者的情感,通过情感的抒发来表达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

3、哲理散文以议论为主,通过对生活中的某些现象或问题进行深入的思考和分析,揭示出深刻的哲理。

四、阅读方法(一)整体感知1、阅读标题和开头,初步了解文章的主题和写作背景。

2、快速浏览全文,把握文章的大致内容和结构。

(二)细节品味1、圈点批注文中的精彩语句和段落,分析其语言特色和表达效果。

2、关注文中的描写、抒情、议论等表达方式,体会作者的情感和观点。

(三)主题探究1、结合作者的生平和时代背景,深入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思想内涵。

2、思考文章对自己的启示和感悟,与作者进行心灵的对话。

五、写作方法(一)立意1、明确写作目的,确定文章要表达的中心思想。

2、立意要新颖、深刻,能够反映出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思考。

高三文学文本散文阅读导学案(二)...

高三文学文本散文阅读导学案(二)...

高三文学文本散文阅读导学案(二)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高考知识点专题训练高三总复习鄂教版语文试题下载试题预览高三语文文学文本散文阅读导学案(二)编辑:邹兰光 2015年2月12日学习目的:1. 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2.文章结构和特殊语段的作用分析知识介绍与方法简说:一:1-----什么是线索?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准绳,我们形象称之为线索,是作者选择材料的脉络或描写、记叙的脉络。

2------常见的线索类型 --------①人物线索:人物的见闻感受或者事迹。

②物品线索:某一有特殊意义的物品。

③感情线索:作者或作品中主要人物的思想感情变化。

④事件线索:中心事件。

⑤时间线索:事情的发展顺序、时间变化等。

3----------把握散文线索的方法与技巧。

A.时空连“线”:在许多写人记事及游记类散文中常有一些表示时空转换的词语学生阅读时如果把这些词语连接起来看,就能领悟、把握文章的线索。

B.因物取“线”:不少叙事及抒情类的文章常用一个具体事物或象征事物贯串全文作为行文线索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C.反复出“线”:可以通过文章中反复出现的抒情议论的语句或富有意味的事物去认识、把握线索。

这类线索抒情、叙事类散文都常用。

D.以情导“线”:上面讲的三种阅读方法都因有较明显的外部标志而较易掌握而感情线索常常是隐伏于记叙的内容之中,这就需要学生阅读时细心分析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理清感情发展变化的轨迹以此导出文章的线索。

E.定“神”看“线”:阅读文章时先从中心思想的高度去审视、把握文章的线索这种方法适应范围最广。

散文最大的特点是“形散神不散”不管多么复杂的文章只要我们把握住它的“神”那么无论有无外部标志或内部标志都能准确地把握它的线索。

二:作品的结构是指作者行文思路的外在表现,指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谋篇)、行文线索以及段落间(各个部分和各个方面之间)的关系与安排。

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散文导学案(四)

散文导学案(四)
②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什么,为什么?
③前后说法,是否有矛盾,为什么?
④阐释作品的社会意义。
⑤试概括本文的主旨,并具体分析文章是怎样逐层表现主旨的。
总之,考查考查两个方面的内容:
(1)主旨是什么?
(2)如何表达主旨的?
(二)考题例说
例一:(09年天津卷《老屋》)20.请你结合对文中“历史以一时难测的高速冲向前方”这句话的理解,分析本文主旨。为凸显文章主旨,作者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
7.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比喻的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2分)
参考答案: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眼眶里饱含着泪水,表达了母亲的悲伤之情
例三、下面文章中大量引用了王维的诗句,这样写有怎样的作用?
亦官亦隐的王维没有忧悒,没有焦虑,没有烦躁,没有抱怨。他不为物我所役,自自然然地生活着,充分感受天地之心之道,用一颗天高云淡的心感受着大自然中的山川日月、花木飞鸟,呈现出蓬勃的生命精神。只有卸下尘嚣的重负才能抵达生命原初的家园。王维在恬静的光线里收割盛唐山水盈漾的清香。我于幽谷中远眺“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在田园里仰望“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徘徊于涧边凝视“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沐浴着如水的月华聆听“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静听独坐沉浸在“雨中山果落,灯下草虫鸣”的意境中。
例二:(2006年江西卷)结尾作分)
例三:(2007年辽宁卷)这篇文章的主旨是不是“怀旧”?为什么?
参考答案:(1)论证观点,使得内容表达充分有力:王维的诗充分地展示了王维心灵的恬淡自然及其蓬勃的生命精神,有力地印证了“只有卸下尘嚣的重负才能抵达生命原初的家园”这一观点。(2)运用引用丰富了文章的内涵,使文章充满诗情画意,增加文学色彩
(三)答题点拨
答题模式: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散文阅读导学案一考点把脉 读懂文题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散文阅读导学案一考点把脉 读懂文题

