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

合集下载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通用7篇)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通用7篇)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通用7篇)浣溪沙原文及赏析(通用7篇)诗的言语,典藏着华夏五千年的悠悠历史,词的声音,演绎着贯穿古今的不朽传说,经典诗词,吟咏着底蕴深厚的民族文化,诗词经典,见证着炎黄子孙的风骨铿锵!下面是小编给你们带来的浣溪沙原文及赏析,仅供参考,欢迎阅读!浣溪沙原文及赏析篇1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宋代:晏殊一曲新词酒一杯,去年天气旧亭台。

夕阳西下几时回?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小园香径独徘徊。

译文及注释译文听一支新曲喝一杯美酒,还是去年的天气旧日的亭台,西落的夕阳何时再回来?那花儿落去我也无可奈何,那归来的燕子似曾相识,在小园的花径上独自徘徊。

注释⑴浣溪沙:唐玄宗时教坊曲名,后用为词调。

沙,一作“纱”。

⑵一曲新词酒一杯:此句化用白居易《长安道》诗意:“花枝缺入青楼开,艳歌一曲酒一杯”。

一曲,一首。

因为词是配合音乐唱的,故称“曲”。

新词,刚填好的词,意指新歌。

酒一杯,一杯酒。

⑶去年天气旧亭台:是说天气、亭台都和去年一样。

此句化用五代郑谷《和知己秋日伤怀》诗:“流水歌声共不回,去年天气旧池台。

”晏词“亭台”一本作“池台”。

去年天气,跟去年此日相同的天气。

旧亭台,曾经到过的或熟悉的亭台楼阁。

旧,旧时。

⑷夕阳:落日。

西下:向西方地平线落下。

几时回:什么时候回来。

⑸无可奈何:不得已,没有办法。

⑹似曾相识:好像曾经认识。

形容见过的事物再度出现。

后用作成语,即出自晏殊此句。

燕归来:燕子从南方飞回来。

燕归来,春中常景,在有意无意之间。

⑺小园香径:花草芳香的小径,或指落花散香的小径。

因落花满径,幽香四溢,故云香径。

香径,带着幽香的园中小径。

独:副词,用于谓语前,表示“独自”的意思。

徘徊:来回走。

鉴赏这是晏殊词中最为脍炙人口的篇章。

此词虽含伤春惜时之意,却实为感慨抒怀之情。

词之上片绾合今昔,叠印时空,重在思昔;下片则巧借眼前景物,重在伤今。

全词语言圆转流利,通俗晓畅,清丽自然,意蕴深沉,启人神智,耐人寻味。

《浣溪沙》解析

《浣溪沙》解析

《浣溪沙》解析1.苏轼《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1.原文:游蕲水清泉寺。

寺临兰溪,溪水西流。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2.注释:1.蕲(qí)水:县名,今湖北省浠水县。

清泉寺:寺名,在蕲水县城外。

2.兰溪:河流名,也是蕲水的旧称。

3.短浸溪:指初生的兰芽浸润在溪水中。

4.萧萧:形容雨声。

一作“潇潇”。

子规:杜鹃鸟,相传为古代蜀帝杜宇之魂所化,亦称“杜宇”,鸣声凄厉,诗词中常借以抒写羁旅之思。

5.无再少:不能回到少年时代。

6.西:向西流。

在一般认知中,水往东流,但此处兰溪向西流,是一种特殊的自然现象,也成为词人感悟的触发点。

7.白发:老年。

唱黄鸡:感叹时光的流逝,人生不可能长久。

黄鸡催晓的典故出自白居易的《醉歌》,这里反用其意。

3.解析:1.上阕描绘了清泉寺幽雅的风光和环境。

山脚下兰草的幼芽浸泡在溪水中,松林间的沙路洁净无泥,傍晚细雨潇潇,杜鹃鸟啼叫,营造出一幅清新、宁静且充满生机的画面,给人以美的享受,同时也涤去了官场的恶浊和市朝的尘嚣,让词人的心境变得愉悦、洒脱。

