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的核心素养目标如下:
1.增强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通过学习古诗,使其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激发对民族文化的自豪感。
2.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品味诗句、分析意象,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创造力。
3.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通过解读诗意、探讨创作背景,锻炼学生的分析、综合、评价等思维能力。
3.重点难点解析:在讲授过程中,我会特别强调诗句的朗读感悟、诗意与词语理解这两个重点。对于难点部分,如“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的意境描绘,我会通过图片展示和实际举例来帮助大家理解。
(三)实践活动(用时10分钟)
1.分组讨论:学生们将分成若干小组,每组讨论一个与古诗描绘美景相关的实际问题。
2.朗诵体验:为了加深理解,我们将进行一次诗歌朗诵体验。通过朗诵,感受古诗的韵律美和情感表达。
(一)导入新课(用时5分钟)
同学们,今天我们将要学习的是《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这一章节。在开始之前,我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你们在日常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美丽的自然景色让你忍不住想要赞美?”这个问题与我们将要学习的内容密切相关。通过这个问题,我希望能够引起大家的兴趣和好奇心,让我们一同探索古诗中描绘美景的奥秘。
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一、教学内容
第17课《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选自人教版语文五年级上册“古诗三首”单元。本节课主要内容包括:
1.诗歌朗诵: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2.诗意理解:通过分析诗句,帮助学生理解诗歌描绘的景象,体会作者的情感。
3.词语解析:学习并掌握诗中出现的重点词语,如“湖光”、“山色”、“晴方好”、“雨亦奇”等。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及反思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及反思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学生能够分析并体会诗中的意境和情感;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自然美景的欣赏能力,激发他们对文学创作的兴趣。
教学重点:1. 诗歌内容的理解和记忆;2. 诗歌意境和情感的体会。
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词语的解释和理解;2. 诗歌朗读的节奏和情感把握。
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诗歌的全文和注释;2. 准备相关的自然风景图片或视频。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5分钟)1. 教师展示自然风景的图片或视频,引导学生欣赏并分享他们对这些景色的感受;2. 教师简要介绍苏轼和他的诗作《饮湖上初晴后雨》。
二、学习诗歌内容(1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朗读诗歌,注意朗读的节奏和情感;2. 教师逐句解释诗歌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义;3. 学生跟读并背诵诗歌。
三、讨论诗歌意境(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境,让学生描述他们读完诗歌后的画面和感受;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四、总结与反思(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帮助他们巩固所学知识;2. 学生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
第二课时一、复习诗歌(5分钟)1. 教师带领学生复习上节课学习的诗歌《饮湖上初晴后雨》;2. 学生跟读并背诵诗歌。
二、深入学习诗歌意境(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深入分析诗歌的意境,让学生思考诗人为何选择这些景物来表达他的情感;2. 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教师给予反馈和指导。
三、创作练习(15分钟)1. 教师鼓励学生尝试创作自己的诗歌,可以是对某个景色的描述或表达自己的情感;2. 学生现场写作,教师巡回指导。
