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第【1】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一、说教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中的第二首。
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这首诗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晴姿和雨姿的美好奇妙,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诗的后两句“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诗人用奇妙而又贴切的比喻,写出了西湖的神韵。
训练重点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其在本组课文中的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1.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2.能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从而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并以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力求达到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的效果。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节课将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朗读感悟法,想象感悟法,穿插自主合作学习法,力求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学习中掌握方法。
三、说过程: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三大版块第一版块:欣赏美景,理解诗题在开课伊始,我将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西湖风景,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意在拉近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营造阅读期待。
引出课题,分析初晴与后雨的天气变化,帮助学生理解课题。
第二板块:初读诗句, 品味诗意首先要求学生合作读,读准字音;接着我通过配乐朗读,进行示范读;然后要求学生自由读,把诗读流利、读出节奏;最后汇报读。
2023年《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2023年《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1尊敬的领导、评委、老师们:大家晚上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饮湖上初晴后雨》。
接下来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和学法、教学准备、课时安排、教学过程、教学板书几个方面进行解说。
一、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21课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是北宋诗人苏轼的一首写景抒情诗,诗中描写了西湖晴天和雨天不同的美丽景色,抒发了作者热爱西湖,赞美西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二、学情分析由于乡村的学生没见过西湖,所以教学上有一定的困难。
但是,他们对计算机的操作有了一定的基础和能力,初步具有了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好奇的求知欲。
我让他们上网查找有关西湖的资料和图片。
为了能让学生轻松愉快地学习,我想让学生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学习情境,让学生直观感受西湖的晴天和雨天的美,为学习诗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三、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认识两个生字。
2.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熟读成诵。
3. 感悟诗的文美、景美、意境美、情美,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的大致意思。
4. 学以致用,写作训练,培养语用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1.学生朗读诗文,随文识字。
2.教师范读、引读、带读,学生个别读、小组读、男女生开火车读。
3.学生朗读感悟,背诵积累。
4.结合文中的注释,自己体会诗意,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写一写。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情怀,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四、重点难点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
突破方法:借助多媒体课件展示画面,指导学生观察,边想象诗句所描绘的景象;通过朗读,感知古诗的意思,解决重点。
难点:体会诗的意境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
突破方法:通过反复吟诵,读懂诗句内容,体会诗的意境和情感。
在读背中,积累古诗,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
五、教法与学法:教师:创设情境,引导自学。
教师示范引领、指导朗读。
学生:自读自悟、反复读,读反复,背诵积累同伴合作、交流、共解疑难。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一等奖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一等奖这是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一等奖,是优秀的三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一等奖第1篇导语:《饮湖上初晴后雨》读后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诱人的西湖美景。
