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教学实录
【名师引领】读词品人以诗教——《浣溪沙》教学实录逐字稿

【名师引领】读词品人以诗教——《浣溪沙》教学实录逐字稿实录及评析一、文体导入,初读感知词大意师:苏轼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全能冠军”,诗词、文章、书法、绘画、音乐、美食样样精通。
尤其是在诗词创作方面独树一帜,他创作的诗词在中国古典诗歌史上简直就是一颗颗熠熠生辉的明珠。
今天这节课,老师就和同学们一起走进苏轼的词(指课题)——生:(齐)《浣溪沙》。
【评析:无意绕弯,开门见山——想让课堂厚重,必须惜时如金。
】师:之前同学们已经学过三首词,关于词,你了解多少?生1:我知道词分为上阕和下阕。
生2:我还知道词与诗是不一样的,词的句子长短不一。
生3:有的词有小序。
师:词的小序是个新知识,它是交代什么的?生:事情的起因,或是时间、地点。
师:还可以交代——生:作者为什么要写下这首词。
师:你们课前了解过相关资料,苏轼为何要写这首词?生:苏轼被贬黄州时,患了臂疾,庞安时是个医生,刚刚治好了他的臂疾。
苏轼高兴,和庞安时一起游蕲水清泉寺。
师:于是,写下了这首——生:(齐)《浣溪沙》。
【评析:学生已经六年级了,以复习的方式交流诗词区别,恰当。
如果能和学生稍微体会一下小序的“顶真”手法,就更好了。
】师:非常好。
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这首词。
请同学们根据要求自由读这首词。
(出示)自由读这首词三遍:1.读准确、流利;2.读出这首词内在的节奏和停顿;3.读出这首词的大致内容。
(生自由读词)师:好,谁来读第一遍?(生读)声音真好听,读得也不错,有个字的读音有误,谁听出来了?生:我听出了第一句话“山下兰芽短浸溪”,里面的这个字读“jìn”,不读“qìn”。
师:听得很认真!请你把这句再读一次。
生:(大声)山下兰芽短浸溪。
师:很准确。
同学们一起把这句读一次。
(生齐读句子)师:还有谁来读?(生读)师:我发现六(2)班的同学很会读诗,读得字正腔圆,这是一种了不起的本领。
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词。
(全体读这首词)师: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都是三句七言,请按四三节奏处理。
六年级语文下册《浣溪沙》优秀教学案例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浣溪沙》的基本词句,如“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等,理解诗句的字面意义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
2.通过对词作的分析,使学生了解宋代词人的创作风格,认识晏殊在词坛的地位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3.培养学生独立阅读古诗词的能力,学会运用诗词鉴赏的基本方法,如品味词句、想象意境、体会情感等。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导入新课的环节,我将以一首古典音乐《梅花三弄》作为背景,通过展示一幅宋代的山水画,引导学生进入一个宁静、优美的意境。然后,我会提出问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背后的故事吗?它与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古诗词有什么联系?”通过这个问题,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出《浣溪沙》的学习。
4.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使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作和欣赏,激发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1.采用情境教学法,引导学生进入词作所描绘的意境,感受作者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运用合作探究法,让学生分组讨论、分析词作的主题、手法和情感,培养他们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通过对比分析法,让学生比较《浣溪沙》与其他诗词的异同,提高他们的审美鉴赏能力。
4.反思与评价助力学生成长
案例中强调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总结学习收获和不足。此外,组织学生互评,让他们学会尊重他人的观点。这种反思与评价的方式有助于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在今后的学习中不断进步。
5.丰富多样的教学内容与过程
本案例涵盖了导入新课、讲授新知、小组讨论、总结归纳和作业小结等多个环节,教学过程丰富多样。这种设计既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又能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和完整性,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4.创设丰富的实践活动,如诗词朗诵、角色扮演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体验,提高他们的语文实践能力。
《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浣溪沙》教案(精选6篇)

《浣溪沙》教案《浣溪沙》教案(精选6篇)引言:晏殊《浣溪沙》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下面就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案,欢迎大家阅读!《浣溪沙》教案篇1学习目标1.在诵读吟咏中感受本词的语言特色。
2.体会词的意境,感悟词人所表达的深刻感受。
导学生先在查阅资料和借助书下注释的基础上,理解本词的大意,再通过重点字词和句子的讲解,了解本诩的内涵,多角度地理解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相关链接【作家作品】晏殊(991~1055)字同叔,抚州临川(今江西省抚州市)人。
十三岁时,以神童召试,赐同进士出身。
庆历中官至集贤殿大学士、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兼枢密使,谥“元献”。
他是北宋前期较早的词家,与幼子晏几道合称“二晏”,同是婉约词的代表。
作品大多反映富贵悠闲的生活,但他的词艺术成就较高,能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即曲的谱子。