2.下阕则是词人的感悟与议论。

以“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 这一反问和借喻,表达了对时光流逝的积极看法。

尽管时光如流水匆匆,但人未必不能老当益壮、焕发青春光彩。

最后“休将白发唱黄鸡”,劝人不要徒自感叹衰老,要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体现了苏轼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这首词是他在经历“乌台诗案” 被贬黄州后所作,展现了他在困境中依然能保持乐观、积极寻找生活乐趣和人生意义的精神。

2.苏轼《浣溪沙・细雨斜风作晓寒》1.原文:元丰七年十二月二十四日,从泗州刘倩叔游南山。

细雨斜风作晓寒,淡烟疏柳媚晴滩。

入淮清洛渐漫漫。

雪沫乳花浮午盏,蓼茸蒿笋试春盘。

人间有味是清欢。

2.注释:1.洛:洛河,源出陕西,流经河南洛阳等地,入黄河。

这里的“清洛” 指清澈的洛河水。

2.漫漫:水势浩大的样子。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8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8篇

《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最新8篇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以下是山草香给大家分享的8篇《浣溪沙》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能够让您对于浣溪沙苏轼的写作有一定的思路。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篇一[宋]苏轼旋抹红妆看使君。

三三五五棘篱门。

相挨踏破蒨罗裙。

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

【注释】②棘篱门:柴门。

③排:推挤。

蒨:同“茜”,红色。

④收麦社:指收麦子祭土地神。

⑤赛神村:指为感谢上天降雨而祭神的村子。

⑥叟:老头儿。

【赏析】这组词以朴素生动的笔触,描绘出农村的夏日风光,对受灾的农民表示同情和关怀。

太守下乡,对当地的'村民百姓来说也是非常新鲜的事,于是便有了“旋抹红妆看使君,三三五五棘篱门,相挨踏破茜罗裙”的场面。

在这个场面里,可以显示出农村民风的淳朴可爱,农村少女的欢快活跃、自然真率。

这对整日局促于官场的词人而言也是格外清新动人的。

这就隐约地与尔虞我诈的官场形成对比。

“老幼扶携收麦社,鸟鸢翔舞赛神村。

道逢醉叟卧黄昏”,是词人所见的农村风光,画面上洋溢着丰收之后的欢快,一幅百姓安居乐业、熙熙攘攘的快乐景象。

今年的丰收,当然有词人求雨得雨的一份功劳。

词人是在赏识自己努力的结果,是在赏识自我的政绩。

所表现出来的还是政治上的一份自信。

以这样的心境和眼光去观赏农村的风光人情,一切就被诗情画意化了。

浣溪沙宋苏轼全文赏析篇二[宋]苏轼西塞山边白鹭飞。

散花洲外片帆微。

桃花流水鳜鱼肥。

自庇一身青箬笠,相随到处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注释:【1】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名,又名《浣溪纱》、《小庭花》等。

双调四十二字,平韵。

南唐李煜有仄韵之作。

此调音节明快,句式整齐,易于上口。

为婉约、豪放两派词人所常用。

【2】西塞山:又名道士矶,今湖北省黄石市辖区之山名。

【3】散花洲:鄂东长江一带有三个散花洲,一在黄梅县江中,早已塌没。

一在浠水县江滨,今成一村。

一在武昌(今湖北鄂州市)江上建“怡亭”之小岛,当地人称之为“吴王散花滩”。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

