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苏轼

合集下载

浣溪沙 (苏轼) 原文和译文

浣溪沙 (苏轼) 原文和译文

浣溪沙 (苏轼) 原文和译文苏轼写的浣溪沙一共有五首,这是第四首,是在作者所辖地区发生重大灾情的情况下写的。

下面是关于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的内容,欢迎阅读!浣溪沙苏轼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低人渴漫思茶,呼救何况野人家。

译文及注释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要随便回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叩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不可以给碗茶?注释徐门:即为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编织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存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赏析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就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下的。

按照当时的盲从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必须向“龙王爷”祈雨;下了雨,又必须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存有一次途经农村回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经典诗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翻译赏析

【经典诗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苏轼《浣溪沙》翻译赏析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译文] 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次变得年轻?你看门前清澈的溪水,东流还能转为西行。

[出自] 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词人远谪黄州、抱病游清泉寺所作。

上片写清泉寺的风光,下片情景生情,迸发一段坦荡、乐观、令人奋发的议论。

1.蕲水,县名,今湖北浠水镇。

时与医人庞安时(字安常)同游,见《东坡题跋》卷三《书清泉寺词》。

2.白居易《三月三日祓禊洛滨》:"沙路润无泥"。

3.萧萧暮雨,白居易《寄殷协律诗》自注:"江南吴二娘曲词云,'萧萧暮雨郎不归'。

"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4.此句当为写实。

但"门前"云云,亦有出处。

《旧唐书》卷一九一方伎《一行传》,谓天台山国济寺有一老僧会布算,他说:"门前水当却西流,弟子亦至。

"一行进去请业,"而门前水果却西流"。

5.白居易《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前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这里反用其意,谓不要自伤白发,悲叹衰老。

译文:游览蕲水清泉寺,清泉寺靠近兰溪,溪水向西流去。

山脚下兰草的嫩芽浸在溪水中,松林相间的山路,铺满了沙子,干净得没有一点泥土;傍晚的时候小雨淅沥地下着,布谷鸟在不停地叫着。

谁说一个上了年纪的人就不再年轻了呢?门前的溪水还能够向西奔流!不要因为自己老了就感慨时光的流逝过快。

赏析: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三月,当时诗人贬谪黄州,而且疾病初愈。

其中“写萧萧暮雨子规啼”一句写暮雨中子规(即杜鹃)声韵优美,情致凄婉。

苏轼《浣溪沙》原文、注释及译文

苏轼《浣溪沙》原文、注释及译文

苏轼《浣溪沙》原文、注释及译文
【原文】
《浣溪沙》
宋·苏轼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注释】
浸(jìn):泡在水里。

萧萧:指雨声。

子规:杜鹃鸟。

黄鸡:这句来自白居易《醉歌》:“黄鸡催晓丑时鸣……镜里朱颜看已失。

”喻指时光流逝、人生易老。

【大意】
幽静的山坡下,芬芳的兰草刚刚萌发出嫩绿的新芽;绿茸茸的一直铺展到清澈的溪水中。

那条伸向松林的沙路幽深而宁静;路面上看不到一丁点儿的烂泥,十分洁净。

黄昏时分,天空中飘洒起潇潇的细雨;雨声中,又隐约传来杜鹃的啼鸣。

谁说人老了便不能再有年轻人的朝气和活力,就像流水一般滔滔向东、永不能回头?你看这门前的溪水便大不一般:它偏偏能够向西流!所以,别再去感伤满头的白发,或者在黄鸡的啼鸣声中哀叹时光的飞逝了!。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
浣溪沙
坐倚危楼风细细,望极春愁,黯黯生天际。

草色烟光残照里,无言谁会凭阑意。

拟把疏狂图一醉,对酒当歌,强乐还无味。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苏轼
翻译:
《浣溪沙》
坐在危楼上,靠着柱子,微风轻拂。

远望春色悲凉,昏黄的天际上一片茫茫。

草色和烟光因日落而混杂,孤独无言,谁能懂我的心情。

想要将放荡不羁借助酒趁热打铁,对着酒杯唱出自己的心声,但乐趣却是苦涩的。

身上的衣带渐渐宽松,但从不后悔,因为我为爱而消瘦。

宋苏轼浣溪沙

宋苏轼浣溪沙

宋·苏轼《浣溪沙》【诗词原文】浣溪纱宋·苏轼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诗词大意】译文一山脚下兰草嫩芽入小溪,松林间小路清沙净无泥,傍晚细雨中杜鹃阵阵啼。