四、分享与反思(5分钟)1. 学生分享自己的创作作品,教师给予鼓励和指导;2. 教师引导学生反思本节课的学习过程,帮助他们总结经验教训。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设计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设计《<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能够熟练朗读并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
2、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大意,体会诗人所描绘的西湖美景以及表达的情感。
3、引导学生学习诗人的描写手法,培养学生对自然景色的观察力和想象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中的美景。
(2)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2、教学难点(1)领悟诗人比喻的精妙之处。
(2)让学生能够通过想象和联想,描绘出诗中的画面。
三、教学方法1、朗读法:通过反复朗读,让学生体会诗歌的韵律和节奏,加深对诗歌的理解。
2、讲解法:对诗歌中的重点词句进行详细讲解,帮助学生理解诗意。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利用图片、视频等多媒体资源,让学生直观地感受西湖的美景,增强教学效果。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西湖的风光视频,让学生欣赏西湖的美丽景色。
(2)提问学生:你们觉得西湖美不美?你们知道有哪些诗人写过关于西湖的诗吗?2、作者简介(1)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
(2)强调苏轼在诗词创作方面的风格和特点。
3、初读诗歌(1)教师范读,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韵律。
(2)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理解诗意(1)逐句讲解诗歌的意思,重点解释“水光潋滟”“山色空蒙”“西子”等词语。
(2)让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诗歌所描绘的画面。
5、体会情感(1)引导学生思考:诗人为什么把西湖比作西子?(2)通过讨论,让学生体会诗人对西湖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6、分析写作手法(1)分析诗人在描写西湖景色时运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
(2)让学生体会这种修辞手法的妙处。
7、拓展延伸(1)让学生回忆自己曾经去过的美丽地方,尝试用诗歌的形式写下来。
(2)展示学生的作品,进行点评和交流。
8、课堂小结(1)总结诗歌的主要内容和诗人表达的情感。
小学四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

小学四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饮湖上初晴后雨》赞美了西湖美景,表达了诗人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学四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希望能帮助到大家!小学四年级语文《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一教学目标:1、认识3个生字。
2、从抓住诗中的重点词句,引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古诗。
背诵古诗。
3、以读促思,以读悟情,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朗读古诗,熟读成诵,感受西湖在不同气候下呈现的“潋滟”“空潆”的风姿。
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定向导入。
1、(播放古筝曲)请同学们仔细聆听这首曲子,想象你仿佛看到的景象,这使你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感受?(学生交流)2、诗歌和音乐一样,它们的美需要我们用心去想象、感受、体会。
这节课我们就一块来欣赏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板书课题)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自由读、小组练读。
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正音。
(重点指导:潋滟、空潆)3、再读古诗,进一步读通顺。
4、诗句我们读通了,你们有没有什么好方法把诗句读懂呢?指名交流,教师小结学习方法。
三、再读古诗,以读促思。
1、小黑板出示学习要求(1)选择合适的方式理解题意、诗意。
(2)提出自学中的疑问,小组内合作解决。
2、学生自学。
3、小组互学。
4、全班进行学习汇报:说说自己从古诗中知道了什么?(生交流,师小结)四、品读古诗,以读悟情。
1、刚才我们了解了这首诗的大意,但如果我们想领略其中的美,还远远不够,你有什么好办法吗?2.指名学生说,教师小结。
(读中感受诗歌韵律美;边读边想象中感受诗歌画面美;诵读体会诗歌意境美。
)3、四人小组中读古诗。
4、全班反馈:哪一组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学习成果。
