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初步
2023年高考语文古诗词名篇解读

2023年高考语文古诗词名篇解读古诗词作为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高考语文考试中,对于古诗词的理解和解读是非常重要的。
下面将对几篇经典的古诗词名篇进行解读,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准备2023年的高考语文考试。
第一篇:《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登鹳雀楼》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所作,是一首游览名胜的短诗。
通过描绘自然风景来表达诗人对人生的思考。
诗中使用了“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形象的描写,通过景物的变化、气势的壮观来暗示人生的无穷。
第二篇:《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静夜思》是唐代文学家李白的名篇,是一首抒发思乡之情的短诗。
诗人利用床前的明月光和思念故乡的思念之情相结合,形象地表达出自己对乡愁的深深思念之情。
第三篇:《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名篇,是一首描写农田生活的词。
诗中通过描绘月亮、鹊鸟、清风、蝉鸣等生动的自然景物,展现农田的丰收和农民的乐观情感。
第四篇:《青玉案·元夕》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青玉案·元夕》是宋代文学家辛弃疾的名篇,是一首表达爱情之苦的词。
词中通过描绘黄昏之景,以及隐含的爱情和离别的暗示,表达了词人对爱人的思念和痛苦之情。
通过对以上几篇古诗词名篇的解读,我们可以看出古诗词所蕴含的深刻思想和独特的艺术表达。
在备考高考语文时,除了熟练掌握古诗词的背诵和理解外,还需要注重对古诗词的艺术特点和创作背景的了解,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读古诗词。
希望同学们通过对古诗词的深入学习,能够在2023年的高考语文考试中取得优异成绩。
高考语文20首经典古代诗词鉴赏

高考语文20首经典古代诗词鉴赏1鹿柴[唐]王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评析】这是写景诗。
描写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抒发了诗人怡然自得之情。
诗的绝妙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接着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最后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人幽暗的感觉。
2八阵图 [唐]杜甫功盖三分国,名成八阵图。
江流石不转,遗恨失吞吴。
【评析】:这是一首咏怀诗。
作者赞颂了诸葛亮的丰功伟绩,尤其称颂他在军事上的才能和建树。
三、四句,对刘备吞吴失师,葬送了诸葛亮联吴抗曹统一中国的宏图大业,表示惋惜。
末句照应开头,三句照应二句;在内容上,既是怀古,又是抒怀,情中有情,言外有意;在绝句中别树一格。
3寻隐者不遇 [唐]贾岛松下问童子,言师采药去。
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
【评析】:这是一首问答诗,但诗人采用了寓问于答的手法,把寻访不遇的焦急心情,描摹得淋漓尽致。
其言繁,其笔简,情深意切,白描无华。
以白云比隐者的高洁,以苍松喻隐者的风骨。
写寻访不遇,愈衬出钦慕高仰。
4凉州词 [唐]王翰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评析】:诗是咏边寒情景之名曲。
全诗写艰苦荒凉的边塞的一次盛宴,描摹了征人们开怀痛饮、尽情酣醉的场面。
首句用语绚丽优美,音调清越悦耳,显出盛宴的豪华气派;一句用“欲饮”两字,进一层极写热烈场面,酒宴外加音乐,着意渲染气氛。
三、四句极写征人互相斟酌劝饮,尽情尽致,乐而忘忧,豪放旷达。
全诗描写了边塞征战将士们纵情饮宴的热烈场面,并抒发了他们置生死于度外的豪放气概。
全诗语言浅白,色彩浓郁,节奏明快,声情壮烈,是唐代不可多得的边塞佳作。
