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合集下载

2023江苏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怎么才能得高分

2023江苏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怎么才能得高分

2023江苏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怎么才能得高分2023江苏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怎么才能得高分高考语文阅读理解掌握答题技巧很重要,答题技巧是考生提分最快的方法之一,下面是小编精心准备的“2023江苏高考散文阅读答题技巧”的相关内容,或许能给大家一些帮助,一起来看看吧。

内容仅供参考。

高考散文阅读的答题技巧做题之前的读文这一步要求有“三读”。

“一读”——文章主题。

“二读”——文章结构。

“三读”——读出重点词、句、段。

首先,一定要读出文章的主题。

现在的现代文阅读大多是阅读鉴赏散文。

散文“形散而神聚”,是指散文取材广泛而主题集中。

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理解如何围绕文章的中心来选材,一定要读出文章的中心。

另外,很多问题表面上没有考文章的主题,但是回答的时候必须答出主题。

例如,问文章的某段材料什么作用。

文章的材料能有什么作用呢?其中必答的一点是,它一定是为了表达中心服务的,尤其是正面的材料的时候,就必须答出这段材料为某某中心服务,很好地表达了某某中心。

因此,第一步中一定要尽量读出文章的主题。

其次,要读出文章的结构,作者的思路。

理解了文章的思路对理解文章主题有很大的帮助,所以,这两个问题要同时解决。

而且,理解了文章的结构思路,对于常出现的大分值概括信息题是必要的,可以避免出现遗漏信息点。

再者,读清楚了某些结构,例如,总括段、过渡段等,可以帮助回答某些问题。

再次,要勾画出文章的重点词句。

何谓重点呢?例如各段的中心句、中心句中的中心词,例如段落中的抒情或者议论的句子,因为它们常常是作者最直接表达主题的地方,也常常是后面做题时的最主要的参考信息。

因此,在读文章时应该把它们做个简单地勾画标明。

化题所谓“化题”是指,我们接触文后的问题时应该清晰明了出题人的命题意图,至少知道这道题目具体考的是什么。

例如,题目问:文章开头写了某某内容,你来分析评价一下。

这样的问题实质考的是什么呢?我们进行一下化题:文章开头内容分析评价——考察散文开篇选材的作用——可以从对内容、结构和主题三方面的作用来回答。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

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高考语文“散文阅读"的题型及解题思路•一、思路结构类试题1.要求分析全文的行文思路〔或结构〕答题思路:这类题的答案绝不是各段落大意的简单累加,而是把文章各层次的层意概括进行组合。

答题程序应该是把握段落大意,然后准确切分文章层次并概括层意,最后把层意按照先后顺序组合起来。

格式一般为:第一部分〔先〕写了什么,第二部分〔然后〕写了什么,第三部分〔再〕写了什么,最后写了什么。

2.局部某句话、某处叙述、描写文字在全文中有何作用答题要点:因这类题涉及的内容皆在文中,所以考虑它的作用,要注意两点:一是它身处文章中间.第一就要考虑它与前后文之间的结构关系,甚至是全文的各个部分的关联。

一般为承上启下〔或前后呼应,或自然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作用。

答题思路:“作用〔如:承上启下〕+分析〔它是怎样承上启下的〕〞结构形式,绝不能仅只回答“承上启下〞“首尾呼应〞“前后照应〞,一定要有作用分析。

3.开头有什么作用〔“开头为什么要从…写起〞〕答题要点:因这类题型的特点是先言其他,再引起文章主要内容〔主要事件、主要人物〕,它在文章中的位置决定了这类题答题有四个要素:一是与文题是否照应;二是是否能够自然引出下文主体内容,为下文作铺垫;三是与结尾是否照应;四是与主体内容是否形成反衬。

4.文中某处景物描写的作用。

〔或在开头,或在中间〕答题要点:有四个要素,一是景物本身的自然环境特征;二是对人物的烘托作用;三是对社会环境的暗示〔这一点要视情况而定,不要生拉硬扯〕;四是在结构上为下文铺垫。