(1)引导学生质疑:为什么诗人把西湖比做西子呢?小结:西湖美得那么动人。
(2)读了诗句,你们仿佛看到什么样的景象?(生交流)①(挂图出示“潋滟”“空潆”的景象),比一比有什么不同?让学生在比较中读出“好”和“奇”来,感受不同景象的美。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三年级上册语文统编版

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内容,感受作者对西湖美景的描绘。
2.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阅读兴趣,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3. 通过学习古诗,让学生了解我国古代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4. 培养学生欣赏美、表现美的能力,提高他们的审美情趣。
教学内容1. 介绍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作者苏轼,了解他的生平及创作背景。
2. 学习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内容,理解诗句的含义。
3. 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4. 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5. 创作古诗配画,展现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内容,体会作者描绘的西湖美景。
2. 教学难点:分析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感受其表达效果。
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设备、古诗挂图、黑板、粉笔等。
2. 学具:古诗教材、笔记本、彩色笔等。
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西湖美景图片,引发学生对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兴趣。
2. 介绍作者:简要介绍作者苏轼的生平及创作背景,为学习古诗奠定基础。
3. 学习古诗:引导学生逐句解读古诗,理解诗句的含义,感受作者描绘的西湖美景。
4. 分析修辞手法:引导学生发现古诗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对偶等,体会其表达效果。
5. 诵读古诗: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古诗,感受古诗的韵律美。
6. 创作古诗配画:鼓励学生根据对古诗的理解,创作一幅描绘西湖美景的画作。
7. 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美学价值。
板书设计1. 《饮湖上初晴后雨》2. 作者:苏轼3. 古诗内容:诗句及解读4. 修辞手法:比喻、对偶等5. 课后作业:创作古诗配画作业设计1. 课后阅读:要求学生阅读其他描写自然风光的古诗,进一步体会古诗的美。
2. 创作古诗配画: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古诗《饮湖上初晴后雨》的理解,创作一幅描绘西湖美景的画作。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精选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精选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这首诗;(2)理解诗中的意象,体会诗人的情感;(3)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情感;(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2)体会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感悟;(3)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1. 诗中的意象和情感分析;2. 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3. 古典诗词的欣赏和鉴赏。
三、教学难点1. 诗中意象的深入理解;2. 苏轼文学成就的全面把握;3. 古典诗词鉴赏的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内容,阐述诗人的情感;2. 互动法:分组讨论,分享学习心得;3. 欣赏法:品味诗词意境,提高审美情趣;4. 实践法:朗读、背诵,培养语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及其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2. 朗读诗词:让学生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感受诗词的韵律美;3. 讲解诗词:分析诗中的意象,阐述诗人的情感,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文;4. 分组讨论:让学生合作探讨,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词的美感;5. 欣赏与鉴赏:品味诗词意境,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6. 朗读、背诵:加强语感训练,让学生能够熟练地朗读和背诵诗词;7.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布置课后作业。
