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的《浣溪沙》赏析

合集下载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通用7篇)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通用7篇)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通用7篇)浣溪沙原文及赏析(通用7篇)诗的言语,典藏着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词的声音,演绎着贯穿古今的不朽传说,经典诗词,吟咏着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诗词经典,见证着炎黄子孙的风骨铿锵!下面是小编给你们带来的浣溪沙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浣溪沙原文及赏析篇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代: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及注释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注释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一曲,一首。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

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

徘徊:来回走。

鉴赏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浣溪沙宋苏轼全文及赏析(精选5篇)在大家的日常学习中,语文是大家必须要学习的主要科目之一,那么想必大家一定了解过很多文言文,甚至有些比较经典的文言文不能了解其中的意思,那么下面小编给大家收集整理了苏轼浣溪沙解析的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篇1[宋]苏轼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

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注释:【1】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

双调四十二字,上片三句三平韵,下片三句两平韵。

【2】刘倩叔:名士彦,泗州人,生平不详。

【3】南山:在泗州东南,景色清旷,宋米芾称为淮北第一山。

【4】细雨斜风:唐韦庄《题貂黄岭官军》:“斜风细雨江亭上,尽日凭栏忆楚乡。

”【5】媚:美好。

此处是使动用法。

【6】滩:十里滩,在南山附近。

【7】洛:即洛涧,源出安徽定远西北,北至怀远入淮河。

【8】漫漫:水势浩大。

【9】“雪沫”句:谓午间喝茶。

【10】雪沫乳花:形容煎茶时上浮的白泡。

宋人以讲茶泡制成白色为贵,所谓“茶与墨正相反,茶欲白,墨欲黑”(宋赵德麟《侯鲭录》卷四记司马光语)。

午盏,指午茶。

【11】蓼(liǎo)茸:蓼菜嫩芽。

一作“蓼芽”。

【12】春盘:旧俗,立春时用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馈赠亲友。

注释:原题: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①泗州:安徽泗县。

②南山:在泗州附近,淮河南岸。

③洛:安徽洛河。

④蓼茸:蓼菜嫩芽。

⑤试春盘:旧俗立春日馈赠亲友,以蔬菜水果、糕饼等装盘,谓“春盘”。

因时近立春,故此云“试”。

评解这是一首记游小词。

上片写山行俯瞰所见,其人在山中,自不待言。

下片言午餐,雪沫乳花,蓼茸蒿笋,山野风味盎然。

--引自惠淇源《婉约词》全文赏析:这首纪游词,是神宗元丰七年(1084),苏轼赴汝州(今河南汝县)任团练使途中,路经泗州(今安徽泗县)时,与泗州刘倩叔同游南山时所作。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导语:这首词《浣溪沙》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抒发诗人苏轼对于田园生活的憧憬以及喜爱。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年代:宋;作者: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①.络丝娘:缫丝女。

②.垂白:须发将白的老翁。

杖藜:拄拐杖。

③.捋青:摘取将熟的麦子。

捣麨:将麦子炒干后捣成粉末。

软饥肠:充饥。

【简析】这首词以浅显生动的语言,逼真地摹写了农村夏景,而且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词尽其妙,非常具有特色。

这首词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

因而,它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

词中虽未用“夏”字直接点明时令,却借助写苘麻、收麦等间接交代时值夏日。

试想,倘若不在夏季,那须发将白的老叟会摘取新麦吗?倘若不在白日,而在黑夜,那“麻叶层层苘叶光”,那老叟扶着拐杖“抬醉眼”的神态,能显得如此清晰吗?这首词不仅惟妙惟肖地摹写农村夏景,而且以巧笔写人。

描写其音容笑貌,勾勒其劳作情景,或反映其生活境遇,或刻画其心理状态。

苏词写人一目了然。

上片以一特写镜头写蚕妇,下片也以一特写镜头写老叟。

写蚕妇,仅“隔篱”一句,便使蚕妇煮茧缫丝时娇语谈笑的情态跃然纸上。

写老叟,既传神地刻画了其老态龙钟、醉眼朦胧的肖像:“垂白杖藜抬醉眼”,也逼真地描写了他贫困的生活境遇及其盼望秋熟的心境:“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首词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