谁说人老不可再年少?门前流水还能执著奔向西!不必烦恼叹白发,多愁唱黄鸡!译文二山下兰芽短浸溪,(山下的兰草已长得与溪水相连)松间沙路净无泥,(松林间的小路干干净净的,没有稀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天快黑了,细雨中传来了子规的啼叫声)谁道人生无再少?(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年少)门前流水尚能西!(门前的溪水尚且能向西流去)休将白发唱黄鸡。

(何必自伤白发,感慨“黄鸡催晓”)【诗词赏析】苏轼《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作于元丰五年(1082)三月。

这时作者谪居黄州已经二年,得臂疾,往蕲水(今湖北浠水县)请庞安常医治。

疾愈后与庞同游清泉寺,那里有“王逸少洗笔泉”,水极甘洌,下至兰溪,水作西流,苏轼感而填写此词。

作者这时已是48岁的人了,旧时已是接近所谓“知天命”之年,而且又闻“萧萧暮雨子规啼”,羁旅之情,应当是沉郁的,但清明的山水给了他一个好感觉。

臂疾已愈,庞安常又是个奇人,善医而聋,虽聋而颖悟过人,以指画字,不尽数字,辄了人深意(见《东坡志林》),因此,作者心境还是不差的,在这种情况下,忽见泉水西流,就激发起作者的不悲白发、虽失意而仍想干一番大事业的豪情壮志来。

于是,“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一作“君看”)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的妙句就这样诞生了。

黄鸡催晓、白发催年都是催人老的意思,作者反其意而用之。

全诗用浅俗的语言,但“浅浅语亦觉不凡”,充分体现了作者善于驾驭语意,并使其蕴含韵味的能力,而句中折射的哲理、积极和高亢的情调,千百年来更是感动了无数的读者。

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

上片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之幽雅景致。

山下溪水潺湲,溪边的兰草才抽出嫩芽,蔓延浸泡在溪水中。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译文注释及考点分析

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苏轼宋代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译文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和稀疏的杨柳使初晴后的沙滩更妩媚。

清澈的洛涧汇入淮河,水势浩大,茫茫一片。

泡上一杯浮着雪沫乳花似的清茶,品尝山间嫩绿的蓼芽蒿笋的春盘素菜。

人间真正有滋味的还是清淡的欢愉。

注释浣溪沙:本唐教坊曲名,后用作词牌。

一作《浣溪纱》,又名《浣沙溪》、《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洛:洛河,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漫漫:水势浩大。

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午盏:午茶。

蓼(liǎo)茸:蓼菜嫩芽。

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赏析这是一首纪游词,是以时间为序来铺叙景物的。

词的上片写早春景象,下片写作者与同游者游山时以清茶野餐的风味。

作品充满春天的气息,洋溢着生命的活力,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热爱和健胜进取的精神。

词的上片写沿途景观。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这首词开头两句是说,细雨斜风天气微寒。

淡淡的烟雾,滩边稀疏的柳树似乎在向刚放晴后的沙滩献媚。

第一句写清晨,风斜雨细,瑟瑟寒侵,这在残冬腊月是很难耐的,可是东坡却只以“作晓寒”三字出之,表现了一种不大在乎的态度。

第二句写向午的景物:雨脚渐收,烟云淡荡,河滩疏柳,尽沐晴辉。

俨然成了一幅淡远的风景图画了。

一个“媚”字,尤能传出作者喜悦的心声。

作者从摇曳于淡云晴日中的疏柳,觉察到萌发中的春潮。

于残冬岁暮之中把握住物象的新机,这正是东坡逸怀豪气的表现,精神境界的高人之处。

“入淮清洛渐漫漫。

”第三句是说,眼前入淮清洛,仿佛渐流渐见广远无际。

古诗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翻译赏析《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前言】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

