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济南的冬天_背景知识

合集下载

《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

《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

《济南的冬天》知识讲解作者与背景老舍(1899—1966),满族,原名舒庆春,字舍予,北京人,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老舍一生著作丰富,长篇小说《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和话剧《龙须沟》《茶馆》是其代表作。

以描写城市人民生活著称,使用地道的北京口语,富有幽默感,作品有鲜明的地方色彩和浓厚的生活情趣。

老舍于1929年离英回国,1930年前后来到山东,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和青岛山东大学任教7年之久,对山东产生了深厚的感情,山东被称为他的“第二故乡”。

据老舍夫人胡挈青回忆,老舍生前“常常怀念的是从婚后到抗战爆发,在山东度过的那几年”。

《济南的冬天》是老舍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原为一系列直接描写济南风景名胜的长篇散文《一些印象》中的第五节(第一节《济南的马车》、第二节《济南伪洋车》、第三节《济南的大葱》、第四节《济南的秋天》、第六节《齐大的校园》、第七节是全文的结语)。

此文虽是节选,但能独立成篇,是一篇精湛的散文。

知识积累1.响晴:(天空)晴朗无云。

2.温晴:温暖晴朗。

3.设若:假如,如果。

4.安适:安静而舒适。

5.髻.(jì):在头顶或脑后挽束起来的头发。

6.贮.(zhù)蓄:存放,储藏。

7.澄.(chéng)清:清澈见底。

8.空灵:灵活而不可捉摸。

这里指透明的,不可捉摸的。

9.慈善:对人关怀,富有同情心。

10.济.南(jǐ) 11.暖和.(huo) 12.着.(zhuó)落 13.晒.(shài)着14.看.(kān)护妇 15.镶.(xiāng)边 16.水藻.(zǎo)考题例析1.下列对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这棵大树依然挺立着,烈日烤灼着它,干渴折磨着它,然而它没有倒下,它坚韧而顽强地活。

(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突出了这棵大树所经受的种种磨难,表现了它的坚韧和顽强。

)。

《济南的冬天》PPT课件

《济南的冬天》PPT课件

详细描述:通过比喻的手法,作者将 抽象的事物具体化,使得读者能够更 加直观地理解作者的意图和情感,增 强了语言的表达力和感染力。
拟人
拟人:是一种通过赋予人类特征或情感来描写事物的修辞手法。在《济 南的冬天》中,作者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如“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 ,微微露出点粉色”,将薄雪拟人化,赋予其情感和生命。
总结词:巩固知识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如背诵课文、写读后 感等,以巩固课堂上学到的知识。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总结词:拓展思维
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详细描述:布置开放性的作业,如小组讨论、探究性学习 等,以拓展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其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 的能力。在此添加您的文本16字 Nhomakorabea比喻
比喻:是一种常用的修辞手法,通过 将一个事物与另一个事物相比较,以 形象、生动的方式表达出作者的意图 和情感。在《济南的冬天》中,作者 运用了大量的比喻手法,如“这一圈 小山在冬天特别可爱,好像是把济南 放在一个小摇篮里”,将小山比喻成 摇篮,形象地描绘出济南的地形和气 候特点。
总结词: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 主题思想:本文通过对济南冬天温晴天气的描写,展现出济南冬天的特点,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03
济南冬天的特点
气候特点
01
02
03
气候温和
济南的冬天通常气候温和 ,气温适中,较少出现极 寒天气。
多晴朗天气
济南的冬季多以晴朗、干 燥的天气为主,阳光充足 ,适合户外活动。
风力较弱
段落划分
全文共6段,第1段为第一部分,总述济南冬天的特点;第25段为第二部分,分别描述阳光下的济南、雪后的济南和济南 冬天的水;第6段为第三部分,总结全文,表达作者的情感。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济南的冬天》学习知识内容全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济南的冬天》学习知识内容全解