浣溪沙苏轼原文及翻译赏析浣溪沙是一首唐代著名的绝句赋,由苏轼编写,至今已经流传了近千年之久。

文章中主要讲述的是浣溪沙的美景,以及作者对此的心境感受。

在浣溪沙中,苏轼用极具艺术趣味的文字表达了秋日里迷人的天堂,犹如画卷般美丽神奇。

下面是浣溪沙苏轼的原文:“浣溪沙纤岸细芰荇,绿竹素雨时时响。

桃李春风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灯。

”以上就是苏轼的原文。

那么,我们来赏析一下这首词的翻译版本吧!翻译版本:“湾边的浣溪沙,纤细的芰荇枝头点缀,柔和的绿竹抚着素雨,响着轻轻的木铎声美妙无比。

春风下桃李芬芳,一杯酒入喉口留醉不去。

江湖暗夜时分,灯火辉煌,十年不落。

”以上便是这首浣溪沙苏轼的翻译版本,从不同的角度展示出了词中秋日里苏轼心中的优美意境。

自古以来,苏轼的浣溪沙一直是唐代文化中的经典之作。

它具有浓厚的诗情画意,寓意深刻,富有抒情性,是一首永恒的传奇。

它不仅激发了读者的情感,还拓展了他们的思维。

此外,这首词是苏轼在江浙地区的杰出作品。

它用赋歌的形式描写了其所访问的美景,例如慈溪、越州、温泉、虞山等。

苏轼的诗歌写景自然优美,不仅表现出他对环境景色的深刻理解,而且也表达了他敏锐的审美观念,他对生命的领会,以及对自然景象的变幻和营造的高超技艺。

浣溪沙词,不仅原文艺术性强,翻译版本也十分出色。

两种版本都展现出了浣溪沙的优美意境,犹如画卷般的艺术趣味,赋予了读者沉浸式的阅读感受。

从而走进古人描写的那个浪漫优美的秋日天堂中,感受古人深厚的文学情怀。

综上所述,古代文学大家苏轼的浣溪沙词,从原文到翻译版本,处处透露出诗人对美景的情怀,令人叹为观止。

诗歌中秋日里迷人的天堂,犹如画卷般美丽神奇,在苏轼文学宝库中脱颖而出,向人们展示了那特殊的文学魅力,受到了历代读者的高度评价。

- 1 -。

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翻译及其赏析

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翻译及其赏析

苏轼《浣溪沙-软草平莎过雨新》原文翻译及其赏析苏轼是北宋中期的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了很高的成就。

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浣溪沙原文翻译及其赏析,一起去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欢!浣溪沙[宋] 苏轼软草平莎过雨新。

轻沙走马路无尘。

何时收拾耦耕身。

日暖桑麻光似泼,风来蒿艾气如薰。

使君元是此中人。

【注释】莎:莎草,多年生草木,长于原野沙地。

耦耕:两人各持一耜(sì,古时农具)并肩而耕。

泼:泼水。

形容雨后的桑麻,在日照下光泽明亮,犹如水泼其上。

蒿(hāo)艾(ài):两种草名。

薰:香草名。

元是:原是。

我原是农夫中的一员。

【翻译】柔软的青草和长得齐刷刷的莎草经过雨洗后,显得碧绿清新;在雨后薄薄的沙土路上骑马不会扬起灰尘。

不知何时才能抽身归田呢?春日的照耀之下,田野中的桑麻欣欣向荣,闪烁着犹如被水泼过一样的光辉;一阵暖风挟带着蒿草、艾草的熏香扑鼻而来,沁人心肺。

我虽身为使君,却不忘自己实是农夫出身。

【赏析】此词是作者徐州谢雨词的最后一首,写词人巡视归来时的感想。

词中表现了词人热爱农村,关心民生,与老百姓休戚与共的作风。

作为以乡村生活为题材的作品,这首词之风朴实,格调清新,完全突破了“词为艳科”的藩篱,为有宋一代词风的变化和乡村词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上片首二句“软草平莎过雨新,轻沙走马路无尘”,不仅写出“草”之“软”、“沙”之“轻”,而且写出作者这种清新宜人的环境之中舒适轻松的感受。

