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六年级下《浣溪沙》教案(含教学反思)
部编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学设计(含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难点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优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学设计第1篇】教学目标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说明:作者是北宋时期的太平宰相,在他的词中多以表现“闲愁”为主题。
但本词中似乎于无意间描了司空见惯的现象,而赋予深刻的哲理,启迪人们从更高层次去思索宇宙及人生的问题,这和作者其它的“闲适”词有所不同。
同时,词中涉及到时间永恒而人生有限这样深广的意念,却表现得十分含蓄,而这些深邃的思考对于人生阅历尚浅的中学学生来说,他们很难有深刻的体会,故学习本文的过程中,老师指导学生加强对本词语言的体味和欣赏,在对语言的感悟中引导学生去不断地挖掘本词的深刻内蕴,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与难点1、重点:在读读背背中感受语言清丽自然的特点。
2、难点:理解词中“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所蕴含的深邃内涵。
说明:这是一首脍炙人口、广为传诵的名篇佳作,最根本的原因在于情中有思。
而对本词中所蕴涵的丰富的思想感情,学生在理解的过程中因认知程度即他们的知识结构、人生阅历、对生活认识的深度等比较有限,所以在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尤其是本词所表现出的对人生、对宇宙的深邃认识时,会存在一定的困难,故在教学中应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能结合自身对生活、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进一步地去感受,在思索感受中获得不断提升感悟生活的能力,并引导学生在充分的朗读中体会本词的语言美、意境美。
教学过程交流导入,激发兴趣1、在你们积累的古诗词中,你还记得哪些能背给大家听听吗2、记得李白有诗《黄鹤楼》,其中有一句是“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诗中表达了作者对世事的变迁、人生没有永恒的感慨。
那么在曾经贵为一国宰相的宴殊笔下,会留给我们一些怎样的思考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他的《浣溪沙》。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古诗词。
2、引导学生对《黄鹤楼》中“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部编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案及反思

9.浣溪沙[教学目标]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2.介绍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二、朗读课文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
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
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
(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四、悟意境,体感悟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课件出示图片)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9.浣溪沙(教案和反思)

部编版六年级下册语文9.浣溪沙[教学目标]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2.介绍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二、朗读课文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
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
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
(白发,代指老年。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四、悟意境,体感悟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课件出示图片)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达乐观)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2024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目标:1、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2、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3、背诵全词。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投影仪、苏轼、古曲。
教学步骤:一、导入,并展示“学习目标”(出示PPT):一首词的意境往往是由画面构成的,我们要学会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每一首词都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我们今天要体会的是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出示PPT):“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
”PPT出示: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是——三、教师范读全词,出示PPT提示:注意读准字音、读准节奏。