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济南的冬天》学习知识内容全解(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演讲致辞、规章制度、策划方案、合同协议、条据文书、心得体会、职业规划、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peeches, rules and regulations, planning plans, contract agreements, documentary evidence, insights, career plann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济南的冬天》学习知识内容全解2023七年级上册语文课文《济南的冬天》学习知识内容全解《济南的冬天》老舍一反以往厚重、富有沧桑感的现实主义风格,以轻快、自然的笔调描绘了一块冬天里的宝地。

济南的冬天 七年级考点

济南的冬天 七年级考点

济南的冬天七年级考点《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描写济南冬季美丽景色的文章,由老舍所著。

这篇文章不仅描绘了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还展现了济南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一、知识点1. 深入了解作者老舍的生平事迹和主要作品,可以更好地理解他的文学作品,把握其创作风格和特点。

2. 掌握文章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排比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表达方式和意境。

3. 理解文章中的生字、生词,如“髻”、“镶”、“贮蓄”、“澄清”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容和细节。

4. 掌握文章中的多音字,如“济南”、“扫兴”、“劲头”、“暖和”等,可以更好地把握文章的语音和语调。

5. 了解济南冬天的气候特点,如“温晴”、“响晴”、“设若”、“贮蓄”、“全拿出来”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中的自然环境和人物形象。

6. 理解文章中引用的古诗名句,如“大雪压青松,青松挺且直”等,可以更好地理解文章的文化内涵和思想深度。

二、考点1. 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2. 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3. 本文的语言风格是怎样的?4. 本文所涉及的修辞手法有哪些?举例说明。

5. 本文中的生字、生词有哪些?如何解释?6. 本文中的多音字有哪些?如何发音?7. 本文所引用的古诗名句有哪些?如何解释?8. 本文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是什么?有何启示和意义?9. 本文在写作技巧和表现手法上有哪些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10. 通过本文的学习,你对济南的冬天有了哪些新的认识和感受?1. 本文所表达的主题思想是什么?本文主要表达了作者对济南冬天的热爱和赞美,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独特的视角,展现了济南冬天的美丽和独特之处,让读者对济南的冬天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

2. 作者通过哪些描写手法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作者通过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济南冬天的特点,包括感官描写、细节描写、对比描写等。

比如,作者通过描写阳光、风、雪等自然元素,展现了济南冬天的温暖、清新、洁白等特点;同时,作者也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济南冬天的景象形象化、生动化。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济南的冬天》课文全解

语文版七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济南的冬天》课文全解

10.济南的冬天这是一篇充满诗情画意的散文。

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不同地域,四季景色呈现出迥然不同的个性特色。

文章多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及极富表现力的语言,紧扣“温晴”二字,描绘了一幅济南冬景图,字里行间流露着对济南冬天的喜爱和赞美。

现在,让我们在著名文学家老舍先生的引导之下,一起——1.感受济南冬天的美,体会作者热爱祖国河山的真挚感情。

2.学习从不同角度细致观察景物,抓住景物特征进行描写的方法。

3.品析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方法描绘景物的语句。

4.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

走进作者一、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市人。

1912年入北京师范学校,爱上了文学。

1924年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1930年回国,先后在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山东大学任教。

1937年,代表作《骆驼祥子》问世,这是一首“旧时代的葬歌”,小说被译成十几种外国文字,在国际上有较大影响。

老舍是一位多产的作家,,从1950年至1965年,仅剧本就写了十多部,其中影响最大的如《龙须沟》(1951)、《茶馆》(1957)。

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的光荣称号。

二、写作背景老舍1924年只身应聘去英国伦敦东方学院教中文。

他身居异国,饱尝了寄人篱下的孤独之苦。

他在另一篇文章中写过这样的话:“假使让我…家住巴黎‟,我一定会和没有家一样的感到寂苦。

”(《想北平》)为了结束这“没有家”的寂苦生活,他终于在1929年夏动身回国,但因路费不足,又在新加坡留了半年,直到1930年春才回到上海,同年夏应邀到山东济南齐鲁大学任文学院副教授,并编辑《齐鲁月刊》。