这是一首赞美西湖美景的诗,也是一首写景状物的诗,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原文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赏析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从诗题可知,诗人在西湖饮酒游赏,开始时阳光明丽,后来下起了雨。
两种不同的景致,让他都很欣赏。
他说:天晴之时,西湖碧水荡漾,波光粼粼,风景正好;下雨时,西湖周围的青山,迷蒙苍茫,若有若无,又显出另一番奇妙景致。
“潋滟”,波光闪动。
“空蒙”,烟雨迷茫。
这两个词都是叠韵词,增强了诗歌语言的音乐性。
这里,诗人既写了湖光,又写了山色;既有晴和之景,又有雨天之韵,可以说内容是很多的。
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又很笼统,因为这两句并非只适用于西湖。
其实,这正是诗人笔法高妙之处。
西湖很美,但究竟美在哪里,怎样美法,恐怕没人说得清。
如果具体地描绘景物,可能会有个别精彩之句,但总失之太实、太具体,不能传达出西湖给人的整体印象。
苏轼这两句有高度的艺术概括性,同时又很形象、很传神,想象空间很大,将“西湖即是美”这一人们共有的感受用诗的语言表述出来。
同时,这两句也反映出诗人开阔的胸襟与达观自适的性情。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西子”即西施,春秋时越国有名的美女。
无论是淡雅妆饰,还是盛装打扮,西施都一样美丽动人;如果把西湖比做西施的话,那么不管是晴是雨,是冬是春,它都同样美不胜收。
以绝色美人喻西湖,不仅赋予西湖之美以生命,而且新奇别致,情味隽永。
人人皆知西施是个美女,但究竟是怎样的美丽,却只存在于个人心中。
而西湖的美景不也是如此吗?采用这样的手法,比起直接去描写,不知要节约多少笔墨,而它的寓意却丰富深刻得多。
它对读者不只诉之于感受,同时也诉之于思考,让读者通过自己的想象去发挥诗的内涵。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一、说教材《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组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
本组课文以“壮丽的祖国山河”为专题组织单元。
这篇课文包括《望天门山》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
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公元1073年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
该诗是诗人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
作者以生动传神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其在本组课文中的地位,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从而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拓展学习,加强重视积累。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二、说教法和学法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
基于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
三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一定难度,但他们有了一定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本节课将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朗读感悟法,想像感悟法,穿插自主合作学习法,力求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学习中掌握方法。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三、说教学程序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版块第一版块赏美景,解诗题我们这里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在开课伊始,我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图片,使教学资源和教学内容水乳交融。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第1篇】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人教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五组课文的第一课中的第二首古诗,是本单元走遍神州大地的第二站。
古诗把西湖比作西施大胆巧妙,不愧是流传千古的名篇。
学情分析三年级的孩子,能通过预习自己读准字音,也能使用看图,看注释,反复诵读等方法读懂古诗大意。
但要深入体会古诗的内涵进而入情入景的朗读还需老师的引领点拨。
目标导航1.正确,流利,有节奏有感情的朗读古诗。
2.自读古诗,明白诗句大意,体会西湖晴天和雨天截然不同的美。
3.研读古诗,体会作者对西湖的喜爱。
导学重点自读古诗,明白诗句大意,体会西湖晴天和雨天截然不同的美。
导学难点体会把西湖比作西子的巧妙。
教学方法与资源课件教学过程课前预学查阅西湖的相关资料。
自读古诗,读准字音,读出节奏。
预学检测一.谈话引入。
1.同学们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意思是说苏杭一带就像天堂一样美好,像天堂一样美好的杭州有个闻名世界的地方,是哪里呢?由此引出课题。
2.孩子们,去过西湖吗?没关系,下面我们一起免费游西湖。
课件播放西湖风光。
3.孩子们,游了西湖。
你想说点什么呢? 是啊,西湖是如此的美丽动人,所以900年前宋代著名诗人苏轼在这里留下了千古名句。
请齐读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检查预习,初读古诗。
1.孩子们,昨天你们预习了古诗,是否把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了呢,下面请我们的学习伙伴来考考大家。
a.出示“潋滟”领着大家读准词语。
b.读古诗,让大家找出节奏,出示古诗节奏,领着大家读准节奏。
课堂质疑解惑三.自读古诗,读懂大意。
刚才,大家读准了古诗读出了节奏,但对古诗的学习来说这还不够,还应当读出韵味。
这就需要我们把古诗读懂。
下面,谁来说说要读懂古诗都有哪些办法呢?自读古诗,用有效的办法读懂大意。
全班交流。
指名读古诗。
四.研读古诗,读透诗意。
思考:西施和西湖一样淡妆浓抹总相宜,西施作为一个美女,她穿上华丽的衣服,擦上胭脂水粉就是弄抹,穿上素淡的衣裙,素面朝天就是淡妆,但西湖只是一个湖,哪来的淡妆浓抹呢?出示西湖晴天风光图,让生说说是淡妆还是浓抹?觉得美吗?哪里最美?练习朗读第一行诗。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第【1】篇〗说教材分析:《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杭州任通判时写的。
这一天,诗人到西湖游览,起初阳光明媚,阳光照射到湖面,西湖水波荡漾,波光闪动,非常美丽。
