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学生板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历史论述题作为一种重要的考试题型,考查了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分析和运用能力。
为了帮助大家更好地应对历史论述题,以下是对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的归纳总结:一、阅读理解题干在做历史论述题前,首先要认真阅读题干,明确行为动词和中心语,关注分值。
根据分值,我们可以推测出题目的难易程度和所需回答的内容层次。
二、分析材料信息接下来,要带着题干问题去阅读材料,同时关注材料的出处。
从材料中提取关键信息,为后续的答题提供依据。
三、亮明观点并论证在文章开头,要明确表明自己的观点,避免模棱两可。
观点要具有针对性,并结合题干和材料进行论证。
论证过程要注意层次性,由表及里,逐步深入。
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四、总结观点在论述过程的最后,要适当进行小结,总结观点。
这一步可以结合题目要求和所学知识,对观点进行进一步的阐述和升华。
五、注意答题规范在答题过程中,要注意卷面整洁,书写认真。
采用要点化、格式化、序号化的方式组织答案,使答题内容条理清晰,便于阅卷老师评分。
六、多角度分析史实论证时,要注重多角度分析。
可以从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等方面展开论述;也可以从内因、外因、国际因素、国内因素等角度进行分析;还可以考虑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史实进行论证。
通过以上六个方面的技巧,相信同学们在应对历史论述题时会更加得心应手。
在日常学习中,我们要多加练习,不断提高自己的历史素养和论述能力,为考试取得优异成绩做好准备。
总之,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为:认真阅读题干,提取材料信息,亮明观点并论证,总结观点,多角度分析,以及注意答题规范。
希望这些建议能对同学们的学习有所帮助。
初中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初中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1、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的融合,初步确定答题要点材料解析题的设问,一般是属于“小切口----深分析”的题型,学生如果想到哪儿就答到哪儿,往往会造成层次不清,条理不明,丢三落四现象。
所以学生在完成以上两步后,应该将关键信息与教材知识点进行巧妙的融合,初步确定设问所预求的答题要点。
学生心中应该明白:该材料解析题有几个小问题,每个小问题包括几个要点,这些要点在教材中是怎样阐释的,每个要点又应该使用哪些关键语句等等。
2、多角度有序表达表述答案时,要弄清楚设问预设的角度,做到答案不遗漏设问要求的任何角度。
答案的表述要遵循一定的逻辑常识,或按时间先后顺序、或按空间顺序、或按性质归类、或按影响归类、或按历史事件自身的发展顺序等等。
并且在每一个要点前要标明序号,使答案条理清楚。
3、列举史实,说明自己的观点在这一步当中有注意将母观点分解成若干个子观点,用所掌握的史实进行论证。
观点的展开要有层次性,做到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环环相扣,逻辑严密。
而每个观点都要有史实的支撑,做到史论严密结合。
4、提炼观点要仔细通读材料,包括材料的出处和对材料的介绍也不要忽视;搞清历史三要素,找出材料中的时间、空间和主要人物或主要的历史事件,了解材料在讲什么;概括出材料的中心内容或主题,这是较关键的一步。
5、找取相关信息点要注意找设问与初中历史论述题材料中的关联点,要注意找取材料与课本关联中的相似点,要注意找取材料论述的中心。
这里的关联,一是指试题以教材知识为背景或依托,二是指试题的一两处设问需用教材知识来回答或确定大方向。
确定了材料与教材的某个或某方面重要知识的关联,回答问题就不难了。
初中历史论述题出现形式及回答步骤这类试题大部分以材料的形式出现,题目形式上比较灵活,如前半句正确后半句错误,前半句错误后半句正确,两部分都正确或都错误等。
其特点是:题目所给的观点,或材料可以细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要点,所以首先要分析小要点之间的关系。
历史论述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

历史论述题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历史论述题是要求对历史事件、人物、思想等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的题目。