学生自由朗读,(出示PPT):正确的读音和节奏。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引导学生答:“愤懑、抑郁、凄凉。
”4、教师由此发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调范读全词。
三、全体学生在乐曲声中初读全词:四、整体感知全文: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可以相互讨论帮助。
然后请学生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教师提醒重点(出示PPT):子规—布谷鸟;白发—代指老年;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哲理。
五、由苏轼的心境引入画面赏析:1、教师提问:“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随机引导。
2、教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伴随着悠扬的乐曲,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浣溪沙教案第1篇】教学过程:1、导入:同学们,在上一节课我们了解到了“大李杜”。
指的是(李白、杜甫),那么大家回忆一下“小李杜”。
指的是谁?(李商隐和杜牧),这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李商隐的一首诗《无题》板书2、作家、作品简介:李商隐,字义山,号玉溪生,又号樊南生,晚唐诗人,与杜牧齐名,称“小李杜”。
其中李商隐的诗风与杜甫更为接近,“唐人知学老杜而得其藩篱者唯义山一人”(王安石语),杜牧的诗风则更近似李白。
李商隐与李贺一样,都是唐室宗亲,然而因为年代久远,家境已经十分贫寒;他从小颖悟,十六岁即以《才论》、《圣论》两篇古文“出诸公间”,并受东都(洛阳)留守令狐楚赏识,令狐楚是当时骈文章奏高手,李商隐得他悉心指点,很快青出于蓝,这一技之长成为他后来谋生过程中很重要的一种技能。
二十六岁时,李商隐得令狐父子之援而中进士,次年入泾原节度使王茂元幕府,后娶其女为妻,琴瑟和谐。
但当时的牛(僧孺)李(德裕)党争激烈,令狐楚属牛党,王茂元则属李党。
李商隐此举被视为投靠王茂元,因此被令狐楚之子令狐绹指责为“放利偷合”,此后一生在牛、李两党的倾轧中度过,困顿凄凉,辜负了“欲回天地入扁舟”(《安定城楼》)的壮志和才华,终年四十六岁。
李商隐的爱情诗成就极高,他的《无题》诗十余首,取前两字为题而实质是无题的诗又有十余首,如《锦瑟》、《碧城》、《为有》等,其他似有题而实无题的诗若干首,写缠绵悱恻的爱情,写幻想,写伤感:“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神女生涯原是梦,小姑居处本无郎”;“风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谁教桂叶香”;“刘郎已恨蓬山远,更隔蓬山一万重”;“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
他的《锦瑟》文字锦绣华美,字面意义易于理解而内容极深,历来有“一篇锦瑟解人难”之称。
此外的“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霜月》);“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晚晴》);“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嫦娥》)等也都给人以极深的印象。
部编(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

部编(统编)六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诵读9《浣溪沙》教学设计及教学反思1.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诗词,大体把握词意。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本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一、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师:“一门父子三词客,千古文章八大家”,“三词客”“八大家”分别指的是谁,大家知道吗?(“三词客”:苏洵、苏轼、苏辙;“八大家”: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曾巩、欧阳修。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宋朝词人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文学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下面我们看一下这首词的内容。
二、初读诗词,扫清字词障碍。
1.自由读,借助注音读正确,读流利,读出节奏。
2.指名读,生评价。
(注意读出节奏、情感)3.范读,齐读。
三、再读诗词,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朗读全词,并结合注释试着用自己的话讲述其中的意思,小组成员间相互讨论帮助,然后请学生代表发言,大家共同补充完善。
(子规——杜鹃鸟;白发——代指老年人;黄鸡——代指时光流逝。
)2.再请学生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词的内容。
(参考:词人由眼前溪水西流之景,感悟到人生需乐观的哲理。
)3.交流对词意的理解。
(在蕲水的清泉寺游历,清泉寺面对着兰溪,兰溪的水向西流去。
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谁说人生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你看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奔流!不要在老年时感慨时光流逝。
)四、品读感悟,体会情感。
1.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1)词中有画,让我们轻轻地读读这句,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画面?(山下兰草初生的幼芽正浸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干净没有泥土。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杜鹃的啼叫声。