久旱逢雨,如沐甘霖,经雨之后的道上,“软草平莎”,油绿水灵,格外清新;路面上,一层薄沙,经雨之后,净而无尘,纵马驰骋,自是十分惬意。

触此美景,作者情动于衷,遂脱口而出:“何时收拾耦耕身?”“耦耕”,指二人并耜而耕,典出《论语·微子》:“长沮、桀溺耦而耕。

”长沮、桀溺是春秋末年的两个隐者。

二人因见世道衰微,遂隐居不仕。

此处“收拾耦耕身”,不仅表现出苏轼对农村田园生活的热爱,同时也是他政治上不得意的情况下,仕途坎坷、思想矛盾的一种反映。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

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导语:这首词《浣溪沙》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抒发诗人苏轼对于田园生活的憧憬以及喜爱。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苏轼《浣溪沙》全文赏析,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浣溪沙》年代:宋;作者:苏轼麻叶层层苘叶光,谁家煮茧一村香。

隔篱娇语络丝娘。

垂白杖藜抬醉眼,捋青捣麨软饥肠。

问言豆叶几时黄。

【注释】①.络丝娘:缫丝女。

②.垂白:须发将白的老翁。

杖藜:拄拐杖。

③.捋青:摘取将熟的麦子。

捣麨:将麦子炒干后捣成粉末。

软饥肠:充饥。

【简析】这首词以浅显生动的语言,逼真地摹写了农村夏景,而且抓住景物特征加以描绘,词尽其妙,非常具有特色。

这首词描写的.是徐州城东乡村夏日的风光。

因而,它写苘麻等农作物,写蚕妇、老叟等农家人,写煮茧缫丝、捋取新麦等农家事,无不扣住了彼时彼地的特点。

词中虽未用“夏”字直接点明时令,却借助写苘麻、收麦等间接交代时值夏日。

试想,倘若不在夏季,那须发将白的老叟会摘取新麦吗?倘若不在白日,而在黑夜,那“麻叶层层苘叶光”,那老叟扶着拐杖“抬醉眼”的神态,能显得如此清晰吗?这首词不仅惟妙惟肖地摹写农村夏景,而且以巧笔写人。

描写其音容笑貌,勾勒其劳作情景,或反映其生活境遇,或刻画其心理状态。

苏词写人一目了然。

上片以一特写镜头写蚕妇,下片也以一特写镜头写老叟。

写蚕妇,仅“隔篱”一句,便使蚕妇煮茧缫丝时娇语谈笑的情态跃然纸上。

写老叟,既传神地刻画了其老态龙钟、醉眼朦胧的肖像:“垂白杖藜抬醉眼”,也逼真地描写了他贫困的生活境遇及其盼望秋熟的心境:“捋青捣麨软饥肠,问言豆叶几时黄?”这首词以视觉、听觉、嗅觉等方面的感受来描绘乡村夏景。

苏词上片的“麻叶”句,诉诸视觉;“谁家”句,诉诸嗅觉;“隔篱”句,诉诸听觉。

下片3句也诉诸视觉、听觉等。

这样,便使词中蚕妇、老叟等人物形象呼之欲出,具有浮雕感;使苘麻等景物及村民劳作、生活的情景历历在目,逼真可感。

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翻译及鉴赏

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翻译及鉴赏

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翻译及鉴赏《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是作者任徐州太守时求雨后到石潭谢雨途中所作,主要写作者途中所见、所闻与所感,用形象生动的笔触描写农村风光,反映农民的情绪,为农民的喜悦而欣慰,对农民的痛苦寄以同情。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一些关于苏轼《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翻译及鉴赏,作为参考,希望你喜欢。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照日深红暖见鱼,连溪绿暗晚藏乌,黄童白叟聚睢盱。

麋鹿逢人虽未惯,猿猱闻鼓不须呼,归来说与采桑姑。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翻译阳光照入潭水中形成深红色,暖暖的潭水中能见鱼儿游,潭四周树木浓密可藏乌鸦,儿童和老人喜悦地聚观谢雨盛会。