苏词上片的“麻叶”句,诉诸视觉;“谁家”句,诉诸嗅觉;“隔篱”句,诉诸听觉。

下片3句也诉诸视觉、听觉等。

这样,便使词中蚕妇、老叟等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浮雕感;使苘麻等景物及村民劳作、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逼真可感。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

苏轼《浣溪沙》赏析苏轼《浣溪沙》赏析苏轼《浣溪沙》这阕小令是三月所写,兰溪在黄州东南,写的是雨中的南方初春。

五千年来有些意象在中国人眼中总是无比的凄楚与忧伤,比如长长短短的雨,比如杜宇,比如黄昏,比如飞过鹧鸪的青色天际。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苏轼《浣溪沙》赏析,希望能帮到大家,更多精彩内容可浏览(/wenxue)。

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何时收拾耦耕身?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熏,使君原是此中人。

赏析: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

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在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 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

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

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在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下片“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二句,承上接转,将意境宕开,从道上写到田野里的蓬勃景象。

在春日的照耀之下,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诱人的绿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艾的薰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这两句对仗工整,且妙用点染之法。

上写日照桑麻之景,先用画笔一“点”;“光似泼”则用大笔涂抹,尽力渲染,将春日雨过天晴后田野中的蓬勃景象渲染得淋漓尽致;下句亦用点染之法,先点明“风来蒿艾”之景,再渲染其香气“如薰”。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条据文书、策划方案、心得体会、演讲致辞、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contract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doctrinal documents, planning plans, insights, speeche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优秀7篇)四面垂杨十里荷。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苏轼宋词注释翻译赏析公元 1082 年(宋神宗元丰五年)春三月,苏轼游览蕲水清泉寺时,写下了这首词。

当时,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任黄州(今湖北黄冈)团练副使。

蕲水,县名,即今湖北浠水县,距黄州不远。

上阕三句,描绘了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脚下,溪水潺潺流淌,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松林间的沙路,仿佛经过清泉的冲刷,一尘不染。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这一派充满诗意的景象,洗去了官场的污浊,没有了尘世的喧嚣。

它优美、洁净、潇洒,充满了诗的情趣和春的生机,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激发了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热爱之情。

环境的启迪,引发了诗人的灵感。

于是,在下阕中,苏轼迸发出了令人振奋的议论。

他以反诘的方式唤起人们的思考:“谁道人生无再少?”以借喻的手法回答道:“门前流水尚能西!”光阴如流水般匆匆流逝,一去不返,但人并未完全没有机会重新焕发青春。

只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自强不息的精神,就能够在岁月的流逝中保持活力和激情。

词人在这里引用了白居易的诗句“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但他反其意而用之,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豁达和对生活的热爱。

他认为,人们不应因年老而自怨自艾,叹息时光的不再。

相反,应该珍惜每一个当下,努力追求自己的梦想和目标。

就像门前的流水一样,虽然无法倒流,但依然可以向西流淌,展现出生命的活力和价值。

这首词不仅表达了苏轼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乐观态度,也体现了他的文学才华和艺术魅力。

词的语言简洁明了,却蕴含着丰富的哲理和情感;写景状物生动形象,使读者能够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美妙景色;抒情议论真挚深沉,引发了读者对人生的共鸣和思考。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是一首充满人生智慧和情感力量的词作。

它以清新自然的笔触,描绘了美丽的自然风光,抒发了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给人以启迪和鼓舞。

这首词不仅是苏轼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国古代词坛上的经典之作,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苏轼《浣溪沙》的翻译与赏析

苏轼《浣溪沙》的翻译与赏析

苏轼《浣溪沙》的翻译与赏析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 家、书画家。

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宋代文学最 高成就的代表之一,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缫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注释】 1.簌簌:花飘落的样子。

