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教案
浣溪沙苏轼教案含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

浣溪沙-苏轼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二、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韵律3. 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三、教学难点1.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浣溪沙》的艺术特色2. 学生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体会四、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韵律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相关诗词资料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新课内容展示:讲解《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韵律,分析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3. 案例分析:分析苏轼的《浣溪沙》中的关键词语和句子,解读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4.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诗词中的意象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鉴赏能力。
5. 总结与拓展: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布置作业,并提供相关的阅读材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浣溪沙-苏轼教案(二)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掌握《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韵律。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分析、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豪放洒脱的人生态度,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热爱。
七、教学重点1. 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2. 《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韵律3. 学生对诗词的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八、教学难点1. 苏轼的文学成就和《浣溪沙》的艺术特色2. 学生对诗词情感的理解和体会九、教学准备1. 教师讲义: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浣溪沙》的词牌特点和韵律2. 多媒体教学设备3. 相关诗词资料十、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浣溪沙苏轼教案含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

浣溪沙-苏轼教案含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浣溪沙》这首诗;能够分析并欣赏苏轼的诗歌风格;能够运用《浣溪沙》中的意象进行创作。
2. 过程与方法:通过阅读、讨论、分析等方式,深入理解《浣溪沙》的内容和意义;学会通过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想。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的文学情怀,培养对古典文学的热爱;学会欣赏自然美景,培养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
二、教学重点1. 《浣溪沙》的诗意和意境;2. 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3. 诗歌的审美情趣和文化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某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 诗歌意境的深入领会;3. 诗歌创作的技巧和方法。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浣溪沙》的原文和注释;2. 准备与《浣溪沙》相关的背景资料;3. 准备诗歌创作的纸笔和示例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引导学生欣赏《浣溪沙》的图片,引发对诗歌的兴趣;简介苏轼的生平和文化背景。
2. 诗歌学习:让学生自读《浣溪沙》,理解诗歌的大意;教师讲解诗歌的背景和注释,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引导学生分析诗歌的意象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3. 诗歌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欣赏点和创作灵感;分享各组的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诗歌创作:教师给出创作主题,引导学生进行诗歌创作;学生现场创作,教师巡回指导;展示学生作品,进行评价和交流。
5. 总结与反思:教师总结本次教学的重点和收获;学生分享自己的学习体会和创作心得;布置作业,要求学生背诵《浣溪沙》并写一篇简要的鉴赏文章。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欣赏《浣溪沙》这首诗,让学生了解了苏轼的诗歌风格和艺术特点,也培养了学生的诗歌创作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他们的文学素养。
也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他们足够的创作空间和指导,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作潜能。
六、教学内容拓展1. 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引导学生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如《赤壁赋》、《水调歌头》等,进一步了解苏轼的文学风格和艺术特点。
浣溪沙苏轼教案含作业布置和教学反思

浣溪沙-苏轼教案(一)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浣溪沙-苏轼》;(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词的字词解释;2. 诗词的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1. 诗词中的修辞手法;2. 苏轼的创作背景及思想内涵。
四、教学准备:1. 课文朗读录音;2. 相关资料图片;3. PPT课件。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课文朗读录音,让学生初步感受诗词的韵律美;(2)展示相关资料图片,引导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诗词大意;(2)要求学生查阅工具书,解释生僻字词。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2)各组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总结。
4. 情感体验:(1)让学生发挥想象,描绘诗词中的画面;(2)引导学生体会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诗词中的意境和情感。
6. 作业布置:(1)背诵《浣溪沙-苏轼》;(2)写一篇关于苏轼及其诗词的研究性论文。
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适时调整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使他们在学习古典诗词的过程中,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浣溪沙-苏轼教案(六)六、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浣溪沙-苏轼》;(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创作背景;(3)掌握诗词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词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浣溪沙苏轼教案