5闺怨 [唐]王昌龄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评析】:这是闺怨诗、描写了上流贵妇赏春时心理的变化。
新部编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解析(1)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解析(1)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回答问题。
初出关旅亭夜坐怀王大校书①孟浩然向夕槐烟起,葱茏池馆曛。
客中无偶坐,关外惜离群。
烛至萤光灭,荷枯雨滴闻。
永怀蓬阁②友,寂寞滞扬云③。
【注】①本诗写于诗人怀才不遇被迫离开长安时。
关,潼关。
王大校书,王昌龄,排行一,中进士后任秘书省校书郎。
②蓬阁:指秘书省。
③扬云:扬雄。
字子云,终生不得志。
(1)诗歌的前三联是怎样表现自己的孤寂之情的?情作简要赏析。
(2)有人说,末句“寂寞滞”同时说了扬雄、王昌龄和孟浩然三人,你同意吗?请说明理由。
2.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列小题。
冲雪宿新寨忽忽不乐黄庭坚①县北县南何日了,又来新寨解征鞍。
山衔斗柄三星没,雪共月明千里寒。
小吏有时须束带②,故人颇问不休官。
江南长尽捎云竹,归及春风斩钓竿。
【注】①黄庭坚: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时任汝州叶县县尉。
②束带:陶渊明任彭泽令时,属吏告诉他束带见督邮,他叹道“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里小儿”,遂授印去职。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县南县北”呈现了一个到处奔忙的诗人形象,“何日了”饱含对公务缠身的厌倦。
B.“又来新寨”交代诗人寄宿之地,而“又”字强化了诗人内心的无奈之情。
C.月挂山头,三星隐没,表明时已深夜;雪野千里,月光皎洁,意境空明,表明诗人心境闲适。
D.故人多次询问诗人为何还不辞官,这句实际是诗人借故人之口传递自己内心呼声。
(2)请赏析诗歌最后两句的精妙之处。
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西江月①苏轼照野弥弥②浅浪,横空隐隐层霄③。
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
可惜一溪风月,莫教踏碎琼瑶。
解鞍欹枕绿杨桥,杜宇一声春晓。
【注】①此词为苏轼被贬黄州时作。
②弥弥:水波翻动的样子。
③层霄:弥漫的云气。
(1)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A.“障泥未解玉骢骄,我欲醉眠芳草”,写词人濒临溪流,从马上下来,等不及卸下马鞯,即欲眠于芳草。
新高三高考 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

新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及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寄李儋元锡韦应物去年花里逢君别,今日花开又一年。
世事茫茫雕自料,春愁黯黯独成眠。
身多疾病思田里,邑有流亡愧俸钱。
闻道欲来相问讯,西楼望月几回圆。
【注释】这首诗是韦应物晚年在滁州刺史任上的作品。
韦应物在滁州任职的一年里,对朝政紊乱、国家衰弱、民生凋敝,极为忧虑。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全诗塑造了一个有志而无奈、进退两难的官员形象,披露了一个官员的思想矛盾。
B.首联点明分别的时间,“又”字说明距上次分别已经一年,强调了时间流逝之快。
C.颔联写自己的烦恼苦闷,“世事茫茫”既指国家的前途,也包含诗人个人的前途。
D.尾联直抒胸臆,表达了诗人感激友人李儋的问候,急切盼望友人的来访的情感。
(2)诗歌的颈联备受赞扬,范仲淹叹为,“仁者之言”,朱熹盛称“贤矣”。
请谈谈你对颈联的理解。
2.阅读下面的宋词和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探春令赵长卿笙歌间错华筵启,喜新春新岁。
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和气入,东风里。
幡儿胜儿①都姑媂②。
戴得更忔戏③。
愿新春以后,吉吉利利,百事都如意。