【写作背景】暮春时节,日落时分,物候的变化引发了词人对年华易逝的感伤。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词人将自然现象与人的感受巧妙结合,生发出值得玩味的情趣。
知识预习一、解释下列词语,并用这些词语写一段有中心的话。
①夕阳西下:②无可奈何:③似曾相识:写一段有中心的话:(1)指傍晚日落时的景象。
也比喻迟暮之年或事物走向衰落。
(2)指感到没有办法,只有这样了。
(3)似曾相识:意思是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示例一:看着夕阳西下了,我又无可奈何的叹息着,在这似曾相识的天气里,我曾经有过多少的徘徊和等待。
从某种意义上说,人生便是一种等待。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是等待,“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是等待。
年轻的海伦·凯特在守候着三天的光明,唯美的海子在期待着“春暖花开”,鲍尔吉·原野在寂寞里等待着詹姆斯·拉斯特的琴声,贝克特笔下的人们在等待着能带来好运的戈多……甚至,每一个人在出生之后便开始等待着那永远不会落空的生命的圆寂。
九年级语文上册《浣溪沙》优秀教学案例

3.讲解宋词的基本格式和韵律特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作的结构美。
4.分析词作中的意象和意境,引导学生体会词人李清照对美好时光的怀念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
(三)学生小组讨论
在学生小组讨论的环节,我将组织以下活动:
1.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针对《浣溪沙》中的一个方面进行深入讨论,如词句的修辞手法、情感表达等。
二、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理解并掌握《浣溪沙》的文学背景、作者简介及词牌特点,了解宋词的基本知识,如词的格式、韵律等。
2.通过学习,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浣溪沙》,把握词歌的节奏和韵律美,提高学生的朗读表达能力。
3.分析并解读《浣溪沙》的词句,领悟词作的情感内涵,掌握词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等,提升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五、案例亮点
1.情境教学法的巧妙运用
本教学案例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和音乐朗诵,巧妙地创设了与《浣溪沙》词作相契合的情境,使学生仿佛置身于宋代词人的世界。这种情境教学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对词作的理解和感悟。
2.问题导向激发学生思考
案例中设计了一系列具有启发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引导学生主动思考、深入解读《浣溪沙》。这种问题导向的教学策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4.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如图片、音频和视频等,丰富课堂教学形式,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词作的美。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学习《浣溪沙》,使学生感受到词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培养学生的同理心。
2.培养学生热爱传统文化、尊重经典的态度,激发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
3.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生活中的得与失,学会珍惜当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浣溪沙晏殊课堂实录

浣溪沙晏殊课堂实录浣溪沙晏殊课堂实录导语:实录就是按照真实情况,把实际情况记录或录制下来。
下面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浣溪沙晏殊课堂实录,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晏殊《浣溪沙》课堂实录师:2000多年前,孔子站在大河边长叹:生:(看投影自动接)“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师:1000多年前,李白面对黄河疾呼:【师伸手指向屏幕】生:(看投影自动接)“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师:现代,朱自清也在急切地寻找答案“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本句话师迅速接上,生怕学生齐读原句:燕子去了,有再来的时候;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桃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
但是,聪明的,你告诉我,我们的日子为什么一去不复返呢?】师:面对时光流逝,“宰相词人” 晏殊又有怎样的感慨呢?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词《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师:请一位同学读一读知识卡片,让我们初步了解作者及作品。
生:晏殊(991~1055),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开创北宋婉约词风,有“宰相词人”之称。
他的词以疏淡闲雅的语言写出较深的含义,音韵和谐,意境清新。
这首词选自《珠玉词》。
“浣溪沙”是词牌名。
这首词写了晚春薄暮之时的景象,感叹光阴的流逝和人事的变迁,表达对美好事物留恋,对时光流逝怅惘。
【师板书:浣溪沙晏殊】师: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明确本节课我们的任务。
生:朗读诗词,感知内容;品析语言,把握感情;体悟哲理,珍惜青春。
师:老师先把这首词读一遍,大家根据提示认真听读,注意听准字音、听出节奏、重音、把握感情。
师:现在,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词。
要求读准字音、读出节奏、重音、读出感情,并思考用散文语言描述这首词的内容。