浣溪沙苏轼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浣溪沙的背景、主旨及其对后世的影响,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主要教学内容为《浣溪沙》这一篇名篇。
三、教学重点1. 掌握《浣溪沙》的主题和意义。
2. 分析《浣溪沙》的修辞技巧与写作特点。
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教案、教学课件。
2. 学生准备:预习《浣溪沙》的基本概念及作者背景。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0分钟)教师向学生简单介绍苏轼及其代表作,并提问激发学生的思考:1. 你们对苏轼有了解吗?2. 苏轼的代表作有哪些?通过这些问题,引导学生对苏轼及其作品产生兴趣。
第二步:阅读与理解(30分钟)教师将《浣溪沙》的原文呈现给学生,引导学生阅读理解,并让学生作简单的注释。
1. 学生可以阅读整篇《浣溪沙》。
2. 学生对不理解的词句进行标注并提问。
第三步:分析与讨论(30分钟)教师指导学生分析《浣溪沙》的主题、意义,并引导学生讨论以下问题:1. 你认为《浣溪沙》的主题是什么?为什么?2. 你觉得《浣溪沙》对后世的影响是什么?3. 请分析《浣溪沙》中的一些修辞技巧和写作特点。
通过讨论,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思维。
第四步:写作练习(30分钟)根据对《浣溪沙》的理解和分析,要求学生自主完成一篇关于《浣溪沙》的评论文章。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写作指导:1. 写作时注意结构的合理安排,语言的精练准确。
2. 文章要包括对《浣溪沙》主题和意义的阐述,以及对修辞技巧和写作特点的分析。
第五步:展示与总结(10分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文章进行展示,并进行互相评论。
教师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点评,并进行总结:1. 学生的评论文章是否能准确表达对《浣溪沙》的理解和评价。
2. 学生是否能够分析并举例说明《浣溪沙》中的修辞技巧和写作特点。
六、课堂作业要求学生将自己的评论文章整理好,包括修改和完善,并提交下节课交流互评。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

浣溪沙苏轼教学设计一等奖苏轼的《浣溪沙》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它展现了苏轼卓越的才华和独特的艺术风格。
针对《浣溪沙》的教学设计,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全面的设计,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词的内涵和艺术之美。
一、背景介绍和文化背景:在教学设计中,可以首先对《浣溪沙》的背景进行介绍,包括苏轼的生平背景、宋代文化背景以及《浣溪沙》的创作背景等。
通过了解这些背景信息,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词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词的结构和修辞手法:《浣溪沙》是一首七绝词,可以对其结构进行分析和解读。
同时,还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修辞手法,如比喻、夸张、对仗等,以及这些修辞手法在表达情感和描绘意象方面的作用。
三、词的主题和意义:通过分析《浣溪沙》的词意,可以引导学生探讨其主题和意义。
词中描绘了自然景色和人物情感,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人生哲理和情感体验,如人生短暂、离别之苦、对美好事物的追求等。
四、词的音韵和韵律:《浣溪沙》以其独特的音韵和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可以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韵律规律和音韵美感。
通过欣赏和朗读,让学生体验词的音乐美,培养他们对于词的审美能力。
五、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和对比:可以将《浣溪沙》与其他苏轼的作品进行比较和对比,或与其他词人的作品进行对比。
通过比较,可以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创作特点和风格,以及《浣溪沙》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六、创作实践和个人理解:为了加深学生对《浣溪沙》的理解和体验,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创作实践,如写一篇与词意相关的散文或写一首与词风格相近的诗歌。
同时,也可以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对于《浣溪沙》的个人理解和感悟。
以上是对于《浣溪沙》教学设计的一些思路和角度,通过全面的教学设计,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经典之作,培养他们的审美能力和文学素养。
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结合多种教学方法,如讲解、讨论、朗读、创作等,以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综合能力的目标。
《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