二、内容要点概括类试题1.全文内容要点概括第一种:概括某些原因答题要点:很多散文,作家都是阐发某种生活感悟,明晰某些道理,而这些感悟、道理〔结尾的“果〞〕从何〔“因〞〕而来?那就是前面的叙事、描写、回忆等等。

说到底,散文全文一般就是一个大因果复句,所以这类题设题要求的跨度一般较大,涉及全文。

答题时思维视界要笼罩全篇,尽量把“因〞的数量找全.答案各点组织要尽量按照原文顺序。

江苏语文题型攻略文档:第三章 散文阅读 题型攻略四 含答案

江苏语文题型攻略文档:第三章 散文阅读 题型攻略四 含答案

复习要点掌握探究题开掘深、思考广的探究要领。

一、请认真研读江苏卷近几年探究类试题,回答下列问题。

年份篇目试题参考答案考生现场答案2009年《上善若水》请探究都江堰蕴含了“上善若水"的哪几层深意。

以水比喻“上善”,即都江堰是上善之作;修筑和维护都江堰的李冰及其后任可谓上善之人;由此引申出做人要做上善之人,做事要做上善之事.2013年《何容何许人也》“他喜爱北平,大概最大的原因是北平有几位说得来的朋友。

”探究文章最后一句的内涵.说明朋友是何容精神和情感的寄托.表露出作者对何容理解、认可之意。

表明作者也是像何容这样的人。

暗示了何容对时世的失望。

2015年《比邻而居》艾草味里,所有的气味都安静下来,只由它弥漫,散开。

请探究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意蕴。

不同的生活状态也有相同的生活内容;蕴含了对端午等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艾草的熏烟升华了不同的生活状态,从而达成一种火辣与安静、绚烂与明净的平衡.1。

认真研读题干,圈出关键词语,你有什么发现?请举例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题干中都有明确的“探究”一词.(2)探究重视标题、句子的内涵、意蕴,表明探究点都落在了“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这一考点上。

2.比较高考题参考答案与考生现场答案,你发现参考答案有什么特点?考生现场答案与之相比存在什么问题?请举例分析.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答案(1)参考答案特点:①答案层次性极强:由浅入深,由表及里。

②答案均有三点构成,任何一点都不是从文本中摘引、转抄来的,必须有自己深入而广泛的思考。

③探究句子内涵尤其注重联系作者及主旨作深层次的挖掘。

(2)考生现场答案存在的问题:面对难度大、探究意味很强的题目,考生答案显得过于肤浅,只能答出句子的表层意思,而答不出其中的深意。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法(苏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法(苏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

高考散文阅读解题技法(苏教版高三选修教案设计)散文是相对于诗歌、戏剧、小说的一种文学样式。

“散文是一种最适于抒写作者主观情感、心灵的文学样式。

它是一种‘自我’的文学,‘个性’的文学!”因此阅读散文要善于把握文章的个性特质。

很多同学就是未能把握文章的个性特征而出现理解错误的。

“散文是一种‘实’‘虚’结合、因‘实’出‘虚’的艺术。

所谓‘实’,指的是现实生活中人、事、物、景等真实的客观外物。

······它实在是营造作品精神家园不可或缺的‘基石’,是构筑整个情感大厦必不可少的‘铺垫’。

·······散文需要写‘实’,但写‘实’并非终极目的。

散文的真正作意或精神是在铺垫好这些‘基石’后,向情感、精神等‘形而上’的领域大胆迈进,构建出一个精神或心灵的大厦!这就是‘虚’。

”懂得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散文多由“实”到“虚”的,而开头的几种模式:(1)欲扬先抑(2)先言他事他物,从一种现象起笔引入》;(3)对比、映衬这几种开头都是巧妙地引起下文,为下文作铺垫;有时还具有增添情趣、引起读者兴趣的作用。

问题常设置为“文章开头这样写(安排)有什么作用?”答时基本可分三步进行:首先答出这是一种什么手法,然后答这种表现手法的一般作用,最后结合文章的具体内容写出具体的作用。