立春(节选)杜甫春日春盘④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盘出高门行⑤白玉,菜传纤手送青丝⑥。
【注】①幡儿胜儿:新年里的装饰品。
②姑媂:整齐。
③仡戏:可爱。
④春盘:古代习俗,立春日用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⑤行:赐予。
古代立春前皇帝会赐大臣春盘。
⑥青丝:青梅等切成的细丝,放在糕点馅内或放在糕点面上做点缀。
(1)下列对赵词、杜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赵词以“笙歌间错华筵启”开篇,营造了新春时节笙歌高奏、宴席摆开的热闹气氛。
B.赵词中的“菜传纤手,青丝轻细”化用了杜甫《立春》中的诗句,化用巧妙,自然得当。
C.“愿新春以后”等三句,是词人对天下苍生在新的一年里的美好祝福,感情真挚深沉。
D.从杜诗的第三句可以看出,春盘不但在民间成为一种习俗,而且在朝廷中也比较盛行。
高考语文古代诗歌鉴赏考点综合(解析版)

一、形象分析(一)景物形象1.概括景象(意境)特点答题步骤:①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描述时一忠实于原诗,二语言力求优美。
②用两个双音节词概括景物的特点。
例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
分析意境特点时的常用术语。
(一般为四字短语)雄浑壮丽、壮阔苍茫、苍凉悲壮、闲适恬淡、清幽明净、明丽清新、生机勃勃、欣欣向荣、萧条凄寂、宁谧寂静、淡雅朦胧、高远深邃、繁华热闹、清冷幽静、孤寂衰败、寥廓旷远、缠绵婉转。
③分析作者的思想感情。
切忌空洞,要答具体。
比如光答“表达了作者感伤的情怀”是不行的,应答出怎样“感伤”。
2.分析景物描写的特色和作用答题步骤:①明确写景角度(远近、高低、俯仰、动静、虚实结合;色彩绚丽;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各种感官)等);②结合具体诗句分析。
③分析作用(表达技巧、营造氛围、情感)。
(二)人物形象分析人物形象需要掌握以下方法:1.要对诗人的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理想抱负等有所了解。
高考诗词一般都注明了作者,这些诗人绝大多数在课本中出现过,虽不是考查他们的代表作品,但一般是接近主创风格的。
这就为我们理解诗歌,把握人物形象提供了条件。
另外,背景的了解对把握人物形象也有重要作用。
2.抓抒情主人公的语言神态、动作、心理。
诗歌也不例外。
古典诗词中的人物形象一般不如小说中的形象丰满、完整,它可以是人物的一个神态、一个笑容、一个动作、一个微妙的心理变化,或一组人物的语言、声音,或是一个典型的细节等等。
诗歌可以通过精当的描写,以简练的笔法刻画人物的形象,表现人物的性格,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
3.分析诗中词句的含义,理解这些物象所承载的人物思想感情;借助意象、重要词语,运用典故、想象、比喻等技巧,感知人物形象。
(三)事物形象答题步骤:1.分析诗歌中所描写的物象的外在特征(形态、色泽、特征)和环境特点。
2.挖掘物象的内在品格,抓物与志的“契合点”。
3.分析诗歌塑造此形象的意义(体现作者的某种情操或情感,表达作者的某种向往或追求(象征或托物言志))。
高三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课件

高考古诗词
重点古诗词分析
针对高考热门古诗词进行深 入解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 解和掌握相关知识点。
高考命题趋势
分析近年来高考语文古诗词 命题的特点和趋势,为学生 备考提供指导。
解析高考考题
通过对高考真题进行解析, 帮助学生了解出题思路和答 题技巧。
总结
课程回顾
回顾本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学习 进展,确保对古诗词鉴赏有全 面的认知和理解。
课程安排
本课程分为四个部分:古诗词鉴赏、高考古诗词、总结以及参考资料。
古诗词鉴赏
特点
古诗词的句式优美、意境深远, 常用修辞手法鲜明。
鉴赏方法
通过了解诗文背景、理解诗人 情感、品味诗句以及分析诗歌 结构,来全面鉴赏古代诗词作 品。
经典古诗词鉴赏
• 李白《将进酒》 • 王之涣《登鹳雀楼》 • 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高三语文《高考古诗词鉴 赏》ppt课件