下面是一些答题方法和技巧,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回答历史论述题:1. 理解问题:仔细阅读问题,确保理解问题的要求和限制。
明确问题中涉及到的关键词和概念,确定你需要回答的核心内容。
2. 梳理知识框架:在回答问题之前,先整理自己对该历史事件或人物的相关知识。
将重要的时间线、主要人物、关键事件等要素列出来,形成一个知识框架。
3. 分析因果关系:历史事件往往存在着复杂的因果关系。
在回答时,可以通过分析不同因素之间的相互影响,探讨事件发生的原因和结果,并且给出合理的解释和论证。
4. 举例说明:用具体的事例来支持你的观点和论述。
选择与问题相关的案例,详细描述案例中的细节和背景,并分析其对于整个历史事件或人物的影响。
5. 对比和比较:如果问题中提到了多个历史事件或人物,可以进行对比和比较。
分析它们的相似之处和不同之处,找出它们之间的联系和共性,并进行深入的思考和解释。
6. 多角度思考:历史问题往往有多个不同的观点和解释。
在回答时,要尽量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和分析,避免片面性和主观性。
7. 结构清晰:在回答历史论述题时,要注意结构清晰,逻辑严密。
开头可以简要介绍背景和问题的重要性,主体部分展开论述,结尾总结观点并给出自己的见解。
8. 语言准确:使用准确、简洁、明确的语言表达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避免使用模糊或含糊不清的词语,确保表达的准确性和逻辑性。
以上是一些常用的答题方法和技巧,希望对你回答历史论述题有所帮助。
记得在答题过程中保持客观、全面的态度,并根据问题的要求进行合理的分析和评价。
1。
历史的论述题答题技巧

历史的论述题答题技巧
以下是 6 条关于历史的论述题答题技巧:
1. 你得先把题目读透啊!就好比打仗得先搞清楚敌人在哪,题目就是你的敌人呀!比如“分析工业革命对英国社会的影响”,这可就得把工业革命前后英国的各个方面都想个遍。
千万不能题目都没读懂就瞎答,那不是白忙活嘛!
2. 框架很重要知道不?就像建房子得有个结构一样!要把你的答案分成几个部分,条理清晰呀!比如说论述某一历史事件的原因,那就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来说,这样多清楚呀,老师一看就明白,能不给你高分吗?像“论述辛亥革命爆发的原因”,你就可以从民族危机、社会矛盾等方面搭建起框架来。
3. 事例那可是少不了呀!光说理论多枯燥呀,就像菜里没放盐一样。
例如论述儒家思想的影响,你不举几个历史上儒家思想发挥作用的例子,怎么能让人信服呢?像孔子办学啦,董仲舒罢黜百家啦,这些例子一摆,说服力不就来了嘛!
4. 千万别死记硬背啊!历史可不是靠背就能考好的。
你得理解呀,就像交朋友得了解他的性格一样。
比如对于一些历史制度,你要明白它为啥产生,又为啥会变化,这样答起题来才能游刃有余呀!“说说科举制的演变历程”,如果你只是背,那肯定很生硬,理解了就不一样啦!
5. 语言表达要清晰明了呀!别啰里啰嗦说半天别人不知道你在说啥。
就像说话一样,干脆利落点!比如回答“评价秦始皇”,简单扼要地说出他的功绩和过错,让人一目了然,老师看着也舒服呀!
6. 检查检查再检查呀!这可不能马虎,就像出门得照照镜子整理整理一样。
看看有没有错别字,有没有少答了要点。
比如论述完“古希腊民主政治”,最后再检查检查,有没有遗漏关键信息呀!
总之,掌握这些技巧,历史论述题就不用怕啦!。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

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归纳总结历史学科是一门比较广泛的领域,包括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
因此,解答历史论述题需要一定的技巧和方法。
下面是一些常用的答题技巧:1. 加强对历史时期的认识。
了解每个历史时期的发展背景、主要事件和影响等信息,可以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并从中汲取历史经验和教训。
2. 多掌握历史名词。
历史名词包括历史人物、重要事件、术语和概念等,熟悉这些历史名词可以方便认识历史事件的背景和内涵。
3. 把握历史事件的关联性。
不同历史事件之间有很多联系,了解这些联系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历史事件的发展脉络,从而能够更好地回答论述题。
4. 掌握辩证法思维。
历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通常都有多种因素和因果关系的交织,辩证法思维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更透彻地分析问题。
5. 多读历史书籍和资料。