由于这样的经历,老舍回到祖国,看到祖国的大好河山,便抑制不住强烈的爱国之情,写下了《济南的冬天》。

三、相关知识[北京娱乐信报2003年6月23日] (十大文化偶像出炉)时间:6月6日—6月20日参加人数:14万多人一直以来争议很大的“二十世纪文化偶像评选活动”于6月20日正式揭晓,十大获选偶像名单出炉,老舍以25220票位居第五。

第2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第2课《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统编版语文七年级上册

《济南的冬天》教学设计一、教学背景分析《济南的冬天》是老舍所著的一篇优美的散文,选入统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2课。

文章通过对济南冬季景色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本文语言简练,意境深远,非常适合初中学生进行阅读和学习。

学生在学习本课之前,已经初步了解了散文的基本特点,掌握了基本的语文知识和阅读方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二、核心素养1.语言建构与运用:通过学习本文,学生应能理解并掌握关键词汇和表达,提高阅读和写作能力。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生应能通过反复朗读,深入理解作者的复杂情感,避免单从一个角度来空泛地理解。

3.审美鉴赏与创造:培养学生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学会从文字中感受美、体验美、欣赏美。

4.文化传承与理解:通过学习本文,了解不同文章抒情的不同特点,加深对中华文化的理解。

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学生能够掌握文章中的生字、生词,理解文章的基本意思,理解老舍对济南冬季景色的描绘,感受他对家乡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难点:学生能够通过对文章的语言、意境、情感等方面的鉴赏,提高对自然景观的审美鉴赏能力,同时能够通过阅读、思考、讨论等方式,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表达能力。

四、教学方法1.多媒体教学:通过多媒体技术,将文章内容以图片、音频、视频等形式呈现出来,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和记忆。

2.互动式教学:通过设置问题、组织讨论等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提高教学效果。

3.情境式教学: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章所描绘的景象,加深对文章的理解和记忆。

4.小组合作: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互相交流、讨论、解决问题,提高学习效果。

好的,以下是《济南的冬天》的新课教学过程:五、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老师出示一张济南的冬天景色的图片,问学生:“你们知道这是哪里吗?”学生回答:“济南!”老师:“没错,这是济南的冬天景色。

那么,你们觉得济南的冬天有什么特点呢?”学生回答:“不冷!”老师:“对,济南的冬天不冷,而且有着独特的风景和特色。

《济南的冬天》教案及测试题

《济南的冬天》教案及测试题

《济南的冬天》教案及测试题教案章节:一、课文解析;二、教学目标;三、教学难点;四、教学方法;五、教学步骤一、课文解析1. 背景介绍:老舍,原名舒庆春,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他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

《济南的冬天》是他的散文名篇,描绘了济南冬天美丽的景色和温暖的人情。

2. 课文内容:文章以济南的冬天为背景,通过描写山水、城市、人情的美好,展现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对生活的感悟。

二、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老舍的生平和作品风格,掌握课文中常用的词汇和句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写作等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家乡、关注民生的情怀,体会人与人之间的温情和关爱。

三、教学难点1. 生僻词汇和短语的理解。

2. 文中隐含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课文背景、作者生平及作品风格。

2. 互动讨论法:分组讨论课文内容,分享学习心得。

3. 写作练习法:以课文为素材,进行写作训练。

五、教学步骤1. 导入:简要介绍老舍的生平和作品风格,激发学生对课文的兴趣。

2. 阅读理解:学生自读课文,回答相关问题。

3. 讲解课文:讲解生僻词汇和短语,分析课文内容,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情感。