本课件旨在帮助高三学生深入了解和欣赏中国古代诗词,提升其高考语文成 绩。课程内容包括《古诗词的特点》、《鉴赏方法》、经典作品欣赏,以及 高考古诗词分析与命题趋势等。通过本课件的学习,同学们将对古代文化有 更深刻的认知和理解。
引言
课程目标
通过学习古诗词鉴赏,提高高三学生的语文能力和审美素养,为高考打下坚实的基础。
知识点梳理
总结重点知识点和考点,帮助 学生做好知识梳理和复习。
学习建议
给予学生学习建议和备考指南, 鼓励他们在高考中展现出最好 的水平。
参考资料
书籍推荐
推荐一些经典的古诗词鉴赏相关书籍,供学生进一 步深入学习和阅读。
网站推荐
介绍一些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

新部编高三高考语文诗歌鉴赏含解析解析一、诗歌鉴赏1.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回答问题。
元日陈与义①五年元日只流离,楚俗今年事事非。
后饮屠苏②惊已老,长乘舴艋竟安归。
携家作客真无策,学道刳心③却自违。
汀草岸花知节序,一身千恨独沾衣④。
【注】①诗人曾在朝廷任职。
南宋建炎四年,金兵大举南侵,诗人避难湖湘间。
此诗作于建炎四年。
②屠苏:屠苏酒。
③刳(kū)心:道教语,谓摒弃杂念。
④独沾衣:传说战国时齐景公在牛山落泪,感慨人世无常。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首联扣题,回忆自昔至今五年来的辗转奔波的生活,每逢“元日”,只有“流离”,可见诗人的生活境况。
B.“惊”字写诗人饮屠苏酒时蓦然发觉自己垂老的惊惶之态,“竟安归”表达了对最终竟然安然归乡的欣喜。
C.“携家作客真无策”呼应首联上句,是说自己五年来漂泊辗转,客居他乡。
“真无策”透露出诗人的内心感受。
D.颈联第二句,写诗人原本决心学道以清除内心杂念,后来却违背了自己原本的意愿,步入仕途,自感追悔莫及。
(2)本诗尾联主要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6分) 2.阅读下列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与颜钱塘①登樟亭望潮作[唐] 孟浩然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②。
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
照日秋云迥,浮天渤澥③宽。
惊涛来似雪,一坐凛生寒。
注释:①颜钱塘:钱塘令颜某,名不详。
②鸣弦暂辍弹:此句暗用孔子弟子宓子贱任单父县县令时,鸣琴不下堂而把县城治理好的典故,称赞颜钱塘善理政。
③渤澥:渤海的古称。
(1)从体裁上看,本作品属于()。
A.律诗B.小令C.古体诗D.曲子词(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A.“百里闻雷震”写未见江潮,先闻其声。
潮声巨大如雷鸣,并且震动百里,渲染出江潮的磅礴气势。
B.“鸣弦暂辍弹”写善理政的县令被江潮吸引而暂停公务前往观潮,从侧面烘托出了江潮的声势巨大。
C.“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写县衙门内一个接一个涌出,急速赶到江岸上观潮,进一步渲染气氛。
高三语文 《古典诗词鉴赏》精品教案

芯衣州星海市涌泉学校2021届高三一轮复习必备——古典诗词鉴赏考点阐释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的要求是: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鉴赏评价才能是语文阅读才能中最高的一个层次,需要以识记、理解和分析综合为根底,还需要文学、文体以及其他许多知识和才能才能形成的一种专门才能,但高考考的只是“初步的鉴赏〞,所谓“初步鉴赏〞指的是对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作概要的赏析,无需引经据典,也不需要拿试卷以外的作品进展比较,只需对作品本身的特点进展鉴赏。
只要对诗词曲有兴趣,对课内同类作品认真研读过,做这类题也并非很难。
古代诗歌包括古诗、唐诗、宋诗、宋词、元曲、明诗、清诗以及对联等,高考对古代诗歌的阅读才能的考察,主要是通过详细的文字表述性试题来表达的。
考察作品以唐宋诗词为主,作品体裁以近体诗和词为主,考点分布比较全面,形象语言表达观点态度均有不同程度的考察,题量稳定,一般设2道题,分值有增加的趋势。
唐诗鉴赏一直是古代诗歌鉴赏的主轴,直到2021年以前都是独霸天下的。