再如散文的结尾:有的照应文题,有的呼应开头,有的点明主旨而深化中心,是谓“卒章显志”。

很多散文都是在层层铺垫递进后揭示主旨的。

还有的文章结尾处故意宕开一笔,间接、含蓄的抒情。

或戛然而止,言有尽而意无穷。

此外,散文取材“小中见大”的特点,过渡句、段的作用等等都应有所了解,特别要注意文章关节处所具有的引发议论、揭示主旨的作用。

高考散文阅读在命题方面并非漫天要价、不着边际,而是有一套命题思路的。

由于实际命题的需要,试题所选材料多是内蕴厚、表现手法和语言富有特色的写人记事、写景状物或议论性的散文,而较少小说、戏剧等。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新增分第七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一分析思路结构含解析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新增分第七章文学类阅读散文阅读专题三核心突破一分析思路结构含解析

核心突破一分析思路结构——文思有路,遵路识真一、思路与结构文章结构是文章内容的组合形式,文章思路是对文章内容的设计安排;结构是思路的外在形式,思路是结构的内在脉络。

所以,思路与结构是一个整体中的两个侧面。

分析文章结构是把握文章内在脉络的手段,分析文章思路是把握文章外在结构的基础。

二、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散文的整体构思(谋篇布局)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

1.结构类型与结构关系(1)结构类型(2)结构关系。

文章内部结构关系有三种:2.材料组织的方式3.谋篇布局的技巧三、散文线索结构是文章的骨架,线索是文章的脉络,二者是紧密联系的。

抓住散文中的线索,分析散文的结构就水到渠成了,对作品的思路也就了然于胸。

抓线索,不仅有助于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而且也是对作者谋篇布局本领的鉴赏,从而透过散文的“形散”表象抓住其传神的精髓,遵循作者的思路,分析文章的立意。

散文的线索通常有以下几种:1.以事物的形象为线索。

在托物言志、寄情于景的散文中,该事物既是线索,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点,常常具有某种象征和寓意。

2.以感情的发展为线索。

我们的感情在生活中会发生变化,如由厌恶到喜爱,或由喜欢到厌恶,就可以用这条感情的线索把一些似乎没有关联的材料联系起来。

这种线索多见于抒情散文,在一些怀人叙事散文中也常常碰到。

3.以时间顺序为线索。

文章按时间顺序来安排结构,文中就有一些标志性的词语,只要抓住这些词语,文章的结构就一目了然。

有些文章按时间来安排结构,但没有时间性的标志词语,那就要从文中找出一些关键词语或句子,通过这些词句分析出作者叙述的中心事件,是从过去到现在的,还是倒过来叙述的。

这种线索常为叙事散文所用。

4.以空间顺序为线索。

写景类散文多属此类。

或移步换景,或定景换点。

游记多是这样的,以游程中空间顺序为线索来写。

5.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写某一个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活动,可以用这个人物作为线索串联起来,也可以用另一个人物把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不同人物、不同内容的事物串联起来。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题点训练三鉴赏表达技巧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题点训练三鉴赏表达技巧

(江苏专用)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题点训练三鉴赏表达技巧(江苏专用)高考语文考前三个月第3章散文阅读题点训练三鉴赏表达技巧鉴赏表达技巧是散文阅读考查的重要考点,也是考生较能得分的一种题型.然而,这个本该最能得分的题型却在某些考生那里屡屡失分,失分主要失在判断不准、不会多角度切入等。

为此,二轮复习,一方面要继续梳理,构建“表达技巧〞知识网络,熟练掌握常见常用的表达技巧的特点、效果及其例子;另一方面要强化审题答题等针对性训练,争取多得几分甚至满分。

如何审准题、答好题?自主练习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文后题目.在浙江丽水一个叫路湾的村庄里,有一棵树,一棵大樟树。