4. 分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课文的理解和感悟。

5. 写作练习:以课文为素材,进行写作训练,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

6. 总结: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重点知识点。

7. 布置作业:布置与课文相关的作业,巩固所学知识。

测试题:一、选择题1. 《济南的冬天》的作者是()。

A. 鲁迅B. 郭沫若C. 老舍D. 巴金2. 下列词语中,与“济南的冬天”意境相近的是()。

A. 春暖花开B. 骄阳似火C. 冰雪世界D. 落叶知秋二、简答题1. 请简要概括《济南的冬天》的主要内容。

2. 请谈谈你对文中“温暖的人情”的理解。

三、作文题以“我心中的家乡”为主题,结合《济南的冬天》的内容,写一篇作文。

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济南的冬天》

部编教材语文七年级上册第二课《济南的冬天》

学校教师备课笔记步入老舍先生的《济南的冬天》去领略冬日的景色。

说起冬,尤其是北中国的寒冬,脑海中浮现的多是冰封雪飘、天寒地栗的萧条画面。

但在老舍的这篇文章中,不仅感受不到这些,反而使人感到暖暖的春意。

那么,称为“宝地”济南的冬天确如作者诗情画意的渲染嘛?就让我们在老舍的引领下一起去观赏济南冬天的水墨画。

2.谈话引入新课二、讲解新课,初步感知三、课堂小结四.作业布置一.生字词正音释义1.正音镶(xiāng)响晴(xiǎng?qíng)温晴(wēn?qíng)安适(ān?shì)肌肤(jī?fū)秀气(xiù?qi)绿萍(lù?píng)水藻(shuǐ?zǎo)贮蓄(zhù?xù)澄清(chéng?qīng)空灵(kòng?líng)水墨画(shuǐ?mò?huà)蓝汪汪(lán?wāng?wāng)?2.释义镶:把物体嵌入另一物体内或围在另一物体的边缘.响晴:晴朗无云.温晴:温暖晴朗.安适:安静舒适.肌肤:皮肤.秀气:文雅;斯文.绿萍:一种植物.水藻:生长在水里的藻类.贮蓄:积;存.澄清:水清澈明净.空灵:灵活而捉摸不透.水墨画:用墨汁画的画.蓝汪汪:形容很蓝.二.解题《济南的冬天》是1931年春天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所写的一篇情辞并茂的写景散文。

题齐读生字词收集关于作者的常识,并和大家分享四.1.(这是一篇诗意盎然的写景散文。

文章生动而真切地描写了冬天的济南气候温和、山青水绿、度冬如春、美丽如画的景色,抒发了作者的赞美之情)2.第一部分(第1段)总写济南冬天“温情”的特点。

第二部分(2/6段)具体些济南冬天的山水景物。

②阳光下济南全景图③阳光朗照下的山④薄雪覆盖下的山⑤城外远山⑥济南冬天的水3.用3、4、5三段文字写冬天的山景:分写阳光朗照下的山、薄雪覆盖下的山和城外远山。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者简介老舍(1899~1966),现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

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满族,北京人。

出身城市贫民家庭,幼年丧父,由母亲抚养长大。

19l2年入北京师范学习,喜爱文学、曲艺和京剧。

毕业后,曾任小学校长、天津南开中学国文教员。

“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用白话文创作。

1924年赴英国,在伦敦的东方学院教中国语文,并开始创作小说。

在伦敦6年间,先后写了三部长篇小说《老张的哲学》《赵子日》《二马》,主旨在“反抗那压迫人的个人或国家”。

1930年回国途中,在新加坡停留半年,写成童话《小坡的生日》。

回国后,先后任济南齐鲁大学、青岛大学教授,并从事创作。

1937年,他的代表作长篇小说《骆驼祥子》问世,受到广大读者欢迎,并陆续被译成十几国文字,产生较大的国际影响。

抗日战争爆发后,他由济南到武汉,主持中华全国文艺界抗敌协会,为团结和组织大文艺工作者参加抗日宣传等工作,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1939年曾赴西北战地慰问抗敌战士。