2.此句谓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句法倒装 3.村南村北:泛指整个村庄。

4.缫车:即缫丝车,抽茧出丝的器械。

“缲”同“缫”。

5.牛衣:蓑衣之类的用具,这里指穿牛衣的人。

《汉书·王章传》" 章疾病,无被,卧牛衣中"。

宋程大昌《演繁露》卷二《牛衣》条:" 案《食货志》,董仲舒曰:'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zhì ],豕也, 即猪)之食。

'然则牛衣者,编草使暖,以被牛体,盖蓑衣之类也。

" 此处指卖瓜者衣着粗劣。

或谓本作"半依",如曾季狸《艇斋诗话》: "予尝见东坡墨迹作'半依',乃知'牛'字误也。

" 6.欲:想要。

7.漫:随意。

因为十分渴,想随便喝点茶,所以不管哪个人家,都想去敲门 试问。

苏轼《偶至野人汪氏之居》:"酒渴思茶漫扣门",与此两句意 同。

皮日休《闲夜酒醒》:"酒渴漫思茶",盖即此语所本。

【译文】 枣花纷纷落在衣巾上。

村子里响起纺车织布的吱呀声。

身着蓑衣的农民在老 柳树下叫卖着黄瓜。

路途遥远, 酒意上心头, 昏昏然只想小憩一会儿。

艳阳高照, 无奈口渴难忍。

敲门试着问一下有人在吗?只是想讨杯茶喝。

【赏析】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 43 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诗词翻译赏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诗词翻译赏析)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苏轼徐门石潭谢雨,道上作五首。

潭在城东二十里,常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

簌簌衣巾落枣花,村南村北响缲车,牛衣古柳卖黄瓜。

酒困路长惟欲睡,日高人渴漫思茶。

敲门试问野人家。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译文枣花纷纷落在衣襟上。

村南村北响起车缫丝的声音,古老的柳树底下有一个穿牛衣的农民在叫卖黄瓜。

路途遥远,酒意上心头,昏昏然只想小憩一番。

艳阳高照,无奈口渴难忍,想随便去哪找点水喝。

于是敲开一家村民的屋门,问:可否给碗茶?《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注释徐门:即徐州。

谢雨:雨后谢神。

簌簌:花落貌,一作“蔌蔌”,音义皆同。

缫车:纺车。

缫,一作“缲”,把蚕茧浸在热水里,抽出蚕丝。

牛衣:蓑衣之类。

这里泛指用粗麻织成的衣服。

《汉书.食货志》有“贫民常衣牛马之衣”的话。

漫思茶:想随便去哪儿找点茶喝。

漫,随意,一作“谩”。

《浣溪沙·簌簌衣巾落枣花》赏析这首《浣溪沙》词是苏轼43岁在徐州任太守时所作。

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春天,徐州发生了严重旱灾,作为地方官的苏轼曾率众到城东二十里的石潭求雨。

得雨后,他又与百姓同赴石潭谢雨。

苏轼在赴徐门石潭谢雨路上写成组词《浣溪沙》,共五首,这是第四首。

作品描述他乡间的见闻和感受。

艺术上颇具匠心,词中从农村习见的典型事物入手,意趣盎然地表现了淳厚的乡村风味。

清新朴实,明白如话,生动真切,栩栩传神,是此词的显著特色。

此词上片写景,下片抒情。

需要指出的是,这首词中所写的景,并不是一般情况下通过视觉形象构成的统一的画面,而是通过传入耳鼓的各种不同的音响在诗人意识的屏幕上折射出的一组联续不断的影象。

这首词是苏轼在徐州(在今江苏省)作官的时候写的。

按照当时的迷信风俗,一个关心农事的地方官,天大旱,要向“龙王爷”求雨;下了雨,又要向“龙王爷”谢雨。

这首词就是苏轼有一次途经农村去谢雨,记下的见闻之一。

“簌簌衣巾落枣花”,按照文意本来应该是“枣花簌簌落衣巾”。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的《浣溪沙》赏析
山下兰芽短浸溪,
松间沙路净无泥。

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
门前流水尚能西!
休将白发唱黄鸡。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

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

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

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

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

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

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

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白居易的“沙路润无泥”。

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潇潇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暮雨潇潇、子规哀鸣都是写实。

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

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

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

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

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潇潇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

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