专题三散文阅读——基于感悟与赏析的审美素养阅读导学案一考点把脉读懂文题【关键能力·读文必备】高效阅读散文四步骤【真题研磨·读懂文题】一、(2023•全国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15分)机械的诗——旅途随笔之一巴金为了去看一个朋友,我做了一次新宁铁路上的旅客。

三个朋友伴着我从会城到公益,我们在火车里大概坐了三个钟头。

时间很长,天气很热,但是我并不觉得寂寞。

南国的风物含有一种迷人的力量。

在我的眼里一切都显出一种梦景般的美丽:那样茂盛的绿树,那样明亮的红土,那一块一块的稻田,那一堆一堆的房屋,还有明镜似的河水,高耸的碉楼,南国的乡村,虽然这里面包含了不少的痛苦,但在表面上它们究竟是很平静,很美丽的!到了潭江,火车停住了。

车轮没有动,而外面的景物却开始在慢慢地移动。

这不是什么奇迹。

这是新宁铁路中的一段最美丽的工程。

这里没有桥,火车驶上了渡江的轮船,就停留在那上面,让轮船载着它慢慢地渡过江去。

我下了车,把脚踏在坚实的铁板上。

船身并不小,甲板上铺着铁轨,火车就躺在那上面喘气,左边有卖饮食的货摊,许多人围在那里谈笑。

我一面走,一面看。

我走过火车头面前,到了右边。

船上有不少工人,朋友告诉我在这船上做工的人数目在一百以上。

我似乎没有看见这许多。

有些工人在抬铁链,有几个工人在管机械。

在每一副机械的旁边至少站得有一个穿香云纱衫裤的工人。

他们管理机械,指挥轮船向前进。

看着这些站在机械旁边的工人的昂头自如的神情,我不禁从心底生出了感动。

四周是平静的白水,远处有树有屋。

江面很宽。

在这样的背景里显出了管理机械的工人的雄姿。

机械有规律地响着,火车趴在那里像一条被人制服了的猛蛇。

我看着这一切,在我的心里开始发生了对于这些工人的羡慕。

我感到了一种诗情。

我仿佛读了一首真的诗。

于是一种喜悦的、差不多使得我的心战抖的感情抓住了我。

这机械的诗的动人的力量,比任何诗人的作品都要大得多。

一般人以为只有“月夜”“花朝”“青山”“绿水”“爱情”一类的东西才是诗的材料,把诗人当作很sentimental(感伤的、多愁善感的)的人。

散文阅读导学案(一)教师版(1)

散文阅读导学案(一)教师版(1)

散文阅读专题导学案(一)(教师版)一、知识回顾(完成填空题后,熟记这些知识)1、散文的文体特征是:形散而神不散(形散神聚)。

所谓的“形散”指的是散文取材散,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根据表达中心的需要随意选择,精心安排;也指散文的行文散,可以融叙事、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灵活多样,富于变化。

所谓的“神”指的就是渗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主题、意蕴等,“神聚”指文章的中心思想明确而集中。