了解历史资料是了解历史知识的重要来源,多读历史书籍和资料可以加深自己对历史的认识和理解,同时也可以增加历史知识的广度和深度。
除了上述几个技巧,回答历史论述题还应该注意以下几点:1. 阐述观点前,先回答问题。
即先在文章中对问题进行简答,再展开观点论述。
2. 明确观点。
简洁明了地回答问题,并在后续论述中证明自己的观点,避免含混不清的表述。
3. 突出亮点。
回答问题时,要突出自己的观点,并提出相关证据和分析,使其更有说服力。
4. 把握主题。
论述中要紧扣主题,不离题,不扯远。
5. 笔法要到位。
文章应该有逻辑性,段落有衔接性,语言流畅,表述清晰。
避免出现语病和错别字等问题。
最后,做好时间管理,适当控制思考时间和写作时间,使自己的思路更加清晰、详细,更好地回答历史论述题。
历史中考论述题答题技巧(一)

历史中考论述题答题技巧(一)历史中考论述题答题技巧历史中考论述题是考察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和运用能力的重要方式之一。
在这类题型中,学生需要通过阐述观点、举例论证等方法来回答问题。
下面是一些针对历史中考论述题的答题技巧,帮助你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
准确理解问题要求首先,要认真阅读问题要求,确保对问题的要求有准确的理解。
常见的问题要求包括“解释/说明/阐述/比较/评价”等。
针对不同的问题要求,你需要有不同的回答方式和思路。
有条理地组织回答在回答问题时,你需要有条理地组织你的回答。
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逻辑顺序在回答时,你可以按照事件发展的顺序,从过去到现在,或者按照问题的逻辑顺序,从因果关系到结果等进行回答。
这样可以使你的回答更加清晰易懂。
分析比较在一些涉及到比较的问题中,你可以通过分析两个或多个事件、人物、观点等的相似点和差异点,来回答问题。
这样可以展示你对历史知识的深入理解。
举例论证在回答问题时,可以适当举例来论证你的观点。
选择合适的例子可以更好地说明你的观点,并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理论联系实际在回答历史中考论述题时,要牢记理论需要与实际相结合。
你可以通过引用历史事实、事件等来支持你的观点。
这样可以使你的回答更有说服力。
突出亮点在回答中,如果你有特别独到的见解、深度思考或对学科内容的创新解读,可以适当突出,以吸引阅卷老师的注意。
但同时要确保亮点与问题要求相关,并在回答中很好地体现出来。
注意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最后,你需要注意语言表达和逻辑思维的规范性。
使用准确、简练而又流畅的语言表达,可以使你的回答更易读懂。
逻辑思维的规范性可以保证你的回答结构严谨、论点有力。
以上是针对历史中考论述题的答题技巧的一些建议。
通过认真准备和积极练习,相信你一定能在考试中表现出色。
加油!复习历史知识要在历史中考论述题中表现出色,首先需要对相关的历史知识进行复习和掌握。
熟悉历史事件和人物在回答问题时,你需要了解和熟悉不同历史时期的重要事件和人物,以便能够在回答中做出准确的引用和例证。
初中历史论述题答题技巧

初中历史论述题是要求学生对历史事件、人物或概念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的题目。
以下是一些答题技巧,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1. 理清思路:在回答论述题之前,先理清思路非常重要。
可以花一些时间组织自己的思绪,列出要点或者制作一个提纲。
确保逻辑清晰、结构合理,通过主题句和段落间的过渡,使文章的结构紧密连接。
2. 确定论点:在开头明确表达自己的论点或立场,即对题目的观点或态度。
这有助于引导整篇文章的论证过程,并给读者一个清晰的指引。
在后续的段落中,可以通过事实、例证或解释来支持和论证自己的观点。
3. 关注关键词:仔细审题,抓住问题中的关键词,包括时间、地点、人物、原因、影响等。
这些关键词将帮助你界定论述内容和深入分析。
4. 使用历史知识:在论述过程中,尽量使用历史知识来支持观点和论证。
可以引用具体的历史事件、人物、统计数据等来支撑自己的论述。
同时,要确保所使用的历史知识准确、恰当,并进行正确的引用和解释。
5. 多角度分析:历史问题往往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和解读。
在论述中,可以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出发,比如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来分析历史事件或现象。
这样可以展示你的思考深度和广度,并提供更全面的观点。
6. 结合实例和细节:为了加强论述的可信度和说服力,可以使用具体的实例和细节来支持自己的观点和论证。
这些实例可以是历史事实、人物行为、社会变迁等,有助于让论述更具体、具体并生动。