……那一棵樟树在历次的变迁中却不仅幸免于难,而且越发树大根深。

它就像抱着神秘使命的生灵,一直保持沉默的本性,在心里用年轮的方式记载着天地之间的信息.它的皮越来越厚了.它的躯干也越来越粗了。

它的枝桠,已经像一把巨大的伞,护佑着一方水土,形成巨大的浓荫。

许许多多的鸟,在它的头上结巢,每到黄昏,像私塾里的孩子诵经,叽叽喳喳吵个不停。

它已经很老了,老得空了心.它的躯干已经倾斜了,就像一个驼了背的老汉.它的躯体上有许多结疤,这使得它好像一个经受了无数风雨的老人。

可是它自己修复了自己。

从它身上长出的两根树枝倒挂在地上,并且长出了根——它几乎是自己给自己做了一副拐杖,让自己有些驼背的庞大的身躯,不至于重心不稳。

它几乎不仅仅是一棵树,更像是一个关于自然的巨型建筑,一个丰饶的生命体系。

它出生于1_800多年前的魏晋,脉管里是否回荡着与魏晋一脉相承的萧散遗风?江南乱世频仍,它身体的年轮里,是否依然珍藏了这块土地上金戈铁马的影像?是否有过一首隐匿在无数选本里的唐诗,专为它而作,有一首宋词,灵感的产生,缘起于它?它的树叶间,是否回荡过江南戏文的吟唱?(节选自江子《一棵树》)1.结合文意,从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角度,对文中画线句子加以赏析。

答:答案①一连串四个问句,引发思考和联想;运用排比手法,加强语势,强化情感;运用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完美版)

高考现代文阅读-散文(完美版)

文学类文本复习教学案——散文散文鉴赏的基本常识一、散文鉴赏的基本要求(1)分析作品结构,概括作品主题。

分析散文的基本江苏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关于散文鉴赏的要求: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

(2)体会重要语句的丰富含意,品尝精彩的语言表达艺术;观赏作品的形象,鉴赏作品的内涵,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对作品表现出来的价值推断和审美取向作出评价。

(3)从不同的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丰富意蕴,以及内含的民族心理和人文精神;探讨作品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创作意图;探究文本中的某些问题,提出自己的见解。

二、散文的基本特征散文的构思特征是“形散神不散”,就是散文的材料零碎、大跨度;所谓“神不散”就。

所谓“形散”是文章有一个明确的中心。

选材特点:典型、新奇、真实。

表达方式的特点:敏捷运用记叙、描写、争论、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线索:散文的线索经常就是文章的中心,散文的凌乱材料就是被一根中心线,或者思想线索,或者情感线索,或者时间线空间线牢牢地牵引着。

找出线索,就简洁理清文章的构思和中心。

三、散文的类型(一)抒情散文(《荷塘月色》《春》)《白杨礼赞》抒情散文是通过形象来表达情感的散文样式。

表现手法主要有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象征)。

抒情散文类型主要有写景类散文和状物类散文。

(1)写景散文是把自然山水、人工场景、民俗风貌当作主要描写对象,写形写声写色味、情态,以描写为主,辅之以记叙、抒情、争论、说明等手段来抒发感情,采纳的手法,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寓情于景。

写景散文一般都能抓住景物的特征,依据时间、空间的转换为依次,运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对景物加以生动的描绘,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更好地表现主题的作用。

(2)状物散文是以某一种物件作为表现主体,通过对物件的描摹、刻画来为物件写貌传神,从而达到托物寄意的写作目的,表现手法多托物言志、象征、人格化手法。

这类散文的特点是有对详细事物的记叙和描绘,具有剧烈的抒情性。

有的自然景物,被作者给予深刻的社会内容和思想感情。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教学过程一、课堂导入分析作品结构是江苏卷散文阅读的重要考点。

江苏卷在这一考点上主要命题特点有:①命题切入口小。

试题一般不要求分析全篇结构,而是选择能“牵一发而动全身”的段落或句子来考查。

②命题角度有直接考和综合考两种。

直接考,就是直接问某段(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综合考,就是把结构分析和内容主旨解析以及表达特点放在一起考查。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二、复习预习整体构思(布局谋篇),包括文章结构的安排和材料的组织文章在结构上有三种层次关系。