六、教学步骤1. 第一步:让学生自主阅读诗词,注意生僻字的读音和意义。
2. 第二步: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如“湖光秋月”、“映日荷花”等。
3. 第三步:讲解诗人的情感,如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感悟等。
4. 第四步:欣赏诗词的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
5. 第五步:组织学生朗读和背诵诗词,提高语感。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带反思

1. 教师布置相关的练习题,检验学生对诗文的理解。
2. 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收获。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在理解诗文内容方面表现较好,能够较好地把握诗文的主题。但在诗文意境的领会和古典诗词鉴赏能力的培养方面,部分学生仍有待提高。在今后的教学中,应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学生更多地参与到课堂讨论中,提高他们的鉴赏能力。注重对学生的鼓励和表扬,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带反思
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使学生能够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本诗,使学生感受大自然的美好,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教学重点:理解诗文内容,把握诗文主题。
重点和湖上初晴后雨》的诗文内容、结构和意境,培养学生的古典诗词鉴赏能力。难点则在于如何引导学生领会诗文的意境,提高他们对自然美景的感悟能力,以及如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和热情。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逐句讲解、课堂讨论、练习与反思等环节,帮助学生逐步克服难点,领会诗文的意境。通过课后作业和家庭作业的布置,巩固学生对诗文内容的理解和记忆。
2. 完成相关的练习题,巩固对诗文内容的理解。
十四、教学反思(5分钟)
1. 教师对自己在本节课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成功的经验,找出需要改进的地方。
2. 学生对自己在本节课的学习进行反思,总结收获,确定下一步的学习目标。
十五、课后服务与跟进(5分钟)
1. 教师为学生提供课后服务,解答学生的疑问。
2.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附板书)

《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附板书)导语: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二首》赞美西湖美景的七绝,写于诗人任杭州通判期间。
以下是由应届毕业生网小编为您整理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附板书),欢迎阅读!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读懂诗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点、难点:理解诗意,认识西湖自然的美;深入品味,感受诗人奇妙的观察、想象和贴切的比喻;学习环境不同景物也不同的写法。
教学准备:1、课前布置学生预习。
2、准备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温旧导入,了解西湖1、导入新课:同学们,你们了解西湖吗?请你们说说自己所知道的西湖美景好吗?(请生谈谈自己眼中的西湖)听了你的描述,我看到许多同学的眼中都充满了对西湖的向往,那么好吧,下面我就带你们一起去欣赏一下西湖的美景!(课件出示西湖照片,相机介绍西湖景色。
)2、师:看了这些图片后,你有些什么样的感受?(请生谈感受)宋朝大诗人苏轼, 1071年至1074年在杭州任通判的时候,不是很忙,除了审案,便有很多时间在西湖中游玩,写下了不少赞美西湖的诗歌,西湖也叫西子湖,提起这个名字的来历,它是和苏轼的一首描写西湖的诗歌有关系的,今天我们就学习这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板题)3、认识诗人:通过课前预习,你对苏轼知多少?(生交流汇报)(课件出示: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故又名苏东坡,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文学巨匠,唐宋八大家之一。
其文纵横恣肆,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有《东坡全集》、《东坡乐府》。