后来天色转阴,下起雨来,在雨幕笼罩下,西湖雨雾迷茫,山色朦胧,也别有一番情调。
在诗人眼中,西湖的晴姿和雨态都是美好奇妙的。
“晴方好”“雨亦奇”,是诗人对西湖美景的赞誉。
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的感情。
学情分析:许多经典文学作品中蕴含着不少古代诗人的智慧与情感,学生如能仔细阅读、层层深入,便能得到美的熏陶和感染。
学生进入三年级以后,已经初步具备了一定的语文阅读能力。
三年级学生已积累了好几首,但对于古诗的理解比较肤浅。
教学时对于生涩难懂的词语通过课后注释、课件演示帮助理解,同时利用多媒体平台等手段的使用为学生创设身临其境的学习氛围,帮助他们体会古诗所要表达的情感。
说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
2.利用“借助注释,想象画面,联系插图”方法学习古诗,走进诗境,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说重点难点: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体验、受西湖的自然之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说教学过程:一欣赏美景,揭释课题。
1.导入新课,理解题意。
师:接下来老师带同学们去看一看西湖的美景。
(播放视频)师:如果让你用一个词来赞美西湖,你会怎样说?师: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景色宜人,从古到今就有许多文人墨客来此欣赏美景。
其中宋代诗人苏轼(简介诗人)就特别喜欢西湖,有一次他和朋友乘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一边欣赏着西湖的美景。
于是写下这首流传千古的绝妙诗篇《饮湖上初晴后雨》。
请齐读课题,指名读。
从课题中你读懂了什么?(在西湖上饮酒,最初是晴天后来下雨了)2.指导书写饮和初。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精推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精推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第【1】篇〗说教学目标:1.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理解古诗内容。
2.借助,发挥想象,走进诗境,体会诗人的感情。
3.有感情的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说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说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说教学过程:一、赏美景,揭诗题: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名山大川、旅游胜地不胜枚举。
杭州西湖就是其中一例,接下来请同学们将目光锁定大屏幕,静静地想,细细地看。
(师播放课件,旁白。
)1.师:同学们,你眼里的杭州西湖是一个怎样的地方?它让你想起了哪个词语?2.指名说。
3.师小结:正如同学们所言,美丽遐迩,风景优美,即使用尽所有的好词来赞美它,也不过分。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看看北宋著名诗人苏轼是如何赞美它的。
4.板书课题,读诗题。
二、解诗题,知诗人:1.解诗题。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古诗也不例外,通过读题,你读懂了什么?(饮初后)(2)用自己的话完整的说说诗题的意思。
(3)师小结:诗题短短七个字,浓缩了写诗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事件,真可谓是言简意赅,一目了然,让我们再来读读,感受诗人高超的写作水平。
2.知诗人。
(1)关于诗人苏轼,你还知道些什么?指名说。
(2)播放PPT,师补充。
三、读古诗,明节奏师:大诗人眼中的西湖到底是怎样的?请同学们快读一读诗歌。
1.放声自由朗读。
2.同桌两人,画着节奏读。
3.全班交流,指名上黑板划节奏,标重音。
4.读古诗(指名读、男女生读、同桌读、全班齐读)5.多元评价。
四、品诗句,赏诗景。
师:诗人用短短28个字,就为我们展现了西湖美景,你们有怎样的好方法把它学懂吗?(一)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1.指名说。
2.师出示PPT,帮助学生归纳。
(看注释、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查资料、熟读成诵、对比、想象等。
)3.小组自学古诗。
2023年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第【1】篇〗《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此时,在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
从文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
这样的积累,既是显性的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学生边想象边读,从景中悟情。
古诗语言精炼、意境深远,有广阔的想象空间,有了想象就有了意境,有了品味,就能把学生带进诗中描绘的意境之中。
第四版块:拓展阅读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
应借助课堂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
因此,课上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
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的美。
五、说板书设计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板书是这样的`: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湖西子晴(好) 淡妆总相宜雨(奇) 浓抹(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是文章教学重难点的缩影,是为实现教学目标服务的,简洁的板书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作用。
最后,我想说,诗歌教学应该是教师携学生之手共进的一次审美之旅。
我们喜欢“洗开春色无多润,染尽花光不见痕”的唯美意境。
希望这节课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古诗的理解和体验,更重要的是使它成为“一枝红杏”,学生从它身上能够更深的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借助它欣赏到中华传统文化的“满园春色”。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第【2】篇〗内容与教材分析: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的《古诗三首》中的两首——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和杨万里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饮湖上初晴后雨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水光潋滟晴方好,毕竟西湖六月中,山色空蒙雨亦奇。