第一种是相承,它包括承接关系和递进关系,通常表现为:由叙事到议论或抒情,由写景到议论或抒情。

第二种是相并,它包括并列关系和对照关系,通常有并列式、对比式等。

第三种是相属,它包括总分关系和分总关系。

材料组织的方式有以下几种:①从时间上组织材料,②从空间(场面)上组织材料,③以物件(观察点)为中心组织材料,④以情感(或认识)过程来组织材料,⑤由实到虚、层层深入组织材料。

需要指出的是,组织材料的方式常常是线索本身;有时材料组织的呈现形式可以从全文的表现手法的角度考虑,如抑扬、虚实、对比等。

构思篇章的技巧有开门见山、首尾呼应、卒章显志、伏笔照应、层层深入、过渡铺垫、设置线索、烘托铺垫、前后照应、设置悬念、制造波澜、起承转合、曲折有致等。

2019高考散文阅读专题教案: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行文线索(1)明线索。

线索是关涉散文结构的一个关键内容,它是梳理行文思路时的一个重要参考。

散文的重要特征之一是形散而神不散,这里的“神”体现在结构上就是线索,“一根思想的红线串起生活的珍珠”。

散文的常用线索有感情线索、事物线索、人物线索、思绪线索、景物线索、行程线索、时间线索、空间线索等。

复杂的文章,线索不止一条。

(2)找线索。

一要了解文章的体裁分类和表现手法。

以物喻人的散文一般以作者对“物”的理解或情感为线索,写景散文一般以游踪或某一景物为线索,叙事记人散文一般以事情发生、发展的过程或与人物交往的过程为线索,抒情散文往往以感情为线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江苏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以下几个以前几乎没考过,09年高考全部出现
• 托物言志,可通过对具体事物的描绘,深刻生动地 表现深层含义。
• 联想想象,联想,是由一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 过程;想象,是在原有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 形象的过程。可使文章内容更丰富,形象更丰满、 生动。
• 抑扬结合,为褒先贬,为损先扬,形成鲜明对照和 强烈反差,收到特殊效果。
江苏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第三类:议论性散文
哲理散文。这类散文以议论为主要 表达方式,但议论不是凭空而生,往往 在文章的开头交代议论的由头,或事, 或物,然后逐层递进式议论。主旨在物 (事)与理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对现实的事、物有触动 (触发点)→类似事情相近或相反的联 想议论(联系点)→点出道理(感悟点) →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点)
江苏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一、写作思路
第一类:记叙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叙述和抒情为主要表达手段,叙述 多是日常生活较为平淡的人事。主旨即对所写 人事寄寓的感情,或由此得到的感悟。 典型写作思路:简叙写作缘由→多角度多层次 写人记事→中间穿插一些细节描写→结尾抒发 情感,由实到虚,反映世态,总结感悟
江苏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文本示例:
• 07高考江苏卷《麦天》:先是记人写事: 麦天到了。以前农人麦天辛苦,日月艰 难;现在,麦天是节日。女人热闹地走 娘家,男人作收麦的准备,虽然辛苦但 心里喜悦。麦天过去后,到处都是麦香。 其间穿插较多细节描写:女子心疼丈夫 做饭上“硬料”等。最后抒发感情:麦天 把农家的日子濡染得鲜鲜亮亮,有滋有 味。
江苏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二、储足知识
09年高考江苏卷《上善若水》:13.本 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 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 答案:采用议论和抒情相结合的手法。 托物言志:借都江堰表达对传统文化精 髓的追怀;借古喻今:借都江堰表达对 现实环境问题的忧思;虚实结合:借都 江堰表达对人生的思考。
江苏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文本示例:
09年高考全国卷Ⅱ 《岳桦》:开头引出 写作对象岳桦树:第一次去长白山,尽管 好景不少,但过后都很模糊,只有岳桦树 记忆深刻。然后状物,时空拓展:岳桦树 形态,生存环境的恶劣,境遇的苍凉等。 中间穿插对比反衬:用养尊处优的白桦树 与之对比,突出岳桦的顽强。最后延伸议 论,升华主旨:在恶劣的环境中选择了向 上,岳桦就成了一种精神。
• 侧面描写(烘托):以特征相似或相反的另一事物作正 衬或反衬,能突出主体事物。