2、根据文中所写的景、事、人、物、理和表达方式,散文可分为:写景状物类散文、议论说理类散文、文化游记类散文、写人记事类散文四类。

3、阅读散文时要根据题目和所写内容,区分散文类别,以便于在阅读时先把握其“形”,而抓“形”最便捷的方法就是概括段落含意。

4、捕捉线索时要明白:文章的题目、文中反复出现的词语、句子、文中的抒情议论句等都是捕捉线索的切入点。

另外,文化游记类散文一般以游踪为线索5、明辨写作手法。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分辨其写作手法,写作手法是散文布局谋篇的外在形式,又称为写作技巧。

常用的术语有:托物言志、借物抒情、以物喻人、托物寄意、寓情于景、对比、联想、想象、欲扬先抑、以小见大等。

6、揣摩关键语句和重点段落。

作者情感态度转化的语句、带有修辞手法的语句、文章的主旨句等是揣摩的关键。

二、真题示例(2015年湖南卷)童年随之而去(节选)木心(节略部分内容提示)母亲、姑妈等人在睡狮庵请和尚做佛事。

“我”随着在山上呆了一段时间后,天天吵着要回家,终于——(1)回家啰!(2)走出山门时,回望了一眼 ---睡狮庵,庵是小的啊,怎么有这样大的庵呢?这些人都不问问。

(3)家庭教师是前清中举的饱学鸿儒,我却是块乱点头的顽石,一味敷衍度日。

背书,作对子,还混得过,私底下只想翻稗书。

那时代,尤其是我家吧,“禁书”的范围之广,连唐诗宋词也不准上桌,说:“还早。

”所以一本《历代名窑释》中的两句“雨过天青云开处,者般颜色做将来”,我就觉得清新有味道,琅琅上口。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散文阅读导学案三考点突破学案1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2024年高考语文总复习专题三散文阅读导学案三考点突破学案1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

导学案三考点突破精准答题学历案1 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考向一厘清行文脉络【命题初探·微观考情】考势微解把握散文的行文结构是阅读和理解散文的必要途径。

散文结构思路涉及文章整体结构、段落结构、段与篇的逻辑关系、段与段之间的关系等。

命题角度一般分为两种类型:一种为直接考查,即梳理行文思路;二是间接考查,即梳理人物心理(情感)变化过程。

高考链接1.(2021·北京卷)作者写出了他对音乐的理解逐渐深入的过程,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分析这一过程。

(6分)(《心灵的呼吸》)2.(2020·新高考Ⅰ卷)本文记建水城时,在饮食描写上花费了大量笔墨,对此你如何理解?(4分)(《建水记(之四)》)3.(2020·全国Ⅲ卷)作者对儿时看火车经历的叙述很有层次感,请结合作品具体分析。

(6分)(《记忆里的光》)【厘清行文脉络·必备知识】一、散文的总体结构与行文模式特点行文模式形散空间结构意象并置:给读者丰富的想象空间移步换景:给读者新奇的阅读感受远近高低:描写层次分明,井然有序虚实映衬:虚实结合,丰富内容逻辑结构起承转合,行文自然流畅总分、并列、层进、对比,结构多样事件、情感与哲理相互生发,由事及情及理神聚线索线索是散文结构的红线,是“神不散”的重要保障,是文章情感与脉络的体现,可做线索的有物、事、人、情,时间、地点、行踪,乃至反复出现的一句话二、不同散文的行文思路及特点分类特点思路静赏式定点定景,多方写景;联想深化主题景点概述—景点静赏—景点联想参游式移步换景,景变情迁;虚实相间,篇末点进入景点—依次欣赏—赏景联想—离题开景点象征式形在写物,旨在象征;卒章显志物的描述—物的品格—由物及人—表达志向追怀式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表达寄托的情思睹眼前景(物、事、人)—思从前景(物、事、人)—抒怀念情叙史式追述史实,联系现实,抒发感慨奠定基调—追述史实—抚今感慨、抒情感悟式撷取日常生活片段,以情感或见闻为线索触景生情—相关场景—相关人物—生活感悟【厘清行文脉络·关键能力】行文脉络分析题解题四方法划分层次法总结归纳每一段的段意,分析段落之间的内在联系,划分文章层次,概括层意,进而厘清文章的思路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围绕线索,分步骤、分阶段地厘清事物发展的整个过程抓关键词句法如中心句、首括句、结尾句,在结构上起过渡作用的词句、段落,以及画龙点睛的句子,通过这些词句把握依据文本类型法写景散文一般是先引出写作对象;再进行时空拓展,咏景状物,同时也会穿插其他景物的描写,有时也会运用对比、反衬的手法突出主旨;最后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进行议论或抒情写人叙事散文往往先交代写作缘由;再进行写人记事,中间会穿插一些相关的场景或细节描写;最后抒发情感,总结感悟文化哲理散文常常先引出作者的触发点,从对现实事物的感触写起;再联系类似事件或者相反事件,生发出自己的感悟或者阐释某种道理;最后多会联系现实进行议论升华梳理人物心理或情感变化过程三步骤【教材引航·典例剖析】一、教材引航——从教材中来【例1】阅读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完成后面的题目。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导学案-人教课标版