1946年,老舍赴美国讲学,并进行创作。

1949年底,历经艰难,回到祖国。

曾任政务院文教委员会委员、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全国政协常务委员、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北京市文联主席等职。

新中国成立后,老舍创作非常勤奋,写出《龙须沟》《茶馆》等23个剧本、童话喜剧《宝船》、小说《无名高地》等各种形式的文艺作品,歌颂新社会。

1951年12月北京市人民政府授予他“人民艺术家”光荣称号。

并被誉为作家劳动模范。

1965年,他仍不顾年老多病,到北京郊区深入生活,进行创作。

“文革”期问,老舍遭受迫害,于1966年8月24日投湖自尽。

本文写作及发表的有关情况《济南的冬天》是老舍在济南齐鲁大学任教时写成的。

原系长篇散文《一点印象》中的一节,原无标题。

最初发表在《齐大月刊》1931年4月1O日出版的第一卷第6期上。

《齐大月刊》是当时济南大学的一个综合性刊物,以刊登学术文章为主,同时也刊登一些新文学创作、外国文学作品和理论的翻译介绍等。

老舍来济南任教后,即在《齐大月刊》上连载长篇散文《一点印象》,全文1万字左右,共分7节,7期载完。

依次写了济南的马车、洋车、大葱、秋天、冬天以及齐大的校园,最后是结束语。

济南山水简介济南,山东省省会,位于山东省中西部,黄河南岸,泰山山地北缘,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古城。

济南在春秋时代称为“泺邑”,汉初称“历城”,因城南历山(即今千佛山)而得名。

千佛山,为泰山余脉,距市中心5里,海拔285米。

千佛山又名舜耕山,相传古时帝舜耕于山下。

隋开皇年间,山东佛教盛行,历山山崖镌佛,遂称千佛山。

千佛山东接佛懋山,西连南马鞍山、四里山,重峦叠嶂,是济南的天然屏障。

登千佛山,可北眺黄河及凸起于黄河平原上的卧牛山、华不注山、鹊山、凤凰山、标山、药山、北马鞍山、粟山和匡山等9座孤山,称为“鲁烟九点”胜景。

济南山清水秀,有“泉城”美称。

金代《名泉录》列济南名泉72处。

据《济南府志》记载,市区名泉有150余处。

分为趵突泉、黑虎泉、珍珠泉、五龙潭四大泉群。

千姿百态,各具特色。

趵突泉位于旧城西南角城外,素称“七十二泉”之首。

泉池中三股泉水冲出水面,郦道元《水经注》称“泉源上涌,水涌如轮”。

黑虎泉在旧城东南角,泉水源出悬崖洞穴中,经三个石雕虎头流出,水势汹涌,“水激柱石,声如虎啸”。

珍珠泉在旧城内,水泡呈珠状从地下冒出,在日光照射下如串串珍珠。

五龙潭在旧城西,水深若潭。

清人刘鹗在《老残游记》中称“家家泉水,户户垂杨”。

大明湖在旧城北部,由珍珠泉、芙蓉泉、王府池等处泉水汇集而成。

现湖面占旧城面积1/4。

清人刘凤浩有“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的诗句,并非虚言。

杨柳与荷花,1989年被定为济南市的市树与市花。

济南市1986年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老舍谈写景若是写风景,应以写景为主,写出诗情画意,而不妨于适当的地方写点实物,如岩石与植物,以免过于空洞。

是的,写实物,即以实物为主,而略加抒情的描写,使文章生动空灵一些。

写诗情画意呢,要略加实物,以期虚中有实。

叙述一事一景,须知其全貌。

心中无数,便写不下去。

知其全貌,便写几句之后即能总结一下,使人极清楚地看到事物的本质。

比如说我们叙述北京春天的大风,在写了几句如何刮法之后,便说出:北京的春风似乎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