• 正面描写:渲染:浓墨重彩的描绘能感染读者;白描: 简练勾勒,生动传神。
• 细节描写:使人物形象丰满,增强感染力。
江苏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③叙述人称的技巧: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能自由地表达感情。 第二人称:能增强抒情性和亲切感。 第三人称:不受时空限制。(以往考查频 繁,现在几乎不考) ④议论的技巧。在开头或结尾往往是文章 的主旨;在中间常起过渡、引出主旨的作 用。 ⑤抒情技巧:直接抒情、间接抒情。在开 头能定文章基调;在结尾能升华主题。
• 虚实结合,可以抓住重点,突出事物的本质特征, 从而凸显事物、景物的特点,或人物的性格,更集 中地揭示主旨。
• 以小见大,即从平凡细微的事情中反映重大的主题, 可突出中心,有强烈的震撼力。
江苏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3.修辞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1.比喻: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 为具体。
2.比拟:色彩显明,描写形象,表意丰富。 3.排比:能强烈表达思想感情。议论,能增加语
势,说理 更透彻;抒情,可淋漓尽致 。 4.夸张:烘托气氛,增强感染力;创造气氛 5.反问:强调语气,语气强烈,强化情感。 6.反复:多次强调,给人以深刻的印象,感染力
江苏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09年高考全国卷1《彩色的荒漠》: 14.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
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答案:⑴①戈壁滩环境的恶劣;②戈壁滩 色彩的单调;⑵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 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 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 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江苏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第二类:状物性散文
这类散文以描写和议论抒情为主要 表达手段,描写多是景、物的某一突出 特征,议论抒情多是在景、物的突出特 征上进行人生道理的隐喻。主旨即物人 相通处。
典型写作思路:引出写作对象→咏物状 景,时空拓展→中间常穿插其他景、物 对比反衬→再由自然之物作拟人化延伸 议论→结尾抒情言志,升华主旨
散文阅读是高考考查难点:高考散 文阅读得分率不超过50%,08年江苏高 考得分率只有49.7%
江苏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散文阅读考查主要是对文本的宏观 与微观、整体与局部、语言与内容、形 象与意蕴、形式与主旨、手法与意图等 方面的多元考查。这决定了高考散文阅 读是一种精细化的阅读,不是一种泛读 或略读。
江苏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1.表达方式
①叙述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 插叙:给中心事件作必要的铺垫,使情节更加完整,内 容更加丰富。
• 倒叙:设置悬念,激发读者兴趣,取得先声夺人的表达 效果。(还没考过)
②描写的技巧:(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 景物、环境描写:突出环境特点,烘托人物,渲染氛围, 烘托主题。
江苏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பைடு நூலகம்
文本示例:
09年高考江西卷《木车的激情》:开头是议 论由头(触发点):现代人奔走忙碌,但奔 走的激情却脆弱、渺小。然后是类似事情的 相反联想(联系点):几千年前孔子乘坐一 辆缓慢的木车,以执着的激情不知疲倦在大 地上往复奔走,谱写了一首中华民族的长诗。 再点出结论(感悟点):只有激情才有阔大 无边的力量。结尾结合现实议论升华(升华 点):告诫人们:高科技时代,如果心灵缺 失,没有激情,人会危机重重。
江苏高考散文阅读指导
2.表现手法(按高考考查频率排序)
• 衬托,以描述的环境、气氛等烘托主体人事 物,凸显中心,表达强烈感情。
• 铺垫,为主要人物出场或主要事件发生,进 行的环境、情绪、气氛等描写的造势。
• 对比,在两种互相对立事物的比较中突出主 体,凸显正面,使形象鲜明。
• 象征,把抽象的事理表现为具体的可感知的 形象,还可使要表达的意思含蓄、深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