常到潭边饮水的麋鹿突然逢人惊恐地逃避,猿猱听到鼓声不用呼叫而自来。

这样的盛况回家应告诉未能目睹的采桑姑。

注释①徐州——一作徐门。

②与泗水增减清浊相应——是指石潭的水与泗水相通,水的涨落清浊常常是一致的。

③乌——即乌鸦。

④睢盱(suīxū)——犹言聚观、喜悦之貌。

⑤麋(mí)鹿——鹿科动物,也称犴(hān)。

古人因为它角似鹿而非鹿,头似马而非马,身似驴而非驴,蹄似牛而非牛,故名曰“四不象”。

⑥猱(náo)——猿类,身轻捷善攀。

《浣溪沙·照日深红暖见鱼》诗词鉴赏公元1078年(元丰元年)徐州发生严重春旱,作者作为徐州太守,曾往石潭求雨,得雨后,又往石潭谢雨,沿途经过农村。

这组《浣溪沙》词即纪途中观感,共五首。

这是第一首,写傍晚之景和老幼聚观太守的情形。

首句写到潭鱼。

西沉的太阳,格外红而大,也染红了潭水。

由于刚下过雨,潭水增多,大约也涌进了不少河鱼,它们似乎贪恋着夕照的温暖,纷纷游到水面。

鱼之婉然若现,也写出了潭水的清澈。

与大旱时水浊无鱼应成一番对照。

从石潭四望,村复一村,佳木茏葱,只听得栖鸦的啼噪,而不见其影。

不易见的潭鱼见了,易见的昏鸦反不见了,写出了农村得雨后风光为之一新,也流露出作者喜悦的心情。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15篇)_1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15篇)_1

浣溪沙原文及赏析(15篇)浣溪沙原文及赏析1浣溪沙·风压轻云贴水飞宋代苏轼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沈郎多病不胜衣。

沙上不闻鸿雁信,竹间时听鹧鸪啼。

此情惟有落花知!译文风压着柳絮贴着水面纷飞,雨后初晴燕子在池沼边衔泥筑巢。

沈郎身弱多病不能承受衣物之重。

在沙上没有收到鸿雁传来的书信,竹林间时时听到鹧鸪悲啼。

我的深情怕是只有那落花知晓了。

解释浣溪沙:唐代教坊曲名,后用为词牌。

分平仄两体,双调,上片三句全用韵,下片末二句用韵。

轻云:本指轻薄飘浮的白云。

这里比方柳絮。

贴水:紧挨近水面。

乍晴:雨后初晴。

乍:初,刚。

池馆:池沼馆阁。

这里主要指池沼。

燕争泥:燕子趁着天晴衔泥筑巢。

沈郎:即沈约,字休文,南朝梁诗人。

他在《与徐勉书》中说:“百日数旬,革带常应移孔。

〞意思是说因多病而腰围消瘦。

后遂以“沈腰〞作多病的代称。

不胜衣:形容消瘦无力,连衣服的重量都难以承受。

胜,承受。

沙上:指沙渚、沙滩之上。

鸿雁信:古人有鸿雁传书的说法。

《汉书·苏武传》:武帝时,苏武出使匈奴,被匈奴扣留,流于北海。

昭帝即位,匈奴与汉和亲,汉请求匈奴归还苏武。

匈奴诈言苏武已死。

后汉派使者说天子射上林中,得雁,足有系帛书,说苏武等在某沼泽中。

匈奴单于大惊,致歉汉使。

鹧鸪啼:鹧鸪鸟的叫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所以在外的游子听到鹧鸪的叫声会感到凑凉。