《浣溪沙》教学设计《浣溪沙》教学设计(13篇)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时常需要准备好教学设计,借助教学设计可以让教学工作更加有效地进行。
如何把教学设计做到重点突出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浣溪沙》教学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浣溪沙》教学设计1教学目的1、学习《浣溪沙》。
2、引导学生理解诗词的思想内容及主旨,能准确流畅地背诵。
教学过程一、导入,学习古诗二、学习《浣溪沙》1、简介作者并解题——杜牧(803-852)唐代诗人。
字牧之,京兆万年人。
太和进士,和李商隐并称“小李杜”。
赤壁是东汉末年周瑜大败曹操的地方,但杜牧所咏赤壁并非此处,而是湖北黄冈的赤鼻矶,所以说此诗虽为咏史诗,其实也是借题发挥。
2、《赤壁》开头为什么从一把不起眼的折戟写起,这样写有何作用?——与古代战争联系起来,很自然的引起后文对历史的咏叹。
但是,这两句的作用主要不在于作为诗的引导,它本身也蕴涵着强烈的意念活动。
沙里沉埋着铁戟,点出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折戟沉沙而仍未销蚀,又暗寓岁月流逝而物存人非之慨。
凡是在历史上留下踪迹地人物、事件,常会被无情地时光销蚀掉,也易从人们的记忆中消逝,就像这铁戟一样沉沦埋没,但又常因偶然的机会被人记起,或引起怀念,或勾起深思。
正由于发现了这片折戟,使诗人心绪无法平静,因此他要磨洗并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前朝”——三国赤壁之战时的遗物。
因此,“认前朝”又进一步勃发了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二句论史抒怀做了铺垫。
三、教学过程1.全班齐读《浣溪沙》。
2.《浣溪沙》上阂写景,描绘了哪三幅画面?画面有何特点?明确:山下小溪边,生长着矮小娇嫩的兰草,山上松间沙路洁净无尘,黄昏时流涕细雨中杜鹃在啼叫。
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3.下阔转入抒怀,抒发了怎样的情怀?明确:由西流的溪水,联想到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
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教师补充:作者写此词时,正是在政治上失意,生活处于逆境之时,能有如此积极的人生观,豁达的胸怀,实在难能可贵。
浣溪沙苏轼 教案

浣溪沙苏轼教案教案标题:浣溪沙苏轼教案目标:1. 了解浣溪沙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分析并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3. 培养学生欣赏古典文学的兴趣和能力。
4. 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了解浣溪沙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分析并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教学难点:1. 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意境和艺术特点。
教学准备:1. 浣溪沙苏轼的相关资料和作品。
2. 课堂展示用的图片或视频资源。
3. 学生的课前阅读材料。
教学过程:Step 1:导入 (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上一堂课学习的内容,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主要作品。
2. 提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Step 2:学习浣溪沙 (15分钟)1. 分发学生阅读材料,要求学生在课前阅读浣溪沙这首词。
2. 分组讨论学生对浣溪沙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讨论。
3.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浣溪沙的意境和艺术特点,并与学生共同整理出关键点。
Step 3:欣赏浣溪沙的表演 (10分钟)1. 展示浣溪沙的音频或视频表演,让学生通过听觉和视觉多方位感受这首词的艺术魅力。
2. 学生观看后,进行简短的讨论,了解学生对表演的理解和感受。
Step 4:文学鉴赏与表达 (20分钟)1. 引导学生分析浣溪沙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表达对浣溪沙的理解和感受。
3. 鼓励学生用诗歌、绘画、音乐等形式表达自己对浣溪沙的理解和感受。
Step 5:总结与展示 (10分钟)1. 教师对学生的表达进行点评和总结,激发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2. 学生展示他们的表达作品,让全班同学共同欣赏和评价。
Step 6:作业布置 (5分钟)1. 布置学生的作业:写一篇短文,总结自己对浣溪沙的理解和感受,并附上自己的表达作品。
2. 提醒学生阅读下一课的预习材料。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进一步阅读苏轼的其他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浣溪沙苏 轼优秀教案