这个小的总结便容易使人记住,知道了北京的春风的特点。

(摘自老舍《谈叙述与描写》,见《出口成章》,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 《济南的冬天》的写景艺术(摘录)《济南的冬天》是一篇成功的写景散文。

文章中的写景艺术,概括起来说是:(一)紧紧抓住景物的主要特征来写,使全文基调一致,色彩和谐。

济南在冬天最显著的气候特点是“温晴”。

文章紧紧抓住这一点,使笔下的种种景物跟这“温晴”天气紧密联系在一起,构成一幅温暖晴朗的冬天图景。

文章写山,写水,写城,写人,都无不涂上一层温暖晴朗的色彩,就是写雪景,也仍然跟温暖有联系。

就靠这“温晴”的基调统一起来,给人以和谐一致的美感。

(二)景物的层次,安排得当,使眼前景物,纷至沓来,而又井然有序。

古老的济南,景色秀丽。

怎样才能更好地把这些美好的景色展现于读者眼前呢?这就有一个写景的先后层次问题。

文章首先让读者鸟瞰全城,得其全貌(第2段),然后再让读者饱看那一城色,雪后斜阳(第3、4段),最后才把读者领到那垂柳岸边,领略水上景色。

由大到小地写来,从山到水地写去,层次分明,脉络清晰。

各大层次的内部,又同中有异,笔法活脱。

(三)取景远近大细各得其宜,使景物或则尺幅百里,或则纤毫毕现。

偌大一个济南,在作者笔下,竟然可以放在一个由四面群山环抱而成的小小摇篮里,而水天一碧的宏伟景色,只不过是一块“空灵的蓝水晶”。

这是景物的远者大者。

再看,“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

这是景物的近者细者。

本文写景时,不但远近并用,大细兼行,而且往往是由近而远、由细而大,或由远而近、由大而细的。

(四)写景映衬得法,使景物在互相映衬中形象更为鲜明。

文章以矮松的青黑,映衬树尖上顶着的一髻儿白花;以全白的山尖,映衬蓝天;以山坡上的一道儿白,映衬一道儿暗黄;以微黄的斜阳,映衬薄雪微微露出的粉色。

(五)写景虚实手法同时并用,使景形似神传。

实写景物的形象,对景物描写来说,无疑是十分必要的。

但是,不要仅止于摹状,还要传神,就得更多地仰仗虚写的手法。

因此,在作者笔下,冬日阳光照耀下的济南,就出现了“暖和安适地睡着,只等春风来把它们唤醒”的神情;一圈围城的小山,也就说出“你们放心吧,这儿准保暖和”的细语;薄雪会有“微微露出点粉色”的羞容;而那水呢,对那水藻也就可以有一副“不忍得冻上”的和善心肠了。

(六)适当点题,使景物自身蕴涵的意义更加显豁。

本文点题得法,寥寥数语,便收到画龙点睛的效果。

文章在描写了小雪山景之后,突然掉转笔锋,让作者以评论者的身份,说起点题话来:“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一经点出,济南下点小雪(不能是大雪)的妙处,也就跃然于所写景物之上了。

(摘自《初中语文课文分析集》,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有删改) 老舍长篇散文《一点印象》节选济南的秋天是诗境的。