大家可以边读边运用联想和想象,在头脑中形成一幅立体的画。
【生朗读,师参与】师:哪位同学说说你头脑中画面?生:(串联了词的大意。
)师:你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了词内容,很清楚,不错。
听听老师头脑中是怎样一幅画好不好?晚风暖暖拂过,听着新谱成的歌曲,饮着这杯美酒,生活啊,是多么闲适!但是,我的心呀,为什么浮起一丝伤感?同去年一样的天气,还是原来的亭台,我们欢聚的那些日子逝去了,它再也回不来了呀!就像这夕阳。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通用12篇)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通用12篇)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教学设计一般包括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步骤与时间分配等环节。
教学设计应该怎么写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晏殊《浣溪沙》教学设计篇1教学目标: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教学重点:在朗读中感受本词清丽自然的风格特点教学难点:理解诗人通过本词表现的对生活的哲思课文:《浣溪沙》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教学流程:一、导入1、诚实稳重的“太平宰相”(1)14岁的晏殊与来自全国各地的千名考生同时入殿参加考试,从容应试,援笔立成,受到真宗的嘉赏,赐同进士出身。
第三天复试“赋”时,看题后奏道:此赋题自己以前曾做过,请求另改他题。
其诚实与才华,更受到真宗的赞赏。
(2)真宗立太子,就是后来的仁宗,召见晏殊要他入宫陪伴太子,并说其所以选择晏殊是因为他生活检点谨慎,不像其他的大臣出入于声色之场。
晏殊说不然,自己只是因为家里经济拮据,才没有和他们一样去听歌看舞,真宗更信任晏殊的诚实,之后不断提拔晏殊,委以重任。
2、与柳永的潦倒不同,晏殊的经历是平坦富足,令人羡慕的。
晏殊虽然居高位、食厚禄,但不改赤子之心,凭着对生活的细心体悟,写下了许多流传后世的诗词作品。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念兰堂红烛,心长焰短,向人垂泪”等都成为了名篇佳句。
二、感受语言风格1、自读此词,解决字面理解上的障碍2、朗读这首词,说说你觉得这首词在语言风格、用字用词上与柳永的《蝶恋花》有什么不同?清丽自然,圆通晓畅3、背诵这首词三、领会情感哲理1、反复朗读上片,说说上片中诗人抒发了怎样的感怀?诗人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感怀?表面的不变:去年天气、旧亭台深层的变:夕阳西下几时回2、诗人感怀的只是“夕阳西下几时回”吗?“夕阳西下几时回”流露出的是诗人哪些更为深层的所思所感?在“新曲”与“酒”的助力下,触景伤怀,引发对人生的思考、追问年华的流逝,美好事物的一去不返,生活中得失的意义何在?3、上片流露出诗人对美好事物消逝不返的淡淡的哀愁,但诗人的思想并没有停留在对过往不再的惋惜和惆怅之中,品读下片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诗人在这两句中蕴含了怎样的哲理?生活之水向前流淌,其间会有失去,但新的美好也会以新的方式再次出现,虽然花开花落,每年的花朵都是不同的,但是生活之树常青。
苏轼《浣溪沙》教学实录及反思

苏轼《浣溪沙》教学实录及反思引言:浣溪沙,本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名,苏轼所写的《浣溪沙》是其中代表作之一,下面就是小编为大家分享的苏轼《浣溪沙》教学实录及反思,希望对你们有帮助。
一、联系旧知,导入新课师:今天学的是词,以前大家接触到过哪些词?生:《西江月》生:《水调歌头》师:这些都叫——生:词牌名师:让我们来念一些词牌名生朗读众多词牌名,课件出示:念奴娇……师:词牌名中还蕴含着许多古代的文化来猜猜——课件出示:马嵬坡下,凄风苦雨,马铃声声,裂肺撕心生:雨霖铃课件出示:剑气凛冽……生:虞美人课件出示:若耶溪边,西施初见,为国为君,……生:浣溪沙以前还学过两首《浣溪沙》。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漠漠轻寒上小楼,晓阴无赖似穷秋。
淡烟流水画屏幽。
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宝帘闲挂小银钩。
自己读一读师:它们有什么共同的感觉?生无语师:……这就是浣溪沙中美丽的哀愁二、提出朗读要求,初读全词师:今天要学习的是苏轼的《浣溪沙》,苏轼的轼常写常错,看老师写。
师范写生交流关于苏轼的信息:文学,画画,写字等师:今天我们就要来读读苏轼怎样演绎《浣溪沙》那美丽的哀愁。
课件出示要求:读得字正腔圆。
读得琅琅上口。
读得声声含情。
生自读师:有没有难读的字句?生:没有师:好,来检查一下。
生1,个读得不通顺,不正确,老师和学生共同帮助。
同桌同读,读准读通。
师:老师发现大家把小注都读进去了,好,小注往往告诉我们许多写作的背景。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生2,个读,读得还是不通顺。
师:大家基本达到了第一条要求,大家读的时候有没有发现上阙和下阕有什么不一样?生:上阙是写景。
下阕是抒情的。
师:好,你能用朗读表现不同的内容吗?试一试,读出抑扬顿挫的感觉。
生自练。
生个读。
三、想象激情,再现诗情画意师:想要读到第三条要求,还需要好好理解这首词,读读词的上阙,你看到了什么呢?你听到了什么呢?生自读,师:你看到了吗?听到了吗?好,那么请你把看到的听到的,简要地写下来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浣溪沙》教学实录
苏轼仅仅是在写景吗?不,他在表达他的感情。
接下来跟着小编一起来看看苏轼这首诗想表达的感情吧。
教学目标:
(一)有感情地朗读诗词,熟读成诵。
(二)根据注释及工具书理解诗词意思
(三)感悟词的内容,想象词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四)激起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良好习惯。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词人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准备:
(一)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二) 学生了解苏轼的相关资料和所写的古诗词。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了解诗人苏轼
师:同学们,苏轼的很多诗词相信你们都能熟读成诵,哪位同学能背上一两句呢?请你来···(多么有意境呀!)也请你分享一下···(这句可是千古绝句呀!)