高三语文一轮复习散文阅读训练导学案-人教课标版

一、何容何许人也老舍粗枝大叶的我可以把与我年纪相仿佛的好友们分为两类。

第一类是因经济的压迫或别种原因,没有机会充分发展自己的才力。

第二类差不多都是悲剧里的角色。

他们是旧时代的弃儿,新时代的伴郎。

这些人们带着满肚子的委屈,而且还得到处扬着头微笑,好像天下与自己都很太平似的。

何容兄是这样朋友中的一位代表。

他没有一点“新”气,更提不到“洋”气,他的“古道”使他柔顺像个羊,同时能使他硬如铁。

当他硬的时候,不要说巴结人,就是泛泛的敷衍一下也不肯。

在他柔顺的时候,他的感情完全受着理智的调动:比如说友人的小孩病得要死,他能昼夜的去给守着,而面上老是微笑,希望他的笑能减少友人一点痛苦;及至友人们都睡了,他才独对着垂死的小儿落泪。

反之,对于他以为不是东西的人,他全任感情行事,不管人家多么难堪。

怎样能被他“承认”呢?第一个条件是光明磊落。

所谓光明磊落就是一个人能把旧礼教中那些舍己从人的地方用在一切行动上,而且用得自然单纯,不为着什么利益与必期的效果。

光明磊落使他不能低三下四的求爱,使他穷,使他的生活没有规律,使他不能多写文章——非到极满意不肯寄走,改、改、改,结果文章失去自然的风趣。

作什么他都出全力,为的是对得起人,而成绩未必好。

可是他愿费力不讨好,不肯希望“歪打正着”。

他不常喝酒,一喝起来他可就认了真,喝酒就是喝酒;醉?活该!在他思索的时候,他是心细如发。

他以为不必思索的事,根本不去思索,譬如喝酒,喝就是了,管它什么。

他的心思忽细忽粗,正如其为人忽柔忽硬。

他并不是疯子,但是这种矛盾的现象,使他“阔”不起来。

对于自己物质的享受,他什么都能将就;对于择业择友,一点也不将就。

他用消极的安贫去平衡他所不屑的积极发展。

无求于人,他可以冷眼静观宇宙了,所以他幽默。

他知道自己矛盾,也看出世事矛盾,他的风凉话是含着这双重的苦味。

是的,他不像别的朋友们那样有种种无法解决的,眼看着越缠越紧而翻不起身的事。

以他来比较他们,似乎他还该算个幸运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考散文阅读指导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的重点:07—09年全国各地高考共55篇文学类文本,散文44篇。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难点:高考散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50%,08年江苏高考得分率只有49.7%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方面的多元考查。

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或略读。

一、熟悉文体第一类:记叙性散文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

主旨即对所写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情感,反映世态,总结感悟文本示例:07高考江苏卷《麦天》:先是记人写事:麦天到了。