设若你的幻想中有个中古的老城,有睡着了的大城楼,有狭窄的古石路,有宽厚的石城墙,环城流着一道清溪,倒映着山影,岸上蹲着红袍绿裤的小妞儿。

你的幻想中要是这么个境界,那便是个济南。

设若你幻想不出——许多人是不会幻想的——请到济南来看看吧。

请你在秋天来。

那城,那河,那古路,那山影,是终年给你预备着的。

可是,加上济南的秋色,济南由古朴的画境转入静美的诗境中了。

这个诗意秋光秋色是济南独有的。

上帝把夏天的艺术赐给瑞士,把春天的赐给西湖,秋和冬的全赐给了济南。

秋和冬是不好分开的,秋睡熟了一点便是冬,上帝不愿意把它忽然唤醒,所以作个整人情,连秋带冬全给了济南。

诗的境界中必须有山有水。

那么,请看济南吧。

那颜色不同,方向不同,高矮不同的山,在秋色中便越发的不同了。

以颜色说吧,山腰中的松树是青黑的,加上秋阳的斜射,那片青黑便多出些比灰色深、比黑色浅的颜色,把旁边的黄草盖成一层灰中透黄的阴影。

山脚是镶着各色条子的,一层层的,有的黄,有的灰,有的绿,有的似乎是藕荷色儿。

山顶上的色儿也随着太阳的转移而不同。

山顶的颜色不同还不重要,山腰中的颜色不同才真叫人想作几句诗。

山腰中的颜色是永远在那儿变动,特别是在秋天,那阳光能够忽然清凉一会儿,忽然又温暖一会儿,这个变动并不激烈,可是山上的颜色觉得出这个变化,而立刻随着变换。

忽然黄色更真了一些,忽然又暗了一些,忽然像有层看不见的薄雾在那儿流动,忽然像有股细风替“自然”调和着彩色,轻轻地抹上一层各色俱全而全是淡美的色道儿。

有这样的山,再配上那蓝的天,晴暖的阳光;蓝得像要由蓝变绿了,可又没完全绿了;晴暖得要发燥了,可是有点凉风,正像诗一样的温柔;这便是济南的秋。

况且因为颜色的不同,那山的高低也更显然了。

高的更高了些,低的更低了些,山的棱角曲线在晴空中更真了,更分明了,更瘦硬了。

看山顶上那个塔再看水。

以量说,以质说,以形式说,哪儿的水能比济南?有泉——到处是泉——有河,有湖,这是由形式上分。

不管是泉是河是湖,全是那么清,全是那么甜,哎呀,济南是“自然”的Sweet heart吧?大明湖夏日的莲花,城河的绿柳,自然是美好的了。

可是看水,是要看秋水的。

济南有秋山,又有秋水,这个秋才算个秋,因为秋神是在济南住家的。

先不用说别的,只说水中的绿藻吧。

那份儿绿色,除了上帝心中的绿色,恐怕没有别的东西能比拟的。

这种鲜绿全借着水的清澄显露出来,好像美人借着镜子鉴赏自己的美。

是的,这些绿藻是自己享受那水的甜美呢,不是为谁看的。

它们知道它们那点绿的心事,它们终年在那儿吻着水皮,做着绿色的香梦。

淘气的鸭子,用黄金的脚掌碰它们一两下。

浣女的影儿,吻它们的绿叶一两下。

只有这个,是它们的香甜的烦恼。

羡慕死诗人呀!在秋天,水和蓝天一样的清凉。

天上微微有些白云,水上微微有些波皱。

天水之间,全是清明、温暖的空气,带着一点桂花的香味。

山影儿也更真了。

秋山秋水虚幻地吻着。

山儿不动,水儿微响。

那中古的老城,带着这片秋色秋声,是济南,是诗。

要知济南的冬日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济南的冬天》标题研读一、拈词,寻找冬天的感觉。

①“济南”在我国的南方还是北方?(在北方。

)②通常,“冬天”给人以寒冷的感觉。

北方的冬天呢,似乎更是寒冷。

一提起北方的冬天,我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大风雪、大冰河……③那么,“济南”的冬天呢?“济南”的冬天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感觉?在济南,最典型的冬景有哪些?(济南的冬天,温暖如春。

这不,“他们……不知不觉地想起:‘明天也许就是春天了吧?这样的温暖,今天夜里山草也许就绿起来了吧?”在济南,最典型的冬景,也都是个“小”:小风、小雪、小热气……这样的冬景,哪里像是什么北方的哟!)二、换序,预测文章的写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