7. 注意语言表达:在写作过程中,注意使用准确、清晰、简洁的语言表达观点。
避免使用含糊不清或模棱两可的词语,要力求表达准确且简明扼要。
8. 做好总结:在文章的结尾,做一个简洁的总结,重申自己的论点和观点,并简要概括主要的论证过程。
总结部分可以增强文章的逻辑性和完整性,给读者一个深刻的印象。
记得在考试中合理分配时间,确保每个论述题都能充分发挥你的历史知识和分析能力。
多练习、积累历史知识和阅读优秀范例也是提高论述能力的有效途径。
浅析初中历史中材料论述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浅析初中历史中材料论述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初中历史课程中,材料论述题是学生们经常遇到的题型之一。
这类题目要求学生根据所提供的历史资料,进行分析、论述和归纳,以达到对历史事件、人物或者现象的深入理解。
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对于学生来说十分重要。
下面将浅析初中历史中材料论述题的解题方法与技巧,希望能够对学生们有所帮助。
一、认真研读材料,理清思路在开始解答材料论述题时,首先要认真研读提供的历史资料。
要注重理解每一段材料的含义和意图,搞清楚各段之间的逻辑关系,补充和完善知识结构。
要注意抓住材料的主旨,理清解题思路,明确论述的中心和重点。
只有在全面理解了材料的基础上,才能够深入分析和归纳,写出一篇有逻辑、有层次、有深度的文章。
二、抓住材料中的关键信息在研读材料的过程中,需要抓住关键信息,重点关注与解题有关的内容。
材料中的信息可能涉及历史事件的原因、发展过程、影响等,需要学生做到心中有数,不偏离主题。
并在分析时,要根据问题的要求,将所抓住的关键信息进行分类,形成思路,便于研究和论述遗址,并避免偏离主题。
三、举例论证,增加说服力在材料论述题中,要想使文章有说服力,光有理论是远远不够的,需要通过具体的历史事例来加以证实。
通过举例,可以使分析更具体、更有说服力,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使论述更具说服和可行性。
举例也能够丰富文章内容,使文章看起来更加具有深度。
四、积累历史知识,提高分析能力材料论述题需要对历史事件、人物、现象进行分析和论述,这就需要学生具备扎实的历史知识和较强的分析能力。
平时要多积累历史知识,注意阅读历史书籍,关注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的发展演变,充实自己的历史知识库。
要培养自己对历史事件的观察力和分析能力,提高逻辑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只有这样,才能在考试中游刃有余地应对材料论述题。
五、注意正反观点,全面分析解答材料论述题时,要注意综合考虑材料中的正反观点,进行全面分析。
不仅仅关注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还要站在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设身处地地考虑问题,对不同的观点做出客观的评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历史论述题
备注:老魏的学生才有资格享用几点忠告:1.不拼不博,等于白活;高三不累,辛苦白费
2.一心力,惜时光;坚定力,戒浮躁。
3.今年学习努努力,明年湖大做兄弟,今年学习不努力,风里雨里,兄弟在工地搬砖等你!
解题方法:
步骤一:亮明观点。
用词一定要确定。
比如我认为……正确、我认为……错误等。
正确、错误之后一定要用明确的语句把你的观点表述清楚。
要对材料进行提练概括,尽量不要照抄材料原文。
(关键词可以抄下来)
步骤二:用史实来论证这个观点。
史实要注意多角度分析。
思路一:政治、经济、文化、外交、社会生活。
思路二:内因、外因。
思路三:国际因素、国内因素。
思路四:与该事件有关联的多个主体(国家或组织)等。
思路五:以时间为线索选取史实论证。
不同的问题适用不同的思路,在审题时一定要先整出思路再写答案,千万不能想一句写一句。
史实与观点要紧密结合,要准确运用所学的知识,表述要准确,层次要清晰。
步骤三:结论。
用理论来论证这个观点或写总结性语言或评价性升华。
(这个结论一定要结合这道题目的内容写出,一般不要照搬政治课所学的原理,但要以政治课上所学原理为思路、为依据,用历史的语言来表达。
)
题型一:提供观点型开放题
【设问方式】
…(材料)…,请选择你认同的一种(或两种)观点,并简要说明理由。
【基本方法】
以宏观和开放的视角重新审视历史和历史人物,以前所未有的从容与平和的心态,公正、客观地分析每一个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步骤】
(1)选择观点,从题目提供的观点中选出自己认为可以有力论证的观点。
(2)遴选史实,从所学的知识中搜寻和遴选可以例证观点的史实。
(3)表述成文,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论证有力。