浣溪沙苏轼优秀教案《浣溪沙·苏轼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体会他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2、引导学生理解《浣溪沙》这首词的词义,欣赏词中的意境和艺术手法。
3、培养学生诵读古诗词的能力,感受古典文学的魅力,提高文学鉴赏水平。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理解词的含义,把握词中的意象和情感。
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2、教学难点体会词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感悟。
分析词的艺术特色,如语言、表现手法等。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词的意境。
2、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创作背景和词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理解词的内涵。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情感表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4、赏析法:引导学生赏析词中的艺术手法,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古典音乐,营造出古典文学的氛围。
提问学生对苏轼的了解,引出本节课的主题——《浣溪沙》。
2、作者及背景介绍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仕途坎坷、文学成就等。
讲述《浣溪沙》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在什么样的情境下创作了这首词。
3、诵读感知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调。
学生自由朗读,初步感受词的韵律和情感。
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4、词义理解结合注释,让学生自主理解词的大意。
教师对重点词句进行讲解,如“休将白发唱黄鸡”等。
组织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词的内容,检查学生的理解情况。
5、情感探究引导学生思考词中表达了苏轼怎样的情感。
组织学生小组讨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观点和感受。
教师总结学生的讨论结果,强调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6、艺术手法分析提问学生词中运用了哪些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用典等。
结合具体词句,分析这些艺术手法的作用和效果。
让学生体会苏轼在词中独特的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
7、拓展延伸展示苏轼的其他作品,如《水调歌头》《念奴娇·赤壁怀古》等,让学生对比阅读,进一步感受苏轼的文学风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浣溪沙教案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在反复诵读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品味诗意
理解词人情感主线。
背诵全词
2、过程与方法:
理清借景抒发人生哲理层次,体味描写的精妙
通过想象画面感受词的意境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词中蕴含的人生感悟
培养乐观旷达的情怀
教学重、难点:
1、诵读词,进而把握词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
2、体会词的意境,
教学设想:通过朗读、想象把无形的意境转化为有形的画面,以此来品味词的妙处;借用多媒体手段加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积极鼓励学生互助学习。
教学手段:多媒体设备、苏轼图片、古曲。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播放邓丽君的《明月几时有》,谈苏轼词的风格导入新课。
二、苏轼及背景介绍
1、学生在预习的基础上先自由发言,后教师总结:苏轼又叫苏东坡,是北宋杰出的家。
他性格直率开朗,而政治道路不顺。
他写这首诗的时候便是因“讥讽朝廷”被贬官至黄州。
2、问:“这样的情形如果放在一般人身上,他们心里会怎样?”
“愤、抑郁、凄凉。
”
3、问:“然而苏轼是用何种心态去面对这种艰难处境的呢?”学生沉思中,悠扬的古曲响起,屏幕上出现苏轼的画像及全词内容。
三、诵读
1、播放朗读的音频文件
2、学生在音乐声中自读,体会朗读要领。
3、由学生推荐朗读较好的.同学诵读,进行PK
四吟读:
1、吟读:按照诗的个性来读,按照自己的体会来读。
读得较慢,有时有拖音。
2、教师示范(读出节奏、韵脚读重音,读出感情)
3、学生摇头晃脑地自由吟读
4、男生齐声吟读,女生一起吟读,看谁读得更有味。
五、译读
1、译读:以诗译诗,用现代文译,也要有韵脚
2、教师示范:山下的兰芽短短浸入小溪
3、学生试着译读后几句,老师可适当帮忙。
六、背读
1、随机抽学生背读,检查预习效果。
2、全班同学齐声吟诵这首词
七、说读
1、说读:用自己的话在译的基础上,增加自己描写的内容,然后对诗人说。
2、教师示范:山下兰芽短浸溪
一个微雨飘洒的黄昏,我和庞安游罢清泉寺,来到寺外,看见山上的树木愈加青翠,溪边的兰草刚刚发芽,嫩嫩的,绿绿的,刚刚浸到小溪里,很是可爱。
3、推荐程度好的学生,就自己喜欢的进行说读。
八、理解作品的主题
1、词中那些句子表现了作者的思想感情?
2、结合课后注释赏,看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总结:这是不服老的宣言,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发向上,对人生充满信心。
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应该保持一个平和的心态,勇往直前。
我们还应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同学们,你们说对吗?
九、全词小结:
全词情景理交融,充分体现了苏轼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给我们以生活的启示。
展示板书(投影):情——宁静自适
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
理——旷达乐观
十、学生自由背诵全词。
十一、拓展练习(投影):
描述以下句子表现的画面,说出其中包含了怎样的人生感悟。
1、夕阳无限好 (对美好晚景的恋惜和对时光易逝的感慨。
)
2、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对美好事物的留连,对时光易逝的怅惋,对美好事物重现的希望。
)
十二、布置作业:
1、背默全词。
2、积累蕴含人生哲理的诗词句五条。
十三板书设计
诵读吟读译读背读说读
情——宁静自适景——清淡幽静情景理交融理——旷达乐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