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苏轼《浣溪沙》教案案例

苏轼《浣溪沙》教案案例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浣溪沙》。
(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浣溪沙》的意境和主题。
(3)学会分析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浣溪沙》。
(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的文学魅力,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
(2)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提高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浣溪沙》的意境和主题。
3. 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三、教学难点:1. 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2. 苏轼的文学思想及其在《浣溪沙》中的体现。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内容包括苏轼的生平、词作特点、《浣溪沙》的译文和赏析。
2. 学生准备《浣溪沙》的文本,提前阅读并理解诗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引导学生关注苏轼的词作特点,激发学习兴趣。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浣溪沙》,理解诗意。
(2)分组讨论,分析词的语言特色和艺术手法。
3. 课堂讲解:(1)讲解《浣溪沙》的意境和主题。
(2)分析苏轼的文学思想及其在《浣溪沙》中的体现。
(3)赏析词中的关键字词和句子。
4. 互动环节:(1)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心得和感悟。
(2)教师点评并给予鼓励,解答学生疑问。
(2)布置作业:背诵《浣溪沙》,写一篇赏析文章。
6. 课后反思: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效果进行反思,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情况,以及小组合作的表现,评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及合作能力。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提交的作业,如《浣溪沙》的背诵和赏析文章,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和理解程度。
3. 知识掌握评价:通过课后测试或提问,检验学生对《浣溪沙》的内容、苏轼的词作特点及其文学思想的掌握情况。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一、教学背景分析苏轼,北宋文学家、书法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是我国古代文学史上的一位重要代表人物。
他以豪放洒脱、清新明快的文风著称,其诗文充满了浓厚的人文情怀和时代色彩,深受学者和读者的喜爱。
其代表作《浣溪沙》《赤壁赋》等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对后世文学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我们应该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设计,让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苏轼的作品,感受他那具有创造性思维与艺术表达力的魅力,展现出他超越时空的文学魅力。
二、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理解《浣溪沙》的基本意境和艺术特色;3. 学习《浣溪沙》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能力目标:1.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写作和表达能力;2. 增强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分析和评价能力;3. 激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兴趣和热爱。
情感目标:1.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提高对优秀文学作品的喜爱和理解;2.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鼓励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与感悟;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共同学习、感悟苏轼的诗词魅力。
三、教学内容1. 苏轼的生平及文学成就;2. 《浣溪沙》的创作背景、艺术特色和意境表达;3. 苏轼的艺术风格和对后人的影响;4. 《浣溪沙》的鉴赏方法和技巧。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通过课堂讲解、多媒体展示等方式,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分析《浣溪沙》的艺术特色和意境表达,引导学生对苏轼诗词有更深的了解。
2. 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诗歌赏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对《浣溪沙》的意境和诗情有更深的感悟,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
3. 实践法:引导学生进行创作性表达,让学生在理解《浣溪沙》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体验苏轼诗情画意。
五、教学手段1. 多媒体设备:用图片、音频、视频等多媒体手段展示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作品,生动展现苏轼的诗词魅力。
2. 绘画、手工制作:让学生通过绘画或手工制作的方式表达对《浣溪沙》的理解和感悟,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课题浣溪沙部编版六年级下册古诗词诵读1课时学校授课班级授课教师学习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习重难点1.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学情分析根据学生年龄特点以及学生的学习程度,在整个教学环节中应当以诵读品悟、方法学习教学主线,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学习。
通过了解苏轼的人生经历,理解他在逆境中乐观旷达的积极心态。
教学辅助1.多媒体课件。
2.学习任务单。
教学过程学习任务一:揭示课题,对话诗人。
(设计意图:本环节介绍了苏轼的有关资料,让学生对词的写作背景和苏轼本人有一个初步的了解,为进一步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奠定基础。
)导入:“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课件出示)“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2.作者简介: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美食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一生仕途坎坷,学识渊博,天资极高,诗文书画皆精。