)4、我想请一位同学为我们读读诗题(请三四个生读),通过题目,你了解了一些什么?生1:这首诗是诗人在湖上饮酒时作的。
师:这做湖就是指“西湖”。
你还了解了一些什么?生2:饮酒时先是晴天,后来下了雨。
二、读解诗意,感受诗的语言美1、(课件出示诗文)下面请同学们听范读,注意他读得节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教案教学目标: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诵读诗句,利用注释及学过的方法学习古诗。
2、借助图片,发挥想像,走进诗境,能有感情朗读诗文,背诵诗文,并体会诗人的感情。
3、拓展学习,注重积累。
教学重点:朗读古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教学难点:欣赏古诗意境,体会诗人的感情,培养热爱祖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1、制作多媒体课件;2、布置学生预习:搜集写西湖的诗,有条件的上网了解西湖、欣赏西湖美景教学过程:一、赏美景,揭诗题。
1、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领略了天门山的雄奇秀丽,这一节课我们一起走进如诗如画的西湖。
(出示课件,播放“西湖十景”;教师旁白简介,引导欣赏。
)2、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西湖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预设:美景如画、风景优美、如诗如画、山清水秀、美不胜收、如人间仙境一般……)3、过渡揭题: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人们把杭州西湖比作人间天堂,是因为那里的景美、画美,所以从古至今有好多的文人墨客吟诗作画来赞美它。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首描写西湖的古诗。
板题:《饮湖上初晴后雨》①齐读课题;②指导停顿(板书:画上节奏),范读诗题;③指名试读;④按节奏齐读。
[教学意图:美丽的“西湖十景”风光,优美的语言旁白,让学生对西湖的美有了最直观的感受,拉近了学生与西湖的空间距离,又营造了阅读期待。
]二、解诗题,知诗人。
1、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透过这双眼睛我们能了解到文章的不少内容,古诗也不例外。
那么,通过刚才读题,你读懂了什么呢?(预设:生1:我知道了天气先是晴天,后来下雨了;生2:我读懂了地点是在西湖的船上;生3:我知道了诗人在饮酒;)(根据学生回答相机板书,在“湖”“晴”“雨”三字下方打上“△”,并在“湖”的下方画箭号写上“西湖”)2、小结,简介诗人及背景(出示PPT简介苏轼):同学们,你们真是一群会读书的孩子。
正像同学们说的那样,诗人苏轼在杭州做过通判,也就是现在的'县长,他非常喜欢西湖。
这一天,他和朋友乘坐游船荡漾在西湖上,一边饮酒聊天,一边欣赏西湖美景,起初是阳光明媚,后来忽然下起了雨来。
苏轼诗兴大发写下了这一首千古流传的美妙诗篇。
[教学意图:“题好一半文”,写作如此,教课亦如此。
让学生自主解题并与知诗人、了解诗背景巧妙融合在一起,不显得生硬、突兀、枯燥。
]三、学字词,明节奏。
1、大诗人笔下的西湖到底是怎么美呢?请同学们快快打开书把诗句放声读一读,带拼音的生字多读两遍,读正确。
(生自由读)2、检查生字掌握的情况。
(出示PPT带生字读音诗文)①潋滟(liànyàn):指读、跟读→提示都是前鼻音→说说这两个字跟什么有关→谁把它所在的诗句读一读→指读→齐读。
②亦(yì):指读、跟读→怎么记住它→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③淡妆(zhuāng)浓抹:指读、齐读→提醒读音→怎么记住:换偏旁;联想:女孩爱化妆→把整句诗读一读→指读→齐读3、把整首诗连起来能读好吗?①指名读;②读古诗要读出诗的节奏、韵律,谁来试试;③(点击PPT划上诗文节奏)画上节奏,小老师教读;④按节奏齐读。
[教学意图:诗之美,美在语言优美,美在音律动听,读出诗句的节奏美、韵律美是古诗教学的重要环节。
]四、品诗句,赏诗景。
1、诗人苏轼如何用区区28个字为我们展现西湖美景呢你们有什么好办法把这首诗读懂呢2、渗透读诗方法:指名说(预设:看注释、看插图、读题目、读诗句、查字典、联系上下文、搜集资料……)(出示PPT学诗好方法)3、同学们学习古诗的方法真不少,请选择其中的一两种方法,自己读读诗句,想想:这首诗写了西湖什么样的美景晴、雨时的西湖有什么不同的景象诗人又有怎样不同的感受然后与同桌的交流。
[教学意图:当儿童特有的表现欲望、自身的经验方法得到认可时,对学习会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这里调动学生了已有的学习方法和经验,使学习本诗有法可循,化难为易,又培养了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4、看同学们读得有滋有味,一定大有收获。
谁来说说你读懂了哪句写“初晴”,哪句写“后雨”5、赏“西湖之晴”。
⑴齐读诗句。
⑵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句子的意思提示说的顺序“什么时候,哪里怎么样了⑶你是怎么读懂的(预设:看图,看注释……)(板书:潋滟)“潋滟”两字我们一看部首就知道跟水有关,水怎样(波光闪动)⑷你还能用什么词来说(波光粼粼、碧波荡漾、金光闪闪……)⑸真美啊,在这个阳光明媚的晴天里。