以前农人麦天辛苦,日月艰难;现在,麦天是节日。

女人热闹地走娘家,男人作收麦的准备,虽然辛苦但心里喜悦。

麦天过去后,到处都是麦香。

其间穿插较多细节描写:女子心疼丈夫做饭上“硬料”等。

最后抒发感情:麦天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味。

类似文本:07—09年44篇散文中有13篇09天津《老屋》、福建《阿庆》,08上海《灯笼红》、全国2《马缨花》,07北京《湿湿的想念》、宁夏海南《叶圣陶在四川》、辽宁《炉火》、湖南《忆刘半农君》)第二类:状物性散文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突出特征的基础上进行人生道理的升华。

主旨即物人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文本示例:09年高考全国卷Ⅱ《岳桦》:开头引出写作对象岳桦树:第一次去长白山,尽管好景不少,但过后都很模糊,只有岳桦树记忆深刻。

然后状物,时空拓展:岳桦树形态,生存环境的恶劣,境遇的苍凉等。

中间穿插对比反衬:用养尊处优的白桦树与之对比,突出岳桦的顽强。

最后延伸议论,升华主旨:在恶劣的环境中选择了向上,岳桦就成了一种精神。

类似文本:07—09年高考44篇散文中有27篇。

09全国卷Ⅰ《彩色的荒漠》、全国卷Ⅱ《岳桦》、湖北卷《书房的窗子》,08全国Ⅰ《阳关古道苍凉美》、天津卷《敦煌》,07安徽《乡村的风》、天津《雪野里的精灵》、四川《焰火的变奏》等。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哲理散文。

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

主旨在物(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文本示例:09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开头议论由头(触发点):现代人奔走忙碌,碌碌奔波,但奔走的激情却脆弱、渺小。

然后是类似事情的相反联想(联系点):几千年前孔子乘坐一辆缓慢的木车,以执着的激情不知疲倦在大地上往复奔走,谱写了一首中华民族的长诗。

再点出结论(感悟点):只有激情才有阔大无边的力量。

结尾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告诫人们:高科技时代,如果心灵缺失,没有激情,人会危机重重。

类似文本:09高考山东《记住回家的路》、江苏《上善若水》,08高考湖南《谈静》、重庆《时间怎样地行走》,07高考山东《灯火的温情》、广东《泥泞》重要提示:对一种文体要达到熟知程度,至少要精读30—50篇同类文章。

建议考生在复习散文于都这一考点时,先拿出一些时间,把07—09年44篇散文分类通读一遍,通过集束式阅读发现文体规律,自己找到阅读捷径。

二、储足知识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3.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09年高考全国卷1《彩色的荒漠》: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⑴①戈壁滩环绕的恶劣;②戈壁滩色彩的单调;⑵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1.表达方式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容更加丰富。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效果。

(还没考过)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衬或反衬,能突出要表现的事物。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烘托主题。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

(以往考查频繁,现在几乎不考)④议论的技巧。

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

在开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2.表现手法(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物,突现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渲染,以浓墨重彩的描绘营造氛围,为行文设铺垫,凸显人物性格,增强感染力。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以下几个以前几乎没考过,09年高考全部出现⏹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表现深层含义。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过程。

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生动。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鲜明对照和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从而凸现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中地揭示主旨。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3.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

议论,能增加语势,说理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5.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6.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强。

7.设问:自问自答,提出问题,引发读者的思考。

8.对偶:有音乐感;表意凝练。

4.布局谋篇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承上启下→总领全文→引起下文→过渡自然→前后呼应→伏笔照应→制造悬念→照应开头→总结上文→卒章明志→详略主次。

⏹文章或段落开头――①总领全文;②引出下文或引出话题;③为下文作铺垫或与下文构成对比;④营造氛围,奠定感情基调;⑤制造悬念。

⏹文章或段落中间――①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②前后呼应;③为下文作铺垫、引起下文;④照应上文,转换话题。

⏹文章或段落结尾-―①升华感情;②深化主题;③总结上文;④卒章显志,点明主题;⑤呼应开头,使文章结构首尾圆合;⑥言已尽而意无穷,使文章委婉含蓄。

三、快速读懂⏹有效方法:理清思路,归纳勾连,浓缩成文⏹思路:就是按照一定的条理由此及彼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