风光不与四时同。
欲把西湖比西子,接天莲叶无穷碧,淡妆浓抹总相宜。
映日荷花别样红。
第一首由景入手,然后抒发感受,第二首则相反,开门见山直抒胸臆,然后写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饮湖上初晴后雨》说课稿
一、说教材:
《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北师大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五组的第二篇课文
《古诗两首》中的第二首。本组课文以水为专题组织单元。这篇课文包括《过分
水岭》和《饮湖上初晴后雨》两首诗。两诗同写山水,却一阳刚、一阴柔,带给
我们截然不同的美感。《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是诗人苏轼在公元1073年在
杭州任通判时写的。该诗是诗人写的同题《绝句》中的第二首。作者以生动传神
的笔墨描绘了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不同风姿。选编本课的目的,主要是让学
生了解古人对祖国山河的描写,在诵读过程中培养热爱祖国山河、热爱传统文化
的感情。按“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材的特点及其在本组课文中的地位,
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以下教学目标及重难点。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象,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从而体会
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3、拓展学习,加强重视积累。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 :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四、说教法和学法
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能使教学效果事半功倍,达到教与学的和谐完美统一。基于
此,我准备采用的教法是情境教学法、以读代讲、读中促思、读中悟情。
五年级的学生对于韵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经验,会对本诗的学习、理解起到极大
的推动作用。本节课将以读代讲引导学生用朗读感悟法,想像感悟法,穿插自主
合作学习法,力求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在品味语言中积累语言,在内容学习中
掌握方法。
此外我准备用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
五、说教学程序:
基于以上对教材的理解,对编者意图的揣摩,为了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突出重
点,突破难点,我的教学流程有以下几大版块
第一版块:赏美景,解诗题
我们这里的学生很少有到过西湖的,为了让他们形象地感受到西湖的美,在开课
伊始,我充分利用课件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图片,使教学资源和教学
内容水乳交融。它弥补了单一课本教学的不足,为学生和文本的对话打基础。意
在拉近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营造阅读期待。
第二版块:学字词,明节奏
这一环节的安排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读准、读通诗句,着眼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感,
使学生在初读后有一个整体的印象,为品读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三版块:品诗句,赏美景。
这堂课的教学就进入到了细读、品读环节。这一部分是教学的重点,是
落实教学目标的主要载体。为了扎实有效地落实教学目标,这一版块我们主要采
用逐句教学,整体融合的方式。通过学生自读诗句,依据注释、采用画面初步理
解诗意。然后师生交流,共同品读,感悟、最后背诵。品读过程中我就不一一讲
述,我将从景和情两方面来说。
1、在欣赏美景时,主要抓住“潋滟”“空蒙”两词,借助课件图片及教
师语言渲染等手段,帮助学生理解,引导学生想象,体会晴时阳光照耀下的西湖
色彩明丽、波光粼粼,熠熠生辉,而雨中西湖隐隐约约,朦胧、神秘。学生在教
师的引导下层层探究,在层层探究中赏美、悟美。
2、由欣赏景过渡到自己的感受:想用要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自然过渡到诗
人的感受:“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先让学生谈理解:诗人把什
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然后教师补充“西子”与“西湖”的共同点,近而
让学生品出诗人比拟精妙,品语言魅力。并采取多种形式读出这种感受。这一环
节,教师引导学生依托诗文反复品味语言,在读的过程中,投入积极的思维和情
感活动,在诵读过程中,深入品味语言的韵律内涵。在读中检查理解。此时,在
此情此境中背诗,可谓“水到渠成”,这也就是我们孜孜以求的“语感”。从文
字到画面,无处不在的对比让学生强烈感受到诗的魅力。这样的积累,既是显性
的语言文字积累,又是隐性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沉淀。
第四版块 :荐诗篇,拓境界。
古诗词是灿烂辉煌的宝藏,不应止于课本、课堂学习的局限。应借助课堂
教学拓展延伸,大量阅读,我们根据学生学习基础及教材内容,优化课堂资源,
扩展古诗词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因此,课上补充《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及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让学生读后说说自己的感受,体会雨中西湖及夏日西
湖的美。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我说一说这课的板书,板书是这样的:
饮 ∕ 湖 上 ∕初 晴 后 雨
西子湖 潋滟 空蒙
总
相宜
西 子 淡汝浓抹
好的板书就像一份微型教案,此板书力图全面而简明的将授课内容传递给学生,
清晰直观,重难点突出,便于学生理解和记忆,为我们的教学起到了一定的辅助
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