假如,你正和苏轼坐在船上同游,你会看到什么美景(出示PPT晴天西湖)(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的阳光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
⑹孩子们,在你们的描述中,这一缕缕金光使西湖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美得恰到好处,难怪苏轼赞叹道:(点击PPT出示诗句)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我们也不禁赞叹道:生读:“水光潋滟晴方好”。
6、赏“西湖之雨”。
⑴正当诗人和朋友陶醉在这明媚鲜艳的美景中时,忽然天气发生了什么变化呢谁来说说⑵读诗句,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吗?⑶你是如何读懂诗句的意思?⑷看文中插图:指导由近及远观察。
近处的亭台楼阁,依依垂柳还依稀可见,而远处的呢看上去怎样(预设:朦朦胧胧,云雾迷漫,隐隐约约,若隐若现……)⑸诗中用哪个词来形容刚才的这番情象(山色空蒙)(板书:空蒙)⑹(出示PPT雨天西湖)这时,你在湖上又能看到什么情景呢?(点击PPT出示句式)想象说话:______的雨洒在西湖上,西湖__________________。
⑺小结:是啊,这雨天中的西湖也真是奇妙无比,难怪诗人又一次赞叹道:(点击出示诗句)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我们也情不自禁再赞叹道:生读:“山色空蒙雨亦奇”。
[教学意图:设计两处看课件想象说话,由想象画面引领学生走进诗句意境,有助于打开学生的想象之窗,插上想象之翅,使西湖晴雨之美鲜活灵动起来]7、个性赏读“晴雨西湖”(出示PPT晴雨诗句)⑴晴雨两种天,西湖两样美!孩子们,我们怎样才能把这么美的诗句读好呢(注意停顿、重音、有感情……)⑵生自由练读⑶反馈练读情况,指名读并说说为什么这么读。
(预设:生1:因为这两种景色我觉得都很美,我把“水光潋滟”和“山色空蒙”读重音。
生2:因为我觉得晴天雨天是两种不同的天气,西湖才有两种不同的美,所以我把“晴”和“雨”读重一点。
生3:我把“方好”和“亦奇”读得重,因为晴天的水光潋滟,让人觉得特别美好,雨天的山色空蒙让人觉得特别奇妙。
)⑷小结:同学们,你们的不同朗读都很美,老师都喜欢。
我们用不同的解读美美地读读这两句诗。
师激情引读:两种“景色”都很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天气”都很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种“感觉”都很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教学意图:阅读教学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
这两句诗的朗读指导没有作统一要求,不把教师的感受理解强加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揣摩,从而盛开出他们最珍贵最独特的思维之花,理解之花。
]8、赏“西子西湖”⑴你们声情并茂的朗读,把我们带进了优美的湖光山色之中,这么美的西湖你要用什么来比喻呢?(预设:美丽的西湖像一幅美丽的画;人间仙境……)⑵诗人用什么来比喻西湖(西子)你从哪里知道(欲把西湖比西子)(板书:西子)⑶(出示PPT简介西施)了解西施:与王昭君、貂蝉、杨玉环并称四大美人。
⑷这么美的西施,诗人怎么赞美她呢(淡妆浓抹总相宜)(板书:淡妆浓抹)⑸联系生活实际:妈妈阿姨平时化淡妆及六一节同学上台表演化浓妆的模样,理解“淡妆浓抹”。
⑹(点击PPT出示淡妆浓抹对比图)西施到底是淡妆好还是浓抹好啊(都好)因为西施本来就很美,所以不管是淡妆还是浓抹都很合适。
⑺淡汝浓抹只是赞美西施吗(还用来赞美西湖)师:美丽的西湖晴天美,雨天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师:美丽的西子淡妆美,浓抹也美,真是,生读:淡妆浓抹总相宜。
(板书:总相宜)⑻小结:所以诗人把美丽的西湖比作了西子,从此西湖就有了一个人景合一、美妙动听的名字——西子湖(板书:在“西湖”之中加上“子”字),同学们一起美美地喊一下她的名字。
[教学意图评价:“西施”是诗中意象,苏轼借西施比喻西湖。
此处借课件图片,借旁白语言,借想象生活,重墨渲染西施之美,让学生感受到西施之美,感受到西湖之美,更感悟到文字之传神。
]五、诵诗句,悟诗情。
1、苏轼一天之中就领略了西湖晴雨不同的美,他的心情怎样(激动、兴奋、高兴……)2、带上这样的好心情,我们把整首诗美美地读一读。
(男苏轼、女苏轼)(3、(出示PPT配乐诗文)配上美妙的音乐,带上美好的心情我们一起读。
4、这么美的诗让我们把它背下来,把西湖美景深深印在脑海中。
(谁来试试,指名背→齐背)[教学意图:音乐是流动的画,《出水莲》之优雅柔婉非常接近诗句意境,诗句在音乐的伴奏之下,无疑引领学生感受到带情感的画面。
]六、荐诗篇,重积累。
1、这就是美丽的西子湖,多少文人墨客为她写下美妙诗篇。
课前老师布置同学们搜集写西湖的诗,你搜集到哪些,我们一起来分享。
2、老师也搜集到两首写西湖的诗,我们一起来读读。
2、(出示PPT拓展诗文)引入古诗《望湖楼醉书》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3、生读诗4、师简述诗景5、让我们在琅琅书声中结束今天的课堂吧!师生齐读诗句。
[教学意图:拓展两首写西湖的诗,带领学生领略了西湖的别样美,加深理解。
拓展能以点带面,抛砖引玉,借助课堂拓展延伸,大量阅读,让古诗教学洋溢鲜活魅力。
]七、作业:①、背诵本课古诗②、选一首自己喜欢的描写西湖的诗歌读一读背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