随着地方卷的增多,命题的选材、题型等也随着呈现出百花争艳的可喜场面,唐诗不再是一枝独秀,但仍是命题者选材的首选。
从风格上看,唐诗大致与唐代历史的分期一致:初唐万象更新,诗歌表现的是欣喜、创新的气象;盛唐繁华竞逐,诗歌那么或者者寄情山水,或者者表现文人雅士的雅趣,或者者咏怀状物等等,诗歌的情感以大气、豪壮为主;中唐在安史之乱后国运衰微,诗歌那么多为忧国忧民、讽劝时弊;晚唐国力孱弱,诗歌那么是在讽谏中流露出对盛唐气象的神往和对唐帝国的忧虑。
近五年选取的唐诗有首25,占诗歌考题总量的近1/3.命题者往往将前人对字句的甄别、前人的评述〔包括将两首诗歌比较起来评述〕等作为命题点,以期通过比较、联想,使考生获得古诗学习的一条好方法。
这一点,从2021年以后的高考试题可以得到验证。
另外,赏析、探究类题目也频现高考试题。
和明清及近代诗歌一样,唐代以前的诗歌在高考试题中所占比例不大,但不是可以忽略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关注表情、表意的关键词 古诗词最擅长写景中之情和情中之景。情藏之于景因而含蓄,但作 者经常有意无意地将景的一角撩起,让情显出山形水貌。如李煜的《浪 淘沙》中的“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着一“寒” 字,亡国之悲痛尽从心底泛起。 古诗词最讲究的是炼字,“平字见奇,常字见险,陈字见新,朴字 见色”是炼字的最高境界,而“奇、险、新、色”皆因诗文炼出了情、 炼出了意,字淡而味浓、文浅而情深。如温庭筠的《菩萨蛮》中的“懒 起画蛾眉,弄妆梳洗迟。”“懒”表慵懒哀怨,“弄”表心绪不宁, “迟”表迟缓惆怅。 4、关注意象 意象即寄情藏意的物象。在经年累月的磨合之后,意与象的关系早 已约定俗成。如冰雪喻忠贞高洁,杨柳寓离愁别绪,流水喻绵绵愁思, 琴瑟寓切切情意……当然,诗人用意象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如子规的常 意为孤寂哀愁,而在“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子规夜半犹 啼血,不信东风唤不回。”(王令《送春》)中,子规却是一个对美好 事物留恋、热爱和执著不懈地追求的形象。
• 1、表达方式:诗词中主要运用叙述、描写、议论、抒情四种表达方式, 其中描写、抒情是考查的重点。描写方式有动静结合、虚实结合等的不
了解古代诗歌的主要艺术手 法
同;抒情方式(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有直抒胸臆、借景抒情(寓情于景、
情景交融、情景相生、以景衬情)、寓情于事、寓情于理等。
• 2、结构形式:常见的有首尾照应,开门见山、层层深入,先总后分,
•
• •
• • • • • • • • • • • • • •
● 思乡怀人 羁旅愁思 如孟浩然《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 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 江清月 近人。 思亲念友 如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诸兄弟》、苏轼《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 边关思乡 如李益《夜上受降城闻笛》: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不知何处 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闺中怀人 如张仲素《春闺思》: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 ● 生活杂感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如王维《山居秋暝》、孟浩然《过故人庄》 昔胜今衰的感慨 如姜夔《扬州慢》、刘禹锡《乌衣巷》 借古讽今的情怀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 青春易逝的伤感 如李清照《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 仕途失意的苦闷 如白居易《琵琶行》、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告慰平生的喜悦 