其文恣肆,明白畅达,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诗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艺术表现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对后世有巨大影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书法擅长行书、楷书,能自创新意,用笔丰腴跌宕,有天真烂漫之趣,与黄庭坚、米芾、蔡襄并称宋四家;画学文同,论画主张神似,提倡“士人画”。
著有《苏东坡全集》和《东坡乐府》等。
3.我们要学的这首词是——《浣溪沙》。
《浣溪沙》是词的——词牌名。
苏轼用《浣溪沙》写了四十多首词,今天我们跟随着他来到清泉寺,品读他的词,感悟他的情。
4.请同学们自由朗读《浣溪沙》。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苏轼的《浣溪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针对《浣溪沙》的教学设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内涵和艺术之美。
一、背景介绍和文化背景: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首先对《浣溪沙》的背景进行介绍,包括苏轼的生平背景、宋代文化背景以及《浣溪沙》的创作背景等。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浣溪沙》是一首七绝词,可以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读。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以及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意象方面的作用。
三、词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分析《浣溪沙》的词意,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主题和意义。
词中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如人生短暂、离别之苦、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
四、词的音韵和韵律:《浣溪沙》以其独特的音韵和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韵律规律和音韵美感。
通过欣赏和朗读,让学生体验词的音乐美,培养他们对于词的审美能力。
五、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和对比:可以将《浣溪沙》与其他苏轼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或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以及《浣溪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六、创作实践和个人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浣溪沙》的理解和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如写一篇与词意相关的散文或写一首与词风格相近的诗歌。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浣溪沙》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以上是对于《浣溪沙》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路和角度,通过全面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朗读、创作等,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引言:苏轼浣溪沙是中国古代文学宝库中的珍品之一,也是我国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诗词作品不仅表达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和思考,也描绘了当时社会的风貌。
因此,将苏轼浣溪沙纳入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感受中国古代文学的魅力,是提高学生对文学理解和情感体验的有效途径。
一、教学目标通过教学设计,学生应能达到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了解苏轼浣溪沙的背景和创作特点;2.理解苏轼浣溪沙词的内涵和意义;3.学会欣赏和表达对苏轼浣溪沙词的感受和理解。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使学生对苏轼浣溪沙有一定的了解,准确把握其创作背景和特点。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运用文学知识分析诗情画意的能力。
三、教学内容和方法1.教学内容:(1)苏轼浣溪沙的背景和创作特点;(2)苏轼浣溪沙的词曲风格和意义;(3)苏轼浣溪沙的鉴赏与欣赏。
2.教学方法:(1)讲授法:通过多媒体和讲解介绍苏轼浣溪沙的背景和创作特点。
(2)示范法:通过示范诵读和解读苏轼浣溪沙词,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义。
(3)讨论法:提出问题并组织学生展开讨论,激发学生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
四、教学过程安排1.课堂导入(10分钟)通过观看一段关于苏轼浣溪沙的视频片段,激发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的兴趣,导入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2.知识讲解(20分钟)介绍苏轼浣溪沙的背景和创作特点,包括苏轼的生平经历、创作背景、文学风格等,通过多媒体资料展示和讲解。
3.词曲解读(30分钟)选择苏轼浣溪沙中的一首词曲进行解读,分析其中的意象、意境和情感。
通过示范诵读的方式,让学生感受这首词曲表达的意义和感受。
4.学生表达和讨论(30分钟)组织学生自由讨论苏轼浣溪沙的意义和表达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和表达个人观点。
鼓励学生参与互动,让学生从多个角度去理解这首词曲,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5.课堂总结(10分钟)对本节课的学习内容进行总结,强调苏轼浣溪沙的创作特点和意义,并激励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3篇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3篇作为一名老师,就有可能用到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
一份好的教学设计是什么样子的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苏轼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 (投影):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教师范读全词: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投影):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投影):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1)导入:通过一首与《浣溪沙》意境相近的现代诗导入,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预习诗歌,查找相关资料,了解作者和创作背景,初步理解诗歌内容。
(3)课堂讲解: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
(4)合作探究:组织学生进行分组讨论,探讨诗歌的主题、意境等,培养学生合作能力和思维品质。