当时有人传言:将虎头置于潭中,即可致雷雨。

作为州官,苏轼曾依其说到离城东20里远的石潭求雨,并作有《起伏龙行》诗以记其事。

得雨后又赴石潭谢雨。

其关怀民生之心,从这一求一谢中表露无遗。

苏轼于谢雨道上作《浣溪沙》组词,共五首,描写了途中见闻和村野风光,具有清新浓郁的生活气息,是北宋农村词中的佳作,与他的其他题材和风格的词作皆是异样出色。

此词是《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组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翻译】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

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鉴赏】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

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

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

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古诗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翻译赏析

古诗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翻译赏析《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作者为宋朝文学家苏轼。

其全文如下:万顷风涛不记苏,雪晴江上麦千车。

但令人饱我愁无。

翠袖倚风萦柳絮,绛唇得酒烂樱珠。

樽前呵手镊霜须。

【前言】《浣溪沙·万顷风涛不记苏》此词作于元丰五年(1082)冬。

词的上片描写雪景和作者由此而想象的来年丰收景象,以及因人民有希望获丰收、饱暖而喜悦的心情,下片回叙前一日酒筵间的情景,抒发了词人对于民生疾苦的深刻忧思。

【注释】⑴苏:即江苏苏州市。

旧注云:“公有薄田在苏,今岁为风涛荡尽。

“这句是指自己在苏州的田地被风潮扫荡但却并不介意。

⑵这两句想象黄州一带由于大雪而第二年将获得“麦千车”的大丰收,而“人饱”将使“我愁”消除;说明自己的“愁”是对国计民生的忧念。

⑶翠袖:指穿翠绿衣裳的歌女。

绛唇:红唇。

樱珠:樱桃。

这两句是说歌女的舞袖上萦绕着随风飘来如同柳絮般的雪花,当她举杯饮酒时双唇好似烂熟的红樱桃。

⑷镊:拔除。

霜须:白须。

【翻译】只记得昨夜风声一片,却不记得何时醒来,看江上大雪纷飞,想这瑞年,明年麦子定能丰收,只要百姓吃饱我就不愁了。

歌女林临风而立,身边飞舞的雪花如柳絮,喝下美酒的红唇,如樱桃绚烂,我则在酒杯前吁气措手,摸着白胡须。

【鉴赏】整首词境界鲜明,形象突出,情思深婉,作者以乐景表忧思,以艳丽衬愁情,巧妙地运用相反相成的艺术手法,极大地增强了艺术的形象性,深刻地揭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