如杜甫《春夜喜雨》《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辛弃疾《西江月·明月 别枝惊鹊》 ● 长亭送别 依依不舍的留念 如柳永《雨霖铃》、王维《渭城曲》、李白《送孟浩然之广陵》 情深意长的勉励 如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 坦陈心志的告白 如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 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7、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为了融千情万绪于片言之中,为了纳沧海桑田于方寸之内,诗词 往往用典。但若不知典故的来龙去脉,我们实难报以会心的一笑,更 遑论拍案惊奇了。如读李商隐的《锦瑟》:“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 一柱思华年。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 蓝田日暖玉生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如果懂得中 间两联所用四个典故的含义,那么我们就会因那天衣无缝的衔接、哀 怨迷离的意境而由衷叹服诗人用典时出神入化的艺术功力了。 8、关注熟悉的作家的概况 时代在变迁,思想在传承,大凡杰出的诗人,其诗心总与时代之 脉一起博动。因而要读懂作为思想载体的诗文,就必须能勾勒出诗人 所处的时代背景、生命轨迹及其思想流变,了解其为何喜极而泣又因 何痛彻心肺,才能更真切地感受其诗风诗意、诗情诗魂。教材所选的 篇目都是历代大诗人的代表作,以此为窗可以洞悉诗人沉浮悲喜的人 生,感悟其诗词中的徬惶与呐喊。如陆游在《书愤》中以“出师一表 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明志:恢复中原之志至死不渝;辛弃疾在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剖心:忧愤之情深如江海,忠义之心耿如日月。当此二人的其它同类 诗作奔赴眼底时,我们便可据此联读而悟。
问题2:请根据你发现的关键词语,确定两首诗的感情基调,并说说你 的分析依据。
问题3:根据诗歌的感情基调,试分析两诗在意象选择上的差异。
雁
柳
阅读技巧小结
1、关注题目 题目的内涵往往丰富,它可包含时间、地点、人物、事件、情感、 题材类型等诸多重要信息。如王维的《山居秋暝》,“山居”明示了 诗的题材属归隐一类;“秋”点明季节;“暝”点明具体的时间。 “秋”与“暝”在古人的笔下往往流淌着悲愁,如“万里悲秋常作 客”、“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但“山居”那欲隐而 难藏的惬意与满足就使“秋暝”的感情亮丽畅快起来了。 2、关注首尾句(联) 首句(联)经常开篇扣题、奠定情感基调,而尾句(联)则经常会隐 含或点化主题。如李白的《峨眉山月歌》,首句“峨眉山月半轮秋”是对 题目的具体描述和和延展,月是秋之月,月半轮喻人之别,秋半轮指秋未 深,月与秋给人“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寒意。尾句 “思君不见下渝州”是对主题的点化,君即月,月即故里和亲人,因别而 思,思而不见更显其情深意切。
抓住关键词语
春夜闻笛 李益 寒山吹笛唤春归,迁客相看泪满衣。 悲痛而急切盼归 迁谪失意诗 洞庭一夜无穷雁,不待天明尽北飞。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天涯漂泊思故乡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羁旅行役诗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问题1:以题材划分,这两首诗分别属于哪一类?你是怎么判断出来的?
因题测诗
寒食寄京师诸弟
韦应物
雨中禁火空斋冷,江上流莺独坐听。 把酒看花想诸弟,杜陵寒食草青青。
引导1:题目的意思是什么?你关注了题目中的哪个词? “寄”是什么意思?“寒食”是什么意思? 引导2:根据这个诗题,试推测诗歌的内容及其感情基调。 引导3:试结合诗题对本诗表达情感的特点进行赏析。 诗眼→感情基调→抒情方式
分步尝试
闺情 ×× 李端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 披衣更向门前望,不忿朝来鹊喜声。
诗歌描述了一幅怎样的情景?塑造了一个什么形象?