散文的路径和脉络实际是一个连贯的、有条理的思维过程。

只不过散文的形散使得这个有条理的思维过程有些模糊。

读懂散文就是要把这个连贯的思维过程梳理出来。

思路梳理出来了,文意也就明白了。

⏹强化散文的思路梳理,是散文阅读化难为易、准确解题的前提。

第一步:化整为零,标画圈点以自然段落为单位,标画圈点领起句段、过渡句段,标志事件阶段过程的时间词,标志段落之间语意因果、转折、并列的关联词,标志层次的总分词语,段落间的指代词,段落中心句,表达主旨的议论抒情句段。

第二步:化零为整,合并提取合并,对总分段落、前后因果段落、前后并列段落合并归纳,形成几个层次。

提取,以层次为单位,提取主体内容。

一般截取原文语句加以组合。

第三步:连缀添加,勾连成文把标画圈点和提取的文字进行前后勾连,适当添加关联词,形成一篇逻辑较为通顺的简易小短文(原文本的浓缩版)例文: 09高考江苏的《上善若水》⏹上善是最高的善。

(总领)⏹离堆……玉垒山,因仰赖杜甫、陆游才名扬天下,而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

⏹(因为)都江堰,绝不危及生态;能防洪又能灌溉,是人类的神话。

(上善之作)⏹伫立(都江堰的)水边,我的心与晶莹和透明合而为一。

⏹(然而)一想到黄河、长江、淮河(这些)赖以生息的湖泊频频告急,我快要窒息。

(对比现实)⏹好在都江堰有。

(只有都江堰还没被污染了)⏹都江堰干净、持久,李冰使它成为几千万人民的生命甘露。

众多后任,(也一直在)追踪李冰的足迹,年复一年地疏浚、修缮。

后人有情,……给他们立了碑,供人瞻仰。

他们与都江堰同辉。

(李冰及其后任是上善之人)(希望我们也要像李冰那样做上善之事)四、准确解题(一)梳理思路类试题09重庆卷《瓷器的意味》:16.文章是围绕“瓷器的意味”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案:⑴由现实生活中瓷器的雅引出话题;⑵追溯瓷器从俗到雅的历史过程;⑶点出做人如瓷器尽自己本色的境界。

08重庆卷《时间怎样地行走》:15.文章是围绕人的成长与对时间的感受来展开的,请梳理作者的思路。

答案:小时候贪玩而痛恨时间的管束—初中时漠视时间而不刻苦学习—后来对时间麻木而无所作为—十几年前发现白发而感叹时光飞逝—现在明白应该和时间一起走过充实的人生。

⏹相同题型还有09湖北卷16题,08湖北卷19题,08江西卷17题,等。

⏹答题提示:解答这类题,必须读懂,准确切分全文层次。

这类题答案是各层意概括。

⏹答题格式:文章先写了什么,然后写了什么,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试题特点:⑴面广量大,是考查重点。

每份高考试题都有这道题。

⑵分点答题的指向非常明确。

⑶分值安排多为6分,答案点一般为3--4个。

答题提示:阅读过程中要准确切层全文或局部段落分层,便于整合概括答案点。

分点答案要有并列意识: 几点答案,必须是不同方面的内容,必须是各角度、各层面、不同情感、不同事件的分类并列概括,绝非同一方面(同一角度,同一层次)的种属关系。

答案组织要有摘句意识:抓各段的中心句,各段的中心句往往都是要点。

第一种类型:要求概括全文内容要点概括⏹09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2.文中说都江堰“才真正是人类智慧的结晶”,作者这样评价的理由是什么?答案:⑴理念正确:顺应自然,符合生态,造福百姓;⑵方法科学:低作堰、深淘滩,分四六、平涝旱;⑶功效长久:至今仍在灌溉、防洪;⑷体现了“上善若水”的哲学思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