鹧鸪,禽名,善啼。

创作背景这首《浣溪沙》约作于宋英宗治平三年〔1066〕春。

东坡迎春景而春情动,思念妻子,作此词以怀念之。

一说此词是李璟的作品,见《李璟李煜词补遗》。

因明代所刊《类编草堂诗余》署为李璟所作,故《补遗》误收。

应据元刻本定为东坡词。

赏析“风压轻云贴水飞,乍晴池馆燕争泥。

〞用轻快的笔触三涂两抹,就把一幅生机勃勃的春天画图描绘出来。

他既没有用浓重的色彩,也没有用艳丽的'词藻,而只是轻描淡写地勾画出几样景物,感染力很强,呈现了一股清爽的春之气息。

在一个多云转晴的春日里,徜徉于池馆内外,但见和风吹拂大地,薄云〔柳絮〕贴水迅飞,轻阴搁雨,天气初晴,那衔泥的新燕,正软语呢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轼《浣溪沙》诗意赏析
引言:《·游蕲水清泉寺》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哲理的小词,体现了作者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全词的特点是即景抒慨,写景纯用白描,细致淡雅;抒慨昂扬振拔,富有哲理。

下面是小编收集的《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的赏析及拓展阅读,欢迎大家阅读!
《浣溪沙》诗意赏析一
蕲水,今湖北浠水,在黄州(今湖北黄冈)东。

蕲水的清泉寺,下临兰溪。

兰溪水出于箬竹山,溪旁多兰花,故名曰:兰溪。

此词是元丰五年(1082年)三月,46岁的苏轼贬官黄州期间所作。

上片写暮春三月兰溪的雨后景色。

首句点名了兰溪得名的缘由——山下溪边多兰。

同时又点明了游兰溪的时令。

兰刚发芽,芽虽短,但是生机勃勃长势很快,一个“浸”字写尽春兰的活力。

次句写漫步溪边,“松间沙路净无泥”化用了的“沙路润无泥”。

苏轼将“润”改为“净”,更加突出了兰溪的洁净和一尘不染。

“萧萧暮雨子规啼”点出了净无泥的原因,同时又烘托出自己贬官黄州期间的凄凉环境和悲凉心情。

暮雨萧萧、子规哀鸣都是写实。

暮春三月,春色正浓,可写之景可谓数不胜数。

但是作者独取此景,这显然和他当时的处境和心情有着直接的关系。

但是,苏轼毕竟是一个“奋厉有当世志”的杰出人物。

溪水西流使他感悟到:溪水尚且可以西流,难道人生就再无少了吗?何必自伤白发,哀叹衰老呢?集中体现了他虽然身处困境,仍力求振作的精神。

末句“休将白发唱黄鸡”中的“白发”和“黄鸡”都出自于白居易的《醉歌》(“谁道使君不解歌,听唱黄鸡与白日。

黄鸡催晓丑时鸣,白日催年酉时没。

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

”)白居易感叹黄鸡催晓、白日催年、朱颜易逝,调子低沉。

苏轼在这首词中是说不要伤悲叹白发,感慨黄鸡催晓,光阴易逝。

这就一扫白诗的'低沉调子,也冲淡了上片“萧萧暮雨子规啼”的悲凉气氛。

此词,上片写景,景色如画,淡雅凄婉;下片抒情,富有哲理,振奋人心。

近千年来,不知令多少身受挫折的失意人重新焕发出生活下去的勇气和继续前进的信心!这首词从山川景物着笔,意旨却是探索人生的哲理,表达作者热爱生活、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整首词如同一首意气风发的生命交响乐,一篇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宣言书,流露出对青春活力的召唤,对未来的向往和追求,读之令人奋发自强。

上阕写暮春三月兰溪幽雅的风光和环境:山下小溪潺湲,岸边的兰草刚刚萌生娇嫩的幼芽。

松林间的沙路,仿过清泉冲刷,一尘不染,异常洁净。

傍晚细雨潇潇,寺外传来了杜鹃的啼声。

作者选取几种富有特征的景物,描绘出一幅明丽、清新的风景画,令人身临其境,心旷神怡,表现出词人爱悦自然、执着人生的情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