提示1:答题要按照一定的顺序,比如在什么时候有一个怎样的人在干什么。 提示2:有一个人独对孤灯彻夜未眠,月落星稀天将明的时候,她披上衣服 走到门前张望的情景。那么,是什么原因让她“披衣更向门前望”呢? 提示3:为什么不早不迟偏偏在天将明时才去望呢? 意象的含义 提示4:为什么她听到鹊喜声就想到门前去望呢? 意象前后的关键词 表情或表意 提示5:给诗歌补上题目,并完整地说说本诗的主要内容。
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 注释有对写作背景的必要交代,有对典故逸事的阐述,有对难于理 解或易于误解的词语的解释,在理解时能起拨云见月的作用。如读“曾 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取次花丛懒回顾,半缘修道半缘君。” (元稹《离思》)时,骤观题目即知本诗写的是离别之思,但细看诗文 却又似云遮雾盖,难明其意。于是命题者在诗后题前附加两点注释:① 此诗为悼念亡妻韦丛而作;②取次:任意,随便。注释②直言“取次” 之意,使原本隐晦的诗意顿然明白晓畅;而注释①则如萤般轻掠过全诗 的每一个字,使每一处暗喻都影影绰绰地明出情意,我们终于因注而释 了:原来“离思”为夫妻的生离死别之思,字里行间满溢着恩爱、忠贞 与怀念之情,温情脉脉、盟山誓海,感人至深。 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 题干多是直截了当地提出具体的问题,但有时也会在提问之前有所提 示。这些提示既是对诗文的注释,也是对答题的导向。如“江南有丹橘, 经冬犹绿林。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节选自张九龄《感遇》)的 题干是这样的:“《论语》‘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请联系这句 话,说一说你对‘岂伊地气暖,自有岁寒心。’一句的理解。”本来初读 时对“自有岁寒心”一句颇费躇踌,但《论语》之语让我们恍然顿悟:丹 橘之所以经冬犹绿,并非缘于气候暖和,而是因为它具有像松柏一样耐寒 的节操。
• • • • • • • • • • • • ● 忧国伤时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如杜牧《过华清宫绝句》 反映离乱的痛苦 如杜甫《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 鸟惊心。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同情人民的疾苦 如《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白居易《卖炭翁》 对国家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如《宫中词》:寂寞花时闭院门,美人相并立琼轩。 含情欲说宫中事,鹦鹉前头不敢言。 杜牧《泊秦淮》 ● 建功报国 建功立业的渴望 如曹操《短歌行》、陆游《书愤》 保家卫国的决心 如王昌龄《从军行》: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 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报国无门的悲伤 如辛弃疾《京口北固亭怀古》《丑奴儿· 少年不识愁滋味》 山河沦丧的痛苦 如陆游《示儿》、文天祥《过零丁洋》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如苏轼《水调歌头· 赤壁怀古》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如常建《塞下曲》:玉帛朝回望帝乡,乌孙归去不称王。天 涯尽处无征战,兵气销为日月光。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如李商隐《贾生》: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 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
——如何读懂古典诗词
考试答题中常见的问题
• 1、联想不丰,意象不明,主题不清。
• 2、积淀不够,语句不解,手法不懂。
• 3、不知要点,答非所问,语言不准。
“读懂”的要求与方法
• • • • • • • • • • • • • 三项要求 1、理解意象(特定含义、情感关键词) 2、理解意境(把文字还原为画面) 3、理解主题(特别关注末两句) 八个方法 1、关注题目(包含了时间、地点、题材、情感等) 2、关注首尾句(联)(首句:点题目;尾句:显主旨) 3、关注表情、表意关键词 4、关注意象 5、关注文题间的注释 6、关注题干提供的信息 7、关注熟悉的作者的概况(经历、思想、风格) 8、关注常用典故的特定含义
9、关注常见题材的常见主题 古诗词中,常见的题材有常见的主题。 如闺怨诗多写闺中少妇与丈夫的分离之痛、相思之苦 以及对命运无常的怨叹。诗如唐朝李端的《闺情》:
“月落星稀天欲明,孤灯未灭梦难成。披衣更向门前望,
不忿朝来鹊喜声。”无限的痴恋,殷殷的期盼,陡转的 喜悲让人深寄同情。
了解古代诗歌的常见主题
先景后情、卒章显志,过渡、铺垫、伏笔等。