3.课堂讲解:教师针对诗歌的重点、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诗歌,提高学生的古诗文鉴赏能力。
4.创设情境:通过多媒体展示诗歌相关的图片、音乐等,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使学生在情境中感受诗歌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情感。
2.通过对诗歌中自然景物、人物形象的描绘,引导学生热爱大自然,关爱身边的人和事。
4.结合所学,为《浣溪沙》设计一份课堂小结,要求简明扼要地概括诗歌的主题、意境和艺术特点。
5.家长参与作业:邀请家长与学生一起欣赏《浣溪沙》,共同探讨诗歌的审美价值,鼓励家长记录与孩子的互动过程,增进家庭成员间的文化交流。
作业要求:
1.字迹工整,语言表达清晰,注意使用正确的语法和词汇。
2.作业内容要具有原创性,体现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个性。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了解《浣溪沙》的作者、创作背景,掌握诗歌的主题及表现手法。
2.掌握并运用古诗中出现的生字、生词,如:“溪”、“沙”、“潺潺”等,提高学生的词汇积累。
3.能够正确地朗读、背诵《浣溪沙》,并理解诗歌的节奏、韵律,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运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式,自主发现并理解诗歌的内涵。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作者简解: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2、感受创作冲动:元丰五年(1082)三月,词人谪居黄州期间作的一首游记词。“乌台诗案”后,苏轼被贬黄州,在城东一个叫东坡的地方垦荒耕种,自号东坡居士,物质生活也比较艰苦。但他能抱着“但令人饱我愁无”的态度,不计较个人的得失,这首《浣溪沙》就表现出了他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二)课外作业:
1、背诵这首词
2、《浣溪沙》这首词体现了词人对生活抱着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这种情绪撞击着我们的胸膛,引发我们产生一些感想,请把你的感想写出来吧。(100字左右)
7、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珍惜时间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__________。
8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意义相连的两句,表现积极进取的:
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下阕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生发感慨和议论。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
五、小结:
这是一首触景生情(即景抒怀)、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抒发老当益壮、奋发进取的思想感情。表现了诗人对人生抱着乐观的态度,没有因为仕途受挫而消极沉沦。
六、板书:
溪边兰草
上阕:写景三幅画面松间沙路清新幽雅
雨中杜鹃
浣溪沙
下阕: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永驻——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3、解题:“浣溪沙”,词牌名,唐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沙”或作“纱”。相传是由西施浣纱的故事而得名,此调有平仄两体,分上下两阕。
三、难解词句:
参见课本注释。
补充:
浸溪:浸在溪水中。子规:布谷鸟,又称“杜鹃”。
四、鉴赏: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词前小序,点明写作词的缘由。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浣溪沙》教学设计
彬县新民中学胡元平
教学目标:
1、了解苏轼和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炼,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养成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学习即景抒怀的写作手法。
2、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
诵读法。反复吟诵,让优美的词句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意境,细细品味词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上阕写暮春三月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下阕:“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以反问起,以借喻回答,光阴犹如昼夜不停的流水,匆匆向东奔驶,一去不复返,青春对人只有一次,这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然而词人面对着眼前“溪水西流”,却产生了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人生之“再少”,这是说应保持一种年轻的乐观的心态。因为人并不能改变这个世界,人能改变的,仅仅是对这个世界的态度和看法。“休将白发唱黄鸡”则唱出呼唤青春的人生之歌,用不着为白发苍颜而叹气。表现了词人在贬谪期间乐观豁达的精神状态。
4、这首词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这首词中抒发词人老当益壮、奋发进取之心情的句子是:?。
6、从所积累的古诗词曲中(课内外不限),写出与“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两句句意相反的诗来: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七、作业:
(一)理解填空
1、这首词中描写了春光明媚万物一派生机勃发的景象,借此抒发了作者喜悦心情的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首词中,既描写了春景,有烘托了一种凄清的气氛的是:__________________。3、这首词中表现词人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的句子是:?。
问答法。在梳理词作时,教师相机提出问题让学生解答,在问答中品析词作内容。
讨论法。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对词蕴含的思想感情,让师生共同讨论得出结论。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时”。江水的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进《浣溪沙》去寻找答案。
上阕:“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这两句既点出游清泉寺的时令,也点明了兰溪之名的由来。“萧萧暮雨子规啼”既照应了前面对溪水、沙路的描写,又烘托了一种凄冷的环境。
提问:上阕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这些画面渲染出一派怎样的春景?
明确:描绘了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三幅画面。兰花发出了短短的嫩芽,浸在涨满了水的小溪里,松林间一尘不染的沙路,黄昏时潇潇细雨声中杜鹃在啼叫,渲染出一派爽人耳目、沁人心脾、优美洁净的春景,又带有作者当时丝丝落寞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