师:那对于苏轼,同学们对他有哪些了解呢?请你说说··(你的记忆力真好!·)这位同学再来讲一讲(你对他了解的可真多呀!)
师:我们一同来看一下他的资料。
苏轼资料介绍(结合幻灯片)
2、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再来学习苏轼的一首词《浣溪沙》。
(板书题目)
师:苏轼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词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教师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幻灯片出示问题)
学生答:“愤懑、抑郁、”
3、师:“是呀!愤懑、抑郁是免不了的,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希望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我们能走进苏轼的内心。
”
二、初步读词
1、师范读
初步读词教师配乐范读全词(课件出示课文内容)
师:请同学们看这首词,用心听老师读。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师:同学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一速度要慢,二要与现代文一样,按词语的构成及意义停顿。
2、生练读
师:先请同学们自己练读。
哪位同学来愿意展示一下,这位同学你来···(你已经抓住要领了)请坐!还有谁愿意读一下?好请你来···(节奏掌握的真好!)请坐!
3、熟读
师:还有这么多同学都想读?那我们一起来吧!(同学们读得越来越好了。
)
三、理解词意
师:接下来我想请同学们运用以往这些学习古诗词的方法,自己学习理解《浣溪沙》。
以往学古诗词的方法,有:
1、结合注释理解;查阅工具书。
2、想象情景,观看插图。
3、小组合作探究
师: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开始学习···把你们的理解在书上留下字迹。
师:我选
三个小组上来汇报交流,你们小组,还有你们小组,你们也很积极,请到台上交流。
其他
同学我们认真听。
1、生:我们小组汇报对词的导语的理解。
着重解决“临”与“西流”的含义。
幻灯出示导语,导语或序一般都介绍写作背景或原因,重点解释中国地势西高而东低,所以大河都东流入海,但小溪会因局部地势出现西流现象。
2、生:我们小组汇报对词的上阕的理解。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山脚下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浸泡在溪水之中。
松间的沙石小路经过春雨的冲刷,洁净无泥。
时值日暮,松林间的杜鹃在潇潇细雨中啼叫。
3、生:我们小组汇报对词的下阕的理解。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谁说人老不会再回年少时光呢?你看看,那门前的流水尚能向西奔流呢!所以,不必以
白发之身愁唱黄鸡之曲。
师:同学们学习的非常认真,对词的理解十分透彻。
四、深入悟情
师:下面我们跟随着苏轼来到清泉寺,请大家闭上眼睛听,身临其境地去感受。
【出
示课件】师朗读词的上阕。
师:“在优美的音乐声中,我们漫步在松树林间,徜徉在涧水旁,沐浴在蒙蒙细雨中,你看到了什么景色?
生:我看到了刚发芽的小草,叮咚流淌的小溪??
师:是啊,看着如此清新秀丽的景色,苏轼的心绪也得以平静。
他轻轻地吟诵道,引读: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师:你又听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潇潇的雨声,清脆的杜鹃的鸣叫···
师:身处如此清淡幽雅的环境中,即使遭遇挫折也会豁然开朗。
此时,我们仿佛又听到苏轼在吟诵,引读:山下、、、、、、
生跟读: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师:政治道路不顺的苏轼,没有因被贬而愤懑、抑郁,看到这样的美景,他同样感到心旷神怡。
让我们跟着苏轼一起大声朗诵,引读: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师:同学们,苏轼仅仅是在写景吗?不,他在表达他的感情呀!【板书:景、情】
师:我们经常听人感叹:“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情调凄凉感伤。
而48岁的苏轼是这样想的吗?不!他反问道:“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
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出示课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