词的首句,若据傅引旧注,则“万顷风涛不记苏”的“苏”,当指苏州,旧注中的“公”,当指苏轼。

这一句说的是苏轼未把苏州为风灾荡尽的田产记挂心上。

但据现有资料,苏轼被贬黄州时无田产苏州,只熙宁七年(1074)曾于堂州宜兴置田产。

从词前小序得知,苏轼此词乃徐君猷过访的第二天酒醒之后见大雪纷飞时所作。

联系前一首写的“半夜银山上积苏”与“涛江烟渚一时无”的景象来看,又知徐君猷离去的当天夜晚,即由白天的“微雪”转为大雪。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上阕 写景
兰芽浸溪 沙路无泥 子规暮啼
自然的美景和生 机令人心旷神怡
下阕 抒情
门前流水尚能西 莫将白发唱黄鸡
不要突发 衰老之谈
• 《浣溪沙》这首诗是不服老的宣言, 是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美好未来 的向往。它指引我们积极乐观,奋 发向上。尤其当我们遇到困难的时 候,应该用一种平和的心态,勇往 直前、不畏艰难。
下阕 。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谁道”两句, 以反诘(jié )唤起,以借喻回答。结尾两句以溪水西 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
休将白发唱黄鸡 表达了怎样的思想?
虽处困境却老当益壮、 自强不息的精神
• 黄鸡的本义是指黄鸡报晓,在诗中指的是 什么?
代之时间,时间流逝
• 这首词表现了词人虽处 困境,仍力求 的生活态度和 的性格。
兰芽 松间沙路 春雨 子规啼 描绘了怎样的景色?
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上阕重点描述了哪几个景色?从哪些感官描 绘了上阕的景色?能否从景物推断出是哪 个季节?环境是寂静的还是喧闹的?
1.兰芽 沙路 暮雨 子规 2.视觉和听觉 3.时间是在三月或早春“子规啼和兰芽短” 4.寂静 以动衬静
• 上阕(què )写了什么样的风光和环境? 有什么效果?
• 上阕 :山下 小溪潺湲(chán yuán ),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 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冲刷, 一尘不染,异常洁净。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 了杜鹃的啼声。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 描绘出一幅 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 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
• 下阕( què )用了什么表达方式? • 表达了什么?
• 1、下面对苏轼的《浣溪沙》一词的赏析,
C 不正确的是? A.上阕写景,画面清新优美、淡雅宁静。
B.“潇潇暮雨子规啼”正所谓鸟鸣山更幽, 突出了环境的静谧。 C.下阕转入抒怀,想到“人生再无少”不 由得时光流逝之快而叹息。 D.全词情景交融,表达了词人旷达乐观的 心态。
2、唐代诗人白居易曾在《醉歌》里说过
• 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浸 泡在溪水之中,松林间的沙路,仿佛 经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傍晚细雨 蒙蒙,寺庙外传来布谷鸟的啼叫声。
•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无再少: 不能再回到少年时代 尚: 还 白发: 老年 唱黄鸡: 黄鸡报晓
• 谁说人生只会变老,不能再变得年轻? 你看门前的流水不是也能向西奔流吗! 你看黄鸡不也依旧在报晓吗?不要再 发白发暮年时光流逝着这样的感慨了!
苏洵
字明允,号老 泉。北宋文学 家,被列“唐 宋八大家”
苏轼
亲兄弟
苏辙
字子由,北宋文 学家、诗人、宰 相。唐宋八大家 之一。
字子瞻,又字和 仲,别名苏东坡, 宋代重要文学家。
四、写作背景: • 这首词写于元丰五年 春,当时苏 轼因为“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 (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这在苏 轼的职业生涯中是一个重大的打击, 然而这首词却表达了苏轼乐观向上 的精神。
蕲水(qÍ) 浸(jì n) 少(shào)
浣溪沙 苏轼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 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 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 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订正字音: 浸:jì n 净:jì ng 谁:shuí 少:shào
浣溪沙是我们这首词的词牌名,那么大家 有没有发现这首词和其他的词有什么区别? 多了一行小字: 游蕲水清泉寺,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听唱黄鸡与百日”一句。意思是说:黄鸡 催晓,白日西落,时光流逝,人生易老。苏 轼却在这里说:休将白发唱黄鸡。又有何用 意? 反用其意,劝阻人们不要突发自伤 衰老之意。表达了作者热爱生活、 乐观的性格
3、有诗云“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此词 中反其意而用之的句子是 ( )
4、词中的下片抒写了词人 ( )的看法,表现了 词人虽身处困境,仍旷达乐观的 人生态度。
谢谢大家
• 这行小字在词中叫小序,它相当于现在的 “引子”。 它的作用是介绍时间地点和背景,那么在这 首词的小序中交代了什么?
它交代了这首词的写作背景,告诉 我们苏轼是去蕲水的清泉寺游玩。
•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潇潇暮雨子规啼。
兰芽: 指溪边的野花野草都已发芽 浸:泡在水中 潇潇: 形容雨声 子规: 布谷鸟 啼:叫
• 宋代有一位诗人,字 子瞻,号东坡居士, 世称苏仙。其诗题材 广阔,清新豪健,善 用夸张比喻,独具风 格。他就是:
苏轼
• 苏轼作为杰出的词人,开辟了豪放词风。 与辛弃疾,并称“ ,与黄庭坚并称 “ 。 又工书画。有《东坡七集》、 《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 :韩愈、柳宗元、欧阳修、 苏轼。
一、
“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江水 的东流不返,正如人们的青春年华 只有一次一样,都是不可抗拒的自 然规律。曾使古今无数人为之悲叹。 那么苏轼又是以怎样的精神状态面 对生活中的变故呢的呢?让我们一 起走进苏轼笔下的《浣溪沙》去寻 找答案吧!
浣溪沙
• 二、 题解
浣溪沙是词牌名,它又名《浣沙溪》 上下阕七句,共有四十二字。双调, 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派与豪放派多数词人所常用。
答:老当益壮,要奋发进取
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 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 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晏殊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 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浣溪沙
苏轼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 车。 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 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全词绘景逼真形象,栩 栩如生,叙事清新淡雅, 脉脉含情,为宋词词境 的拓展作出了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