)(2)这几句话写出了清泉寺怎样的特点?(优美的风光和环境)作者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哀怨惆怅)教师结语:上片以淡疏的笔墨写景,景色自然明丽,雅淡凄美。
统编六下《浣溪沙》教学设计含反思

统编六下《浣溪沙》教学设计含反思教学目标:1.能用掌握的方法自主学习《浣溪沙》,理解词意。
2.能用“品读意象法”,结合“暮雨、子规啼”等关键词感受词人悲凉的心境。
能用“知人论世法”“了解用典法”,走进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3.领悟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汲取成长的力量。
教学重点: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意,走进词人丰富的内心世界。
教学难点:领悟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汲取成长的力量。
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1.关于苏轼,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了,介绍或评价一下。
2.这是我们对苏轼的评价,那么他是如何评价自己的人生的呢?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苏轼《自题金山画像》黄州就是湖北黄州,惠州就是广东惠州,儋州是海南儋州。
为什么苏轼认为“黄州、惠州、儋州”这三个地方对自己的意义非同一般,今天我们先来走进黄州。
板书课题,齐读,明确词牌名。
3.了解小序。
这首词正文前面有一行小字,这是什么?(小序。
)小序交代了什么?小结:小序交代了写作背景。
读词时要关注一下。
二、探究新知(一)学习活动一:读准一首词1.自由读词三遍,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好韵脚。
注释也要读。
2.汇报评价:(1)指名读,正音。
(生评)多音字:少,据意定音(2)齐读,读好节奏,韵脚平声,稍微延长一点。
(二)学习活动二:赏一处风景,品一种心情1.词的上阕分别写了哪几种景物?边读边展开想象,你仿佛看到了怎样的景致?2.交流反馈。
句一:山下兰芽短浸溪。
预设:兰芽怎么样?短短的,茁壮的,娇嫩、生机勃勃。
句二:松间沙路净无泥。
预设:怎样的松林?郁郁葱葱。
怎样的沙路?一尘不染小结:这些景物让我们感受到词人的心情十分愉悦。
板书:愉悦句三:萧萧暮雨子规啼。
词人的心情是怎样的?哪些字词传递给你这样的感受?预设1:萧萧——联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风萧萧兮易水寒。
预设2:暮雨——傍晚的雨给人什么感受?预设3:子规啼。
(出示子规啼血资料。
)传说古蜀国国王望帝死后,化为一只小鸟,因为思念自己的子民,夜夜哀啼,啼出的鲜血染红了杜鹃花,称为杜鹃鸟,也叫子规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9.浣溪沙
[教学目标]
1.了解与苏轼有关的文学常识。
2.反复朗诵,品味用词的凝练,理解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学会以乐观的心态对待生活中的变故和挫折。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词中所表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
”江水东流不返,正如人的青春年华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来面对生活中的变故呢?让我们随着苏轼的笔触一起走到《浣溪沙》中去寻找答案。
1.简介作者。
(课件出示)
2.介绍创作背景。
(课件出示)
二、朗读课文
1.听朗读音频,注意听准节奏和重音,可以轻声跟读。
听完后提问:从哪里看出这首词是游记?(点明小序的作用)
2.指名朗读课文,其他同学点评。
3.全班齐读。
三、翻译词句
1.参见课本注释,通读全词。
师补充部分字词含义。
(白发,代指老年。
)
2.同桌为一组,用自己的话说说词的意思。
(一个同学译上阕,一个同学译下阕)
3.学生合作交流。
4.指名说意思,其他同学点评。
5.师说全词意思
四、悟意境,体感悟
1.师:大家觉得苏轼在游清泉寺时心情是怎样的?(对学生各种不完全的回答,教师相机引导。
)
2.师引导:如果我们能体会出这幅画面的意境,也许我们就能体会出词人的心情。
下面请大家闭上眼睛听着朗读走进这幅画面,身临其境地去感受,一会儿告诉大家你看到了什么。
(上阕写景,描绘了三幅画面:山下小溪边,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潇潇细雨中杜鹃鸟在啼叫;下阕转入抒怀:由西流的溪水,想到青春可以永驻。
)(课件出示图片)
3.向学生介绍画面赏析的方法:反复诵读、抓住特征、调动感官、联想想象。
4.一个人在怎样的心情下,笔下的景物才会如此清淡幽静?(平和宁静)
5.苏轼面对挫折还能够保持一颗平常心,这体现了他怎样的人生态度?(旷
达乐观)
6.苏轼会不会就此放弃世俗的一切不再执着于自己的理想了呢?(学生可在老师的提示下,看词的下片,从而得出答案。
)
7.学生自由畅谈对下片的理解或所受启发。
8.全词小结: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五、总结
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
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
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教学板书]
9.浣溪沙
浣溪沙上片:写景三幅画面溪边兰草松间沙路雨中杜鹃
清新幽雅
下片:抒怀溪水西流—青春可驻
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教学反思]
《浣溪沙》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这首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上片主要是对意境的品味,为了让学生深切体会到词中的景,我采用了听、读、想象结合的方法,通过范读、想象画面等途径,学生还是比较到位地融入了情境。
而对于下片的抒情,确实是教学的难点,也没有达到让学生站在主体地位去感受、表达和感悟的目的。
如果让他们根据对诗词的理解谈谈自己的观点,畅所欲言,课堂效果肯定会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