【注意】
有的试题除了已列出的观点以外,还可以根据自己的认识水平,提出其他的观点进行例证。
只要言之合理,照样可以给分。
题型一【典例】
典例1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欧洲人在技术(包括军事技术在内)、经济和行政上的成就远优于亚非地区的人民。
籍着这些成就,欧洲人能够让亚非地区的人民在世界市场上享有他们的成果,大量工业生产的利益,改进了生产力,较佳的保健教育、内政上的安全、以及改善了的行政。
欧洲商人、工业家、拓殖者、工程师、教育家、行政者往往包含传教士的精力、技巧和耐心克服着亚非静态社会对进步缺乏兴趣,并且把亚非地区导向一个技术与理智为基础的世界社群。
欧洲人籍着滥用他们军事上的优势,并且受他们工业家渴求廉价原料所推动,以及为他们的大量生产找市场,欧洲国家的政府把亚非地区独立的人民拉到他们的轴心里去,在经济上剥削他们,挫败其本土经济的成长和民族的生活,否认他们自决的天然权利,攻击他们的文化,并且把他们暴露在所谓西方文明的罪恶之下。
请评论材料中近代西方文化对亚非国家(或者中国)和人民所产生的影响的观点。
(要求:围绕材料中的一种观点展开论证;观点明确,史论结合)
题型二【示例】
<例1>(2011年新课标全国卷第41题)(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西方的崛起曾被视为世界历史中最引人入胜的历程之一。
…(略)…因此,西方崛起是比较晚近才突然发生的,这在很大程度上都要归功于其他文明的成就,而不仅仅取决于欧洲本土上发生的事情。
——摘编自杰克·戈德斯通《为什么是欧洲?—世界史视角下的西方崛起(1500~1850)》
题型三【典例】
典例1 清代史学家赵翼在《唐女祸》中说:“开元之治,几于家给人足,而一杨贵妃足以败之。
”结合你对唐朝由盛转衰原因的认识,分析评论赵翼的这一观点。
典例2 顾炎武说:“八股之害,等于焚书,而败坏人才,有甚于咸阳之郊所坑者但四百六十余人也。
”试评论顾炎武这一观点。
例3:董仲舒说上曰:“至秦则不然,用商鞅之法,改帝王之制,除井田,民得买卖,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
”苏轼在给宋神宗的上书中说:“惟商鞅变法不顾人言,骤至富强,亦以召怨天下……虽得天下,旋踵灭亡。
”试结合史实说明董仲舒、苏轼对商鞅变法的评价,哪些方面是客观的?哪些方面是错误的?并分析两人作出这种评价的出发点。
例4、传统经济社会结构的近代更生常常伴随着迷惘和阵痛。
历史学家陈旭麓认为,在这一过程中,“除了旧生产方式逐步解体所产生的苦难之外,还应当有新生产方式破土而出的生机和朝气。
如果忠实于历史唯物主义,就不能不承认:历史的主题应当是后者而不是前者。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我们村里有一个老婆婆,年纪已经七十多了。
她天天纺棉,每天纺成几两棉纱。
她很少停手的时候。
到了晚上,我们还听见她那纺车摇动的声音。
有一回,她对我们说:“我年轻时候,纺纱织布,利息(收益)倒不少。
到了现在,厂里出的纱和布,又细又好,价钱又便宜。
还有外国运来的纱和布,大乡小镇都有得卖。
我的利息就远不如从前了。
”她一边说,一边仍旧摇动着她的纺车。
——叶圣陶等《开明国语课本》(1932年初版)
材料二我的家乡余姚离宁波不远。
……老百姓现在已经能够适应新兴的行业,……任何变革都像分娩一样,总是有痛苦的,但是在分娩以后,产妇随即恢复正常,而且因为添了小宝宝而沾沾自喜。
……女人已经不再纺纱织布,因为洋布又好又便宜。
她们已经没有多少事可以做,因此有些就与邻居吵架消磨光阴,有些则去念经拜菩萨。
……有些女孩则纺织发网和网线餐巾销售到美国去,出息不错。
——蒋梦麟《现代世界中的中国·民国初年》
材料三旧时妇女织成布匹,经纬之纱,都出女手。
自洋纱盛行,而轧花、弹花、纺纱等事,弃焉若忘。
……此又今昔不同之一端,而生活中又少一技能矣。
……女工本事纺织,今则洋纱、洋布盛行,土布因之减销,多有迁至沪地,入洋纱厂、洋布局为女工者。
虽多一生机,而风俗不无堕落。
——方鸿铠等修,黄炎培等纂《川沙县志》(民国二十六年版)
(3)运用上述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论证陈旭麓先生提出的观点。
(6分)(要求:观点理解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楚;200字左右。
)
例5、“冲击——反应”曾是国内外史学界解释中国近代历史的模式之一,其主要观点为中国社会存在巨大惰性,缺乏突破传统框架的内部动力;从 19 世纪中期开始,西方的冲击促使中国发生剧烈变化。
有人据此图示中国近代历史变迁(见图 10)。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冲击——反应”模式。
(要求:对该模式赞成、反对或另有观点均可,观点明确;运用材料中的史实进行评析,史论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